《今天开始做文豪》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今天开始做文豪》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第1张

《今天开始做文豪》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zeVo2tG_jvwcaaiJZ5fOA

pwd=x8gh 提取码:x8gh

简介:《今天开始做文豪》的作者是三鲜叉烧包。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文学无疑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盛唐的诗歌,还是豪放婉约兼具的宋词,无论是哲学鼻祖的《道德经》,还是古典四大名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

西方文学史上,更是涌现出一大批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高尔基、契诃夫、托尔斯泰、狄更斯、雨果,他们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至今仍流传不休。

托尔斯泰对《道德经》的痴迷已是众所周知,在对老子哲学思想的研究过程中,托翁对“道”与“无为”有了更深刻的解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观体系。

中国近现代作家,也在西方文学的熏陶下受益良多。余华深受卡夫卡的影响,80年代初期写作的小说中有着明显荒诞主义色彩的影子,被称为中国先锋文学的典范。

每一个写作者,都曾梦想写出不朽的作品,试图用文字征服读者,却常常不知如何下笔,怎样设置人物角色会更加出彩,情节如何安排会更具有吸引力,整体架构如何才能让故事更富有生命力?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作者理查德•科恩,曾任英国知名出版社发行总监,他编辑的作品多次获得普利策奖、布克奖、科斯塔奖。本书源自于作者在高校的授课内容,提供伟大作家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

本书将带你潜入一流作家的脑海,看看最具创意的头脑如何解决写作难题,通过阅读本书,你将更加清楚的掌握关于写作背后隐藏的诸多逻辑,激发自己创作的冲动。

接下来我将从托尔斯泰简介,写作的两大要素,如何开启写作之旅三个角度,来为大家揭开关于故事之中“宝葫芦的秘密”。

托尔斯泰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卓越的写作能力,创作出了 “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作品”,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泰斗。

作家刘文飞曾说过:19世纪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可能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到目前为止,最后一个文学的高峰,而托尔斯泰又是高峰上的高峰。

托尔斯泰一生创作的作品共有90多卷,其中三部长篇小说最富盛名。用六年时间创作的《战争与和平》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和思想价值,《复活》则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艺术结晶,被称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托尔斯泰一生写出的三部长篇小说,都成为了不朽的经典。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西奥多·德莱塞、伯纳·萧以及其他欧美和亚洲作家都曾受到他的熏陶。

早在19世纪末,托尔斯泰的作品就开始传入中国,五四以后,其作品开始被广泛传播,鲁迅、茅盾、巴金、夏衍等优秀作家都对托尔斯泰推崇有加。

现代作家路遥,就深受托尔斯泰的影响,据他的大学同学回忆说:“路遥大学宿舍的床头,经常放着《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这些名著。”

我们都常说:“万事开头难”,写作也不例外。每一个写作者,似乎都经历过为文章开头绞尽脑汁的时候,运用写作技巧,给故事安排一个有足够吸引力的开头,让读者第一眼看上去,就有继续阅读的欲望,无疑是写作者一直都在探索的事情。

著有《上帝之城》的美国后现代派作家E·L·多克托罗,在给女儿的老师写请假条时,就遇到了天大的麻烦,数易其稿之后,被揉皱的废纸团在地板上堆成了小山。

每位作家都有不同的鲜明风格,以此来构建故事的整体构架,在人物、叙事声音、情节推进等方面,用作者独特的叙事方式,完整的呈现出来,在这其中,开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对故事做出的承诺----它可以构建期望。

马尔克斯在讨论卡夫卡《变形记》中提到:我在第一段上花了数月时间,一旦完成,剩下的自然就出来了。在第一段中,你需要解决书中大部分的问题。主题确定了,风格和语气自然就确定了。后文都将以第一段为样本,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科恩总结了三种类型的开场白,并使用了具体的作品加以解释说明:

1抓注意力式:刻意用首句或首段抓读者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它包括四个基本特征: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其中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心理品质特性。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注意力维持的起伏周期大约在8-10秒钟,作者如果不能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写出足够吸引读者的内容,也就很难转换化为继续阅读的动力。

优秀的开篇既能吸引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还能由此引出人物、基调和背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优秀的开场白都是“抓注意力式”的。

比如《大卫 · 科波菲尔》的开篇:无论我成为自己生活的英雄,还是任由他人摆布,都会在本书中呈现。 此类开场白是在宣告:“我来了!”

与此相反,伊恩·班克思的《乌鸦公路》这样开场:就在那天奶奶爆炸了。让读者看来完全摸不着头脑,属于作者自嗨、哗众取宠的失败例子。

抓注意力并非是指使用夸张造作的词语,试图震惊读者,而是通过情景的渲染,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进入与叙述者的对话,不断期待下一句所能带来的惊喜感。

2“邀请式”开场白:通常不会迅速引起读者的注意,而是慢慢地、献殷勤一般邀我们进入作者的世界,故事的节奏会更轻松自然。

对白式的写法,是一种效果不错的“邀请式”开篇,它通常发生在家族成员之间的对话,能够让读者紧随人物的内心活动,在作者布设的场景中,自己去感受文字背后传递出来的意义。

使用对白,能够让我们更容易的走近人物,更具有生活化气息。

引外,使用重大宣言邀请读者进入虚构世界,也是常见的开篇方式。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

                                                      --------- 狄更斯《双城记》

开篇用连续的排比句式,仿佛在为时代作出强有力的注解,让读者瞬间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想要从后面的文章中,去找到这个“迷团”的根源。

3诱导式:依靠声音语气或独特的形式,诱导读者进入作者埋设的情境之中。

论及首句,我最常联想到的特质是叙述声音瞬间确定,能够吸引人继续阅读。

“要是你真想听故事,估计你想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在哪儿出生、肮脏的童年是怎么过的、父母做什么、我出生前他们过得怎么样,还有其他那些《大卫科菲尔》里面能看到的破事……”

                                                       ---------《麦田里的守望者》

通过描述,我们瞬间就能在脑海中浮出一个少年形象:不循规蹈矩,有着玩世不恭的性格,常常有不同寻常的想法,却也很有趣。

叙述声音说是作品很重要的装饰,利用对声音独特的感知力,在文字的叙述下,可以把人物刻画的更加立体,读者接受度也会更快。这种诱导源自于从感官到内心的链条式反应,便于将文字的魅力更好的发挥出来。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会给读者带来期待感,不仅是从文章的开头,能够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在故事结束的那一刻,也常常会让阅读者体会到意犹未尽的感觉。

结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一种对于故事精髓的提炼,过程里所展现出来的种种内涵,也将在结尾有一个基本的概括,如何把整个故事内容讲的更加圆满,如何把故事中蕴藏的精神内核传递给读者,就需要作者对于结尾有一个良好的把控。

本文中,作者总结了常见的几种结尾方式,下面我们来一一加以论述。

上升式结尾: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

在这类结尾中,无论主人公中间经历过多少的坎坷曲折,最终都会有令人满意的结局,苦难都只是服务于成功的仆人,破碎的家庭旧梦重圆,濒临破产的事业迎来重生,未知的前程迎来指路的明灯。

亨利·詹姆斯讽刺说这类结尾是“分配奖项、津贴、丈夫、妻子、婴儿、财富、附加段落和愉快的评价。

这类方式略显俗套,但又比较符合人们心目中对于真善美的期盼,大团圆是大多数读者愿意看到的结局,也自然给创作者使用它带来了理由。

开放式结尾:欲言又止的可能性。

开放即代表着无限的可能性,更容易催生读者阅读的积极性,会不由自主的想要为故事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可能性,这种参与的快感,是单纯阅读无法体会到的事情。

这类结尾模式,作者会试图用一种模糊的语气,把读者带入更深的思考中,并不对整个故事做彻底的总结,每个有心的阅读者,都可能解读出属于自己的情节走向,这种参与感才是开放式结尾最大的意义所在。

海明威称自己将《永别了,武器》的结尾修改了“39次才满意”,实际上他写了47种结尾,有的坦率直言,有的表现出乐观的态度。

弗兰克在《结尾的意义》中说: 我们当然不能没有结尾,书籍最大的魅力之一是它们不得不结束。

1环形废墟:创造人物

令人难忘的人物是故事的内在属性,是小说作品中最重要的个体元素。我们能在作品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明知是虚构的形象,也很难摆脱它的影响。

甚至于连那些令人感到不快的人物,也在我们的内心里占据着一席之地。我们因为阅读这些角色,感知到不为人知的愤怒,却让记忆更加的深刻,因为相比于赞颂善良,谴责恶行似乎更加容易带来心理满足感。

《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克劳德,《罗生门》中的家奴,《白毛女》中的黄世仁,《笑傲江湖》中的东方不败,得益于作者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使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而这种传神的刻画,源于作者对于细节的关注,只有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用文字赋予他们鲜明的生命属性,让读者有更深刻的代入感。

珍妮特·马尔科姆把托尔斯泰誉为“文学界最伟大的操纵大师之一”。托翁对于作品中人物的细节刻画极其传神,在他们作品中,有被屠格涅夫称之为“小把戏”的人物言行特征的描述,比如“亚历山大靴子的尖头”,这恰恰是表现人物特点的有效手段,是小说家必备的技能之一。

而在人物的主导方面,却存在着诸多的争论。纳博科夫坚持让书中人物遵从于他的意愿,他在创作中要占据完全的主导,角色只是他笔下的囚徒。

凯特·阿特金森则认为:人物一旦被塑造出来,潜意识就会开始运作,这种内含的生命力使作者无法按照原定的思路继续写下去,必然要细心揣摩人物的特性,力求更加合理地把叙事延长,让情节看上去更显自然。

比如我们塑造了一个邮递员的角色,按照预先设计的思路,一章过后他就自然的消失掉。可是在情节的发展中,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窘境,此前某个情节的走向,需要我们在后面的讲述中,用这个角色加以烘托,于是我们不得不“屈从”现状,为人物选择合适的结束方式。

2多重视角的可能性

在学校期间,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命题作文”的写作,即给到一个关键词,大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描述。就像是一朵花,可以写它的色彩和形状,也可以讲述它的生物学特性,又或是它背后所能代表的人生的意义。

这种多角度的描述,就是创作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叙述视角”。作者如何来安排读者进入故事所创造的意境,取决于人物是更贴近真实的“我”,还是洞察力更强的“第三人”。

第一人称视角:更加贴近生活,给读者带来真实感,甚至还能让故事情节更紧张,提升阅读的兴趣。

表现形式: 戏剧性独白和内心独白。

戏剧独白,既在戏剧表演中,主要人物有大段的心里表白,陈述自己的内心观点、想法。戏剧性内心独白,则是在其他文学各类中,穿插运用或主要运用戏剧常用的独白手法进行文学创作。它是以人物为中心,抛开作者的身份,通过人物的自我讲述,让情节深浅有度,富有层次感。

通过戏剧性独白,可能更有效地串联起故事情节,凸显人物性格特征。戏剧性独白是英美文学作品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具有客观化、人物形象塑造等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的作品《喧哗与骚动》中,通过四位独白者的“发声”,串联起完整的故事线索,由凯蒂失贞前后生活状态的改变,通过昆丁、杰生、班吉三个独白者的还原性叙述,将南方没落社会制度下,个体的感知与时代的悲剧,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

《安娜•卡列尼娜》中基蒂•谢尔巴茨参加盛大舞会,期待她深爱的弗龙斯基向她求婚,却惊恐发现弗龙斯基和安娜相恋的迹象。

托尔斯泰没有从客观叙述者的角度来刻画这段场景,而是让读者透过情敌的眼睛去凸显出安娜的魅力,这种独特的对比手法,让人物的形象格外富有张力,更具有说服性。

第一人称的写法常用于侦探小说,如福尔摩斯和华生医生中,华生就担任这个角色,它可以让叙述者与读者同时了解案情的进展,增强故事的连贯与紧凑性。

第三人称视角:叙述人不受空间、时间、生理、心理的限制,直观地把故事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更具灵活性。缺陷是容易造成与读者之间心理距离上的隔阂,没有第一人称那样的亲切感。

典型的作品是《战争与和平》与《包法利夫人》,第三人称也是小说创作中最被人熟悉,被广泛使用的方式,相比其他人称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写作在很多人看起来,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其实不然,文字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区别就在于你有没有走近它、感知它、利用它。

人类文学史上,从来都不存在唾手可得的荣耀,每一个优秀的创作者,每一部辉煌的作品背后,都曾经历过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只看到了作品给他们带来的成就,却很难了解作者曾为此付出过多少的艰辛。

《鲁滨逊飘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59岁时才发表的第一部小说,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读者诸多的赞誉。

《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因生活贫困,多年间像流浪汉般生活,坐过窂,当过海盗的奴隶。快到六十岁的时候,才写出了《堂•吉诃德》上卷,直到他68岁去世前的几个月下卷才发表。

想要走上写作的道路,唯有两条路可以走:阅读与书写。

1阅读的意义

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从丰富的文学作品里汲取到创作所需的营养,学习优秀作家的写作技巧,巧妙的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体系中。

阅读切忌“囫囵吞枣”,每部作品都有它独特的内在逻辑,通过精细的“咀嚼”,吃透故事所包含的人物、视角、结构、叙事方法等多重因素,分析作者讲述故事的意图。

2写作在于熟能生巧

写作精于勤疏于懒 ,每天都留给自己一点写作的时间,它可以是短短的半小时,但是必须全情投入,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状态,心无旁骛的开始动笔。

“写读书笔记”是一个很好的提议,通过阅读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既是对于读书过程的总结,也是锻炼写作水平的开始,就像我们通过日记记录生活一样,思索的过程,就是对于作品深度解析的过程。

《荆棘之城》的作者萨拉·沃特斯说:我的底线是每天1000字,有时很容易做到,而有时,老实说,就像便秘似的,但我仍会坐在工作台前直到完成,因为我知道这样做的话我是在一步步地推进我的书。

养成随时随地记录的习惯,在灵感迸发的时候,用最快的速度把它写下来,它可能来自于生活中琐碎的小事,可能是朋友八卦的趣事,只要它在某一刻曾触动过你的内心,不要犹豫,要知道,大部分作品里素材的产生大都来源于生活。

从写作小白到文学大师,是所有写作者梦寐以求的事,《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能够提供给读者的是一种写作的思路和技巧,它从开头、人物、视角、对话艺术、修改等12个方面提供了详实的建议,让我们认识到优秀的创作者,如何进行写作,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

“我不指望大家读罢此书就成为当代托尔斯泰——但,没准呢?”

《重生爱情公寓之文豪》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T9QT4VUhABSXJHyoDqMbQ

pwd=0kl4 提取码:0kl4

简介:《重生爱情公寓之文豪》的作者是杀死知更鸟。    

歌德一生在做3件事:写作、做官、恋爱。

事实上,正是他一生轰轰烈烈的恋爱、生活和浪漫情感,才可能造就流芳千古的《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文学巨著。

歌德一生虽只有1位妻子,只生过1个孩子,却和无数女人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他的129部作品,多以自己的爱情生活为背景,且有亲笔所写的15卷日记可供索引。

周国平就曾说:“没有爱情,就没有歌德。”

最新小说《恋爱中的歌德》

据媒体报道,2008年2月,80岁的德国老作家马丁·瓦尔泽出版了小说新作《恋爱中的男人》,赫然以大文豪歌德为主人公,写他在1823年,古稀74岁,戴着面具参加温泉城马里昂巴德的异装舞会时,对19岁姑娘、房东太太的长女乌尔丽克一见倾心。

她那一双湛蓝的迷人的大眼睛里,秋波无限。

“他看到她时,她早已捕获了他的目光。”她经常陪他散步,像一个女儿对待父亲那样搀扶着他,天真地向他谈论自己即兴想到的一切。

老翁少女眉目传情,歌德神魂颠倒,再也不能自拔,时间一久,爱的 在他心中荡漾起来,终于到了不可遏止的地步。

刚一听到林荫道上的笑声,这个古稀老翁简直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男,立即放下工作,不戴帽子也不拿手杖,就急匆匆跑下台阶,去迎接那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子,像一个少年、一个男子汉似地向她大献殷勤。

15年前他还曾爱慕过她的母亲,1年前他还只是用父辈的口吻昵称她。

可是现在喜爱突然变成了情欲,仿佛情感世界的火山爆发。

他先是百般勾引,继而发动连番情书攻势,欲娶少女入门。

孰料儿子妒意横生,从中作梗,坏了老诗人好事。

歌翁伤心作别,回到魏玛,终日郁郁寡欢,至1832年去世。

时光如梭,乌尔丽克亦成老妇,临终前将歌德的情书付之一炬,一段奇特的祖孙恋情就此深埋。

这段黄昏恋并非作家杜撰,而是大体上实有其事。

乌尔丽克·冯·莱维措(1804—1899年),据说才貌双全,年轻时一度与晚年歌德关系密切。

歌德曾动过娶她的念头,还因为她写了不少情诗,最有名的是《玛丽昂巴德悲歌》。

老瓦尔泽是当今德国国宝级作家。

老翁钟爱少女时的迷乱春心,被他刻画得入木三分。

他写德国史上头号文豪晚年春情上头,十分有趣——如果不是让老无所依的翁叟们略感心酸的话。

书中歌德裸身对镜自赏,验证是否雄风犹存,结论是:还行。

而少女乌尔丽克花枝招展,刁蛮可爱;一老一少,共谱恋曲,其音调必是古怪别致,妙趣横生。

出版商为《恋爱中的男人》打出广告词,称此乃“歌德最后一爱”。

评论界大举鼓噪,推动此书在市场上快马加鞭,于是大为畅销。

也有女读者就书中的情欲描写向瓦尔泽发问。

比如,他为啥反复使用“那话儿”(Iste)一词?瓦尔泽则说,他写的不是德语,而是个拉丁语词,且无具体词义。

的确,在拉丁语中,Iste是个阳性代词,译成中文“那话儿”,大抵不错。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此书大唱赞歌。

评论家沃尔夫冈·弗吕瓦尔德便说:“这是瓦尔泽的歌德,不是我的。

至多是1823年的歌德。

……我心目中的歌德不会改变,但我心目中的瓦尔泽变了。”韦尔纳·弗里岑则认为,瓦尔泽写的不是歌德,而是维特;躲在面具后面的也不是歌德,而是瓦尔泽。

谁是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年),不仅是迄今为止德国最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而且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并称为四大文豪。

同时,他还是画家、美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自然科学家、物理学家;并长年担任魏玛宫廷剧院经理。

他多才多艺,是一位真正的天才。

哲学家谢林说:“歌德活着的时候,德国就不是孤苦伶仃的,不是一贫如洗的,尽管它虚弱、破碎,但精神上依然是伟大的、富有的和坚强的。”尼采说:“歌德不仅善良伟大,而且自成一种文化,在德国人的历史上,他是一个后无来者的插曲。”

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狂飙突进运动”代表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了德国文学史上的狂飙突进运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3个阶段,是德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作家(83岁)。

他在一系列作品中呼唤自由,歌颂反抗。

他的代表作有长篇诗剧《浮士德》(史诗巨著,创作时间长达60余年)、书信体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第一部发生重大国际影响的文学作品)、长诗《普罗米修斯》、历史剧《葛兹·冯·伯里欣根》、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等,以及大量抒情诗、评论文章、散文、自传。

歌德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镇(今黑森州)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

父亲是法学博士,曾任皇家参议;母亲是市长女儿,精明活泼,善讲故事。

他1765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770年进入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深造,次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771年在法兰克福任律师;年轻时想过当画家,但很快放弃;1772至1775年之间写出了大量作品,其中《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775年后积极进行地质学、矿物学、人体解剖学、植物学的研究,撰写出多种自然科学著作,以在人类胚胎中首次发现颌骨而闻名,并指出生物倾向于发展成螺旋形;1775~1786年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成就不大;1786年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1788年回到魏玛后任剧院监督;1794年起同席勒交往,密切合作,促进了德国古典文学的繁荣;晚年过着隐居生活,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终于完成煌煌巨著《浮士德》。

歌德去世时,留下了著名遗言:“多些光!”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24岁的歌德因公去威兹拉,在出席一次舞会的途中,偶然认识了一个叫夏绿蒂的美丽少女,一见钟情。

夏绿蒂是歌德朋友凯士特南的未婚妻,时年19岁,而凯士特南却31岁。

歌德对夏绿蒂十分倾倒,便不顾一切向她表白了爱情。

这使夏绿蒂惊惶失措,她把歌德的表白告诉了未婚夫,凯士特南对此却表现得无所谓。

歌德知道这个情况后,感到十分震惊,为了自己,也为了夏绿蒂,他立即逃回法兰克福,斩断了这不合适的情丝。

几个月以后,他的另一个朋友叶尔查林,因为爱上别人的妻子,受不了社会舆论的指责,绝望自杀。

歌德知道这件事后,感触很深,使用叶尔查林作原型写了这部小说。

这部小说在20世纪初由“中国的歌德”——多情大才子郭沫若翻译并介绍到中国,同样引起巨大反响,文首那句脍炙人口的“青年男子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女郎谁个不善怀春”,几乎令亿万青年男女为之痴狂。

有研究学者评价,歌德一生在做3件事:写作、做官、恋爱。

事实上,正是他一生轰轰烈烈的恋爱、生活和浪漫情感,才可能造就流芳千古的《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文学巨著。

歌德在《要素》一诗中提纲挈领地标明,要想作出一首真正的好诗来,“最要紧的乃是爱情”,其次是酒、“武器之声”和适当的“憎恨”。

这首诗写于1814年,诗人时年65岁,已经历过无数次爱情,写出了无数篇绚丽夺目的爱情诗篇。

歌德一生虽只有1位妻子,只生过1个孩子,却和无数女人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他的129部作品,多以自己的爱情生活为背景,且有亲笔所写的15卷日记可供索引。

其爱情之绚烂多彩,与作品之烟波浩淼相映成趣。

周国平就曾说:“没有爱情,就没有歌德。”全世界研究歌德的学者不计其数,对于他背后的女人,却至多评说一句:“歌德一生不停地爱上新的女人,可又在每次情欲汹涌时逃开了。”

歌德一生至少爱过10几个女子。

在1788年39岁时与克里斯蒂安娜·福尔皮乌斯同居前,他已经同至少7个女人有过恋爱关系。

青年时代的歌德性格活跃,感情丰富,遇见漂亮的女人便情不自禁要去追求。

尽管如此,他一想到要同某个女子结婚并长期生活在一起,便又有些胆怯,于是一次次退却和逃避。

“他在情场中总上演不辞而别的戏码”。

正因如此,他的前7次恋爱都以失败告终。

有人说,歌德是一个有魅力的人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人生的丰富性。

这表现在许多相互映衬的方面。

基本上每个这样的方面都被人研究了数十年之久,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一篇独立的传记。

两个特别的方面就是他和女人的关系和他的疾病,这两者也是对抗的:女人通常标志着歌德生活发展的开始——新的一页被打开,而一些严重的疾病则表示末尾、结束,也可能是逃避。

歌德漫长的情史

女人是歌德这部人生盛装大戏的主角,是他所有鲜活生动作品源头的那道清泉,也是点燃他写作 原子弹的那一小块高爆炸药。

女人,既是他的海水又是他的火焰。

到底歌德的女人有多少,她们都是谁,在歌德已去世逾170年的今天,在德国文学研究史上,还是歌德巴赫猜想。

1765年,16岁的歌德遵从父命,来到素有“小巴黎”美称的莱比锡学习法律。

大学刻板乏味的生活,使青春勃发的学子感到远离家乡的孤独和失望。

相貌堂堂、英俊潇洒的他常去一家餐馆就餐,不久便与餐馆老板的女儿、比他大3岁的安娜·卡塔琳娜·舍恩科普夫打得火热了。

一个是苗条可亲、聪明伶俐的怀春少女;一个是满怀抱负、才华横溢的大学才子,真可谓天合之缘。

这是歌德人生的初恋。

他对朋友莫尔斯说:“现在,我第一次享受到真正的爱……”这份爱激发他创作了洛可可风格的欢乐、轻快的抒情诗,其中之一就是《安内特之歌》。

1768年春季,这段一开始就遭受压力的爱情,因为歌德极度的嫉妒而结束。

两人常常在相爱中互相争吵,又在争吵中相爱着,但终于失去了耐心。

期间,歌德又创作了剧本《恋人的情绪》。

在这部恋爱剧中,当一个嫉妒的恋人意识到他也可能不忠实时,就摆脱了他的嫉妒心。

关系结束后,歌德临走前仍给安娜写了几封完全是彬彬有礼的信。

而她在1770年嫁给了受人尊敬的法学工作者卡纳博士,他后来成了莱比锡市的副市长。

1770年在斯特拉斯堡,歌德认识了牧师的女儿弗里德里柯·布里翁,两人热恋,并把一些诗献给她,其中有《欢乐与别离》、《野蔷薇》等。

1772年歌德从法兰克福到威兹拉帝国法院实习。

在一次郊外的舞会上,他邂逅了19岁的夏绿蒂。

夏绿蒂是个一顾倾城、再顾倾国的惊世美人。

歌德明知她已是别人(公使馆秘书)的未婚妻,罗敷被嫁,名花有主,仍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她。

而夏绿蒂叹服的仅仅是歌德的才华,她很爱自己的未婚夫。

年少的歌德深受打击。

每到晚上,他都拿着一把短剑在胸膛上比比划划,体会剑锋投进胸腔,一了百了的痛快淋漓。

当然,歌德并没把剑刺进去。

他只是选择了逃离,且不辞而别。

后来夏绿蒂与心上人喜结连理,歌德也收到了请柬,却并没有参加婚礼。

他托人捎给夏绿蒂一封信:“我爱夏绿蒂。

我是幸福的。

您知道我的爱情是不会变的。”

在此前后,歌德其实又移爱上了罗蜜莲。

这位美丽的少女同样拒绝了歌德,听从父命嫁给一个比她大15岁、并有5个儿女的鳏夫银行家。

这是歌德在爱情上最后一次败给金钱,也是最为刻骨铭心的一次。

不久,歌德便以自己跟夏绿蒂5个月的交往为素材,写出《少年维特之烦恼》,面世之后一炮而红,洛阳纸贵,成为德国第一部真正获得欧洲和世界声誉的作品。

然而,少年成名的歌德并没履行“永不变心”的誓言。

没过多久,他在《我的爱,我的新生活》一诗中写道:“爱情,爱情你放开我!”这个爱情的对象早不已是夏绿蒂,而换作另一位16岁的美丽姑娘莉莉·勋纳曼。

莉莉是法兰克福银行家的女儿,也是唯一与歌德订过婚的女人。

歌德十分依恋这位美女,但正是这种依恋使他恐惧,他深怕自己就此沉溺在她的浓情蜜意中,从而忘记远方地平线对自己灵魂的呼唤。

也可能是因为资产阶级**毛病太大吧,使歌德常限于痛苦的境地:离开她,便思念她;和她在一起,生活方式又不能苟同。

像歌德这样一个已把心灵交付给大自然、交付给情感和思想的人,怎能容忍在灯红酒绿的社交场合浪费生命?

于是,他借当时创作的剧本《斯台拉》表露心事:“这种环境会窒息我所有的力量,夺走我灵魂的全部勇气。

我必须离开。”为对付这种困惑,他甚至专门去瑞士旅游了一次,企图以此赢回清醒的头脑。

订婚不过半年,歌德就提出与莉莉解除婚约。

宣布时他未敢露面,而是逃离了法兰克福,再次不辞而别。

之后,他写下了《莉莉之歌》和《莉莉的公园》。

在歌德的众多逃离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为期2年、隐姓埋名的意大利之行。

歌德研究史称之为“歌德潜逃意大利”。

国内很多研究歌德的文章都会提及“潜逃”的结果:写就经典散文《意大利游记》,却对“潜逃”缘由含糊其辞。

潜逃意大利的歌德,除了厌倦“鄙俗的德意志”,厌倦“懦弱的资产阶级”,他还想逃开夏露笛·冯·施泰因。

这是歌德生命里不得不说的一个女人。

那是1775年,26岁的歌德在德国东部的魏玛。

夏露笛比歌德年长7岁,是典型的宫廷贵妇,风度优雅,具有迷人魅力。

33岁的她,正处于一个女人水丰草肥的成熟季节。

(但也有人说,夏露笛长得极一般,是个典型的“第二眼美女”,歌德并非对她一见钟情,而是第二年才主动追求她。

她再次证明了那句话:“女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她精通法语,喜好钢琴、绘画和诗歌。

然而,她的丈夫,一位整日侍弄宫廷马匹的掌马大臣,却对她的才华毫不在意。

就在这时,夏露笛遭遇了曾经沧海、经历丰富的歌德的狂热追求。

两人虽日日见面,而且是在魏玛那样一个弹丸小城里,可仍频频通信。

在他们交往的日子里,歌德给夏露笛写了1800封信,不乏华彩之章。

他写道:“我不想再说什么我与你永不分开,什么高山大川也不能让我却步。”“我陷入了命定的忧伤之中。

我真想大声嘲笑自己:每当我爱上一个女人时,她一定不爱我。”

在歌德如此炽热的情感炸弹与言词野火的进攻下,夏露笛却居然过了5年后才解除红装,投怀送抱,其坚固超过欧洲冷兵器战争史上任何一个被围攻的城堡。

她越拒绝,而他越热烈。

反过来说,用5年的生命去等候一个女人,在歌德而言也是绝无仅有。

当然,这也是值得的。

对于歌德来说,夏露笛是他的3个女人。

他后来说:“夏露笛渐渐代替了我的妈妈、姐姐和情人。

我们之间生成了一条纽带,那是大自然的纽带。”夏露笛堪称歌德的精神教母,歌德可说是踏着她的灵魂和肉体走出了“狂飙突进”的青年时期,继而登上千古不倒的古典主义文学神坛。

歌德研究者们认为,在结识夏露笛之后,他的文学风格开始向平和澄净发展,代表作有《汉斯·萨克斯的使命》、《哈尔茨山东游记》、《渔夫》、《魔王》等。

老年时,歌德虽不止一次公开表示过,夏露笛对他的影响堪比莎士比亚诗歌,但他还是在与之相识后的第6年,秘而不宣地逃去了意大利。

原因是,这个像妈妈一样的情人,老母鸡一般时刻展翅圈围着他,开始让他喘不过气来了,而他又厌倦了她, 不再。

之后,歌德把他在意大利写给夏露笛的信一同编入了《意大利游记》中。

自然,像所有天才一样,歌德理所当然地忘记了自己不辞而别给夏露笛留下的深深伤害。

他甚至连一声“对不起”也没说。

歌德在意大利的情感生活同样多姿多彩。

遇上美丽的米兰女郎丽吉,并一直坚持到她解除婚约才离开。

另外,至少还有一个我们现在不知道名字的美女,歌德自己称她为“浮士德娜”。

他还认识了已婚美女画家卡安佳,并与她深入发展了旖妮奔放的友谊。

还有克里斯蒂安娜·弗里德里柯·威尔翰米娜·弗罗曼(即米娜·海尔茨利普),作家在其长篇小说《亲和力》中以“奥蒂莉”的形象为她树立了永恒的纪念碑。

歌德虽对大多女人无情,对妻子伍碧丝(即克里斯蒂安娜·福尔皮乌斯)的态度却大相径庭。

她是23岁的打工妹,一头棕色卷发,芳华正好。

歌德说过,相对夏露笛的雍容华贵,水晶般透明的伍碧丝是“大自然的尤物”,未经雕琢,浑然天成。

当时她专程来找歌德,希望求枢密顾问给她的作家弟弟一个职位。

伍碧丝是个制花女工,出身低微,歌德则身处魏玛上流社会,两人的爱情一直受到贵族圈非议。

面对歧视,面对歌德时不时的感情出轨,伍碧丝始终忍耐,具有伟大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她让歌德明白:身边的情人随时在变,但真正能使之惦念的只有妻子一人。

他们于1788年开始同居,那时歌德已39岁了,接近不惑之年。

在共同生活了18载后,伍碧丝终于和歌德有了夫妻之名。

伍碧丝不但坚强,而且热爱生活,性格开朗。

她喜欢红酒、骑马、滑冰和跳舞,有一次甚至把舞鞋都跳穿了。

而她能成为唯一的“歌德夫人”,有人说,其4大法宝是:倾听、尊敬、宽容、厨艺。

当丈夫出外旅游后,她会托人把他酷爱的葡萄酒、烤羊肉和火鸡不远万里地送到异地他乡。

二人的结合,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传奇:那年,德法战争中,法军一度打进魏玛。

士兵们闯入歌德家中,欲行劫掠,险些将这位意图抵挡的大师打翻在地。

此时伍碧丝站出来高呼:“你们不能打他!他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她的勇敢保护了歌德和他们的家。

据说,就是这一刻感动了歌德,使他下定决心迎娶伍碧丝。

而这也就成了伍碧丝正式成为歌德夫人的仪式。

当时参加婚礼的,还有他们已年满17岁的儿子奥古斯特。

那是1806年,歌德好友席勒已去世1年多了。

此后,夫妻俩又在一起生活了10年。

伍碧丝因身患尿毒症,于1816年去世。

伍碧丝去世带给歌德的痛苦无法形诸笔墨。

她去世当天,歌德的日记写道:“我太太的终点将近。

生命尽头可怕的挣扎。

近午时分,她去了。

我的体内,和体外,一片空虚和死静。”

歌德遇见舞蹈演员魏玛娜,是在伍碧丝去世前的1814年。

相比夏露笛和伍碧丝,他俩的爱情就是昙花一现,但那也有昙花一现的耀眼夺目。

65岁的歌德对30岁的魏玛娜一见钟情,而魏玛娜也深为歌德的成熟睿智和妙语连珠所吸引。

他俩灯前起舞,月下漫步,彻夜长谈,度过了美妙的时光。

上海女作家毛尖说:“提到苏东坡,不管是他所处的年代,还是眼下这个喧嚣的时代,都有多少文艺女青年心潮澎湃。我听不止一位色艺俱佳的女子,双眼放光地表白:“要嫁就嫁苏东坡!”

在看了三遍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我深以为然。

且不说苏东坡的旷世才情,也不说苏堤,惠州西湖的美景,也不说深受百姓喜爱的东坡肉、东坡肘子,单说说那苏东坡的爱情故事。

为什么要嫁就嫁苏东坡?答案,藏在故事里。

01王弗

1054年,苏东坡18岁,娶了15岁的王弗**。

王弗精明能干,善于识人,而苏东坡大事聪明,小事糊涂,所以他事事征询妻子的意见。苏东坡与来访的客人谈话时,王弗就躲在屏风后面,屏息静听,客人走后,妻子提醒他:“你要提防这个人,速成的友情靠不住。”

可惜,他们一起只生活了11年,王弗26岁时,得急病去世了。苏东坡肝肠寸断,一直在内心怀念着妻子,在王弗逝去十年后的一个夜晚,他梦见王弗像从前那样“小轩窗,正梳妆。”醒来后,泫然涕下,不能自已,留下了千古名篇《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02王闰之

他的第二位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跟他相濡以沫度过了25年。

闰之常年忙于家务,只是略通文字,但苏东坡却从不轻看她。尽管苏东坡比闰之大十一岁,但常常称她为“老妻”,苏东坡经常用赞赏的口吻把闰之的故事写在诗文里。赞她对姐姐留下的儿子视同己出,还赞她会给牛治病。

有一天晚上,月下梅花盛开。闰之随口说:“我对春天的月亮更为喜爱,秋月使人悲,春月使人喜。”

苏东坡欢喜地说:“我真不知道你能作诗,你说的这句话就是诗啊!”。能得到文豪丈夫的肯定,闰之的心里暖融融的。

苏东坡写下《祭亡妻文》,痛心地说:“已矣奈何,泪尽目干,唯有同穴,尚蹈此言。”苏东坡死后,他的弟弟苏辙依着遗言,把他们合葬在一起。

03 王朝云

苏东坡对两位夫人都是情深意重,但要说苏东坡的灵魂伴侣,却是聪明活泼、多才多艺的王朝云。

朝云在12岁时被王闰之买下做侍女,苏东坡教她读书写字,参禅念佛。18岁,朝云成为苏东坡的妾,尽管二人年龄相差26岁,但是两人却是心意相通、互为知己。苏东坡被贬在惠州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但是他和朝云参禅读书,打坐炼丹,闲暇的时候也拨弦唱曲。

朝云爱唱那首“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在惠州生活了两年之后,相伴了他22年的朝云染病去了,去世时还不到35岁,59岁的苏东坡从此终生不娶不复听蝶恋花这首词。

如果你去惠州旅游,千万别忘了去西丰湖边的“六如亭”去看看,你可以看到苏东坡为朝云撰写的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更思卿。”

04琴操

在苏东坡生活时代里,酒宴之间都少不了与歌妓互相往来。

苏东坡对女性有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从来不假道学,遇有歌妓酒宴,欣然参与,每每遇到歌妓求诗,他毫不迟疑,当即提笔写在披肩或者是纨扇上,他写了不少有关女人的抒情诗,但是从来没有写过一首艳诗。

杭州名妓琴操,出身官宦人家,是一位才女,16岁那年,琴操结识了的苏东坡,在听从了苏东坡的规劝之后,赎身,出家为尼。琴操24岁时,郁郁而终。被流放到海南的苏东坡得知以后,老泪纵横。在苏东坡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他又回到杭州,重葬了琴操,并亲手栽下一棵“学士松”,陪伴这位不幸的才女。

在那样一个漫长的男权社会里,这世间多少女子,被称为某某氏,连名字都没有,她们没有得到过丈夫的平等相待,只是被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王弗、王闰之、朝云,琴操,她们能够与东坡相遇,被这样一位大文学家真心欣赏,深情纪念而青史留名,何其有幸!

我想她们对是否青史留名并不看重,重要的是她们被深情地爱过、珍惜过、纪念过。今天,当我再次朗读这些缠绵悱恻的诗句的时候,我明白了为什么千百年来会有那么女子会发出感叹:“要嫁就嫁苏东坡!”

《世界文豪》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37ZXZTYNZtz8fEZ_JyvuxQ

pwd=wjid 提取码:wjid

简介:

自从苏靖戴上那个隐形眼镜后,苏靖的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一个扑街,苏靖拥有无与伦比的码字速度。意念成书,一秒几十字,日更十万不是梦!什么?你让我文抄公?不存在的!日更十万我还需要文抄公?(此书剧毒,入坑需谨慎!)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7Pr6MW6M9o-ifPmcd5kGw

提取码:iy6z

小说名称:民国之文豪

作者:决绝

类型:言情

连载状态:已完结                                                                  

字数:1072884字

简介:该小说讲述了穆琼穿回民国,成了被赶出家门的落魄少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8333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5
下一篇2024-0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