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语言和翻译

苗族语言和翻译,第1张

苗族有很多的方言的 ,所以各有各的说法, 黔东南是中国苗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地方 也被称为世界苗族文化中心 用黔东南的苗语说(汉语拼音:wvei houhi mong)注:vei发音:wei 乌和诶中间插英文v,连读wvei是我的意思,hou同 侯,hi 喝的发音后加i,l连读houhi就是喜欢的意思,mong同猛。

苗语是苗族人的语言,语言分类上属于苗瑶语系苗语支。苗语分布在中国的湖南、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地;以及越南、老挝、泰国、美国等国。

苗语可以分为川黔滇(300多万人)、湘西(100万人)和黔东(210万人)三大方言,以渝黔滇方言最为复杂。这三大方言与布努语等语言共同组成苗语支。

扩展资料:

苗语一般认为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也有学者对苗瑶语的语系归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苗语分三大方言:东部(湘西)、中部(黔东)、西部(川黔滇),各方言又分一些次方言,其中渝黔滇方言分为8个次方言,各个方言及次方言内部还有土语之分。各方言及次方言之间差异较大,基本上不能用各自的苗语通话。据专家考证,苗语各方言的共源词达60%以上。

苗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主要分支:

1)湘西方言(又名东部方言)

2)黔东方言(又名中部方言)

3)川黔滇方言(又名西部方言)

其中以川黔滇方言最为复杂,可以分成19种不同的方言。

语音方面

苗语声母多,韵母少。除黔东方言外,有带鼻冠音的塞音、塞擦音声母,如mp、mph、n堭、n堭h、nt、nth等。只有一个鼻音韵尾,接前元音时读-n,接后元音时读-ŋ,没有塞音韵尾。有和汉语相同的声调系统。古苗语分平、上、去、入四声。

当今除罗泊河次方言外,四声因古声母的清、浊各分化为阴、阳两调,分化以后又有合并现象,例如湘西方言西部土语,阴入并入阴上,阳入并入阳上。语法方面,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作谓语的动词后。

参考资料:-苗语

情歌是中东南各族歌谣中绚丽多彩的部分。由于各族青年恋爱比较自由,普遍存在对歌连情的习俗,因而反映爱情生活的歌谣多不胜数,内容丰富,艺术上也达到较高的水平。这一地区的苗族情歌种类繁多,依内容大体有:见面歌、青春歌、赞美歌、求爱歌、相爱歌、成婚歌、逃婚歌、离婚歌、分别歌、单身歌等等,从恋爱相知到洞房花烛夜,甚至离异分手,都有歌谣反映。

苗族情歌表达的方式也相当讲究。例如见面歌、青春歌、相爱歌等采取男女对唱,有问有答,试探问候,波澜起伏;措辞也根据感情表达的需要,或婉转含蓄,或倾心吐胆,或赞美颂扬,或祈望祝福,曲折多致,美不胜收。因此,唱情歌是一门高超的艺术,要从小有意识地进行训练。

瑶族情歌按其不同支系的歌唱形式与内容,可分为歌堂情歌、细话情歌和一般情歌。

歌堂情歌是指青年相聚一堂所唱的恋歌,瑶族称“坐堂歌”或“摆堂歌”。分为序歌、请歌、劝歌、赞歌、对歌、排歌、谢歌和送歌,各段歌词长短不一。其中对歌又称盘歌,歌词内容几乎囊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掌故,各种知识熔铸一炉,融会贯通,出口成章,妙语天成。对歌一问一答,答不上即认输。气氛活跃,高潮迭起。

歌堂情歌为七言体,间或杂有三言起句,基本上四句一首,押偶句韵,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细话情歌,瑶语称“撒旺”,仅指男女之间的喁喁对唱,歌声仅限双方听清,故曰“细话”。一般流传广西巴马、都安和南丹自称“布努”的瑶族中间。

细话情歌分为盘问、试情、盼情、邀请、发誓、相嘱、相思、相怨等。细话既然指肺腑之言,心底之歌,歌词以真挚感人、缠绵悱恻见称。多用自由体,句式长短不拘,字数多少不拘,押韵灵活,常用拟人比喻手法传情达意。

苦情歌多以失恋、被弃为题,情调哀怨凄切。例如流传广西大瑶山的古情歌《吉冬诺》即是一例。劝情歌主要劝告对方信守盟誓,用情专一。通常明喻暗比,晓之以理,言之拳拳,动人心弦。

高山族情歌自有特点。史载高山族恋爱自由,“男女相遇,男弹嘴琴挑之,意投即野合。各以私物相赠,归告父母,乃迎娶。”情歌多属即兴发挥,生活气息浓烈,内容一般反映劳动实践中产生的爱情生活,或袒露发自内心的恋爱追求。用语天真,不做作,少夸饰,自有天然古拙之美。例如平埔猫雾捒社的《男妇会饮应对答歌》,通过男女对歌,表达勤劳勇敢是选择爱情的标准。小伙子赞美姑娘“贤而且美”,“在家能养鸡豕,又能酿美酒”,里里外外一把手,是百里挑一的好姑娘;姑娘则欣赏小伙子“英雄兼捷足”,“上山能捕鹿’”“耕田播百谷”,堪称耕猎兼备的“男子汉”。劳动品德使双方永结百年之好。

有些情歌反映春情萌动、辗转反侧的恋爱心态,更见细致入微,楚楚动人。例如平埔麻豆社的《思春歌》,描写主人公按照吉梦的启示,竟然找到“伊人”家门的惊喜:“夜间难寐,以前遇着美女子,我昨夜梦见伊,今寻至伊门前,心中欢喜难说。”崩山八社的《情歌》,描写主人公夜阑相思不寐的惆怅与痛苦:“夜深听歌声,我独卧心闷;又听鸟声鸣,想是旧人来访,走起去看,却是风吹竹声,总是怀人心切。”打猫社的《番童夜道歌》,通过情不白禁的表白,表达爱慕之情:“我想汝爱汝,我实心待汝,汝为何爱我,我今回家,可将何物赠我。”这些歌谣擅长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运用口语,直抒胸臆,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中东南的畲族也有非常丰富的情歌,畲族民间有所谓“歌作媒”、“无情则无歌”之说。情歌常以“杂歌”的形式即席创作;歌词真挚朴实,丰富多彩。除“杂歌”外,还有一套配合婚礼仪式的情歌,别具一格,饶有兴味。

总之,封建时期中东南地区各族歌谣创作无论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都有引人注目的发展。随着歌谣内容的开拓与丰富,长歌与短章并存,特别是《交趾曲》、《跋山涉水》等迁徙长歌的出现,标志着赋体民歌的长足进步。各民族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鲜明而突出,如苗族的五言轮回问答歌体,瑶族的盘歌、香哩与信歌,畲族的“杂歌”等,逐步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与特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813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