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国诗人的情诗

一个外国诗人的情诗,第1张

无怨的青春 席慕容

在年青的时候

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

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她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

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 那麽

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暇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

也要好好地说一声再见

也要在心里存著感谢

感谢她给了你一份记意

长大了之后 你才会知道

在蓦然回首的一刹那

没有怨恨的青春 才会了无遗憾

如山岗上那静静的晚月

你说的是莎士比亚的 I am afraid么?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William Shakespeare <I am Afraid>

恋雨偏打伞,爱阳却遮凉。风来掩窗扉,叶公惊龙王。片言只语短,相思缱倦长。郎君说爱我,不敢细思量。

〔美国〕弗兰克·耶比《智慧》爱情诗鉴赏

〔美国〕 弗兰克·耶比

我熟悉雨水冲洗的亮晶晶的夜晚,

空气充满了忍冬、玫瑰和松树

甜美、混杂的香味,同时那一弯

新月正挨近朦朦胧胧的树木,

用银白的狂喜抚摸着你的眼睛。

当时,我相信魔力、春天和青春,

当时,分别就是死亡的同义语;

而我听见的夜鸟的每一阵歌声

都使我一阵阵屏住沉重的呼吸。

多么奇怪,我现在完全平静地

注视着新的眼睛,但却更害怕,

我很了解,当旧的爱情消逝,

新的才诞生,像冬天的积雪融化,

春天才光彩焕发地翩翩来临。

但知道悲伤多么地短暂,痛苦

消逝得多么快,这并不完全相等;

多平淡的爱情,站着,目送着你走,

而在一个月之内,又恢复平静!

(邹绛 译)

弗兰克·耶比,(1916— )美国黑人小说家。生于佐治亚州,毕业于佩因学院。在菲斯克大学获硕士学位。曾在南方农学院任教,还担任过福特汽车公司实验技师。第一篇短篇小说《保健卡》(1944年),描写南方一个黑人士兵和他的妻子受到的屈辱。获欧·享利奖。以后致力于通俗小说创作,在美国很有影响。也有诗作发表,《智慧》是他一首抒发爱情得失心情,以此揭示人的某种心态的爱情诗。

这首诗共四节,前两节写拥有爱情,后两节写失去爱情。

第一节,诗人用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夜月图。夜是“雨水冲洗的亮晶晶的”,忍冬、玫瑰、松树在银白的月光下,散发出“甜美的香味”。月色朦胧了树林,迷离了夜晚,一切是这样地静谧、温馨。这节诗用“我熟悉”总起,用“你的眼睛”小结,把两个人巧妙地溶到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在美妙的景色中,面对“我熟悉”的,连月亮都要“用银白的狂喜抚摸着的眼睛”,那该是如何欣喜、幸福、快乐的心情!

接下来诗人继续表白爱情的热烈。“当时,我相信魔力、春天和青春,当时,分别就是死亡的同义语”。炽热的爱已使理性消失,情人的心中全是美丽、浪漫的东西,“分别”是他万万接受不了的。爱情已经使“他”狂热、迷离,听见夜鸟的歌声,也会“屏住沉重的呼吸”,这是一棵因爱而敏感、痛苦的心灵。这两节,诗人极力渲染爱情的力量,它可以使人幸福、快乐,使人忘记痛苦;使人狂热、敏感,甚至脆弱。诗中通过自然之中,人的种种表现,揭示幽暗中的 。“当时”两字的嵌入,既增强节奏感,又巧妙地点明了时态上的过去式,为下文情感的倾斜埋下了伏笔。

诗的第三节写失去爱情时的平静。“多么奇怪”一句,凭空而来,极鲜明地写出,连“我”对此也迷惑不解。与此同时,“却更害怕,”他怕什么呢诗中没有交待,而是笔锋一转,写“我完全平静”的原因,“当旧的爱情消逝,新的才诞生,像冬天的积雪融化,春天才光彩焕发地翩翩来临”。这种心境极清醒地解脱了自己,放任了自己,没有丝毫对旧情的怀恋,甚至属于伦理道德上的责任、义务感。这使得“我”“完全平静”地“注视着新的眼睛”,等待新的爱情。而这种貌似平静的“平静”之下,仍有许多东西存在,道德抑或理智使他倍觉“害怕”,这“害怕”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源于“我”对自身的反思。

诗如果到此为止,则是一首庸俗、无聊之作。但诗人的笔触接下来深入到情感深处,为这种爱情之悲喜,作出了深刻的总结与反思:“悲伤多么地短暂,痛苦/消失得多么快,这并不完全相等”,慨叹爱情消失之快,情感冷却之快。曾拥有的欢乐,与现在这种冷静、平淡的感觉相比,多么的不相称! 诗人接着写道:“多平淡的爱情,站着,目送着你走,而在一个月之内,又恢复平静!”叹惜、冷淡、平静尽在其中,这一切的背后则是一种理性的思索:为什么会这样

这首诗题为《智慧》,看起来,诗人似乎是指人们在面对失去的爱情时,能够清醒地把持自己,这是一种智慧。细一品味,又绝不止于此。诗人的笔触并没有侧重于爱情消逝后的理智、冷静,而是着重于人面对爱情得与失时的心理:得时迷离、狂热,失时平静以至平淡。诗人试图通过爱情心理的剖白来揭示和了解人的本性,而绝不局限于爱情本身。“智慧”也不乏对人类某种品性的讥讽。

这首诗没有大量意象的堆砌,也没有象一般爱情诗那样侧重抒发感情;诗人用平静的语调,近于叙事的语言,阐释自己的思辨世界。通过写爱情而揭示人性本质,这是此诗最大的特色。

本诗语言简练、流畅,节奏感强。由浅及深揭示主题,寓意深邃,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性”。

6gqh

一见钟情

他们彼此都深信:

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

这样的笃定是美丽的,

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

既然从未谋面,所以他们确定

彼此并无瓜葛,

但是听听自街道、楼梯、走廊传出的话语——

他俩或许擦肩而过一百万次了吧?

我想问他们:

是否不记得了——

在旋转门

面对面的那一刻?

或者在人群中喃喃说出的「对不起」?

或者在听筒截获的唐突的「打错了」?

然而我早知他们的答案。

  《雅典的少女》拜伦

  这是一首热情奔放的爱情诗,写于诗人第一次旅居雅典期间,也是拜伦的名篇《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的一个篇章。诗人以一句“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贯穿全诗,直接而热烈地倾吐出对雅典少女浓郁的爱恋。这是爱的心声,也是爱的誓言,使人读来无不受到强烈的感染。诗作的二、三节以动人的笔触描绘了雅典少女的美丽风姿,天真活泼的雅典少女随着诗行的展开而跃然纸上,“无拘无束的鬈发”“墨玉镶边的眼睛”“野鹿似的眼睛”,比喻新颖独到,令人难忘。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雅典少女的爱也融合着对整个希腊的爱。诗人酷爱这个文明古国,时刻关注着在土耳其统治下的希腊人民的命运。13年后,他毅然回到希腊,积极投身于希腊的民族独立运动,并为之献出宝贵的生命。

  《致凯恩》普希金

  《致凯恩》写于1825年。1819年,普希金20岁时,第一次在彼得堡艺术学院院长奥列宁的家中见到凯恩,那时她才19岁,却已成了一位52岁的将军的妻子。普希金在彼得堡和她相识。1824年8月,普希金在宪警的押送下被发配到原籍米哈伊洛夫斯克村,陪伴他的只有年老的奶娘。1825年夏天,凯恩凑巧在诗人家乡与诗人见面,凯恩是来与米哈依洛夫斯克村毗邻的三山村中一位亲戚家做客的。普希金与凯恩一起散步、交谈,度过了几天美好的时光。凯恩离开三山村的这一天,普希金送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第二章给她,其中就夹了这首诗,署的日期是“一八二五年七月十九日”。 凯恩后来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写道:“他清早赶来,作为送别,他给我带来了一册《奥涅金》的第1章,在没裁开的诗页间我发现了一张折成四层的信纸,上面写有‘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等等,等等。当我准备把这个诗的礼物放进盒子里时,他久久地看着我,然后猛然把诗夺了过去,不想还给我。我苦苦哀求,才又得到它,当时他的脑子里想的是什么,我不知道。”诗人在意外的欢欣之中写下了这首被誉为“爱情诗卓绝的典范”的作品。

  《致凯恩》这首诗歌是情诗的典范之作,是普希金写得最美的一首。普希金的爱是幸运的,凯恩给了普希金两个美妙的瞬间,而她自己却因普希金的诗而获得了永恒。在手稿上,普希金在这首诗边还画了一幅凯恩的速写头像,凯恩的形象、温柔的声音和天仙似的倩影,都永久地定格在普希金的诗歌中。《致凯恩》写的就是这种瞬间的爱的感受以及由之带来的长久的爱的回味。爱,往往是一见钟情式的,在一个瞬间突然产生的。爱,又可能是朦胧的,生成之后仍往往不能被清晰地意识到,待到某一类机的出现,情感的闸门才可能被突然地打开。诗的第一节写诗人当年在彼得堡遇见凯恩时的美妙情景。“幻影”、“精灵”,美得让人目眩神迷,美得几乎如堕梦境。第二节写那一瞬间给诗人留下的长久的记忆,第三节写爱的淡忘,第四节写没有爱的生活;第五节写又一个瞬间的到来,“心灵已开始苏醒”,第六节写爱的拥有。

  诗的前四节写过去的一瞬,后两节写如今的一瞬,这结构上的不匀称,能给读者一个不祥的预感:第二次相见的瞬间之后,又将是再一次淡忘和愁苦。根据凯恩的回忆和这首诗的送别的使命,可知这首诗中充盈的并不全是爱的“狂喜”。 许多年过去了,“在流放的阴暗生活中”,诗人失掉了“灵感”,失掉了“眼泪”乃至“生命”,以为那火炬已然熄灭。这时,“我的眼前又重新出现了你”,凯恩在诗人灵魂深处的火炬依然闪耀着迷人的光辉。诗人借爱情写苦难,又借苦难写爱情,让优美的诗意透着忧伤,又让忧伤散发着优美的诗意。

  这首诗最突出的写作特色,就是运用了复沓的手法。第一节的后三句和第五节的后三句,第二节的后两句和第三节的后两句,第四节的后两句和第六节的后两句,都是近乎逐字逐句的“重叠堆积”。也就是说,全诗每一节的后两句都是由反复构成的。诗句的重复仿佛是两个美妙瞬间的叠加,或暗示更多的记忆场景在诗人心目中的重叠;连续的复沓,造成一种一咏三叹的语音效果,既体现了对瞬间的深情回忆,也表达了对新的别离的难舍;这些前后的重复,同时也是一种对比,对两个瞬间的描写是同样的,而关于声音和倩影、关于灵感眼泪生命爱情的诗句则是相对立的,这表明:有爱与无爱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有过爱的瞬间和没有过爱的瞬间的生命也是完全不同的。

  这首诗歌是情诗的典范之作。诗人没有描绘凯恩外形的美丽,而是突出了她的美给诗人带来的神奇的精神动力。诗人把一个女子的形象高度理想化了:“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她成了超尘绝世之美的化身,成了生命和灵感的源泉,使诗人悒郁、枯涩的心灵重新得到滋润与苏醒。这首诗后来由著名作曲家格林卡谱成歌曲,成为俄国最有名的一首歌。凯恩对他来说,是一个超凡脱俗的形象,她在诗人爱的世界里,像水晶般透明,像白雪般洁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7978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2
下一篇2024-01-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