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当酋长的中国人,如何发展得怎样?

在非洲当酋长的中国人,如何发展得怎样?,第1张

胡介国,1948年出生于上海市普陀区,从小到大一直与兄弟姐妹跟随母亲在上海生活。胡介国的父亲早年经香港,去尼日利亚发展,并在尼国与人开设当地最大的纺织加工厂,在当地享有很好的声誉。

1962年,胡介国进入上海的百年老校晋元中学读书。和许多“老三届”一样,他下过乡,成为1972年毕业的第一届工农兵学员,毕业后,进入上海南海中学教书,做了英语教师。

1975年,父亲写信给他,希望他能到尼日利亚来帮他打理生意。3年后,胡介国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尼日利亚,他笑着说,当时自己像“被绑架到了非洲一样”。

父亲想让他来经营棉纺织业,但他对这个不感兴趣。“我更喜欢对着人,而不是机器。”他更希望依靠自己的努力打拼出一份事业。

因为胡介国在中国学的是英语专业,语言上不成问题,他就到尼日利亚一家五星级宾馆的餐厅做助理经理。勤勉敬业的性格使胡介国很快脱颖而出,担任了酒店总经理。后来,酒店股东因为对他的管理能力和敬业精神十分欣赏,送给他股份,胡介国也从一个打工仔成为股东。

1983年,胡介国到加拿大学了4年的酒店管理专业。学成之后,他并没有留在环境优越的加拿大,而是再次回到了尼日利亚。经过认真的市场分析,胡介国感觉酒店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决定投资建造酒店。

1997年,胡介国投资500万美元在拉各斯建了一家大酒店——金门大酒店,这家酒店虽然只有6层楼,却是尼日利亚最豪华的酒店之一,酒店门口一对汉白玉的石狮子标明了这是一家中餐酒店。酒楼装饰用料考究,工艺精湛,成为尼国标志性建筑和餐饮中心,目前仍是非洲最好的餐馆。尼日利亚的很多政府官员经常来这里吃饭,包括总统、外交部长、文化部长等都成为了他的好朋友。

在金门大酒楼的经济效益和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同时,胡介国又先后投资建造了千禧饭店、金鸿建筑集团公司等。

此后,胡介国在尼日利亚的生意逐渐扩大,涉及房地产开发、建材业等等。建立了以金门大酒店为龙头的综合性、多产业的企业集团,集餐饮、旅游、建筑、装潢、建材生产、机械加工、木器加工、国际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股份公司。资产总额达几亿美元,职工总数达3万余人,中国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师级技术人员达150人。

从1998年开始,胡介国开始帮助中国企业进入非洲。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在尼日利亚承建的铁路改造维修项目,历程达3000公里,合同金额达56亿美元,就是在胡介国出面帮助下谈成的,是当时中国在非洲承建的最大项目。2004年7月,尼日利亚总统特任命胡介国为总统顾问,负责中小企业发展事宜。

1999年,胡介国得知,尼日利亚政府有一个给山区建学校的工程。胡介国心想,既然是小学,就算赔钱也得干。胡介国以公司的名义向银行融资两亿多人民币,帮助尼日利亚拉各斯贫民区兴建了4所九年制中小学,每所学校可以容纳3000多人。学校建成后,尼日利亚总统和我国驻尼日利亚使馆有关负责人都参加了剪彩仪式,尼日利亚总统向胡介国颁发国家荣誉奖章。

选。“这么潮湿的地方建水泥房子很难,地基打了十几米还要继续往下打,但打得更深,意味着成本更高。”

当时,政府给的工期是一年,而且校址都在深山里的热带雨林。但胡介国和工人们加班加点,吃、住都在工地上,用了6个月时间就把4所学校建成了。

这个工程,他亏了2亿奈拉(尼日利亚货币),折合成人民币大约3000万元。“不过这钱亏得好。通过这个工程,我打出了一个好名声。”从此以后,他再也不用找别人要工程,政府会把上好的工程送上门来。

投资建学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得人心。校舍建成后,胡介国明显感觉到,当地人对他的好感倍增,“学生们知道学校是中国人建的,中国人和非洲人的友好种子就代代相传。”

2004年7月,尼日利亚总统奥巴桑乔委任胡介国担任总统特别经济顾问,负责帮助尼日利亚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他开始频繁地往来于亚非之间。

胡介国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中非商会副会长。这家由中国商务部等3家机关牵头成立的商会,宗旨是希望帮助中国的民营企业家走入非洲。

2005年4月,胡介国陪同尼日利亚总统访问中国。访问期间,尼总统奥卢塞贡·奥巴桑乔先后走访三峡大坝、南京等地的大型企业与重点工程,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经贸合作项目。

在胡介国的热心引荐和悉心安排下,中国一大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纷纷落户尼日利亚。他还准备在当地建造一个大型工业园,以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进驻。

随着胡介国在尼日利亚民众心目中威信的提高,当地人推举他做酋长。在尼国,民间推举一个外国人为酋长尚属首次。

因为胡介国的突出贡献,2001年,胡介国被尼日利亚大酋长埃米尔封为一个部落的酋长。

授勋仪式当天,胡介国身着尼日利亚当地传统服饰,头戴具有特殊意义的小帽,长老用树枝在他身上洒下香水,他从几位酋长手中接过了酋长任命书,身边当地民众载歌载舞。他也成为非洲首位华人酋长。

作为酋长,胡介国有不少特权,他拥有有关部门特批的由他全权指挥的近百人的武装警卫队,这些人员由胡介国亲自挑选,但工资由当地政府负担。他还能以酋长的身份和政府谈判为同胞争取更多的权益。由于尼日利亚实行酋长终身制,胡介国也是终身酋长,以酋长的身份和政府谈判。

谈到当选酋长的原因,胡介国说: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的不断提高,我现在不但是酋长,还是总统的顾问,中小企业发展的顾问,尼日利亚人感到他们要发展,就要走中国的路,特别是要发展中小企业;第二,他们感到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他们还提出‘今天的中国就是明天的尼日利亚’这样的口号,他们要向中国学习,他们要引进中国的技术,还希望中国人到他们那儿去投资。”

如今,6万多名尼日利亚华侨华人,没人不知道胡介国这位华人酋长。每当遇到有关中国人的问题,只要当地相关部门觉得棘手或难以处理时,他们首先会给胡介国打电话。

但胡介国认为,华人融入当地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很多人只是把这里当作短期赚钱的地方,把自己当做过客。他说:“华人企业要在这里做大做强,必须融入当地社会。”

中国人在非洲人心中是什么印象?

非洲全称阿非利加洲 非洲是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公元前4000年便有最早的文字记载。非洲北部的埃及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 

他们对中国人第一印象:中国人吃苦耐劳。中国人不管在非洲搞工程还是经商,他们几乎都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早7点上班,下午6点半下班,晚上还要加班。

他们对中国的第二印象:中国人都有功夫。大多数年轻人是看着中国功夫**长大的。功夫明星如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和**如精武门、少林寺、醉拳等在过去很常见。 

他们对中国的第三印象:中国人法律意识淡漠。在非洲,一些中国企业老板无视当地的法律,经常与当地雇员发生冲突,官司缠身,如雇工不签合同,不交纳各种保险,工资标准低于所在国规定的最低保障工资,节假日强迫员工上班,加班不付加班费,随意解雇劳工等。

他们对中国的第四印象:中国人是友好和可靠的商业伙伴。他们谦逊,富有创造力,愿意谈判。印度人在非洲活动的时间比中国人长得多,但他们在人数上远远超过中国人。中国商店到处都是,他们的产品价格实惠,客户服务一流。

他们对中国的第五印象:中国人没宗教信仰。在非洲,到政府部门办事或到法院参加诉讼,都要填写-系列的表格,其中有-项就是宗教信仰。中国宪法赋予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可信教者在中国毕竟是少数。

中国可以以非洲入作为一面镜子,看看中国人在非洲人的眼中是什么样的,以此来调整自己的不恰当行为,从而取得非洲人民的认同。

 

原因有二:

其一:由于中国人与非洲人有着明显的体质差异,因而非洲人在中国的社会群落中明显而突出,因而只要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一些非洲人,人们的意识中就会形成到处都有非洲人的概念。其实非洲人在中国最集中的地区主要是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原因是这里的气候较为温暖,具有发达的工商业基础,所以他们喜欢来此求学和经商;

其二:中国与非洲在历史上都曾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欺凌,相似的经历和遭遇使得中、非在国际政治场合常常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上世纪70年代为了帮助坦桑尼亚和赞比亚打破了当时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保证了赞比亚的主要收入来源,中国投资援建了坦赞铁路,促进了坦赞两国经济发展和城乡物资交流;同时中国向广大非洲国家派了医疗队,帮助非洲国家抗击各种传染病、普及卫生常识、改善非洲人民的医疗卫生环境。由此中国在非洲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因此近年来中国逐渐成为非洲人求学、经商的目的地。

这件事其实非常搞笑,是来自非洲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长说的话,他对时间没有概念,认为中国和他们挨得非常近,说没事过几天再来就行,这才让大家瞬间笑坏了。

这个原始部落位于非洲南部国家博茨瓦纳。叫做布须曼族,至今仍过着非常原始的生活,甚至于对时间和距离没有概念。而且布须曼人对自己的年龄并没有概念,甚至不清楚自己的年龄,当地政府为了辨别他们的年龄,也只能看面相。当一个布须曼村民看起来像50岁时,政府就会给他发个牌子,就这样他成了50岁的人。

要知道这些非洲布须曼人,他们生活中是没有时间概念,当你问他,我们哪天去打猎时,他会告诉你,明天,结果明天再问时,他又会说明天,如果你问多了,他就干脆拿出日历,指着某天说,就这天去,结果这早就超过了中国人来非洲的签证时间,去不了。于是那些中国人告诉布须曼首长,如果那天再去打猎,我们时间已经不够了,必须先回中国了,他一听要回中国,竟然说“没事啊,你们可以过几天再来嘛”。

不得不说这个首长非常可爱,竟然对于距离也没有概念。非洲布须曼人对距离的概念也很模糊,告诉他中国距离这里几万公里,结果他也没有几万公里的概念,以为中国跟非洲就像隔壁村子一样,过几天可以再来。布须曼人以游牧的方式生存,实际上中国人再来非洲时,很难在原来的地方找到他们,也许他们早就搬走了。这才让大家一听就笑了。

因为中国人的援助让很多非洲人的生活变好了,医疗、教育和就业有保障了,肚子也能吃饱了,还有各种物美价廉的商品可以购买。

当然这种援助并不是宣传的无偿无私,而是以资源为代价的。就需求上来看,中国与欧美所做的并无区别,都是为了非洲丰富的资源而去的。非洲人也知道这些,但相比起象征性的给一点点屁用不顶的钱或者造几个聊胜于无的设施的西方国家,他们更愿意把资源卖给中国人。

这就像剪羊毛,西方人是一次性剃个精光,然后没有毛就割肉,直到把羊搞死拉倒;而中国人是一边剪羊毛还一边把羊养得棒棒的,让这只羊能不断生长优质羊毛

中国人眼里的非洲是什么样的呢?黑皮肤的人民、自然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落后等等,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对非常的印象还是比较单一的,那么非洲人眼中的中国人又是怎么样的呢?最近我们看到一位常年在非常生活工作的刘植荣先生发表了一篇文章,通过他密切接触的部长、省长、企业家、酋长,还有村民,等等各个层次的非洲人民,勾勒出中国人在非洲人心目中的九大印象。

哪九大印象呢?第一,中国人吃苦耐劳,中国人不断在非洲搞工程还是经商,几乎都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早七点上班下午六点半下班,晚上还要加班,所以非洲人很佩服中国人的勤劳,有的人甚至不可思议的认为,中国人就是一个肉身的机器。

非洲虽然是很贫穷,可是非洲黑人在劳动态度上与中国人是大不相同的,他们是比中国更早实行双休日的,加班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那是家常便饭,甚至没有任何额外报酬,而在非洲你让非洲的黑人晚下班10分钟,他也会向你要加班费。

如果不支付的话,就把你告上法庭。尽管加班工资比平常工资会高出很多,但是黑人也不愿意加班,他们要充分的享受法律赋予他们的休闲。非洲人对于中国人这种苦行僧式的工作态度,他实在是无法理解,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快乐在哪里,不知道中国人在享受什么。

第二个印象是咱们中国人清心寡欲。非洲是一个性比较放纵的地区,多数国家实行一夫多妻制,他们见到中国人在这里单身,一呆就是一年、两年,甚至是三年不找女人,实在是无法理解。在非洲经常可以见到白人身边依偎着身材绝妙的黑姑娘,也经常看到健壮的黑小伙子挽着欧美来的白姑娘,那么孤独的就只有中国人。

刘先生在埃塞俄比亚工作的时候,他的秘书就问他说,中国人出国前是否要打一针,打了针之后你们就没有性欲了,是不是,你们出国之后就不再想女人了。

印象第三,就是中国人制造的商品是廉价的。非洲市场上中国商品最多的就是服装、小家电、五金,还有摩托车。一位中国同跑在那里为公司采购物资的时候,问当地的店主有没有便宜的,店主张口就说有啊,MindinChina,Verycheap,在非洲中国制造的是廉价和劣质商品的代名词,不好意思。

还有在非洲就是很多中国企业,他们都不用中国的国产汽车,他们喜欢买日本的丰田、三菱,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国产汽车质量也是不太过关。比如有一家在非洲的建筑企业,他们买了两辆国产的皮卡,用了不到一个月,就只能开一辆了,那么另一辆就停在院子里做配件用的,几个月后两辆车都成为一堆废铁,都堆在那里了,最后他们还是买了两辆日本的丰田。

第四个印象是,中国人法律意识淡漠,在非洲一些中国企业老板无视当地的法律,经常和当地雇员发生冲突,那是官司缠身,比如雇工不签合同,不缴纳各种保险,工资比准低于所在国规定的最低保障工资,还有节假日强迫员工上班,他以为在中国了,加班还不付加班费,随意解雇劳工等等。

非洲虽然落后,可能他们仍然是沿袭着殖民者带来的法律,现行的法律几乎都是从英国、法国那里原封不动的搬来的。可能是殖民者多年来对他们教化的结果,这个非洲人办事他是一定要找出法律的根据的。

刘先生举了个例子说,在非洲有一家中国建筑企业,有一天法院突然送来了150张传票,原来是这家企业没有按照法律程序解雇员工,被解雇的员工是纷纷到法院把这家企业告上了法庭。所以中国人到非洲来第一件事是熟悉这里的法律,免的糊里糊涂的犯法,自己还不知道。

不是 只是由于黑人的社会地位变高,但在一些国家还有人歧视他们,所以他们都来中国这个包容的大国定居,旅游。而且中国一直帮助非洲国家,从南海仲裁案里就看出,基本上大半个非洲都支持中国,所以中国对黑人关注度很高。“入侵”只是指对黑人关注度和黑人在中国的人数多了而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7847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1
下一篇2024-0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