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真亦幻《秋山图》

亦真亦幻《秋山图》,第1张

芥川龙之介的《秋山图》是一篇很奇特的作品,整篇小说的构思类似于《竹林中》,与《竹林中》的开放性结尾不同的是,《秋山图》是推理探案式的结论,无可否认,应该是受到当时日本推理小说的影响。

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秋山图》远远不如《竹林中》有名,不过我自己很喜欢,就尝试着做赏析,推荐给大家。

《秋山图》是根据中国清初著名画家恽寿平(号南田)所写的文章——《记秋山图始末》进行再创作的翻案小说。

《秋山图》这篇小说和恽寿平的《记秋山图始末》在叙事上没有什么太大差异,但是两者的结论却截然不同。

《秋山图》这篇小说里面蕴含有两个谜:

1、《秋山图》是不是真的?

2、《秋山图》为什么烟客先生两次所看到的差异大到异乎寻常,让人起疑?

现在为诸君一一道来。

————————————————————————

1、《秋山图》是不是真的?

先看恽寿平《记秋山图始末》中两段文章:

董文敏尝称,生平所见黄一峰墨妙,在人间者,唯润州修羽张氏所藏《秋山图》为第一,非《浮岚》、《夏山》诸图堪为伯仲。

须臾,传王奉常来,奉常舟中,先呼石谷与语,惊问王氏已得《秋山》乎?石谷诧曰:“未也。”奉常曰:“赝耶?”曰:“是亦一峰也。”曰:“得已,何诧为?”曰:“昔先生所说,历历不忘,今否否,焉睹所谓《秋山》哉?虽然,愿先生勿遽语王氏以所疑也。”

再看芥川龙之介的《秋山图》(赵玉皎 翻译)中的记述:

“这个嘛,在下也不知究竟该说见过好,还是没见过好。此事甚是难解哪。”

“该说见过好,还是没见过好?”恽南田惊诧地看看王石谷,问,“莫非见的是摹本?”

“不,不是摹本。见的倒是真迹,只不过……不仅在下一人,关于那幅《秋山图》,烟客先生(王时敏)和廉州先生(王鉴)与之都各有一段因缘。”

由此可见,《秋山图》是真迹无疑。问题是,《秋山图》的艺术水平的高低问题?

————————————————————————

2、《秋山图》为什么两次所读起来差异大到异乎寻常,让人起疑?

A、张家的家境状况

先看恽寿平《记秋山图始末》中所记:

“比至,门庭阒然,虽广厦深间,而厅事惟尘土,鸡鹜粪草几满,侧足趑趄。”“重门扃钥,粪草积地如故。”

同样,芥川龙之介中在《秋山图》中做出同样的描述:甚至用了“虽说颇为宏伟宽阔,却极为荒凉”、“那座废宅般的张府”、“那墙上的藤蔓,院中的萋萋草色,与先前没有丝毫变化。”之类语句进行描述。

让人不得不想起《增广贤文》中的一句,“贫居闹世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可以形象地说明张家那时的困窘之境。

B、贵戚王氏的春风得意

先看恽寿平《记秋山图始末》中所记:

“王氏大悦,延置上座,出家姬合乐享之。尽获张氏彝鼎法书,以千金为寿,一时群称《秋山》妙迹已归王氏。”“王氏挟图趋金阊,遗使招娄东二王公来会,……”

而芥川龙之介的《秋山图》中只增加了对贵戚王氏的府第的一种形象描写。

“现在我还清晰记得,那是个微风不动的初夏午后,王氏庭院中的牡丹在玉栏外怒放。”

其中都记述了贵戚王氏家里养有歌姬舞女,多处豪宅。

C、《秋山图》流传时间之久

先看恽寿平《记秋山图始末》中所记:

“其时董宗伯弃世久,藏图之家已更三世,奉常亦阅沦桑且五十年,未知此图存否如何,与王郎相对叹息。”

同样,芥川龙之介在《秋山图》中对此关键时间点也是基本一致没有作任何更改。

D、《秋山图》画作本身

“其图乃用青绿设色,写丛林红叶,翕赮如火,研朱点之,甚奇丽。上起正峰,纯是翠黛,用房山横点积成。白云笼其下,云以粉汁澹之,彩翠烂然。村墟篱落,平沙丛杂,小桥相映带,丘壑灵奇,笔墨浑厚,赋色丽而神古。”

“画是青绿设色,溪水蜿蜒流过之处,点缀着村落和小桥。画面上方主峰起势,山腰上秋云悠悠,以蛤粉点染,浓淡有致。山以高房山 的横点构成,翠黛之色如新雨初霁,其间点点朱砂,描出丛林中的处处红叶,朱砂翠黛交相辉映,其美妙竟是言辞难以形容。若仅如此,这幅画便只是华丽之作,但它的构图极尽宏伟,笔墨又至为浑厚——可谓是在绚烂的色彩之中,自然而然地溢出空灵澹荡的古趣。”

两者的记载大同小异。

E、张家对《秋山图》的态度很奇怪

在上面两种记载中,都可以看出,张家不愿意出售《秋山图》,却愿意借出《秋山图》?如此珍贵的画作为什么会如此慷慨借出呢?

芥川龙之介可能是出于小说的需要,增加了对张家对画作不自信的一些描写,更是使其迷雾重重。

…………

烟客先生心醉神迷,久久地凝望着这幅画,愈看愈觉得神妙无穷。

“怎样?先生可还中意?”

主人面含微笑,斜望着烟客先生的脸。

“真乃神品。元宰先生的盛赞绝不为过,甚或还有所不足。与此画相比,在下迄今为止见过的诸多名作,悉数落了下风。”

即便在说话时,烟客先生的目光也始终未从《秋山图》上移开。

“是吗?真是如此杰作?”

烟客先生不由得惊诧回顾,看向主人。

“您为何有此种怀疑?”

“不,在下并非怀疑,而是……”

主人竟然像处子一般,不知所措地红了脸,随后,他露出寂然的微笑,小心翼翼地看着墙壁上名画,续道:

“不瞒先生说,每当看这幅画,我总有一种明明睁着眼、却如在梦中的感觉。秋山诚然美妙,但这美是否只有我才能看出?除我之外,它在世人眼中,是否只是一幅平凡之作?不知什么缘故,此种疑问始终烦扰着我。这是我的错觉?抑或是说,这幅画存于世间,未免美得太过分了?我不清楚是何种原因,总之心中颇觉怪异。因此,听了先生的赏赞,忍不住问了一句。”

但此时的烟客先生,对主人的辩解并未十分在意。这不仅是因为《秋山图》使他入了神,而且先生以为,主人对于书画,乃是彻头彻尾地疏于赏鉴,为了掩饰这一点,才胡乱寻些言语敷衍自己。”

…………

F、烟客先生对《秋山图》的态度变化

“乃出一峰《秋山图》示奉常,一展视间,骇心洞目。”“奉常既见此图,观乐忘声,当食忘味,神色无主。……奉常徘徊淹久而去。”“奉常公事毕,昼夜念此图,乃复诣董宗伯定画。……使逡巡归报,奉常知终不可致,叹怅而已。”“……盖奉常当时寓目间,如鉴洞形,毛发不隔,闻所说,恍如悬一图于人目前。”

在恽寿平《记秋山图始末》一文中记述了烟客先生对《秋山图》的痴迷、失落到失望的过程,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也做出了同样的描写。小说结尾部分甚至用狐仙之类的话来迷惑人。

…………

这时,我悄悄看向烟客先生,低声问:

“先生,这就是那幅《秋山图》?”

烟客先生摇摇头,若有意味地眨了眨眼。

“一切都浑如梦幻。或许,那张家主人是位狐仙之类,也未可知哪。”

…………

G、两种记载的作者观点迥异

恽寿平在《记秋山图始末》一文中认为是赝品,并且嘲笑了贵戚王氏受到了张家的欺骗。

“嗟夫!奉常曩所观者,岂梦邪?神物变化邪?抑尚埋藏邪?或有龟玉之毁邪?其家无他本,人间无流传,天下事颠错不可知,以为昔奉常捐千金而不得,今贵戚一弹指而取之,可怪已!岂知既得之,而复有淆讹舛误,而王氏诸人,至今不寤,不亦更可怪邪?

……南田寿平灯下书与王山人发笑。 ”

而芥川龙之介在《秋山图》小说中却认为是真迹。

“那之后,据说王氏也用心地多方探问,但关于痴翁的《秋山图》,张氏只有这一幅。因此,我并不明白,从前烟客先生见过的那幅《秋山图》,如今是藏在某个地方呢,抑或只不过是先生记错了?先生去张家看过《秋山图》一事,总不至于全都是虚幻……”

“不过,那幅奇异的《秋山图》,已然清晰地留在烟客先生心中。而且,便是足下心中也……”

“那山石的青绿,红叶的朱砂,至今仍历历在目。”

“如此说来,即便没有《秋山图》,又有何可遗憾呢?”

启功先生说:“烟客三十余岁时,先入董香光(其昌)的吹嘘言词,看到画后又买不到手,愈想愈觉其好,本是人所常有的极平常心理,而经南田这篇文章一写,反使人觉得扑朔迷离,成了疑案。”又说南田此文是“用传奇笔法,借名画故事,以寓沧桑之感”。(此段文字引自 黄裳的散文《秋山图》)

可是同样受烟客先生极力推崇的王石谷却丝毫不受影响?

小结:

用过电脑Photoshop软件的人都知道,色彩是相互影响的,《秋山图》的“青绿设色”在“厅堂的白壁上”更能原始体现画作本身的艺术表现。而在贵戚王氏的府邸中,富丽堂皇的装饰会使淡雅的画作黯然失色。

另外,五十年时间对于画作的保存也是一大考验。

其实,芥川龙之介在《秋山图》小说中多处描写张家的困窘以及贵戚王氏的豪华,就是这一用意;特别是小说中写到张家对画作的不自信甚至怀疑,愿意借出画作以求证,更是如此。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美学倾向,枯寂中孕育着绚烂之美。

相对于恽寿平《记秋山图始末》把重点放在画作的真假上,认为张家欺骗了贵戚王氏,所给的《秋山图》是赝品。

小说《秋山图》更多是着眼于画作与人之间相互关系上。“一切都浑如梦幻。或许,那张家主人是位狐仙之类,也未可知哪。”小说中借烟客先生之口赞颂了张家主人展现艺术手法之巧妙绝伦。同时芥川龙之介认为《秋山图》之所以不能再现奇迹,是因为贵戚王氏不像张家主人一样,真正懂得艺术,很好地展现艺术本身的魅力,只是附庸风雅,拿到手之时就是明珠投暗以致湮没无闻的时候。在这里,画作本身反而沦为配角,画作的主人才是主角。

小说中描写了众人对艺术品的态度:张家的痴迷和求真、烟客先生的狂热、贵戚王氏的附庸风雅。通过对《秋山图》的得失表明了佛家的无常思想,对美好事物之易逝而感到惋惜。

芥川龙之介的《秋山图》运用推理小说的写法,对《秋山图》是否是真迹、艺术上又是如此变幻莫测的事迹一步步地揭示谜底。同时整部小说通过回忆来讲述整个故事,使小说充满了似梦似真的感觉。

————————————————————————

参考资料:

如果用语文阅读理解的思维回答,如下:

思念本无形,用一座秋山的落叶来比喻思念之重,把思念具体化,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让思念可感可知。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思念之深重。

可参考如下诗句

·遍人间烦恼藏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 载得起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借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就这句话来说,我个人认为“像一座秋山的落叶”这个喻体极妙

“离人心上秋意浓”,秋本就暗含离别情思,“落叶”又带有一种悲戚感,更何况是一山的落叶。落叶纷杂,风过即乱,这不就像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吗?如此之重的思念,感人至深。

表白祖国的诗歌如下:

习习的秋风啊!吹着,吹着!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请将我的字吹成一簇鲜花,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然后又统统吹散,吹得落英缤纷,弥漫了高天,铺遍了大地!

中国啊中国,你那飘散的长发,是千百条河川,你那硬朗的脊背,是五岳华山祁连山。

你那宽大慈爱的胸膛,是云贵高原;你那伸展的手臂,是东北的谷仓;是长江的沿岸;是秀丽的珠江。

祖国我亲爱的祖国,你七十二岁了。为什么你依然年轻,像仙人掌在沙漠。洪水猛兽曾肆虐过,风沙地震曾摧残过,雪灾冰封曾冷漠,你昂首挺胸扛着,疫情蔓延顽固折磨,你强大的身躯抗争着,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庇护着人民的生活。

伴随着十月革命的巨响,您悄然的降临神奇的东方。仿佛是一团生命的阳光,把黑夜擦亮,让双双迷惘期待的眼睛看到黎明前的曙光。使柔弱的心,锻打成钢铁般勇敢坚强,是您用甘甜的乳汁抚育了饥饿的生灵。是您用强有力的臂膀,推开欺压人民的三座大山,是您把长年的战火平息。使中国走向自主独立。

最近好吗?

你看到的,就是最真的我!!一种永无止尽的感动!!感动这世界有你,你与我这最美的存在!!

感情的事谁也不能说谁,平常心态,让我们好好面对吧!不要放弃对爱的渴望,不要对感情失望真的!

你全身充溢着少女的纯情和青春的风采。

炙热之后,心中一片淡漠,瞬间的辉煌并不能带给我刻骨铭心的向往;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在逃避、逃避。

每一个路过的行人哪,请放慢你们的脚步,我指着青天和你们的诚实起誓:我想说的,我能够说的,只是最普通却又最深情的一句话,那永远炽热的三个字:我爱你。

我不是最美的花朵,但我要为你盛开欢乐……我要怒放……怒放……怒放……

你的秀发被风牵引着,你的衣裙被风轻拂着,飘飘曳曳,你曲下身轻轻抹平海边的脚印,我只觉得自己是守船的梢公, 在晚风中等待着你。

从相识到现在,从冷淡到关怀,从拒绝到依赖,从陌生到相爱,从深信到疑猜,从疼爱到伤害,从炫烂到苍白,从厮守到分开……

我的猫很皮,可不可以帮我管它。我希望睡前最后看到的是你。

好想和你在一起,即使自己的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也无悔无撼。

假如可以的话,我愿意花去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陪着你……

我与你分开不过就是几个小时的事。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我真的变脆弱了,还是其它什么原因。我不知道。我想知道同时也不想知道。

爱一个人,是要她幸福;爱一个人,是要她离开烦忧;爱一个人,是要她每天容光焕发;爱一个人,是要她不再经受心灵的折磨;

我不知道我究竟有多爱你,但我想,再听不到你的声音,我会失聪的。

田秋玲

  北方的秋天有着无以伦比的美丽,尤其是那人迹罕至的远山大壑之中,各种树木花草都在生命的最后一季,尽情地展现着自己绝世的美艳,树叶红、黄、绿错落杂陈次第铺开,色彩异常斑斓;地上那些已经不再绚烂的野花兀自伶仃开放,在风中摇曳着自己生命的归期;秋泉寒凉,潜伏在树丛下的石头里汨汨流淌;大雁从空中哀哀地飞过,昭示着又一个轮回的开始……

 秋天,是城市里的人出游山野的黄金季节,连最没有审美意识和情趣的人,也会被大自然美丽的秋色所感染所陶醉。

 近几日,我就随几拨好友到附近几个县城偏远险峻的山乡欣赏了迷人的北国之秋,在被美丽的大自然陶醉的同时,更被远山深处凋敝的村庄和衰老贫苦的农人所震撼,那废墟一般的村庄,那麻木无助的眼神,那曾经烟火熏过的而如今灶塌烟灭的灰冷小院,都使我有种无法言说的悲凉。

 再美的自然美景在穷苦山民的眼里都已熟视无睹,只不过是他们苦难人生的自然背景;他们的贫穷闭塞无助,是任何斑斓秋色,清泉甘水都无法消解的。有不少城市人以他们的贫穷衬托着自己的幸福,以他们的愚昧得意着自己的聪明,以他们麻木的绝望映照着自己的信心和希望……

 越是险峻偏远的大山,景色越是美丽,那里的乡村越是破败贫穷。我暂且写在其中一个村庄的见闻吧。

 那天,我们乘车进入大山后,路愈来愈逼仄,愈来愈陡峻,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深渊。两边高耸的山壁上层林尽染分外壮美,但我并没心思欣赏美丽的秋色,我被恐惧的崖壁小路吓得心惊肉跳。在半山坡,我决意下了车,我宁可徒步上山。那40度左右的山路,我爬起来气喘嘘嘘汗流浃背,但心情放松了许多,边走还能边看狰狞的山峰和悬崖上各种色彩纷呈的灌木。路愈来愈高,天愈来愈近。我不知道这条路要通向哪里,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高山绝壁上修这么一条路。走着走着,一道巨大的石壁横亘在前面,路似乎已到了尽头。我慢慢走了过去,突然发现前路并没有消失,那道石壁也不是一个整体,中间错落开一条缝,路在这里拐了一个直角,又向里面延伸开来。两道石壁之间有清冽的泉水流出。

 我拐进去又走了几百米,忽然发现两边的山坡有些徐缓,山脚下有一溜溜梯田,种着没有收割的玉米,玉米叶子已经发黄发干,田边长着不少柿子树,柿子结的很多,累累的果实像一盏盏小灯笼挂满树枝,山坡上还长着一蓬蓬花椒树,红红的花椒像点点繁星,不远处游走着一群羊,路上的羊粪蛋像黑豆一般撒着。这一切使我感到很惊异,我想不到这万籁俱寂的大山顶上,竟然有着人间的烟火。我快步向前走去,一排排散落的农舍映入我的眼帘,有石墙小屋,有石砌窑洞,一律的破败萧条。走进村子,看到了石碾、水井、还有鸡和狗,唯独不见一个人。

 同事们停好车,又去攀爬东边更高的山峰,那云雾缭绕的峰巅直插云霄,令我望而祛步,再说我的老腿已开始罢工,当然,更吸引我的是这荒芜的村庄。

 不远处的山崖下,有几孔窑洞,窑门洞开着,像是大山空洞无神的眼睛。我走过去一窑一窑看着,都是灰塌塌的空。窑前荒草蔓延杂乱,窑洞的外壁上摇曳着野草或是绿黑的苔藓,如果不是窗棂上那经幡一般飘动的纸屑,你一定以为这是史前的遗迹。

 到了最边的一孔窑,我看到了有活人的迹象,窑门口一张铺开的塑料布上晒满秋豆角,院墙是由横七竖八的木棍扎成的篱笆,经雨的木棍已经发黑,像一条条僵死的蛇,木棍上爬满衰败的秋豆角秧,有几朵伶仃的豆花悄然开放,一种比蜜蜂还要小的飞虫爬进花蕊,窑门口的一块石头上,一只蚂蚁举着一只蚊子,急急忙忙地回家。然而最让我感到温馨的是窑门上挂着一个千孔百疮的布门帘,窑洞门上方的窗户冒出一股股热气。

 我推门进去,窑内光线暗黑黑的,地上放着一些农具:锄头,扁担、柳框。我问:有人吗?

 窑洞的土墙上发出一个回声:谁呀?

 我仔细一看,窑洞的深处有一个拐门,原来是窑洞套着窑洞。我从拐门进去,里面烟雾缭绕,半天才看清窑里的情景,临窗的硕大的土炕上,盘坐着几个蓬头垢面五、六十岁的老男人,其中一个脖子上长着一个大肉瘤,像是结着个大南瓜,锅台下有一个同样蓬头垢面的女人,正在烧灶火,地上堆着一堆干黄的玉米桔杆。我被烟熏得眼睛有些发辣。我说:老乡,怎么不打开窗户放放烟气?

 一个坐在炕边的汉子说:天咧(凉)啦,开开窗户屋里噔(冻)的不行,烟暖家哩,屁暖炕哩,舍不得把热气给冒跑了。

 看来他们对我这个不速之客并没有什么惊讶和提防。那个女人问我:你是乡里来的干部吧?

 我告诉他我是一个看红叶的游客。她轻轻叹了口气,她可能觉得我是吃饱了撑的。

 在和他们简单的交谈中,我得知这几个人都是村里的人,收完秋没事了,来这里闲聊天。那个脖子上吊着肉瘤的人是这一家的男主人。我又问:农闲没事了,你们也不下山打份工挣点钱?

 几个汉子都裂开嘴笑着不说话,满嘴的黑牙显露无遗。还是坐在炕边的汉子说话了:“我们几个人十多年前就下山去谋过事,什么苦活儿都受了,钱没抓挖几个,倒捞下一身病,你看,他就是在山下受下的病。”说着指了指长着肉瘤的男子。

 长肉瘤男子也嘟嘟囔囔说了句:“你们城里人下看俺们山里人三分,俺们不待要看城里人眼色。”

 其实这一方水土已养成了他们与世隔绝与世无争的性格特点,要想融入城市已经不太可能,当年他们也可能是怀揣着梦想进城的。当城市的冷酷与竞争摈弃了他们后,他们自然要回到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的故土,继续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传统生活,他们可能不知道,并不是所有城里人都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从窑洞出来,路边有一道泉水,泉水旁有一眼水窖,一个中年男子正在挑水,满脸写着愁苦。我没有与他搭话,我看到前面不远的陡坡上有几处石砌的小院,我想看看那里还住着什么人。

 坡很陡,我往上爬时,脸几乎贴着路面,嘴里呼哧呼哧喘着粗气。好不容易爬到一座破败的小院大门前,我一屁股蹲在门前的石头上,长长吐了一口气。看着对面高耸的山峰和脚下幽幽的深谷,各种植被万紫千红,色彩纷呈,江山如此多娇!但眼前破败的乡村又使人苦涩不堪。我走进小院,小院四周都盖着石砌的矮矮小屋,屋门洞开,无人居住,满地枯草树叶,有一些破损的缸和瓦罐。我一屋一屋打量着,依旧是灰塌塌的空。在小院的角落有一个偏门,我走过去又是一个连环小院,院子中间长着一棵大楸树,叶子黄灿灿的随风舞着,院子显得有几分阴暗,仍然寂无一人。就在我准备离开时,大树下传来一声黯哑的咳嗽声,我仔细一看,原来那里坐着一个人,像一段斜横的树桩。我走到他的眼前,我看到的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脸上的皱纹比大楸树的树皮还要干裂粗糙。

 我递过一支烟问:老叔,一个人在家呀?

 老人听了我的话,眼眶立刻涌满泪水,他断断续续告诉我,他的儿子年前得病死了,孙子出去打工好几年没个音信,眼下就儿媳妇和他在家,儿媳妇上山收白菜去了。他86岁了,基本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如果不是媳妇孝顺,他早就饿死了。说罢,他老泪横流。

 听罢我心里堵得慌,不知该说什么。

 从小院出来,我又走了几处,情形大同小异,户户家徒四壁,除了最简陋的灶具和炕上的被褥,几乎没有什么家具,地上堆着刚收回的土豆、豆角、柿子、苹果、玉米等等。最让我震撼的不仅仅是绝对的贫穷,而是看不到一个年轻人和孩子的身影。这是一个毫无生气的即将泯灭的村庄,一个看不到任何希望任何前途村庄,一个废墟和衰老孪生相依的村庄……

 在下来的山路上,我遇到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女人,她的腰像弓似得向前弯着,背上的箩筐里装满刚收获的白菜,足有100多斤。我连忙给她让开路,目送她的身影走进那处小石院,这可能就是老人的儿媳妇吧。

 已经是午后,是村庄一天当中最明媚的时光,村头的大石板上陆续坐了几个晒太阳的老人。我走过去和他们拉起家常来。其中一个老人很健谈,他谈起村庄的过去:“那时候,村里有200多口人,都在生产队干活,农活多,一年四季没个歇下的时候,粮食不够吃,但那时候人活得有心气,村里的小学校里孩子们的念书声、唱歌声叫人觉得活着有盼头,每月县里的**队都要来村里耍回**。每一户人家都憋着劲想盖几间房,圈两孔窑,村里年年有娶媳妇、嫁闺女的喜事,那是全村人最高兴的时光……”回忆着过去,老人吧嗒着嘴,像是刚吃过一个甜甜的柿子。

 我童年时期是在乡村度过的,我能回忆起那时候村庄的生活状态。那时候的窑洞和房屋是多么年轻呀,每家窗户上都贴着窗花,哪些吱呀吱呀的牛车发出活动筋骨的声音;多么热闹的村庄呀,农忙时节,田野上飘动着一面面红旗,上面写着“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铁姑娘队”等等,农闲时候,年轻人聚在大队院内排戏,自导自演自乐,有时还到邻村演出。在山乡淡淡的月色下,在田畴的小路上,经常能窥见青年男女幽会的身影……当阳光从山头、从大树稍、从屋顶渐渐照耀到院落的时候,鸡、牛、羊和人都一股脑出现在村头、出现在山坳;而暮色降临后,家家屋顶上都升起袅袅的炊烟,穿着红格格衣服的文静的小女孩们背着书包回家了,俏皮捣蛋的男孩子还想在暮色完全降临之前再多玩一会儿……

 可现在的山村,野草疯长着,屋顶子塌了窟窿,年轻的一代都迁走了,村庄颓废成古堡,风景依旧,只是少了流动,少了人间烟火。故去的人和故事都远去了,消失在岁月深处,剩下的只有怀想和追忆。

 我试图推动村边的那盘石碾,石碾吱吱响着像是在叹息,碾道上铺满谷草和豆秸。旁边有一个衣衫不整的中年女子在往家收拾豆秸,她把豆秸塞满在一个筐子里,吃力地端起走向一处窑洞,不一会儿又提着空筐子出来。我知道这是她们做饭和冬天家里取暖的柴火。我问她男人去哪了,她说被她打跑了。我有些好奇继续问为什么,她说:家里穷的啥都没有,他蹲在家干什么?我说你怎么不和他一起出去,她说外边没房没地的咋活?

 我不想以城里人高人一等的自负去给她启蒙,生活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很多,既然我无力帮助他们,我就不应该对他们进行空洞的说教,我如果也在这里生活,说不定比他们更加不堪。

 我不是矫情地怀念过去的贫穷,我只是觉得中国这样大,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城市生活的。这个村庄的老人虽然很孤独,但他们有故乡可以栖息,他们的后代以后则是没有故乡的人了,他们的故乡随着长辈的不断离去,也会不断地死去。这里面的温情与哀绝,惆怅与眷念不知几人能体会得到。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故乡。

 在生活中,我活得一点也不洒脱,本来到大山里赏秋看红叶是赏心悦目的事,我却不由地生出这么多的心事。这一切都始于我对村庄的热爱,对童年故乡的思恋,那里的山路上有牛车的辙印,山梁上有我亲爱的乡民穿着大裆裤戴草帽荷锄劳作的背影,河水里有蛙鸣,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如今,蛙鸣永远留在记忆深处。

 其实我是一个虚伪的乡村粉丝,以前,因为厌恶城市的喧嚣与功利,我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诗:

 来世愿做一个淡如野菊的山民,

 悠悠地度着流年。

 但如果现在让我在这个山村长期生活,我会被空荡的寂寞逼疯,我会在抑郁中痴呆,我会在贫困中快速老去……

 寂寞山中静悄悄,不知岁月老,我恐怕做不到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7573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0
下一篇2024-0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