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于醋加热会有化学反应吗

青铜于醋加热会有化学反应吗,第1张

醋与铜器不宜长久接触,否则产生铜绿(碱式醋酸铜),用生有铜绿的铜器盛放食品,或烹炒菜肴则易中毒。因铜绿是一种有毒的铜盐,人体吸收后毒性表现为抑制酶活性需要的巯基,抑制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活性,降低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损伤细胞膜,使细胞及细胞器因而受损,表现为溶血、少尿、休克、中枢神经抑制,重者死亡。

除锈:

1、在刷子上蘸取适量食盐

2、将刷子蘸水擦拭铜螺丝

3、将食盐涂在生锈处,反复擦拭,即可除去表面部分铜锈

4、完成。

保养:

1、铜器使用久了,会变得黯然无光,可以敷上蜂蜜,并用干布擦拭。

2、铜器长了铜绿,可用一些柠檬汁加盐反复擦拭。

3、也可用布蘸煤油擦一遍,再用牙膏粉擦拭。

4、铜制品应该放在干燥的地方,不可接触的物品除了酸性物质之外,还有盐水等一类的杂质,铜受高温后暴露在空气中会变乌。

扩展资料

鉴别真伪

从史料归结出伪器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全器皆伪。如上海博物馆所藏西周晚期“师兑簋”,按原器翻铸,尺寸与原器相似,但比原器重260克。因此有经验者用手一掂量,即可感知。又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 "子幅觯",整器由凤鸟纹等纹镂刻而成,但纹线死板,纹饰呆滞,同时器表是用漆皮做的地。因此,细心审视,也可以看出破绽。

二、器物的一部分为伪作。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商代"父乙觯",器身为真器,但作伪者在其口部加上了一个流,并在腹上部又加上了一个饰物,成为一件古代无此形制的觯,不伦不类。

三、拼凑真器残片做成伪器。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 "商代卣",器身与梁的纹饰风格不同。仔细看,梁环有焊接痕迹,表明梁与器身原不属一器。虽其均用商代青铜器残件做成,但整个卣应为伪器,因为卤无此形状提梁。

四、器真铭伪。这又包括两种情况:其一,铭文全伪。铭文或用刀具斩刻而成,或用化学药品腐蚀而成。内容或仿某一真器铭,或拼凑,或随意杜撰。由于戈、剑的平面部位易于伪刻,所以在戈、剑上伪刻铭文较为多见。其二,在真铭外,加刻伪铭。

五、器真而花纹伪。即在真的素面或花纹少的嚣物上伪刻花纹。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商代制造的"父已壶",原为战国素面壶,作伪者在其身上伪刻了商代的兽面纹及。又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 "战国几何纹壶",作伪者在花纹中伪嵌了金银丝片。

:铜器

我刚才上网查询了一下,青铜器的主要成分是红铜和锡,清洗青铜器估计主要是清洗碱式碳酸铜和二氧化锡,碱式碳酸铜和二氧化锡都可较快溶于稀酸,其中对于铜来说它不溶于酸,但是对于锡来来说是缓慢溶于酸的,所以建议楼主可以使用较低浓度的盐酸去清洗,洗完后迅速用清水冲洗干净,这样做应该是不会对青铜器造成伤害的,但是这仅仅是从化学理论上分析的并没用实际操作,如果楼主的青铜器是较贵重的物品,那请一定要慎重采纳并且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最后真心希望帮助到楼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7339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8
下一篇2024-0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