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什么关于赞颂诸葛亮的诗词?

又什么关于赞颂诸葛亮的诗词?,第1张

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对联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还“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定军山武候祠对联:

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

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忠昭玉宇,义薄云夭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岂可成器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漫不能励精,险躁何以怡情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出师两表堪王佐,隆中一对乃相才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奉命于危难之际,受任于存亡之秋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鞠躬尽瘁铭后世,公忠体国厉儿孙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兰溪一日风云会,国中千里草木香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琅琊有幸承宗祧,睿智无尘毓后人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劝刘禅亲贤远佞,为社稷激浊扬清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英灵常照天地永,妙韬时昭日月明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神机妙算七擒孟获,亮节孤忠六出祈山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诸葛先祖名垂宇宙,阳都后裔声蜚中华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一片丹心《出师表》,万斛深情《诫子书》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大贤高鉴奉公守法必赏,公烛无私作奸犯科定罚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鞠躬尽瘁酬三顾隆恩食不甘味,敬礼竭忠做两朝宰寝不安辅席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临溪修建忠武祠遗后代祭祖厉志,傍山营造诸葛庙教来者瞻容思功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三江汇合人杰地灵八卦村居诸葛后裔,七省通衢物阜民丰兰溪水沐武侯遗徽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先生为千古名臣呈两表拼六出殚精竭虑创汉室辉煌伟业,

兰溪乃一方宝地通七省汇三江延祀承宗育诸葛大好儿孙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成都:郭沫若题武侯祠诸葛亮殿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成都:赵藩题武侯祠诸葛亮殿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成都:刘咸荥题武侯祠诸葛亮殿。陈庶子。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格亮,雪飘梅岭处处香山白乐天

——诸格亮为诸葛亮之谐音,白居易,字乐天。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格亮,雪飘梅岭处处香山白乐天

——诸格亮为诸葛亮之谐音,白居易,字乐天。

罩子笼灯诸角亮,长棚隔烛无大光

——谐音:赵子龙蹬诸葛亮;张鹏翮触吴大光。

南华经相如赋班固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少陵诗摩诘画屈子离骚古今绝艺,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雾巫山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涛庐山瀑布宇宙奇观

——(共64字)襄阳隆中诸葛亮故居。

罩子笼灯诸角亮,长棚隔烛无大光

——谐音:赵子龙蹬诸葛亮;张鹏翮触吴大光。

第八讲 对联的艺术技巧

(十一)用数

七里山塘,行到半路三里半;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这副对联见于《唐伯虎纪事》,全联包含六个数。上联三个:七、半、三;下联三个:九、中、五。“中”表示一半,“半”和“中”分别用了两次。从这里可以看出,数的运用,在对联中也是很经常的。

对联的用数,在通常情况下,与普通文章的用数,没有什么不同。但普通文章的用数,比较自由,而对联的用数,却要受到限制。比如上联用一个数,下联一般(自对或两个名称只一个含数而又避不开者除外)也必须而且只能用一个数;上联的数字在哪个位置,下联的数字也只能在哪个位置,否则就不能成对。这样一来,对联的用数,就不能不作一些特殊的处理了。

这种处理有种种方式,下面择要谈一些。

省并——省略和并写。例如:

收百八景于目前,数山水林峦,万叠芙蓉环薄雾;

登卅六峰之顶上,看画图烟雨,半天楼阁启凌云。

这副对联题于四川灌县青城山山门。上联“百八”表示“一百零八”,就省略了“一”和“零”。下联“卅六”表示“三十六”,“三十”就用了“卅”这样一种并写形式。这类并写形式,还有“廿”(表示“二十”)和“卌”(表示“四十”)等。

取整——只取整数。例如:

奉东晋大亨,瑰宝增辉三百字;

称南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千年。

这副对联说的是云南曲靖《爨宝子碑》。该碑共388字,立于东晋大亨四年(405),距今不到1600年。为便于对仗,且合平仄,这里用“三百”、“二千”,就只取整数。

化零——将一个整数变成零散的数来说。例如:

七鸭游湖,数数三双一只;

尺蛇出洞,量量九寸十分。

上联的“七”和下联的“尺”都是整数,而“三双一只”和“九寸十分”,就是零散了的数了。

积算——两数相乘,意用其积。例如:

二七慈悲喜舍身,感湘土群声持诵;

四八庄严微妙相,应麓山万众瞻依。

这副对联题于长沙岳麓山古麓山寺观音阁。上联“二七”,即“一十四”,指观音出家的年龄。下联“四八”,即“三十二”,指观音的化身。“二七”、“四八”都是用其两数相乘之积。

代名——以数字代名称。例如:

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九”和“五”,本为《易经》中的两个卦位名。九,阳爻;五,第五爻。《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术数家释为人君之象,后即以“九五”指帝位。因直接用“帝位”二字与“三千”对不上,便以“九五”代之。“龙飞九五”,这里指洪秀全登基。以“二八(‘二元’、‘八恺’的省称)”指贤臣,以“三九(‘三公’、‘九卿’的省称)”指公卿,亦属此类。

有人对数的认识,常常局限于一、二、三、四之类,因此,一见联中有这样的数,而另一联相应的位置上没有类似的数,便认为“对得不工”。那是不知道有些隐含着一定数量的词语,也是可以拿来当数使用的。下面几类就是这种情形。

某些表存在的词:

姊妹花残,青草湖边双断雁;

佩环月冷,紫藤墙外有啼鹃。

这副对联题于岳阳小乔墓。“有”在这里至少含有“一”的量,所以能同“双”相对。

某些表限度的词。例如: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

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

 

这副对联题于南岳半山亭。“绝”,在这里含有一个“不能再大”的量,所以能与“半”相对。

某些所带的数为“一”的量词。例如:

青冢芳魂留片石,

白波明月照双娥。

这副对联题于湘潭雨湖双女墓。在汉语中,“一”在量词之前虽然常常省去,但数量仍包含在量词中。“片”即一片,所以能同“双”相对。

某些习语。例如: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又多一个春秋。

花甲,专指六十岁。古稀,专指七十岁。这两个都是习语。这副对联是乾隆皇帝在乾清宫开千叟宴时为贺一位老人一百四十一岁而作,除习语而外,还用了积算。花甲重开,即两个六十。三七,即二十一。古稀双庆,即两个七十。两联说的都是一百四十一岁。

某些替代性的词语。例如:

笛弄一声,八百洞庭秋月冷;

酒经三醉,大千世界故人稀。

这副对联题于岳阳楼。下联的“大”是个形容词,一般情况下,根本不能同数词相对。但考虑“大千世界”即“三千大千世界”之省,也常说“三千世界”,“大千世界”与“三千世界”完全同义。为避同联重字,这时便借“大”替代“三”来同“八”相对。“大”字本身从程度上说亦隐含有数。

此外,像唯、诸、独之类都隐含有数。

只有在各联自对等情况下,数在上下两联才可不以数对。如:

三分水,二分竹,一舟屋;

前听钟,后听笛,里听书。

数字用得好,可给对联增添许多色彩。杭州西湖“三潭印月”有这样一副:

三面湖光,四围山色;

一帘松翠,十里荷香。

全联用了四个数字,把三潭印月“三面”、“四围”、“一帘”、“十里”的“湖光”、“山色”、“松翠”、“荷香”,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给人以十分清新的感觉。

某地十佛寺的一副,也别开生面:

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仙桥。

对联由“十佛寺”写到“四仙桥”,上联“万”、“千”、“百”、“十”逐步递减,下联“一”、“二”、“三”、“四”逐步递增,两事多物,静动相生,又显出一种交错和谐而又自然古朴的美。

(十二)衬托

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点,把有关事物拿来同它作参照,就叫衬托。

帆远浮天阔;

江空得月多。

题于江苏镇江西北金山寺的这副对联,上联以“帆”之“远”作参照来突出“天”之“阔”,下联以“江”之“空”作参照来突出“月”之“多”,用的就是这种手法。这副对联衬托的事物与被衬托的事物,都已在联中出现。这种情形在诗文中很常见,在对联中却不多。在对联中,被衬托的事物常常不出现,但是结合联意或对联所题的地点等,可以看出来。

远看疑画,近看似诗,及至身到其间,又觉诗画都无着手处;

善者敬神,恶者敬鬼,究竟皆非异物,须知鬼神出在自心头。

过副对联题于闽浙交界处枫岭关五显庙。上联用诗画之美作参照来突出枫岭关风景之美,而“枫岭关风景”这样的字眼联中就没有。

衬托,有陪衬和反衬两种。

用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作参照,叫陪衬,亦叫正衬。例如:

功在睢阳,昔尚咬牙思啖贼;

荫垂蠡水,今犹挽手欲回澜。

这副对联题于江西吉安文天祥祠。功在睢阳,谓功可同张睢阳相比。张睢阳,即张巡,唐开元进士。安史之乱中,由河南雍丘移守睢阳,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仍坚持数月不屈。城破被俘,骂贼而死。文天祥于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在江西被元兵所败,退入广东坚持抗元。次年于五坡岭(今海丰北)被俘。旋解至大都(今北京),囚兵马司四年,守节不屈,1283年被杀。这里将文天祥与张巡并提,就起到了突出文天祥的作用。再如:

立品于莘野渭滨之间,表读出师,两朝勋业惊司马;

结庐在紫峰白水以侧,曲吟梁父,千载风云赴卧龙。

这副对联题于河南南阳武侯祠。莘野,伊尹初耕之地,此指伊尹。商汤三聘始出,相汤攻灭夏桀。汤去世,佐卜丙、壬仲。壬仲死,又佐太甲。太甲乱政,伊尹放之于桐宫,俟其悔过,始接归政。渭滨,姜子牙遇周文王前隐居之地,此指姜子牙。姜被请出不久,文王死,又佐武王灭商纣。后封于齐。伊尹和姜子牙,皆以贤明著称。这里将诸葛亮比此二人,也同样突出了诸葛亮。

用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来作参照,叫反衬。例如:

孙曹固一世雄也!何以吴宫魏殿,转眼丘墟,怎若此茅屋半间,遥与磻溪而千古;

将相岂先生志乎!讵知羽扇纶巾,终身军旅,剩这些松涛满径,如闻梁父之长吟。

这副对联亦题于南阳武候祠。孙,孙权。曹,曹操。磻溪,即渭滨。孙、曹确是“一世之雄”,但他们的宫殿已成废墟,而诸葛亮的半间茅屋却像姜子牙的隐居之地一样长留千古,这就从反与正两个角度突出了诸葛亮。磻溪为陪衬,孙曹为反衬。再如:

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

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

这副对联题于浙江上虞虞姬庙。高后,即汉高祖刘邦之妻吕后。此人曾助刘邦杀韩信、彭越等。刘邦死,辅惠帝。惠帝死,临朝称制,大封诸吕为王。前后掌政凡十六年。虞姬,项羽姬妾,常随羽出征。《史记·项羽本纪》言羽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而慷慨作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又《彤管录》云:“项王悲歌,美人(虞姬)和之,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和罢自刎。”上联谓吕后地位远在虞姬之上,但虞姬至今尚有庙祀而吕后却无,吕后何曾及得虞姬!这也是用吕后反衬虞姬的。

有的对联,事物间的参照不很明显,但手法仍是衬托。清戏剧家李渔题于庐山的一副就是如此:

足下起祥云,到此者应带几分仙气;

眼前无俗障,坐定后宜生一点禅心。

这副对联并未直接讲庐山的高,也没有表现高的事物作参照,但起祥云、带仙气、无俗障、生禅心这些特征,却完全把庐山的高衬托出来了。

(十三)夸张

通过张皇铺饰扩大事物的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就谓之夸张。夸张在对联中很常用。

玉帝行兵,雷鼓云旗,雨箭风刀天作阵;

龙王夜宴,星灯月烛,山肴海酒地为盘。

这副对联,上联为清乾隆皇帝所题,下联为冯成修所对。讲龙王夜宴,以星作灯,以月为烛,菜肴像山一样堆着,酒像海水一样多,装东西用大地作盘子,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又不给人以不可能的感觉,这样说就是一种夸张。夸张不但不失真,反而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鲜明。“星灯月烛”这几句,就更加突出了龙王夜宴的丰盛、排场和气魄。

夸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扩大事物本身的特征,二是用他事物进行衬托。下面五个例子就属于两种类型。

直接扩大事物本身的特征,即直接从本身的程度上去说的,举三例:

三万卷书轴无存,入室追思名宰相;

九千丈云山不改,凭栏细认古烟霞。

这副对联题于湖南衡山邺侯书院。九千丈,有三万米,而珠穆朗玛峰还只八千八百多米,邺侯书院的位置当然没有这幺高,这里不过极言其高而已。

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只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这副对联题于广州镇海楼。如果说邺侯书院所在的位置还有尺可量的话,那么,站在镇海楼上,可以摩着天,还可以把北斗星摘下来,那高度就无尺可量了。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这副对联题于山东泰山南天门。如果说“摘斗摩霄”还比较具体,那么说门开在“九霄”,即九重天上,那就有些虚无缥缈。这么说似乎又高出了一层。

用他事物进行衬托,通过将其他事物相对缩小来加大其程度的,举两例:

修祖庙以大门闾,恢复南楚名家,西江名族;

登宗亭而小天下,遥知洞庭非阔,衡岳非高。

这副对联题于旧时湖南某地一祠堂上。说站在它的宗亭上,天下就变小了,八百里洞庭不显得宽,南岳衡山也不显得高,这个祠堂砌得还不巍峨吗?

高阁俯南溟,看九万里鹏飞,无数云澜生眼底;

重湖通左蠡,听卅六湾渔唱,大千风月入怀来。

这副对联题于湖南望城靖港紫云宫。说站在紫云宫上,可以看到南溟,还可以看到“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向南溟飞去。鹏飞九万里,仍未超出人们的视野,那紫云宫之高更是可想而知。

这五个例子都是通过夸张说明事物的高的。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即使对特征相同的事物进行夸张,不仅方式可以不同,程度也可以有异。对特征不同的事物进行夸张,那就更不用说了

(十四)譬喻

譬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利用乙事物与甲事物间的类似点从而用乙事物来比譬甲事物。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对联都经常使用。

明喻,常用“乙像甲”这一形式来表示,只是对联中多以“如”、“似”之类来代替“像”罢了。

江城如画宜初霁,

风月无边似旧时。

这副对联题于武昌黄鹤楼。上联的“如画”,就是明喻。

长与流芳,一片当年干净土;

宛然浮玉,千秋此处妙高台。

这副对联题于浙江温州瓯江孤屿江心寺。“宛然浮玉”,也是个明喻。宛然,意即好像;浮玉,比譬孤屿在瓯江中的样子。

若将“像”这类词语直接用成“是”之类的词语,就是暗喻了。暗喻又叫隐喻。

撼江上石头,抵不住迁流尘梦。柳枝何处,桃叶无踪,转羡他名将美人,燕息能留千古迹;

问湖边月色,照过了多少年华?玉树歌馀,青莲舞后,收拾这残山剩水,莺花犹是六朝春。

这副对联题于南京莫愁湖。末句“莺花犹是六朝春”就是一个暗喻,是直接用“是”来表示的。

水作青罗带,

山为碧玉簪。

这副对联题于广西桂林阳朔画山。“水作青罗带”和“山为碧玉簪”,中间的“作”和“为”,意思相当于“是”,也是两个暗喻。

暗喻也可完全不用“是”之类的词语作标志。

宝塔七层,高举金鞭对白日;

长城万里,倒生牙齿啃青天。

这副对联传为明末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所题。两联就是两个暗喻,后句在比譬前句时,都没有用“是”之类的词语。

有时,暗喻不但没有“是”之类的词语作标志,连被比譬的事物在联中也不出现,全联仅剩下用来作比譬的事物。这种暗喻,俗语谓之“借题发挥”。

竹笋出墙,一节须高一节;

梅花逊雪,三分只是三分。

这副对联,据《雪涛谐史》载,乃一秀才送人节仪只用三分银子而起,后来则附会为过去一师一生的题答。说上联乃老师嫌学生所送三分银礼太少而以“竹笋出墙”喻题,下联乃学生表示一分也不能再加而以“梅花逊雪”喻答。“竹笋出墙”和“梅花逊雪”,都只是用来作比譬的事物。

暗喻一般都可以换成明喻。已有“是”之类的词语的,可换成“如”、“似”之类的词语。如“莺花犹是六朝春”,就可说成“莺花犹似六朝春”,“水作青罗带”和“山为碧玉簪”也可说成“水若青罗带”和“山如碧玉簪”。没有“是”之类的词语的,可以加上“如”、“似”之类的词语。如冯梦龙联就可说成“宝塔七层,如高举金鞭对白日;长城万里,似倒生牙齿啃青天”。师生题答一副,两联首也可加上“如”、“似”之类。只是暗喻换成明喻,虽然譬喻的性质更加明显,但两事物之间的关系却不如用暗喻来得紧切,而且有的对联在结构上也随之松散下来。至于既不可换也不可加的,那就不是用的暗喻而是判断了。

借喻,是直接用乙事物取代甲事物,表达两事物之间的关系,比暗喻还要紧切一些。它和“借代”的不同,在于借喻也可以换成明喻。例如:

水从碧玉环中去,

人在苍龙背上行。

这副对联题于河北赵县赵州桥。上联完整的说法当为“水从碧玉环似的桥洞中去”,下联完整的说法当为“人从苍龙背般的桥面上行”。但这样说很罗嗦,直接用“碧玉环”取代“碧玉环似的桥洞”,用“苍龙背”取代“苍龙背般的桥面”,比譬犹在,语言大大简炼了。因此,如果说暗喻因为联语必须十分凝练而在对联中的使用比明喻更经常一些的话,那么,借喻在对联中的使用自然还要经常。

使用借喻,有时还可以取得些特殊效果。例如:

树大根深,不宿无名小鸟;

滩干水浅,难藏有角蛟龙。

这副对联传为塾师拒绝一游士投宿时两人的题答。上联为塾师所出,下联为游士所对。“无名小鸟”和“有角蛟龙”实际上均指游士。但若都直接写成“游士”就重复了,各自的态度也显示不出来。这里分别用两个借喻,既避免了重复,两人的态度也显得十分鲜明。

譬喻在对联中有时平行连用。江苏扬州新月楼有一副就是如此:

蝶衔红蕊蜂衔粉;

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副对联,下联就是由“露似珍珠”和“月似弓”两个譬喻组成的。这样连用比喻,可同时表现多个事物。

譬喻在联中有时还相互套用:

九龙绕郭而来,一颗明珠,宛在芙蓉烟雨;

万马窥江已去,半规浮玉,依然杨柳楼台。

这副对联题于江苏无锡县西北运河中流的黄埠墩。《常州府志》云:“(运河)水势直下而益广,须此以砥之。……墩圆而小,中有佛寺,风帆左右,带以垂杨,风景颇胜。”因此地景色佳丽,故上联首先把它比作“一颗明珠”,然后又把这“一颗明珠”比作“宛在芙蓉烟雨”。这样一个譬喻又套一个譬喻,就使一个事物得到多方面的表现,形象更加生动,特征更为突出。

(十五)借代

不直接说某事物,而借相关的事物去代替它,就谓之借代。

借代,不外代物和代人。而在对联中,代物、代人又有种种代法。下面只举例性地谈谈。代物的:

无丝竹之乱耳,

乐琴书以消忧。

这副对联,上联出自刘禹锡《陋室铭》,下联出自陶渊明《归去来辞》。丝竹,本指琴弦和箫管,此代乐器,是部分代全体。

未得之乎一字力,

只因而已十年间。

宋人洪平斋刚考取进士,便上书史卫王批评当朝宰相。大略云:昔之宰相,端委庙堂,进退百官;今之宰相,招权纳贿,倚势作威而已。而且,每作一联,均末具“而已”二字。当朝宰相闻之甚怒,使十年不得升迁。洪于是作了这副对联。“之乎”本为文言虚词“之乎者也”之省,此代学问,是具体代抽象。

小子暗藏春色;

大人明察秋毫。

明人解缙读私塾时,一日于座上玩花,猛见先生进来,连忙藏于袖中。先生早已见到,是有这副对联。上联乃先生所言,下联乃解缙所对。春色,本泛指万紫千红之态,此代解缙手中之花,是以抽象代具体。

代人的:

用之则存,舍之则藏,溯尼山邹峄而还,五百年必生名士;

为一不义,杀一不辜,虽千驷万钟弗受,三代下犹见斯人。

这副对联题于河南南阳武侯祠。尼山,在山东曲阜,此代孔子。邹峄,即峄山,在山东邹县东南,乃孟子出生之地,此代孟子。这是以地代人。

杖策喜重来,看风涛滚滚、流不尽云影波光。天外更昂头,岂须览南浦清江、西山白雪;

临轩空四顾,怅今古茫茫、历多少佳人才子。蜀中甚屈指,复何数吴宫花草、晋代衣冠。

··

这副对联题于成都望江公园濯锦楼。衣冠,本指古代士以上的服装,后来就用以称世族、士绅。此代才子,是以穿着代人。

红拂有灵应识我

青山何幸此埋香。

这副对联题于湖南醴陵红拂墓。红拂,隋朝宰相杨素侍姬,不恋相府荣华而私奔布衣李靖。唐初,李靖受命平广西,红拂随之,病故于醴陵。香,乃古代妇女日常用品,常用以称妇女。此代红拂,是以用品代人。

八千子弟随流水;

百二山河委大风。

这副对联题于某地项王庙。公元前195年,刘邦讨伐英布叛乱后回师长安,途经故乡时,置酒沛宫,与父老子弟饮。酒酣,击筑而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歌后入乐府,史称《大风歌》。此代刘邦,是以歌代人。

借代常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也可使文字简练,用“香”代红拂就很明显。但在对联中,用借代还有其特殊功用,请看:

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夜雪;

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

   ··

这副对联题于杭州于忠肃公祠。下联既要把于谦同岳飞一起讲,在与上联“钱塘”相对的位置上,又只能用两个字,而他们名字各异,谥号不同,都不好用。此联抓住他们先后都做过“少保”这个官这一点,来个以职代人,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十六)比拟

以人拟物,以一物拟另一物,或者以物拟人,就叫比拟。比拟的几种形式在对联中的作用是不均衡的。

以人拟物,所见不多。

鱼所肉所麻将所,所内者甜,所外者苦;

猪公狗公乌龟公,公理何在,公道何存!

这副对联传为中国***早期***之一郭亮,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题于长沙(今属望城)铜官乡公所的。联中将当时把持铜官乡公所欺压百姓的一些地主豪绅,称作“猪公狗公乌龟公”,作畜牲看待,就是以人拟物。

以一物拟另物,所见多一点。例如:

金殿凤凰鸣晓日;

玉阶鹦鹉醉春风。

这副对联题于云南昆明市东的金殿。金殿在鸣凤山上,鸣凤山亦称鹦鹉山。“凤凰”和“鹦鹉”本为山名,这里说它“鸣”、“醉”,就把它们由无生命之物拟作了有生命之物。

以物拟人,比较常见,许多也是将无生命之物直接拟人的:

洞辟几时,问桃花而不语;

亭蹲一角,对潭水以怀情。

这副对联题于湖南桃花源水源亭。说“问桃花而(桃花)不语”,“亭蹲”在那里对潭水“怀情”,就把“桃花”和“亭”人格化了。

江声犹带蜀;

山色欲吞吴。

这副对联题于镇江焦山关庙。带蜀,显出对蜀国的情感。“犹带蜀”与“欲吞吴”,也使“江声”和“山色”具有人一样的感情。

无生命之物可以直接拟人,有生命之物就更不用说:

鹊噪鸦啼,并立枝头谈祸福;

燕来雁去,相逢路上话春秋。

“鹊”、“鸦”、“燕”、“雁”都是动物,说它们在一起便“谈”便“话”,也是赋于它们人的特征。

比拟,一般都能收到生动形象的效果。而在寄托作者鲜明的立场和爱憎时,尤其有比较强的感染力,前面郭亮题的一副,就表明了作者对地主豪绅的无比憎恨,连用三个拟物,读起来令人痛快淋漓。再看下面一副:

洞口开自哪年?吞不尽潇湘奇气;

腹内藏些何物?怕莫是古今牢骚。

这副对联见于湖南株州狮子岩,题于辛亥革命前夕,是由那里濒临湘江的一个岩洞而发的。口吞奇气,腹藏牢骚,表面上指那个岩洞,实际上是指作者——湖南武侠兰仙果——自己。作者用这种方式巧妙地表达他对清王朝统治的不满,虽然隐晦,仍使许多人产生共鸣。

(十七)假称

故意把要讲的意思让有关对象用自己的口吻叙述出来,就叫假称。

借以假称的,可以是“神仙”: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

庙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此泥木,空费了多少钱财。

这副对联题于旧时某庙庙门。本意在叫人不要迷信,就是借“神仙”之口来讲的。好像是“神仙”自己而非作者在对人们说话,听起来感到十分真切。凡假称的对联,都有这个特点。

借以假称的,也可以是死者:

事父未能,入庙倾诚皆末节;

悦亲有道,见吾不拜也无妨。

这副对联题于浙江上虞曹娥庙,传为明书画家徐渭所作,就是以死者曹娥的口吻来写的。曹娥,东汉上虞人,其父失足堕江溺死,曹娥年方十四,沿江号哭而寻父尸,七日不得,投江而死,时人以为孝女。对联叫人行孝要真,不要只做样子,讲得入木三分。但曹蛾行孝的方式不可效法。

借以假称的还可以是活着的人:

入吾门千差万错;

要我诊九死一生。

这副对联为嘲一庸医而作。作者以庸医愧悔的口吻,叫病人不要再登门找他治病,讽刺异常辛辣。

上面几副,神仙也好,死者也好,活人也好,假称的对象都只有一个。有没有两个的呢?有。看下面一副:

公公问:“哪里放炮?”

婆婆说:“他们过年。”

1945年春节出现于湖南湘西某县城郊一土地庙的这副对联,是用土地公与土地婆一问一答的方式来写的。炮,爆竹。他们,指地主豪绅。全联生动地表现了穷苦百姓在过年时的凄凉景象和他们的不满,读来很有风趣。

有时,联中虽然没有明显的表问答的词语,但仍属此类: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无老贼不到今朝!

清道光年间,阮元曾在杭州重铸秦桧夫妇跪像于岳飞墓前。一游人题了这副对联,上联挂在秦桧颈上,是用秦桧抱怨王氏的口吻来写的;下联挂在王氏颈上,是用王氏不服,回答秦桧的口吻来写的。两贼一丘之貉的本质,暴露无遗。

(十八)用典

能知付丙者;

便是识丁人。

这是清人孟瓶庵题在惜字炉上的一副对联。上联中的“付丙”,意为烧。古人以天干配五行,丙丁属火,书札或文稿如不愿给别人看到而烧掉者,便叫付丙,亦叫付丙丁。下联中的“识丁”,意为识字。语出《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这“付丙”和“识丁”就是用典。一般说来,有了典的地方,都要把典弄清楚,否则意思就不会十分明白,甚至完全不明白。

有时候,典用的是历史故事:

鹿野舟沉王业兆,

鸿门斗碎霸图空。

这副对联题于某地项王庙。鹿野舟沉,讲项羽于巨鹿(今河北平乡县)破釜沉舟大破秦军事。《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求巨鹿,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鸿门斗碎,指鸿门宴事。据《项羽本纪》载,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秦都咸阳后,派兵守函谷关。不久,项羽率40万大军攻入,进驻鸿门,准备消灭刘邦。经项羽叔父项伯调解,刘邦亲赴鸿门会见项羽。宴会上,范增命项庄舞剑,乘机刺杀刘邦,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掩护。最后,樊哙带剑执盾闯入,刘邦始得乘隙脱险。刘邦脱险后,张良代刘邦以白璧一双献项羽,项羽受纳,又以玉斗一双献范增,范增“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巨鹿之战,显出项羽将成王业的兆头;而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最后终为所灭。这里就用了这样两个历史故事。

字数超出最大允许值,有删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7273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7
下一篇2024-0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