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中国现代诗坛上屈指可数的大诗人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他的许多诗作至今仍为人们广为喜欢、吟颂。徐志摩的广为人知,从莫方面来说,也和他与三个女人的传奇婚恋爱情不无关系,可以说女人是他一生文学成就的灵感源泉,也是他一生悲剧的根源。
徐志摩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他从上海飞往北京协和礼堂参加林徽因的建筑艺术讲座,飞机上除运载了40余磅邮件外,乘客仅徐志摩一人。半路上,在济南附近撞上山头坠毁,一代诗圣不幸不幸罹难,时年36岁。当晚,细雨霏霏,似乎是在哀悼天才诗人的早逝。
徐志摩的一生有三个女人。他的原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张幼仪,他们的爱情短暂易逝,随着徐志摩留学外行,这段爱情便名存实亡了。后来在徐志摩的爱情路上先后遇到静女林徽因、倩女陆小曼,因为林徽因的冷静和现实的一面,便成全了徐志摩和陆小曼这一对才子佳人。
徐志摩和张幼仪
徐志摩和张幼仪
张幼仪比志摩小四岁,是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的妹妹,出身显贵,也上过女子师范学堂读书。只是其母亲思想较保守,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要想嫁户好人家就不能读书”,因此半途而废了。幼仪在晚年曾经这样说过“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而志摩却辜负了这个女人,因为他看不起这个女人,始终认为这段婚姻,是小脚与西服般的不配,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无法相处而破裂的。事实上,幼仪是天足,根本没有裹过脚,在当时也算先进。
他们是1915年结的婚,当时才16岁。刚结婚不久就有了一个儿子,1922年在柏林离了婚,金岳霖与吴经熊就是他们离婚的见证人。
1921年幼仪到英国陪读时,志摩对她极为冷淡,当时徐志摩正在热烈地追求林徽因,拒不接受张幼仪苦劝和阻挠,提出离婚。虽然身怀有孕,张幼仪还是慨然应允徐志摩,结束了他们七年的婚姻。
徐志摩和张幼仪
徐志摩不幸遇难后,作为前妻,张幼仪还无怨无悔地尽责,养育他们的孩子,以寄女的身份照顾着她的前公婆。徐志摩在台湾出版的全集,也是张幼仪亲自指导整理编辑出来的。
张幼仪从国外归来,进入东吴大学教德语,还出任过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又在上海闹市区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曾经在上海滩风靡一时。这位被自己男人看不上的女人,成为一个受人尊崇的强人。
解放前夕,张幼仪赴香港,1953年,香港中医苏纪之向张幼仪求婚,她写信到美国征求儿子徐积锴意见。儿子回信:“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张幼仪与第二任丈夫共同生活了28年后,苏医生去世,张幼仪赴美来到儿子家,度过她人生最后岁月,于1988年病逝于纽约。
徐志摩和林徽因
徐志摩与林徽因
林徽因比徐志摩小七、八岁,徐志摩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上认识林徽因的。 林徽因当时十六岁, 在伦敦一所女子中学读书, 正是花一般的年龄, 长得又像花一般娇艳, 文学修养又好。 她既有中国传统闺秀的遗颜, 又有西方女子落落大方大方的风度。 她与志摩一见钟情, 双双坠入爱河。
张幼仪的到来使这对热恋中的男女清醒了过来。志摩决定于幼仪离婚,而徽音却随父回国,留下志摩一个人。志摩随后也赶回中国找寻徽音。当志摩最终找到徽音时,她已是志摩老师梁启超的儿媳妇。徽音在志摩于梁思成之间犹豫了许久,最终选择了梁思成。原因是徽音不想作别人的二奶,而思成忠厚老实,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伴侣。志摩受到沉重的打击,他在极度的痛苦中度过了一段时间。
在林与梁的感情上,梁思成之父、徐志摩之师、梁启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知道徐志摩还热恋着林徽因,从柏林办完离婚手续回到英国,不见了林徽因,一定会找到国内。也是怕两人旧情复炽,使梁家下不了台,于是送梁、林二人去美国留学,避开徐志摩,想等他们把事情淡忘后再举办婚礼,其实这也是明智之举。其间,志摩还写下这样的句子:“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林徽因
徽音是志摩一生中真正喜欢的女人,志摩于徽音一直保持联系。志摩死的那天,徽音还在机场等候志摩。志摩死后,徽音不忘旧情,提议设立志摩文学奖,建立志摩图书馆和志摩纪念馆来永远纪念这为伟大的诗人。
在徐志摩分开人世的一个半月后,林徽因在给胡适的信中写道:“这多少天思念他得很,然而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实上太不可能。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
1955年4月1日,一代才女林徽因香消芳尽,绝尘而去。时年51岁。她用她裹挟着自己一生的清冷婚姻,玉成了无数男人心中的妄想。她只能冰凉地活在民国传奇里。得到林徽因噩耗的金岳霖凄然写道:“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由梁思成设计的墓碑上刻着她生前已千百次的自语:“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一位建筑师、诗人和母亲。”
徐志摩与陆小曼
徐志摩和陆小曼
1925年,志摩在北京认识了京城美女陆小曼。当时陆小曼恰是志摩的一位朋友王赓的妻子。这桩婚事是由小曼的父母主办的。而当时作为证婚人的梁启超曾当着徐、陆两人的面痛骂他们“不懂爱情”。陆小曼的“私奔”使她的前任丈夫王庚一生未再娶,而她后来委身的徐志摩也因为她的奢华无度而轻轻作别,“不带走一片云彩”。
小曼与王赓的性格格格不入,俩人没有什么感情。王赓因事务繁忙,经常没有时间照顾小曼,所以他常叫志摩陪小曼去玩。当时志摩正处于失恋的痛苦中,急需要爱情的滋养。小曼的才华吸引了志摩,他在小曼身上找到了慰籍。这样,这一对苦命鸳鸯一碰在一起便擦出了感情。
志摩与小曼,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有妇之夫。他们的父母,朋友都极力反对俩人交往。俩人却不顾一切阻力寻求属于他们的爱情。
1925年,志摩赴欧旅游。他次趟欧游本想拜访著名文学家泰戈尔,却在途中收到小曼病危的消息。他立即返回中国。在上海时,在志摩朋友的帮助下,王赓答应与小曼离婚,让小曼重得自由。从此,小曼与志摩的感情突飞猛进,俩人与1926年结婚。
陆小曼
婚后在小曼的支持下,志摩的诗歌产量剧增,先后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和《猛虎集》等诗集。他俩经常在夜间共谈文学。俩人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陆小曼在上海的生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徐志摩失事前为一个阶段,那时她的生活是奢侈而放任的;徐志摩失事后,她受到剧烈震动,人变得消极而沉寂;解放后为第三阶段,她重新振作起来,获得新生。
1931年11月上旬,为得一笔钱弥补陆小曼巨额开销的亏空,徐志摩答应做蒋百里出售愚园里住宅的中人,故于13日由北平返回上海家中。不料,夫妇俩一见面就吵架。一是因为徐志摩力劝陆小曼北上,而对方执意不肯;二是因为陆小曼与翁瑞午之间传言愈多,徐志摩心里非常不满;三是陆小曼开支太大,徐志摩已无法承受。据郁达夫文章中回忆:"当时陆小曼听不进劝,大发脾气,随手把烟枪往徐志摩脸上掷去,志摩连忙躲开,幸未击中,金丝眼镜掉在地上,玻璃碎了。"徐志摩一怒之下,负气出走。
飞机失事后,南京航空公司的保君健亲自跑到徐家给陆小曼报噩耗,陆小曼起初不相信,认为徐志摩不可能继续飞行,得到证实后,她一下昏厥了。醒过来后,她嚎啕大哭,直到眼泪哭干。
徐志摩失事后,陆小曼受的打击最大,她所遭受的批评也大。徐志摩的一些朋友不愿再跟她来往,她也不再出去交际,志摩去世后,她素服终身,从不看见她去游宴场所一次,每日供着志摩的遗像,给他上鲜花。
她戒掉鸦片,开始写文章,翻译外国名著。
1965年的4月3日,陆小曼带着幽怨长眠了。她没有留下什么遗嘱,她最后一个心愿就希望与志摩合葬,而这一心愿也未能办到。据说徐志摩的家属,他与前妻张幼仪生的儿子徐积锴不同意。
徐志摩《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928116 中国海上
原因有三:
第一点,门不当户不对,徐志摩的出身我们都知道,当地的首富之子,家里是非常有钱的,不过在古代,商人的地位很低,哪怕你再有钱,在那些读书人和官宦权贵的家庭看来,还是没有什么身份的。
林徽因出生在官宦家庭,是一位“官二代”,家里祖父林孝恂,是清代光绪朝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后来还外放任海宁、孝丰、仁和、石门等州县的地方长官。
而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新派人物。所以说林徽因的出身是非常显赫的,虽然那时候是民国时期,不过在老一辈眼中,思想观念还是很传统的。
第二点,年龄,林徽因认识徐志摩时还只有16岁,正是花季少女一枚,而徐志摩这时候已经和张幼仪结婚,并且生了儿子,他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了。
就算林徽因欣赏徐志摩的才气,但是对于心高气傲的她来说,是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名声被影响的,被别人说自己破坏人家家庭的话肯定是不能出现的。徐志摩当然也知道自己的年龄和已婚身份对于追求女神来说是很大的一个障碍,所以他那时候才会迫不及待的逼着发妻和自己离婚。
第三点,林徽因本身是一个聪明的女人,比较理智的女人,这样的人考虑事情一定会未来想很多后果,她是对徐志摩有好感的。
但是林徽因比较聪明的是,从始至终他们俩都没有确定名分,也就是说,在所有人看来,都是徐志摩一个人在单恋追求林徽因,而林徽因还是清纯少女一个。
林徽因了解徐志摩的性格,知道他是一个爱情至上的男人,爱你时可以对你非常好,但是一旦没有感情了,或者又出现另外一个让他有感觉的女孩,她就是第二个张幼仪;
所以她最终没有答应徐志摩的追求,而是嫁给了门当户对的梁思成,事实证明她的眼光也确实不错,梁思成婚后宠了她一生。
扩展资料: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到欧洲游学,并在英国定居一年。在此期间,徐志摩和林长民相互结识,成了忘年交,两人甚至还玩过互传情书的游戏,后来林徽因也与徐志摩熟络了起来。
此时的林徽因情窦初开,内心渴望爱情,害怕孤寂,就如她后来回忆中所说"理想的我老希望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人要来爱我"。
而此时徐志摩的出现,恰好满足了她内心的需求,两人之间书信频频,感情迅速升温,徐志摩也对她展开了攻势,甚至为她休掉了发妻张幼仪。
然而理智的林徽因最终还是拒绝了徐志摩,选择了和梁思成在一起,1928年3月21日,两人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了婚礼。
参考资料:
从来没有一个女性的爱的归属,让三朝十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想入非非;
从来没有一个女性的爱情故事,那么持久地为国人津津乐道;
从来没有一个女性的形象,那样深刻地印在华人的脑海。
她,就是--林徽茵,永远的林徽茵。
诗人用这样的诗歌表达了对这位旷世才女的疯狂与痴情,感染着后人: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讶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你最好忘掉
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
这是《偶然》,是诗人徐志摩写给他魂牵梦绕的女子林徽茵的。那是一位才气与美貌并存的女子,她的散文和诗歌淡雅感性,读起来象一朵清丽脱俗的幽兰,感受到是缕缕氤氲的芬芳,数量不多,但传世。而她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曾到英国留学,在中国建筑史上印有着显赫的地位。她正是上世纪20年代的风华绝妙的一代才女林徽茵。
早在几年前听过林徽茵的大名,还看过关于她的传记,但讲的大多都是她的罗曼史,也一直以为她只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诗人。而真正了解她却是在最近,有幸看了徐志摩大师写给徽茵高雅纯美的情诗,字句清新,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处处充满徐大诗人对她的爱慕之情。才貌双全的林徽茵,深深打动了徐志摩的心。是他唯一的灵魂伴侣,使他爱情的诗句如泉涌。对徽茵的疯狂与痴情,感染着后人。
林徽茵看上去很秀气,很有才气,但和徐志摩一样,非常文弱。她有散文和诗歌传世,但数量不多。她与徐志摩有很相似的地方,都有文人的感觉。俩人在一起未必不好,可能都会在创作上更多产。问题在于这俩人根本无路在一起。 俩人初次相遇时,林徽茵太小,徐志摩不够格;等徐志摩离婚后,林徽茵已定婚。
徐志摩曾写信给恩师梁启超,介绍了自己对林徽茵的一片痴情与忠贞。信中表示“唯一之精神伴侣,得之,幸也,不得,命也”而后为林徽茵写了《偶然》《山中》《你去》等情谊深长的爱情诗。无可否认,林徽茵也很感动,当时回应了《笑》《那一晚》《深夜里听到的乐声》《一首桃花》等几首一直被后人传为经典的诗。只是林徽茵是个率真又重情义的聪慧女子,她虽然心底爱着徐志摩,却知道生活比爱情更为宽广。所以,理性睿智的她接受了梁思成,与他共渡一生的男人。
山中--徐志摩
庭院是一片静
听市谣围抱
织成一地松影
看当头月好!
不知今夜山中
是何等光景
想也有月有松
有更深的静
我想攀附月色
化一阵清风
吹醒群松春醉
去山中浮动
吹下一针新碧
掉在你窗前
轻柔如同叹息
不惊你安眠
徐志摩:《你去》
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
你上那一条大路,你放心走,
你看那街灯一直亮到天边,
你只消跟从这光明的直线!
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
放轻些脚步,别教灰土扬起,
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
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
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
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
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
目送你归去……
不,我自有主张,
你不必为我忧虑;你走大路,
我进这条小巷。你看那株树,
高抵着天,我走到那边转弯,
再过去是一片荒野的凌乱;
有深潭,有浅洼,半亮着止水,
在夜芒中像是纷披的眼泪;
有乱石,有钩刺胫踝的蔓草,
在守候过路人疏神时绊倒,
但你不必焦心,我有的是胆,
凶险的途程不能使我心寒。
等你走远,我就大步的向前,
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
也不愁愁云深裹,但求风动,
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
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
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上面是1931年7月徐志摩附在给林徽因的信里的一首诗。)
林徽茵给徐志摩的诗 :
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深夜里听到乐声
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轻弹着,
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
静听着,
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
忒凄凉
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
太薄弱
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
你和我
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地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持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位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形,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一首桃花
桃花,
那一树的嫣红,
是春说的一句话:
朵朵露凝的娇艳,
是一些
玲珑的字眼,
一瓣瓣的光致,
又是些
柔的匀的吐息;
含着笑,
在有意无意间
生姿的顾盼。
看,——
那一颤动在微风里
她又留下,淡淡的,
在三月的薄唇边,
一瞥,
一瞥多情的痕迹!
二十年①五月,香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