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错,但小心被骗,要好好观察另一半哦。
学校里的表白墙就如同社会中的探探,上面的人除了想要摆脱寂寞,更多的心怀不轨的人是为了私欲。每一个学校里都有一个表白墙,如同他的名字一样,这是主要是被学生们用来向自己喜欢的男孩或女孩表达自己心意的平台。
出发的原意是美好的,帮助广大单身的男女青年脱单,让每一个人都体验一下甜甜的恋爱的味道。还能作为一个分享心情、寻找兴趣相同伙伴的一个公益平台。
但是不知何时,表白墙上的人群性质变了!有的人在这里开启了鱼塘生涯,养起了鱼。有的人在这里变成了大波浪,只要长得帅,就都是她的的哥哥,不然都是臭弟弟。
表白墙一点也不完美,但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我就曾经在学校表白墙发过,想想当时还挺稚嫩的哈哈哈。
我们还是不要对表白墙本身有太多要求吧,要肯定它确实是符合大学生实际情况的这么一个事物,其产生的原因不就是广大少年少女在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备战高考”之后亟待解决的情感问题吗?
谁的大学梦里没有“谈一场甜甜的恋爱”这一项呢?刚踏入大学校门的萌新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渴望着特别的“异性友谊”啊,而且没有了家长老师的“早恋”高压线有部分,获得了大义名分之后,那还不是脱缰的小马驹,奔驰在希望的原野上(蜜汁脸红)
虽然有部分踩过高压线的“熟手”们目标明确行动迅猛,但是许许多多的萌新却还是倒在了第一关啊:我不敢,我不行,我连小哥哥/**姐是哪个院的都不清楚啊,嘤嘤嘤,要不还是放弃吧,万一被直接拒绝就真的丢死个人了等等等。
而高校表白墙则能通过本校学生关注者,获取目标信息,起到网络红娘的作用。
当然,这种基于眼缘的表白其实实质上不算是表白,严格意义上也就是“交个朋友”――递给你一片绿箭口香糖。
“相亲式”交友会在对方也对你有眼缘的时候触发,然后展开“相亲”聊天和“相亲”约会等,大部分情况下在一段时间后就会“分手”,恋爱有效转化率低。
个人觉得它就是起到培养一点恋爱方面经验的作用,而且大家没什么情感负担,好聚好散(或者干脆拒绝连开始都没有)
当然,不可否认,也是有那么一小撮人各方面都比较对头,真就发展为长期的恋爱了!
…………………………………………………
事物皆有两面性,这种方式的上述优点也会转化为缺点。
“上墙表白”给部分人带来困扰――不是谁都能接受被街上、操场或教室内的某个陌生人拍照上传到公墙贴“寻人启事”的。
毕竟,感情的事是无关第三人的私事。这样公开了总不好直接拒绝,总得礼貌接触,迂回曲折一下,对方能知难而退就是最好了。
基于“眼缘”的上墙表白没有相应的情感基础,很“纯粹”――纯粹的喜欢外在(馋你的身子)。
一个****,对于真心喜欢的人好像也不是什么问题,显得表白墙很是鸡肋。
其实,有人追的和在追人的都不需要墙,也就是一些憨憨需要它吧(都怂成这样,谈个球的恋爱啊,糟心!)
基于这种“救救孩子们吧”的友善想法,墙还是留着吧!
大四了,马上毕业了,舍不得不仅这个校园,还有这个校园的老师,大连海事大学作为交通部直属大学不得不说还是有很多知名的教授的。既然咱们学校的王牌专业是轮机和航海那我就先说说东山比较有名的老师吧。
航海学院的李铁山老师,相信东山没得几个不知道他的,毕竟作为西山的我都熟知他。他主要从事非线性控制理论和船舶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手上的项目之多,年来在国际国内核心学术刊物和控制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检索10余篇,EI检索60余篇次,ISTP检索论文20余篇次。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63计划课题、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他手上的项目都是数一数二的。最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超级好,把所有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来对待!!!!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张维石教授,在德国呆了几年后回来的老师,其作品且不谈,光是身份就很牛逼了,辽宁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 ,辽宁省软件学会副理事长 ,大连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不仅喜欢听他的课,还喜欢他讲一些为人师表的感受。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不松不紧的关系,学生要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要悉心教导,不存在单方面的关系”。如果有问题,可以随时去找他,张老师总是能以一种豁达的人生观来感化我们。他真的是一名优秀的学术型老师,也是他的一句话鼓励我考研,人的一生有很多标签是别人给你的,甚至有些还求之不得,唯有研究生文凭是伴你终身,不会因外界环境而改变的。
最后是马克思学院的曲建武教授啦~“网红”老师,全校人应该没有人不知道吧。他真的是将***思想进行到底的老师。即使走上了辽宁省高位,他也坚定辞职,回到学校教书。他说,他就是为学生而生的。无论学校甚至是全国哪位不知名的学生,只要有困难在他微信公众号留言或者亲自拜访他,他都会尽他所能帮忙。他经常和自己的学生探讨人生,监督他们前行,现在真的很少看见辅导员经常和学生坐在一起的场面了。每逢过节,他都会把自己讲座工作等赚来的钱为学生买一些水果,吃的,他说要让学生在学校就像在家一样温暖。在个人生活中他的品质也是令人赞叹,每天坚持读报,年轻时无论风吹雨打都会晨跑,甚至最后抗癌成功。
前几天天因为工作的事路过理工大,还是没有忍住进了校园,一瞬间好多画面浮现眼前,坐在那个长廊下好长时间,想着你会从宿舍出来,进饭堂一眼就看到以前我们每次坐的那个位置坐了一对你的学弟学妹,操场,篮球场,图书馆,自习室,都是那么熟悉,同事问我你是这个学校毕业的?我说,不是,是我女朋友以前在这上学。临走时吃了门口那个叔叔的铁板豆腐夹馍,还是那个味!! 想到相遇,想到分离,想到曾经沧海难为水,想到如今已是云雨间。我还在原点,只等你转身! ---来自留言板
2017年7月6日 22:07
回复(1) | 分享
西理工表白墙: 主页君又回来抽风了!
2016年6月9日 00:08
回复(1) | 分享
西理工表白墙: 西理工的孩纸们你们还好吗!!!
2016年1月8日 13:18
回复(2) | 分享
西理工表白墙: 大学四年一晃而过,留下无数或好或坏的回忆与经历,总会铭记想记住的忘却不曾深刻的时光……大学最美的事是遇见你,最美的回忆也是整天找你陪你的日子。你很美,很美,刘育甫。可能真的会有那么一天我会回来会在你的身边,只想你幸福,最好是我给的让你觉得幸福。记得我一直在你身后守候……
不靠谱的永远是人,不是方式。
校园表白墙找对象很常见,但是靠不靠谱呢?也是看人了。如果你幸运,可能碰到的是好男人,如果你不幸运,可能都是渣男加你,其实我算很有经验的吧!因为我的初恋也是现任就是从大学表白墙上找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个人经历与经验。
都和我本人经历差不多,但是我是加的QQ,而且不是说找对象,是说交朋友,是我室友发上去的,因为我先发了他们的。情景一:加****
表白墙分别发了我们三个人的****,就是QQ号,紧接着就有差不多20几个男的加我们,其实还是比较反感的,因为很讨厌一个男的加了很多女的,广撒网,然后我们三个人加了对方没加的人,加了两三个男的。
大家在表白墙上找对象,一定要擦亮眼睛,可以找室友帮你试试,一个男的会加很多女的,也会同时撩很多妹,不要被甜言蜜语给迷惑了。情景二:天天聊天加了好友之后,就会聊天,我室友加的那个,天天早安、晚安打卡,关键是他也给我打卡,我们两个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他肯定加了很多女的,天天打卡,真是无聊又无语。
聊天开始有的男的就让你发照片,问你多重,下头男离远点,不要恋爱脑,然后符合他的标准后再进一步,天天找你聊天,对你感兴趣,不过你也陷进去了,你们两个人开始了漫漫聊天路。暧昧的聊天不是恋爱,记住!不过如果他对你很尊重,我觉得可以接着聊下去。
情景三:谈恋爱还是及时止损时间可以证明一切。
如果男的真的想跟你谈恋爱,不会一直吊着你,一直没有行动。我跟我对象当初也是见面了,有点网恋奔现的感觉,很紧张。然后就感觉对方都不错,就在一起了,我自己也是感觉有点快的,但是,现在也在一起快四个月了,相处都挺好的,而且都算初恋。这是最好的一种结果。
有的男的想玩玩的,不会跟你见面,我怀疑就是缺爱。新鲜感过了就不会找你了,你也不能陷入太深,比起忽冷忽热,不如跟着室友一起疯疯傻傻。
谈恋爱不是必须的,都大学生了分辨是非的能力也应该有了,在一起也要保护好自己,一定要洁身自爱。表白墙上找对象靠不靠谱,说实话,大部分是不靠谱的,但是也有幸运的,我也找到了呀!大家都向往爱情,也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还是那句话,不靠谱的是人,大家一定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LZ好,谭彦最后的岁月
老铁,人民的兵,执法的一架天平;
老铁,坚强的人,我们的一盏明灯;
为了社会的安定,为了司法的公正,
你无私奉献,燃烧着生命,
你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老铁,拓荒的牛,铁骨铮铮;
老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对人民满怀深情,对党一片赤诚,
你无私奉献,燃烧着生命,
你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老铁之歌》
2004年11月28日,上午10时45分,北京结核病医院。在与病魔进行了十几年的搏斗之后,在亲人和同事悲痛的呼唤声中,一颗顽强的心脏结束了最后的跳动。带着对生命的眷恋,带着对亲人、同事和朋友的爱恋,带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和感激,谭彦永远地告别人世,告别他至死不渝的审判事业。
对他的离去,医生、亲人、同事和朋友都早有心理准备,但当死神降临的那一刻,人们还是不愿他就此永别。大汗淋漓的医护人员第8次启动心脏起搏器,希望能再次为他驱走死神。但这一次,谭彦真的一去不复返了。所有当班的医护人员都围过来,默默地为他擦洗身体,换上干净的衣服。她们早已见惯了死亡,此刻还是忍不住热泪。多年来,这位病人身上强大的人格力量感染着她们。一位年轻的护士凑近他耳旁说:“谭彦,您走好。谭彦,我们永远忘不了您!”
一个普通法官的病逝,却牵动千千万万个人。八宝山殡仪馆里,人们为这位普通法官举行了庄严的遗体告别仪式。当他的骨灰运送到辽宁省大连市后,无数素不相识的人到车站迎接,几十辆汽车一起跟随着,缓缓护送他的灵柩,许多出租司机免费搭载送别的人。网络上,一个个帖子表达人们心底的敬意和哀悼:“好法官自然受到人民的爱戴!”“谭彦,愿您在另一个世界里不再受病痛的折磨。”“天堂里还有法槌敲响吗?”“谭彦,您一路走好�”
有的人死了,他却依然活着。44岁的人生过于短暂,却给这个世界写下一首不朽的赞歌,歌唱高尚无私的品格,歌唱正直善良的人性。44岁的人生过于短暂,却给这个时代矗起一座灿烂的丰碑,留下一道永恒的光芒。
1996年之后,谭彦因病不得不离开审判岗位,但却没有淡离人们的视线。许多读者都想了解谭彦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的一切。怀着悲哀和崇敬的心情,我们走访他的亲人和战友,收集他留下的笔迹。点点滴滴看似平凡的小事,却展现出一个高大的身影: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依然保持着***人高尚的情操,依然牵挂着神圣的审判事业。他顽强地与病魔抗争,渴望回报党和人民的关爱。铁法官的坚强意志和高尚人格在最后的岁月里依然熠熠生辉。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对党的忠实信仰和感恩情怀成为他与病魔抗争的精神动力。真诚善良的心灵流露于一言一行,都展现了一个***人高尚的品德和光辉的人性。
(一)
2004年11月21日,谭彦燃烧的生命只剩最后的余火,随时都将熄灭。医护人员奋力抢救,使他再一次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与病魔奋战了十几个年头之后,此刻他听到死神重重的敲门声。他有太多的心里话要说,但气管已被切开,几个月来都发不出声音。他让守候在身旁的爱人拿来写字板,干瘦无力的手颤抖着,提起笔来似有千斤,豆大的汗珠刷刷地滚落,每一个字都拼尽心力:“我是一个普通的***员,普通的基层法官,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一点工作,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许多的荣誉,心里时常不安。感谢党和人民的培养和关怀,下辈子我也要跟党走。我的生命是有限的,矢志将大好年华献给党的伟大事业,只叹身患重病,壮志难酬……”写到这儿,他浑身大汗淋漓,又昏迷过去了。
几个小时后,他一醒来,又坚强地提起笔。心痛的妻子劝他不要写了,但他执意要写:“作为法官,清廉如水是立身之本,秉公执法是生命之魂,枉法裁判是天大的耻辱!”经过又一次昏迷之后,谭彦又提起笔来: “我此生有三大遗憾:一是为党做的贡献太少;二是给亲人的关心太少;三是没有读完研究生。”
11月25日,去世前三天。看着心力交瘁的妻子和泪水涟涟的儿子,谭彦满含深情地写道:“感谢中央首长和各级党政领导,感谢肖扬院长和各位法院领导。是党和组织给了我多次生命。”
临终之前,谭彦让爱人找来《中国***章程》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分别在扉页上写下赠言,送给作为***员的妻子和共青团员的儿子。他给妻子的赠言是:“热爱党,忠于党,与丽娜共勉。”
人之将死,其言也真。熟悉谭彦的人知道,他拼尽心力写下的这些话,正是他的肺腑之言。多年来,对党的忠实信仰和感恩情怀,成为他与病魔抗争的精神支柱。还在岗位上时,他就多次表示:“我的生命是党给的,活着就要为党工作。”离开岗位后,他更有一种强烈的心愿:一定要努力康复,才能回到岗位上,才能报答党的恩情。
(二)
1996年7月,中央各主要媒体集中宣传谭彦的事迹,“铁法官”的故事感动了成千上万善良的人们。谭彦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员、全国法院模范、全国十杰青年卫士。面对荣誉,谭彦没有居功自傲,而是为不能在岗位上回报党和人民的关怀而愧疚不已。他在日记中写道:“多年来所做的一切,并没有想得到什么宣传和回报,只是想过得充实一点,在有生之年为党和人民多做一些工作。党培养我这么多年,如今却因为身患重病而无以回报,心里非常不安和愧疚。”“面对这么多荣誉,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骄傲自满,要有一颗平常心。我所做的都是一名***员和人民法官应该做的,与焦裕禄、孔繁森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定要加倍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获得许多荣誉以后,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加低调做人。曾有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只是说:“咱是老百姓的孩子,就应该做对得起老百姓的事。”他多次受到中央和有关领导的接见,但他家的墙上,没有挂任何与领导的合影。
1997年,谭彦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满怀激情和喜悦出席了盛会。他克服病痛,一边加大药量,一边坚持参加会议。每当工作人员劝他休息时,谭彦总是摆摆手:“我很好,我能坚持。”他认真地听取会议报告,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和各种会议活动。每天晚上,疲劳不堪的他又坚持写日记和心得。大会开幕那天晚上,他写下长达2000多字的笔记,抒发内心的激动和感想。
1996年下半年,组织上为他安排了良好的医疗条件,要求他安心养病。对此,谭彦深感不安。他总是尽可能不给单位和组织上增加麻烦。在临终的最后时刻,已经说不出话的谭彦,一次又一次在写字板上嘱咐家人:不要给单位添麻烦。不要老打电话打扰李院长(大连开发区法院院长李辰章)。车放回去,不然费用太高(谭彦病危期间,法院派一辆车守候在医院)。老家的人来,费用我们自己出(谭彦病危时,其老家亲属来北京看望)。买菜不要买高档的,普通的就行(谭彦最后几个月,只能喝蔬菜汁和水果汁)。买东西一定要自己花钱,不要花公家的钱。
直到临终的最后时刻,他都记住: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员,普通的人民法官,只能给党做出奉献,而不能有任何奢求。法院为他准备后事,打算把他安葬在环境优美的大连名人园。弥留的谭彦得知后,坚决嘱托妻子贾丽娜:“那里费用太贵,千万不要。已经让国家花了许多钱了。咱是老百姓的孩子,不算名人。”贾丽娜遵从他的遗愿,为他选了个普通的墓地。她说,谭彦就喜欢跟普通百姓在一起,让谭彦长眠在这里,他会更踏实和安心的。
(三)
无私奉献是谭彦精神中最感人的一面。在病床上的岁月里,谭彦最大的渴望依然是尽己所能回报社会。
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洪灾,谭彦时刻关注着灾情。他不顾天气炎热,亲自到开发区管委会大楼,捐上了寄托着一片深情的2000元钱;1996年12月,大连开发区一家企业怀着敬意向他捐献了2万元钱,希望他用这笔钱买点营养品。正在北京住院的谭彦得知后,当即打电话给妻子,语重心长地嘱托:“公司的心意我领了,但这笔钱还是转赠给开发区一中,这笔钱可以给家庭贫困的学生解决一点困难。”大连开发区妇联代表全区妇女给他捐了1000元,他提笔写信感谢:“请用这一千元为少年宫的孩子们买些书刊,让开发区的孩子们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1998年他当选为大连市十大名人,当场就把1万元奖金捐给普兰店市的一所希望小学。
小周超是大连市春德小学的学生,父亲去世,母亲一人拉扯三个年幼的孩子。1998年秋天,谭彦得知小周超的境况后,决定与他结成助学对子,一下子为他交齐了6年的学习费用。他不顾病体,带着一大堆学习用品,在爱人的搀扶下到小周超家里慰问。他抚摸着小周超的头说:“你母亲很不容易。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只要我还活着,一定会尽力供你读书。”这些年来,他一直关注着小周超的成长。直到临终之前,他还嘱咐爱人贾丽娜回大连后马上去看看小周超。
(四)
谭彦在同学、同事和朋友中人缘一直很好,这是因为他的正直、高尚,也是因为他的无私、善良。他心里装满浓浓的爱:爱党、爱法院、爱家人、爱同事、爱朋友,爱每一个人。谭彦去世后,许多与他有过接触的人回想他的为人,忍不住怆然泪下:“谭彦真的是个好人!”他性格内向,并不轻易表白自我,但心里始终装着别人,对关心帮助过他的人更是充满着感激。人们从许多细节里,都能看到他那颗透明的心。
2003年底,病危的谭彦被切开气管,说不出话来。但他很快学会用手机发信息,时常通过信息答谢同事和朋友的关心。他念念不忘那些曾经关心他帮助他的人。中组部的吴红同志为谭彦的精神和为人所感动,一直像关心弟弟一样关心着他的病情。在临终前三天,谭彦还一直念着吴红,他在写字板上深情地写道:“吴红大姐,您外出还想着我,给我买药,关心我的病情,经常给我打电话。真的谢谢!”最高法院办公厅的周德伟同志受最高法院领导委托,负责与谭彦的联络,经常去看望他。谭彦一直对他充满感激,临终之前他三次写到周德伟的名字,称之为恩人。
谭彦临终之前,许多领导、同事、朋友、亲人都到医院看望。看见他们,谭彦总是非常高兴、激动。11月28日上午,他临终前一个小时,看到前来探望的同事夏明宇,几个月都说不出话来的谭彦突然喊出声来:“明宇!”然后眼睛睁得大大的,非常激动。——他多希望这些爱他的人能永远守在他身边!但每次他都示意:病房里空气不好,不要呆太久。大连开发区法院派司机在医院守候,他在写字板上告诉妻子:“师傅家里有老人小孩,让他早点回去。”11月19日,临终前9天,他从《参考消息》上看到一篇题为《牛蛙皮治青光眼》的文章,想起退休的老同事李永春的儿子患青光眼失明多年,特地把文章剪下来让贾丽娜转交给老李。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谭彦对始终守护自己的家人充满爱和歉疚。贾丽娜从20多岁起守着病中的爱人,整整17年。之所以能一直保持对谭彦深深的爱情,是因为他强大的人格力量。她说,谭彦总是那么坦荡、那么善良。谭彦在生活上不能尽丈夫的职责,但在精神上却成了贾丽娜的支柱。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夫妻俩的爱情却缠绵得如同初恋,让许多目睹者潸然泪下。在临终前的字条上,他一再表达对爱人的感激和关心。看贾丽娜脸色不好,他写道:“你不要太累了。”贾丽娜难过了,他劝慰:“我一定会渡过难关。”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谭彦依然牵挂着他热爱的审判事业,依然刻苦学习审判业务。他的心依然随着人民法院的改革和发展而脉动。
(一)
同学们说起谭彦,都说他天生就是做法官的好材料:人品高尚、心地善良、勤奋敬业、乐于奉献、甘于寂寞。从大学时代起,他就立下此生的志向:做一个铁骨铮铮的好法官。同事们都能感到他身上那种献身事业的劲头。在媒体宣传他之前,他在院里就有“老铁”的雅号,这是因为他的铁面无私和钢铁意志。同事们还给他谱了首《老铁之歌》。
谭彦去世的时候,没有合上双眼。他的亲人和同事告诉记者,这是因为他心愿未了:他多么渴望身着庄严的法官袍,重返神圣的审判台,多么希望为人民法院再立新功。他总觉得自己以前的贡献还太少,只有继续奉献才能回报党和人民给他的崇高荣誉和无限关怀。
1996年5月,谭彦的病情又一次发作,咳嗽、气喘,持续高烧十几天。6月5日,大连开发区法院院长张晓明为了让他安心治疗,命令撤掉他的办公桌,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安心治疗,不要老想着工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谭彦才离开了无比热爱的审判岗位。
1998年初,经过一年多的专心治疗,谭彦的病情明显好转。他非常兴奋,觉得终于可以回到岗位了。从医院出来后,尽管身体还很虚弱,他立即回到法院上班。法院没有电梯,身体虚弱的他每走一步楼梯都气喘吁吁。好心的同事们争着要背他上楼,但倔强的他坚持要自己走。领导考虑到他的身体经不起反复,坚决要求他继续休养,他只好放弃每天准时上班的念头,但心却一直系着审判工作,隔三岔五总要到法院看看。一到审判委员会开会讨论案子,他总是尽可能参加。几年来,病魔一直伴随着他,因为长期服药,他又患上双肾结石。但他只要觉得身体好转,便向领导要求上班。他实在是太渴望回到审判岗位了。
谭彦再也回不到他魂牵梦萦的审判台了。临终前他希望妻子和儿子继承自己的遗志:希望妻子努力工作,做一位秉公执法的好法官;希望儿子好好学习,考上自己的母校吉林大学法学院,以后也做一名无私奉献的好法官。
(二)
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谭彦的床头总是堆放着两样东西,一是药物,一是书籍。他常常让爱人到书店去买法律书籍。他去世后,记者翻看他家里的藏书,发现许多书里都有他留下的一道一道记号。
尽管不在审判岗位上,但谭彦每次见到同事,话题总是离不开案子。每个人来看他,他总是问起最近办些什么案子,怎么判的?几年没有亲自审理案件,他特别担心自己落伍。他知道几年来审判工作发展很快,对法官的要求更高了,他急切地想熟悉新的审判方式。同事谭家戎说,每次与他交流审判业务,他总是如饥似渴,两眼放光。
病中的谭彦一直保持着通过媒体了解国家大事和学习法律知识的习惯。同事们看望他时,常常惊讶于他对时事的了解。《人民日报》、《人民法院报》、《法制日报》是他每天必读的报纸。《新闻联播》、《今日说法》、《法制天地》是他最爱看的电视节目。2002年10月,在《人民法院报》创刊十周年的时候,他写了题为《高奏时代的强音》的文章表示庆贺:“人民法院报不但是我的挚友,更是我的良师。通过阅读其中的新闻,我及时地了解人民法院的发展状况、发展方向。先进法院经验和模范法官事迹让我很受感染和激励。理论版更使我增强法学功底、增长法律知识。副刊上的作品特别是法官们创作的作品,让我在病榻上身临其境,或品味,或沉思。”
在ICV(重症监护室)里,谭彦不能看电视了,但他坚持用收音机收听新闻和法制节目。尽管读书很吃力,但他还是离不开心爱的书籍。临终前几个月,他从收音机里听到任长霞的事迹,便让贾丽娜买来《任长霞》一书,认真地阅读,并在书的扉页上写下:“向任长霞学习,忠于事业,公正司法。”记者在几份党员学习材料上看到他留下的字迹:“岳父:捎来的材料我已学习了,反复看了几遍。”
谭彦临终遗嘱中说自己此生有三大遗憾,其中之一是没有读完研究生。1998年初,身体好转的谭彦听说母校吉林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在大连合办研究生班,非常高兴地报名参加。三年时间里,尽管病魔缠身,他始终坚持读完所有的课程。因为每次陪读,贾丽娜也跟着读完研究生的课程,法律知识大有长进。然而,没等到写完毕业论文,谭彦被送进重症监护室。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谭彦以坚强的意志和超凡的毅力与病魔进行殊死的搏斗。在病魔面前,铁法官的英雄本色闪闪发光。
(一)
1989年3月,长期超负荷工作的谭彦,连续高烧十几天。就在儿子出生的当天,谭彦再也支撑不住了,被同事们送进医院。诊断结果是“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这是肺结核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几乎就是不治之症。面对凶狠的病魔,谭彦始终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坚强意志始终不垮。
离开岗位之前,他照样从容镇定地上班、办案。1993年7月1日至1995年6月30日,是他病情最严重的日子。560个工作日,他出勤竟多达512天。离开岗位之后,他把每天的生活安排得有条有理,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努力让家庭里没有病魔的阴影。他常常坐在轮椅上陪爱人、孩子散步,一家三口有说有笑。他喜欢与岳父下棋,陪老人海阔天空地谈论时事。他喜欢看足球,一个精彩的射门会使他像孩子一样又喊又叫。只要在家里,他每天都会给儿子辅导功课。身体状况好的时候,他还会亲自下橱,炒上几道好菜。颇有喜剧细胞的他,一高兴了还会给家人来段小品,儿子最喜欢看他模仿赵本山扮演老大娘。他喜欢听音乐,临终前几个月还让朋友用MP3下载一些民族音乐,在ICV里,他时常沉浸在这些乐观向上的旋律里。
谭彦有一双令人难忘的眼睛:澄澈、明亮、沉静、执著。透过这双眼睛,他坦荡、善良的心灵让人一览无余。被病魔折磨得瘦骨嶙峋之后,这双眼睛更显得又大又亮。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这双眼睛始终那么明亮、坚定、沉着,没有绝望,没有哀怨,透着刚强不屈的光芒。直到临终前一个小时,同事还看到他眼睛闪着亮光。
1996年下半年,组织上把他送进全国最好的结核病医院,给他提供最好的治疗条件。在他的极力配合下,疗效显著。至2003年初,他的痰菌培育检查结果呈阴性,医生宣布,他的病已临床治愈。奇迹果然在他身上发生。2003年底,正在跃跃欲试准备上班的谭彦,因为一次意外,病情急转直下,被送入重症监护室。
(二)
2003年12月29日深夜,病魔凶狠地扑向谭彦,医院发出病危通知。单位开始为他准备后事,闻讯的同事、朋友、亲人纷纷赶到医院,想见他最后一面。医护人员奋力抢救,切开他的气管以维持他的呼吸。与谭彦同期被送进ICV的病人,都相继去世了,惟有谭彦坚持了11个月。医生们惊叹:从没见过生命力这么顽强的病人。
在ICV里,谭彦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以超凡的毅力,与病魔进行最后的抗争。切开气管后,他只能从鼻孔进食。进食的过程就是一种痛苦的折磨,但他知道,只有继续吸收营养,才能维持生命,便坚持进食。两个月以后,他的病情有所减轻,居然能从口腔进食了。于是他每天坚持喝蔬菜水果汁,喝小米粥。每次昏迷醒来后,他就主动要求进食。气管切开后,他一直戴着呼吸机。他知道只有摘掉呼吸机,靠自己呼吸,才有可能好转起来。于是,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摘掉呼吸机一直成为他努力的目标。
生命已如游丝,但他还是没有绝望。从昏迷中苏醒不久,面对前来看望的同事,他写道:“感谢领导,感谢战友,工作特忙,千里来看我。无论什么难关,我永远是有信心的。”1月17日,同事赵秋实、谭家戎来看望,他百感交集地写道:“差一点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千疮百孔,深咳重喘,九死一生,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生活是多么美好。但人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2月8日,他在纸上与爱人聊天:“咱俩自费旅游的愿望能实现吗?”3月1日,看着从吉林老家来的亲人,他忍不住难过,亲人走后他悄悄流泪。之后,他擦去眼泪抄写两段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看着他临终前写下的只言片语,记者总是忍不住热泪盈眶。那以往娟秀的字迹已经变的虚弱、模糊,但其中展现的是铁法官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对生命、对事业深深的眷恋。
有的人死了,他却依然活着。
谭彦,您走了,但《老铁之歌》还在回荡:你无私奉献,燃烧着生命,你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我们忘不了您纯净、刚毅的眼睛,忘不了您颀长清瘦的身影,忘不了那些催人泪下的故事,忘不了您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您是人民法官的骄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
谭彦,您没有死。“秉公执法,无私奉献”的谭彦精神永垂不朽! 2112希望对你有帮助!
谭彦最后的岁月
老铁,人民的兵,执法的一架天平;
老铁,坚强的人,我们的一盏明灯;
为了社会的安定,为了司法的公正,
你无私奉献,燃烧着生命,
你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老铁,拓荒的牛,铁骨铮铮;
老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对人民满怀深情,对党一片赤诚,
你无私奉献,燃烧着生命,
你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老铁之歌》
2004年11月28日,上午10时45分,北京结核病医院。在与病魔进行了十几年的搏斗之后,在亲人和同事悲痛的呼唤声中,一颗顽强的心脏结束了最后的跳动。带着对生命的眷恋,带着对亲人、同事和朋友的爱恋,带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和感激,谭彦永远地告别人世,告别他至死不渝的审判事业。
对他的离去,医生、亲人、同事和朋友都早有心理准备,但当死神降临的那一刻,人们还是不愿他就此永别。大汗淋漓的医护人员第8次启动心脏起搏器,希望能再次为他驱走死神。但这一次,谭彦真的一去不复返了。所有当班的医护人员都围过来,默默地为他擦洗身体,换上干净的衣服。她们早已见惯了死亡,此刻还是忍不住热泪。多年来,这位病人身上强大的人格力量感染着她们。一位年轻的护士凑近他耳旁说:“谭彦,您走好。谭彦,我们永远忘不了您!”
一个普通法官的病逝,却牵动千千万万个人。八宝山殡仪馆里,人们为这位普通法官举行了庄严的遗体告别仪式。当他的骨灰运送到辽宁省大连市后,无数素不相识的人到车站迎接,几十辆汽车一起跟随着,缓缓护送他的灵柩,许多出租司机免费搭载送别的人。网络上,一个个帖子表达人们心底的敬意和哀悼:“好法官自然受到人民的爱戴!”“谭彦,愿您在另一个世界里不再受病痛的折磨。”“天堂里还有法槌敲响吗?”“谭彦,您一路走好�”
有的人死了,他却依然活着。44岁的人生过于短暂,却给这个世界写下一首不朽的赞歌,歌唱高尚无私的品格,歌唱正直善良的人性。44岁的人生过于短暂,却给这个时代矗起一座灿烂的丰碑,留下一道永恒的光芒。
1996年之后,谭彦因病不得不离开审判岗位,但却没有淡离人们的视线。许多读者都想了解谭彦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的一切。怀着悲哀和崇敬的心情,我们走访他的亲人和战友,收集他留下的笔迹。点点滴滴看似平凡的小事,却展现出一个高大的身影: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依然保持着***人高尚的情操,依然牵挂着神圣的审判事业。他顽强地与病魔抗争,渴望回报党和人民的关爱。铁法官的坚强意志和高尚人格在最后的岁月里依然熠熠生辉。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对党的忠实信仰和感恩情怀成为他与病魔抗争的精神动力。真诚善良的心灵流露于一言一行,都展现了一个***人高尚的品德和光辉的人性。
(一)
2004年11月21日,谭彦燃烧的生命只剩最后的余火,随时都将熄灭。医护人员奋力抢救,使他再一次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与病魔奋战了十几个年头之后,此刻他听到死神重重的敲门声。他有太多的心里话要说,但气管已被切开,几个月来都发不出声音。他让守候在身旁的爱人拿来写字板,干瘦无力的手颤抖着,提起笔来似有千斤,豆大的汗珠刷刷地滚落,每一个字都拼尽心力:“我是一个普通的***员,普通的基层法官,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一点工作,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许多的荣誉,心里时常不安。感谢党和人民的培养和关怀,下辈子我也要跟党走。我的生命是有限的,矢志将大好年华献给党的伟大事业,只叹身患重病,壮志难酬……”写到这儿,他浑身大汗淋漓,又昏迷过去了。
几个小时后,他一醒来,又坚强地提起笔。心痛的妻子劝他不要写了,但他执意要写:“作为法官,清廉如水是立身之本,秉公执法是生命之魂,枉法裁判是天大的耻辱!”经过又一次昏迷之后,谭彦又提起笔来: “我此生有三大遗憾:一是为党做的贡献太少;二是给亲人的关心太少;三是没有读完研究生。”
11月25日,去世前三天。看着心力交瘁的妻子和泪水涟涟的儿子,谭彦满含深情地写道:“感谢中央首长和各级党政领导,感谢肖扬院长和各位法院领导。是党和组织给了我多次生命。”
临终之前,谭彦让爱人找来《中国***章程》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分别在扉页上写下赠言,送给作为***员的妻子和共青团员的儿子。他给妻子的赠言是:“热爱党,忠于党,与丽娜共勉。”
人之将死,其言也真。熟悉谭彦的人知道,他拼尽心力写下的这些话,正是他的肺腑之言。多年来,对党的忠实信仰和感恩情怀,成为他与病魔抗争的精神支柱。还在岗位上时,他就多次表示:“我的生命是党给的,活着就要为党工作。”离开岗位后,他更有一种强烈的心愿:一定要努力康复,才能回到岗位上,才能报答党的恩情。
(二)
1996年7月,中央各主要媒体集中宣传谭彦的事迹,“铁法官”的故事感动了成千上万善良的人们。谭彦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员、全国法院模范、全国十杰青年卫士。面对荣誉,谭彦没有居功自傲,而是为不能在岗位上回报党和人民的关怀而愧疚不已。他在日记中写道:“多年来所做的一切,并没有想得到什么宣传和回报,只是想过得充实一点,在有生之年为党和人民多做一些工作。党培养我这么多年,如今却因为身患重病而无以回报,心里非常不安和愧疚。”“面对这么多荣誉,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骄傲自满,要有一颗平常心。我所做的都是一名***员和人民法官应该做的,与焦裕禄、孔繁森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定要加倍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获得许多荣誉以后,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加低调做人。曾有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只是说:“咱是老百姓的孩子,就应该做对得起老百姓的事。”他多次受到中央和有关领导的接见,但他家的墙上,没有挂任何与领导的合影。
1997年,谭彦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满怀激情和喜悦出席了盛会。他克服病痛,一边加大药量,一边坚持参加会议。每当工作人员劝他休息时,谭彦总是摆摆手:“我很好,我能坚持。”他认真地听取会议报告,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和各种会议活动。每天晚上,疲劳不堪的他又坚持写日记和心得。大会开幕那天晚上,他写下长达2000多字的笔记,抒发内心的激动和感想。
1996年下半年,组织上为他安排了良好的医疗条件,要求他安心养病。对此,谭彦深感不安。他总是尽可能不给单位和组织上增加麻烦。在临终的最后时刻,已经说不出话的谭彦,一次又一次在写字板上嘱咐家人:不要给单位添麻烦。不要老打电话打扰李院长(大连开发区法院院长李辰章)。车放回去,不然费用太高(谭彦病危期间,法院派一辆车守候在医院)。老家的人来,费用我们自己出(谭彦病危时,其老家亲属来北京看望)。买菜不要买高档的,普通的就行(谭彦最后几个月,只能喝蔬菜汁和水果汁)。买东西一定要自己花钱,不要花公家的钱。
直到临终的最后时刻,他都记住: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员,普通的人民法官,只能给党做出奉献,而不能有任何奢求。法院为他准备后事,打算把他安葬在环境优美的大连名人园。弥留的谭彦得知后,坚决嘱托妻子贾丽娜:“那里费用太贵,千万不要。已经让国家花了许多钱了。咱是老百姓的孩子,不算名人。”贾丽娜遵从他的遗愿,为他选了个普通的墓地。她说,谭彦就喜欢跟普通百姓在一起,让谭彦长眠在这里,他会更踏实和安心的。
(三)
无私奉献是谭彦精神中最感人的一面。在病床上的岁月里,谭彦最大的渴望依然是尽己所能回报社会。
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洪灾,谭彦时刻关注着灾情。他不顾天气炎热,亲自到开发区管委会大楼,捐上了寄托着一片深情的2000元钱;1996年12月,大连开发区一家企业怀着敬意向他捐献了2万元钱,希望他用这笔钱买点营养品。正在北京住院的谭彦得知后,当即打电话给妻子,语重心长地嘱托:“公司的心意我领了,但这笔钱还是转赠给开发区一中,这笔钱可以给家庭贫困的学生解决一点困难。”大连开发区妇联代表全区妇女给他捐了1000元,他提笔写信感谢:“请用这一千元为少年宫的孩子们买些书刊,让开发区的孩子们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1998年他当选为大连市十大名人,当场就把1万元奖金捐给普兰店市的一所希望小学。
小周超是大连市春德小学的学生,父亲去世,母亲一人拉扯三个年幼的孩子。1998年秋天,谭彦得知小周超的境况后,决定与他结成助学对子,一下子为他交齐了6年的学习费用。他不顾病体,带着一大堆学习用品,在爱人的搀扶下到小周超家里慰问。他抚摸着小周超的头说:“你母亲很不容易。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只要我还活着,一定会尽力供你读书。”这些年来,他一直关注着小周超的成长。直到临终之前,他还嘱咐爱人贾丽娜回大连后马上去看看小周超。
(四)
谭彦在同学、同事和朋友中人缘一直很好,这是因为他的正直、高尚,也是因为他的无私、善良。他心里装满浓浓的爱:爱党、爱法院、爱家人、爱同事、爱朋友,爱每一个人。谭彦去世后,许多与他有过接触的人回想他的为人,忍不住怆然泪下:“谭彦真的是个好人!”他性格内向,并不轻易表白自我,但心里始终装着别人,对关心帮助过他的人更是充满着感激。人们从许多细节里,都能看到他那颗透明的心。
2003年底,病危的谭彦被切开气管,说不出话来。但他很快学会用手机发信息,时常通过信息答谢同事和朋友的关心。他念念不忘那些曾经关心他帮助他的人。中组部的吴红同志为谭彦的精神和为人所感动,一直像关心弟弟一样关心着他的病情。在临终前三天,谭彦还一直念着吴红,他在写字板上深情地写道:“吴红大姐,您外出还想着我,给我买药,关心我的病情,经常给我打电话。真的谢谢!”最高法院办公厅的周德伟同志受最高法院领导委托,负责与谭彦的联络,经常去看望他。谭彦一直对他充满感激,临终之前他三次写到周德伟的名字,称之为恩人。
谭彦临终之前,许多领导、同事、朋友、亲人都到医院看望。看见他们,谭彦总是非常高兴、激动。11月28日上午,他临终前一个小时,看到前来探望的同事夏明宇,几个月都说不出话来的谭彦突然喊出声来:“明宇!”然后眼睛睁得大大的,非常激动。——他多希望这些爱他的人能永远守在他身边!但每次他都示意:病房里空气不好,不要呆太久。大连开发区法院派司机在医院守候,他在写字板上告诉妻子:“师傅家里有老人小孩,让他早点回去。”11月19日,临终前9天,他从《参考消息》上看到一篇题为《牛蛙皮治青光眼》的文章,想起退休的老同事李永春的儿子患青光眼失明多年,特地把文章剪下来让贾丽娜转交给老李。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谭彦对始终守护自己的家人充满爱和歉疚。贾丽娜从20多岁起守着病中的爱人,整整17年。之所以能一直保持对谭彦深深的爱情,是因为他强大的人格力量。她说,谭彦总是那么坦荡、那么善良。谭彦在生活上不能尽丈夫的职责,但在精神上却成了贾丽娜的支柱。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夫妻俩的爱情却缠绵得如同初恋,让许多目睹者潸然泪下。在临终前的字条上,他一再表达对爱人的感激和关心。看贾丽娜脸色不好,他写道:“你不要太累了。”贾丽娜难过了,他劝慰:“我一定会渡过难关。”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谭彦依然牵挂着他热爱的审判事业,依然刻苦学习审判业务。他的心依然随着人民法院的改革和发展而脉动。
(一)
同学们说起谭彦,都说他天生就是做法官的好材料:人品高尚、心地善良、勤奋敬业、乐于奉献、甘于寂寞。从大学时代起,他就立下此生的志向:做一个铁骨铮铮的好法官。同事们都能感到他身上那种献身事业的劲头。在媒体宣传他之前,他在院里就有“老铁”的雅号,这是因为他的铁面无私和钢铁意志。同事们还给他谱了首《老铁之歌》。
谭彦去世的时候,没有合上双眼。他的亲人和同事告诉记者,这是因为他心愿未了:他多么渴望身着庄严的法官袍,重返神圣的审判台,多么希望为人民法院再立新功。他总觉得自己以前的贡献还太少,只有继续奉献才能回报党和人民给他的崇高荣誉和无限关怀。
1996年5月,谭彦的病情又一次发作,咳嗽、气喘,持续高烧十几天。6月5日,大连开发区法院院长张晓明为了让他安心治疗,命令撤掉他的办公桌,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安心治疗,不要老想着工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谭彦才离开了无比热爱的审判岗位。
1998年初,经过一年多的专心治疗,谭彦的病情明显好转。他非常兴奋,觉得终于可以回到岗位了。从医院出来后,尽管身体还很虚弱,他立即回到法院上班。法院没有电梯,身体虚弱的他每走一步楼梯都气喘吁吁。好心的同事们争着要背他上楼,但倔强的他坚持要自己走。领导考虑到他的身体经不起反复,坚决要求他继续休养,他只好放弃每天准时上班的念头,但心却一直系着审判工作,隔三岔五总要到法院看看。一到审判委员会开会讨论案子,他总是尽可能参加。几年来,病魔一直伴随着他,因为长期服药,他又患上双肾结石。但他只要觉得身体好转,便向领导要求上班。他实在是太渴望回到审判岗位了。
谭彦再也回不到他魂牵梦萦的审判台了。临终前他希望妻子和儿子继承自己的遗志:希望妻子努力工作,做一位秉公执法的好法官;希望儿子好好学习,考上自己的母校吉林大学法学院,以后也做一名无私奉献的好法官。
(二)
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谭彦的床头总是堆放着两样东西,一是药物,一是书籍。他常常让爱人到书店去买法律书籍。他去世后,记者翻看他家里的藏书,发现许多书里都有他留下的一道一道记号。
尽管不在审判岗位上,但谭彦每次见到同事,话题总是离不开案子。每个人来看他,他总是问起最近办些什么案子,怎么判的?几年没有亲自审理案件,他特别担心自己落伍。他知道几年来审判工作发展很快,对法官的要求更高了,他急切地想熟悉新的审判方式。同事谭家戎说,每次与他交流审判业务,他总是如饥似渴,两眼放光。
病中的谭彦一直保持着通过媒体了解国家大事和学习法律知识的习惯。同事们看望他时,常常惊讶于他对时事的了解。《人民日报》、《人民法院报》、《法制日报》是他每天必读的报纸。《新闻联播》、《今日说法》、《法制天地》是他最爱看的电视节目。2002年10月,在《人民法院报》创刊十周年的时候,他写了题为《高奏时代的强音》的文章表示庆贺:“人民法院报不但是我的挚友,更是我的良师。通过阅读其中的新闻,我及时地了解人民法院的发展状况、发展方向。先进法院经验和模范法官事迹让我很受感染和激励。理论版更使我增强法学功底、增长法律知识。副刊上的作品特别是法官们创作的作品,让我在病榻上身临其境,或品味,或沉思。”
在ICV(重症监护室)里,谭彦不能看电视了,但他坚持用收音机收听新闻和法制节目。尽管读书很吃力,但他还是离不开心爱的书籍。临终前几个月,他从收音机里听到任长霞的事迹,便让贾丽娜买来《任长霞》一书,认真地阅读,并在书的扉页上写下:“向任长霞学习,忠于事业,公正司法。”记者在几份党员学习材料上看到他留下的字迹:“岳父:捎来的材料我已学习了,反复看了几遍。”
谭彦临终遗嘱中说自己此生有三大遗憾,其中之一是没有读完研究生。1998年初,身体好转的谭彦听说母校吉林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在大连合办研究生班,非常高兴地报名参加。三年时间里,尽管病魔缠身,他始终坚持读完所有的课程。因为每次陪读,贾丽娜也跟着读完研究生的课程,法律知识大有长进。然而,没等到写完毕业论文,谭彦被送进重症监护室。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谭彦以坚强的意志和超凡的毅力与病魔进行殊死的搏斗。在病魔面前,铁法官的英雄本色闪闪发光。
(一)
1989年3月,长期超负荷工作的谭彦,连续高烧十几天。就在儿子出生的当天,谭彦再也支撑不住了,被同事们送进医院。诊断结果是“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这是肺结核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几乎就是不治之症。面对凶狠的病魔,谭彦始终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坚强意志始终不垮。
离开岗位之前,他照样从容镇定地上班、办案。1993年7月1日至1995年6月30日,是他病情最严重的日子。560个工作日,他出勤竟多达512天。离开岗位之后,他把每天的生活安排得有条有理,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努力让家庭里没有病魔的阴影。他常常坐在轮椅上陪爱人、孩子散步,一家三口有说有笑。他喜欢与岳父下棋,陪老人海阔天空地谈论时事。他喜欢看足球,一个精彩的射门会使他像孩子一样又喊又叫。只要在家里,他每天都会给儿子辅导功课。身体状况好的时候,他还会亲自下橱,炒上几道好菜。颇有喜剧细胞的他,一高兴了还会给家人来段小品,儿子最喜欢看他模仿赵本山扮演老大娘。他喜欢听音乐,临终前几个月还让朋友用MP3下载一些民族音乐,在ICV里,他时常沉浸在这些乐观向上的旋律里。
谭彦有一双令人难忘的眼睛:澄澈、明亮、沉静、执著。透过这双眼睛,他坦荡、善良的心灵让人一览无余。被病魔折磨得瘦骨嶙峋之后,这双眼睛更显得又大又亮。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这双眼睛始终那么明亮、坚定、沉着,没有绝望,没有哀怨,透着刚强不屈的光芒。直到临终前一个小时,同事还看到他眼睛闪着亮光。
1996年下半年,组织上把他送进全国最好的结核病医院,给他提供最好的治疗条件。在他的极力配合下,疗效显著。至2003年初,他的痰菌培育检查结果呈阴性,医生宣布,他的病已临床治愈。奇迹果然在他身上发生。2003年底,正在跃跃欲试准备上班的谭彦,因为一次意外,病情急转直下,被送入重症监护室。
(二)
2003年12月29日深夜,病魔凶狠地扑向谭彦,医院发出病危通知。单位开始为他准备后事,闻讯的同事、朋友、亲人纷纷赶到医院,想见他最后一面。医护人员奋力抢救,切开他的气管以维持他的呼吸。与谭彦同期被送进ICV的病人,都相继去世了,惟有谭彦坚持了11个月。医生们惊叹:从没见过生命力这么顽强的病人。
在ICV里,谭彦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以超凡的毅力,与病魔进行最后的抗争。切开气管后,他只能从鼻孔进食。进食的过程就是一种痛苦的折磨,但他知道,只有继续吸收营养,才能维持生命,便坚持进食。两个月以后,他的病情有所减轻,居然能从口腔进食了。于是他每天坚持喝蔬菜水果汁,喝小米粥。每次昏迷醒来后,他就主动要求进食。气管切开后,他一直戴着呼吸机。他知道只有摘掉呼吸机,靠自己呼吸,才有可能好转起来。于是,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摘掉呼吸机一直成为他努力的目标。
生命已如游丝,但他还是没有绝望。从昏迷中苏醒不久,面对前来看望的同事,他写道:“感谢领导,感谢战友,工作特忙,千里来看我。无论什么难关,我永远是有信心的。”1月17日,同事赵秋实、谭家戎来看望,他百感交集地写道:“差一点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千疮百孔,深咳重喘,九死一生,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生活是多么美好。但人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2月8日,他在纸上与爱人聊天:“咱俩自费旅游的愿望能实现吗?”3月1日,看着从吉林老家来的亲人,他忍不住难过,亲人走后他悄悄流泪。之后,他擦去眼泪抄写两段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看着他临终前写下的只言片语,记者总是忍不住热泪盈眶。那以往娟秀的字迹已经变的虚弱、模糊,但其中展现的是铁法官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对生命、对事业深深的眷恋。
有的人死了,他却依然活着。
谭彦,您走了,但《老铁之歌》还在回荡:你无私奉献,燃烧着生命,你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我们忘不了您纯净、刚毅的眼睛,忘不了您颀长清瘦的身影,忘不了那些催人泪下的故事,忘不了您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您是人民法官的骄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
谭彦,您没有死。“秉公执法,无私奉献”的谭彦精神永垂不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