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星座一生被表白多少次

12星座一生被表白多少次,第1张

12星座一生被表白多少次

12星座一生被表白多少次,其实星座也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每日运势其实就是帮我们趋福避祸的一种预示,这个星座本身就富于想象,每一种星座都是独特的,一起来看看关于12星座一生被表白多少次的知识吧。

12星座一生被表白多少次1

1、 白羊座一一1次。白羊座个性直率而坦诚,敢爱敢恨,认定一个人,就是一生,哪怕后来没有在一起,也再没人能比得上他。

2、 金牛座一一2次。 金牛座感情强烈且长久,他们不会轻易放弃一段感情,但最终都会如梦初醒,挥别过去,更加珍惜眼前人。

3、 双子座一一3次以上。双子座的人喜欢爱与被爱的感觉,真爱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每一次他们都会从内心去感受真爱,享受真爱。

4、 巨蟹座一一2次以内。温和纯良的巨蟹座是爱情里的忍者,无论恋情遭遇什么样的考验,他们每一次的开始都会选择为了感情而坚持到底。

5、 狮子座一一2次。心高气傲的狮子对待爱情的观点,是希望恋人能无条件服从于他,两次的失败对于要面子的狮子来说就已经触及了他的底线喽。

6、 处女座一一3次。 处女座的人对待感情十分谨慎,经历爱情失败之后他们就会认真的自我反省,但事不过三,三次对追求完美的处女座来说已经是极限。

7、 天秤座一一4次。纠结的天秤在爱情中同样显得犹豫不定,很难一次性就搞清楚,开始两次是懵懂无知,后来才是他们感受真爱过程的时候。

8、 天蝎座一一N-1次。天蝎座是出名的专一,认定一个人,就会爱得死去活来,但同样的,蝎子绝情起来也无人能比,他们是绝对无法忍受爱情最终的覆灭的。

9、 射手座一一N+1次。 射手座浪漫多情,她们渴望快乐,崇尚自由,为了不被束缚,他们宁愿与爱情诀别,所以究竟哪次付出了真爱,恐怕他们自己都不清楚。

10、 摩羯座一一两次半。摩羯是最理智的星座,遇到真爱也会理智的去付出,但是一旦经历失败,他们就会收回自己的真心,最后半真半假的去对待所谓的真爱。

11、水瓶座一一3次。 水瓶座对待爱情缺乏执着性,不会追求缠绵的`爱情,而且他们崇尚独立和自由,恋爱时也希望拥有各自的私人空间,一旦失败就会退居爱情线外。

12、双鱼座——无数次。爱情对双鱼而言,凌驾于一切之上,他们是爱情忠诚的信徒,但每经历过一次失败,他们又会好了伤疤忘了疼,进而迅速投入到下一段感情中。

12星座一生被表白多少次2

白羊座——10次

阳光开朗的白羊座,敢爱敢恨,喜欢就是喜欢,被表白了的话,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个性直率又坦诚,所以被表白的次数只有10次。

金牛座——28次

老实木讷的金牛座,对感情一直都比较忠于内心,非常认真负责,所以,他们一生都在被追求,被表白的次数也不少呢。

双子座——50次以上

花花大少双子座,颜值好,魅力强,一双带着笑意的明媚眼眸,总是格外招人喜欢,所以,双子座一生被表白的次数至少50次以上。

巨蟹座——20次以内

脾气温和,外柔内强的巨蟹座,是一个对感情十分执着的人,所以,一生被表白的次数不多不少,一旦爱上一个人就会是一生。

狮子座——88次

作为一个自带光环的霸气狮子座,最喜欢享受被众人包围的美好感觉了,经常被表白,但却大大咧咧地一直不知道呢。

处女座——35次

追求完美的处女座,对待感情一直都很宁缺毋滥,所以被表白的时候,处女座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不过,完美而且十分优秀的处女座,也不是一般人可以配得上的!

天秤座——99次以上

天秤座,可是十二星座中出了名的颜值爆表星座,帅哥美女众多,所以,经常会有爱慕者在偷偷暗恋着天秤。人缘好,异性缘也极好的天秤,因此总能收到不少人的表白。

射手座——18次

要说到射手座,你可能总以为他们被表白的次数很多,甚至有点花心。其实,这些都不过是射手座的表象,他们非常的专一,一眼看出你想要表白就会给你拒绝的暗示,让你不要错付深情,也不会主动跟你玩暧昧,实在是个好人呢。

摩羯座——6次

的摩羯座,是一个对爱情向来很憧憬的人,但偏偏摩羯座是一个性格比较沉闷、寡言少语的人,喜欢他们的人很多,但却不敢随意表白,气质高洁不可攀,还没开口就被摩羯冷冰冰的一张脸给吓跑了呢。

水瓶座——无数次

水瓶座的人,是出了名的有个性呢,所以水瓶座在很多异性眼中,永远都是耀眼夺目的那一个,被表白的次数多到无人能比,但真正愿意去了解水瓶座真实内心的人,却寥寥无几。

双鱼座——越来越少

双鱼座的人,浪漫又多情,把爱情往往当作生命中的唯一,所以每一次被表白小双鱼都很容易当真,付出满心的爱却很容易被辜负,之后每一次被表白,小双鱼却变得越来越不相信爱情,所以被表白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呢。

天蝎座——万千少男少女的菜

天蝎座的人,大多重感情而且忠贞、专一,因此哪怕天蝎座总是高冷不好接近,也依然有不少人想要把天蝎追到手,暗恋者多到爆,简直堪称万千少男少女的菜。

有象征意义,象征高洁的品格。

以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蝉》为例。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作品原文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扩展资料: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

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地描摹了蝉的鸣声。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体现了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

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首联和额联写蝉的哀告无助,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寓意十分明显,写蝉即是写诗人自己的身世。“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蝉栖高难饱,费声鸣叫无人理会,纯属徒劳,这正是诗人清高自处,也是世情冷淡,无人相知的写照。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己平。”颈联随之一转,换了主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诗人由蝉的命运联想到了自身的不幸,回忆自己的仕宦生涯,流露出不尽的感慨。

“梗犹泛”这里用典,形容自己飘泊不定的宦游生活。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此联下句饱含了故园之思。

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

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

-蝉 (唐代李商隐诗作)    

鸣蝉居高多远韵

——咏蝉古诗词赏析(上)

王传学

蝉,雅名蜩,俗称“知了”,在夏、秋季鸣叫,声音响亮,吸树汁为食。它本是一种昆虫,但由于它常居高枝,古人误以为是靠餐风饮露为生,又因它体态娇美,声音连续悠扬,于是人们发挥想象,赋予了它优良的品质。晋代陆机在他的《寒蝉赋序》中认为蝉有六德:“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居巢,则其俭也;应候守时,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则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古代诗人,更是结合社会现象、自身经历和感受,寄托了诸多意象,使原本微不足道的蝉,具有了丰富的文化意蕴。《诗经•七月》中已有“五月鸣蜩”的句子,被称为千古悲秋之祖的宋玉在《九辩》中写道:“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蝉的寂寞无声,成为悲秋的典型意象之一。

蝉高居树枝上,餐风饮露,与世无争,诗人常把它作为高洁的象征,并往往托物言志,寄予自己崇高的情怀。

隋朝旧臣虞世南,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后,由于才高学广,为人正直,深得器重,于是,他笔下的鸣蝉就成了具有高标逸韵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在这首题为《蝉》的诗中,诗人写到: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这首诗先写蝉的形貌和生活习性。它颈垂着高贵冠缨那样的须,饮的是天上的清露。这里,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和食性,实际上意含象征。“垂緌”,暗示身份,显其“贵”;“饮清露”,暗示品质,昭其“清”。屈原早在《离骚》中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表达高洁的情怀。蝉“饮清露”,品格当然高洁。接着写它的居处和声音。“凤翱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它的鸣叫是从高大疏阔的梧桐树间传出来的,像神鸟凤凰一样非同凡响。“流响”状蝉鸣不已,悦耳动听;“疏”则更见高拔清远;听到这鸣声,使人仿佛见到了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气韵。后两句是托物寓意的点睛之笔,阐释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立身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 能声名远播。短短的二十个字,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事理相通,物我一体。堪称佳什。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也写过一首《咏蝉》诗: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亦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天资聪明,七岁能写诗,被誉为神童。唐高宗凤仪三年(678年),他在侍御史任上,多次上书论事,因而触怒了武则天,被诬下狱。在狱中,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咏蝉抒怀之作。

首联写狱中听到蝉鸣而勾起深沉的客地乡思。“西陆”指秋天,点明季节;“南冠”,典出《左传•成公九年》,指代囚徒,点明诗人此时的身份和处境。恰在这满目凄凉的深秋季节,在这失去自由的狱中,凄切不绝的蝉声怎不牵动蒙冤者的沉沉怅怀?颔联续写闻蝉见蝉的感受。“玄鬓”即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把鬓发梳得像蝉翼。“玄鬓影”,在这里指的就是蝉。“白头吟”, 这里语意双关,一是指汉代卓文君的弃妇诗。葛洪《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要娶茂陵女,卓文君有感而作。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象征诗人自己被君主所弃。二是指自己已垂垂老矣,哪能禁得起黑色的蝉对着白头的自己哀吟呢?颈联由对蝉的埋怨转写对蝉的同情哀怜,同情它在露重风多的险恶环境里有翅难展,有声不扬的遭际。而实际上,写蝉怜蝉就是喻己哀己。言路阻塞,有志难酬;身陷囹圄,有冤难申;自己的不幸与蝉的遭际竟何其相似!尾联又把咏蝉和抒怀交融在一起,传达出两者共同的苦闷,抒发心怀高洁而不被人相信,满腹心事却无处表白的怅恨之情,同时表现出诗人不亢不卑的性格,表达了对黑暗世道的控诉和不满。用典贴切,双关自然,对仗工稳,风骨凝练,亦属上乘之作。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咏蝉》,也非常出色: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落寞凄凉。他七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极为艰难。二十五岁中进士,走上仕途。但此后由于李牛党争的原因,被人排挤,四十六岁便郁郁而死。他的作品,大多抒发仕途潦倒的苦闷和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他的这首《咏蝉》就表达了这种怨愤。

首联借蝉写自己的怀才不遇。蝉高居却难饱,得到的是不公平的待遇;声音传得很远却无人欣赏,也是徒劳。这居高和声远,说明自己具有拔俗的品行和高超的才能,理应得到重视和重用,以施展才华,干出一番事业。但“难饱”何以高飞,只是徒存壮怀。诗一开篇就表露对现实的极大义愤。颔联紧接“徒劳”进行具体描述。尽管蝉悲痛欲绝地呐喊,但看似青翠的树木却无动于衷,并不理会,比喻自己不能被人理解,知音难觅。颈联则由蝉转向自己,用两个典故直接表达内心的忧伤。一典出于《战国策•齐策》桃梗和偶人的对话,桃梗说土偶(泥人)原是西岸之土,淄水至,就会溃散。土偶则对桃梗说,我确是西岸之土,即使溃散,仍然在西岸;而你,是东国桃梗,如果削为木偶,淄水至,则漂流不知所至。用这个典故,意在比喻自己的官宦生活像桃梗一样,无法摆脱飘零之苦。一典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表达了诗人的归隐之念。尾联,感谢蝉对自己的启发和警示:情志高远的人在污浊的社会是难以生存的,同时也表白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心志。

以上三首咏蝉诗被称作唐代“咏蝉三绝”,都是托物言志之作,歌颂了高洁的品格。但由于作者地位、遭际和气质的不同,使之面貌各异,构成了各有个性的艺术形象。虞世南是高官,声望自大,以蝉暗喻品性高贵;骆宾王是囚徒,自哀自怜,显其高洁;李商隐是落拓士人,悲蝉悲己,自叹高清。清人施补华说:“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重露飞难进,风多响亦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以咏蝉来歌颂高风亮节,抒发胸怀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唐代诗人戴叔伦的《画蝉》: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

 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诗的意思是:蝉宿风餐露何等高洁,对风吟唱韵致更长。纵使夕阳下有千万棵树可以栖身,也难于躲避螳螂的捕食。全诗暗喻有高洁品质的人容易遭受黑暗势力的摧残迫害。

诗人从蝉的饮露餐风而赞颂其清雅高洁,由蝉迎风而唱而赞颂其韵致悠长,从节操和风韵两个方面礼赞了蝉。从更深的意蕴上说,诗人是借咏蝉赞颂了品质高洁、独领风骚的贤人高士、志士仁人。

因为蝉居于高枝,古人误以为它们是餐风饮露,于是联系到社会生活,把它们视为高洁的象征,且歌之咏之。受到士人美化的蝉,其实正是对象化的士人自身,是士人自身道德人格的美化。

蝉声响亮而高远,对此古诗中有许多生动的描写,如南朝诗人萧子范就曾在其《后堂听蝉》中写道:

 试逐微风远,聊随夏叶繁。

 轻飞避楚雀,饮露入吴园。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

 借问边城客,伤情宁可言?

诗中写蝉在微风中尝试飞远,在繁茂的夏木中栖息。轻飞避雀,饮露入园。婉转的清音萦绕藿丛,余音响彻高高的亭轩。诗人最后感叹道:面对如此高风亮节的蝉,那边城的游子,还有什么忧伤的情怀值得述说?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其《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一诗中也写到:

 相去三千里,闻蝉同此时。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

 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洛桥碧云晚,西望佳人期。

此诗的意思是:诗人与好友令狐楚相隔三千里远,却在同一时间听到蝉的鸣叫声。这蝉声早晨清脆地萦绕在带露的树叶间,傍晚伴着夕阳在忧愁中鸣叫。一会儿像琴弦音断声绝,一会儿又似管乐合奏。站在洛阳桥上向西望去,只见晚霞满天,何时才能与朋友相会?诗中描写蝉声早晚各不相同,单鸣、合唱别有特点,生动具体。

唐代另一位诗人卢同在其《新蝉》一诗中对蝉声的描写: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

 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

诗人将蝉声比作泉水的潜流幽咽,琴声的回环往复。长风吹来似乎听不到了,再一细听还在树枝间萦绕。将蝉声描写得极为形象生动。

再看宋代诗人朱熹的《南安道中》:

 晓涧淙流急,秋山寒气深。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

 烟火居民少,荒溪草露侵。

 悠悠秋稼晚,寥落岁寒心。

此诗写诗人赴南安路上的所见所闻。“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意思是:栖息在高处的蝉多有悠远的声韵,茂密的树林中传出它们袅袅的余音。高则传远,障则婉转,诗人根据声音传播的这一规律,描绘了蝉处于不同地方的鸣声特点。高与茂相间,悠远与袅袅相和,给人们展现了一个优美的群蝉大合唱的旋律,有如身临其境一般。

再看南宋诗人杨万里《初秋行圃》中循声寻蝉的情趣:

落日无情最有情,

偏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

寻到旁边却无声。

诗的大意是:将落的太阳看来好像无情却最有情,催促千树万树上的蝉在傍晚时一齐鸣唱。听来觉得近在咫尺,却找不到它藏身的地方;一旦寻到它的近旁,却又没有了声响。

诗句充满着大自然有和无的辩证法。落日自照,暮蝉自鸣,相互间本无特殊的情意,但正是太阳的照耀促使暮蝉使劲地鸣叫,从这一层关系来说,太阳又是最有情的。循声寻蝉,从听觉上判断蝉就近在咫尺,但又怎么也发现不了它的身影;待发现了它大致藏身的地方,蝉察觉动静又停止了鸣唱,以致失去了寻找的目标。循声寻蝉确实存在着“探迷”一样的情趣。

一样的蝉鸣,在不同的人听来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生发出各种不同的感慨来。

先看唐代诗人司空曙《新蝉》:

 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

 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

诗人听见第一声蝉鸣,便觉又有一年岁月流逝,羁旅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读来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这蝉声曾使长年漂泊在外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乡愁顿起,他在《早蝉》中写道:

 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

 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

诗人觉得自己是闲人,最先听到了早蝉的鸣叫声。一听到蝉鸣,就泛起思绪,一直听下去,乡愁逾浓。渭河边今夏的蝉声初鸣,与家乡的蝉声很有些相似,不知此时家乡衡门现在有谁在听这蝉声?可能听蝉之人的身影早已淹没在夕阳西下的槐花林里。表现了诗人通过听闻蝉声,不禁惹起对远方亲人的无限乡思。

白居易还写有一首《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

 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

 白发生头速,青云入手迟。

 无过一杯酒,相劝数开眉。

此诗是白居易写给好友刘禹锡的,借“一声”蝉鸣、“两枝”槐花,写出蝉之新、槐花刚放的初夏特点,抒发了诗人既感伤又豁达的复杂情感。既因季节变化和“青云”(指高官显爵)迟到,而生人生易老与功名难得之叹;又认为“杯酒”就能释怀,应坦然面对人生起落与功名得失,表现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刘禹锡接到白居易的赠诗后,写了一首《答白刑部闻新蝉》: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

 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

 晴清依露叶,晚急畏霞天。

 何事秋卿咏,逢时亦悄然。

诗中写道,诗人在蝉未鸣叫前,已经感到时光流逝,韶华难留。一当听到蝉声,内心顿生凄凉,如听到琴声时断时续。蝉在晴天早晨的鸣叫清亮悦耳,萦绕在带露的树叶间,而傍晚叫得又急又噪,似是害怕满天的晚霞。“何事秋卿咏,逢时亦悄然”,写蝉逢时而鸣,感叹自己的时运不济。

“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南宋·杨万里《听蝉》)。其实,蝉本无知、无情,蝉鸣亦本不关愁,许多诗人之所以闻蝉而愁只不过是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缘故罢了。

因此,我们不难明了:有志无成、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施展的唐代诗人雍裕之闻蝉声而潸然泪下:“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早蝉》);五代楚诗人刘昭禹在其《闻蝉》一诗中对蝉“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的劝阻;唐代诗人卢殷在其《晚蝉》一诗中对蝉“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的抱怨;唐代另一位诗人姚合在其《闻蝉寄贾岛》一诗中对蝉鸣“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的描写;宋代词人刘克庄在其《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一诗中对蝉“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的感受,都只不过是诗人各自的内心情感的外现与物化罢了。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有怨恨的意思,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又无奈哀伤的感觉。

最早的起源是《封神演义》十九回苏妲己说的:"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看过《封神演义》或电视《封神榜》的都知道,苏妲己喜欢伯邑考,表白却被"不识时务"的伯邑考拒绝,所以苏妲己才有此一说。想想看,明月乃高洁之物,偏被狐媚的苏妲己霸占了去,而品性高洁的伯邑考,无奈的却要沦落到被比脏臭的沟渠的地步,如此指鹿为马,张冠李戴,难怪要有滑稽的喜剧色彩了。

“知我者为我所用,不知我者夫夫何求”原话应该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原意为: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757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4
下一篇2024-01-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