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磊的人物生平

陈磊的人物生平,第1张

2002年7月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中教一级,宿迁市教育学会会员。他曾先后任教于泗洪县新星中学、泗洪县东方中学、安徽省蚌埠市苏皖双语学校、泗洪县洪翔中学。并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教学成绩优异,班级工作出色,曾获得四次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曾先后获得市“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优秀教师”、市“教坛新秀”、县“先进教师”、县“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他的论文《比较法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的使用初探》、《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初探》、《苏教版与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比较及教学思考》、《“文化反哺”背景下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的转变研究》等文在“师陶杯”“新世纪园丁杯”等征文竞赛中获奖。《关于语文教学活动中“互动式”教学活动的几点思考》、《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获全国一等奖。

先后三次获得县高中语文教师基本功竞赛二等奖,2008年先后在县、市高中语文优课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作文课《世间惟有情难画》、《高考现代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等作为县级示范课进行交流。

在省“木中杯”高中生征文比赛、“中学生与社会”征文比赛、“中小学生书法展示赛”、“中小学诗歌竞赛”等活动中获得“优秀指导奖”。

2005—2008参加省级重点课题“高中语文新课程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核心组成员,有多项研究成果,已结题。主持市级个人课题“高效阅读法研究与探索”,有两篇论文发表,三篇论文获奖,2009年06月结题。

2009年5月申报的省级个人课题“‘文化反哺’与中学语文教学变革研究”已被批复为省级重点自筹课题。

随着21世纪钟声的敲响和民办教育法的颁行,民办教育这一新生事物,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破茧而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民办教育势在必行。但对于苏北贫困地区的睢宁来说,创办一所真正意义的民办学校,是件很不容易的事。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时代呼唤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四有”人才。睢宁地区的老百姓,穷则思变,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欲 望越来越高,自然把期望的目光瞄准了县城。当时的睢宁县城内仅有睢宁县中学和城北中学两所高中,因面积小,规模小和县城人口骤增,远远不能满足高中教育的需求,不少城里的学生纷纷到外地去读书,而当时县政府的财力又相对较弱。在这种形势下,张明华校长[原城北中学教导副主任]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决心要办一所贫民百姓信得过、上得起的学校,让老百姓子女享受优质的教育,于是鼓足勇气向时任县委书记的郭希忠同志汇报了此事,立即得到郭书记的支持和鼓励。他说,一是有政策依据,允许私人办学;二是师资支持,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允许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的政策,保留公办身份,来去自由;三是选址、征地等办学相关手续,政府会帮助解决。于是,他把儿子结婚用的房子抵押做了贷款,和几个股东共凑了200多万元,终于在2000年底在一片稻地上筹建睢宁县第一所民办高中。

办学的消息传出去以后,立刻引起全县人民的广泛关注,有人支持,有人反对,风言风语不绝入耳。他的老伴说:“你已过快60岁的人了,办学图的什么呢?教一辈子书好不容易给孩子盖一处房子,要是学校办不成,房子也没有了,到时候怎么办?”儿子也说:“你这么大年龄了,这一步跨得太大了,太冒险了。”亲朋也说:“你办学能招来学生吗?能招到老师吗?自讨苦吃!”张校长当时对办民办学校的前景也是看不太清楚,但学校的征名消息已经见报了,开弓没有回头箭,想到有党的政策、有领导和百姓的支持,又坚定了自己办学的决心,他说:“我这辈子就是不怕吃苦挨累,要干就要干大的,干好的,要是我办不成学校,就对不起社会,对不起家庭,我就从五楼上跳下去,以谢天下!”在建校过程中,张校长全家住在工棚整整四年,饱受酷暑严寒,蚊虫叮咬,但他看到建成的教学楼、宿舍楼拔地而起,龙盘虎踞,自个儿也乐在其中。在三星级创建工作汇报会上,他说:“当时,我全家都有很好的工作,不愁吃穿,我办学绝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睢宁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政府、为人民办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没有党,没有政府,就没有我家的今天,我决心在有生之年用我的全部心血汗水报答党和政府对我的多年培养,我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几年来,我超负荷工作,特别是近两个月,日夜连轴转,瘦了20多斤。孩子说:‘爸爸,你要累倒了,作为一个民办学校校长,谁承认你?’我说,‘我虽不是***员,但我对党赤胆忠心,我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新世纪之初,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文华中学在睢宁这块沃土中诞生了。2001年高考初战告捷!为适应新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高标准要求,如何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创新之路,文华人针对现实,分析现状,面向未来,通过广泛论证和吸纳教育专家的意见,制定出学校十年发展规划。

规划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即“以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培养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以人为本”,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 第一阶段(2001-2004年):高标准高质量基本完成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升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并为迎接二星级高中验收做好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准备工作。硬件建设:1、征地150亩;2、建成教学楼、综合实验楼3幢,阶梯教室1个;3、建成学生公寓3幢,学生食堂4个,男女浴室;4、建成运动场及配套体育设施;5、建成物理实验室3个,化学实验室3个,生物实验室2个,微机室3个,图书室及阅览室等。6、搞好校园内道路铺设、小河改造、花园建设、长廊、雕塑、亭榭建设工作。软件建设: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培养首届高中毕业生,力争本科上线人数超过200人,成为我县第二升学大户,为创建徐州市重点中学打好基础;2、创设浓郁的教育氛围,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树立强烈的创优意识,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3、在县级的各种学科竞赛和文体比赛中,取得较好的名次,树立文华中学新形象。

第二阶段(2004-2007):年实施“创建引导发展,创造提升质量,创新形成特色”的发展战略,达到“以创促建,以创促改,以创促新”目标,2006年创建徐州市绿色学校,徐州市园林单位,2007年完成徐州市重点中学创建工作,全面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硬件建设:1、征地30亩建成教工公寓1幢;2、扩建篮球场4片;3、建成绿化林50亩;4、奇石20块进校园;5、增加图书室、微机室、体育器材室等内部设施。软件建设: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青年教师。通过拜师结对、请进来、走出去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培养出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能手,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2、高考成绩继续保持全县领先,在完成任务率、一本占有率、本科上线率和学科均分多方面居全县前三名。3、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各项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第三阶段(2007-2009年):以创建江苏省重点中学为核心,对照标准,全面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09年完成省重点中学的创建目标。硬件建设:1、增加物理实验室3口,化学实验室2口,生物实验室3口,微机室2口;2、新购买纸质图书73000册,电子图书310000册;3、增扩图书室、阅览室230平方米,音乐、美术活动室12口。软件建设:1、凝心聚力抓管理,保证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继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组织建设,注重过程管理,精细管理和终极目标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注重三风建设。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教育新风,塑造师表形象,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素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加速新课程改革进程,加强教育教学研发,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

第四阶段(2009-2011年):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以教科研为先导,广泛吸取和借鉴国内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先进经验,并创造性地用于教育实践,形成较高的科研实力,提升学校知名度,出“名师”、出“大师”,出“管理专家”。开展广泛的社会合作,加强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研发与交流,形成具有较高的科研实力和与社会广泛合作的发展格局,为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打好基础。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

为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获取最大的效益,狠抓学校教职员工的管理,尤为重要,要使教职工队伍雄厚稳定,工作质量高效,针对民营学校,师资流动大,稳定性差的特点,本着“以制度规范人,以情感调动人,以机制激励人”的管理思路,力求使学校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道路。

二、建立一支团结进取的育人队伍

在班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中,以铸造师魂、厚积底蕴、开发潜能为宗旨,坚持“彰显个性,优化整体,激发活力,追求发展”的思路。

1、建立一支具备较强的决策、驾驭能力,有团结协作及奉献精神的领导群体。

要求所有领导班子成员树立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加强政治、业务学习,不断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善于团结同志,顾全大局,养成容人容事的气量和胸怀,讲道德、重修养,真正成为懂教育、懂管理的带头人。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职能,变管理职能为管理、服务融为一体的服务职能,保证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带头讲政治、讲正风、讲学习、讲奉献、讲廉洁、讲纪律、讲效率、讲服务。要求领导干部在管理中学习管理,管理中要树立团结协作的意识、依法治校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和优质高效意识。

2、建立一支业务精良、爱教爱生、敬业奉献的师资队伍。

加强全体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理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建设,主要抓好抓实“青蓝工程”建设。首先,在广大教师中开展“树教育新风,塑师表形象”教育活动,增强广大教师教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办诚信教育、良心教育、责任教育、情感教育和办人民满意、百姓认可教育”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其次,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班的学习,提高教师业务理论水平,掌握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第三,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骨干教师做示范、青年教师学规范的教学活动,关注青年教师在政治上进步、生活上关心,保证青年教师安心工作。特别重视对青年干部的培养,给他们树旗子,引路子,搭台子,压担子,多关心、多指导、多鼓励。

三、建构严密的德育管理系统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确立了“完善德育网络,优化育人环境,强化自强意识,培育创新人才”的德育工作思路。全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网络系统,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发挥网络作用。德育管理首先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照章办事;学校实施分管校长—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党支部—团委(学生会)—团支部(班干部)、教务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科任教师三条德育工作线路责任制,使每位教职工都成为德育工作者,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员育人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通过《家校连线》,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功能,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2、采取多元化德育形式,包括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升旗仪式、文娱演出、运动会、校园文化节等常规活动素质教育,请进来、走出去,举行法制报告会,参观各类展览,参加社区社会实践活动,搞好社会调查,充分利用校内文化、校外德育资源,形成多元化德育教育形式。

四、完善科学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着“重视课堂教学,狠抓教学常规,以教研促提高,以教改求发展”的教学思路开展教学工作。

1、重课堂、抓常规、促规范。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教育部门颁发的教学计划,面向全体学生开足开齐课程。加强对教学常规的管理、检查,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狠抓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重视课堂教学过程要求,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手段,提高课堂效益。

2、重教研,抓协作,促提高。强化教研,狠抓质量。坚持开展常规教研活动,以教研开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每个教研组均有教研课题,每学期都要开展以“课堂达标测评和优质课评选”为中心的“双评”活动。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会,邀请教育专家来校讲学,组织教师到省内各名校参观学习。

坚持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坚持备教材、备难点、备重点、备教法、备学法等环节,提高教师认识教材、把握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抓信息技术培训和使用,务求所有教师熟练把握和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迎接新的挑战。

3、重课堂,挖潜能,求发展。改革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重视第二课堂,推进素质教育。各学科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做到定时、定点、定对象、定内容、定教师;年级、班级不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演讲比赛等,学校每年举办运动会、文化节,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发挥优势,凸显特色

1、注重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师生爱护环境、美化环境意识,经常开展绿色环保行动,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不断拓宽思路,力争在绿色学校的创建方面获取更大的突破。

2、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多让学生贴近生活、了解社会,提高辨别是非、鉴别真伪的能力。

3、根据校情,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以教育软件和资源为基础,以实现现代化教育和管理为目的,建成具有教育教学、教育研究、教学管理等功能体系,实现数字智能化校园。网络化教育教学环境的构建,为教育教学提供共享资源的手段,为师生提供互相交流、探究、学习的信息空间,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促进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和教育教学质量的迅速提升。

十年规划,贵在落实。文华人精诚团结,齐心协力,以“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开拓进取,科学发展”的创新精神,不断丰富办学内涵,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办学佳绩和美好前景。01开始招生,02年高考初战告捷,各级各类竞赛捷报频传,至03、04年高考突破200人大关,05、06年度,再创辉煌,成为全县继睢中之后第二升学大户,06年被评为“徐州市绿色学校”、 “徐州市园林式单位”,07年底被评为“江苏省二星级高中”、“徐州市重点中学”。与此同时,学校还受聘为“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江苏科技大学生源基地”、“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培训基地”、“中国职业技术国际教育合作学校”,至此,文华中学真正成为徐州市乃至苏北地区的具有综合影响力的民营特色学校。 2007年12月,学校通过江苏省二星级高中验收,实现了《十年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第二阶段的奋斗目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进一步提升我校教育现代化水平,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和第三阶段的奋斗目标,全体师生共同学习科学发展观,认识到创建三星级高中是文华中学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星级创建,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大势当前,必须抓住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坚定不移地、聚精会神地、凝心聚力地、一心一意地投身于三星级高中建设。 三星级创建,学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全员发动,形成共识。通过宣传发动,学习文件,明确意义,全面消除“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组织学校干部和教师代表先后到邳州、徐州、宿迁、淮安等十余所学校参观学习,坚定了创建三星级高中的决心与信心。

二、研究标准,找出差距,制定计划,落实措施,使创建工作落到实处。为此学校成立了以张明华校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排出创建日程表,对照标准,分析差距,明确重点,制定分步实施计划,并定期召开会议,检查进度,保证了创建工作紧张有序开展。

三、采取问责制,自查自纠,限期整改。这次申报是该校的第二次申报,今年4月份学校接到省评估院的反馈意见后,他们并没有气馁,而是坐下来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又先后到贾汪七中、王集中学、泗洪的洪翔中学参观学习。回来以后认真反思,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认识到要提升办学条件,就必须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文华人就是敢闯敢干,于是当机立断扒掉原来的厕所,校墙往南移20米,把原来的300米跑道建成400米的塑胶跑道,并新建一幢两层的水冲厕所,新建文华书院。张校长和员工一起,整个暑假没休息一天,顶烈日、冒酷暑,奋战35天时间建成一个400米塑胶跑道运动场和一座双层现代化厕所,2000多平方米的书院基本告竣,同时重新整修了四个学生食堂、三栋学生宿舍,改建了电讯、移动公司的网线和道路等设施。

在整个创建工作过程中,文华人群策群力,共赴时艰。在学校资金紧张时,广大教职工慷慨解襄,以解决学校的燃眉之急,体现出文华中学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教师们爱岗敬业,学生们勤学苦读,形成了你追我赶、人人争先、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良好教育教学工作学习氛围。 一、条件改善了,环境变美了。

原来稻田内的小水沟如今变成了清澈见底的小桥流水,鱼儿在水中漫游,岸边垂柳随风飘舞;道路纵横,绿树成荫;青蔓衬托下的长廊,造型优美。鹅卵石铺成的“勤为径”、“苦作舟”的园中小径,“唯善呈和”四字一体、一石成景的太湖石、昆山石、灵壁石等,成为校园内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工艺精细的磨菇亭、六角亭、曲桥、四方亭吸引八方来客……

二、“三风”建设加强了,师生精神焕发了。

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强化三风建设,形成了 “求真务实,开拓自强”的良好校风,“爱教爱生,至人至德,勤业力行,求是拓新”成为教职员工为人师表、行为示范的准则,“勤奋、善思、博学、进取”成为全体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的法宝。学校坚持向管理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益,靠老师们的敬业、学生们的拼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就,赢得了全县广大干群的普遍信任和支持。

三、五大工程启动了,特色教育凸显了,质量提升了。

几年来,学校以创建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启动和打造五大工程,逐步形成 “整体求发展,个体求成才,主体挖潜能;学生抓全体,教学抓全科,质量抓全面” 的学校素质教育基本模式。

一是德育工程。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委员会,建立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了养成教育、自信教育、感恩教育、安全和法制教育,结合国内外大事、重要节日和学校具体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如08年的“汶川,我们与你同在”、“奥运,我们与你同行”、“环保,我们与你同创”为中心的三大系列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以《强化自砺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研究》的国家级课题为抓手,让德育融于课堂教学;把学生和家长视为上帝,创办校刊《家校连线》,多渠道与家长沟通,多层次、全方位教育学生,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是质量工程。一是抓全体,不让一个学生落伍;二是抓全科,除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外,还努力开发校本课程、选修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围绕对教师、学生、课程的评价制度改革,开展研究,付诸实施,全面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三是抓全面,从德、智、体、美各方面,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特长,力求人人成才,个个成功。严格执行省、市、县教育部门提出的“五严”、“十禁”、“十不准”,努力做到学生减负,质量不减,着力打造“减负增效”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在教学对象上体现全体性,教学内容上体现全面性,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学方法上体现灵活性,课堂结构上体现科学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是名师工程。学校开展名师工程,就是要让中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锻炼成长为教学的骨干,育人的能手。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新老结对、课堂达标评估和优质课评选等方法,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教学上基本形成大循环,特别重视让中青年教师挑大梁,通过对外开课、论文评比等打造和发现名师,对教育教学取得突出成就的予以重奖。

四是校园文化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让学校成为具有文化品味和精神感召力的场所。我校主要在增强管理者、教师、学生的文化意识,在学校制度制定、校本研究、发展规划、班级、校园文化建设上狠下功夫,努力优化育人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思想上升华。

五是特色教育。学校一直坚持对师生进行绿色环保教育,重在增强师生环保意识,增强师生爱护地球,热爱绿色,珍爱生命的自觉意识。绿色代表着希望、光明、青春,绿色环保教育,不单要求师生种绿、爱绿、护绿,还要深化和拓展其丰富内涵,真正把打造绿色人生、阳光人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转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为。为此,学校参与了国家级课题《让绿色教育为绿色人生奠基的研究》工作。2006年学校被评为“徐州市绿色学校”,2007年被评为“徐州市园林单位”,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绿色学校”,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社会满意特色学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657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3
下一篇2024-0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