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及笄之年意味着什么 古代及笄之年是什么意思

古代及笄之年意味着什么 古代及笄之年是什么意思,第1张

1、在古代,及笄之年是指女孩满十五周岁了。

2、“及笄之年”出自《礼记·内则》,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笄”是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女子满了15岁就要把头发用笄束起来,因此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古人称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延伸: 人初生叫婴儿, 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 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及笄年华”意思是古代女子已订婚者十五而笄,未订婚者二十而笄,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1、出处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六年笄。”

2、近义词

豆蔻年华

3、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4、拼音 

jí jī nián huá

5、包含及的成语

迫不及待;措手不及;力所能及;

望尘莫及;迅雷不及掩耳;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望而不可及;风马牛不相及;鞭长莫及;

由表及里;愚不可及;由此及彼。

6、包含笄的成语

及笄年华;驴生笄角。

古代女子不同年龄段的雅称:

1、金钗之年(12岁)

女孩到了十二岁要带钗,金钗是作为代称和别称。

2、豆蔻年华(13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种初夏开花的植物,比喻人还未成年。

3、及笄之年(15岁)

女子到了15岁,用簪子结发,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4、碧玉年华(16岁)

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瓜字破为二和八字,取二八十六岁的寓意。

5、桃李年华(20岁)

梨花粉淡如雪,清香宜人,在春花中;独树标帜,不容妖艳的桃李,独占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

6、花信年华(24岁)

在扬州许多腰鼓的巨声,催促花开的信期。也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7、半老徐娘(30岁)

指已到中年尚有风韵的妇女。来讽喻年过芳龄还精心打扮的妇女,亦有人自称徐娘,含有自谦自贬之意。

8、人老珠黄(40岁)

泛指女子老了不中用。旧时比喻女子老了被轻视,就像因年代久远而失去光泽的珍珠一样不值钱。

9、知命之年(50岁)

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

1 像花甲,古稀等的这些古代文言文中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哪些

古文中表示年龄的词语襁褓(qiǎng bǎo):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二、三岁的儿童总角、垂髫: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jī):女子十五岁(女子成年)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也是成童的代称一般认为是十五岁以上加冠:男子二十岁(男子成年) 弱冠:男子刚成年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耆(qí):六十岁以上 古稀:七十岁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 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期(jī)颐:一百岁详细: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童龀[ch鑞]: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范看¡罚骸捌渥铀锼湓邝伥常薪苑夂睿ْ鼐 !?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九龄:为9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肺؟罚院蟠?5岁为“志学之年”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二八:为16岁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肺؟罚院蟠?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肺؟罚院蟠?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50岁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肺؟罚院蟠?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肺؟罚院蟠?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花甲之年:指60岁还历之年:指60岁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耄耋:耄[m鄌],《盐铁论沸⒀分行吹溃骸捌呤浑!薄独窦欠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闭,《尔雅肥脱浴纷ⅲ骸鞍耸ˆ蟆!卑焉厦婕钢炙捣ê掀鹄矗颐强梢钥吹剑半q蟆笔侵溉说母呤伲笤际恰捌呃习耸绷恕km鄌]耋[di闭: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

2 古代成语故事文言文的30篇带逐字逐句翻译的小篇幅的

5掩耳盗铃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6请君入瓮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原文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鞠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与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来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兴惶恐叩头伏罪。译文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

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

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

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

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

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7高山流水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8唇亡齿寒出处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原文(《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肙力)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3望梅止渴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原文: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这话,都流出口水,靠这种办法,。

3 文言文中各个年龄阶段如何称呼

文言文中各个年龄阶段称呼

1总角

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卯兮”角,小髻;卯,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后人用“总角”代指童年

2垂髫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豆蔻

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及笄

女子15岁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5破瓜

女子16岁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谢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6弱冠

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礼记·典礼上》:二十曰弱冠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荤观群书”

7而立

三十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8不惑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较多,能辨是非另外,强仕也指40岁《礼记·典礼上》谓男子40 岁,智虑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9天命

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10艾

50岁《礼记·典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苍白如艾也”意谓老年头发苍白如艾的颜色

11花甲

60岁以天干地支顺序组合为60个错综参互的名号而得名

12耳顺

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13耆

60岁

14古稀

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5耄耋

老年后来80、90岁为耄耋之年

16期颐

指一百岁《礼记·典礼上》:“百年曰期颐”期,需要;颐,调养、照顾意为百岁老人需要后代养

4 关于古代文言文的~

吴起,是卫国人,喜欢用兵。曾向曾子求学并臣事鲁国国君。齐人攻打鲁国,鲁国想任吴起为将,但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而鲁国人怀疑他。当时吴起为了成就功名,竟杀了自己的妻子,以表白自己与齐国没关系。鲁国终于任他为将,率兵攻打齐国,大破齐国。

鲁国有人说吴起的坏话:“吴起的为人,属于猜忌残忍之人。他年轻时,家有千金,出外求仕不顺利,弄得倾家荡产。乡里人都笑话他,吴起竟杀死毁谤自己的三十多人,出卫的郭门东去。临行向他的母亲告别,咬着自己的胳臂发誓说:‘我吴起不做卿相,决不再回卫国。’这样吴起求学于曾子。但过了不久,他的母亲去世,吴起却始终也没有回去。曾子看不起他,而与吴起断绝关系。吴起只好去鲁国,学习兵法,求事于鲁国国君。鲁国国君怀疑他(与齐国有关系),吴起又杀妻求将。像鲁国这样的小国而有打胜仗的名声,那么诸侯就要打鲁国的主意了。而且鲁国和卫国是以兄弟相称,我们的国君若起用吴起,那么就等于抛弃卫国。”鲁国国君因而疑心,辞退吴起。

当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投靠他。魏文侯问李克说:“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李克说:“吴起贪财好色,但用兵即使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因此魏文侯任吴起为将,进攻秦国,拔取秦的五座城池。

古代女子与男子的成年礼,它们有以下这些不同之处。

01    举办的时间不同

古代女子的成年礼被称为及笄,举办时间为该女子年满15岁的那一天,而男子的成年礼则并不是这一天。古代男子的成年礼也被称为冠礼,举办时间为该男子年满20岁的那一段时间中的某一天。女子未及笄之前,是不能嫁人的,只有经过了这个仪式,代表着自己已经成年,方可以。而男子则不受成年礼的影响,只是在成年礼后,可以取表字了。

02    举办的仪式不同

古代女子与男子的成年礼相比之下,女子的更为简单一些。当举办女子的成年礼时,一般是会请当地德高望重的夫人,为这位即将成年的女子插上代表着成年的簪子。而男子的成年礼,是要挑选一个好日子,之后由家中长辈打开宗庙,在宗庙里面进行成年仪式。家中长辈会分别给该男子戴上三顶不同的帽子,象征着可以从政、参军和参加祭祀。此后,男子更是要祭拜一下列祖列宗,表明自己从此是家族中的一员,在死后也是会被后人所祭拜。

03    举办之后的发型不同

在《诗经》中有这么一句话“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其中,总角是指未成年的女子和男子。这是因为在他们未成年的时候,头上都是扎着两个小揪揪,并用布包着。成年之后,女子需要用到发笄扎头发,编成人发髻。男子则是要把头发都盘到头顶,之后戴上帽子,与之前的形象将会有很大的区别。

综上所述,古代女子与男子的成年礼,从举办的时间、举办的仪式和举办之后的发型三个方面来看,都是有很大的不同。

准备活动1 筮日:即定日期。定在成人者生日(公历农历皆可)或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日子。春节、中秋节、清明节——不适合行礼。

  2 筮宾、戒宾:即确定参礼人员,并以请帖或各种通讯方法邀请对于正宾,宜由父母提前三日(最迟一日)登门邀请。

  参礼人员:

  笄者;

  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

  正宾——有德才的女性长辈;

  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的人;

  赞者1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

  观礼者若干。

  3 器物陈设:场地、礼器、服装、音乐等。

  场地:古时笄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建议在庄严肃穆、安静开阔、文化气息重的场地。

  汉服:

  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样式是短褂裤,缁(黑)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穿普通的布鞋。梳双鬟髻。

  2初加:发笄,罗帕。一套素色襦裙,似中衣。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稍微明丽一些的曲裾深衣。

  4三加:钗冠。大袖长裙礼服。佩绶等饰物。

  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说明: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象征着花季少女的美;最后的翟衣正好反映了汉民族女性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设施:

  ①醴酒1杯:可用普通的较平和的白酒代替,建议用古朴造型的酒杯。

  ②饭1份:可以用浅盘或小碗象征性地铺一层米饭即可,备竹筷一双。

  ③小几一个:作为置醴酒席的几案,上面放醴酒1杯,饭1份

  ④席子3张:1张置于场地东侧,用来放置要穿的三套汉服。另2张并列置于场地中央偏西侧,放座垫(是用来跪坐的)。

  ⑤盥1个:用普通的盆加水,备毛巾及温和的洗手液即可,置于放汉服的席子北侧。

  ⑥香炉,香

  ⑦国旗挂图1张

  ⑧观礼者座垫若干。

  音乐 礼乐不可分。可用《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

 

过程

  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

  2就位:有严格的顺序。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坐于主人位。

  3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可以说:今天,小女某某行成人笄礼,感谢各位宾朋佳客的光临!下面,小女某某成人笄礼正式开始!稍顿片刻,说,请某某入场拜见各位宾朋!

  4笄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然后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笄者席上。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

  5宾盥:就是正宾洗手做准备。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陪。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相互揖让后主宾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

  6初加: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然后跪坐下(膝盖着席)为笄者梳头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赞者为笄者象征性地正笄。笄者起身,宾向笄者作揖祝贺。笄者回到东房,赞者从有司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幅尽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7一拜:笄者着襦裙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一次拜。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8二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赞着为笄者去发笄。正宾跪下,为笄者簪上发钗,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笄者象征性地正发钗。宾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钗相配套的曲裾深衣。

  9二拜:笄者着深衣出来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二次拜。这次是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10三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钗冠,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赞者为笄者去发钗。正宾跪下,为笄者加钗冠,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笄者正冠。宾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幞头相配套的大袖长裙礼服。

  11三拜:笄者着大袖礼服、钗冠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国旗,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三次拜。这次是表示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决心。

  12置醴:有司撤去笄礼的陈设,在西阶位置摆好醴酒席。正宾揖礼请笄者入席。笄者于是站到席的西侧,面向南。

  13醮子:正宾向着西边,赞者奉上酒,笄者转向北,正宾接过醴酒,走到笄者席前,面向笄者,念祝辞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笄者行拜礼,接过醴酒。正宾回拜。笄者入席,跪着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嘴唇,再将酒置于几上,有司奉上饭,笄者接过,象征性地吃一点。笄者拜,正宾答拜。笄者起身离席,站到西阶东面,面朝南。

  14字笄者:就是给笄者取“字”。正宾起身下来面向东。主人起身下来面向西。宾为笄者取字,念祝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甫。”笄者答:“某虽不敏,敢不夙夜祗来。”笄者向宾行揖礼,正宾回礼。正宾复位。

  15聆训:笄者跪在父母面前,由父母对其进行教诲。具体内容父母酌定。笄者静心聆听,在父母说完后答:“儿虽不敏,敢不祗承!”。对父母行拜礼。

  16笄者揖谢:就是笄者分别向在场的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谢。笄者立于场地中央,先后行揖礼于:正宾、客人、乐者、有司、赞者、旁观群众、父母。受礼者微微点头示意即可。

  17礼成:笄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立。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宣布:小女某某笄礼已成,感谢各位宾朋嘉客盛情参与!并与笄者向全场再行揖礼表示感谢……赞者有司朋友等人可先留下整理打扫笄礼场地。 至此,笄礼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606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3
下一篇2024-0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