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易发现斜藏表白诗有哪些?

不易发现斜藏表白诗有哪些?,第1张

风动,心动,我的时间定格。

眸,微笑,欣喜无以言表。

相思,期盼,悲伤欢喜交融。

重逢,答无措,不经意你出现。

第一行第五个字,第二行第六个字,第三行第七个字,第四行第八个字就是“我喜欢你”这几个字。而且是依次斜着出现的,就是斜藏诗。

扩展资料:

离合诗的写作形式有三种:一种是首对、中两对、六句所含的场景,不打破题意,直到指出主题;第二,诗的第一句话隐藏在最后一个词中;第三种是隐藏诗首的内容。现在常见的是第三种,把每句话的第一个词放在一起读,可以传达作者的特定想法。

古往今来,藏族诗歌大多在民间流传,或散见于古典戏剧和小说中。如“水浒传”梁山好汉为了拉鲁捐赠加入帮派,“明智”吴邦国委员长和江歌生下了一个“吴Yongzhi赚玉麒麟”的故事,用Lu捐赠是避免血液和光线的“灾难”的恐惧,隐藏“陆捐赠反”四个字,广泛传播。结果政府成了犯罪的证据,最后陆俊一“逼”梁山。

提起1314520红包怎么发,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微信发红包怎么控制金额后面的尾数,另外,还有人想问情侣红包数字的含义,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七夕他给我发了红包,我不想领,该怎么回复他????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微信发红包怎么控制金额后面的尾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314520红包怎么发

1、红包怎么发:微信发红包怎么控制金额后面的尾数

没有微信抢红包智能控制尾数软件,一些说有这样软件的是的。这是的,而且你的账户也会不安全的微信号的红包功能会被限制。不要相信这样的软件,不要操作!

2、红包怎么发:情侣红包数字的含义

情人节发红包常见数字:微信红包能发1314吗。

1、520元、元——我爱你

2、1314元、4元、元——一生一世

3、999元、9999元——天长地久

4、777元、7777元——亲亲

5、元——我爱你我爱你发红包怎么凑成1314。

6、元——爱你久久1314红包怎么发最浪漫。

情人节祝福语:

1、春天是“初恋”,夏天是“热恋”,秋天是“黄昏恋”,冬天是“水晶之恋”。“恋恋不舍”把你恋,你是我的牵梦绕的“二人转”!

2、心情相聚在情人节,心绪凝聚在这,在每个思念的日子,想你不容易,不想你更难,愿以一片难懂的心情,深深思念你!情人节快乐!

3、珍惜每一次相遇,铭记每一次快乐,牵挂每一次分离,享受每一次浪漫,祝福每一份爱情,七夕情人节,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七夕快乐。131419适合什么人用。

3、红包怎么发:七夕他给我发了红包,我不想领,该怎么回复他????

红包就算了,要不在一起吃个饭或者见面约会?

幽默感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表现。它是以亲切感为基础的,对人性化萌态的关照效果。这种萌芽的“小儿科状态”被觉察到时就会引发幽默感。幽默可以淡化人的消极情绪,消除沮丧与痛苦。具有幽默感的人,生活充满情趣,许多看来令人痛苦烦恼之事,他们却应付得自如。用幽默来处理烦恼与矛盾,会使人感到愉快,相融友好。

4、红包怎么发:qq版本怎么发红包

5、红包怎么发:男生给女朋友发1117元红包是什么意思?

男生想追求女生,发1117元红包的含义很深。一是求爱,要…妻,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妻子。二是表态,一生一世在一起,永不分离。红包是喜事,红红火火,天长地久。1314分红包。

6、红包怎么发:七夕情人节微信红包发多少表白 七夕情人节微

发多少都是心意啊发红包1314套路。

就可以了,土豪也可以。

7、惹女朋友生气了说要跟我说分手然后她给我发了红包啥意思?

你惹了女朋友生气了,结果啊你他还给你发的红包吗?发这么多红包吗?突然觉得你真是遇到了一个好好女生啊,到你才是捡的,那么这个数字很好记的啊,很有意思,就是一生一世,我爱你怎么发1314红包。

471万阅读红包凑字发1314。

的刀砍在身上,“朋友”的刀刺进心里1314分解红包。

七夕他给我发了红包,我不想领,该怎么回复他????

江歌,女,青岛人,年11月3日在日本东京遇害。事发后,面对媒体的追问和质疑,刘鑫一家人选择了这样的方式回应。确实,刘鑫的所作所为,并没有触犯任何一个的任何一条。者的刀刺在江歌的身上;而刘鑫的刀,却捅在所有人的心里。

知我心理学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学社区1314怎样发红包比较好。

142万阅读

嫁给了相识8年的好友:如何从朋友变恋人?

从朋友变成恋人的感情实属不易。可能大家也有过喜欢上朋友,或是因为喜欢一个人而只能做Ta朋友的经历。如何走出“朋友区”,从朋友变恋人?借志玲姐姐的喜气来和大家讨论一下。微信转账不了1314。

知我心理学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学社区

36万阅读

为什么可以交心的人越来越少|如何应对成年后孤独危机?1314现金红包怎么组合。

现代生活让我们更加孤独,更加缺乏稳定的情感支持系统。友情的建立容易,它的维系却很难,成年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朋友似乎会越来越少。本文提供了一些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新友谊和巩固旧友谊的小建议。

心理学神奇小小优质创作者心理学家:其实你身边的大部分朋友并不在乎你!1314怎么分红包有意义。

心理学家指出,喜欢在朋友圈晒其实属于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因为真正能够得到别人关注的人,往往不会刻意去表现自己。你需要明白,在这个中,你身边的大部分朋友其实并不在乎你,除非是关系很密切的人,或者他们对你有利可图。

知我心理学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学社区

23万阅读

“朋友”到底要如何变成恋人?

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向自己喜欢的人表明心意的时候一到一三一四红包怎么发。

的意思就是说一生一世,我爱你,那在这里个人觉得非常有恭喜你啊,遇到了一位户口是吧?或者说富二代吧,很有钱的,对吧?那么你很开心啊!

以上就是与微信发红包怎么控制金额后面的尾数相关内容,是关于微信发红包怎么控制金额后面的尾数的分享。看完1314520红包怎么发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中国,有没有父母不担心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早恋”?

你会如何“处理”孩子的“早恋”?

情感认知、性去耻脱敏是我们的教育中严重缺乏却十分重要的两件事。

配图:**《怦然心动》,所有父母都应当和孩子共同观看、共同探讨的优秀影片。

在中国,有没有父母不担心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早恋”?

我想,不说绝对没有,但没有这种担心的父母一定占比极小,把“早恋”当作洪水猛兽的倒是绝对的大多数。

可我一直疑惑,“早恋”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多少岁为早?

是这样解释的——早恋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同性或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早恋”一词带有长辈一方的否定性感情色彩,并且世界范围内只在中国内地被广泛使用。早恋一般指未进入大学以下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为多。

那么,有人就问了:“如果以进入大学来判断是不是早恋,一位14岁的孩子恋爱了,正读中学当然就是早恋;如果考上大学成了少年大学生,是否就不是早恋了呢?”——很显然,的逻辑非常不严谨。

维基并无“早恋”一词,只有“青春期恋爱”一说——指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和他人建立恋爱关系或其对他人感到爱意的行为。中国大陆常称为与归纳为早恋。事实上,在素质教育国家和部分应试教育国家,「早恋」一词并不存在,或许是由於素质教育国家的教育风气较科学、理性, 绝大部分西方人认为中国学校限制学生恋爱是非常不可理解的。

西方有一个短语指称青春期恋爱:puppy love。维基里的解释翻译过来是——小狗之爱(也称迷恋、小牛爱、小猫之爱)是一种非正式术语,用于形容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浪漫的、柏拉图式的爱情。这个词可以被看作贬义,如果与其他形式的爱相比,puppy love大概率浅薄且短暂。然而,弗洛伊德绝不低估早恋的力量,他说: 初恋的感受具有众所周知的持久性。

在我的个人字典里,没有“早恋”一词,爱就是爱,无分早晚;爱意无罪,只有适合不适合的可能。

但是,作为一个中国孩子的母亲,我当然不会看不到周围家长对于“早恋”的恐惧。

自家庭到学校到社会,把“早恋”视作洪水猛兽,必须严防死守,要把一切可能性扼杀在萌芽状态是绝大多数人的看法和做法。进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疑神疑鬼,蛮横地滥用权威入侵孩子的私人空间,无视边界、无视孩子主体性与个体尊严,检查孩子的手机、IPAD、电脑,盗用密码偷上孩子的社交空间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

这些中国式父母师长们到底在惧怕些什么呢?

知乎上有一段回答特别有意思:

中国逻辑当然是“学业为重”,典型的中国式教诲是这样的:你一毛孩子精力有限,天天想着谈恋爱还能有多少心思读书,没心思读书你怎么上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你怎么找好工作,你没有好工作姑娘怎么会嫁给你(对女生的说辞就不知道是什么版本了)?

可奇怪的是,虽然说是说“学业为重”,你要真到了二十七八了还在读学位,不找工作不找对象,周遭的说辞立马就变了:读这么多书有啥用啊?赶紧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

另一个讽刺的事实是, 这么一个强调“以学业为重”的国家,年人均读书不超过五本,在全世界名列前茅——倒数的!

中国人真的这么重视学习吗?稍微探究一下,就不难发现,“学业为重”的背后其实是“阶段论”,阶段论是一种赤裸裸的目的导向,所以这不光是“早恋”的问题。

以“读书”这件事来说,它的意义是作为找工作的敲门砖,所以等你工作了,就大可以扔掉了;而好工作又是高收入的敲门砖……

中国人仿佛认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异常明确的核心目标,抱着牺牲一切的决心始终为了这一目标而活: 20岁前就是读书,20岁后就是找工作,找完工作就是买房结婚,结完婚就是生小孩,直到小孩18岁,再张罗着他读书找工作结婚生孙子,然后忙着养生吃各种保健品争取多活几年。

你要是不按这个套路出牌,比如该读书的时候恋爱了,该上大学的时候去创业了,该找工作的时候去Gap Year了,该买房的时候说不靠父母要自己奋斗了,该结婚的时候一门心思做学问了。你就是荒唐、幼稚、不负责任。我没你这个儿子,你给我滚。

还有一个回答更加直接:

孩子,你天真了,反对早恋的老师、长辈是不讲逻辑的。他们只是利用手中的权力,蛮横的剥夺弱者的自由。 利用权力,而不是讲逻辑,才是强者的逻辑。

那么他们反对早恋的理由(注意,不是逻辑)是什么呢?

表面上看,他们宣称早恋影响学习。但这个理由并不充分,如果要反驳的话,简直易如反掌,且现实中本身也有早恋了但成绩没有下降的学生。

我认为,恋爱,不仅标志着一个人生理上的成熟,还是一个人精神世界开始成熟和独立的标志。中国的未成年人,终日都是生活在父母和老师的监控之下,鲜有个人空间。但一旦开始恋爱,就意味着他和她开始在一个私密的空间独处。 这个私密的空间,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是父母和老师完全无法监控的。 他们反对早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出于对这一监控盲区的恐惧。

对于家长来说,由于中国社会上下两代人联系紧密,社会普遍认为老一辈为孩子的升学、买房、结婚等大事负有义务,一个学习优异、事业成功的孩子,以及孝顺的配偶,将减少了他们很多麻烦以及减轻经济压力。因此,他们也认为有监控孩子的必要。

另外, 许多家长的控制欲也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 我们可以发现,对孩子早恋严厉反对的家长,往往最强调早恋对学习的影响。但实际上,这样的家长并不一定是最关心孩子成绩的家长,但一定是对孩子各方面控制都最严密的家长。

对老师来说,只有实现了对学生的全天候监控,才可能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管理,促进学生的成绩(也就是老师的工作业绩)提升(当然,这种管理方式是否有效,有待商榷,但很多老师们是深信不疑的)。

——知乎用户yilin wang

我当然知道知乎上的这两则回答尽管也说中了一些事实——比如功利性的阶段论、目的论,师长的控制欲等等。但作为一个青春期孩子的妈,我也知道,家长们担心的并不仅仅这些。

担心早恋导致孩子无心向学、影响成绩、影响绝大多数中国爸妈最为看重的高考肯定是重要原因之一;担心孩子不“懂事”,惹出自己无力担责的麻烦——比如女孩子怀孕及其附带的一系列问题更是父母们的心头大患。

但这又扯出另一个十分重要、但于当下现实却严重缺乏的教育问题:性教育。性教育话题不小,另找时间撰文,今天只说“早恋”。

得益于自小建构的良好的亲子关系,我和女儿基本无话不谈,我因此得以知晓她从小到大、她所知道的那些同学的故事。

女儿进入公立学校,发现一个让我啼笑皆非的现象: 令绝大多数父母惊恐无比的“早恋”现象实在太普遍了,普通到根本就是学生的常态、孩子之间的公开秘密!

想想也不奇怪!人,是需要爱与温暖、理解和认可的。可是,现行教育给不到孩子们真正需要的精神世界的支持,大多数老师都不必说了,父母们也大概率只看学习——分数。

无数次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遇到长辈和孩子同行,无论父辈还是祖辈,聊天内容基本就只有学习、分数。长辈责怪孩子没有人家家的孩子考得好、某次测验又失误了、补习班的题还有多少没完成,孩子或是满脸不耐地低头不答,或是一脸愤怒地争辩回嘴,孩子年龄越大,不搭理的概率越大,小一点的反倒还能保有一些争辩的意愿与能力。

每每看到这样的情形,心里无比同情那些孩子,很想问一问长辈们: 生活,难道只有课本和分数吗?你真的找不出这个世界的精彩、孩子喜欢的话题同你自己的孩子分享和探讨吗?

这样一种生活状态,可以想象那些得不到理解与认可的孩子,内心该有多么痛苦、寂寞,甚至干涸。

抱团取暖是人之本性, 得不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认可、师长的理解,自同龄人中寻找精神世界的支撑,丝毫不意外。 父母于事实上的推波助澜、扬汤止沸加上青春期荷尔蒙的作用,无怪乎“早恋”如此普遍。

喜欢一个人有罪吗?

黄磊说:“我女儿要是15岁谈恋爱,我觉得正常。我不觉得叫早恋。恋爱就是恋爱,她青春期然后懵懵懂懂情窦初开,我觉得是美好的,(早恋)这个词儿就很混蛋。”

真的, “ 早恋”这个词,的确混蛋!TA不仅伤害孩子,甚至因其被赋予的贬义,误导了许多家长。

绝大多数反对“早恋”的父母都会承认“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却不知道,青春期的这份爱完全可以成为孩子的课堂,让孩子学习如何跟异性相处,什么是尊重,如何妥协、怎样拒绝、责任是什么;进而认识自己和他人,甚至于帮助他们建立择偶观、人生观——不必担心过早谈择偶观会让孩子过早进入恋爱。

爱是需要学习的,选择适合的人生伴侣、学会取舍和拒绝是一种能力,同样是需要学习的。 今天禁止孩子学习,二十二岁以后逼着他们立马结婚生子、传宗接代——这才是真正的荒诞!

几天前,姝儿看了篇乌鸦影评(名字忘了),影评附的短片里,十三岁的美国孩子很自然地同父母谈论自己的恋人,姝儿笑道:“似乎在美国,十三岁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事,在中国,这完全不可想象,父母也不会接受——嗯,不过,你可能会不同。但是,我现在完全不想这些事,我只想努力把成绩搞上去,还要挣很多钱,我要为出国读书做准备。”

是,姝儿明白我和她看到的大多同学的父母不同,她知道我能接受她所有的状态,只会就事论事地同她探讨事件,分享我的观念与看法,最终把选择权交还给她自己。

而 她的价值观已在形成过程中,她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她见过许多不同于同龄人的人与事。

第一次感受到女儿的情窦初开,是在一年多前,看到一双追逐到某个身影就会放光的目光。

对我,女儿是个心里藏不住话的孩子,不动声色没几天,某个黄昏的回家路上,女儿带了些忐忑与羞涩地问我:“妈,你像我这么大的时候有过喜欢的人吗?”

心下立时明白她想说啥,坦然回答:“有啊!”

“那后来怎么样了?”

“能有啥怎么样?毕业之后就没见过啰!”

“这样啊!太没意思了!”女儿感叹道,停了停,似乎犹豫了一下,有些忸怩地接着问:“你猜我有没有喜欢的人呢?”

呵呵!有什么难猜的呢?

安静地听她同我讲她的情感,心里想的不是“早恋”有多可怕,而是要如何教她学会尊重自己、保护自己、恪守边界。这个年龄孩子的情感,更多只是对异性的朦胧好感、对爱的渴望,离真实生活,远着呢!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 于静观其变中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于聊天中过程中加入择偶观的探讨,基于真实的日常生活让孩子体验家庭成员的责任。

我自己经历了失败的婚姻,姝儿过有一段压抑的家庭生活,离婚之后,脱离令人焦虑的环境,反而能够越来越冷静理智地处理同她父亲的关系,家庭氛围也越来越平和、宁静、幸福,这于事实上让姝儿体验到价值观对具体生活的影响。

我和她父亲的关系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探讨素材,并借此机会 引导她观察身边朋友、特别男性朋友的婚姻和家庭,各自性格对家庭幸福指数的影响。

姝儿自小就要承担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家务劳动,这让她知晓真实生活的琐碎与繁杂、辛苦与不易,明白若要一个人独自承担所有的家务活,非常累人,也非常不公平。

如此这般探讨了没有太长时间,姝儿总结出她心目中的适合的伴侣的样子:

首先,价值观要相同、至少要相近,没有共同话题的生活太无趣,意见总是相左,日子也会过不下去(我和她父亲的结局);性格要开朗,要有沟通能力,总打肚皮官司,累;基本生活习惯别相差太远,否则,改变起来不容易;还要勤快,愿意分担家务劳动,关键还不在于能不能做,更重要还得愿意做,能干不干本质上和不能干没区别,甚至更坏……

整个过程,我没有说过一句否定和打击任何人和事的话,不管是对这件事还是对那位男孩子,当然也包括对姝儿。没过多久,小丫头自己就对这人这事没感觉了。因为,对比她自己总结出来的若干看法,显然差距颇远。

有过这样一些经历,回到体制学校后,姝儿见女同学会经常凑一起讨论以后生了孩子会不会变丑、老公会不会嫌弃并抛弃自己——爸妈们看到这里别吃惊, 这真的是中学生、甚至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常态。 或是因为我不会给孩子造成压力感,还曾亲耳听到孩子们谈论过许多父母心目中更为出格的话,能够清晰地自这样一些对话中看见当下社会文化氛围对孩子、特别对女孩子的影响。

听到这些话,姝儿觉得好笑、悄言她们幼稚,并以开玩笑的方式打击过同学的类似言论。

所以,当姝儿告诉我她被表白时,我一点不吃惊。

了解到她的真实想法后,思考的就是如何帮助她在学会拒绝的同时,把对他人的伤害降至最低,必须要考虑对方的感受、顾及对方的自尊心,但又不能拖泥带水,要学会决断与果敢。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又是所有孩子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处理不当造成伤害的案例比比皆是,在日本遇害的江歌即是此类事件走至极端的受害者——别以为你家正读中小学的孩子离这些事很远,校园恶性案件中从来没有少过此类事件。 无需刻意和孩子讲,但当孩子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就是一个很好的探讨契机、学习过程。

被表白,给到姝儿两次比较重要的学习机会。

一次是探讨何谓“对事不对人”

小男孩被拒绝后,铁哥们儿出来打抱不平了,送了一些难听话给姝儿。姝儿当时有点生气,同我讲述后也就释然了,我们探讨的是:可不可以因为关系好就要无原则帮朋友“扎起”?这于实质上是爱朋友还是更有可能害朋友?什么是对人不对事、什么是对事不对人,怎样才能做到对事不对人?

第二是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同学“早恋”?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早恋”?

姝儿的总结是:“妈老汉儿不理解他们,只晓得谈学习,遇到点事就是骂和打,只有在同学中找温暖了三。还有学习成绩不好,老师也是骂,得不到成就感,更不想学,又要找精神寄托,就只有找男朋友女朋友了三,其实还是找爱找温暖。”——这段话要用四川话念。

我笑起来:“以前可二老师说,你可能会早恋,因为我有失败的婚姻,不排除你会在男同学中寻找精神慰籍。”

姝儿笑起来,双手托腮做了个可爱相:“不会、不会,我有你,我还有干妈!我从你们这儿能够得到足够的爱,够了,不需要到外面去找!”

隔了一段再聊此事,她又说:“我现在想的就是好好读书,把我的成绩整上去!知道吗?月考下来,知道排名全班15时,我难过极了,我从来没有下过前三的,居然退到十名之后了。就算我中间荒废过,起码也要进入前十,这是我给自己的最底要求,我根本没心思想那些。再说,这些男孩子也不是我欣赏的那一类。”

是的,这次事件让姝儿调整了自己的择偶观,新加一条: 能够相互欣赏还要能够相互“懂得”,否则,仍然可能言语不通,相互没有办法真正理解。

我知道,不少父母羡慕女儿会对我无话不谈。

其实,让孩子对你无话不谈并不难。为人父母者请永远记住这句话: 一个人言说的外沿并不取决于言说者,而是取决于倾听者。只有当孩子感受到安全,不会被打击、被说教、被否定的时候,他才可能对你无话不谈。

回到如何与孩子相处,我于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出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 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也曾青春年少过,不要忘记少年时代经历过的爱与恨、孤独与寂寞、痛苦与快乐。

我会不断反思父母的哪些言行曾令我受伤,我对孩子则一定反其道而行之——必须承认,我的父母也是那个年代极为少见的开明包容的父母,我有一个在同龄人当中绝对算得上民主、平等、自由的童年与少年时期,但基于时代局限性,成长过程也有一些至今仍然影响我的伤痛——那就是我时时提醒自己,尽可能不要伤及女儿的地方。

如果父母们没有忘记自己的少年时代,应当还能记得自己青春年少时的怦然心动。

爱一个人,不是过错,更不是罪,只有可能的未必恰当。而感情,也是无法真正扼杀的,堵不住。 两千多年前李冰冶水都明白宜疏不宜堵,对待青春期的puppy love是同样道理。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接纳,让其感受到温暖和理解,无需到家庭之外去寻爱;通过良性沟通帮助孩子疏理并学会处理情感,这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当然,这个过程中,性教育必须跟上。

性教育要尽早(我曾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上过性教育课),随着青春期来临,女孩子初潮、男孩子遗精,意味着生理发育逐渐成熟,涉及怀孕及其可能的后果等相关性教育常识要及时分享给孩子。

永远都要记住, 性教育不是让孩子去接触性,而是通过科学化甚至于学术化的知识打消孩子的好奇心,去除性的神秘感和耻感,让孩子对性脱敏,同时学会接纳自己、爱自己、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进而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有一句话,深以为然:我们的心有多坦然,对待性就有多自然。当然,这是另外一个大话题,另找时间再说。

《怦然心动》:所有父母都应当和孩子共同观看、共同探讨的影片

这里是青苔 多谢赞赏和鼓励

 • end •

文:青苔丨编:青苔

我个人认为刘鑫和江歌并不存在超越友谊的关系。

1、从江母之前晒出来的聊天记录中,江歌对于刘鑫有一些怨言,觉得对方让自己有些不满,但是迫于面子没有捅破。如果江歌真的和刘鑫有超越友谊的关系就不会跟自己的妈妈抱怨刘鑫,并表示不想和她一起居住了。

谈恋爱的人都知道,如果我们爱一个人,自然是会包容她的一切,她所有的缺点都会被美化成优点。不然也不会有那句情人眼里出西施了。

2、刘鑫放出的语音并不能证明江歌对她有超越友谊的情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作为女性来讲,两个好朋友关系不错的时候是非常亲密的,可以睡一张床,衣服互穿,吃饭你一口我一口都正常。

我在读书的时候,和一个室友关系也非常的好,我们都是互相称呼对方为老公老婆,而且平时也会穿情侣装。

我们两个的日常基本上是形影不离,对对方也非常的好。我有什么好吃的都会留着跟她共享,她回了家一定会给我带她老家的特产。难道这样就代表我们两个是恋爱关系了?

3、刘鑫在与江母的聊天记录中有提到江歌在与她聊天的时候有向她表白,我觉得很大一种可能只是朋友间的甜言蜜语,然后被她扭曲成了表白。

现在网络比较发达,很多人的表达欲望也会随着网络而大胆一些。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过这样的表现,就是对自己欣赏的人,或者是关系较好的朋友说“爱你呦~~我爱你,我真的很喜欢你”之类的。

传达这一类的语言并不是想让对方做我女朋友或者是什么,只是纯粹为了表达我喜欢你这个人,和你做朋友非常的愉快舒适等。

所以综上所述,我觉得江歌与刘鑫之间并没有超越友谊的感情,这一切都是刘鑫为了转移舆论风向而杜撰出的一种说法,总之就是欺负江歌不能说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108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8
下一篇2023-06-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