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系列人物——把咸鱼做到极致的开国元勋羊祜

魏晋南北朝系列人物——把咸鱼做到极致的开国元勋羊祜,第1张

话说,这羊祜是西晋的开国元勋,人生的两次巅峰一次是与荀勖、裴秀共典机密,主持朝政;另一次就是和大多数名人一样,是在死后。羊祜也是魏晋时期少有的没污点没仇敌,出仕而明哲保身的读书人。思想深受道家影响,一生都秉持着道家的恪守无为之志,著有《老子传》,简单来说就是见谁都打哈哈的老好人。他的毕生追求,就是做一条咸鱼。

中国古代科举制之前,能识字的一般家庭出身都不是平民。即使后来科举制盛行,读得起书的人家,最起码也是养得起家仆的中产家庭,农村小老百姓要想出人头地,当兵是一条出路,但是机会也极其渺茫,另一个就是造反,这个风险系数更高。魏晋时期更不用说,以前文章提到过,九品中正制,看人品还有家世。这羊祜祖宗往上追九代都是年俸2000石的大官,换做现代的度量,大概在60多吨的粮食。当时生产力低下,又是战乱时期,这个数字的意义可想而知。所以,羊祜是个不折不扣的富家子弟。

羊祜的祖父叫做羊续,东汉末年当过南阳太守,这太守相当于当地一把手,市委书记这样子。当时生产水平低,可是中国礼尚往来的传统不能丢啊,所以官员之间还是会互相“亲近”,只是都还比较克制。他手下有个府丞给羊续送鱼,羊续没说话就留下了,还把鱼挂在家中大梁上,后来那人又来送鱼,羊续就把他之前送的鱼给他拿出来,告诉他自己不喜欢吃鱼下次改换燕窝,不不不,是教育他不要行贿。于是就有了“悬鱼拒贿”的典故。

按理说,这官N代的羊祜公子哥将来也必将官运亨通财源广进才是,但是羊祜却是个没理想没追求的咸鱼,只想在家“葛优躺”,屡次拒绝了当时魏朝最牛掰的两派势力,曹爽和司马懿的征召。不得不说,要不是这羊祜的家庭背景,换了别人估计八条命都没了。说到羊祜的家庭背景,你就不得不感叹古往今来,这有钱人只和有钱人交朋友,这当官的家里都是当官的。

羊祜的老爸是上党的太守,上党在今天的山西东南位置,也相当于市委书记。母亲是东汉的大儒蔡邕的闺女。这蔡邕可是当时东汉文坛的一哥,董卓把他胁迫过去当官,等到董卓被杀后,蔡邕说错一句话,结果被司徒王允杀死。羊祜的姐姐则更了不得了,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

羊祜十二岁,他老爸就就死了,羊祜那是伤心欲绝,左右邻居都称呼羊祜这孩子是个孝子。上帝并非给每个开了门的人都关了窗,羊祜不仅是官二代,而且还长得美,不仅长得美,还文采好。羊祜他老爸死后,家中地位确实低了一点,毕竟那时候男权主义极重。不过,咱羊祜长得帅啊,结果某天出门上街溜达的时候就被夏侯威看中了,再然后就把他老哥夏侯霸的女儿许配给了他,这其中关系我也理不清,总之就是这个结果。话说这夏侯霸来历不简单,他是夏侯渊的儿子,而夏侯渊的老婆是曹操老婆的妹妹,这关系就明白了吧。夏侯霸当时是曹爽势力下的,而且曹爽集团在和司马懿的斗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羊祜的不站队,出乎意料的带来更大的声誉。也是,能在这样的世道下,不为名利与威胁所驱使,甘于在家做一只咸鱼的公子哥是很少见的。没理想的咸鱼公子哥羊祜因为没理想反而躲过了很多浩劫。要知道,在大约十年时间,曹爽与司马懿的两方集团,先是相持,后来曹爽居上,最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兵变,诛杀曹爽,一举夺得了军政大权。简直比戏剧还要戏剧化,站谁那边都不好使。

到这时,羊祜已经28岁了,婚结的早,但是一直没有孩子。这儿有个野史,传说羊祜小时候风水大师给他看过祖坟,那可真是个风水宝地,帝王相,这羊家怕是要农民翻身做地主,但是羊祜可是个科学主义信仰者,更何况,羊祜还是更喜欢做咸鱼。于是羊祜就把祖坟刨了,结果风水大师说,虽然风水坏了,将来是要断子绝孙了,但是还能出个三公,后来羊祜真就做到了三公。话说,这羊祜马上就到三十而立的年纪了,却还一直在家养鹤写诗,吃老本。据说羊祜养的一只鹤,吃饱喝足就喜欢起舞,很漂亮,于是羊祜就把朋友请来,想显摆一下。没成想这仙鹤怕生,愣是给吓得没敢动,后来就有了“不舞之鹤”的典故。

这皇城内曹爽没玩过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被诛杀后,昔日曹爽那帮手下作鸟兽散,后台硬的大多逃了或者改投司马懿,没后台的大多被打死了。这羊祜的岳父夏侯霸就在其中,他掂量姓曹的干不过姓司马的,自己现在没啥靠山了,再待下去恐凶多吉少,就连夜投奔蜀国阿斗去了。他那些沾亲带故的,也是树倒猢狲散,纷纷表示不认识夏侯霸,没听说这个人。羊祜姐姐是司马懿儿子的老婆,所以羊祜不怕,对夏侯霸那些亲属很是照顾,经常过去送点小米绿豆咸鱼干什么的,这更是为羊祜赢得了名声。羊祜的不站队,也无意中成了最明智之举。这大概是做咸鱼的最高境界。

司马懿掌权后,家族权倾朝野,整个朝廷都姓司马,皇帝只是个摆设,和现在日本天皇作用差不多。按理说这个时候羊祜作为司马师的小舅子,出来做官是挺合适了。但是羊祜还是想将咸鱼进行到底。这地道,没钱不可怕,就怕这不缺钱,还没什么追求的。后来没多久,羊祜的哥哥和母亲都去世了,羊祜作为大孝子,这一服丧就是十多年。眼瞅着就奔四十年的老咸鱼了。

在这十年里,魏朝上层政治结构又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姐夫司马师去世,司马昭掌权,接任大将军职位。司马昭又来请羊祜,羊祜一开始没答应。但是底气没那么硬了,毕竟这天下基本上算是司马家的了,自己的靠山姐夫还死了。所以没多久羊祜就踏入了仕途,彼时,他已经快四十岁了。

虽然羊祜进朝的晚,但是年纪大背景硬啊,加上自己这些年早就名声在外,升迁速度比火箭还快。魏国的傀儡皇帝从曹芳到曹髦再到曹奂,皇帝轮流换,但是羊祜官职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公元263年钟会与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灭蜀,结果当时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在灭蜀后竟然想着自己留在蜀地当皇帝。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啊,属下兵变了,没当皇帝的命,惨死军中。这钟会是个极其聪明而且城府极深的人,带兵打仗很有谋略,深得司马昭赏识,以至钟会谋反死去后,司马昭竟然没有诛杀他全族,甚至对于给他收尸这件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钟会死后,朝廷中央一下子空缺了,于是羊祜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巅峰。羊祜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的另一个心腹荀勖掌管朝中大事。

没多久,这司马昭也得病死了。虽然司马昭想到龙椅上过过瘾的心事是路人皆知,但是奈何一直以来吴蜀都还没平定,虎视眈眈的,再加上曹氏在魏国毕竟是正统还是有群众基础的,贸然即位,风险很大。等到蜀国灭亡,司马昭可以放心大胆的做皇帝的时候,却病死了,真是没享福的命。当然,这不妨碍他的儿子司马炎当皇帝。这皇帝终究轮到他司马家了。

羊祜这开国元勋其实是捡了大便宜。在司马炎受禅称帝前,羊祜受信任被任命为中领将,统领皇宫御林军,主要是防止有人阻止这个“和平”的政权交替,其实完全没啥风险,皇宫来来往往都是司马家的人。羊祜在司马炎即位后加官进爵,拜中军将军,与当时另一位开国元勋贾充分庭抗礼。这个贾充可不是一般人,他不仅参与了刺杀曹髦以及平定叛乱得到司马昭赏识,更是将他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司马炎的弟弟以及司马炎的二儿子,嗯,这关系有点乱。总之,贾充在西晋朝野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极人臣。

升官了,这羊祜反而高兴不起来,咸鱼一旦被捧上天难免不会摔下来跌个粉碎。更何况,他如今和皇亲国戚贾充地位都一般高了。于是羊祜拒绝封他的郡公头衔,几番推让,最终被进爵为侯。这也是羊祜人生的最辉煌的时期,随后没多久,他的仕途就开始下滑了。

司马炎称帝后,想着功劳都是爷爷和老爸打下来的,自己没啥作为,这可不行,得把那吴国打下来。这皇帝一思考,聪明人就知道怎么利用,有个官员就说了,这当今朝野评分最高最能体现晋国实力的就是羊祜了。司马炎一听,嗯,有道理,就派羊祜作为荆州诸军都督,假节,前去镇守,伺机攻打吴国。调离皇城,虽然官职头衔不变,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是明升暗降,荆州可是弄不好会丢小命的前沿征地,况且羊祜在领兵打仗方面没啥经验,但是羊祜作为一个咸鱼对普通人关心的还都不关心,反而省得在朝廷每天都提心吊胆的。

到了荆州之后,羊祜发现这荆州很穷,毕竟两边军队没事就到对方家门口敲个门。大家天天心惊胆战的,哪有心思安居乐业。这不行啊,没人就没粮草也没军队,自然也就打不赢仗,更重要的是出去钓个鱼,晚上吃完饭散散步后面都得跟着几十号保镖,关键还搞宵禁。羊祜这辈子就想做咸鱼,这地儿不舒服,连个可以“葛优躺”的地儿都没有,那哪行啊。于是羊祜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咸鱼梦想事业。

当时,这荆州另一半在吴国手里,虽然灭了蜀国之后,西晋那是占据了当时正统的中原地带,长江以北基本上都在西晋手里。两家挨着长江都是战线。羊祜所镇守的荆州属于中上游位置,顺流而下可以直达当时吴国的首都建邺,也就是南京。

羊祜到了荆州之后,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啊,所以就广积粮高筑墙,我就和你耗着,反正你也不敢打过来。后来,羊祜唯一打的一次西陵之战还败了。这个我们随后就说。话说这羊祜在荆州办起了学校,兼任教育局局长;很是亲民,没事搞个军民大联欢,对其他地方过来的客人也是很照顾;“我家大门常打开”,不仅对自己人开放,对吴国叛逃的人也开放;而且,羊祜还将破除封建迷信进行到底,不允许把风水不好的房子拆掉。

这些做法果然深得民心。其实这些事情都是小事,但是只有羊祜这样的以咸鱼为梦想的人才能做到极致。羊祜还设计把靠近西晋的一个吴国城池给废掉了,这样一来,荆州就安全了。于是乎,就把一半的军队都安排去种地了。相当于新疆建设兵团一样,只留有必要的守备军。不得不说,咸鱼的老子思想很适合安民。司马炎听说这事之后还专门嘉奖了羊祜,所以说嘛,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

这儿就要说到羊祜一辈子中最重要的基友了。这人就是陆抗,是不是觉得有点熟悉?没错,他老爸就是赫赫有名的东吴名将当朝宰相陆逊。当年就是在荆州火烧连营七百里,一举搓了蜀国的国力,三国鼎立局面也是从那时被打破。赤壁之战后魏国国力大损,无力南下。孙刘联盟被打破,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刘备一气之下举全国之力复仇,结果被陆逊设计,火烧连营,张飞被杀,自己最后也一命呜呼,白帝城托孤。可以说,几十年的积累毁于一旦。

陆抗作为陆逊儿子,在吴国也是权倾朝野,没人敢动。即使是吴国的皇帝孙皓,残忍暴虐,却也对陆抗言听计从。陆抗在羊祜到荆州第二年也到了吴国的荆州,也就是江陵一带,历史总是如此的巧合。陆抗很明显也继承了父亲的才智,在与羊祜的西陵之战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西陵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这一战,陆抗名载史册,羊祜的开国元勋头衔却大打折扣。但是,却造就了这一对基友。

史书记载,当时西陵督步阐收到孙皓诏书,要求他回建邺。这步阐心里就泛起了嘀咕,一想坏了,怕是凶多吉少,为什么呢?我们前文提到孙皓那是很残暴的君主,喜欢乱杀人,经常大臣都不知道犯什么错就被拉出去砍了。所以他害怕这孙皓是想收拾他。他这么一想,就派人给司马炎送信了,表示要归顺西晋。司马炎很高心。

要知道西陵就在荆州西边,顺着长江向上一点。这个地方要是拿下来了,直接在西陵就可以屯兵,顺流而下直奔建邺。另一方面,这西岭靠近西南地接,朝南去就是蛮夷之地,收了西陵,这部分部落自然就投靠过来。不用费力去攻打。这么重要的位置吴国自然也知道啊,加上以孙皓的性格,可不能忍受卖国贼。于是就让在江陵的陆抗攻打西陵,除掉步阐。

司马炎听说后,马上派羊祜打江陵,又让徐胤打建平。这两处分别在西陵的东西两边,以此牵制兵力,荆州刺史杨肇则直接去西陵援助,这计划看起来也很缜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就考虑到战场指挥者的能力了。

作为咸鱼的羊祜,有战略思想,但是兵法不可能只靠纸上谈兵,战略不等于战场。陆抗把江陵北面的道路破坏掉,又修了一道坝,只能从水路才能到江陵。羊祜心想,我这军队都是旱鸭子,没准备在水上作战啊,不过,不如将计就计,来个出其不意,急忙调船,发布消息说要把大坝破坏了,从陆地行军打江陵。陆抗毕竟正统名将后裔,识破羊祜的心思。自个儿把辛辛苦苦筑起来的大坝挖了。这边船都调好了,粮草都装上船了。羊祜 一下子傻眼了,五万大军这一折腾,到了江陵还没打,西陵就被打下来了。

另一边,杨肇只领了八千人,抄小道去西陵。没想到陆抗在西陵城外又建了一座城,杨肇根本进不去,而里面的步阐也出不来,最后杨肇被打散了,步阐被熬死了。西陵之战,陆抗3万对抗8万,完胜。不过,这也是吴国打的最后一场胜仗了。

羊祜因为西陵之战被降职,仍然留在荆州。陆抗也还是镇守荆州一带。后来这近十年时间,双方基本上没再干过架。一方面确实是羊祜打不过陆抗,另一方面,打架这事不符合咸鱼理想。

羊祜咸鱼梦想的实现,也是在这随后的近十年中。

羊祜和吴国每年的例行军事切磋,都会提前和对方打好招呼,双方定好时间地点;后来有两个吴国将领的公子哥野营被抓了,羊祜也是好吃好喝给送回去;接着就有看清吴国不行了的将领过来投降,其中就包括两个孩子的父亲;对于那些过来打野被收了人头的将领,羊祜也是厚葬,家属过来认尸,羊祜也是礼貌相待;团战被晕住没跑掉的,还主动给放了,后来人家也叛变了。

到了后来,羊祜看这士兵种地辛苦秋收也结束了,就带着军队出去秋游。结果路过吴国的境内时,看到稻子熟了没人敢来收,就让这些平时种地的士兵把稻子都收了,说好的秋游呢?不过,羊祜不白收,会留下等价的布匹,秋游还带着布匹?打猎的时候,还不让士兵越过边界线,这兔子机灵扎窝在那线外。如果这兔子先是被吴国人打中了,结果被西晋的人抓住了,还得送还人家。这亲的跟一家人似的。

于是乎,这吴国的人给羊祜起了个名号,叫“羊公”。这和叫有学问的女性先生一样,都是极其尊敬的。两方明明是死对头,却能赢得这个名声,这羊祜的咸鱼梦,终于在这“羊公"的称呼中,实现了。

而陆抗对羊祜的所作所为,心里明白,但是他不说。但是吴国国情不一样,他的性格也不是想做一条咸鱼。不过,这不影响两方交好。陆抗有一回生病了,就派人给羊祜送信,问羊祜有没有特效药。羊祜随即就派人送了药回去,还有一封信。信里写着,这药是他常吃的,效果不错,自己刚买来,还没吃,听说陆抗病了,赶紧给陆抗送来了。陆抗对于羊祜送来的药也是放心,都不用验一下,煎完就喝了。这感情还真是深厚。难不成这羊祜没有子嗣,也和他性取向有关系?

这吴国的孙皓看的是目瞪口呆,写信责问陆抗把战争当儿戏,不知道为国尽忠。陆抗回答:“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孙皓无言以对。

羊祜后来生病被调回国都,这让羊祜很难受,一度要求回去荆州,都没被允许。也就同陆抗断了联系。没几年,陆抗竟然病死在荆州任上了。

陆抗死后,羊祜这才又写折子给司马炎,陈述这吴国已经没有能人了。加上孙皓当政的残暴,国内怨声载道。可以说,吴国已经是在风雨飘摇的时候。这时候,肯定能打败。司马炎很赞同,但是大臣却一致反对,并且又将当年羊祜的西陵之战拿出来,要求羊祜吸取教训。最终放弃攻打吴国,羊祜的耻辱没能在活着的时候被洗刷掉。

羊祜死后第二年,被羊祜举荐的杜预,按照羊祜当年的计策,成功灭吴,完成统一大业。当满朝文武欢聚庆贺的时候,司马炎手举酒杯,流着眼泪说:“此羊太傅之功也。

羊祜死后许多受羊祜咸鱼恩惠的人都在他的墓碑前痛哭流涕,杜预将其称为”堕泪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年轻人,不要心急,四十岁出仕的咸鱼照旧可以名垂史册。什么?羊祜是个有钱人,要这么想就没办法了,日本天皇和英国女王还是世袭的呢。

赵公长孙无忌 赵公长孙无忌第一。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为友,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导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赵郡王李孝恭 赵郡王李孝恭第二。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祏,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莱公杜如晦 莱公杜如晦第三。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及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郑公魏征 郑公魏征第四。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李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龄 梁公房玄龄第五。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及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二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 申公高士廉第六。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鄂公尉迟敬德 鄂公尉迟敬德第七。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李元吉,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卫公李靖 卫公李靖第八。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祏,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 宋公萧禹 宋公萧禹第九。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褒公段志玄 褒公段志玄第十。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 夔公刘弘基 夔公刘弘基第十一。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 蒋公屈突通 蒋公屈突通第十二。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勋公殷峤 勋公殷峤第十三。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闼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谯公柴绍 谯公柴绍第十四。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邳公长孙顺德 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病故。 郧公张亮 郧公张亮第十六。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谋反,受诛。 陈国公侯君集 陈国公侯君集第十七。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泄被杀。 郯公张公谨 郯公张公谨第十八。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谋划。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卢公程知节 卢公程知节第十九。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及玄武门之变。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永兴公虞世南 永兴公虞世南第二十。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渝公刘政会 渝公刘政会第二十一。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 莒公唐俭 莒公唐俭第二十二。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 英公李绩 英公李绩第二十三,李绩即徐世绩,徐懋功,又称徐茂功,后赐姓李,为李世绩,为避讳太宗李世民,改名为李绩。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 “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祏。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逝。 胡公秦琼 胡公秦琼第二十四。字叔宝。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为玄武门之变的主力。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

都已故去。

开国大将:

1955年,有10位将领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他们分别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此10位将领被称之为“十大大将”。

开国上将:

1955年,有55位将领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1956年和1958年,又有两位高级将领先后被授予上将军衔。综上,共57位将领在首次实行军衔制时期被授予上将军衔,他们被称之为“开国上将”。

十大元帅:

1955年,有10位将领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他们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此10位将领被称之为“十大元帅”

约翰·亚当斯     塞缪尔·亚当斯    乔赛亚·巴特利特    卡特·布拉克斯顿

查尔斯·卡罗尔    塞缪尔·蔡斯    亚伯拉罕·克拉克    乔治·克莱默

威廉·埃勒里    威廉·弗洛伊德    本杰明·富兰克林    埃尔布里奇·格里

巴顿·格威内特    莱曼·霍尔    约翰·汉考克    本杰明·哈里森五世

约翰·哈特    约瑟夫·休斯    小托马斯·海沃德    威廉·胡珀

斯蒂芬·霍普金斯    弗朗西斯·霍普金森    托马斯·杰斐逊    弗朗西斯·莱特富特·李

理查德·亨利·李    弗朗西斯·刘易斯    罗伯特·利文斯顿    小托马斯·林奇

托马斯·麦基恩    阿瑟·米德尔顿    刘易斯·莫里斯    罗伯特·莫里斯

约翰·莫顿    小托马斯·纳尔逊    威廉·帕卡    约翰·佩恩

罗伯特·特里特·佩因    乔治·里德    西泽·罗德尼 乔治·罗斯    本杰明·拉什

爱德华·拉特利奇    罗杰·谢尔曼    詹姆斯·史密斯    理查德·斯托克顿    托马斯·斯通

乔治·泰勒    马修·桑顿    乔治·沃尔顿    威廉·惠普尔    威廉·威廉斯

詹姆斯·威尔逊    约翰·威瑟斯庞    奥立弗·沃尔科特    乔治·威思

扩展资料:

美国开国元勋(Founding Fathers of the United States)是指签署《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政治***以及参与美国革命的领袖。

1、詹姆斯·麦迪逊

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1751年3月16日—1836年6月28日),美国第四任总统(1809年—1817年)。他与约翰·杰伊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共同编写《联邦党人文集》,是美国制宪会议代表及《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起草和签署人之一,亦被一些人视为“美国宪法之父”、美国开国元勋。

2、乔治·华盛顿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美国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首任总统,美国开国元勋之一。

伯尔-汉密尔顿决斗是美国政治史上最有名的恩怨冲突,主要产生于两人长期的政治意见分歧。1804年,伯尔作为参议员参加纽约州州长的竞选,而汉密尔顿所控制的媒体却极力诋毁伯尔的名誉,紧张的气氛达到顶点,最终以伯尔发起决斗,哈密尔顿接受决斗收场。

其中汉密尔顿决斗失败的原因据说是因为汉密尔顿是基督徒,所以故意将子弹打偏,伯尔的政治生涯也就此结束,晚年时,伯尔对此事也非常后悔。

按照决斗的规则,汉密尔顿先开枪,奇怪的是,他发出的子弹离伯尔甚远。而伯尔毫不手软,一枪命中汉密尔顿的右胸。在整理汉密尔顿的遗作时,人们发现他决斗前一天晚上写的日记。汉密尔顿在日记中说,自己明天不会开枪。

参考资料: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7480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