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老家在非洲,力大气壮赛过牛,张口大嘴一声吼,吓得百兽都发拌

此物老家在非洲,力大气壮赛过牛,张口大嘴一声吼,吓得百兽都发拌,第1张

狮子,这是资料

分布与体态特征

狮子是哺乳类猫科动物,原产于非洲、西亚、南美等地,雄狮头大脸宽,口尖而圆, 耳朵呈三角形向后竖起,额头平直,无眉毛,从头至颈披着长而蓬松的鬃毛,腿强劲 有力,脚掌圆而大,爪尖利,尾细长,尾端有毛团,身躯毛色金黄,身长三公尺多, 吼声宏亮,体型雄壮威武。雌狮体型较小于雄狮,头上无鬃毛,吼声也不宏亮,但动 作也矫健敏捷。

狮子与人

狮子最早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中亚、西亚 的丝绸之路,中亚、西亚盛产狮子,狮子遂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古籍中最早出现 狮子的记载是汉书西域传赞:「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梢 、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 物,四面之至。」。

狮子的造形艺术,流传在中国至今约二千年,始于东汉,盛行于唐代,定型于宋代, 普及于明清。狮子是舶来的异兽,万兽之王,具驱邪除煞的神灵造型。早期是西域的 朝贡,以献狮为珍宝,多饲养在帝王的宫苑,常民百姓难得一窥其貌,对狮子充满神 秘感,认为它比虎豹凶猛能食虎豹,狮赋:「钩爪锯齿,弭耳宛足,瞋目雷曜, 发声雷响。拉虎吞貔,裂犀分象。」,本草纲目狮:「狮子出西域诸国,目光 如电,声吼如雳,状如虎而小,**,亦如金色楺狗,而头大尾长,亦有青色者,铜 头铁额,钩爪锯牙,弭耳,昂鼻,有形髯,牡者尾上茸毛大如斗,怒则吼,百兽辟易 马皆溺血,其乳入牛马乳中,皆化成水。虽死后后,虎豹不敢食其肉,蝇不敢集其尾 。」。旧说:「狮子,虎见之而伏,豹见之而瞑,熊见之而跃。」。

狮与建筑

狮子最早在古建筑中是扮演守护的职责,从东汉起一直做为帝王公侯陵寝镇墓的神兽 ,墓前石狮最早见于西汉霍去病墓。潜研堂类书:「师子为兽中之王,故古代常 用以镇山门、镇墓、护法、辟邪。」,清初颁布工部工程作法则例对设置守门狮 曾有过规并定,一品官门前石狮,头顶要有十三个螺旋状卷毛,按官制品级依次递减 ,七品官以下不得放守门狮,不过这个规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废止。北京天安门前雕 刻于明代(公元一四一七年)头顶就有十三个螺旋状卷毛,这四尊石狮明清时期狮子 的典范,也是北狮的精典代表之作。清干隆李斗工段营造录记载狮子的作法分头 、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还有「滚凿绣球,出凿崽子」等技术 经验。台湾寺庙山川殿前中门有一对(左公狮、右母狮)石狮守门,门楣上有狮头门 簪,墙基的石柜台两端为狮头,柜台脚由狮头延伸为狮脚掌稳稳的抓地而座,在大木 结构中居重要传递屋顶承重力作用的狮斗座,檐口吊筒上刻着倒爬狮的竖材,栏杆望 柱上蹲着狮子,大门上的狮头门钹,传统建筑中无处不见狮的踪影,广泛的应用于传 统建筑的装饰艺术中。

狮与习俗

狮在民间被视为祥瑞的象征,每逢喜庆过年,民间有舞狮的习俗。古籍中最早出现舞 狮的记载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孟康:「象人,若今戏虾、鱼、狮子者也。」,唐白 居易西凉篇:「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做尾,金镀眼睛银贴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旧唐书音乐志:「太平乐亦谓之五方狮子舞。狮子出于 西南夷、天竺、狮子等图,缀毛为之,人居其中,象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 ,为羽弄之状。五狮子,各立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足,持绳者,服饰 作昆仑象。」,宋书宗悫传:「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四四六年),伐林 邑国,悫自奋请行……林邑国王范阳迈倾国来拒,以具装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 当,悫曰:『吾闻狮子威伏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遂克林邑。」 舞狮的表演可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表演狮子搔痒、舔毛、打滚、钻穴、抖毛等温训 的动作,武狮表演狮子踩球、扑球、滚球、含球、吐球、腾空、采青等动作,表现狮 子刚勇威猛的本性。

狮子的典故

一、 河东狮吼-宋代文豪苏东坡写诗讥笑朋友怕老婆的故事,宋洪迈容斋三笔: 「陈慥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 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 苏东坡有个朋友陈慥字季常,别号龙丘居士,钻研佛经颇有心得,妻子是个既妒且凶 悍的女人,有一次陈慥宴客,请歌妓陪酒助兴,不料被妻子知道了,当众发威怒骂, 宾客都被吓跑了,陈慥当场吓的茫然不知所措。苏东坡诗中的河东狮子吼,是因陈慥 之妻姓柳,引用杜甫的诗「河东女儿身姓柳」,暗指陈慥之妻柳氏,又因陈慥专精佛 学,所以藉涅盘经中「狮子一吼众兽伏」,嘲笑陈慥怕老婆。

狮与吉祥图案

一、青狮白象(绵竹年画)-文官门神,人物头戴纱帽,身穿朝服,手持如意笏,两 侧有象、狮陪侍,象征吉祥如意,加官进爵。

二、双狮戏球-狮子象征官品与权贵,球取其谐音求,比喻祈求官高权贵。另有一说 为雄狮与雌狮在一起 嬉戏,狮子的毛会缠在一起滚为球,球内会生出活泼 可爱的小狮子,象征子孙绵延不绝,狮子滚绣球,绣球表面布满金钱纹,象征财源滚 滚。

三、大狮小狮-取其谐音太师少师,古代官制太师为三公之首,少师为三孤之首,官 位显赫,象征步步高 升,官运亨通。

四、狮童进宝(杨家埠年画)-童子骑狮手持绣球,旁有小狮追随。球取其谐音求, 象征祈求子孙步步高升,官运亨通。

五、连登太师-狮子与莲花灯的组合,取其谐音象征连登(莲灯)太师(狮)。

六、事事如意-一对狮子与如意的组合,取其谐音象征事事(狮狮)如意。

七、事事平安-一对狮子与花瓶的组合,取其谐音象征事事(狮狮)平(瓶)安。

八、五子登科-五只狮子的组合,狮子比喻官高权贵,象征五子登科。

九、虎豹狮象-虎、豹、狮、象四兽皆为山林猛兽,以恶制恶,能驱邪除煞。

十、九狮图(高密年画)-明、清两代官制,狮为二品武官,故以狮比喻兵权,象征 九合一匡天下安定。史记主父偃列传:「昔者管仲相齐桓,霸诸侯,有九合一 匡之功。」另一说为九只狮子戏球,有九九归一之说,狮与世谐音,象征九世同堂, 兄友弟恭,颂扬阖家和睦团聚。

狮子是外来的异兽,起源发展远比五灵龙、凤、龟、麟、虎慢了几千年,但是外来 的和尚会念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至今狮子在中国吉祥瑞兽的地位举足轻重,与五 灵并驾齐驱。狮子因珍希难得一见,只能依狗的外型,依样画葫芦,型态充满神秘感 ,因而民间深信狮子比虎豹凶猛,也比虎豹更具驱邪除煞的效力。每逢节庆必有祥狮 献瑞趋吉避凶,丝毫无任何禁忌避讳。现代的PTT族怕河东狮吼,人们不愿被狮子 大开口敲竹杠,政商权贵参加的『狮子会』象征身份地位与财富权势,是一般常民百 姓所望尘莫及。佛教祈福弘法的狮子会是不分贵贱贫富,人人向往参与的活动,洗涤 俗世的尘垢,净化社会改革心灵。

湖光山色读书船

泛舟西湖,尽揽湖光山色之余,更有一帮风雅之士,在湖船上饮酒品茗,听曲作画,大大拓展了画舫的功能。明清以前,甚至连正儿八经的读书船屡屡出现在湖上。

明万历年间的冯梦祯,中过头名状元,家藏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退休后,在西湖孤山上筑别墅快雪堂,意犹未尽,又购一条大画舫内陈陈设悉按书房格局。白头老翁,时时读书舟中,惹得杭城一帮寒酸文人歆羡不已。后来,名士闻启祥邀同好集资打造一条湖舫,效法冯氏亦以读书舟中自娱。

清初钱塘才女顾若璞,望子成龙心切,异想天开制一舟泊于断桥至孤山一带后湖水面,令其子在船上读书习文,径自命名为“读书船”,作诗记此事有句云:“且自独居扬子宅,任他遥指米家船”,俨然以西汉大学者扬雄和北宋书画家米芾自况。

最有意思的是明代西湖跨虹桥畔盐商子弟就读的“舫课”。学生们坐船来上学,先生授课后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各自上船,四散湖上完成作业。待到一阵鼓角声响起,学生们再回舟跨虹桥,向先生呈上所作诗文,当场评定等级,或褒或贬,原先枯燥的攻读由此平添几许情韵。(《湖船录》、《湖船续录》)

黄龙洞慧开凿巨像

黄龙洞又名无门洞,飞来洞。地处西湖北山栖霞岭北麓茂林修竹深颇洞天福地之气象。它虽以洞名,其实近代以来较为吸引人的是道观园林胜景,而在晚清以前,则以佛寺驰名湖上。

相传南宋乾祜年间,江西龙兴(今南昌)黄龙山以祷雨灵验著称的慧开(无门开)禅师应邀来到西湖,居住在栖霞岭北麓一处小奄中。一天,雷声隆隆,天震地动,庵后山上一块大石头开裂,裂口状如《龙嘴》,有清泉从龙嘴中涌出。又据说,夏天骤雨初歇,这里一株大松树上常有《神物》蜿蜒蟠卧,身上还冒出**气体。一时纷纷传说,江西的黄龙跟随慧开禅师一起到西湖来了。从此,慧开所住的小庵就有了《黄龙》之名。不久,杭州遭遇大旱,理宗诏请慧开求雨。慧开接旨,退回寺中默坐。理宗弄糊涂了,派太监去请教。慧开答道:“寂然不动,感而后通。”果然,稍过片刻,大雨滂沱。慧开告诉朝廷,天肯下雨,黄龙的功劳也不小。朝廷就封《黄龙》为《灵济侯》,将小庵改建为护国仁王禅寺。

慧开祈雨有功,被皇帝亲赐法号“佛眼”。然而慧开性喜清净,并不在乎皇上赏赐多寡待遇轻重,仍返回黄龙洞这超尘绝俗的山间林下习佛修行。遗憾的是,慧开生来身材矮小,每当他登座说佛法,都要加高所从的《狮子座》。前来听他说法的僧徒常常为此掩口窃笑。慧开虽说佛学精深,对于被人讪笑还是有点忍受不了,便命人到寺后山坡上,凿石成像,高达丈余。他常常面对石像拜祝,希望来世自己能长得和这尊石像一般高大魁梧。后来,人们以这尊石像为胎,加塑成慧开全身像。可惜,这尊极富传奇色彩的造像未能逃过《文革》动乱之厄,被砸毁了。

山房何必增华丽

清康熙四十六年(一七O七),杭州地方官为迎接康熙帝第六次南巡,对西湖各名胜大力整修,尤其是行宫所在的孤山一带,一亭一阁都不惜耗巨资重彩镂金加以修饰,唯恐其不够华丽鲜艳。

天台山有位名叫周涣山的百岁老翁,其时作客杭州,耳闻目睹此情此景,大不以为然,便赋诗一首,张贴到孤山放鹤亭上,诗云:“金装玉裹梅边鹤,翠绕珠围柳浪莺。浓抹可宜西子污,碧流也识长官清。”诗中明显地含有讥讽之意。

这时,朝廷派遣前来查看接驾准备工作的官员,正好到了杭州,对杭州官府如此大事张罗整修西湖风景颇觉意外,又在放鹤亭中读到周涣山的诗作,立即召来地方官,训斥道:“你们不知道皇上将行宫命为“西湖山房”吗?他老人家的本意,是要提倡崇尚节俭,爱惜民力。现在你们如此糜费,用得着吗”随即下令停止装修,一切从简,保持本来面貌即可。不久,康熙驾临西湖,见湖山景物自然平易,不像金陵(今南京)、苏州那样脂粉俗气,甚为满意。杭州地方官暗自庆幸之余,想起题诗的周涣山应该有赏,派人去找,老翁早已回他天台山了。

风花雪月情人桥

西湖风景区南缘月轮山麓到二龙头山麓,是当年华东四所著名教会大学之一的之江大学所在地,今为浙江大学分部,俗称浙大三分部。一九一六年,美籍《中国通》司徒雷登的弟弟司徒华林任之江大学校长后,下令在校内头龙头与二龙头两山之间的山涧上架设一座木桥以便利师生通行。此桥周围林木葱蔚,桥下山泉幽咽,潺潺注入一汪碧水深潭之中。日间飞鸟云影,入夜星月泻辉,十分幽雅宜人,被情窦初开的男女青年学生选作《人约黄昏后》的销魂去处,连年纪较轻的教师们亦偶尔前往,遂有《情人桥》的美称。词学大师夏承焘三十年代执教于之江大学,他在《天风阁学词日记》(一九三一年五月十三日)中写道:《夜与雍如何情人桥听水,繁星在天,万绿如梦,畅谈甚久。》

西湖丽山秀水,风花雪月,自古即是谈情说爱的胜场,与缠绵韵事相关联的桥还可举出多处。譬如断桥,我国四大古典传奇之的《白蛇传》中,许仙与白蛇娘娘相识在此,同舟回城;后又在这里邂逅重逢,言归于好,演绎成《断桥相会》这出许多剧种作为保留剧目的折子戏。又如西泠桥,古称《苏小小结同心处》。相传南齐歌妓苏小小,富才华,颇自重,一次乘车出游,在白堤上遇到青年才子阮郁,两人一见倾心。苏小小口占一绝云:《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即西泠)松柏下。》迫于时势身世,苏小小终难与阮郁谐秦晋之好,积忧成疾,病殁后葬于西泠桥畔,墓亭就叫《慕才亭》。再如长桥,早先桥长百步,为名副其实的湖上胜景之一。南宋时这里发生过一桩殉情悲剧:青年女子陶师儿与书生王宣教相爱,她的后母挑拨离间横加阻挠。陶、王坐船夜游西湖,在长桥下荷花深处双双投水以死相抗,杭城人闻之无不唏嘘,有人作歌谣哀悼,长桥从此又名《双投桥》。

在流传至今的爱情题材的西湖竹枝词中,有一首是用苏堤第四桥压堤桥起兴作比的:《茅家埠头芳草平,第四压堤桥影横。桥外飞花似郎意,桥边深水似侬情。》旧时压堤桥通茅家埠,桥下水极深,桥两头堤上杨柳成荫。有此一首语浅意深的竹枝词,压堤桥自可视作西湖又一座《情人桥》了。

灵感观音笑传奇

上天竺寺位于白云峰麓,始建于五代吴越,是西湖佛寺久负盛名的观音道场。

相传,后晋天福四年(九三九),僧人道诩深入当时尚未开发的白云峰下处女林中结庵修行。一天晚上,他见庵前山涧中闪闪发光,走近细看,发光的竟是一段木头。他带回这木头,发现其纹理、色泽与一般木头大不相同,而且散发阵阵异香。次日,道诩将香木送到城中有名的孔仁谦木雕作坊,请他雕一尊观音大士坐像。据说,孔仁谦雕木成像后,见观音妙貌庄严,宝光焕发,顿起邪念候据为已有。他立即照样另雕一尊观音像,企图鱼目混珠。哪知就在他做手脚的当天晚上,观音托梦给道诩,揭穿了孔木匠的花招,道诩仍将香木观音“真身”迎回庵中。

后汉乾佑年间,洛阳僧人从勋带着一枚古佛舍利(佛祖或高僧的骨灰)来到上天竺,将佛舍安置在香木观音像的头顶部,观音像从此妙相咸备,昼放白光。吴越王钱弘叔闻讯惊喜不已,立即派兵丁开通自下天竺经中天竺到上天竺的道路,拨款建起观音看经院即上天竺寺的前身。

北宋咸平初年,杭州大早。知州张去华听说上天竺观音像有“神异”,便率领一支仪仗,幡盖鼓吹,把香木观音像迎请到城南梵天寺,虔敬祝祷,请观音大士普降甘霖,解救旱情。碰巧当天就下了一场雨,上天竺观音从此名声大噪,凡遇天灾人祸,杭州地方官即来求助,号称灵感观音,香火之盛,不下于观音“老家”的普陀山。

清梁章钜对上天竺灵感观音的“神验”将信将疑,因为他从自己的亲身见闻中发现,历年中祈祷灵感观音,也碰到过没有反应的结局。他指出当官的迎请灵感观音下山入城祈雨,实际上是做样子给老百姓看的例行公事。如果真有雨,那是观音之灵、朝廷之恩;若是无雨那就是祈求的心不诚、礼不够,观音大士却总是神验的。

最可笑的是清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太平天国军第二次进攻杭州时,浙江巡抚王有龄平时不谙军情,袒庇私下,这时手足无措,只得又把上天竺的灵感观音请进城里吴山海会寺,每天上山拈香,祈求神助,结果,太平军经激战后攻克杭城,王有龄等清朝文武官员百余人或自尽或被俘,观音大士一点忙都没帮上,连一天竺寺也在攻城战中化为废墟。

舟宿西湖亦风雅

自古买舟游西湖为一大快事,更有一些游兴特浓善于别出心裁的人,爱以舟为家,终日荡漾在天光云影烟柳画桥藕花菰蒲之间乐不知返,夜宿湖上。

古时舟宿夜西湖多在天气较热夏日,南宋时最风行。夏夜炎热,小舟大舫一般不到相对闭塞的里湖,而是各占蒲深柳密宽凉之地,或留宿湖心,直到黎明降临才归去。

明末的张岱则喜欢在月夜更深众人散去后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因此时荷花清香拍人,方能清梦悠长。

明末清初诗人龚鼎孳有一年农历五月十四日夜,与夫人一起乘小画舫游湖。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他们畅游返回后,系船于寓楼之下,却并不上岸,而是在舟中剥菱煮芡,小酌达旦。此时人声已寂,楼台灯火也稀落无几,环顾湖上,悄然安宁,只有四围苍翠山色仿佛时时滴入杯底,诗人不禁慨叹:“千百年西湖风光,这一晚才算由我们独独全部享有了!”

秋夜舟宿西湖也别有一番情趣。南宋诗人王洧在《三潭印月》一诗中写道:“塔边分展宿湖船厂,宝鉴开奁水拆毁天。横笛叫云何处起,波心尺觉老龙眠。”诗中的“塔周围水面。后来明代的高濂则将深秋之夜泊舟湖中三塔旧基址列为西湖四时“幽赏”之一因为可以独坐舟中,领略落雁争栖竞啄,呖呖嘹嘹,秋声满耳的特殊情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33621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24
下一篇2024-02-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