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俗

陕北民俗,第1张

  陕北民风习俗:

  1、转九曲

  “转九曲”民间也称“转灯”,它属于一种民间风俗性祭祀活动,人们为得是求神灵保佑,在一年内驱逐邪魔,消灾免难,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安宁健康,幸福美好。

  转灯一般设在正月十五元宵之夜进行,部分村庄也有固定日子,如正月初五、初七、初八、十三等,也有不少村庄在正月闹起秧歌后,或外村秧歌队进行慰问之时,随便进行,没有固定日期。

  2、妇女习俗

  以前受“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陕北男主外,女主内的风俗习惯已根深蒂固。

  改革开放以后妇女得到彻底性解放,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关于禁忌,有的逐渐被抛弃破除,有的被纳入精神文明的行列继续沿用。

  3、民俗与红枣

  红枣是陕北的一大特产,主要分布在陕北的黄河沿岸和无定河下游地区,它栽培简单,适应性强,结果早,见效快而又耐旱,民间有“天旱收葛针”之说。红枣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也特别高,被人们称为“果中之王”,是人们延年益寿的营养补品;度荒充饥的救命食品;馈赠亲朋的美好佳品。

  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商品经济的发展,枣乡人民经过多年的论证,引技术、进设备、走上红枣产业化的新路子,以红枣为原料加工成的蜜枣、熏枣、酒枣、烤枣、滩枣、香酥枣、豆沙枣、紫晶枣、枣酒及枣汁等,产品畅销不衰,并在各地大中城市拥有了广阔的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广大枣农靠红枣过上了红火美好的日子。

  陕北的清涧1995年还被国家农业部、林业部等单位正式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

  4、民俗与毛驴

  提起毛驴人人皆知,特别是佳县米脂驴驰名各地。

  毛驴是陕北农村中一种普遍的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之一,陕北人祖祖辈辈都离不开它,不管其历史追溯到什么时期,它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是甚大的。

  总之,毛驴在生产习俗和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农民都愿养它。

  5、民俗与信仰

  信仰是对某种宗教主义的极度崇拜和尊重,相信并崇拜超超自然的神灵,是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折射、虚幻的反映,并之为行动的准则,也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动物的异常活动,天气的反常的现象,这一切分别是由动物的生活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变换所引起。但在过去落后的年代里,人们往往误认为这某种异常的出现,是某种事情凶吉的前兆,是神鬼对人凶吉的警告和启示。所以某些人利用这种异常现象的出现,用它来偏财诈钱,欺骗人们。在科学发达的今天,经过科学家们的深解细研,对此类的变化有着科学的论证。陕北的信仰和禁忌其多甚广,随着俩个文明的不断发展,流传在民间的部分信仰已被逐渐破除,部分已被纳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已成风俗。

  6、修庙会

  过去的陕北因受天灾人祸的侵袭,人们普遍崇拜神灵,所以各地普遍修起了许多庙宇,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平均每个村庄拥有庙宇两座,有的修建的还特别豪华。

  修庙宇首先由会长提议,并召集全体村民商量通过后在选好的地址上,请阴阳先生通过摆罗盘、定方位,然后选择个黄道吉日方可动工。

  7、庙会

  古老的陕北因自然条件恶劣,天灾时有发生,加之人祸并举,几乎把老百姓推进了地狱之门,所以,饱受多灾多难折磨,过着贫穷痛苦的老百姓出于崇拜、相信超自然神灵的强欲心理活动,利用宗教这一民族信仰,在各地修建起大大小小不通的庙宇,如玉帝庙、观音庙、老爷庙、娘娘庙、财神庙、龙王庙、山神庙等等,这些不仅历史悠久,其规模也盛大,目前有的还没国家及省市县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延安的清凉山、佳县的白云山、榆林的青云山、神木的二郎山、镇川的黑龙潭等多不可举,求神灵保佑期盼过上一个家庭平安、吃穿有余、安居乐业的美好幸福生活,然而千百年来在各地逐渐形成了一种庙会文化。

  8、抽签打卦

  庙堂内的神像默默无言,享受着人们的敬奉的香烟,钱财,可是人们要知道神灵提示的吉凶、福祸就须到神像前抽签问卦。

  抽签:签用竹竿制成扁状形,并刻上有上上、大吉、中平、中下、下下等字和签号,然后装入签筒。抽签时香客首先跪在神像前,点香、烧裱后,叙述抽签原因后,短期签筒缓缓地摇动,反复几次,最后跳出来一根签来,然后根据签号到签谱查阅此签的内容方可得知神灵给你的“提示”,有事因签没抽好重新抽一签直至理想为止,不过最多抽三签。签各庙有各庙的签,其数量也不同,内容也不一样。

  卦:卦是用柏木制成,长约五至六寸,粗一寸左右,按乾、坎、垠、震、簨、离、坤、兑八卦排列,制成八面,上面分别写上具体内容,当然各庙又有各庙的卦。

  抽签、问卦,源远流长,至今在陕北的各个庙会上盛行不衰,求子治病、升官谋望、家寨行人、经商婚姻、祈雨赐福等等,都要抽签问卦。

  9、戏俗

  提起唱戏,对于每个善被人来说都十分感兴趣,无论男女老少都特别爱看,不光在戏场里看,在家里端着饭碗就电视里播放的还放不过去,老年的那古典戏久看不厌,年轻的那年代时管不烦,被称“戏迷”绰号的随处可见,到处都有。

  陕北的戏剧种类也很多,大戏有秦腔和晋剧两种,基本都是古典的,演这种戏需演职人员较多,而服装道具也复杂,表演艺术较难,一般只有大戏班才能完成;而小戏却很多,基本上都是现代的,有道情、眉户、秧歌剧、婉婉腕、小品、二人台、三句半、快板等等,演这些剧目演职人员较少,服装道具简单,表演艺术容易,除了大戏班演一两台综合性文艺晚会外,大都由小型的戏班在演。

  10、贴倒福

  福是衣丰食足,美好欢乐,和睦团结的象征。多余人们在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在见方的大红纸上写几张或在市场上买几张大大的福字颠倒贴在门窗或窑内的墙壁上。相传把福字贴倒了,就寓意“福到了”。

  倒贴福已成为中华民族恩华的又一景观,同时也符合我们民族期盼吉祥如意的心理状态,深受国人的喜爱,所以一直沿袭至今,久盛不衰。

  11、行吃

  提起“行吃”(讨饭)这个话题,大家便会说那是家里太穷的结果,事实并非如此,我所说的行吃和社会上那些行吃的表面形式基本一样,而含义却大大不同,这也是千百年来流传下的一种民俗。

  之前人们处于唯心主义的想法,把孩子的生死存亡交个上帝保佑,部分贵族的娃娃等长到三四岁的时候在大人的引导下到别家“行吃”直到十二岁的时候。

  12、破土

  “修窑盖房,一世最忙”。当你选择好合适的地方需要修窑盖房时,首先请风水先生(阴阳)通过“罗盘”(指南针)的方式来定方看向,看是否能修造,如能并在动土修造的这一天,主人要带香裱,祭食,祭酒到所选好的地方点香、烧裱、供祭食、叩头祭祀,向当地土神告知,将要在此动工修造,求神灵在今后的修造的日子里,保佑人畜平安、顺心顺意,然后就可以动工了。这种流传千百年的风俗习惯人们称为“破土”。

  另外,在丧俗中,打坟墓之前也要举行同样的仪式,也叫“破土”。

  13、献土

  献土,民俗又称“安土神”。而土神,民间又称是“家神”,它的“人物”是保佑这家人的平安,若这家人万一有什么灾难,就是靠土神来“搭救”,所以人们对新修的住宅,或是住了多年的旧居都要举行安土神仪式。

  安土神是有一定的时间,是借助土神还位时才能举行。

旧词

1——邻家。陕北称邻居为“邻家”。如“你守着这么些邻家,能没个相伙的?”民谚:亲戚盼有哩,邻家盼走哩。再比如“有千年邻家,无百年父子”。

2——硷畔。陕北农村庄户人院墙外大门口的一块平地,长不过丈余,与窑洞崖面大致等宽。

3——管教。读guǎn jiào。这个“管教”,不是管制劳教之类的管教,而是“一定教、一定让…”的意思。如:你放心,我管教他给你赔礼道歉。在我梅江老家也有这样的说法:“你儿子管不管啊,不管我来管。”这个管就是管教的意思。

4——䋎。读zàn,以针线连缀。如“抬木椟的都把个红布条条䋎在衣裳上。衣裳开口子了,我先给你䋎给几针,临完儿再缝。”

“䋎”是古语,义“缝补”。《乐府诗集·古辞·艳歌行》:“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䋎。”汉《说文》:“䋎,补缝也。”清·段玉裁注:“补者,完衣也。古者衣缝解曰袒,见衣部,今俗所谓绽也。以针补之曰䋎。”宋《广韵》丈苋切:“䋎,补缝。”

5——涎水。读hán shuǐ,陕北管“口水”叫“涎水”。李季《王贵与李香香》:“越想越甜赛沙糖,涎水流在下巴上。”古代“涎”字也做“㳄”[xián]。即“口水”。汉《说文》:“㳄,慕欲口液也。”春秋战国《关尹子·八筹》:“心慕物涎出,心悲物泪出,心愧物汗出。”

6——瘦筇。筇,读qióng,实心,节高。

7——寒汀远渚。汀,水边平地;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8——潇洒虚旷。潇洒,反义词“木讷”。虚旷, 空虚、广大宽阔、空费。

俗语

1——吃汤水。赴宴席的说法。

陈水河整理于2021年1月6日早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582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20
下一篇2024-04-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