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是谁李岩是怎么死的?

李岩是谁李岩是怎么死的?,第1张

李岩这个名字并不特别,它是一个单名,是一个普通的摇滚角色。历史上叫这个名字的人不计其数。本文要告诉你的李岩是李自成的部将,他曾经追随李自成,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李自成的心腹和幕僚,他提出的建议赢得了民心。

李岩,原名李欣,河南开封府祁县人。他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白静是山东巡抚兼兵部尚书。后来,李被判处三年徒刑,为民赎身,尽管他因宦官的失败而受到惩罚。然而,李在他的家乡是非常有名的,所以当他离开家时,他仍然是一个乡绅,尽管他为人民削减了他的工作。

李岩从小学习经典,刻苦学习,在天启中期是一名大学者。虽然李岩从小受到教育,但他并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他慷慨大方,慷慨大方,善于付出,善于与不公作斗争。气质豪爽,却像一个行走江湖的侠客,到处交友。

长大后,他的父亲给他取名为唐家的女儿,唐家是当地的一个富裕家庭。唐学识渊博,贤惠贤惠,出身名门。两人结婚后,琴、琴、乐相得益彰。

在繁华的年代,李岩可能会走上仕途,或者成为村里受人尊敬的绅士。但那是明朝末年,战乱天灾,人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谋生不容易。

明朝崇祯十三、十四年,河南闹饥荒,天下大旱,百姓流离失所,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政府没有考虑如何救灾和拯救人民,而是仍然不停地催要钱和食物。对于那些生存受到质疑的人来说,这简直是雪上加霜。

李岩仁义,看到这种情况,去祁县县长为人民求情。但是,祁县县令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地方官。他只对上级负责,想着如何完成上级交给他的任务,才能保住自己的饭碗。至于人的生死,这根本不在他考虑的范围之内,所以李岩自然是白活了。

不管政府做了什么,李岩回家了,所以他给了3000石粮食来帮助灾民。九牛一毛,但这是李家能拿出的全部了。所以李岩想出了一个办法,说服他周围的富人为救灾捐赠食物。他写了《劝赈歌》,并把它带到富裕家庭的家中,说服他们给予救济。

《劝赈歌》

这几年蝗灾频发,啃咬稻苗从未盛期。米价涨了好几倍,黎巴嫩人民到处苦不堪言。

草叶填饱肚子,孩子互相哭闹。几天内很难找到一顿稀饭。

官征粮而虎穷,奢家索债如豺狼。呼吸不畅,灵魂先埋春土。

骷髅遍地堆,业重饥重。如果你不能教人哭,眼泪就会变成血点。

劝富济贫,太仓有无量五谷恩。死骨教再生,让你有天地之感。

天地无私保佑好人,好人有德有福。扶贫济困是大功勋,德行富贵是子孙后代的光荣。

封建地主靠剥削百信积累自己的财富。现在让他们把它拿出来,而是帮助受害者。所以李岩的《劝赈歌》一点作用都没有,还在路边饿死人,因为吃不饱。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的败军来到河南。吃不饱的饥民加入了叛军。感受到明朝政府的不作为,李岩也选择了加入起义军。他遇到了李自成,他们聊得很开心。李自成对李岩说,讨厌黑夜的观众,李自成对李岩说,气度千里之外,增加了孤独和焦虑。李岩还说,将军对人很好,他愿意充当先锋。李自成说

李自成攻占北京,被清军赶出北京。逃亡中,李自成听从牛金星的建议,杀死了李岩。

李自成的谋士李自成是明末最著名的领袖,可谓“猛士如云,谋士如雨”,但如今广为流传的谋士只有李岩和牛金星。出生于官宦家庭的画像,其父李是个官员。

李自成的谋士

明朝末年,作为战争中最盛领袖的李自成,麾下“猛士如云,谋士如雨”,而如今,广为流传的谋士只有李岩和牛金星。

李岩的肖像

出生于官宦家庭,其父李曾任山东巡抚、兵部官员,但因牵连“魏忠贤逆案”而被革职为民。李岩文武全才,爱打抱不平,经常扶贫济困。他在家乡享有极好的声誉。

李岩是在李自成率领起义军途经家乡时加入起义军的。他和李自成一见面就聊得很投机,两个人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此后,李自成采取了李岩的“安抚民心”政策,大大提高了起义军在人民心中的地位。起义军得以从原来的土匪变为义军,至此,李自成得以建立富强之国。但李自成入京后,由于李自成自信心膨胀,加上同僚对李岩的嫉妒,李岩的许多重要建议没有被采纳,导致起义军很快失败。李自成出京途中,听信另一谋士牛金星的谗言,杀了李岩,军心涣散。

牛金星是明日觉悟第七年的举人。他熟悉兵法,善于运筹帷幄。崇祯十三年,由李岩引荐给李自成。

牛金星加入李自成后,提出了“少杀少罚,赈济饥民,赢得民心”的九字建议,被李自成采纳。他是李自成称帝的坚定支持者,也正是因为牛金星的推动,李自成才会顺利称帝。但牛金星心胸狭窄,嫉妒心强,贪恋权力。在李自成回京的路上,他去李自成那里做客,导致李岩被杀,使得大顺军心不稳,多名将领出走。李自成战败后,牛金星带领儿子投奔满清。当时满清政府因为牛金星在官员中名声不好,没有安排他的职位。最后,牛金星老死在衙门里。

李自成杀了李岩。

李自成和李岩的被害,可以用“兔狗烹”二字来解释。当然,李岩被杀的原因有很多。在这里,作者将为您分析它们。

李岩斯蒂尔斯

首先,因为李岩显赫的家庭背景,他的父亲曾经担任过山东省的省长。在李自成的眼里,李岩永远与自己这个农民不同。虽然李自成前期对李岩的才华非常赏识,但随着时间的增长,李岩的才华逐渐被大家所知,在军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随着李岩的地位越来越高,李自成对李岩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作为一个农民,他总是相信,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李岩最终会取代他的位置。为此,他逐渐疏远了李岩,并培养了与自己出生相似的牛金星来与李岩抗衡。最终,李自成听信牛金星的谗言,毒死了李岩。

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当时还是李自成谋士的牛金星促成了这一局面。牛金星是李岩介绍给李自成的。牛金星对李自成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的九字建议为日后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到了后期,牛金星自信心膨胀,贪恋权力,对同为谋士的李岩心生嫉妒。在李自成兵败逃离北京的途中,善于了解人心的牛金星向李自成求情。他诽谤李岩用占星术取代李自成。有心杀李延的李自成找了个“合适”的借口,结束了

最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李岩本人也有死的心,后期的大顺政权混乱不堪,尤其是占领北京之后,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李岩向李自成提出了几个可以拯救大顺的建议,但都被拒绝了。这时,李岩非常失望。以李岩当时在军中的威望,完全可以带领一批人走出李自成,自己创业。然而,以天下为己任的李岩却选择用一个人的生命来换取天下暂时的和平。

在明末时期,李自成的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尽殉国,大明就此灭亡。但是大明的灭亡并不代表一切就已经结束,大部分的李自成军在北京城内开始大肆搜捕明朝高官,并期望在他们身上搜刮出更多的银两,以充军资。

但也有少部分的李自成军高级将领,并不满足于收刮钱财。他们的追求显然比普通的起义军士兵更高,这些人他们开始祸害滋色娇好的官宦女眷。在绝对的力量之下,这些官宦女子的家人,不仅无法保护他们,其大多也自身难保。而李自成准备招揽的吴三桂,府中的爱妾陈圆圆,因为色艺双全,被李自成的老铁刘宗敏看上并直接霸占。

 然而让李自成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霸占陈圆圆这个美女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陈圆圆是吴三桂的女人。但吴三桂在山海关,手握重兵,直接抵御着满清对于中原的火热目光。这是一个李自成必须要去招揽的人才,但目前看起来事情已经复杂了,招揽之路注定不再畅通。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吴三桂和李自成决裂,两者在山海关大打一场。吴三桂引来清兵,击败起义军,到最后李自成一路败退,直至身死道消。那么,让吴三桂决定投效清朝的重要人物-刘宗敏,最后又结局如何呢?

 李自成和刘宗敏一起在山海关,被吴三桂和清军一起击败,刘宗敏甚至在战斗当中中箭受伤。满清军队的突如其来,让起义军士气低落,损失惨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率军退往北京。由于李自成故土难离思想作祟,李自成决定离开北京回到陕西,准备实力恢复以后继续北上作战。

然而事与愿违,清军和吴三桂的军队尾随而进,李自成的军队屡战屡败。一路从山西退到陕西,最后又退到河南,部队人员不断减少,而且在河南的时候,牛金星污蔑李岩,造成李岩被李自成处死,刘宗敏甚为愤怒,扬言要想办法弄死牛金星,为李岩石等人报仇。此时农民起义军队伍当中的主要将领和文臣之间出现了如此离心离德之举,也暗示着李自成的部队即将崩溃。

 此时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已经几乎走到末路,被严重缩小的队伍在围追堵截之下不得不退往湖北九宫山区域。在这里,李自成和他剩下的战友们,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刻。在当地武装的围堵之下,刘宗敏和李自成一起战死沙场。

结语:刘宗敏实在是无法想象自己霸占了一个女人,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不仅自己在战斗当中受到箭伤,其后好兄弟李梓晨也跟他一起走了下坡路,并在很短的时间内一路败退直到战死在湖北九宫山。如果刘宗敏知道,因为自己的自私行为,让他和李自成的大业一败涂地,不知道他会做何感想呢?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3月,中原大地上一片刀光剑影。首先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在攻占了西安后,一路摧枯拉朽,经山西,出居庸关,居高临下攻下了北京城,明王朝宣告灭亡;其次是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打开了东北的大门,引清兵入关,镇压了明末农民起义军,满族贵族建立了清王朝,使得中国历史翻开了清初的一页。封建文人在劫余乱后,纷纷著述,开始了对明末历史的追述和研究。这些封建文人,或直笔,或增饰、或以闻传讹、或相互抵牾,终于留下了诸多疑案。关于大顺军李岩其人,即因史籍记载的不同,300多年来,域以为“子虚乌有”,或以为确有其人,众说不一。

持肯定意见者认为,诸多正史、野史、笔记、小说,都比较一致地肯定,李岩原名李信,河南杞县举人,是魏忠贤党羽、明朝兵部尚书李精白之子。崇祯时,因魏忠贤案,李精白入狱判刑,李岩即家居未仕,人称李公子。时值河南大旱,灾民惶惶呼救,李岩遂力劝杞县府宋知县停征赈济,又出栗赈灾,被诬下狱。后又被灾民攻破县城,劫狱后,杀知县,逼上梁山,投奔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用为谋主,赐名李岩。

关于李岩投奔李自成起义军一事,无名氏《梼杌近志》有传奇式的记载,不妨迻录于此:“崇祯末,流寇四起,绳妓红娘子乱河南,虏杞县举人李信去,强委身之。信不从,逃归。有司疑信,执下狱。红娘子来救,城中民应之,信仍归红娘子。遂与李自成约为兄弟,决意为逆。李信妻汤氏劝不听,缢于楼,面色如生,不知何时死。”李岩入李自成军后,曾荐河南卢氏举人牛金星,牛又荐举阴阳先生宋献策。李岩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攻下北京后,又派兵保护明懿安太后和河南状元刘理顺,藉以稳定社会秩序和收买人心。其最后被杀,是牛金星谗言的结果。

史家们认为,上述史籍的作者,大多是治学严谨、颇有影响的学者,如顾炎武,他在《明季北略》中也肯定了李岩其人其事,他的记载应该说是可信的;又如《明史》,亦应视为信史,记载李信入伙李自成起义事也颇为细。这是其一;其次,上述史籍的成书时间,大多是在清顺治和康熙年间,距大顺军的失败时间不远,作者完全有条件广泛接触当时曾亲历其事、亲见亲闻的当事人,故李岩确有其人,应是可信的。近人郭沫若、范文澜等均持这一观点。

持不同意见、最早提出此案的是清初学者郑廉。他在《豫变纪略》中说:“杞县李岩,则并无其人矣。予家距杞仅百里,知交甚夥,岂无见闻?即不幸而陷贼者,亦未闻贼中有李将军杞县人。不知《明季遗闻》何所据而为此也。而《流寇志》诸书皆载之,不知其为乌有先生也。”此后,论者从李岩的籍贯、家世及其在杞县举义的事迹等方面作了考察后认为李岩确无其人。证据之一是:除《豫变纪略》的作者、“距杞仅百余里”的郑廉否认李岩外,清初河南《杞县志》、《开封府志》的纂修者也否认杞县有李岩其人;第二,李精白不是杞县人,而是颖州(今安徽阜阳)人。无论是在做官、还是削职之后,其均未迁居杞县;第三,李岩不是李精白之子。这一点,在《杞县志》和《颍州府志》中均有记载;第四,李岩在杞县劝赈举义的事迹,也属虚构。因检诸史乘,崇祯时的杞县知县,从四年至十三年间未有一个姓宋的;其间的杞县知县,并非有人死难,杞县城也从未为义军攻破。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野史、笔记、小说,甚至包括《明史》的纂修者在内,都众口一辞地把李岩说成是杞县人,是李精白之子呢?论者又进一步认为,这首先是明末统治者为仇视、诬蔑农民起义军的需要而捏造的。因李岩为自成“谋主”,而李岩则是李精白之子,李精白为逆案中人,海内之所切齿,故一闻有李氏从贼者,皆曰:“此必李精白之子也”。从此,“以讹传讹,遂登史策”。其次,抬出李岩,实为贬诋李自成,其始作俑者是西吴懒道人《剿闯小史》。实质上,早期传说中的“李公子”,即李自成本人。《剿闯小史》创造出“李岩事迹”后,为统治者所认可,即通过各种渠道渗进史籍,《明史》纂修时,正值清初文字狱锻炼的高潮,自然没有人矫枉,“李岩”就从本无其人,成了确有其人。

在明末的历史上,有两个妇女的事迹行踪,特别引人注目,至今还吸引着研究者们的兴趣。一个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之爱姬陈圆圆,另一个便是明末农民起义高级将领李岩之妻红娘子。

最早对红娘子作过一番研究,并认定红娘子确有其人的是郭沫若。他在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引用《明史·李自成传》中的记载:“会绳妓红娘子反,掳信,强委身焉”,说的是江湖卖艺的杂技演员红娘子造反后,看中了杞县举人李信(岩),一定要嫁给他。李岩开始放不下举人公子的架子,不肯就范,在被迫做新郎后又逃跑,被官府抓进监狱。红娘子率领杞县饥民,攻破杞县城,把李岩救了出来,结为夫妇,又劝李岩投奔李自成。这个故事颇有戏剧性,因此使郭沫若一直念念不忘,想改为历史剧。三年后,他在《关于李岩》一文中还提到,他在《甲申三百年祭》中对李岩和红娘子逸事的叙述,“颇引起读者的注意”。后来他又在无名氏的《梼杌近志》和吴梅村的《鹿樵纪闻》中发现了有关李岩和红娘子的一些记载,内容与《明史》中所述无甚出入。因此,他认为《明史》中的记载可能就是根据吴梅村等人的著作写成的。

解放以来的研究证明,绳妓红娘子破杞县城救李岩的故事,确实如郭沫若所言,最初见于吴梅村的《绥寇纪略》(即《鹿樵纪闻》)。吴梅村是明清之际的大诗人,声望很高,他的《绥寇纪略》成书又较早,故此故事影响较大。稍后,戴笠的《怀陵流寇始终录》、冯苏的《见闻随笔》、毛奇龄的《后鉴录》中都采用这一故事。有人认为,《明史》中的《流贼传》系毛奇龄主稿,他根据《绥寇纪略》等书,将这一故事写入了《明史·李自成传》。《明史》在官修史书中较受推崇,这个故事也就流传很广了。

明史专家谢国桢,也主张红娘子确有其人,写有《红娘子与卦子陈四》一文,引用了戴笠《怀陵流寇始终录》中的有关红娘子记载。在他编的《明代农民起义史料选编》中,收集了毛奇龄的《后鉴录》。该书称红娘子为“踏绳妓也”。上述史料均为郭沫若当年所未见,但内容与《明史》中的记载也没有什么出入。所有这些记载,有一点是共同的:有关红娘子的事迹,都与李岩紧密相联而不可分,讲的都是红娘子破杞县城救李岩这件事。

前几年,史学界对是否有李岩其人,进行过热烈的讨论。顾诚在《李岩质疑》(《历史研究》1987年第5期)中认为,李岩不过是某些人虚构出来的“乌有先生”。李岩其人其事,在他家乡河南地方史料及父老的口碑中并不存在,当年,郑廉在《豫变纪略》中,就矢口否认杞县有李岩其人。此外,康熙《杞县志》中,还专门附有一篇《李公子辨》,否认李岩是明代大学士李精白之子,否认有举人李岩的存在。据此,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认为,红娘子破杞县救李岩出狱“绝无其事”,“这个故事是一个虚构的传说”。

有些研究者认为,李岩虽不是李精白之子,也不是河南杞县的举人,但不等于无其人和其事。因为从当时保存下来的塘报及一些在京目击者的记载看,李自成农民军中确有一个被称为“李公子”的担任都督的李岩存在。但认为即使李岩确有其人,而红娘子破城相救之说仍不可信。因为查乾隆《杞县志》,在崇祯年间,从未发生过饥民攻破县城杀死知县的记载。此外,许多记载有李岩事迹的史籍,都不提红娘子。

在《绥寇纪略》等书中,有关红娘子的身世和起事始末,都语焉不详。我们至今连她姓什么,都还不知道。仅知道她是一个“踏绳妓”,走江湖的杂技表演者。所称“红娘子”,恐系以穿红色衣为标志。这在明末农民起义中也并非无线索可寻。因此,有些研究者认为,红娘子率领的大概是一支白莲教起义军,因为身穿红衣,被称为红娘子。

红娘子的最后结局,同李岩一样,也是一个谜,按《永昌演义》中的说法,红娘子后来成了白莲教首领,在李岩死后,还见过出家当了和尚的李自成。当然,这只是小说家言,而不是历史了。

关于有无李岩和红娘子的争论,至今还在继续。顾诚在1984年出版的《明末农民战争史》一书中,重申了他的并无李岩其人的观点。而谢承仁在《李自成新传》(198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一书中,则认为李岩确有其人。这两部书,都是研究李自成农民军的力作。究竟孰是孰非,只好留待专家们作出进一步的回答了。

2几辆破旧的马车,载着一支流浪艺人的队伍,缓缓行驶在由山西通往河南的官道上,一路上飞扬的尘土,落满了车逢,这支十来个人的队伍,似乎个个都疲惫不堪。

这是明崇祯四年的春天,陕西、山西一带久旱不雨,饥荒严重,迫于生计,各地流寇蜂起,烧杀抢掠,闹得鸡犬不宁。这些流浪艺人原本是在山西境内周游卖艺,如今当地人肚子都填不饱,哪里有闲钱来打发他们,他们便只好收拾行头,转道尚且安宁的河南,这支队伍的领 头人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姑娘,因常穿一身红色表演装,人们都称她红娘子。这帮艺人原是由她爹组织起来的,红娘子从小失去了亲娘,随着四处流浪卖艺的爹长大,既然长在这种班了里,她自小就接受了严格的训练,七岁登台,九岁成名,十五六岁时便成了班子里的台柱子 ,前年她爹累死在场子上,顺理成章,她又被大伙儿推举为班头,领着十几号人走南闯北,挣一口血汗饭吃。这天,红娘子的班子来到河南祀县,在县城闹市的一块空地里罢起场子,一阵激昂紧凑的锣鼓声后,场子周围便很快围满了赶来看热闹的市民,个个举头拭目,等看 好戏上场。因为是在本地的第一场演出,必须来个开门红才能镇得住观众,红娘子略略化了妆,便第一个出场了,她的拿手绝活是绳技,场上早已竖起了两支高杆,离地一丈高的杆头上牵了一根筷子粗细的钢丝绳,在阳光照耀下闪发亮。只见红娘子穿一身鲜红的短靠,一根 银色宽腰带紧束腰间,把她细腰丰胸,窈窕健美的体态勾勒得鲜明动人,红衣衫的衬托下,一张俏脸愈发显得白哲生动,明眸闪烁处,引得周围的观众耳热心跳,眼光不由自主地跟着她转。红娘子亮相后,猛地一个燕子翻身,便轻轻巧巧地跃上了一丈多高的钢丝绳,单脚立 在上面悠悠晃晃;接着,只见她柳腰轻摆,在钢丝上走了儿个来回,双手则在空手优美地舞动着;稍稍停了一会儿,突然向上一纵,翻了一个漂亮的空中筋斗,又稳稳地落在钢丝上;接下来是一串仙鹤独立,乳燕展翅,蛟龙出水,彩凤朝阳的技巧动作,惹得下面的观众惊呼 声一阵高过一阵,这时,空地里刮起了一阵风,把高处的钢丝绳吹得摇摇荡荡,似乎要

把红娘子荡了下来,但她一连串的空翻,有时眼看就要失足落下,却又总是能恰到好处地稳住,观众们不由得大声叫好。

又是一次惊险的动作,红娘子听到从观众的外圈发出一声惊恐的呼叫,与四周的喝彩声格格不入;稍稍站走后,她低头向那呼声处看去,原来是一位年轻的公于,正睁大了眼睛,惊恐地望着自己,看他站在离观众圈稍远的地方,手里牵着一匹白马,似乎是刚刚来到。就在红 娘子低头看去,四目相对的那一刹那,她不由自主地心中一悸,宛如触电一般,表演经验丰富的她为什么会突然分神呢?只因那公子眼中流露出一种由衷关切和担心的神态,是她极少见到的,何况这又是来自一位英俊儒雅的年轻公子,怎不让她心神荡漾呢!

那位公子似乎也察觉到了红娘子那含情脉脉的眼神,他先前是被她高超的技艺、矫健的体态、秀媚的脸庞吸引住了,现在却更为那种勾魂摄魄的眼神而心荡神移。这位公子叫李岩,乃是当朝户部尚书李精白的小儿子,年方二十,已有举人身份,此时正在家乡祀县埋头苦读, 以待来年入京应礼部会试。今天春游偶而路过此地,不料却被一位江湖卖艺女弄得心旌摇曳,难以自持,他心想自己身为尚书公子,哪可如此轻薄,便强迫自己离开了场子。

钢丝上的红娘子做完一个动作,再定睛朝下看时,已不见了那位公子,心中一动,自知一时难以平静下来,于是连忙一翻身,蝴蝶一般地落在了地上。

红娘子的班子接连在杞县表演了五场,红娘子每次留意观察,却再也没见到过那位公子,卖艺人四海谋生,几天后,红娘子虽然牵肠挂肚,却只能带着班子转场到其他城镇去了。

三年后,李岩奉父母之命与大家闺秀汤柳容结为夫妻,汤氏秀美文静,知书识理,婚后的生活还算美满和洽,然而昔日红娘子佻巧的模样,仍然不时地在李岩脑海中浮现出来。

这时,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已卓成气候,形成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几股势力分庭抗争的局面,由于连年战乱,又逢上干旱之灾,杞县一带也闹起严重的饥荒,哀鸿遍野,民不聊生。饥民们知道李公子心地善良又很有来头,便纷纷聚集到李家门前,哀呼:“李公 子救我!李公子救我!”

李岩心感神伤,当即打开了自家的粮仓救济饥民,可毕竟僧多粥少,仍然解决不了大问题,于是就出面请求县令宋常咸,打开粮仓放粮济民。宋县令却是个胆小怕事之人,只说开仓大事必须请求上级批准才行,可此时战乱阻隔道路,要想与省府取得联系再放粮,势必来不及 了。李岩果敢他说:“救人事大,应见机而行,倘若上级追究起来,我甘愿承担全部责任!”

既然如此,宋县令无话可说,于是打开了粮仓,将存粮发放一空,帮杞县的百姓度过了难关。事后,省府闻讯后果然派官吏来调查此事,宋县令唯恐自己牵涉进去掉了乌纱帽,一口推说是李岩带领饥民强行开仓抢粮,自己毫无办法。如此一来,案情性质大变,李岩成了哄抢 粮仓的首犯,被关进大牢听候发落。

一听说李公子被捕入牢,全县的百姓为之愤愤不平,大家奔走相告,自发地组织起来到县衙为李公子请愿,都置疑道:“李公子是救活了一县饥民的大好人,怎么可以治罪呢?”

然而县衙里的宋县令哪里管这么多,他一心只想应付了上级,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就行,哪里会管什么怨声载道。

恰好此时红娘子一行巡回演出又来到了杞县县城,耳边不时听人说起李公子的义举和案情,虽然她并不知道李公子就是当年令她心悸的那个人,但她深深为这个李公子的行为而感动,心中涌出助他一臂之力的想法。

一个月黑风高夜,红娘子换了一身黑色夜行装,悄悄摸到县衙大牢,施展出飞檐走壁的功夫,轻轻松松地翻入了狱墙内,抓了一个狱卒,问明了关押李公子的地方,神不知鬼不觉地潜了进去,把李公子救出,当夜带他逃到延陵山密林深处的山洞里。

来到山中停下,天色已经放亮,红娘子这才得空仔细打量被自己救出的李公子,这一看竟大吃一惊,这个李公子居然就是自己当年在杞县卖艺时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那位年轻公子。李岩似乎也认出了眼前这个黑装侠女,就是当年那个翻腾在钢丝绳上的红衣姑娘,世间竟有 这等巧事!两人一番相叙,顿时觉得彼此十分亲近,李岩对红娘子的冒险相救感激不已,红娘子则为自己救出的是他而万分庆幸。

李岩对自己越狱逃匿行为惶恐担心,红娘子万般柔情地安慰着他,劝他待风头过去再作打算,先在山中隐居些时日,有意无意中,红娘子流露出以身相许的意愿,李岩受宠若惊,但一想到家中的娇妻,不免有些顾虑,欲爱又止,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天,红娘子下山去寻食物和日用品,让李岩在山中等她。李岩一个人坐在山洞里,左思右想,觉得自己主张开仓放粮的行为确属情势所迫,只要调查清楚,应该可以获得谅解,如今擅自越狱,平白无故地加上个罪名,岂不是弄巧成拙?再说父亲身为朝廷大臣,自己又是 前途可待的举人,何必逃隐山中,作亡命之徒呢?如此想来,他渐渐下定了决心,索性趁着红娘子不在身边的机会,径自循路下了山,到城中县衙去投案。为李岩的不翼而飞,宋县令正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这时见李岩又自回罗网,连忙把他钉上脚镣手铐,打入地牢,诬陷 他是串通贼人的要犯,准备就地处死,以免得他再次逃跑,自己受到牵累。

县城里的百姓听到李公子将被处死的消息后,悲痛万分,纷纷奔走街头,商议着搭救公子的计策,商量来商量去,始终没想出个妥当的办法。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红娘子手挥宝剑,骑着一匹白马飞驰入城,在闹市中振臂一呼,马上应者上千,大家一窝蜂地跟着红娘子冲 进县衙,赶跑衙役,杀了宋县令,打开地牢,救出了悲愤已极的李公子。

事情不由自主地闹到了这种地步,已经和举旗造反没有什么两样了,既然如此,李岩只好接受了红娘子的提议,打起义旗,聚众为军,与朝廷抗争!经过一番谋划,李岩当众宣布:“劫狱杀官,罪已加身,事已至此,不如挺而走险,如今世道昏暗,我们何不独树一帜,称雄 一方,也好给百姓们谋些好日子过。大家可否愿意随我同起?”当地的百姓早已痛恨致极,如今德高望重的李公子摇旗呐喊,怎不心情激荡,当即就有数千人表示愿意舍命相随。

大家推举李岩为首领,占据了杞县县城,势力四处扩张,基本控制了整个杞县和附近一些城镇。由于李岩施行的一系列减税免捐方案颇得民心,远近饥民纷纷闻讯投奔到他的旗下,很快就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义军队伍。

这时李岩的夫人汤氏已去了京城公婆家,她是在李岩入狱后奔往京城,找公婆设法搭救丈夫的。既然揭竿而起,夫人回来的希望十分渺茫,红娘子又是一往情深,李岩禁不住敞开了心扉,接纳了红娘子,夫妻俩一唱一和,把义军整治得象模象样。

京城中李尚书夫妇及汤氏得到李岩落草为寇的消息大为震惊,连忙连连写信劝他改邪归正,可李岩既已骑虎,势成难下,只好对父母妻子的劝告不闻不问,李尚书夫妇大感家门不幸,羞愧难当,为了表示自己对朝廷的忠心,一家人一同自缢而绝,汤氏也在其中。

后来,李岩的起义军与闯王李自成的部队结合在一起,李岩成为李自成麾下出谋划策的重要人物。崇帧十六年春天,义军攻破京城,李自成自立为大顺皇帝。不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的部队大败干一片石,此时李岩建议道:“事已至此,当以一致抗拒清兵入关为要 任,可与南京新立的福王密切联合,暂缓称帝,等把满清人驱逐出关后,再议皇位之争。”李自成坐上了皇帝宝座,舍不得轻易放弃,不但不采纳李岩的忠告,反而听信了小人的挑拨,唆使牛金星用毒酒杀了李岩,然后载着大批金银财宝,率部向西安撒退。

此时红娘子正率领一支人马远在中原一带征战,侥幸逃过了李自成的迫害。李岩惨死的消息传来,红娘子悲愤填膺,立刻打起广“为夫报仇”的旗号,开始与李自成为敌,同时又反击满清。虽是两面受敌,但因红娘子调遣有方,她的部队还是接连取胜。

到后来,李自成失势,清兵攻下西安,直驱中原,大军压头,红娘子被迫撤向湖北一带,将人马并入南明巡抚何腾蚊麾下;然而,不久之后,清兵南下,屠扬州、陷南京,南明很快烟消云散,红娘子也在激战中失去了下落。

“重写晚明史”系列不太好读,五本书加起来二百多万字。当然,长不是问题。同样写明史,《明朝那些事儿》也不短,好读得很。

作者樊树志老先生治学严谨,大量引用史料原文。不但如此,作者做结论也很谨慎,经常把不同观点史料放在那儿,读者自己琢磨吧。这倒也是,几百年前的事,谁能说得清楚到底咋回事。

1

举个例子,看过《碧血剑》的都知道,李自成手下有个大将李岩,人称“李公子”。这人在农民军中是个独特存在,文武全才、人品还好。大顺军进北京,全腐化了,只有他保持清醒。别人都变了,就你不变,格格不入可不行,于是就被闯王赐死了。

金老这么写,是拿李岩-李自成这对关系对应袁崇焕-崇祯的君臣关系。

顾诚先生在《明末农民战争史》里认为李岩这个人属子虚乌有,所谓“李公子”云云就是民间称呼李自成的。

樊老先生则认为,顾先生太武断了,明明很多史书上都记录了李岩,怎么能说没这个人呢?

就这么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成了悬案。到底有没有呢,大家自己判断吧。我倾向于顾先生的观点,没有。

为啥呢?这个人太像小说里的人物了,集中了所有优点,还是冤死的,特别符合传统文学里的忠臣形象,结合生平经历看,像是硬生生被嵌进大顺军集团的。

清朝为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对明朝而言极力宣传袁崇焕被冤杀,对大顺而言极力宣传李岩被冤杀,证明崇祯和李自成都是亡国之君。这个逻辑倒和金老一样。

这样的问题其实很多,比如农民军到底开过荥阳四十八家大会没有,有没有车厢峡这个地方,大顺军进北京拷赃得了多少钱,甚至大顺军到底腐化了没有,张献忠屠川了没有?

这么多问题搞不清楚,历史的意义是什么?

樊先生写这套书就是要解答写历史的意义。他在后记里提到: 宏大叙事是历史研究的一种手段……宏大叙事与碎片化研究,都有存在的理由。但是……不能用碎片化取代宏大叙事……我想用《重写晚明史》,向宏大叙事的历史研究致敬。

谈宏观,对业余爱好者来说足够了。就像看高手过招,我们怎么能像王语嫣一样喊出来萧峰的每一招,只要看到萧峰拎着慕容复脖领子把他扔出去、知道武功谁高谁低就行了。

2

那么,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历史到底是不是群众写的?

也是,也不是。

一个政权,人心丧尽,自然要翻车。明末,农民起义蜂起,岂独一个李自成,岂独一个张献忠?

朝廷面对的是死局,且不说与满洲和农民军两线作战,就说剿农民军一事。要剿就要派兵、征兵,派兵、征兵就要筹款,筹款就要加税,所以就有练饷、剿饷(加上辽饷就是“三饷”),加饷自然就有更多人造反。于是,死循环。

但得天下的也不一定得民心。

李自成进京,算是得了天下,得了天下民心吗?满清入关,肯定是得了天下,得了什么民心?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得什么民心?

所以,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是胜利者中的英雄人物写的。

胜利者和英雄人物是1,群众是0。只有1没啥用,但没有1、再多0也没用。有了1,0可以变成倍增器、放大器。

历史可以创造英雄,群众也可以创造历史,但没有英雄的群众创造不了历史。

3

接下来的问题是,人和制度哪个重要?

少年时,我当然认为人重要。受小说、评书、戏文、故事影响,觉得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们是历史变化的主因。

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觉得制度更重要。好制度可以不让人办坏事,坏制度却会让好人变坏。

再后来,又觉得还是人重要。制度是人制订出来的,有了制度,人不遵守有啥用?执行制度的人是弱鸡有啥用?同样的人,在不同制度下表现不同;同样的制度,由不同的人来干也会不同。

比如说内阁,制度还是那个制度,皇帝不同、首辅不同,结果大不同。

明太祖是强人,啥事都可以自己干,也都想自己干,不需要宰相。胡惟庸、李善长,通通干掉。

明成祖也是强人,但没老子那么强,就搞了个内阁,找几个人当秘书顾问。

再往后,仁宗、宣宗就不算强了,所以更倚重内阁。内阁大学士其实才五品,放今天就是正厅级干部,但慢慢变成决策者了。

到明中叶后,内阁首辅权重,就成了实际上的宰相。严嵩、张居正都是一时权相。

从制度上说,这种变化合理,后世儿孙有几个像朱元璋那样亲历亲为、事事明白,不靠内阁靠谁?但同样明中叶后,大量内阁首辅也没什么作为。

所以,也不全是制度的问题,个人在制度之下的作用极其巨大。

4

个人作用巨大,那明末之局,如果换个人,能不能解决?

历史不能假设,但我看多半换人也不行,虽然人比制度强,但制度约束人,形势比人和制度都强。

明末,满洲和农民军同时兴起,内忧外患一起爆发,换成朱元璋、朱棣来,也未必解决得了。再加上天启当政七年完全乱七八糟,任由魏忠贤、客氏乱政,没在祸初起时认真应对,等崇祯上台,已经不好收拾了。

从后见之明的角度看,当时有两个办法:一是迁都,到南京去,避开北方的锋芒;二是和满洲议和,集中精力对付农民军。

但以正治正确的角度看,两个办法都不行。迁都,祖宗陵寝怎么办?议和,怎么能向夷狄低头?

不要说不能干,连这个想法都不能提,一提就会被骂死,连崇祯都不敢说自己有这个主意。他授意兵部尚书陈新甲派人和满洲议和,事情泄露,赶紧处死陈新甲。

议和、迁都,是面子问题;亡国、丧身,是里子问题。

面子和里子哪个重要?在生死攸关时,当然里子重要。但有时面子就是里子,丢了面子,就没了合法性,等于里子也丢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两件大事,打仗是里子,祭祀是面子,但面子排在里子前面。

关键在于什么时候面子更重,什么时候里子更重。

人在局中,难说。只是,过于重面子,会让一帮动嘴皮子的人偷机得利。都知道动嘴容易、动手难,都愿意动嘴,而且动嘴能站在道义制高点上,让你一点辙没有。

动嘴的只管反对就行了。让他们去打满人、打农民军,没戏。但他们不去啊,就在后面摇鹅毛扇。洪承畴、杨嗣昌、卢象升,都被瞎指挥害死。

所以,还是多在面子上下功夫好,既轻松、又得利;那些重里子的,又得到前线打仗,又不得好死。谁干这样的傻事啊?

5

当然,傻事还是有人干。

严嵩当权,杨继盛弹劾严嵩二十四条大罪,被整死了;魏忠贤当权,杨涟、左光斗等人弹劾魏忠贤,被整死了。马士英看史可法不顺眼,排挤他去江北督师,让清兵整死他。还好,海瑞死得早。要不然,按他的脾气,也得被整死。

李自成进京,路上望风皆降,代州总兵周遇吉不降,被吊起来乱箭射死。清兵南下,江南各城望风皆降,江阴县不降,被满城屠灭。改朝换代,满朝文武望风而降,十几岁的夏完淳不降,还吐洪承畴一脸唾沫(吐唾沫这个不是樊先生写的)。

一根筋的人不多,但总还是有。

有多么傻的君子,就有多么精的小人。

魏忠贤以前,明朝有权的宦官不少。王振、刘瑾、冯保,地位和权力都很不得了。但那时,读书人还知道廉耻, 政治家兼学者文震孟说得好:“(王)振、(刘)谨之时,小人附之者,犹视为旁门曲径,唯恐人知……逆贤之时,小人附之者视为康庄大道,共知共见。凡为正人者,为小人所恶,即为逆贤所仇,不必其积怨逢怒于己也,夫一人之仇有限,以众小人之仇仇天下,而君子始涤地无类矣”。

就是说,过去走歪门邪道,还知道害臊,都得偷偷干;到了魏忠贤时,就连脸都不要了,小人道涨、君子道消,反而成了异类。

比如, 顾秉谦为了爬上内阁首辅的高位,带着儿子去拜见魏忠贤,献媚道:我本来想认您为父亲,怕您不喜欢我这个白胡子儿子,所以带了儿子来拜您,请认他为孙子吧。

嗯,还有个降清后主动剃发易服的明臣孙之獬(这个是网上看来的,不是书里写的哈)。

杨涟在绝笔书中写: 若个个讨乖趋势,只恋功名长久,不顾朝廷安利,圣贤书中,忠义心上,终不敢许。

跟这些人说什么圣贤、忠义,真是对牛弹琴。他们心里只有功名长久。

同样是人,差别怎么这么大?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6

既然君子难做,小人易为,海瑞、杨涟们是凤毛麟角,大家也知道书中的道理和社会现实差别很大,为什么要一遍遍给大家讲书中的道理?讲得好像世上全是君子、根本就没有小人似的。

其实很简单,正因为书中道理是对的,但又不容易做,才要一遍遍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大家明知道世上的道理该怎么样,但还是做不到,那是人性的问题;但如果连道理都不说、混淆了是非,岂不是连人性都没了?

郭靖跟杨过讲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讲襄阳守得住、守不住,最后不过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杨过听进去了吗?未必。但如果郭靖不跟杨过讲,杨过日后从哪儿能想起这些话呢?

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李鸿章对幕僚说,我讲十分,他们(北洋水师将领等人)能够听五分,实行一分,我就知足了。

书上的道理,就是十分;如果书上不讲,现实中连一分都没有。

“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给读书人提的,但大多数读书人做不到。做不到没关系,本来也不指望大多数人能做到。

就像少林七十二绝技,能练成三项以上的有几人?有多少绝技好多年也没人会练?没关系,这些高大上的东西都在藏经阁供着,后世总有人练成,隔几百年总会出一两个绝世高手去练。

书里的道理,就是藏经阁里的七十二绝技。

少林寺这么多和尚,绝大多数都不指望能练成一项半项,但谁也不敢说,七十二绝技没有、没用。

7

人活着,就是一口气;读史书,也是读这一口气。

(《晚明大变局》《新政与盛世》《朝廷与党争》《内忧与外患》《王朝的末路》,樊树志著,中华书局,2015年8月-2019年7月第1版。)

(公号:行云楼)

李自成疑心太重,容易听信谗言。李自成身边的谋士和将士都是能兵巧匠,如果李自成能够识人善用的话,那么他的军队必将夺取最终的胜利。但是李自成这个人疑心非常重,他并不信任身边的每一个人,这就使得他经常到处听信一些谗言,并且他还没有非常厉害的能够辨别谗言与谏言的能力,这就使得李自成因此误杀了很多身边的可用之臣,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李岩正是因为其他人的一句谗言而被李自成杀掉的。李自成杀掉李岩并不是因为李岩犯了什么错或者是有不忠于他,相反,李岩是一名非常有谋略的谋士,并且也对李自成非常忠心,甚至愿意为了李自成而独自带兵出战。当时李自成手下的很多大将被朝廷捉拿,李岩请求带兵去救援,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却被李自成身边的大臣牛金星解读为是有了叛心。

牛金星说服了李自成,让李自成觉得李岩就是有了叛心,这一次他冒着生命危险根本不是想要营救这些大将,而是已经有了叛变的想法,希望借此机会逃离李自成的身边,并且与朝廷站在同一战线上。牛金星此言并不属实,因为李岩一心为了李自成,如果有叛心早就不会如此了。牛金星就是自己嫉妒李岩受到器重才会这样做,结果李自成就听信了谗言。

李自成因为疑心重失去了几乎全部的能兵巧匠,最终导致了失败。李岩死后,李自成手下的很多谋士将士都深感不安,因为像李岩这样忠诚有能力的人都被李自成杀死了,那自己的日子自然也不会好过,很可能因为一些事情甚至是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就失去了生命。再加上李自成手下其他将士谋士都没有李岩这样的谋略和胆识,所以李自成也就一步步走向了失败。

讲真,都过去几百年了,人们还是这样说我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委实冤屈。

如果当时换作是你,你也会这么做!

北有满清,在范文臣等汉臣辅佐下,国力强盛,军力大增,又多是骑兵部队。南有大顺军李老板,我处于两支强大军队之间战略狭小的军事缓冲地带,没有回旋余地。

老板崇祯煤山吊死,若想生存下来,唯有投靠新老板。

可是谁是最后胜出的老板,我总得作个考量。张献忠是一位,残暴无道,不是好老板。

李自成是一位,但他不是好老板。虽然有为百姓谋福利的思想,但过于理想化,战略布局跟不上,只相信他从陕西带出来那一帮子人。

先不说我是官宦出生,受过高等教育,他是农民出生,经九死一生,却无太大作为可看到他胸中格局的局限性。

从民族感情来说,我也不愿意去当汉奸,但被逼无奈!

有人说你及时发兵勤王,北京不被攻破,祯老板不死,你就可以不当汉奸了。

可你知道,大明王朝已是满身生疮流脓,病如膏肓。祯老板又刚愎自用,凝心重,钱放在仓库里发霉,也要叫穷拖欠军响。

因为定力不够。你想一下,刘备进攻东吴,陆逊带兵节节抗击但失去大片土地。东吴谋臣皆要斩杀陆逊,独孙权力排众议,用陆逊何等英明。

特别是割在袁崇焕身上那3543刀,刀刀如同割在忠诚于大明将士的脊梁骨上,心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大家的想法,亡就亡吧!扯远了哈!

李老板出生贫苦农民,能有为天下百姓谋福利之雄心壮志,令人佩服,令人敬仰,也不愧一代枭雄。

问你个问题:一个老板有许多活要干,他手下有好些技术熟练的工人。工人说:外边工价都涨了,你给我们涨二十元一天吧?老板说:不行,你们干就120元一天,不干拉到。

然后工人就在寝室里打牌,老板去到市场找些技术差的人来干活还150元一天,给现钱。

第二,工地上建筑工人要求不高,你必须每个保证1000元的生活费。可是老板平时连生活费都拖着不发,却有钱买50万的奥迪A6车。

请问:这样的老板你会一直跟着他吗?

李老板在打下一座城池的时候,他觉得不重要的话,就会拆掉城墙。他手下建议不要拆,他说:不拆掉,我们离开了,敌人又来占领,再攻打费事。

李老板几次被洪承畴,孙传庭剿得几乎全军覆灭。他少与其他义军联系,不重用外来有才之人。

有位能人李岩,也是官宦世家。此人文武全才,甚是远近闻名。李老板去请他入伙,实则怕李岩被祯老板重用,或者被满清重用就成了自己的对手。

李岩倒是真心入伙,一出手提出俱有战略性意义的建议。

建立农村基础政权。只有建立基础政权,与百姓建立利益联盟,才能得到百姓真正拥护,才能获得钱粮食养军队。

可李老板没有采用,他认为大顺军就是杀富济贫,通过攻打大地主,富商,朱家王朝封的王来获得粮食,军费。

可是大地主,富商和王候这些都是有限的。坐天下,统治阶级必然要通过基础政权收起赋税粮食的。

李岩又建议,打天下要重视政治宣传,“打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就是这样火起来的!

许多人纷纷响应起义,并来投奔。李老板人马在短短三年从三五万人暴增到二十万之众。

这么多的军队,需要整训,整顿军纪。可李老板匆匆拉去攻打北京。

北京城攻打下来了,李老板本人还是艰苦朴素,他认为明亡皆因腐朽奢侈,看宫里那么多宫女妃嫔,他不要。

有位跟他一起出来的并无真才实学,只会溜须拍马,做到宰相位子的叫牛金星,再三劝说才勉强选了二妃。

然而,李老板无长远规划,以为进了北京城了,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了,又弄出一浑招,把那些妃子宫女奖给上层的司令,军长,师长,旅长作老婆!可下层的团长,连长,排长,班长呢?没有!

可是基层的团连级干部怎么办?你们官大的都有老婆享福了,我们也要有老婆。于是北京城里,官兵抢男霸女,奸*掳掠,烧杀抢夺,好一片繁忙,军队失控了,军纪没有了。

要想招降我,总得保护我的父母家眷啊!根本保护不了,连我的爱妾陈圆圆也被大将刘宗敏掳去在府内,*乱三天三夜,多么大的一顶绿帽子啊!

这还不算,刘宗敏又到处抢夺姿色好的女子,在家搞酒池肉林。

上层建筑都这个样子了,民心不失吗?更别说用我父亲逼我投降了。

项羽在垓下用刘邦父亲逼刘邦投降说:兄弟,如果你不缴械投降,我就在鼎里煮你父,食你父的肉!

刘邦说:你我皆兄弟,你父就是我父,我父就是你父。既然你要食父亲的肉,那么请留一勺子肉汤给我喝。

刘邦投降了吗,前车之鉴。

这样失道义的事都要做,更显胸襟狭小。说到这里你就知道我所看到的政治前景了。

再说:我在山海关兵马五万人之多,虽祯老板屡屡欠响,但我经营辽东数十年,一直尽力对现士兵军响,训练有素,战力应不在洪承畴的军队之下。

可李老板尽敢带六万部队欲一口气将我吞灭,完全不把虎视眈眈的八万满清骑兵部队放在眼里……这是多么危险的军事冒险,不败才怪。

李老板知道失去了民心,北京守不住,要退出北京城,没错。金银珠宝装了不知多少车,据说绵延数公里,连锅碗瓢盆都要带走。

士兵也是腰包里,裤兜里塞满了抢来的金银珠宝,行军速度如蚂蚁,要钱不要命啊!所以就一直被骑兵部队轮番追着屁股上打。

李老板就带着部队连续作战,一刻得不到修整。手下李岩说:把辎重,无关紧要的东西都扔了,加快行军速度,找个合适险要的位置,建立营寨,凭险据守。

可是看到这白花花的银子珠宝,古东玉器都舍不得扔啊!作死啊!

又因没建立基础政权,连粮食也难以筹到。李岩又建议说:让我回山东发展,从侧翼牵制敌人,更利于你李老板撤退。

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上看都没问题。李岩回山东发展,我与满清骑兵必然有了后顾之忧,不敢全速追击,自然分散兵力。

可李老板不这么想,他没分清自己当前的主要敌人,满清骑兵和我。

却认为李岩回山东发展是想称王,把李岩和李岩老婆红娘子一起杀了,自断一支军事力量。

原因是李老板刚出道那会儿有位算命先生算到若干年后有“李”姓称王要坐天下,凑巧李岩的李和李老板都是十八子李。

如果心胸想开点,当前主要任务先灭满清骑兵及我。灭了之后,等局势稳定之后,在灭李岩也未必不可是吧?必竟李岩没有证据证明他要反叛对吧?

所以觉得,我是希望投个好老板,才当的汉奸。当时力量太弱。

本来想在筹备几年准备好了,再来“借尸还魂,反清复明”,无耐康老板提前削藩。

虽然与耿尽忠,尚可喜达成军事联盟,但你知道这些都是墙头草而已。如果你胜了,他们会趁火打劫。如果你败了,他们就丢官保命。

高手过招,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尽管准备不充分,也要以命相搏,赌一把……

从古至今,英雄爱美人。

从古至今,只要有万里江山,有钱有权有势,就不会缺色艺俱佳的美女。

只怕你是一穷二白如武大郎一般的穷光蛋,就算你有机会得到沉鱼落雁,倾国倾城,貌美如花,花容月貌的美人儿,只怕你无福消受,甚至会丢了小命!

当今世界,人心浮躁,此风险一样同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574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20
下一篇2024-04-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