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下列诗句所押的韵脚

指出下列诗句所押的韵脚,第1张

这是一首五言古风。五言古风和五绝常格,首句都是不用押韵的。押韵,常格必然在偶数句上。

这首诗的二、四句脚为蹰、姝 按《平水韵》同为“上平七虞”。所以韵脚是在蹰、姝二字。

以下是《康熙字典》关于二字的介绍:

[ 上古音 ]:侯部定母,dio

[ 广 韵 ]:直诛切,上平10虞,chú,遇合三平虞澄

[ 平水韵 ]:上平七虞

[ 上古音 ]:侯部审三母,sjio

[ 广 韵 ]:昌朱切,上平10虞,chū,遇合三平虞昌

[ 平水韵 ]:上平七虞

注:

根据康熙字典的介绍,两个字在宋以前的古代直到汉字改革以前的近代,都是同一韵部。按今韵也没有问题。

最近正好在学格律,以下是讲义+一点个人理解

《广韵》凡206韵,唐宋时期人们苦于《广韵》所分之韵过于苛细,按照当时“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某些临近的韵合起来用,到南宋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广韵》中一些邻近的韵归并起来,成107韵,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归并为106韵,这106韵就是常说的平水韵,也即诗韵,反映了唐宋时期诗人写诗用韵的实际情况。

现在用普通话读不押韵是因为古音和现在的读音是不一样的,比如平仄里非常重要的入声,现代汉语里是没有的,只有部分地区的方言里保留了入声,再者还有“古无舌上音”等具体古今发音方式的不同,都造成了普通话读诗会有不押韵的可能。

不过如果不是专门做这方面研究的话,还是按普通话读法来读就好,不用太纠结,就算是大学老师也不一定能完全读出古音,毕竟发音这种东西没法保存、很难证伪,学界也大多是南方学者,在这方面有方言优势的。

注音 ㄆ一ㄥˊ ㄕㄨㄟˇ ㄩㄣˋ

拼音 píng shuǐ yùn

基本释义

⒈  原为金代官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

国语辞典修订本

平水韵「ㄆ一ㄥˊ ㄕㄨㄟˇ ㄩㄣˋ」

⒈  宋时作为写诗押韵依据的韵书。宋以前的切韵韵书系统分两百零六韵目,但写诗的叶韵,在两百零六韵目中有同用、独用的现象,与研究声韵的韵书不同。直到宋刘渊始就《礼部·韵略》,依写诗用韵习惯,并合同用的韵为一百零七韵目,刘为平水人,故称为「平水韵」。可惜今已亡佚。同时,金王文郁有新刊平水礼部韵略,专供科举考试之用,是将上声回、拯合为一韵,成一百零六韵目,为元、明、清以来作近体诗押韵的依据,沿用至今。

引证解释

⒈  原为 金 代官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 平水 是旧 平阳府 城(今 山西 临汾市 )的别称,因该韵书刊行于此,故名。有两种:一种将 宋 代《礼部韵略》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并合,又原不同用的上声“迥”、“拯”及去声“径”、“征”,亦各并为一部,共一百零六韵:上、下平各十五韵,上声廿九,去声三十,入声十七。其韵目见于 金 王文郁 《平水新刊礼部韵略》、 张天锡 《草书韵会》及 宋 末 阴时夫 《韵府群玉》,为后来作近体诗者押韵的依据。又一种分为一百零七韵,上声“迥”、“拯”不并,为 宋 末 刘渊 《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所本。 刘 书不传,其韵目见于 元 初 熊忠 《古今韵会举要》。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称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近体诗用韵根据“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其书今佚)。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又把其并为106个韵部;上平声15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声15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上声29部,如一董、二肿、三讲、四纸……等;去声30部,如一送、二宋、三绛、四寘……等;入声17部,如一屋、二沃、三觉、四质……等。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

请参阅

http://wenwensosocom/z/q159695675htm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504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9
下一篇2024-04-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