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体隶书字体

书法字体隶书字体,第1张

 隶书是继小篆之后通行的汉字书体。隶书又称佐隶、徒隶、隶字、隶文、佐书、今文、史书等等。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 书法字体 隶书字体,希望你们喜欢。

书法字体隶书字体欣赏

 书法字体隶书字体1

 书法字体隶书字体2

 书法字体隶书字体3

 书法字体隶书字体4

 书法字体隶书字体5

 隶书的种类

 继小篆之后通行的汉字书体。隶书又称佐隶、徒隶、隶字、隶文、佐书、今文、史书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有秦隶、汉隶、古隶、八分、飞白、散隶之分。东汉是隶书鼎盛时期,魏、晋后被楷书替代,仅用于法书。

 一、徒隶书有两义:

 1、隶书初起时的名称。2、因六朝碑文皆民间所书,故称徒隶书。佐书一作左书,即隶书。

 二、草隶有两义:

 1、草率书写的隶书,系混合草、行、章草的隶书体。具有 草书 笔划省简和纠连的特点,但区别于成熟的严格的章草、今草,用笔带有浓重的隶书特点。

 2、指草书和隶书。八分隶书一体,亦称分隶、分书。其名始于魏、晋。章程书用于写章秦、法令的一种书体。

 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古隶与今隶对称。广义包括秦隶和汉隶,近年出土汉简、牍、帛书甚多,西汉隶书已具波碟。今隶与古隶对称,实指真书。一般认为钟、王变体,始有今隶之名,以别古隶。楷隶隶书中规整有法度者,与草隶对称。楷,言有法度,可为楷模。一说楷隶为隶书中带有真书楷法者。

 隶书代表作品

 隶书的代表作品分别是,唐代隶书历来有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四家平分秋色。其中韩择木列四家之首,其隶书代表作是《祭西岳神告文碑》。史惟则,人称“史侍朗”,代表作是《大智禅师碑》。而蔡有邻、李潮鲜有作品传世。此外,唐代隶书作品,著名的还有徐诰的《嵩阳观记》,唐玄宗的《石台孝经》,李白的《上阳台》,杜牧的《张好好诗》等

 自唐以后善隶者往往不以其隶书见称,此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代。

 清代多出篆书大家。如桂馥、吴大徴、邓石如、钱坫

 商代篆书在商代铭文中,出现了肥瘦相间的笔道,说明当时已经使用毛笔并有了提、按运笔的意识。同时,甲骨文时期的篆书也出现了不同的书写风格,书法中雄浑、精细、奇恣等美学范畴已经初露端倪,这标志着汉字书写在商代就已经上升为艺术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统一文字政策,定小篆(传为李斯所创)为正式文字,至此,秦系文字遂成为中国书体的正宗。小篆有齐整匀圆的特点。存世的《琅琊台刻石》、《秦山刻石》等可代表小篆风格。两汉开始,随着隶书的发展,篆书逐渐失去了实用价值,仅用于特别庄重和特别需要加以美化的场合。汉代的篆书主要是用于书写碑额。三国的吴国虽有《天发神谶碑》,但笔法方折,虽称篆书,却已近于隶。唐代的李阳冰是以篆书出名的,但由于人少学识,篆书的格调并不高。直至到了清代,篆书艺术才又得以中兴。

 秦以前以篆书为主要书体,后在运用过程中世人深感诸多不便,遂加整理使之简略,改曲画为直画,变圆转为方折,成为快速、易写之新样式,此即隶书。东汉是隶书的成熟和鼎盛时期,作品蔚为大观,美不胜收,达到了隶书艺术的高峰。古隶盛行,篆书形迹渐稀,至汉代隶书又完全摆脱篆书笔意,革新古隶,使之“波磔披拂,形意翩翩,用笔为藏锋逆人,逆入平出,翘首举尾,直剌邪掣”。笔画粗细相交、轻重相应、多有蚕头雁尾,字形也多由长方而变为方扁。为区别秦隶,故称:“汉隶”。因其汉隶之波磔向左右分开,如八字分背,故又称“八分”。隶书又名“分书”亦皆由此而来

曹全碑隶书书法欣赏1:

曹全碑隶书书法欣赏2:

曹全碑隶书书法欣赏3:

曹全碑隶书书法欣赏4

曹全碑隶书书法欣赏5:

现代书家费声骞评《曹全碑》:“此碑书法秀润典丽,字形飘逸多变,是著名的汉隶之一。但有人嫌它圆匀柔美有余而朴素雄健不足。其实《曹全》隶法,遒丽紧密,虚和雍雅,笔意飞动,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柔中带刚,细筋入骨。在汉隶的碑刻中,《曹全碑》堪称字迹最为清晰的一种。运笔以“圆笔”为主,波画行笔的提按极为分明。笔画的粗细基本属于“二分笔”,初学者笔力不够,如果一味追求它秀美的外形表象,行笔时揿得过细,往往容易失之于纤弱。它的波画“燕尾”处也极为圆润精到,临习时如呈“方形”,亦易失去原迹的风神。捺笔的波磔忌过于轻飘浮滑。

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又称曹景完碑,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碑阳20行,每行45字,碑阴5列,内容为记述曹全(字景完)的功业。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曹全碑明万历初年(1573年)出土于陕西郃阳县,清康熙壬子(1672年)后断裂缺字,于1956年移立西安碑林博物馆。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在汉隶碑刻中属尚阴柔一类的代表作品,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隶书又称佐书、八分书。正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名家隶书毛笔 书法作品欣赏 ,希望你们喜欢。

 名家隶书毛笔书法作品欣赏:

 名家隶书毛笔书法作品欣赏1

 名家隶书毛笔书法作品欣赏2

 名家隶书毛笔书法作品欣赏3

 名家隶书毛笔书法作品欣赏4

 名家隶书毛笔书法作品欣赏5

 学习隶书技巧:

 隶书又称佐书、八分书。正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许慎《说文解字叙》说:“秦天经书,涤除旧典,官狱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实际上隶书就是篆书的简约与急就。

 隶书上承篆籀,下启行草。隶书产生于战果,兴于汉。隶书作为一种实用书体,曾通行于汉代。汉以后虽然被 草书 、楷书、行书诸书体所取代,但仍然由于其字形的美观、结体的多变,备受人们的欢迎,并成为今天书法艺术创作中颇受欢迎的一大书体。并由于自汉以来隶书传世的碑刻、墨迹众多,也是入门书法的极好途径。

 就初学者学习隶书而言,今人的隶书墨迹,只能看,决不可以直接去临写。如果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看也是很有危险的,因为你尚不知学哪些、弃哪些。故临习只可以临写古人的字帖、碑版。其道理很简单,我们学习书法只可以学习经过历史淘洗后而积淀下来的东西,遵循历史的成功 经验 ,无疑是件事半而功倍的事。

 学习是一个扬弃的过程,要不断摒弃糟粕,这个难度较大,需要不断提高审美认识。所以学书先要多看、多读,提高自己的审美鉴别能力之后,再进行有的放矢的临写,这是极为必要的。如果自己看都看不懂,也不明白哪里好、哪里坏,那又如何去学习。如果学了坏的、丢弃了好的,那还不如不学吗。因此,永远要眼光在前,动笔在后。否则笔动错了,还不如不动。汉隶是汉代隶书的统称。因东汉碑刻上的隶书,笔势生动,风格多样,而唐人隶书,字多刻板,称为“唐隶”,故学写隶书者重视东汉碑刻,把这一时期各种风格的隶书特称为“汉隶”,以别于“唐隶”。从宏观上将秦汉隶书划分为古隶、汉隶和八分三种形态:一是古隶:古隶的流行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09年至公元前111年,即从秦武王时期至汉武帝晚期。这只是大致的分期。古隶的特征为纵向取势,横不平,竖不直。二是汉隶:广义的说,所有汉代的隶书都是汉隶,包括汉初的古隶、汉隶(狭义的汉隶)和八分书。狭义的汉隶是指西汉使用最广泛的隶书体。汉隶较古隶规范,又不像八分那样具有装饰性,是西汉直至汉末的通用书体。汉隶的特征为取横势,突出横画,横平竖直。三是八分:八分是隶书中的艺术书体。八分书的特征是取左右分布之势,突出挑画和捺画。

 学习汉隶,最好从临写汉碑开始。但汉碑里的字,有些初学者欣赏不了,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临写。就必得找个老师请教了。汉碑风格多种多样:公正俊逸的如《曹全碑》《朝侯小子残石》《乙瑛碑》《华山碑》《张景碑》《史晨碑》《礼器碑》《张寿碑》《袁博碑》等。此类碑版,技法精妙严谨,意态典雅端庄,点画细腻完善,结体平正匀称。

 古拙雄强的有《鲜于璜碑》《张迁碑》《开通褒斜道刻石》等。此等碑刻,形貌古拙质朴,意态简远雄浑,点画苍劲凝重,结构方正稚拙。

 疏旷萧散的有《衡方碑》《西狭颂》《郙阁颂》《封龙山颂》等。其艺术风格雍容大度,意态安闲古雅,笔画风后遒润,结构疏扩方满。

 奇倔纵容类的有《石门颂》和一些简牍墨迹等。意态疏放恣肆,笔画圆浑洒脱,结构富于变化。

 总之,根据经验,不要拿起笔就写,先去读书,掌握基本知识,帖读多,审美鉴别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书店的字帖很多,尽量多的买回来,自己参悟,不懂就问,最好先看上一年半载,自己搞明白了,没有问题了,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了,自己就知道怎么写了。

 隶书萌芽于古,形成于战国、秦,兴盛于汉。关于隶书的形成及名字的由来,历史有多种说法。一是因此书体最早在徒隶中使用,故名。隶书在我国的字体进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隶书经典硬笔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隶书经典硬笔书法欣赏

 隶书经典硬笔书法1

 隶书经典硬笔书法2

 隶书经典硬笔书法3

 隶书经典硬笔书法4

 汉代隶书的书写特征

 汉代是隶书艺术的高峰,各种风格的隶书的名碑异彩纷呈,大致可分为遒劲雄强、飘逸秀丽、工整精严、端庄博雅、古朴厚重、奇逸恣肆等风格。总体来说,汉隶代表了汉代文化的总体风格——“沉雄博大”。隶书与汉代其它文化艺术是同步的,它的最主要特点是大气、厚重、生动,而且不乏精致。

 隶书用笔的特点是点画竟成了篆书的曲线美,创新出隶书特有的波碟笔画的线条美。篆书基本上用的是圆笔,隶书则是在圆笔的基础上产生了方笔的表现力。用墨方面,创作出了与后世无异的石墨、松烟。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更是有力地促进了书法作品的发展。

 隶书结体的突出特点是扁方取横势。笔画结体最重要的原则是“雁不双飞”,就是一个字只能有一个波碟的笔画,一个雁尾,不能有两个波碟面。此处还有因字立形、点画避让、偏旁错落、形断意连的要点。

 隶书的章法,即布白大体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纵横均有规则的排列,如《朝候小子残碑》有一种整齐的美;而是纵行有规则,字距无规则的排列,如摩崖刻石、竹简绵帛等。

 汉代隶书名碑很多,大多用方圆兼备,只是有的方笔多一些,有的圆笔多一些,总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格:或古雅朴茂、或秀逸多姿、或方整俏丽,真是“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学写隶书当然是从临摹汉碑入手,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碑,然后临写,先学笔画,次学结体,最后要得到汉隶的气韵。

 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个隶书口诀:本出篆书,波碟新奇,蚕头雁尾,雁不双飞。掠画逆行,折角另提,也可暗过,方行篆意。因字立形,气运生辉。

 隶书是我国书法作品中的一种字体风格,它对我国书法字体的影响甚大。现如今,有许多人对隶书这种书法字体进行创作,这些作品非常的有特色。下面是我整理的最好看的隶书字体书法作品。

精美的隶书字体书法作品欣赏

 相像的字形还能在东汉的碑刻中见到很多。最著名的如桓帝 延熹八年(165年)的《 华山庙碑》、 灵帝 建宁二年(169年)的《 史晨碑》、中平二年(185年)的( 曹全碑)、又三年(186年)的( 张迁碑)等等,其他不再一一例举了。

优秀的隶书字体书法

 同时在西汉的碑刻中也还有一些面积大都方正或个别字带长形,又仅有极短的波势的字体,其有代表性的所见如∶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年)的《 鲁孝王刻石》、东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年)的《 祀三公山碑》、顺帝永和二年(137年)的《 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灵帝建宁三年(170年)的《郙阁颂》 摩崖石刻、以至明帝永平九年(66年)字形不大规则的《开通褎斜道》摩崖石刻等等。以上那些基本上已消灭篆体而形式稍有小异的“ 正体字”,一直流行于两汉、三国间,而且几乎独占了石刻 碑志中的位置。在江苏省南京市出土了东晋 谢鲲的墓志,还能见到用的仍是这样的字体。这种字体应当说都是隶,因为其形式自秦到汉,虽有些变化,但并不太大。从字形的面积上讲∶先带长方,后变方扁,有些地方还交叉互用着。长波、短波,也同样是交叉互用不分前后的。因此决不能说它是一种字体彻底变为另一种字体的新旧二体,而是一种字体在前前后后中间的个别量变罢了。

隶书的创作要点

要取法汉碑和秦汉竹木简。所谓取法,就是认真刻苦地解读、体会,而不是浮光掠影。少看当代人的作品,看当代人的作品要看出其缺点和不足。

恰当把握主体的创作状态。“书写性”其实就是将书写过程和创作情绪纸面化。行笔重复,会形成惯性。由生到熟,要避熟趋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175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7
下一篇2024-04-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