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文化习俗

土家族的文化习俗,第1张

  土家的文化习俗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语言文字: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湖南的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本民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居民:

 土家族爱群居,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土家人采取倚山建房,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间,居中的一间要设祖先神位。正侧左右两房住人,多为两小间,叫住“小二间”。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饭,火炕上放着铁制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别是春节之前,用以烘炕腊肉和香肠等物现在保留亦有。

 服饰: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习俗: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

 宗教信仰: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饮食习惯: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文化: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史诗、山歌最为著名。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生活:

 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方面,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名。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节庆:

 土家族以过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最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过年主要活动。

 过年是土家族最隆重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从腊月廿四过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除夕夜之前的时间,主要是为过年作准备工作,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制作腊肉、香肠以及糍粑(少数家庭虽然不自己制作,但也要购买)。

 进入腊月后,土家族的家家户户就开始着手准备年货了。此时,在外务工、学习的人都要四面八方赶回家团聚。整个腊月日程安排如下:杀年猪,熏腊肉,磨豆腐,打粑粑,炒炒米等。这些都是土家族过年的典型活动特征。

 (1)除夕团年

 农历大年三十称为“团年”,大年三十是团年的日子,也是土家人一年中最热闹幸福的日子。土家人“团年”相当讲究:第一,家庭成员必须到齐,儿女们不管在多远的地方工作或是念书,都得赶回家一起吃团圆饭。第二,土家人团年所有人必须同时入席,待家里长辈到院子里放完团年鞭炮,入席说上几句喜庆话后,团年饭才正式开始。一般准备年夜饭是家里的女人负责,男人一般负责帮烧火,但是现在一般不烧柴火,所以男人们就是帮忙打打下手,或者贴春联、打牌,甚至干脆看看电视啥的。

 除夕以后就是大年初一了,土家人从这一天开始拜年。土家人把正月十五当作过年的最后一天,这天除了还没有拜完年的人家,一般都会在自己家里过,一家人在一起吃汤圆。大年初一要拜年,“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一早上都到父母家拜年,拜完年之后才到丈人家去。

 (2)过元宵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吃完代表“团圆”的汤圆后,土家人的年就到了最后一个大型活动了:“耍毛狗”--一种带有娱乐和宗教色彩的篝火晚会和逗七姊妹、照排排亮、玩龙灯、舞狮子等。

 常言说得好:三十晚上的火,正月十五的灯。小孩最盼望的是正月十五的晚上,因为那晚家家户户都要照排排亮。夜幕来临,大人小孩就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点燃一排排的蜡烛,在微风吹拂中一闪一闪的,煞是好看。玩龙灯最热闹的就要数正月十五了。吃过丰盛的晚饭后,舞龙的人会光临乡里的每一户人家,在每家人的家门口前舞上一会,看热闹的人们则会随着舞龙的人一块玩。转到河滩上进行隆重的“烧龙仪式”。人们用自制的长竹筒装满黑火药,每人拿几支,点燃后对着龙头和龙尾猛烧,喷溅的火花显得十分辉煌,舞龙的人则千方百计地躲避。经历很多回合后,直到龙头龙尾被完全烧完为止。当时的场面非常壮观!嬉笑声,锣鼓声,鞭炮声,使得一年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结束。正月十五过完后,年就结束了,预示着人们又要开始新的一年的春耕了。

舞蹈是人类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中国有多少年的文明,就有多少年的舞蹈史,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具中国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舞蹈得以传承,有很多传统舞蹈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舞蹈名单,包括秧歌、土家族摆手舞、铜鼓舞、傣族孔雀舞、蒙古族安代舞、彝族三弦舞、龙舞、高跷等。

1、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农乐舞”俗称“农乐”,流传于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等地的朝鲜族聚居区。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农乐舞分为十二部分。朝鲜族农乐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2006年5月20日,朝鲜族农乐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辽宁省,吉林省

2、高跷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集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角色间多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

地址:山西省,辽宁省,山东省,河南省,甘肃省

3、秧歌

秧歌是中国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

地址: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山东省,陕西省,天津市,吉林省

4、鼓舞

鼓舞是中国苗族的一种民间舞蹈。苗族“鼓舞”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历史上有关苗族击鼓歌舞的文字记载,较早的可见于唐代。鼓舞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根据跳舞的人数可以分为单人、双人、群体鼓舞三类;还可以根据鼓舞的表演形式分为猴儿鼓、对跳鼓、四面鼓、团圆鼓鼓舞等四类,花样繁多的表演形式,应对着不同的节庆氛围,精彩纷呈。

地址: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吉林省,浙江省,山东省,陕西省,甘肃省,云南省,辽宁省

5、花鼓灯

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歌舞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艺术语言,以冯派、陈派、郑派、杨派等十几个流派为代表的花鼓灯,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之一。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又有“淮畔幽兰”的美誉。

地址:安徽省

6、傣族孔雀舞

傣族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具代表性。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2006年5月20日,傣族孔雀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云南省

7、狮舞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地址: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西省,河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贵州省

8、龙舞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直至现在,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龙舞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构图变化和动作套路。

地址:河北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重庆市,四川省

9、土家族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河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摆手舞它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小摆手,土家语叫“Sevbax”或“Sevbaxbax”;大摆手,土家语称为Yevtixhhex。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

地址: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

10、灯舞

灯舞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民间舞。主要在元宵节表演,至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灯舞源于灯节,是灯的制作工艺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彩灯作道具的舞蹈形式,因灯的造型不同而有各种名称,其表演以南方见长。明、清两代己盛行灯舞,清代文献中记载比较多。灯舞主要在夜晚表演,彩灯照耀中灯、人相映情趣盎然,或通过彩灯形成不同的队形、图案,或摆成“吉祥”“天下太平”等字样,或在变化与穿插中表现各种意境。

地址: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广东省

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名单

名称

所在地区

遗产项目编号

朝鲜族农乐舞吉林省Ⅲ-24高跷甘肃省Ⅲ-9秧歌北京市Ⅲ-2鼓舞北京市Ⅲ-42花鼓灯安徽省Ⅲ-6傣族孔雀舞云南省Ⅲ-27狮舞北京市Ⅲ-5龙舞广东省Ⅲ-4土家族摆手舞湖北省Ⅲ-17灯舞江西省Ⅲ-45傩舞广东省Ⅲ-7热巴舞云南省Ⅲ-21苗族芦笙舞贵州省Ⅲ-23铜鼓舞广西壮族自治区Ⅲ-26竹马浙江省Ⅲ-44朝鲜族长鼓舞吉林省Ⅲ-59彝族三弦舞云南省Ⅲ-75宣舞西藏自治区Ⅲ-80谐钦西藏自治区Ⅲ-83俄罗斯族踢踏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Ⅲ-144黄羊钱鞭宁夏回族自治区Ⅲ-143陇西云阳板甘肃省Ⅲ-142傣族白象、马鹿舞云南省Ⅲ-141苗族古瓢舞贵州省Ⅲ-140壮族打扁担广西壮族自治区Ⅲ-139多耶广西壮族自治区Ⅲ-138海南苗族盘皇舞海南省Ⅲ-137阴阳板山东省Ⅲ-136佾舞福建省Ⅲ-135泰兴花鼓江苏省Ⅲ-134翼城浑身板山西省Ⅲ-133六郎庄五虎棍北京市Ⅲ-132鹤舞吉林省Ⅲ-58瑶族长鼓舞广西壮族自治区Ⅲ-60麒麟舞香港Ⅲ-43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黑龙江省Ⅲ-28木鼓舞贵州省Ⅲ-25锅庄舞云南省Ⅲ-20弦子舞西藏自治区Ⅲ-19纳孜库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Ⅲ-131锅哇青海省Ⅲ-130怒族达比亚舞云南省Ⅲ-129水鼓舞云南省Ⅲ-128_鼓舞云南省Ⅲ-127耳子歌云南省Ⅲ-126布依族转场舞贵州省Ⅲ-125阿妹戚托贵州省Ⅲ-124登嘎甘_四川省Ⅲ-123古蔺花灯四川省Ⅲ-122玩牛重庆市Ⅲ-121

土家族摆手舞的介绍

 土家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两千年以前,他们就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他们自称“毕兹卡”,是本地人的意思。主要分布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吉首、泸溪等县,以及湖北省恩施地区,与汉、苗等族杂居。下面是我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光辉灿烂的民族艺术文化, 古老的“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流行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摆手舞”流传广泛 ,名称不尽相同。有叫“舍巴日”或“舍巴格资”,意思是甩手或玩摆手;有叫“舍巴”的,意思是摆手;有叫“舍巴骆驼”,意思是跳摆手;有叫“跳年”(汉语),名称虽多,但表演形式和内容基本相同。每逢庆贺新年,纪念祖先或是团圆联欢中,土家族人民都要跳“摆手舞”。

 “摆手舞”历史悠久,在永顺县城郊石壁上刻有一首古诗:“千秋铜柱壮边陲(注),旧姓流 传十八司,相约新年同摆手,看风先到土王祠。”另外,在过去“梯玛”(土家语领头人之 意,是组织跳摆手舞的领头人)。念诵的叙述土家族人民史诗《迁徙记》中,也有若干处提到摆手舞的。如:“摆手的人们啊,咱们的萝卜无论是大的还是细的,都放到背篓里,摆手用的东西,全部放到背篓里。”据了解土家族人民的这次迁徙约是五代前后的事了,这表明出现较完整的摆手舞的时间已有千余年了。

 在《永顺府志》中,对当时的摆手舞活动曾有这样的记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相聚,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每逢摆手时节,人们披着绚丽的被锦(被面),擎着数百幅乃至上千幅绣有龙凤,绘画着鸟兽的彩旗,同时木鼓声、锣钹声、上百枝鸟枪声、人们的欢笑声,汇成一派节日的喧闹声,震荡山谷。成千上万的人聚在“八部庙”前的“摆手堂”,围成圆圈,男女相携,蹁跹进退,迈开粗壮健美的步伐,摆动着双手,可以一连跳上几昼夜。清代彭施铎曾对当时跳“摆手舞”的场面做过详细的描述:“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入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

 “摆手舞”有“大摆手”、“小摆手”的区分。

 “小摆手”在凡有土家族定居的地方都有,规模较小,只要村寨旁有一个小坪,立一个小庙 (供的是土王),就成“摆手掌”,“小摆手”的舞蹈动作,以模拟农事劳动为主。

 “大摆手”规模宏大,“大摆手”的场所是几个县会祀的地方,或几个乡会祀的地方。这里坪大、庙大,到了“摆手”的'季节,附近土家族男女老少,都穿上最漂亮的衣裳赶来参加。 由于土家族人民居住的地区不同,原姓不同,因此祭奠的祖先与修建的庙祠也不同,祭祖的仪式也各有差异。

 如龙山县马蹄寨,田姓子孙很多,传说田家祖先是田好汉,兄弟八人是八个将领,于是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八部神庙。在举行“大摆手”时,场中竖有桅杆,悬有龙凤旗,挂有大灯,场中设有燎架,旁放竹捆,所以照明之用。场中还有火树一、二根,专用来烧爆竹的。路旁插有牌灯、写着“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等字,神堂内牵有绳索,以备人们将灯笼或猎获的飞禽挂在上边。神堂前摆一个祀案,专放打来的各种野兽。

 整个活动分做三夜进行,第一夜由“梯玛”主持祭祀祖先,先由“梯玛”请神,然后把打来的山禽、野兽、家兽当场杀死供上,最后饮宴。第二夜,各寨的青年身披手织的五彩锦被当做古人的甲胄,手执刀、枪、旗等器具,进行比武表演。第三天才开始跳“摆手舞”。

 又如永顺县,有七个寨的土家族人民同在这里祭祀。宽坪上燃着一条用干竹子捆成的长火把照明,祭祀仪式在“摆手佬”(梯玛)主持下进行,然后由扮着“茅古斯”的人们来进行表演。(“茅古斯”是用土语演唱的一种简单的戏剧表演,扮演者全身披稻草,头上扎几根草辫子。)表演共分五夜进行,第一夜表演扫地,唱十二月生产歌;第二夜表演打猎;第三夜表演钓鱼;第四夜表演接新娘;第五夜表演教“茅古斯”读书。在表演“茅古斯”的先后和空隙时间跳“摆手舞”。人们舞着各种模拟生产的动作,或生活上有趣的动作。有时 唱山歌或对唱情歌。

 “摆手舞”是集体舞蹈,大多成圆形,锣鼓放在中央或边上。男女老少都可参加,有时两人一行或四人一行,有时女的在里圈。“导摆者”在行列之前领头,行列之间有“示摆者”作示范,行列之后有“押摆者”压队,在锣鼓的伴奏下,边唱边舞。一般要跳完一圈之后才换一个动作,各个动作连接起来,便构成一个完整的情节。如:耙田、插秧、扯草、望太阳等动作连接在一起,就表现出春季生产的劳动过程。那健朴的舞姿,高亢、自由的歌声伴着强烈的锣鼓节奏,给人以清新而热烈的感觉。

 有的地方跳“摆手舞”是在摆手掌内举行。“摆手堂”分一堂(即正堂)、二堂,开始进堂时男女都在一堂摆,女的在里圈,男的在外圈。然后男的留在正堂摆,表示祈求幸福、安乐, 情绪十分严肃。女的则到二堂摆,情绪欢快。

 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的一种全民族的大型舞蹈,它真实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表现狩猎劳动的;有表现军事战斗的;有表现农业生产的,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的等等。

 在“摆手舞”中反映农事劳动的动作最多。它反映了土家族人民一年中的生产活动。其中有砍火渣、挖土、烧灰、积肥、种苞谷、种棉花、薅草、插秧、割谷、打谷等等。

 摆手舞的基本摆法是:双漆微屈,左脚上前一步,双手顺势向前一摆,当双手轻轻摆向后时,右脚即跟着上前半步;再反方向做一次;然后左脚上前一步,右脚上前半步,双手前后轻轻连摆两次;两脚停住,双手前后重摆一次。这就叫“单摆”。如向相反方向再摆一次,就叫“双摆”。农事动作多以“单摆”为主,要表现“挖土”,双手在摆动时,就做挖土状,要表现“栽秧”,双手就做栽秧状等等。总之,农业生产中的动作,都可以吸收到“摆后舞”中来。

 表现军事战斗的摆手时,摆者分东西排列,中间隔一丈多宽,五人为一“排”,两排为一“比”,四排为一“队”,“比摆”二十人,“队摆”四十人,手中持长矛或齐眉棍,上面饰有红缨或黄帛。摆时将武器斜拿,然后以一摆三跃的方式向对方冲去,双方接近时,两人武器交锋,几个回合后,跳到对方位置,即将武器直拿,慢慢转过身来,面向对方。随即又以原来的动作一直冲回自己原位。这就算完成一次“摆动”。这时锣鼓狂热的打着“十二月”、“龙戏水”等鼓点,表示对凯旋的壮士热烈欢迎。

 反映打猎生活的有“空拳斗虎”、“弄虎”等等。这类动作是“摆手舞”中最古老的动作, 因而逐渐失传,目前保存的还有“跳蛤蟆”、“木鹰闪翅”、“拖野鸡尾巴”等。

 在“摆手舞”中还有反映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内容的动作。如:打粑粑、打蚊子、打草鞋、牛打架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动作,如回旋摆、雀跃、套摆、乐太平等等,反映了节日的欢快情绪。

 跳“摆手舞”时唱的歌,叫做“摆手歌”,是土家族古老的民间舞蹈音乐。摆手歌均用土语演唱,有齐唱、领唱、独唱等多种形式,有歌唱历史、军事、生产、爱情等各方面的内容。

 “摆手舞”以大锣大鼓伴奏为主,节奏明快、简练,有时也用大号和唢呐作为伴奏乐器,舞者动作的变化听锣鼓“指挥”敲击鼓边为令。

 “摆手舞”的动律,绝大部分是顺摆即摆右手出右脚,摆左手出左脚。膝部的弯曲,是“摆 手舞”中较显著的特点,通常在整个舞蹈中,膝部都是弯的,特别是在每一动作最后一拍, 膝部弯曲更深一些。

 手的动作虽多,但摆动较小,最高不得超过肩膀,摆时臂膀伸直或固定弯曲角度。重拍向上摆,弱拍向下摆,同时双手和上身都要颤动一下。

 “摆手舞”的服装有显著特点,大都用自织的蓝、黑、红布做成。男的用黑布或白布缠头,穿大衣大袖无领满襟短衣,扣子用布做,仅胸襟右上角用两个铜扣,腰系荷包。还有一种最古老的叫琵琶襟,镶有花边。妇女穿宽衣大袖,裤子肥大,袖口与裤脚镶有五寸宽的边,内镶七寸宽的丝绒小边。衣领只有五分高,镶三道小边,肩及胸襟也镶五寸宽的边,不绣花、滚上淡蓝色的细边,扣子全用布做,仅领子用一颗铜扣,色彩调和,朴实美观。男女的鞋子都是两片合起来的,男鞋多用黑色,头上翘,鞋口滚上牛皮,鞋底很厚。妇女的 鞋子,鞋头稍翘两边绣花,鞋口浅,滚丝边,鞋底稍薄,后跟不合拢,用麻线编织,可放大或收小。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615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3
下一篇2024-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