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白的N种说法

表白的N种说法,第1张

1最直接的 :我爱你

2最大胆的 :包住亲一下

3最传统的 :在一个很浪漫的气氛里,跟他表白

4最委婉的 :你到底爱不爱我

5最能让他或他体会到的 :行动第一,行动后立即表白

6含义最深刻的 :在她有难的时候帮助他,在最后有了成就后在向他表白

7最胆小的 帮同学想 可惜我不是表白高手 帮帮忙哦

拖人给她写情书~~然后事情成了就告诉他,不成就算了

HOHO~~有点缺得,但是没有成功的把握就不要乱写哦

要看出那个女的对你同学有感觉,才可以给他写

要不然,就不要乱写哦~~呵呵

  保加利亚文化

  文学:

  九世纪用斯拉夫文撰写的东正教书籍被认为是保加利亚最早的文学创作,后来出现了民间口头文学和民歌民谣收集编纂者。18世纪民族复兴的启蒙思想家帕伊西撰写的《斯拉夫保加利亚史》是保加利亚第一部历史文学作品,它对唤起人民的民族觉醒起了重大作用。在19世纪民族解放斗争中涌现的许多著名革命家和文学家,他们不仅以自己的革命献身精神载入史册,同时以其不朽的诗歌、小说戏剧流传后世。他们是:拉科夫斯基、波特夫、卡拉维洛夫等。稍晚一些时候,瓦佐夫以著名的长篇小说《轭下》和诗集《被遗忘者的史诗》反映和歌颂了保加利亚人民反抗土耳其奴役的英雄业绩。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康斯坦丁诺夫、埃林·彼林、斯塔马托夫和诗人雅沃罗夫写出了不少揭露资本主义黑暗和丑恶的力作。20世纪30年代在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中成长的作家有:诗人波良诺夫,文艺理论家基尔科夫,诗人斯米尔宁斯基、瓦普察洛夫,小说家卡拉斯拉沃夫等。现实主义作家约夫科夫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民主和人道主义倾向,又富有浪漫色彩和民族特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1944年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文学迅速发展。50年代反对教条主义和公式化后,文学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著名的作品有:迪莫夫的《烟草》,海多夫《山羊角》等。

  艺术:

  保加利亚有悠久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建筑、戏剧传统。全国各地有风格各异的民间服饰和音乐舞蹈(霍洛舞)。20世纪30年代后,声乐和交响乐发展较快。著名作曲家和歌唱家有:皮普科夫、库特夫、加乌罗夫、乌祖诺夫等。保加利亚重视继承和发展民间歌舞,“库特夫”和“彼林”民间歌舞团享誉国内外。保加利亚定期举办国际青年歌剧歌手比赛、“瓦尔纳之夏”音乐节、国际芭蕾舞比赛、布尔加斯民间艺术节、索非亚艺术沙龙等活动,这些活动都从不同程度上传播了保民族民间文化并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

  保加利亚戏剧发源于19世纪民族解放运动中,1883年在保第二大城市普罗夫迪夫成立了第一个专业剧团。1904年索非亚建立了第一座剧院(瓦佐夫剧院)。20世纪初的著名作家瓦佐夫、雅沃罗夫等都写过出色的剧本,如《流亡者》、《升官图》、《在维多沙山脚下》等。1948年建立高等戏剧学院。

  保加利亚**业始创于19世纪,当时主要拍摄记录片。1944年后,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斗争题材的故事片以及根据保加利亚优秀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迅速发展,《警钟》、《山羊角》、《太阳与影子》等数十部影片曾在国际**节上获奖。

  保加利亚美术的起源同东正教的传播紧密相联。18世纪民族复兴之前的美术珍品大多同宗教壁画和雕塑有关。1896年成立国立美术学校。著名美术家有:迪米特罗夫大师、佩特罗夫、任多夫,漫画家贝什科夫,鲁塞夫、德波娃的版画和油画都具有鲜明的特色。18、19世纪兴起的民族建筑和木雕、装饰艺术是保加利亚建筑艺术的瑰宝,这些传统在城市建设和住宅建筑中得到了发扬。一些文化宫、纪念馆、剧院及旅游区建筑特色展现了保建筑艺术的民族风格和现代化水平。

  语言与文字:

  保加利亚语属斯拉夫语系,与俄语和塞尔维亚语最接近。它是斯拉夫语系南支中受临国和他国文化影响较深的一个典型。由于与希腊同属一个宗教并是临国,保语中的许多宗教词汇来源于古希腊语;在保推翻奥斯曼统治后,大量俄语词汇进入保军事和政治领域;土尔其词除了被广泛用于保口语外,在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在科技、医学、法律和政治经济学中拉丁语词汇较多。另外,在艺术领域词汇中法语和意大利语、在技术词汇中德语的使用率均较高。随着电脑的不断推广,英语词汇也大量涌入。

  保加利亚人使用的文字符号为基里尔字母。它是由基里尔和麦托迪兄弟于公元9世纪创造的。基里尔字母经历了三次文字改革,第一次受19世纪上半叶复兴运动的影响,进行了文字改革,去掉了10个过时的字母和字母组合,第二次是在推翻奥斯曼统治后,第三次改革是1945年,目前保字母剩下30个。保文藏书最多的是索非亚的“基里尔·麦托迪”国家图书馆。

  人口与民族:

  保最新统计数字表明,保境内人口为799万。1989年之后,约有50万人移民到西欧、北美和澳洲。保女性的平均寿命为74岁,男性的平均寿命为67岁。每年人口为负增长。

  目前近1/4的保公民进入退休年龄,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大多数人愿意居住在城市,首都索非亚的人口超过150万,几乎占全国人口的1/5。

  由于保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保境内少数民族较多,有土耳其人(80万)、吉普塞人(50万)、亚美尼亚人、希腊人、犹太人、阿尔巴尼亚人等,他们历来与保人和平共处,未出现过民族紧张关系。

  宗教:

  自公元9世纪以来,保加利亚就以东正教为国教,即使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的500年中,也保留了该宗教信仰。1953年5月选举产生了总主教。还有伊斯兰教徒、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

伐佐夫认为作家应该是“时代和人民的儿子”,主张文学真实地描写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的许多优秀作品,再现了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末保加利亚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他被认为是保加利亚现实主义文学优秀的代表。高尔基称他是“为多灾多难的保加利亚的自由和复兴而斗争的诗人和战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保加利亚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著名的无产阶级诗人赫·斯米尔宁斯基的组诗《城市的孩子》、诗集《总有一天》(1922)等,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歌颂了受压迫者的反抗,描绘了无产阶级战士的形象。1923年,无产阶级举行的九月起义遭到残酷地镇压,这使一些受资产阶级文学流派影响的作家纷纷地改变了立场。格·米列夫(1895—1925)写了著名长诗《九月》、阿·拉兹茨维特尼科夫(1897—1951)、尼·富尔纳吉耶夫(1903—)、安·卡拉利切夫(1902—1972)、安·斯特拉希米罗夫(1872—1937)等作家都写了反映九月起义的作品。这些作品后来被称为“九月文学”。20世纪30年代,无产阶级文学以刊物《铁砧》、《工人文学阵线》等为核心,扩大了自己的阵地。“劳动战斗作家联盟”的建立(1932),进一步团结了那些反法西斯的作家。赫·拉德夫斯基(1903—)的诗歌为新的革命高潮的来临而欢呼,诗集《心向党》歌颂了***的伟大。格·卡拉斯拉沃夫(1904—1980)反映农村革命斗争的短篇小说集《在岗位上》(1932)、中篇小说《农村信使》(1933)和长篇小说《曼陀罗》(1938)、《儿媳妇》(1942)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这时期一些持民主主义立场的作家,如约·约夫科夫(1880—1937)写了反对战争的《庄稼汉》。著名反法西斯战士尼·瓦普察洛夫(1909—1942)的诗歌创作表明无产阶级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他的诗集《马达之歌》(1940)表现了无产阶级反对法西斯的殊死斗争和他们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1818~1883),俄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 1818年11月 9日生于奥廖尔省一贵族家庭。自幼目睹母亲专横任性,虐待农奴,开始对农奴制产生厌恶,后来他立下“汉尼拔誓言”,表示决不同农奴制妥协。 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语文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1837年毕业。 1838至1841年在柏林大学修习哲学、历史和希腊、拉丁文。在这期间同巴枯宁和尼·斯坦凯维奇接近。回国后在内务部供职两年。 1842年底认识别林斯基,不久又同别林斯基周围的作家们交往,在西欧派思想指导下开展文学活动。他与别林斯基结成至交,受后者熏陶,加强了反农奴制和反斯拉夫主义的志向,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形成。 1847年初出国旅行,同在萨尔斯堡养病的别林斯基一起度夏,《猎人笔记》中的几篇特写,就是在别林斯基的直接影响下写成。 1848年2月他奔赴巴黎,以同情的态度观察工人起义。1850年回国。沙皇政府早已被他从1847年以来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刊出的《猎人笔记》的反农奴制倾向所触怒,1852年借口他违反禁令发表悼念果戈理的文字,把他拘留一个月,并遣回原籍,迫使他在警察监视下,在自己的庄园斯帕斯克村居住了一年半。但他在彼得堡的拘留所里又写了揭露农奴制的中篇小说《木木》,其中残暴的女地主形象就是以他自己母亲为原型的。 屠格涅夫从1847年起为《现代人》杂志撰稿,到1860年止共合作了13年,而1850至1856年之间是他同《现代人》联系最密切的时期。此后,在农奴制改革前夕,他渐渐同《现代人》中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发生分歧。他出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观点反对农奴制,并同情人民的苦难,但却拥护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不赞成革命。农奴制改革年代在他思想和创作的发展中几乎是分水岭,正是这时他同《现代人》公开决裂。1862年底,身在国外的屠格涅夫被指控同逃亡伦敦的巴枯宁等人有牵连(所谓“32人案件”),沙皇政府召他回国受审,他借故拖延了一年多。这期间,他上书亚历山大二世表示忠诚,还捐献两枚金币以慰劳镇压波兰起义的受伤兵士,为此受到革命阵营的猛烈抨击。 从1863年起,屠格涅夫同波里娜·维亚尔多一家一起住在巴登—巴登。维亚尔多是法国著名歌唱家,1843年随意大利歌剧团到彼得堡演出,开始同屠格涅夫认识,以后成为终生密友。他多次出国和侨居国外都同她有关,她给他的创作也留下深刻的痕迹。1871年普法战争后,他同维亚尔多一家迁居巴黎,直到逝世。在这里,他同法国名作家福楼拜、埃·龚古尔、左拉、都德以及莫泊桑亲密交往,同时通过自己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俄国文学在欧美的广泛传播。他经常回国作短期逗留。最后也是最久的一次是1880至1881年。1882年初患脊椎癌,次年9月3日病逝于巴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运回祖国,安葬在彼得堡沃尔科夫公墓。 屠格涅夫早在大学时代就以浪漫主义诗歌开始其创作生涯(诗剧《斯杰诺》,1834)。1843年发表的叙事诗《巴拉莎》表现出现实主义倾向,为别林斯基所赞许。第一部散文作品是184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安德烈·柯洛索夫》。此后的叙事诗《地主》(1846)和中篇小说《彼土什科夫》(1848),则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自然派和果戈理的影响。特写集《猎人笔记》(1847~1852)标志着他完成向现实主义的转变。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之作,其主题是农奴制下农民同地主的关系。作者在诗意盎然的俄罗斯大自然景色的背景上,以深厚的人道主义,表现俄国农民的民族特征、他们的精神品质和才华(《霍尔和卡里内奇》、《歌手》、《白净草原》等),描写他们在农奴制下贫困无权、备受侮辱和压榨的境况(《事务所》、《莓泉》、《活尸首》),揭露地主的假仁慈和凶残本性(《总管》、《两地主》)。列宁在揭露一个自由主义贵族的“人道”时曾引用过《总管》中地主宾诺奇金的形象。加里宁认为,屠格涅夫在本书里“把农奴表现为象所有的人一样配享人权的人”。谢德林说,这本书“……对于那些以人民及其困苦为对象的整个文学来说是开风气之先”。屠格涅夫原来还想写一篇农民反抗地主、强迫他吃下八普特黑土的特写《食地兽》,但考虑到审查条件,没有实现。这部特写集的特色是如实地朴素地描写农村生活,在平淡的日常现象中揭示诗意的方面,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感染读者。在创作《猎人笔记》的同时,屠格涅夫还写了一些剧本,其中有反映贵族生活和风习的《缺钱》(1846)和《贵族长的早餐》(1849上演,1856发表),描写“小人物”的《单身汉》(1849)、《食客》(1857)以及关于两种心理典型之间的冲突的《物从细处断》(1848)。而在最著名的剧本《村居一月》(1855)中则开始表现平民知识分子和贵族冲突的主题。 把握时代的脉搏,敏锐地发现新的重大社会现象,是屠格涅夫的主要特点。他的创作的极盛期是50至60年代初,这正是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时期过渡到平民知识分子时期的转折点,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贵族知识分子和平民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上。50年代初他写的一些中篇小说,如《多余人日记》(1850)和《雅科夫·帕辛科夫》(1855),曾勾勒过“多余的人”的形象,1856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罗亭》更为这类“多余的人”塑造了著名的典型。《罗亭》的故事发生在40年代初,当时贵族知识分子在社会思想发展上还起着进步作用。罗亭是一个小贵族,他善于思索,满怀理想,能以激情洋溢的语言,在人们心中唤起对自由的追求和实现崇高思想的愿望(在此书的1860年新版中,作者还让他战死在1848年巴黎的革命街垒上)。但他意志薄弱,空想多于生活知识,缺乏实践能力。在他和娜塔莎的恋爱中,暴露出他是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仆仆风尘,虽然对别人起了启蒙作用,自己却一事无成。中篇小说《浮士德》(1856),特别是《阿霞》(1858),也通过悲剧性爱情故事描写了同类的典型。第二部长篇小说《贵族之家》(1859)的男主人公拉夫列茨基也属于“多余的人”的形象。作为40年代初贵族中的优秀分子,他寻求克服言行脱节和脱离人民等缺点的新的生活道路,却缺乏必要的力量和毅力,无法避免贵族阶级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而这些是通过他同丽莎的关系、通过他的个人幸福同道德义务、同改善农民境况的社会义务之间的矛盾以及个人幸福之不能实现等而艺术地表现出来的。这部长篇小说结构谨严,情节紧凑,诗意洋溢,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 为贵族阶级唱了挽歌,屠格涅夫把眼光转向新兴的平民知识分子。长篇小说《前夜》(1860)描写农奴制改革的“前夜”。女主人公叶莲娜体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精神觉醒和争取自由、争取解放的渴望。她所钟情的平民知识分子英沙罗夫,是一个燃烧着民族解放激情、反对土耳其人统治的保加利亚革命家,性格坚定,目标明确,具有当时俄国民主青年的主要特征,正好是俄国所需要的“新人”、自觉的英雄人物。这个形象反映了50年代末俄国社会前进的方向,表明解放运动的领导权已逐渐从贵族转入平民知识分子手中。杜勃罗留波夫在《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一文中,肯定这部小说的成功,同时指出需要有同内部的“土耳其人”作斗争的、俄国自己的英沙罗夫,并断言“前夜离随之而来的白天总是不远的”,也就是说,俄国将发生革命。屠格涅夫不能接受这个革命的结论。他同《现代人》早有分歧,现在它不听他的劝阻而发表了这篇论文,成为双方决裂的直接原因。在下一部长篇小说《父与子》(1862)里,屠格涅夫终于在俄国的平民知识分子中找到了“新人”。小说中“子”与“父”的矛盾,实际上是平民知识分子同贵族之间的矛盾。子辈的代表、民主主义者巴扎罗夫坚强、沉着、自信,重视实际行动,专心科学实验。他不仅否定艺术、诗歌,而且否定日常生活中“公认的法则”,也就是否定专制农奴制度的一切。他被称为虚无主义者,屠格涅夫说这就意味着是“革命者”。屠格涅夫说这部小说是“反对作为先进阶级的贵族的”,巴扎罗夫在精神品质和道义上也确实压倒了父辈代表、贵族保守派巴威尔。但作者对巴扎罗夫的态度是矛盾的,不仅有时流露出对他的反感,还在作品下半部让他因爱情失败而变得怀疑、悲观,以至赍志而没。小说引起了不同阵营的激烈争论。民主刊物纷纷谴责作者诽谤年轻一代,只有赫尔岑和皮萨列夫对这个主人公作了比较肯定的评价。《父与子》的艺术特色和《罗亭》、《贵族之家》不同,很少抒情气息和风景描写。 在农奴制改革后沙皇政府猖狂反动的时期,屠格涅夫的思想发生危机,创作转入低潮。他对社会斗争感到厌倦,企图遁入艺术和美的世界。1864年和1865年先后发表的中篇小说《幻影》和《够了》表现出唯美主义和悲观情绪。1867年发表的《烟》,写的是1862年的事,把社会政治运动比作一团轻烟,认为到头来只是一场虚空。小说里既有对贵族反动分子的揭露,也有对流亡国外的俄国革命者的歪曲。60年代末至70年代前半期问世的《旅长》(1868)、《草原上的李尔王》(1870)、《春潮》(1872)、《普宁和巴布林》(1874)和《表》(1876)等中、短篇小说,有的取材于作者早年听到的家庭传说,有的是他本人或亲友过去生活中的真事,他仿佛抛弃了迫切的社会题材,沉湎在回忆之中。在《烟》发表10年以后,才又写出了他最直接最广泛地反映社会运动的、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处女地》(1877)。他对“到民间去”的革命民粹派的自我牺牲的激情表示敬意,但又怀疑他们的斗争目标和方法,赋予主人公涅兹达诺夫以哈姆雷特的特征。另一方面,他也讽刺70年代完全转向反动的自由主义贵族官僚,淋漓尽致地刻画他们的卑鄙本质。作家寄希望于能够深翻俄国“处女地”的“深犁”──新兴资产者沙罗明,在他身上寄托自己的渐进主义思想。 屠格涅夫晚期的主要作品是《散文诗》(1878~1882)。这部优美的散文集的内容和倾向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表现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如《门槛》、《俄罗斯语言》),有的则充满怀疑和悲观情调(如《斯芬克斯》、《无巢》、《蔷薇曾经多么娇美……》)。他还写了脱离现实主义而带有神秘色彩的作品《爱的凯歌》(1881)、《死后》(即《克拉拉·密里奇》,1883)等。 屠格涅夫说过:“……准确而有力地表现真实和生活实况才是作家的最高幸福,即使这真实同他个人的喜爱并不符合。”他确实忠于这个现实主义原则,有时甚至能超出贵族自由主义立场的局限。他虽然长期侨居国外,却能迅速及时地反映俄国社会现象。他的全部创作几乎成了19世纪40至70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的编年史。屠格涅夫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感情,笔下的主人公很多和祖国命运密切相关。他对俄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尤其是对长篇小说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以擅长塑造少女形象著称。《罗亭》等长篇和《阿霞》、《初恋》(1860)、《春潮》等中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都写得跃然纸上。屠格涅夫善于写景,能够刻画自然景色的瞬息万变,又能赋予诗意和哲理,有时还赋予象征意义;这些描写不仅是人物心境变化的反映,而且往往成为情节转折的契机。屠格涅夫是真正的语言艺术家,对俄罗斯语言规范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列宁在列举俄国的语言大师时,首先提到了他。他的风格简洁、朴素、细腻、清新,富于抒情味。他的忧郁的气质,又使作品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 屠格涅夫生前就已享有国际声望,是俄国文学史上最早受到欧美重视的作家。他的创作技巧和心理分析艺术对西欧和斯堪的纳维亚作家颇有影响。在中国他的作品介绍较早,《新青年》从1915年第一期起连载《春潮》,次年又节译了《初恋》。解放前他的主要作品几乎全部翻译成中文,不少译本出自中国名作家之手(如巴金译的《父与子》和《处女地》,丽尼译的《贵族之家》和《前夜》,丰子恺译的《猎人笔记》等),无论在艺术上和思想上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都有所裨益。

19世纪末,保加利亚工人运动逐步发展。社会民主党的建立(1891)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迪·波梁诺夫(1876-1953)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诗人,他的《死亡之树》(1905)等诗歌号召无产阶级为粉碎旧世界而斗争。作家格·基尔科夫(1867-1919)的杂文抨击了资产阶级政府。迪·布拉戈耶夫(1856-1924)是保加利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人。格·巴卡洛夫(1873-1939)、托·巴甫洛夫(1890-1977)等人在文艺理论方面的活动对文学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在第一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年代中,保加利亚涌现了一批革命诗人,他们是雅辛诺夫、斯米尔宁斯基、瓦普寨罗夫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522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2
下一篇2024-04-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