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大鼓的艺术特色

乐亭大鼓的艺术特色,第1张

乐亭大鼓的唱腔十分丰富,要求字正、腔圆、韵足、味浓,气氛真实、色彩鲜明、气口得当、鼓板合宜。乐亭大鼓的唱腔,自成体系,独具一格。固定的唱腔是九腔十八调,有的抒情,有的激昂,有的悲沉,有的诙谐,用这些唱腔来表现不同的场景、意境、情感和情绪。九腔十八调的主要唱腔有四大口、八大句、四平、切口、双板、紧流水、慢流水、中流水、背牌子、凄凉调、撤单程、慢起程、昆曲尾子、蚂咋蹬脚等。演员在演唱中,根据剧情变化灵活运用这些唱腔,而且大口一般都运用在鼓句上。总之,唱腔优美、丰富是乐亭大鼓的一大特点。

乐亭大鼓的又一个特点是说唱兼而有之,唱时就是九腔十八调,而说时就如同其它剧种的宾白,更与评书相似。为什么把说叫宾白呢?从字面上可以理解,宾不是主要的,而是辅助的,就如同主人与客人一样。白即是白话,既不是唱,也不押韵。宾白就是一种乐亭大鼓唱腔的辅助手段。乐亭大鼓的宾白,全部使用乐亭的地方语言,如果不说乐亭话就缺乏了乐亭大鼓的韵味。所以外地人学唱乐亭大鼓,都拜乐亭艺人为师,先学乐亭话。这在乐亭大鼓艺人收徒中叫正口。就是纠正原来的发音和声调,使其与乐亭地方话相一致。

乐亭大鼓学来不容易,表演上各有风格,要求一个人既要打板、演唱、表演、念白介绍,集所有功力于一身!而且乐亭大鼓最具特色,之所以能自成一派,经久不衰,是因为乐亭大鼓的念白。因其引用乐亭方言,使得乐亭大鼓更具地方特色,这也使得外地人更加难以学其精髓!另外需要演唱者表现剧中人物的不同年龄、不同人物的各自特点,这就更增加了学唱乐亭大鼓的难度。所谓一板一弦说千古兴替。一人一口演百面人生。如表现小孩的情节,嗓音要模仿小孩,面孔的变化要表现小孩的天真,动作也要有小孩的特点。这样才能更逼真的刻划人物的性格,增强说唱的感染力。

赵丽蓉说的是乐亭话?onepi一定不是唐山人,也不是周边的,呵~~~

其实秦皇岛以前是属于唐山管辖的,基本上靠近唐山这边比较昌黎说的就是唐山滦县和乐亭口音。靠近山海关呢又带些东北口音,到了北部山区青龙一带又带一些迁安承德东北口音,这是地理位置造成的。

赵丽蓉说的是唐山话没错,但一定不是乐亭话,估计连她老人家都不一定能听懂滦县乐亭话,区别很大的,唐山人到了乐亭、滦县、滦南也听不懂他们的话。

唐山各县区的口音都不一样,丰润丰南差不多,迁安迁西差不多,遵化跟天津蓟县差不多,玉田有些接近普通话,滦县滦南乐亭是地地道道的本土口音,李大钊是乐亭人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口音呢。

乐亭皮影戏,是我国皮影戏的一个主要剧种。它是一种民间美术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说唱和舞台构成等综合性的戏曲表演艺术,具有音乐、念白、雕刻、操纵等方面的地方特色。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

乐亭古属滦州,现属唐山,也有“滦州皮影”和“唐山皮影”的叫法。外地人称乐亭话为“老呔”话,人们把乐亭影叫做“老呔影”,乐亭皮影的影人和场景是用驴皮刻制的,又叫它“驴皮影”。在滦南县文化艺术界,通常把评剧、乐亭皮影(又称唐山皮影)和乐亭大鼓统称为冀东文艺三枝花,认为发源地在滦南县。成兆才创造的评剧诞生于滦南,这是毫无争议的。

乐亭皮影和乐亭大鼓,发源地具体地点本来就没有精确定位,乐亭县设县于元代,后来隶属于滦州府、孤竹国等,历史上滦县乐亭滦南密不可分,滦南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设县,由乐亭和滦县分割出去地域合并而成。大概这么理顺一下,从中我们看出头绪,虽然叫乐亭皮影,发源地就在滦南滦州和乐亭一带,滦南人认为乐亭皮影诞生在当地,也是能成立的,而且这么宣传对保护传统文化艺术是有益的。

“故乡皮影天下传,古老艺术呈魅力。影窗演出绮丽景,蕴涵喜愿寓富贵”。我常常忆起家乡河北秦皇岛市青龙县的皮影戏。这种皮影戏在河北广为流传。被俗称为“驴皮影”,是一古老的戏种,于清朝末年开始出现在河北青龙。到民国初期,青龙开始有人建立影戏班,随后开始迅速扩展并很快普及到全县。

皮影戏班由影台子、影人、影卷和乐器组成。在乡间演出时搭起的舞台叫“影台子”。办法是用木桩绑起四个支架,上面用木板铺成平台,台板上方用竹竿支起蓬架,在前台边缘装放一长条桌型案板,案上竖起影幕,作为影窗,影窗的高度和长度根据影台子的大小而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442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2
下一篇2024-04-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