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为什么投靠孙策?孙策怎么说服他的

太史慈为什么投靠孙策?孙策怎么说服他的,第1张

太史慈为什么投靠孙策?孙策是怎么说服他的?

太史慈能征善战,忠心耿耿,死前还念念不忘的说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那么他为什么投靠孙策孙策是怎么说服他的

对于太史慈这个人罗贯中给予了高度评价,矢志全忠孝,东莱太史慈。姓名昭远塞,弓马震雄师。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战时。临终言壮志,千古共嗟咨。

无独有偶,对于太史慈,陈寿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由此可见,历史中太史慈给后人留下的印象非常好。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之中,太史慈认识刘备和孔融要早于江东的孙策,那么,太史慈为什么不投靠孔融和刘备却投跟了孙策呢

明明,孔融是孔子的后裔,七岁让梨的故事名扬四海,流传千古,而且孔融还对太史慈有恩,太史慈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话,投靠孔融本来是最好的选择。

可惜,生逢乱世的孔融没有要平定天下的愿望,自然也没有把太史慈收归部下让他成为将军的想法。所以太史慈报恩之后,就离开了孔融。

当时,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是大汉天子的皇叔,又有平定天下的愿望,名正言顺,是太史慈很好的选择。太史慈为什么不选择刘备

因为,当时刘备身边已经有了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而且刘备也没有邀请太史慈进入团队的意思,所以太史慈才没投靠刘备吧。

至于太史慈为什么投靠孙策,孙策是这样说:

孙策见慈,即为其解缚,握著其手说:尚记得神亭一战吗如果卿当时将我生获,你会怎样处置我太史慈说:不可知也。

孙策大笑,说道:今后之路,我当与卿共闯。即拜太史慈为门下督,还吴后授以兵权,拜折冲中郎将。

后来刘繇丧于豫章,其部下士众万馀人无人可附,孙策便命太史慈前往安抚兵众。左右皆说:太史慈必北去而不还了。

孙策却深具信心地说:子义他舍弃了我,还可以投奔谁呢更替其饯行送别至昌门,临行把著太史慈的手腕问:何时能够回来"太史慈答道:不过六十日。果然如期而返。

英勇的太史慈为什么不投靠孔融和刘备却跟了孙策

因为,孙策拿出了周公吐哺,曹操迎接许攸的态度诚恳的邀请了太史慈。

而且,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孙策,太史慈还能投靠谁呢再投靠部下猛将如云的刘备还去投靠谋士猛将数不胜数的曹操显然都不是很好的选择。

从来世间诸事,三教九流,唯独旁门左道最易蛊惑人心。对此种现象,既不能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也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名叫做于吉的游方道士,因普施符水,救人万病,故而世人皆称于神仙。按说,这样一个人久居吴会之地,未必不是东吴人的福分。至少,以其一人之力,也不应成为东吴的祸患。

但不成想,就是这么一个万众敬仰、受人瞩目的江湖道士,却因为与孙策的偶然相遇,最终断送了性命。对此,很多人不甚理解,贵为江东之主的孙策,为何却容不下一个专注修行、工于医术的游方道士呢。表面上看,于吉之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孙策性格暴躁,不能容物;二是东吴大局初定,人心不稳。而于吉的出现,似乎牵动了孙策敏感的神经。毫无疑问,这样的理解和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想孙策称雄江东,大业初创,根基不稳,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和压力定然不会少,加之刚刚被许贡门客射伤,内心的伤痛与焦虑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在这样的矛盾状态下,孙策遇到了于吉,几经冲突和抉择,最终将于吉送上了不归路。

是孙策杀死于吉的不假,不能苟同的则是,在这看似合情合理的背后,应该还有一双无形的大手,一再左右着于吉的生死和孙策的举动。仔细想想,孙策担心归担心,还不至于对一个江湖术士耿耿于怀。看于吉不顺眼,采取点监控措施也就完了,并不一定非要置其于死地。事实就是,促使孙策最终杀死于吉的不是孙策本人,而是手下那些对于吉无限仰慕和顶礼膜拜的文武官员。换句话说,是东吴的臣子们将于吉一步步推向了死亡的深渊。之所以如此说,并不是要为孙策推卸责任。这其中,还是有着太多的不可思议。仔细揣摩,自然不难看出端倪。要说孙策,见到这个于神仙也属偶然。杀死于吉,也并非是最初的举动。也就在某一天,孙策召集众官在城楼上饮酒,就在喝得高兴的时候,却见诸将互相耳语,纷纷下楼。这样的行为就很令人费解。按说身为手下之人,陪着自己的主公吃饭,应该是毕恭毕敬的。到底有什么天大的事情,竟让他们争相撂下孙策,纷纷走掉呢。不是欺主之人,是断难做出这样的事情来的。

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要去见的这个人物极其重要且不同一般,地位甚至远远超过了他们的主公。也或许在他们心中,孙策根本就不值一提,没有多少地位。且不论事实怎样,孙策肯定会这么想。果不其然,孙策很是生气,就问怎么回事,左右禀告:有神仙于吉从楼下经过,诸将皆往拜之。孙策一听更加奇怪,起身凭栏观望,就见上至孙策部下诸将,下至城中百姓男女,皆焚香伏道而拜之。如此的场景,极大地刺激和伤害了孙策的内心自尊。身为江东之主,竟然比不上一个远来的道士。于是,孙策大怒,立即下令将于吉拿来问罪。要说这时的孙策,也只是恼怒而已。把于吉推上来之后,先是一顿斥责,接着就要推出去斩首。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说是斩首,其实就是旁敲侧击,发泄怒气而已。一来是为了挽回些面子,二来也可借此机会给自己的手下提个醒,不要忘记了身份。如果这时孙策左右有一个明白人,就应该随声附和,说一些一个道士,信口胡言,大将军不必动怒之类的话,孙策有了台阶下,又达到了震慑众人的目的,对于一个于吉是不会当真的。

但孙策手下的这些人不知道是聪明得过头了,还是神经出了毛病。一听说要斩于神仙,以张昭为首的众官立即谏道:于道人在江东数十年,并无过失,不可杀之,恐失民望。这句话,理论上没有什么不对,有根有据,言之凿凿,理直气壮。从来听话听音,仔细琢磨就不难看出,这话说得太过堂皇和不无深意了。先看第一句,既然并无过失,那么杀了于吉就是你孙策乱杀无辜,话一出口,就先给孙策先扣上一顶大帽子。而接下来的一句,就更让孙策无地自容了——恐失民望。想想,处在这样的当口,张昭的言意之下分明就是在暗示孙策不得民心。这一来,无异于火上浇油,适得其反,孙策最终把于吉下了大狱。

而接下来的事情就更难以理解了。既然已经把于吉下了大狱,说明孙策内心并不想杀死于吉,等过段时间气消了,或许也就放出去了。问题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事情的发展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众臣子回去之后,纷纷将事情告知了自己的夫人,并要求夫人们去向吴国太禀告。让其母规劝其子,看起来名正言顺。但事关国事君臣,让人家母亲出面压制儿子,本就不是为人臣子干的事情。

见这些人把自己的老母亲都抬出来了,孙策心情可想而知。经过吴国太的规劝,孙策并没有打消怒气,反而更加不安。尽管如此,孙策还是缓缓地对母亲说:愿母亲勿听女流之言,儿自有区处。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孙策的内心实际是有所松动的,这个自有区处本身就是一个将要释放于吉的信号。只不过碍于情面,暂时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一时不好改口。抓有抓的理由,放也要有放的道理,孙策要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台阶。遗憾的是,偌大东吴,竟然没有一人给孙策提供这样的台阶。当孙策亲自到狱中看望于吉的时候,却看到了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于吉在牢中尽去枷锁,事之如父母。见此情形,孙策刚刚熄灭的怒火又一次燃烧起来,一怒之下是尽杀狱吏,而于吉又被重新下狱。

更为可怕的是,面对于吉的再次入狱,张昭等数十人又来了个联名上书。难以想象,东吴臣子们的谋略是从哪里学来的。联名上书,说到底就是公然要挟。果然,此次联名不仅没有救得了于吉,反而惹得孙策放出了狠话:勿使空费纸笔也。吾必杀之。话虽这么说,孙策还是没有立即杀掉于吉,而接下来的一件事情却让孙策的忍耐达到了极限。或许是营救于吉心切,吕范提出让于吉祈雨,试看神仙的灵验。天知道于吉是不是真有如此神通,反正念念有词之后,天上真就下起了大雨。还没等孙策发话呢,却见这一帮官员皆罗拜于水中,不顾衣服,这还不算,接着纷纷前去解去绳索,便请孙策礼之,就这个举动,直接把于吉送上了断头台。

原因很简单:一是不尊将令,还没等孙策下达命令就私自放人。二是目无主公。按说解了也就解了,赶紧向孙策解释一下或许还能补救。但这些自命不凡的臣子们,不仅没有及时请罪,反而将于吉扶到孙策跟前,让孙策向于吉行礼。见此情景,孙策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怒火了,掣起宝剑就让左右立即斩首。到了此时,众官依然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再次力谏。看众官丝毫没有放过自己的意思,被逼无奈的孙策终于说出了心里话:汝等皆欲随从于吉造反耶!此言一出,众人才如梦方醒。问题是到了这个时候,箭在弦上,已经不得不发了。最终,于吉还是被砍了脑袋。从这起事件的经过看,于吉并非没有生还的机会,只是因了这些傻逼大臣们所谓的崇仰和道义,才让于吉走上了不归路。忠言可以不逆耳。因此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于吉之死,一方面来自孙策的性格暴躁,不能容物,而另一方面则源于江东众臣子们的一意孤行和推波助澜。

在三国时期,有一支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盘踞江东一带的孙权势力。只不过我们现在要讲的是在三国正式成立之前,因此时间退回到孙策时期,看一看孙策这个人物。孙策有一个外号叫做“江东小霸王”,这个外号有着什么样的来历呢而这位小霸王最终又是怎么死的呢

孙策是孙权的兄长,也可以说是后来与曹魏、蜀汉并立的孙吴政权的奠基人。至于“小霸王”这个称号,在正史上其实并不存在,只因为是《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称他勇武好比当年的西楚霸王项羽,因此送了这个外号给他。

黄巾起义之时,孙策的父亲孙坚被朱儁推荐为佐军司马,出征攻打黄巾军,这个时候孙策才只有九岁,他与家人留在寿春(安徽淮南寿县)。十几岁时,由于自身容貌俊美,并且性格豁达,因此在寿春结交名士,他的名气也慢慢地传播开了。当时是舒县(安徽庐江西南)人的周瑜慕名而来,专程拜访孙策。

由于两人年龄相同,而且都属于年少有志的一类人,因此一见如故推心置腹,而此时的孙坚则是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周瑜劝孙策带家人移居自己的家乡舒县,并且让出一个大宅院给他们居住,相互拜访的时候还先去拜见对方的母亲,两家关系非常好。

十七岁时,由于孙坚被荆州牧刘表的部下埋伏击杀,他的侄子孙贲护送遗体回到江东,继承了孙坚的部队投奔袁术。丧事结束后,孙策一家迁到江都。正好同样守孝的名士张纮也居住在江都,孙策几次拜见,张纮原本只是推脱,最终被孙策打动,建议他南渡,并且带着好友一起支持他。

守孝结束之后,孙策去找袁术,想要讨回父亲旧部,要建立工业,为父亲复仇。虽然只讨回了一千多人,但是他继续招募,再加上不断有人前来投奔,到达历阳的时候已经有了五六千人。他相继攻克了横江、当利,又继续出击,所向披靡,再加上治军严明,深受百姓拥护。

经过数年的发展,孙策终于一统江东,任用贤人又虚心听取意见,曹操听闻他平定江东六郡,也是十分感慨。

然而就在同一年,他在山中打猎之时,面部被刺客的箭射伤,不久之后便去世了。临终前,他找来张昭等人托付后事,还把弟弟孙权交给张昭,亲自给孙权配上印绶,告诉他,争天下自己要强,但是守江东孙权更强。当日夜里便过世了,年纪二十六岁,不得不说真的是英年早逝。

只是,有关孙策的死因,很多人认为可能没那么简单。因为孙策与孙权两个人的战略观点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而且从事情的过程来看,他打猎的地点为什么会有人事先埋伏,如果不是有人透露消息,外人怎么可能知道再从后续的发展来看,孙坚的五个儿子,孙策、孙翊被刺杀,孙匡死因不明,孙朗被囚禁,让人不得不怀疑唯一剩下的那个孙权。而且只有孙策死了,孙权才有可能成为江东之主,实现自己的治理理念。

只是,这些也只能是怀疑,究竟是不是孙权下的手,就算疑点再大,也只能是一种推测,想要证实,却很难从史书中找到确切的结论。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可谓是小霸王孙策的临终遗言。

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各领大军相持在官渡,孙策本想趁机攻打许都,不幸被郭嘉料中,“死于小人之手”。孙策临终前,将一众人等叫至榻前,进行了最后的安排。

按照传统的“父死子继”继承原则,孙策本应传位于儿子孙绍,然而孙策此时年仅二十六岁,孙绍能有多大?孙策思虑再三,决定传位于孙权。

孙策临终前的一切安排都是为了孙权

一切安排停当之后,孙策就死了,张昭带领孙权接受众文武谒贺。孙策死时,周瑜尚镇守巴丘,闻讯星夜前来奔丧,他回来后表示全力支持孙权。

在张昭和周瑜的大力支持下,孙吴政权完成了平稳交接。丧事过后,孙权向周瑜问计:“如何守父兄之业?”

周瑜答:“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为此周瑜向孙权举荐了一位重量级谋士,此人为孙吴政权量身定制了一套谋取天下的策略,直到他死后该策略还一直为孙权所执行。此人是谁?鲁肃,鲁子敬是也!

很多人可能对三国时期的大乔和小乔感到好奇,然而史书上对她们的记载非常至少,仅寥寥数语一笔带过,毕竟在那个年代,她们可以说并不属于重要人物,能够在书中出现已经是荣幸了。很多人知道大乔嫁给了孙策,而小乔嫁给了周瑜,但是对于孙策的正室却并不熟悉,很多人认为正室就是大乔。那么,在那个妻与妾并存的年代,孙策的妻子究竟是谁,是不是大乔呢

大家应该对大乔和小乔特别熟悉,她们俩可是三国时期较为有名的美女,小乔嫁给了周瑜,大乔嫁给了孙策。虽然孙策的老婆在历史上并没有一丝一毫的记载,但是因为大乔和孙策的爱情后人普遍把大乔当作孙策的老婆。

对于孙策的老婆是不是大乔,首先,在得到二乔之时,孙策和周瑜都已虚岁25。古人普遍早婚,他俩若已有原配,那也是毫不奇怪的。更何况在三国时代,妻妾地位差别极大,并不存在明清时代扶正的可能性。其二,在讲究尊卑有序的封建时代,婚姻被视为结两姓之好,具体指门当户对的两个家庭因婚姻结为亲戚关系,更有一套繁琐礼节。而二乔身份背景仅仅是城破后被纳,这女战俘的身份似乎并不与孙策周瑜相称,娶妻也不至于马虎到打仗时顺便解决。

另外,婚姻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妻须征得双方家长的首肯,相反,纳妾几乎只凭男人的一己之愿。“策自纳大乔”从“自纳”就可以看出,孙策纳大乔实际是自作主张,此时孙策的母亲尚留在吴县,正式娶妻不可能不经过其母同意。但是因为其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到孙策的正室是谁,所以后人普遍把孙策的老婆当成大乔了。

大乔直到孙策闭眼的最后一刻都陪在孙策身边,被后人放在孙策的老婆这个位置上一点都不过分。孙策容貌俊美,且性格开朗、直率、大度,善于听取部属的意见,很会用人,说话又爱开些玩笑,有幽默感,因此赢得了士人、百姓的拥戴,士民都愿意为他拼命效忠。这样的一个男人,怎么能不是女子心中的梦中情人。而那大乔可也不是一般的女子,美貌动人。

东汉末年,东吴世家乔玄,即后世所称之“乔国老”,家业丰实,与孙坚家为世交,往来频仍,相互支持结亲。乔玄生有两位出水芙蓉般美丽的女儿,皆有沉鱼落雁之容,姐妹俩儿都知书达礼,通音律,晓诗文,尤其女红一事更是名闻遐迩。后来大乔嫁给孙策。

公元200年,孙策于打猎时遇刺受重伤,大乔日夜和衣陪伴,不眠不休,不食不饮,全心照顾,然孙策仍药石罔效逝世。大乔悲痛欲绝,数度昏厥,并欲投江殉夫。但想到孙策临终前曾拉着她的手,要她照顾幼弟孙权,助他接掌大权,并除奸讨逆,使大乔只好打消原来念头。后来孙权对皇嫂仍万般尊重,也在大乔与众臣如张昭周瑜鲁肃等人的辅佐下,很快地团结江东各股势力,建立威望,进而重新掌控大局了。据说大乔在孙权称帝之后,即不再过问俗事,深居简出,青灯古佛,宁静详和,安享天年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404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1
下一篇2024-04-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