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连贯动作分解图简单-动漫人物身体步骤图片,各种动作,不要在一起的,一张一张分开的

动画连贯动作分解图简单-动漫人物身体步骤图片,各种动作,不要在一起的,一张一张分开的,第1张

急求一张人物走路正面的分解图

如下图所示:

动漫,即动画、漫画的合称,指动画与漫画的集合,取这两个词的第一个字合二为一称之为“动漫”,与游戏无关,并非专业术语。

动漫是动画与漫画的集合,动漫与动画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并非同属关系。

漫画

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

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也有纯为娱乐的作品,有较强娱乐性,娱乐性质的作品往往存在搞笑型和人物创造型。近年的作品主导一般为日本漫画和

美国漫画

动漫人物身体步骤,各种动作,不要在一起的,一张一张分开的

教画漫画01-人体基本结构

小孩

孩子的头部较大,一般比例为三到四个头高。

成年人

人体立姿为七个头高(立七),坐姿为五个头高(坐五),蹲姿为三个半头高(蹲三半),立姿手臂下垂时,指尖位置在大腿二分一处。

老人

由于骨骼收缩,老年人的比例较成年人略小一些,在画老年人时,应注意头部与双肩略靠近一些,腿部稍有弯曲。

人体性别基本特征

男性:男性肩膀较宽,

锁骨

平宽而有力,四肢粗壮,肌肉结实饱满。

女性:女性肩膀窄,肩膀坡度较大,脖子较细,四肢比例略小,腰细,胯宽,胸部丰满。(LSMH整理)

★☆★☆★☆漫画中的人体比例及表现★☆★☆★☆

漫画中为了表现人体的美,经常采用一些夸张的画法,也就是在适当的部位做一些变形处理,常会运用一些夸张手法将人物的身材拉长,但是变形是建立在人体基本结构基础上的。通常女主角为七个头高,而男主角为八个头高。正常掌握人物的比例关系,对画好漫画是很重要的。

女性

女孩子的特点是全身曲线圆润、柔美,要注意胸部和臀部的刻化。手、胳膊与腿要纤细,手腕和大腿根部在同一个位置,胳膊肘的位置在腰部附近,画侧面像时,要注意画出关节部位、臀部与大腿根部处的关系,肩膀的位置画准确胳膊就显得自然了。(LSMH整理)

★☆★☆★☆人体透视☆★☆★☆★

正前方

首先可以将人体看成一个长方形,也就是说人体不同角度的透视也就是不同长方形角度的透视。然后按分段的方法将长方形分为有透视的八段,先将长方形画出

对角线

,然后按着几何的分法在对角线相交处画上一条

平行线

,以此类推一共画出八段,由于漫画中的人物一般为八

头身

,所以长方形的每一段就是一个头高,而胸腔的长度、肘到手指尖和膝盖到脚底的长度均为两个头高。

俯视

从正面或是背面正上方的角度来画,需要考虑其透视关系。就是说头部最大,到脚尖处越来越小,头部大,肩膀也大,和脚比起来手略长略大。

斜上方

斜上方的角度最有纵深感。肩膀隆起,肩与脚平行稍斜,脸朝下,头很大,看不见脖子,越往下越小,给人的感觉是脚短身长,如果再在地面上画上阴影效果会更突出,可以特别清楚地表现双腿垂直于地面的感觉。

仰视

下面的仰视,画出肩膀上有颈部的感觉。脸朝上,比较小,腿比上身要长,略粗些,脚最大,越往上越小,给人感觉脚长身短,俯视和仰视正相反。在绘制一个人体时,必须要做到“意在笔先”。

应首先考虑你要画的人物在做什么,有什么具体动作,其次应该考虑用什么样的视角来表现人物的动态与个性,在头脑中逐步构筑一个有动作、有视角、清晰的人物画面。(LSMH整理)

★☆★☆★☆人体-比例★☆★☆☆

每次讲到人体比例都得拿”八头身”这套出来耍其实不管几头身都能画漫画啦,只是八头身算是最通俗的,其实真人有七头半就了不起了漫画看题材从两头身到十几头都有人用,头身数少虽然可爱但当手脚短到某个程度时很多动作都做不出来,相反当头身数多到十几头,看起来是很帅啦,但随便做个动作就把格子给占满了,很难塞,所以大家视剧情风格走向选定适当的头身比来用吧。

一般有种说法:女生腿比较长,腰身比较高其实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也许女生在比例上腿真的长一点,但造成高腰身的感觉主要是因男人腰最细的部位略低於肚脐而女人却是在肚脐之上,肋骨下缘处,这是男女在比例上差异最大处,其他还有男性肩膀较宽,女性则是臀部较宽。

在年龄上,从儿童到成人头部的大小改变并不多,因此儿童头部在比例上是较大的(这不是常识吗)通常练习时以真人比例开始,较易因较好观察,待熟练之后改变调整也容易。(LSMH整理)

★☆★☆★☆人物造型★☆★☆★☆

要想准确地将故事中的所有人物介绍给读者,就应该掌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物的画法。此外,为了让剧情能更深地打动读者,就应尽量做到正面角色的英俊、美丽、善良都表现到极点,反面角色的凶残、狡猾也应夸张到位,切忌人物的中庸,这一点很重要。漫画的很大一部分意义在于它的夸张,设计人物造型时应遵循这一特点来进行。

年龄不同的人物画法:

婴儿:胖乎乎、圆墩墩的,头显得特别大,宽额头,看不到脖子,身长是等分,脚要短些。

儿童:头较大,手脚的线条较细而且比较短。

年轻女性:线条比较细腻,肩部略斜,整体成曲线形,腰部很细,胸部隆起,臀部较大,

脚踝

较细。

年轻男性:线条有力,肩幅较宽,胸部成扇形,腰比肩窄,脖子较粗,脚大。中年女性:要比年轻的女性更强调曲线,眼睛略小,微胖,脚踝较粗。

中年女性:要比年轻的女性更强调曲线,眼睛略小,微胖,脚踝较粗。

中年男性:比年轻男性略胖,头发较稀疏。

老年女性:弯腰驼背,肩部略斜,膝盖略微弯曲。

老年男性:弯腰驼背,两脚分开、有点弯曲,肩部较窄,若再画上拄拐杖就更显老了

教画漫画03-人体运动规律

头部、胸部和骨盆部是人体中三个最大的体块,这三个部分本身都是固定的,不会活动的,身体的活动除了四肢以外主要是靠颈和腰部的活动而产生运动的。如果这些体块是彼此处于平行和对称的情况下,人体是静止的;相反,当这些体块向前后左右屈伸、旋转、扭动时,它们的变化就产生了人体的动作。

无论这三个体块是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不论它们在一侧的动作是怎样剧烈或怎样集中,而在另外的非活动的一侧,相对地总是有一种比较柔和的线条,以保持身体的平衡,整个人体则有一种微妙的、生动的协调感,所以说人的所有动作都将体现运动的重心平衡规律。

以支重的一侧为准,将人物运动

趋势线

画出,以表明身体的总的倾向,然后,将四肢的运动线画出。理解头部、胸部和骨盆部三大体块的倾斜度和透视变化,要在复杂变化的动作中抓住要领。

可以把肩膀与骨盆的关系简化为二根横线,把活动性最大的脊柱简化为一竖线,即简称的“一竖、二横、三体积”,通过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来掌握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例如:走、跑、跳、站、坐。

漫画化的动作

很可能在上次打棒球时,你没有腾空跳跃起来劈开双腿去抛球,那么随之也就没人再买票来看你打球了。卡通角色也是这样,他们的观众是一些期望获得逗乐效果的人。动画给人的乐趣之一就在于动画艺术家们总是能够创造性地描绘各种寻常的动作。作为漫画家你要把每一个寻常的动作都当作问题来探讨,并以逗乐的手法来加以表现,但同时还要使之与角色和故事相匹配

上面的是02,打错了

教画漫画03-头部基本结构

般把头部分为两个大块。头的上半部,归纳为一个椭圆形,而头的下半部归纳为梯形;细部的结构位于头部椭圆形的中央;

眉弓

画成一个长方形,颧骨也看成长方体,它位于头部梯形的上半部;穿插结构要比眉弓部分的长方形要向里一些,在颧骨的下面;口部归纳为一个

圆柱体

,它插在颧骨长方形下部的那个面;最下面是下腭,把它看成一个长方形将它与梯形穿插起来;鼻子起始于圆柱形的上半部,终止于眉弓长方形的根部,它也是一个长方体;眼睛也位于眉弓长方形的根部;嘴在圆柱形一半向上一点儿的位置。通过对头部的基本结构的理解,可以画出头部的基本形状,这样会使其形体结构更准,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轻微变化便可以画出不同的人体头部。

位置:

因为人的头是一个球体,就是说,是立体的。用十字和圆表示的话很简单,在圆形的基础上,将人脸部十字线画出来,根据十字线的位置将人物眼睛、鼻子、嘴画出来

正面像:

眼睛要左右对称,嘴要画在中间十字线上,鼻子要有隆起的感觉,所以可画的不对称,耳朵在两边左右对称,位置在眉弓到鼻底线之间。

四分之三侧面:

线不变,竖线要向一弧,耳朵的位置在眉弓到鼻底线之间。

正侧面:

鼻子是突出的,耳朵的位置在人物头部的二分之一处。

正面上仰:

以鼻子为中心,眼睛、耳朵都会象球体的感觉偏向下方,眉弓到鼻子的距离要缩短,鼻底到

下颌

的距离要长。

斜侧仰视:

最大的特点是眼睛和鼻子的位置很靠近,耳朵位置稍偏下。

正面俯视:

头顶变大、下颌变小,鼻子向下,眼睛眉毛略微向外侧上扬。

斜侧俯视:

耳朵位置上升,下颌向下靠侧。

教画漫画04-脸部五官结构

脸部的结构

中国有一种面相学和鉴人造型理论,说人的脸形可以汉字形态归为八种:国、用、风、目、田、由、申、甲。元代人称“八格”,清代人称“八字”。

看看你是哪种脸型:

“目”字形脸,头形狭长;“国”字形脸,方正稍长;

“用”字形脸,额部方正,下巴颏宽大;

“甲”字形脸,额部和颧骨处宽度接近,面颊肌肉显著内收,下巴颏窄尖;

“田”字形脸,面形方正;“申”字形脸,颧骨处宽,额部较窄,下巴颏尖;

“蛋”形脸,额处宽,下巴颏尖,脸上肌肉丰满,其轮廓线如同蛋形;

“由”字形脸,额部较窄,两颊和下巴处宽。

这就是相面学的基本理论

一般来说,宽额、嘴唇厚,阔腮,淳朴憨厚的,多是出身关中的秦卒;(想象张艺谋)

圆脸、尖下巴,神情机敏、多出身巴蜀;(小平同志)

高颧骨、宽厚耳轮、眼睛不大的,结实凶悍,就是关东人。(葛优、崔永元之流)

鼻:在绘画中鼻的基本形状可以想象为楔形

眼:眼睛呈球状,并且嵌在眼眶里,绘画时更要时时记住眼睛是球状的

在画眼珠时要小心,要事先将眼珠的高光留出来,在瞳孔的上方可以适当留出一些白,这样会使眼睛有一种透明感。

在画下眼皮时,要尽量画细一些。

画眼睫毛时,不要将眼睫毛画得过粗,用笔要利索。

在画侧面眼睛时方法和正面基本相同,但需将眼皮多画出一部分以便使它包住眼睛,侧面眼睛睫毛是最长的。

画眼时还要注意眼睛的上下位置,眼睛与鼻子之间的关系。

嘴:嘴唇是由肌肉组成的,并且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在模特张嘴时我们虽然能看见她们的牙齿,但我们画嘴时并不将它们‘—一画出,而是一笔带过

耳:在画中,耳部只是略略几笔,但我们应知道怎样将耳部的所有细节画出来

鼻子和嘴巴

动画里鼻子和嘴巴的造型都十分可爱,不用通过练习各种不同风格来一步一步学习,下面的这些例子会让你受益非浅。

此处所示为基本动画风格的鼻子和嘴巴。它由三基本的简单形状所组成:一片楔形的鼻子,一条细长的线作为嘴,还有定义下唇的一条较短的线(不过这条较短的下唇线也并非一定要画出来)在如图的正视图中,你可以先用笔轻轻画出一些线条来确定鼻子和嘴的位置。鼻子和嘴的尺寸和形状可根据不同的人物而调整,但必须保证它们在一条直线上,为助于定位,你可以画一条如图所示的垂直辅助线。上图二是一张侧面的脸,但是口、鼻仍排列在一条曲线上,表现其处于脸的中心位置。

画侧面的鼻子和嘴比画正面或3/4侧面要困难些(其实写实画法正面要难啊)。主要因为嘴唇不太好确定,不能象上面那样用简单的直线就能搞定,必须自己老老实实地画。前辈教导我们:排除万难,争取胜利!如果画得好,效果会相当不错。首要考虑的是鼻子、嘴唇及下巴构成的曲线。上唇要向内弯曲,而下唇(在侧面像中要稍微靠后些)是向外的曲线。这只有多练习才行,不然--可能会把人物的脸画得很怪异或者成了瘪嘴巴。

脸的下部由一些反差很大曲线所组成。注意这两幅的画法,鼻子的曲线对着脸部,然后在上唇上面往右边微微弯回来。上唇向内弯,而下唇的曲线则向外。下巴不是一条单纯的直线,它是一条圆滑向外的曲线。(LSMH整理)

脸部表情的画法:

脸部表情的变化,是刻画人物的关键,通过人物面部表情,可以使读者了解人物内心的感受,丰富的表情富有极大的魅力,能使画面更加生动。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表情的特点与画法。

(1)笑脸:笑有很多种,例如:微笑、羞涩地笑、煞有介事的笑、苦笑、开心的笑。一般表现为嘴角上翘(或张大)、眼睛变细、变弯,在画调皮的笑时,可以将人物的眉毛上下错动一定距离,并且让两只眼睛有些变化,也可以将舌头画出来。

(2)哭泣:感情爆发时经常出现,例如委屈的哭、乐极而泣。一般表现为眉毛、眼角往下倾,张大嘴或嘴角向下,脸上挂泪或爆发出来。

(3)发怒:一般表现为眉毛上竖,嘴角下扣,眉头紧锁。

(4)哀:哀是最大的苦恼,脸上所有的线条都可往下倾,便成了哀。

(5)惊:一般表现为张大嘴,瞪大眼,眉毛往上飞起。

画脸部表情,最好的方法是先从模仿别人的漫画开始,还要多多观察,在绘画时倾注感情,才能画好各种表情。四、手的画法:俗语说“画人难画手”,这说明画手是比较难的,为此,应先了解手的结构。手的结构可分为手掌和手腕两部分,要将手掌看成一个不规则的五边形,作画时,先要将这两部分看作一个整体,画出手的边线,再定出大拇指的位置,要明确每个手指的长度是各不相同的,手指的关节部位要适当弯曲,在特写画面中,要画出手指的两个关节,特别要强调一下拇指和小指的外轮廓线,这样会更有立体感教画漫画05-手和脚的画法

手的画法:

俗语说“画人难画手”,这说明画手是比较难的,为此,应先了解手的结构。手的结构可分为手掌和手腕两部分,要将手掌看成一个不规则的五边形,作画时,先要将这两部分看作一个整体,画出手的边线,再定出大拇指的位置,要明确每个手指的长度是各不相同的,手指的关节部位要适当弯曲,在特写画面中,要画出手指的两个关节,特别要强调一下拇指和小指的外轮廓线,这样会更有立体感。

画手的背面一侧应以硬线勾出,以表现骨骼的硬度,手掌一面要以软线来画,表现柔软的质感。而手指是很灵活的,所以,五个手指不要分开来观察,随着手的动势,角度的不同,形状也不一样。

女性的手指较纤细,骨节不突出,指甲较长,为了表现女性手的细腻、柔软的感觉,所以用线要平滑、有性。

男性手掌较宽厚,手指粗壮,关节明显,多以硬线来表现。(LSMH整理)

脚的画法:

脚的运动规律是通过脚与小腿之间所成的角度来表现的,要注意观察脚、脚踝、小腿之间的关系。

画时要注意鞋是随着脚的动作而发生角度变化,画时要想到脚的状态,鞋的款式不同要用不同的笔来表现其质感

火柴人手翻书动画的分解图

1,选择白纸一页一页的画,画出连续动作。利用上一层纸张的透度进行拓印下一层画好的动作。

首先先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圈。

2,火柴人物形式线条的很简单,从最后一页画起。然后画出火柴人的身体线条,文字和心之类的绘制时,最好利用印章或固定的磨具绘制。

3,接下来画出火柴人的腿。

4,画个火柴人,举着一个文字,都是在最左边画出一小半,如下图所示。火柴人动作尽量画得生动一点。很简单的几笔,就可以把第一张表白图画完了,接着,我们画第二张,画图的时候,火柴人的脚跟身体的高度要整体保持一致,这样在后期,才能看到表白动作的整体一致性。

5,画火柴人动作时,要注意两张之间动作的合理性,接着画出想要的动作。

6,我们画图的时候,火柴人的脚跟身体的高度要整体保持一致,这样在后期,我们才能看到表白动作的整体一致性。增添一些细节,火柴人手翻书动画的分解图就画好了。

春申君黄歇,“疑为黄国之后,《左传》所谓‘汉阳诸姬, 楚实尽之’, 灭国以后归于楚, 故称为楚人”[1]。据《左传》记载,故黄国应有二,一是楚文王十五年时为巴人所败,接着楚文王又伐黄,“败黄师于足昔陵。还,及湫,有疾”[2]。足昔陵,今河南潢川西南,地处淮河,“自郢及我九百里”[3]。湫,《清一统志》谓在湖北钟祥北, 《春秋大事表》谓在湖北宜城东南,故此黄,非远离郢本土的淮水南岸之赢姓国,而是郢附近汉水东岸之一小国,即“汉阳诸姬”之一。二是上述离郢“九百里”、淮水南岸的黄,楚成王时因背楚亲齐,为楚所灭[4]。但不论是汉东之黄,抑或淮南之黄,均系楚之异姓国[5],被灭后一直臣属于楚, 并成为楚国古老的贵族。楚国晚期,黄歇先为左徒,后任相、封君,执掌楚国军政大权,与这一名门望族地位是分不开的。

见于《史记》等文献记载,黄歇出现在楚国政治舞台上,始自楚顷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73年), 时秦正大举南下攻楚,楚使黄歇至秦上书,要求秦亲楚,第二年即侍太子完为质于秦。这时任左徒,以善“辩”受到重用。过十年,楚顷襄王病,黄歇与太子完归。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楚考烈王。“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为春申君”[6]。 楚考烈王(公元前262椙?38年)在位二十五年,黄歇“虽名相国,实楚王也”[7],一直主持楚国军政大事。 考烈王死后十五年,楚即为秦亡,故黄歇的政治生涯正处在楚国晚期,其军政活动与对外策略,决定着楚国的命运。楚国晚期的统治实际上就是黄歇制定的对内对外政策的实践。列宁说:“历史是由个人创造的这一原理在理论上毫无意义。全部历史本来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8]把黄歇与楚国晚期政治联系起来考察,并对其作出客观评价,对认识楚国晚期历史,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 公元前273年,秦在击败韩、魏后,即领韩、 魏南下攻楚。在这一严峻时刻,楚遣黄歇至秦,给秦昭王上书,要秦亲楚,并兵锋指向山东诸国。这封“上书”的内容,《战国策·秦策》、《史记·春申君列传》和《资治通鉴》等均有详尽的记载。这封书洋洋洒洒,黄歇亦以善“辩”和“游学博闻”著称,以致近人还认为黄歇才智难得,一封书就阻止了秦的进攻,使楚国赢得了和平环境,延缓了败亡进程。如果从当时阻止了秦的兵锋的急功近利看, 黄歇使秦上书,确为急中生智,不失为一虑之得,但如果从战国中晚期以来秦楚关系史及楚国败亡历史整体考察,黄歇的这封“上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害人误己的献策书,危害极大。

首先,从“上书”的内容看,黄歇一开始就热烈歌颂了秦昭王的赫赫武功:服韩、魏,“断齐、秦之要,绝楚、魏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9], 然后为秦提出了灭中原诸国及亡楚的总体方针与具体方略。第一步,秦楚联合,全力攻韩、魏,迫使韩魏服而为“关内侯”。第二步,秦楚进一步合作,攻取齐之右壤,使秦地“一任两海,要绝天下也”[10],割断燕、赵与齐楚联系,以“危动燕、赵,直摇齐、楚”[11]。第三步,燕赵齐楚四国,因割断联系,“不待痛而服矣”[12],即可徐举而灭之。这三步具体方略,归结起来,就是教秦实现亡楚灭中原诸国,一统寰宇的总战略方针。秦昭王听了很高兴,立即停止对楚用兵,楚亦令黄歇侍太子完质于秦,为实现这一战略方针效劳。

秦国为什么对黄歇的上书这样看重,这是因为黄歇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对秦的进攻方向、步骤,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略。如书中指出秦经文、庄、昭三代的征战,“能”、“功”、“威”并举,战绩辉煌,当今的主要任务是“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仁义之诚,使无复后患”[13],威德并重,舒缓人心,谨慎行事。楚是秦近邻,又西北为韩、魏所隔,如果贸然进攻,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经韩、魏攻楚,韩、魏必抄秦后路;如不经韩、魏而经随水右壤,则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无战略意义。且攻楚时,魏、齐必趁机而起,魏攻宋地,“故宋必尽”,“齐人南面,泗北必举”, 结果“王破楚于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又会对秦构成威胁。如秦楚合而为一,则局面顿时改观,不仅韩、魏成为“关内侯”,且燕赵齐楚亦必服。这种分析实属上乘,透彻明了。不幸的是立场颠倒了,完全是从秦的战略利益出发的,楚只是充当秦的伙伴,当完了打手后,再自己去套上绞索。因此,黄歇的这份“上书”,不啻于一份投降书和卖身契。

过三年,即公元前270年,魏人范雎至秦, 就秦的内政外交问题与对策,和秦昭王作了深入的交谈。其中就对外兼并的策略,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昔者,齐人伐楚,战胜,……诸侯见齐之罢露,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籍贼兵而齑盗食者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而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15]只要细加咀嚼,这一谈话与黄歇的“上书”内容,如同一辙,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秦后来一段时间不攻楚,而集中力量攻打中原诸国,就是遵照黄、范两人的方略行事的。黄歇虽一时阻止了秦的兵锋,但从根本上却教秦亡楚,这位”游学博闻“之士,终究不过充当了为秦国战略利益效劳的策略家角色,而对自己的国家,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出卖者。

其次,从“上书”的历史背景看,这封书完全是楚怀王亲秦路线的继续,或者说是楚怀王投秦误国政策的翻版。春秋时期,秦之东进受晋所阻,秦晋结仇,楚则与晋长期争霸,故秦楚战略利益一致,世为盟国。入战国后,秦经商鞅变法后崛起,北击东进南下并举,进展顺利。秦对楚这个姻亲之国,一打一拉,服楚灭楚的战略意图已暴露无遗。楚威王时楚尚强盛,这个问题就很突出。纵横家苏秦就警告过楚威王:“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亲雠者也。”[16]楚威王对此忧心忡忡,认识到“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

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并因此,“卧不安,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17]。楚威王死,楚怀王继位后,对此失去戒心,特别是不听陈轸、昭睢、屈原等的忠告,坚持亲秦,终酿成“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18]的悲剧。 楚威、怀两代,对秦的战略意图应该是认识得很清的,对秦的野心也应该领教得很深,且楚怀王本人也留下了血的教训,但其后,尤其是楚顷襄王还迷途不返,亲秦惧秦,越陷越深,以致蒙受亡郢辱祖之后,又造就了楚国末年一代的投机取巧的政治家黄歇,抛出误国的所谓“上秦昭王书”。

这份“上书”绝非偶然的巧辩之词,而是在被秦国打怕之后,推行屈辱投降路线的产物,是楚怀、顷襄两代腐朽没落的现实写照。在楚怀、顷襄、考烈王和黄歇这些没落的政治代表统治下的楚国,最终为秦所亡,是理所当然的。

其三,从“上书”的当时现实环境看,秦将白起拔郢后,楚已“东北保于陈城”[19],政治、军事重心转向东北,即已向中原诸国,特别是向韩、魏靠拢。从战略观点看,楚既已北上,当应全力团结韩、魏及其他中原诸国,才能图存发展,舍此,别无出路。关于这一点,黄歇本人也是清楚的。

如他在“上书”中指出,秦如“借路于仇雠之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反也” [20]。故韩、魏实为楚之军事屏障,韩、魏存,楚存,韩、魏亡,楚危。黄歇明明知道韩、魏地位之如此重要,却反其道而行之,教秦攻韩、魏,把祸水泼向邻国。这位“辅国持权”者的嫁祸于人、侥幸求生的心态昭然若揭。楚国命运掌握在这样的政治代表手里,不能不是楚国末年政治的重大失误,是楚国的不幸。

二 黄歇至秦“上书”后,楚为博取秦之欢心,第二年即采取了两大行动:一是在秦的组织下,与秦、韩、魏一起出兵攻燕(燕相公孙操杀燕惠王);二是使黄歇侍太子完为质于秦。其后,秦实行“远交近攻”方略,把楚搁置一旁,集中力量打击三晋。

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危, 黄歇为保证太子完即位(实际上是让自己执政),对秦相范睢恳切陈辞:“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如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太子,必不事秦。”[21]结果太子完、黄歇均得以回到楚国。太子完继位后,是为楚考烈王,黄歇则被任为相,封为春申君。太子完、黄歇得归, 历来也是为人们赞赏的事,认为黄歇工于心计,使君臣得以平安回归。其实这并非什么计谋取胜,而同十年前“上书”一样,仍然以“事秦”表白自己的忠心,决心继续亲秦降秦,秦昭王、范睢当然对此心领神会,欣然遣返。这次说辞比十年前的“上书”更加露骨,所谓“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楚更太子,必不事秦”,十足的一副奴才嘴脸,哪里还有丁点儿策略家的味道! 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立,黄歇相楚。 以后的二十五年中,是战国末年风云变幻莫测的时期,也是秦对外兼并战争步步深入、不断取得胜利的时期。 作为“御中国之难”[22], 中原诸国寄予厚望的楚国,在这一剧变时期扮演什么角色,完全是由黄歇对外路线和军事策略所决定的。黄歇相楚的二十五年,是黄歇政治生涯的主要时期。由于当时秦横兵中原,黄歇的政治生涯当然就与对外路线、军事斗争策略结绊在一起,故时人把春申君黄歇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一起并称为“四公子”。我们且不论四公子战功政绩如何,究竟谁优谁劣,但既为“四公子”,当然都是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叱咤风云的人物,对本国或各国的斗争起过重大作用。黄歇在这一剧变时期,究竟给本国带来什么好处,对中原诸国反秦兼并征服起过什么作用,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现不妨将这一时期与黄歇有关的某些重大历史事件,作一初步探索,看黄歇究竟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起过什么作用。

首先,关于出兵解邯郸之围问题。公元前262年, 赵受上党,于是秦赵于长平大战,达三年之久,赵前后所亡45万,国力大伤。公元前259年,秦乘胜围攻赵都邯郸, “十七月不下”[23],赵人作了英勇顽强的抵抗。第二年,赵使平原君赴楚求援。“平原君与楚(王)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24]平原君“舍人”毛遂按剑而前痛斥楚考烈王,考烈王才被迫决定出兵援赵。黄歇名为相,实为“楚王”, 军政大权实际上是由黄歇所操纵的,出兵之事应由他决定。如后来魏、楚谋合纵攻秦,魏遣使至楚,“春申君闻之,谓使者曰:‘子为我返,无见王矣。十日之内,数万之众,今涉魏境’”[25]。此虽“事证未明”,但黄歇“以相倾夺”,出兵无须经考烈王,则是可信的。秦围邯郸,事关重大,平原君不先见黄歇,而径向考烈王面前痛切陈辞,最后还不惜大动干戈,说明黄歇态度暖昧,平原君才不得不在楚考烈王面前大做文章的。

楚考烈王决定出兵,谁统兵出征,或楚军承担什么任务,见于史料记载,也是模糊不清的。《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赴救赵。”《史记·春申君列传》:“邯郸告急于楚,楚使春申君将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归。”此两则史料说的是黄歇直接统兵去救援的,而《史记·楚世家》则载:“……赵告急楚,楚遣将军景阳救赵。……至新中,秦兵去。”说的是楚将景阳统兵,且兵至新中,十分明确。《索隐》谓:赵地无名新中者,“中”字误。巨鹿有新市,“中”当为“市”。由此可见,景阳率领楚军抵巨鹿,形成策应之势;魏信陵君则“窃符救赵”,率精兵八万,大败秦军于邯郸城下,邯郸之围遂解。故魏信陵君救赵,起了巨大作用;楚则声援,统帅是景阳,黄歇并非与魏信陵君一样,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当然,秦围邯郸三年,楚出兵是一次或是两次,统兵者是一个,或是两个,并无明确记载,但景阳统兵救赵,并进抵“新中”,则说得很具体。故前后联系看,《史记·楚世家》记载较为可靠。楚国出兵是迫不得已的,作用也是有限的,黄歇固有的亲秦路线并未改变。

其二,关于攻鲁灭鲁问题。黄歇北上攻鲁灭鲁,历来被认为是楚国振兴复强的标志,黄歇也因而名声大噪,声价倍增。如《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灭鲁实为后六年),以荀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强。”实际上,黄歇之攻鲁灭鲁,不仅是乘人危难之举,毫无功劳可言;而且在战略上,也犯了重大错误,楚国也并未因此真的“复强”起来。

黄歇从公元前261年攻鲁,至公元前249年贬鲁君为家人,前后长达十余年时间,其间共进行了二次大的攻伐,确实是黄歇政治生涯中一件大事。第一次,公元前261 年(楚考烈王二年),楚攻鲁,取徐州(今山东微山东北)。鲁为泗上十二诸侯国之首,历来是魏、齐、楚争夺的主要目标之一。

战国中期后,魏渐衰,齐、楚对泗上霸权,特别是对鲁国的争夺更加激烈。齐威、泯曰时期,齐国一直控制着泗上各个诸侯国。公元前280年,齐为燕、秦诸国败后,国力大损, 当然再无力维持泗上的霸权地位,对楚的北上攻鲁,也只好听之任之,难以反击。秦、赵两强正在长平酣战,无暇东顾。

楚国就是这样利用齐国衰弱、秦赵大战之际攻鲁取徐的。楚攻取鲁、徐,既不表明楚之强大,更使自己在泗上陷于孤立,错失团结魏、齐及泗上诸国自强抗秦之良机。而对秦,则仍然忍辱退让。如攻鲁前一年,当秦来攻时,楚割州陵(今湖北咸宁西北)屈与秦和。自己的大后方宁可让给敌国,而对邻国、友国则大肆攻伐,且又难长期占领和巩固其地,显然是战略眼光的短视和决策的失误。 第二次,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八年)。 楚第二次攻鲁,迁封鲁君于艹吕(今山东艹吕县),取其地,即所谓“楚复强”。

过六年,又迁鲁君于卞,贬为家人,鲁亡。其时正值邯郸大战之后,赵都之围虽解,但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他顾。秦虽败邯郸城下,但国力未损,第二年就出兵猛攻韩、赵,先去韩之阳城,斩首四万,接着又攻赵,取二十余城,斩首九万。

西周背秦,即被秦灭,诸侯惊恐。在这一严峻的政治军事氛围中,黄歇又挥兵北上攻鲁灭鲁,把矛头对准齐国,以保自己淮北封地。这是典型的杀鸡取卵行为, 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楚复强”?过两年,由于韩、魏朝秦,楚恐,慌忙迁都于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公元前248年,黄歇刚趾高气扬地贬鲁君为家人不久,就又气急败坏地以“淮北地边于齐,其事急”为由[26],请改封地于江东。既“边于齐”,又“事急”,可见黄歇的一味打击齐、鲁政策,已大大地激怒了齐国,楚齐关系紧张;又三晋战败或服秦,北部边境吃紧,只得匆匆往东南迁移。所以黄歇的攻鲁灭鲁,纯属短见投机行为,不仅没有给楚国带来“复强”局面,反而与齐国结怨,使自己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加速了败亡。

其三,关于五国合纵击秦失误问题。楚迁都巨阳和灭鲁后,山东诸国或内部倾轧,或相互攻伐,形势日益恶化。其间除了魏信陵君于公元前247年率五国之师大败过秦外, 余均被动挨打,每况愈下。特别是公元前242年,秦大败魏后,建置东郡,使本国土与齐境相接。断“山东从亲之腰”,韩、魏危在旦夕,其他各国亦感唇亡齿寒,赵、魏、韩、燕、楚五国才又合纵抗秦。由于楚国版图最大,实力最强,故楚考烈王被推举为纵长,春申君“用事”。五国军队攻至函谷关,秦一反攻即溃散。对此,楚考烈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故“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27]。“以咎春申君”说明黄歇在这次行动中不积极不认真,谋画不慎;“以此益疏”,楚考烈王已对黄歇不信任了,但欲罢不能,用而无功,黄歇主持下的楚国政治,就是处在这种消极无为的状况中。黄歇这样辜负考烈王的信任,并非偶然,而是他主政以来惧秦心态和亲秦路线的必然结果。因此,所谓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既无孟尝君谲诈善变的本领,又无平原君坚决抗秦的气魄,更无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胆略,只是一位平庸无奇、巧辩而不实的徒具虚名之士。

三 春秋时期的楚国,是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强国;入战国后,楚国虽仍不失为一南方大国,但它扼杀了吴起变法,失去了改革图强的良机,国势已渐衰退,江河日下。宣威图治复强,但时仅四十年,之后即进入了楚怀王统治时期。“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8],内政不张,外交失误,楚国败亡,历来归咎于楚怀王,不无道理。

但楚怀王毕竟对秦还敢于抗争,被骗入秦后,又至死不割地不低头,应该说对楚国统治集团留下了血的教训,这本来是足够楚人深思的,也能激励人们痛定思痛,立志复强,但可惜的是,楚怀王子顷襄王是一个软骨头,战则败,败则迎归于秦,“结和亲”[29]。对此,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愤慨之极,并叹息道:“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雠! 乌乎,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30]郢亡徙陈后,当务之急就是要迅速采取措施,革除弊政,励精图治,上下一心,着力恢复。但黄歇主政的二十五年,丝毫不见有紧迫感,更谈不上有任何卧薪尝胆精神;相反,黄歇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恣情享受,操弄权柄,激化矛盾,楚国更加岌岌可危。

楚国政治权力始终掌握在以王室为首的世袭贵族手里,但对贵族的封地还是有所限制的。吴起变法时,集中地打击了一下旧贵族,出现了昭、屈、景三大族联合执政的局面,一时生机盎然,政治上有一定活力。这是吴起变法后带来的积极成果。但吴起毕竟是被阳城君等数十家旧贵族杀害的,变法措施也因而被摧毁了,故楚自春秋末兴起的贵族封君制,更加向大(封邑大)、滥(滥封)、尊(位尊)的方向发展,以致楚考烈王继位后,任黄歇为相(令尹),又封为春申君,一身而二任,成为“实楚王也”的大封君。

见于史料,楚考烈王时的封君有两位,一是临武君,为时人视为“不可拒秦之将”,荣尊有限,另一位就是春申君黄歇。黄歇这位封君,凭其原侍考烈王入质于秦十年的经历,得到无限的信任,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特权于一身,名尊权高,在封邑内肆无忌惮,无所不为,俨然一独立王国。 其封地初在淮北,扼控陈城,掌握楚国命脉。后与齐关系恶化,又改封吴,远避兵锋,役使臣民,开渠建仓,以满足奢侈*逸生活的需求。《越绝书》载:“无锡河者,春申君治以为陂,凿语昭渎以东到大田,田名胥卑。凿胥卑下,以南注太湖,以泻西野。”《七国考》引《一统志》载:“南直常州申浦在江注太湖,昔春申君开,置田为上下屯,自大江南导,分而为二:东入无锡,西入武进、戚墅,俱达于运河。”工程如此浩大,可见役使臣民之众。水利的兴建,必然带来粮食的增产,黄歇于是赋税剥削源源不断,故又在吴地建有东西“两仓”[32]。在此同时,黄歇又大兴土木,“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33]。后来太史公司马迁见此不由惊叹:“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34]黄歇这位独特的封君,实为楚国肌体的毒瘤,吞噬着楚国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哪里还能去励精图治和抗御强秦?黄歇还凭借其雄厚财力,结党营私,招徕食客, 多达“三千余人”,其中“上客皆珠履”[35]。人虽众,但这只是一种陈设,真正有才华的人则不多见。故楚国人才济济,至末年却几无可用之人,以至赵使魏加倡“天下合从”时问黄歇有将否,黄歇答以临武君,魏加则认为“……临武君,尝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36],不值一提。有一个叫汗明的怀才不遇,终不得不向黄歇倾吐衷言:“今仆之不肖厄于州部,土出穴穷巷,沈污鄙俗之日久矣,君独无意湔拔仆也,使得为君高鸣屈与梁乎?”[37] 在黄歇这种华而不实、设而不用的政策下,大名鼎鼎的荀子来到楚国受到冷遇,而楚人、荀子的学生李斯则离楚去秦效力,就非偶然。因此,黄歇的养士,绝非招揽人才,用于国难,而是私蓄势力,包藏祸心的。这从黄歇与其食客的所作所为可以得到证实。原来楚考烈王无子,食客李园让其妹与黄歇通,待有孕后,黄歇与李园妹谋,进幸考烈王,以期“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38],做“娠姬窃国”[39] 的美梦。

另一食客朱英以为李园兄妹不可信,考烈王死后“必先入据权而杀君以灭口”,不如趁“楚王病”以“代立当国”,而后“南面称孤”[40]。黄歇以为李园虚弱, 不敢轻举妄动,考烈王死后仍入棘门吊,果被李园死士所杀。黄歇的养士适得其反,不仅自己招致杀身之祸,而且也把楚国推向隳亡的绝境。其时(公元前238年),秦王政杀女戮土毋,废吕不韦。

楚国由于黄歇篡国野心而内部相残,秦国则整肃奸宀九,政令划一,两相对照,楚国结局也就未卜可知了。因此,楚国晚期政治的腐朽没落,其根子在黄歇。黄歇对楚国的败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古人论及楚败亡原因,指出楚国非无“坚甲利兵”可用,亦非无“固塞险阻”可守,而在于“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41]。此“道”即为统治之道。可见楚国晚期政治失误,用人不当,黄歇误国,是使自己招致败亡的真正原因。

前夕顾寻自融身,

月初小桥会知音,

与尔相聚人不散,

相拥相抱情意真。

——我爱你

谜解:

顾寻新月自融身——我(顾寻,找;前“夕”为“丿”,“找”+“丿”=我;自融身,对“我”字提意)

月初小桥会知音——爱(“月”初为“爫”,小桥象形为“冖”,知音,友,合为“爱”)

与尔相聚人不散——你(“尔”+“人”即“亻”=你)

相拥相抱情意真——上述三句拆字得到的各个汉字或结构聚合在一起就是“我爱你”;再则撇开前面的拆字,“相拥相抱情意真”本身的含义也有“我爱你”的意思。

蒙蒙巴蜀雨·剑门蜀道之旅·剑门蜀道·文人流芳

在四川通往西安的剑门蜀道上,许多著名文人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汉代著名文学家扬雄赴京途中在此停留,留下子云亭、读书台等遗迹。《三国志》作者陈寿,曾在南充的万卷楼读书。唐代才子陈子昂生于射洪县,不幸为人所诬,冤死狱中,其读书台杜甫曾来瞻仰。李白故里的遗迹名胜则更多。

“西蜀子云亭”

唐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名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使绵阳子云亭享誉古今。子云亭历经多次兴废,1978年得以重建,无论规模、知名度,都堪称“西蜀第一亭”。该亭建在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读书台的遗址上。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以文章名世,著有《甘泉赋》、《方言》、《太玄》、《法言》。早年赴京游学途中在绵阳停留,教授学业,同时攻读辞章。其读书台遗址在绵阳市郊约35公里的西山。扬雄在此读书时,一位名叫玉女的村姑常为他送茶,暗生爱慕之情。扬雄被汉成帝召入宫廷,终身未返,而从未表白的玉女也终身不嫁。如今“玉女泉”依然叮咚传情。

绵阳子云亭亭基石壁上,有扬雄浮雕像。这幅造于宋代、保存完好的浮雕像仪态安祥,扬雄作道者装束。亭的左侧岩下有泉水汇成的池,相传扬雄曾在此洗砚,故得洗砚池之名。附近的玉女泉唐代石刻道教造像也负盛名。

“秉笔直书”《三国志》

陈寿读过书的万卷楼,在南充市郊西山甘露寺岩上,原为三层,依岩势叠建,飞檐斗拱,金碧辉煌。第一层石壁上刻有历代文人咏赞陈寿及其名著《三国志》的诗文。第二层珍藏其手迹。第三层塑其凝神屏息、铺简举笔像。楼下为唐代所建甘露寺。四周修竹花卉,奔泉溅珠,景致幽静。惜解放后楼毁物佚,唯一大黄桷树幸存。1992年, 又重修万卷楼。

陈寿,字承祚,蜀汉后主建兴十一年(233)生于安汉(今四川南充北),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少即聪警敏识,属文富艳,立志为史,后果然以撰史成名。陈寿之父为马谡帐下参军,受失街亭牵连,被诸葛亮剃光头以示惩罚,为当时大辱,诸葛亮之子又极度鄙视陈寿。但陈寿著诸葛亮传时,仍书马谡过错,力赞诸葛亮执法公正的品德,颇得“秉笔直书”遗风。陈寿一生著述甚丰,所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齐名,并称《四史》。他也被誉为可与司马迁、班固比肩的良史之才。

“亭台不落匡山后”

陈子昂读书台在射洪县西北的金华山上。金华山汉名“烟墩岭”,南朝梁建“金华山观”,清末因“县北半里(旧县城金华镇),其山贵重而华美,故名”(《舆地志》)。

金华山分前后,前山为道教玉京观,有山门、百尺桥及二十多个殿观。后山为陈子昂“专精坟典”的古读书台。初为唐建,后因屋基塌坏,迁建梧冈岭上,由拜厅、拾遗亭、留云仙馆、明远亭、船房五部分组成。前门书“古读书台”,左刻“亭台不落匡山后”,右刻“杖策曾经工部来”。李白读书处在匡山,与金华山同傍涪江,相距不过百里;杜甫流寓四川期间,曾专程到此造访,故有此联。门内游廊环绕的纪念亭塑有陈子昂坐像,壁刻《感遇诗》三十八首,外壁有介绍诗人生平事迹的《陈伯玉先生别传》。留云仙馆后有感遇亭,立于金华山顶。当年陈子昂最喜来此诵读。明代王玑曾题诗称赞曰:“涪江绕绝壁,金华拥书台,顾此山中色,昔代有英才,拾遗陈氏子,来登此崔嵬。”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出身富豪,少年任侠,十七、八岁时尚未知书,继而感于民间疾苦,立志匡时济世,在此苦读三年,后为武后赏识,擢右拾遗。因深感仕途坎坷,辞官还里,为县令段简害死狱中。陈子昂在诗歌理论和创作上开一代诗风。他的诗句,一扫六朝浮华颓靡之气,指斥时弊,风格高昂清峻,那首脍炙人口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被誉为千古绝唱。杜甫推崇他“有才继骚雅,哲近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不逊南昌滕王阁

南昌滕王阁以江南名楼之盛名著称于世,可以说主要是藉王勃《滕王阁序》之名,而另一处当年曾几乎与之齐名的阆中滕王阁却渐渐被人冷落了。

唐永徽四年(653),李元婴在洪州(南昌)都督任上修建了南昌滕王阁。其后,他接任隆州刺史,龙朔二年(662),又在隆州治所——阆中建造了作为“宴饮歌舞,狎昵厮养,田猎游玩”之所的行宫,时人亦称滕王阁。

阆中滕王阁掩映在古城阆中北部三点五公里处玉台山的茂林修竹之中。杜甫两访阆中,数次登上滕王阁。他曾这样歌吟:“君王台树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滕王亭子》)

滕王阁后侧的青石崖上有颐神洞和慈氏洞。明人邵元善将杜甫《滕王亭子》诗用苍劲秀丽的行书刻于洞壁。洞外崖壁亦刻满历代文人对阆中滕王阁的题咏诗文。

今阆中滕王阁为1989年于原遗址重建。主阁建在高三点六米的石基上,坐北朝南,为歇山式双垂檐屋顶仿古建筑。西边临嘉陵江的悬崖上建有一座随山就势的长廊,夺锦亭则在悬崖之巅。亭前石碑上镌刻着陆游面对“田连阡陌、阆苑城廓、嘉陵舟楫”之类的美景时生出的慨叹:“夺锦轩中醉倚栏,锦屏苍翠插云端。生平不喜言争竞,付与游人自在看。”

此外,阁前的一座三层鱼瓶状舍利塔也是一绝。该塔的历史比滕王阁早200年。游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此塔,都有一种塔身倾斜的奇妙视觉效果。

苍溪古渡声名著

苍溪临江渡又名临江洞,位于县城西郊二里的嘉陵江畔。渡口有古寺,内奉佛像,旁有楼阁亭榭,修竹翠柏,为游览佳处。

此地古渡本为平常渡口,因后来文人名士过此,屡有题赋而名声鹊起。唐代大诗人杜甫,一次送朋友到这里,然后放船回阆中,曾作《放船》诗“送客苍溪县,山岑雨不开;直愁骑马滑,故作放船回……”后人为纪念杜甫此行,曾建“送客亭”、“放船台”。陆游北上途经此地,在其“怀旧”诗中亦有“最忆苍溪县,送客一亭绿”句。明成化年间,四川督学吴智乘舟过此,有诗“秋老荒城气倍凉,巉崖云树郁苍苍;居民依麓茅为舍,古寺栖岩石作床”。

1935年3月18日,徐向前、 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在此设浮桥过江,并据临江寺,打退敌人追击,胜利渡过了嘉陵江,北上抗日。

颜公离堆留墨迹

颜公离堆在仪陇县嘉陵江中游东岸江心岛,因景致秀美如“蓬莱仙岛”而与灌县、乐山离堆齐名;更因留下过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摩崖石刻《鲜于氏离堆记》而著称于世。离堆所在的新镇乡,唐、五代及宋均曾设县制。唐时,新镇县住着鲜于仲通、鲜于书明兄弟,二人官居剑南节度使、京兆尹等职,在朝中与颜真卿交往友善。肃宗上元元年(760),54岁的颜真卿从贬所离任,途经此地访鲜于氏故居,题《鲜于氏离堆记》。文中描述离堆“斗入嘉陵江,直上数百尺,形势缩宿,韵山发肃,上峥嵘而下洄洑,不与众山相连属……东面有石堂马,即古京兆尹鲜于君之所开凿也。堂北磐石之上,有九曲流杯焉……”原记四百余言,字径三寸,正书,充分显示了颜氏书法创作中期刚健浑雄、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为后代书法家推为“颜书第一”。惜经千年风雨剥蚀,皆已漫灭,至解放后,仅存一“之”字。唯南部县有清光绪年间拓本残壁,使今人能一睹颜氏书法丰采。

宋代以降,后人在此修忠贤祠,纪念颜真卿。今仅遗址处存明正德年间监察御史卢雍撰《颜鲁公祠之碑》和清道光时保宁府教授李义德撰《重修离堆山忠贤祠记》尚完好。二碑简述了颜真卿反对安史之乱、惨遭缢杀的悲壮史实。一为楷书,一为汉隶,书、刻技法高妙,为珍贵艺术品。后人曾有《离堆怀古》诗:“名胜传留此,空余草木黄;颜公遗迹在,凭吊倍凄凉。”

“阆苑千葩映玉寰”

锦屏山因其隔江与古城阆中相望、“花木绵朵似锦,两峰连列如屏”而得名。同时,又以临江而立、状若马鞍而享“天鞍山”之名。

锦屏山近年修葺了观星楼、少陵祠、张宪祠、放翁祠、八仙楼等名胜,使阆中城南成为游人乐游之地。

观星楼内立有阆中土生土长的西汉著名天文学家落下闳观天象的大型青铜塑像。他曾在阆中蟠龙山建立了我国最早的观星台,发明并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书——《太初历》,曾受汉武帝征聘,官居太史御诏。其后,阆中天文学家辈出,成为我国汉代天文研究中心。唐代著名星象学家袁天纲在锦屏山顶题刻叹曰:“此山磨灭,英灵乃绝。”

杜甫曾两度来阆中,历半年,写下《阆山歌》、《阆水歌》等七十多篇诗文。他曾在《阆山歌》中以“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之句赞美锦屏山。现山上的少陵祠庭堂双层错叠,绿竹掩映,借山为景。

八仙楼在锦屏山顶,其后为穹形洞窟,塑有个性鲜明的八仙群像。从八仙楼纵目眺望被嘉陵江环绕的古城,可以体味到明代杨瞻诗中的意境:“云辞老树飞扬去,江抱巉崖环水来”,“古阆城南别有天,山奇不类在人间”。

苏东坡曾游历锦屏山,慨然叹曰:“阆苑千葩映玉寰,人间只有此花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260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3
下一篇2024-04-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