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还是丽水旅游

桐庐还是丽水旅游,第1张

桐庐 地处钱塘江上游,是“桐君老人故里,中药鼻祖圣地”。获评时,全县40余万总人口中,80岁以上老年人就有10872人,占到全县人口的27%,还有29位百岁老人。目前,全县人口预期寿命超过80岁。桐庐境内森林覆盖率722%,比全国森林覆盖率高出约50%。桐庐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钟灵毓秀之地、潇洒文明之邦”的美誉。丽水,古称处州,浙江省辖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地势以丘陵地貌为主。森林覆盖率高达8079%,97%的地表水达到国家Ⅰ至Ⅲ类水质标准,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是一般城市的30倍以上。丽水被誉为“浙江绿谷”。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龙泉市凤阳山黄茅尖海拔1929米,庆元县百山祖海拔18567米,分别为浙江省第一、第二高峰 。生态环境质量浙江省第一、中国前列,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继续位居浙江省首位。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

人口:约3589万人

人口密度:239人/km2

缙云始建于公元696年,距今1300多年历史。县域面积1503平方公里,人口46万,下辖7镇8乡3个街道,253个行政村,素有“黄帝缙云,人间仙都”的美誉。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73亿元,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5亿元,财政总收入17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390亿元。缙云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城”来概括:

一是宜居之城。缙云是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级生态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5%以上,全年95%以上优良天气,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各县市区第37位,全省第14位,入选2014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和2014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30强。全县百岁老人数量居全市第一,90岁以上老人1800多位,80周岁以上老人上万人,远超全国长寿之乡评定标准,全市最长寿的百岁老人朱金娟110岁居住在我县壶镇赤羊村。民间俗语有云:“缙云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多走几趟,百岁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养生福地、长寿之乡。

二是宜业之城。作为全市率先发展的地区,境内330国道、金丽温高速和金温铁路纵贯南北,台金高速横跨东西,规划中的金台高铁穿境而过,是全市交通最发达的县(市、区)之一。缙云是全市的工业强县,传统优势产业带锯床、缝纫机、环形灯管等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左右,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工业亩产率接近发达地区水平。缙云人走南闯北,商贾意识浓厚。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批农民走出山门养殖麻鸭,形成“四万鸭农闯天下”的经济奇观。如今,县委县政府鼓励百姓创业、干部干事,大力发展“家家乐、家家做、家家店”“三个家家”,积极打造“缙云烧饼师傅”品牌,“缙云烧饼”获市级地方标准规范立项,走进央视“中国早餐”栏目,让“炉传三百世,饼香五千年”的缙云烧饼有了新的畅想,小烧饼做出了大产业。2014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6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16元。近年来,我们还努力争取了低丘缓坡开发、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小城市培育等一批国家级、省级试点,逐步走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快车道。

三是宜游之城。缙云是省级旅游经济强县,拥有仙都和黄龙两个国家级4-景区、386个旅游资源单体,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66个。仙都还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兼具仙人和帝王之气,区内标志性景观鼎湖峰高1708米,状如春笋直刺云天。位于县域西部的河阳古民居是“-一带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全国罕见。悠久的历史孕育了黄帝、婺剧、石头三大文化。缙云是我国南方黄帝祭祀中心和黄帝文化辐射中心,祭祀轩辕黄帝典礼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缙云婺剧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地方特色使其成为缙云丰富民俗文化的代表。缙云凝灰石探明储量全国第一,老城区有着“石街、石桥、石房”的独特建筑风貌,被誉为“千年古石城”。

四是宜学之城。缙云崇学之风兴盛,“耕读家风”源远流长,缙云百姓虽节衣缩食,亦必供子女读书,据考证,共出了184名进士。清光绪《缙云县志》记载,自唐到清立传人物就达578人。现今,教育已成为缙云最响亮的牌子之一,每年重点本科上线人数均占全市1/3强,2008年成功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缙云中学也成为了全市高中教育的一张金名片。

今后一个时期,缙云县将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指导思想,着力推进“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加快建设和谐美丽好缙云,力争在全面建成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征程上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2021年4月,缙云县入选2021第二届中国文化百强县。

2021年4月,2021浙江53个县市综合指标排名出炉,缙云县位列第42。

2021年1月,2020年中国效率“百高县”名单出炉,缙云县排名第93。

2021年1月,中央文明办确定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缙云县上榜。

2020年11月,2020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揭晓,缙云县榜上有名。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缙云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5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缙云县榜上有名。

2020年,缙云县入选2019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代表景点为仙都景区。

2019年8月,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缙云县在列。

2016年9月,环境保护部授予缙云县“国家生态市、县、区”称号。

2016年2月,缙云县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安妮宝贝曾经说过“心中的爱和思念,都只是属于自己曾经拥有过的纪念”,人的一生要遇到一个真心相爱的人不容易,尤其是在男女多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的年代更是不易。

巴金的一生就有过这么一段铭心刻骨恋情,两人相爱相守28年,可惜最终爱妻病逝,巴金将妻子骨灰放置枕边共眠竟然长达33年,晚年更是感叹长寿是折磨。

自小体弱多病的巴金热衷于文学创作

巴金1904年11月出生于四川成都,原名叫做李晓棠,幼年时期的巴金身体不好,所以一直在家里没有上学,直到长到14岁时祖父才同意他去学校念书。

1920年巴金正式考入成都外语学校进行学习,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毕业后的他赶上了上海民众发起的爱国运动,巴金便踊跃地参与到出版报刊的工作中。

巴金赶赴巴黎求学的过程中也开始了文学创作,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和熏陶,巴金对于当时中国的形式感慨颇深,于是写出了自己的一部代表作《灭亡》。

从法国留学回来之后的巴金更是在文学创作上灵感激增,开始创作著名的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家》。

书中描写了高氏三兄弟的爱情故事,辗转的剧情和悲剧的收尾,使得这本书一经出版立刻收获了一众粉丝的追捧,而在这其中就有巴金未来的妻子,当时年仅十七岁的萧珊。

两人书信来往频繁长达半年之久

萧珊1917年出生于浙江鄞县,原名叫做陈蕴珍,后来进入上海爱国女子中学学习,她十分热爱话剧表演艺术,还曾经扮演曹禺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四凤。

就在萧珊对于未来感到迷茫的时候,她读到了巴金的《家》,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萧珊。

巴金的书带给了萧珊向往自由和爱情的勇气,于是萧珊更加努力地追求想要的生活,她开始尝试着给巴金写信。

没想到巴金也对这个小读者十分地感兴趣,两个人一来一往变成了亲密的笔友,萧珊常常在书信中向巴金描述自己的生活中遇到的烦闷事情,巴金也总是耐心地开导她。

因为两个人有着13岁的年龄差距,巴金总是亲切地称呼萧珊“我的小友”。

1936年经过巴金的鼓励,萧珊也发表了自己的第一本作品《在伤兵医院》,慢慢萧珊对巴金产生了好奇和爱慕之情。

但是巴金只当萧珊是个孩子,是自己众多读者中的一位,这样通信半年后,萧珊再也忍不住了,于是在最后一封信中希望和巴金见一面。

信中萧珊写好了地点、人名,还附上一张自己的照片,充满期待地等着巴金可以答应赴约。

萧珊深情表白却被巴金婉拒

带着对小读者的好奇,巴金在萧珊约定的当天前来赴约,过了不一会一个学生模样的小姑娘进来了,这个小姑娘就是萧珊,她一眼就认出了巴金,赶忙上前打招呼。

巴金也是亲切地对萧珊问好,笑谈萧珊还是孩子模样,两人热切地聊了许久,萧珊更加坚定了自己心中的感情,对巴金更是仰慕万分。

萧珊

两人渐渐熟络后,萧珊跑到巴金的住处打算跟巴金表露自己的想法,故意和巴金说父亲给自己定了一门亲事,要自己嫁给一个有钱人。

她也想借此试探巴金是否喜欢自己,但是巴金却让萧珊自己来决定,这让萧珊十分伤心,萧珊大胆地说出她对巴金的喜欢和崇拜,而巴金却愣愣地看了萧珊许久。

后来巴金对萧珊说她还小,对于感情的事还不成熟,让她考虑清楚,再过几年等到她长大了,如果还愿意接受自己这个老头子,那他就接受萧珊的感情。

虽然巴金给了萧珊一丝希望,但是萧珊明白巴金是在婉拒自己,顿时红了眼眶跑了出去,从这时候起两人开始了长达8年的相处时光。

艰难年代两人相互依靠终成眷属

当时战争频繁、世局很乱,连年的抗战使得巴金工作的出版社也无法正常地运行,好多同事都抵不住压力纷纷离开了。

还在上大学的萧珊毅然来到巴金工作的地方要陪伴他,无论有多少困难都坚持要一起克服,萧珊的这一举动深深地感动了巴金。

巴金从那以后开始努力地挣钱,接连地写作和进行国外名著的翻译工作,一年多的时间就攒下了一笔钱,这时候也到了他实现自己承诺的时候,于是他们在1944年结婚。

两个人并没有举行什么隆重的仪式,而是简单地告知了亲朋好友,置办了一些日常家用就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结了婚的两口子过得十分幸福,萧珊还孩子气般的让巴金不准再叫她“小友”,说自己已经长大了而且是他的妻子。

每到这时巴金都会宠溺地看着萧珊,结婚几年后两人儿女双全,但是谁也想不到20多年的互相守候却正在一步步走到尽头。

艰难岁月中萧珊患病离世

在那个特殊数时期,巴金也受到攻击,经常受到人们的打骂侮辱,生活十分艰难。他被迫和妻子分开,只能通过偶尔写信问候妻子,在信中和妻子抒发自己的苦闷心情。

萧珊每当接到来信时都为丈夫的遭遇而难过哭泣,在信中一直鼓励丈夫坚持下去,但是实际上萧珊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因为是巴金的妻子,萧珊也遭到旁人的唾弃,但她从不和丈夫抱怨,默默地自己承受这一切。

1972年萧珊患上了直肠癌,但是那时候没有人真心地关心萧珊,医疗条件也不是很好,很快癌症就开始恶化,巴金得知了这个消息后赶忙从农场请假回来,但是已经来不及了,看着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妻子巴金满满的都是愧疚。

萧珊看到巴金后终于开心地笑了,紧紧握着丈夫的手,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两人有太多不舍,过了没多久萧珊就病情恶化去世了,留给巴金的只有一捧骨灰。

巴金怀念亡妻33年,为她作多部传记

萧珊去世3年后巴金得以恢复声誉,从农场回来的他取回了萧珊的骨灰,他将骨灰放置在自己的床头,每晚与之共眠。

仿佛这样妻子还在自己的身边一样,巴金常常难过的不能自已,28年的相伴对于他来说还是太短了,他不能将自己的爱妻下葬,他不忍心更是不舍得。

此后巴金为爱妻写了多部作品,例如《怀念萧珊》、《再忆萧珊》、《一双美丽的眼睛》等等。

每一字一句都表现了他对于妻子的爱意,他也只能用这样的方法一次次回忆自己的妻子,就这样巴金对萧珊的怀念持续了33年。

巴金活了101岁,晚年的他却告诉人们,长寿是一种折磨,多年的时光都是自己一人怀念妻子,没有了妻子的陪伴,自己活得也了无生趣。

这样的爱情让人们十分羡慕,也纷纷赞叹巴金的痴情。

2005年巴金去世了,他在临别前告诉后人们希望和萧珊的骨灰融合在一起,家人也遵从他的意愿将两人的骨灰一起洒进东海。

这一段跨越百年的爱情和依恋让人们都为之感动,也提醒了现在的夫妻和情侣们要珍惜身边人,你无法预知对方会不会突然消失在自己的生命里,所以在一起的每一刻都是分外珍贵的。

杨振宁 老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杨振宁 老先生更是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物理学,并且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可以说杨振宁老先生在凝聚态物理和粒子物理等领域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也给中国物理学相关方面的研究提升了一个高度。

杨振宁 老先生在自己的百岁寿宴中不小心摔伤住院,在住院后更是一度憔悴让很多人都担心杨振宁 老先生的身体到底如何?大家也通过社交平台去寻找杨振宁 老先生的最新信息,根据相关媒体报道杨振宁 老先生现在由自己的妻子贴身照顾。但也因为年纪确实非常大了,身子骨已经不如以往那般硬朗。此次摔伤也给杨振宁 老先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在医院进行长期疗养。

据杨振宁 老先生的家人透露,此次杨振宁 老先生不小心摔伤让大家都非常担心。这次的摔伤造成杨振宁 老先生脊椎骨裂,对于年岁非常高的这位老人而言是非常严重的。媒体也晒出了杨振宁 老先生住院后的照片,照片中的杨振宁 老先生面容非常憔悴。躺在病床上并没有办法翻身,头发花白的他依旧没有停止工作。躺在病床上面依靠手机支架一直在完成自己的任务,让非常多网友都很动容杨振宁 老先生的认真。很多网友看到这一幕后也纷纷表示,真的很感谢国家能够拥有杨振宁院士这样的优秀人才。感谢他们为国家不断的付出,杨振宁 老先生的精神也非常值得晚辈们去学习。

根据媒体的爆料,杨振宁 老先生在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已经回到家中继续休养。毕竟医院的条件就算再好,也没有自己家住的舒心。对于杨振宁 先生此次的摔伤,有专业人士也表示要经过长期的修养才能够恢复。毕竟老先生的年纪也很大了,不像年轻人的新陈代谢功能快。

属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

缙云始建于公元696年,距今1300多年历史。县域面积1503平方公里,人口46万,下辖7镇8乡3个街道,253个行政村,素有“黄帝缙云,人间仙都”的美誉。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73亿元,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5亿元,财政总收入17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390亿元。缙云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城”来概括:

一是宜居之城。缙云是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级生态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5%以上,全年95%以上优良天气,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各县市区第37位,全省第14位,入选2014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和2014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30强。全县百岁老人数量居全市第一,90岁以上老人1800多位,80周岁以上老人上万人,远超全国长寿之乡评定标准,全市最长寿的百岁老人朱金娟110岁居住在我县壶镇赤羊村。民间俗语有云:“缙云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多走几趟,百岁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养生福地、长寿之乡。

二是宜业之城。作为全市率先发展的地区,境内330国道、金丽温高速和金温铁路纵贯南北,台金高速横跨东西,规划中的金台高铁穿境而过,是全市交通最发达的县(市、区)之一。缙云是全市的工业强县,传统优势产业带锯床、缝纫机、环形灯管等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左右,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工业亩产率接近发达地区水平。缙云人走南闯北,商贾意识浓厚。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批农民走出山门养殖麻鸭,形成“四万鸭农闯天下”的经济奇观。如今,县委县政府鼓励百姓创业、干部干事,大力发展“家家乐、家家做、家家店”“三个家家”,积极打造“缙云烧饼师傅”品牌,“缙云烧饼”获市级地方标准规范立项,走进央视“中国早餐”栏目,让“炉传三百世,饼香五千年”的缙云烧饼有了新的畅想,小烧饼做出了大产业。2014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6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16元。近年来,我们还努力争取了低丘缓坡开发、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小城市培育等一批国家级、省级试点,逐步走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快车道。

三是宜游之城。缙云是省级旅游经济强县,拥有仙都和黄龙两个国家级4-景区、386个旅游资源单体,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66个。仙都还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兼具仙人和帝王之气,区内标志性景观鼎湖峰高1708米,状如春笋直刺云天。位于县域西部的河阳古民居是“-一带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全国罕见。悠久的历史孕育了黄帝、婺剧、石头三大文化。缙云是我国南方黄帝祭祀中心和黄帝文化辐射中心,祭祀轩辕黄帝典礼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缙云婺剧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地方特色使其成为缙云丰富民俗文化的代表。缙云凝灰石探明储量全国第一,老城区有着“石街、石桥、石房”的独特建筑风貌,被誉为“千年古石城”。

四是宜学之城。缙云崇学之风兴盛,“耕读家风”源远流长,缙云百姓虽节衣缩食,亦必供子女读书,据考证,共出了184名进士。清光绪《缙云县志》记载,自唐到清立传人物就达578人。现今,教育已成为缙云最响亮的牌子之一,每年重点本科上线人数均占全市1/3强,2008年成功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缙云中学也成为了全市高中教育的一张金名片。

今后一个时期,缙云县将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指导思想,着力推进“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加快建设和谐美丽好缙云,力争在全面建成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征程上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2021年4月,缙云县入选2021第二届中国文化百强县。

2021年4月,2021浙江53个县市综合指标排名出炉,缙云县位列第42。

2021年1月,2020年中国效率“百高县”名单出炉,缙云县排名第93。

2021年1月,中央文明办确定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缙云县上榜。

2020年11月,2020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揭晓,缙云县榜上有名。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缙云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5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缙云县榜上有名。

2020年,缙云县入选2019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代表景点为仙都景区。

2019年8月,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缙云县在列。

2016年9月,环境保护部授予缙云县“国家生态市、县、区”称号。

2016年2月,缙云县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邮编:323000

缙云始建于公元696年,距今1300多年历史。县域面积1503平方公里,人口46万,下辖7镇8乡3个街道,253个行政村,素有“黄帝缙云,人间仙都”的美誉。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73亿元,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5亿元,财政总收入17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390亿元。缙云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城”来概括:

一是宜居之城。缙云是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级生态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5%以上,全年95%以上优良天气,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各县市区第37位,全省第14位,入选2014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和2014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30强。全县百岁老人数量居全市第一,90岁以上老人1800多位,80周岁以上老人上万人,远超全国长寿之乡评定标准,全市最长寿的百岁老人朱金娟110岁居住在我县壶镇赤羊村。民间俗语有云:“缙云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多走几趟,百岁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养生福地、长寿之乡。

二是宜业之城。作为全市率先发展的地区,境内330国道、金丽温高速和金温铁路纵贯南北,台金高速横跨东西,规划中的金台高铁穿境而过,是全市交通最发达的县(市、区)之一。缙云是全市的工业强县,传统优势产业带锯床、缝纫机、环形灯管等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左右,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工业亩产率接近发达地区水平。缙云人走南闯北,商贾意识浓厚。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批农民走出山门养殖麻鸭,形成“四万鸭农闯天下”的经济奇观。如今,县委县政府鼓励百姓创业、干部干事,大力发展“家家乐、家家做、家家店”“三个家家”,积极打造“缙云烧饼师傅”品牌,“缙云烧饼”获市级地方标准规范立项,走进央视“中国早餐”栏目,让“炉传三百世,饼香五千年”的缙云烧饼有了新的畅想,小烧饼做出了大产业。2014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6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16元。近年来,我们还努力争取了低丘缓坡开发、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小城市培育等一批国家级、省级试点,逐步走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快车道。

三是宜游之城。缙云是省级旅游经济强县,拥有仙都和黄龙两个国家级4-景区、386个旅游资源单体,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66个。仙都还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兼具仙人和帝王之气,区内标志性景观鼎湖峰高1708米,状如春笋直刺云天。位于县域西部的河阳古民居是“-一带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全国罕见。悠久的历史孕育了黄帝、婺剧、石头三大文化。缙云是我国南方黄帝祭祀中心和黄帝文化辐射中心,祭祀轩辕黄帝典礼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缙云婺剧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地方特色使其成为缙云丰富民俗文化的代表。缙云凝灰石探明储量全国第一,老城区有着“石街、石桥、石房”的独特建筑风貌,被誉为“千年古石城”。

四是宜学之城。缙云崇学之风兴盛,“耕读家风”源远流长,缙云百姓虽节衣缩食,亦必供子女读书,据考证,共出了184名进士。清光绪《缙云县志》记载,自唐到清立传人物就达578人。现今,教育已成为缙云最响亮的牌子之一,每年重点本科上线人数均占全市1/3强,2008年成功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缙云中学也成为了全市高中教育的一张金名片。

今后一个时期,缙云县将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指导思想,着力推进“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加快建设和谐美丽好缙云,力争在全面建成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征程上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2021年4月,缙云县入选2021第二届中国文化百强县。

2021年4月,2021浙江53个县市综合指标排名出炉,缙云县位列第42。

2021年1月,2020年中国效率“百高县”名单出炉,缙云县排名第93。

2021年1月,中央文明办确定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缙云县上榜。

2020年11月,2020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揭晓,缙云县榜上有名。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缙云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5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缙云县榜上有名。

2020年,缙云县入选2019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代表景点为仙都景区。

2019年8月,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缙云县在列。

2016年9月,环境保护部授予缙云县“国家生态市、县、区”称号。

2016年2月,缙云县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7730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4
下一篇2024-03-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