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剃度当尼姑而不后悔的预兆

梦见剃度当尼姑而不后悔的预兆,第1张

1、梦见剃度当尼姑而不后悔的预兆

此兆:难论吉凶,若配吉数则判为吉。若有凶数即变成小吉而已而视作而已。但限于幸逢连珠局或先天生辰四柱之喜用神是金或独爱金者,用此局则大呈祥,亦可得之庆。但以外之情况,莫用此局,因金之超过钢硬不化,诱化顽刚失和之争端或自陷孤独、遭难、乱杂诸不祥,切莫轻用之。

吉凶指数:95(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2、梦见剃度当尼姑而不后悔的宜忌

「宜」宜相亲,宜偏执,宜看中医。

「忌」忌拍照,忌花间一壶酒,忌承认差距。

3、梦见剃度当尼姑而不后悔是什么意思

男人梦见女出家人——无数的灾难会临头。

梦见剃度当尼姑而不后悔,按周易五行分析,幸运数字是7,桃花位在西南方向,财位在正西方向,吉祥色彩是红色,开运食物是橙子

梦见尼姑,暗示爱情将会急速发展。也许会由在咖啡店里谈天发展到手牵手,进而由接吻并发展到吃禁果总之,你目前的爱情状态确实会有变化。

怀孕的人梦见剃度当尼姑而不后悔,预示生女,春占生男,忌动土。

上学的人梦见剃度当尼姑而不后悔,意味着录取分数败变,未能如愿。

本命年的人梦见剃度当尼姑而不后悔,意味着变动大,损失亦大,外出远行注意安全。

出行的人梦见剃度当尼姑而不后悔,建议如期出行。时间拖长,可望胜诉。

梦见剃度当尼姑而不后悔,这两天很适合和老友或家人一起活动呢!越是没有去过的地方,越值得一游!没有尝过的美食,也去试试吧!虽然花销会因此增加不少,但开心就好啊!恋情方面有些混乱,有被拉入多角恋的可能。对于单身的你,表白成功的几率相当高哦!

做生意的人梦见剃度当尼姑而不后悔,代表进退两难,等待明春再重新开始。

恋爱中的人梦见剃度当尼姑而不后悔,说明虽然有些小口有,误解化开婚姻可成。

梦见剪头发当尼姑,生活和工作/学业上的变动,都会增加。不适宜接受新的工作/学业任务了,除非你有信心在短时间内完成。厚重的生活用品也不适宜在近期购置,否则很快就有可能成为你的累赘了。

男人梦见女出家人——无数的灾难会临头。

梦见剪头发当尼姑,按周易五行分析,吉祥色彩是蓝色,幸运数字是8,桃花位在正南方向,财位在正北方向,开运食物是绿豆

梦见女儿当尼姑,今天的你很容易就会觉得浑身没劲,对什么都没兴趣。事业的发展也看不到有激励性的转机。这样的情况下,很需要给自己一点鼓励呢。

怀孕的人梦见剃度,生女,冬占生男,勿动胎气。

怀孕的人梦见出家剃度,预示生女,冬占生男,食物小心。

梦见自己的女儿,预示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将被快乐与和谐所代替。但是如果在梦中,不论是什么原因,她未能达到你的期望,暗示你将遇到烦恼和不满。

恋爱中的人梦见自己去当尼姑,说明冤家路乍,姻缘注定,婚姻可成。

梦见别人剪头发,梦见别人剪头发,是好的兆头,会得到提升。但是梦见别人给自己剪头发,意味贫穷和患重病。

恋爱中的人梦见自己当尼姑,说明掌握时机求婚必有结果,婚姻可成。

     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说: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朱熹创立了理学。     《宋史》卷三十七有载:“监察御史沈继祖劾朱熹,诏落熹秘阁修撰,罢宫观。”。即指南宋宁宗庆元二年十二月(公元1196年),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十大罪状,如“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玩侮朝廷”、“为害风教” 、“私故人财”等等,其中还包括“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家妇不夫而孕”。意思是说朱熹曾引诱两个尼姑作侍妾,出去做官时还带在身边招摇过市;朱熹家中的儿媳则在丈夫死后还怀上了孕……最后,主张将朱熹斩首,以绝“朱学”。这便是上著名的“庆元党案”,也就是说所谓“纳尼为妾”并非空穴来风。但此事究竟有无,需要论证。     这一案子在当时就弄得朱熹声名狼藉,所谓的“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玩侮朝廷”、“为害风教” 、“私故人财”究竟是否有无,我们不好判断,但可以相信一点:至少“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家妇不夫而孕”是真实的,以当时朱熹的身份,没人敢告假状。     当时朱熹的身份是:宋宁宗即位后,六十五岁的朱熹经宰相赵汝愚推荐,出任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即他既当皇帝顾问,又任皇帝老师,要知这是一个什么身份?最贴近皇帝的人,若没有事实,若没有确凿无疑的证据,谁敢诬陷?谁能诬陷?更兼之朱熹的身份,一代大儒,一代宗师,只有他以道德衡量别人,从他对待严蕊的事件中可以看到他的嚣张,而确实,他也有嚣张的底气--弟子遍天下。猜测朱熹的心理,可能是以为没人敢难为他。而且如果没有这件事,朱熹也很容易反驳,并进而对其它罪名予以否认,但朱熹并没有否认。所以一个以道学扬名的人,一个特别注重气节的人--朱熹一句屁话都没有,只得上表认罪说“草茅贱士,章句腐儒,唯知伪学之传,岂适明时之用。”且还承认自己“私故人财”、“纳其尼女”等等数条,并说要“深省昨非,细寻今是”,表示要悔过自新。一代大儒,斯文扫地。     有人说这是朱熹为政敌所迫,我个人还是认为“纳尼为妾”至少来说是真的,而“不忠于国”、“玩侮朝廷”、“为害风教” 、“私故人财”是真是假则不好说,有可能是政敌所迫,诬陷人,特别是诬陷高位的人,凭空诬陷肯定是不行的,必须至少有一部分是事实才好诬陷,而显然“纳尼为妾”必须是真的。而寡媳怀孕一事,应当也是有的,但告状者的意图显然是直指朱熹,对于此点,感觉不太可能是朱熹 儿媳,当然,朱熹口味特殊,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但在朱熹的上表中显然不可能承认这一点。     我不明白为朱熹辩护的人是怎么想的,为了这种事关气节,人品的事,“纳尼为妾”朱熹都承认了,还有人为他报不平!就是退一步讲,哪怕是真有人诬陷,依朱老夫子的气节也不该如此“孬种”,如此没有气节吧!      >  由于朱熹的这种“老实”态度,古代虽没有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这一条,但朱熹也知道在事实面前硬扛是不会有好果子啃的,朱熹也是没办法呀,事实俱在,不容辩驳,于是案件很快就有了结果:朱熹被弹劾挂冠。即被撤职了。朱熹的得意门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一时理学威风扫地,被斥为“伪学”,朱熹被斥为“伪师”,学生被斥为“伪徒”。宁宗一改旧态,下诏命凡荐举为官,一律不取“伪学”之士。      >  曾经很嚣张的他就这样灰溜溜的被挑下马来。      >  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朱熹去世。虽然九年后,朱熹 昭雪,恢复名誉,朝廷声明其学说非“伪学”,而至宋理宗时更颁诏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把朱熹列入孔庙从礼,并把他的《四书集注》列入学官法宝之教科书,这是统治阶级需要利用这种“假道学”来欺骗人,可以说,没有这种假道学,皇帝还能利用什么能骗得了人服从与安份?朱熹假道学的外表救了他,不管朱熹内里如何,皇帝需要这副道学的外表。 >  总而言之,这件事是朱熹以前做的一件事的翻版,不过区别是:朱熹用来整人时失败了,而人家来整他时则成功了。但结果不论如何同样都是弄得朱熹灰头土脸。朱熹这之前做出的事就是著名的“严蕊事件”。      >  台州知府唐仲友与朱熹二人在学术上存在分歧,主要是唐仲友看不惯朱熹的道貌岸然,而做为当时的第一大儒的朱熹,也看不惯唐仲友,他们并由此而升级为官场上的派系之争。 >  淳熙八年十二月,即1181年,当朱熹任浙东常平使巡行台州时,就着手搜罗唐仲友的罪证,上书弹劾唐仲友“违法扰民,贪污 ,蓄养亡命,偷盗官钱”,又说他“个人作风有问题”,即他与官妓严蕊过分亲热。朱熹连上六疏(有说十疏)弹劾唐仲友,其中第三、第四状论及唐与严蕊风化之罪,所谓官妓是指只卖艺不卖身的女子,即只出台而不上床,可实际情况显然不会如此单纯,当时事实什么情况,大家心中都是有数的,而在这种情况下,朱熹偏偏以道学的名义来弹劾唐仲友并逮捕严蕊,不能不证明这是朱熹的别有用心,这整人也太有点迫不及待了。     >  为找到唐仲友个人作风败坏的罪证, 下令黄岩通判抓捕严蕊,关押在台州和绍兴,施以鞭笞,逼其招供,在被关押了两个多月中, 对一个弱女子,频繁严刑酷打,“一再受杖,委顿几死”。以朱熹的身份--一个大男人,一个大学者,一个高官,为打击政敌而如此不择手段的残酷对付一个青楼女子,直可以说是丧心病狂。      >  朱熹不曾料到一个弱女子,一个被常人称为“无情”的“ ”,任凭拷打,自始自终只承认陪酒,不承认与唐仲友上床。严蕊说的有理有节:“身为贱妓,纵使与太守有染,科罪不致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污也!”。她指明了两点:一,你朱熹小题大做了,即使上床,也不至于这样恶毒对待。二,何况本没有这件事。这是直接点明朱熹在诬陷好人。      >  从这件事可看出严蕊的气节,才华与人品,其实不管她与唐仲友有没有染,在当时严刑拷打的情况下,她大可以示弱,承认与唐仲友有染,但她没有这样做,因此,可以说严蕊让人钦佩!严蕊宁愿忍受痛苦也不承认与唐仲友有染,这让原本以为事情很好搞定的朱熹颜面扫地,他岂肯善罢甘休,严蕊有理有节的责问更是让朱熹恼羞成怒,对严蕊刑讯逼供的更狠了。     这件牵扯到道学先生,大官唐仲友和青楼女子的案子很快闹得人人皆知,连当时的孝宗也知道了,但他说:“此秀才斗闲气耳”。这句话明显充满了轻蔑,是对谁的轻蔑?是对唐仲友,严蕊的轻蔑吗?不象,其实质应是对挑起事端的朱熹的轻蔑。皇帝虽知道了此事,但也没插手,毕竟牵扯到其中的只是一个青楼女子。如此情况下倒霉自然是做为弱者的严蕊。所以直到朱熹调任,岳飞的儿子岳霖接任,严蕊才被释放出来。(也有说不是岳霖所救。)     严蕊出狱时,写了首《卜算子》 :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身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是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看了这词,对这个青楼女子确实印象较好,虽然被道学先生朱熹整的死去活来,但最后竟无报怨,而只是说自己“似被前身误”,也就是说,作为受害者的严蕊不但没报怨朱熹,反是说自己出身不好造成的,看到此,很让人感叹啊!     而朱熹这个道德之士,谦谦君子,弟子众多,身居高位的人接着又是如何做的呢?他不但不知悔改,反是在严蕊出狱后,感觉被人看成了打击报复却不敢找正主的孬种,于是向皇帝上书,表白清白。他说:这首《卜算子》并非严蕊所作,而是唐仲友找人代笔。呜呼哀哉,且不论这首词是否为人所代笔,即使是为人所代笔,也不能改变他打击报复的实质。更何况这首词一般认为是严蕊所作,而这不过是朱熹的 与狡辩罢了!     本来以道学来压制政治对手的朱熹,找茬找的太明显了,连皇帝到官员再到下面民众都看穿了朱熹的把戏,这朱熹做惯了道学先生,诬陷起人来真是太失败了!丢尽了脸,丢尽了人心,结果,严蕊虽受严刑,但却赢得了名声与同情。真是一个道学先生还不如一个青楼女子有气节!!(有一说,唐仲友最终被撤职,还有一说唐仲友与朱熹都被调走了。也有一说当时朱熹亦被解职。)     在“庆元党案”中,朱熹幸运的是没被逮捕入狱和刑讯逼供,依朱老夫子上谢罪书的行为看,假如要对他刑讯逼供,可能他没有严蕊的骨气,只怕到时不管他有没有 过儿媳,只要一上夹棍他就会承认了。     一个青楼女子的供词与一个大儒的供词完全相反,唉,中国的文人啊,让人说什么好呢!     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说: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朱熹创立了理学。     《宋史》卷三十七有载:“监察御史沈继祖劾朱熹,诏落熹秘阁修撰,罢宫观。”。即指南宋宁宗庆元二年十二月(公元1196年),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十大罪状,如“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玩侮朝廷”、“为害风教” 、“私故人财”等等,其中还包括“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家妇不夫而孕”。意思是说朱熹曾引诱两个尼姑作侍妾,出去做官时还带在身边招摇过市;朱熹家中的儿媳则在丈夫死后还怀上了孕……最后,主张将朱熹斩首,以绝“朱学”。这便是上著名的“庆元党案”,也就是说所谓“纳尼为妾”并非空穴来风。但此事究竟有无,需要论证。     这一案子在当时就弄得朱熹声名狼藉,所谓的“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玩侮朝廷”、“为害风教” 、“私故人财”究竟是否有无,我们不好判断,但可以相信一点:至少“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家妇不夫而孕”是真实的,以当时朱熹的身份,没人敢告假状。     当时朱熹的身份是:宋宁宗即位后,六十五岁的朱熹经宰相赵汝愚推荐,出任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即他既当皇帝顾问,又任皇帝老师,要知这是一个什么身份?最贴近皇帝的人,若没有事实,若没有确凿无疑的证据,谁敢诬陷?谁能诬陷?更兼之朱熹的身份,一代大儒,一代宗师,只有他以道德衡量别人,从他对待严蕊的事件中可以看到他的嚣张,而确实,他也有嚣张的底气--弟子遍天下。猜测朱熹的心理,可能是以为没人敢难为他。而且如果没有这件事,朱熹也很容易反驳,并进而对其它罪名予以否认,但朱熹并没有否认。所以一个以道学扬名的人,一个特别注重气节的人--朱熹一句屁话都没有,只得上表认罪说“草茅贱士,章句腐儒,唯知伪学之传,岂适明时之用。”且还承认自己“私故人财”、“纳其尼女”等等数条,并说要“深省昨非,细寻今是”,表示要悔过自新。一代大儒,斯文扫地。     有人说这是朱熹为政敌所迫,我个人还是认为“纳尼为妾”至少来说是真的,而“不忠于国”、“玩侮朝廷”、“为害风教” 、“私故人财”是真是假则不好说,有可能是政敌所迫,诬陷人,特别是诬陷高位的人,凭空诬陷肯定是不行的,必须至少有一部分是事实才好诬陷,而显然“纳尼为妾”必须是真的。而寡媳怀孕一事,应当也是有的,但告状者的意图显然是直指朱熹,对于此点,感觉不太可能是朱熹 儿媳,当然,朱熹口味特殊,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但在朱熹的上表中显然不可能承认这一点。     我不明白为朱熹辩护的人是怎么想的,为了这种事关气节,人品的事,“纳尼为妾”朱熹都承认了,还有人为他报不平!就是退一步讲,哪怕是真有人诬陷,依朱老夫子的气节也不该如此“孬种”,如此没有气节吧!      >  由于朱熹的这种“老实”态度,古代虽没有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这一条,但朱熹也知道在事实面前硬扛是不会有好果子啃的,朱熹也是没办法呀,事实俱在,不容辩驳,于是案件很快就有了结果:朱熹被弹劾挂冠。即被撤职了。朱熹的得意门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一时理学威风扫地,被斥为“伪学”,朱熹被斥为“伪师”,学生被斥为“伪徒”。宁宗一改旧态,下诏命凡荐举为官,一律不取“伪学”之士。      >  曾经很嚣张的他就这样灰溜溜的被挑下马来。      >  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朱熹去世。虽然九年后,朱熹 昭雪,恢复名誉,朝廷声明其学说非“伪学”,而至宋理宗时更颁诏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把朱熹列入孔庙从礼,并把他的《四书集注》列入学官法宝之教科书,这是统治阶级需要利用这种“假道学”来欺骗人,可以说,没有这种假道学,皇帝还能利用什么能骗得了人服从与安份?朱熹假道学的外表救了他,不管朱熹内里如何,皇帝需要这副道学的外表。 >  总而言之,这件事是朱熹以前做的一件事的翻版,不过区别是:朱熹用来整人时失败了,而人家来整他时则成功了。但结果不论如何同样都是弄得朱熹灰头土脸。朱熹这之前做出的事就是著名的“严蕊事件”。      >  台州知府唐仲友与朱熹二人在学术上存在分歧,主要是唐仲友看不惯朱熹的道貌岸然,而做为当时的第一大儒的朱熹,也看不惯唐仲友,他们并由此而升级为官场上的派系之争。 >  淳熙八年十二月,即1181年,当朱熹任浙东常平使巡行台州时,就着手搜罗唐仲友的罪证,上书弹劾唐仲友“违法扰民,贪污 ,蓄养亡命,偷盗官钱”,又说他“个人作风有问题”,即他与官妓严蕊过分亲热。朱熹连上六疏(有说十疏)弹劾唐仲友,其中第三、第四状论及唐与严蕊风化之罪,所谓官妓是指只卖艺不卖身的女子,即只出台而不上床,可实际情况显然不会如此单纯,当时事实什么情况,大家心中都是有数的,而在这种情况下,朱熹偏偏以道学的名义来弹劾唐仲友并逮捕严蕊,不能不证明这是朱熹的别有用心,这整人也太有点迫不及待了。

  书生高国泰,宋朝杭州人,自幼父母双亡,家贫寄居於姑母的尼姑庵读书,图取功名。庵中有位少年尼姑,生得眉清目秀,唇红齿白,见高国泰气宇非凡,情不自禁动了春心,忘却戒律,作诗表白爱慕之情,其诗曰:

  身在白衣大士前,不求佛度不求仙;

  愿求一点杨枝露,洒在人间并蒂莲。

  高国泰见此情诗,心想既然能够看破红尘出家,必定是前生修来的善根、福德、因缘,目前只是一时冲动不能自抑,应当善言点醒她,千万不可乘机诱其犯戒,铸成大错,於是回赠一诗曰:

  妄念一生神即迁,神迁六贼乱心田,

  心田一乱身无主,六道轮回在眼前;

  六道轮回了不完,畜牲饿鬼苦千般,

  劝你勿生贪嗔痴,一失人身万劫难。

  少尼见诗,犹如当头棒喝,似雷贯耳,即时羞悟,从此不再与高国泰见面,勤修佛法,后来终成正果。 高国泰勤奋攻读,后来考中状元,为官清廉严正,抚恤贫民。做官二十年,看破红尘,辞官修行,享年八十岁,也修成正果,临终之时,见昔日之少尼在空中驾云来相迎,其时满天毫光万丈,瑞气千条,微笑著说:『请恩公上莲台宝座。』然后引领高国泰飞升向西方极乐世界。高国泰昔年的善念,使少尼 醒悟修成正果,自己也因此积下阴德修成正果,成为世代留芳的佳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2340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5
下一篇2024-02-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