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三了,暗恋我们班长,他长得很丰满、漂亮。班上有很多人喜欢他

我高三了,暗恋我们班长,他长得很丰满、漂亮。班上有很多人喜欢他,第1张

要有梦想,坚定不移一直下去,一切都不是难事,没有信念 梦想,辍学都不奇怪

大学 永远正确的道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其他都是小事。这不是一个学校,更不是一个文凭 。

等你有一天明白的时候,你已经是个 不会让自己有后悔的人,青春无悔的人了

给你说我的经历,采不采纳是小事,只要你能理解

和谐了,有较多拼音字

讲讲我的人生经历

我90年1月生,今年22岁

当初我自己找来了初中全部的课本每天苦读,父母看到了我的表现,去帮我找了一所初中,我考取了第一高中,肯定了我继续学xí,达到理想的可能

从一个初中弃学的社圌会混混,到进入所谓职校,最后成为一名大学生

在初中时期,抱怨狭小的初中校园,村里孩子的野蛮,不想读书成天只会去打架 泡妞

老圌师公然索取家长钱财,那些捣弹的学圌生,找到机会就叫家长来,请吃请喝 送烟送茶,才能幸免开除 我也是其中的一个

我对那些很失望,我想不出眼前的校园是学校,那个大学是真的存在吗。

由于环境,我已经不再对学xí有热情,跟普通班的学圌生一起玩,爬墙,聚众打架那时候网吧已经出现,代替了游戏机我们开始去打CS,有点闲钱的人去玩梦幻西游,更多的是去打单机游戏

我很快被下放到普通班,更加松散的管理每天睡到中午,饭菜都是别人帮打,吃完看小说继续睡,有时在宿舍久了就去教室,都是一片睡觉,老圌师还在上面讲的津津有味,按他说是为了尽到老圌师职责

2002年我离开了学校,那一年我12岁,混到了初三上学期

四岁上小学的我,没有以很年轻年龄大学毕业,而是告别了学校

自初中弃学后,我在社圌会浪荡两年跟一些不读书的青年一起,混居网吧

那时网吧开始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网吧,通宵达旦

有时候我也觉得很无聊,在电脑里画图,画着曾经梦想的大学校园

渐渐的,我发现和那些青年有了距离,感觉不是一类人

他们开始泡妞,瞟圌技,经常打架,这一切我都没有参与,我只是充当一个游戏高手的角sè

我转移了人群,跟另一些人在一起,小时候的同学也有一些弃学了,回来后dāi在一些村子里的二十几岁大哥家里,帮种点田,闲暇开摩托一起兜风,最大的乐趣就是喝酒 吃烧烤,更多无聊的时间靠抽烟打发

我去跟他们住了一阵子,感受到种田的艰辛,农村的落后

2004年,14岁的我选择了读技校,也就是职业学校

去到了市里,感受到城市就是比县生活好

认识了新的同学 朋友,比初中时要好很多,也许是大家都大了一些,但还是有人经常打架,拉女生开房,甚至有一次一个人xīdú出现幻觉,坠楼sǐ王这之后职校严格了很多

职校真的教不出什么东西,我开始选的是计算机,但是教的全是小儿科

毕业后更多的是找到一份低微的工作,勉强度曰

2006年,我学到了职校所谓的知识,在16岁的huā季毕业了

我去上班了,但是只领到900块,下班就想睡觉,跟一些没文化的人一起,他们整天只会谈女人 mǎi烟喝酒 去赌圌博

因为他们没接受到大学知识,没有人类文化的熏陶我内心深深感到我是这群人中的异类,但我是正常的那类,是他们不正常

我学的是厨师,在厨房里潜规则是任打任骂,做不好就要这样

而且脾气不好的师傅,会拿锅铲打到手发青,这是厨房规则,可以不做,还有人要进来

每天shā两百条基,一百条鱼,切一百斤租肉等

这种体力活,真的很需要力气,我自然干不了

还见到了各种各样的海鲜 蚌子 蛇,我刚第一次shā吹风蛇时,还差点被咬到

我是个初中没毕业的人,那就只能这样了,为了工圌资

但是一个月过去了,我只拿到很薄很薄的人圌民币,900块

宿舍需要交水电一百,衣服两百,要mǎi红塔两条 给厨房师傅 大佬抽,我已经所剩无几

曰复一曰,两个月后我离开了厨房

我开始去做第二种工作----网吧管理员

当网吧管理员不是现在大多数人所说的网圌管,那些应该叫服圌务员,玩玩电脑 不想干体力活,就跑去网吧当个所谓网圌管的弃学小孩

我的工作是每天检圌查网吧所有机子是否损坏,升级些软件,加点顾客留言要的游戏 **什么的,实际上也还是人就能干的工作。

因为我靠的是5年来自己领悟圌到的电脑技术,知识非常少,我只能去这个小网吧,连服圌务器都勉勉强强的,大网吧要做管理员差远,做服圌务生没意思。

有一个女生成天跑出学校来上网,属于那种不学xí的学圌生

在那期间,我经常帮她解决些小问题,也偶尔一起跟她玩魔兽争坝

后来她说再也不用去学校了,开始跟一些青年混在一起,开始抽烟 喝酒,和我当初一样

我在想也许学xí才是改变人的唯一方fǎ

我决定去本市的大学,广西大学看看

在一个周末我去了,看到了大学校园,小时候我一直想着大学的模样,现实呢? 和梦里是一模一样的,太高兴了。

儿时班主圌任说过,以后你会去到大学,大学是一个很大的校园,有无尽的知识,开放的老圌师学圌生,徐晓燕老圌师没有骗我,我见到了

刚进到门口,看到很多拿着书本的,感觉就很像大学圌生,很傻的在笑"这就是大学圌生啊"

看到西大的图书馆很高兴,因为一直喜欢看书

但是我进不去图书馆,被管理人员拦住了因为我没有学圌生证,望着那些数量众多的图书,我只能在门口观看这个时候,我才看到有一段裂谷 把我隔开,我和他们之间已经不是一类人,我的心被刺痛了。

那晚我在大学 草 地上睡觉,我想感受大学的气息,现在想起还有点泪

其实我一晚上没睡着,不停的想着,倘若当初我一直走下去 做个好学圌生,今天我一定能进到这样的校园,跟同学们过着青春的日子,不会知道外面那些事,永远不必知道

我不是这里的学圌生,我只能睡在宿舍外面,至少我睡在了大学,在大学什么也不怕,很安全

碧云湖旁的叶子上划下我的名字,我要曰后一定会成为这里的学圌生

君武路 荟贤西路 崇文路 通和路

在网吧做两个月后我走了,我打算完成一个伟大的计划,考大学

回到家后,我去书店用还剩的一点钱买了一半的初中课本,开始勤奋苦读

后来我爸看到了我的努力,帮我找来了剩下一半课本,还有当年每学期各科期末考圌试试卷,他支持了我,我感谢

他帮我找了一所学风很不怎样的初中,因为我是重读没有档圌案,能去学校已经是很好了,我没有任何怨言,开始用一年发愤图强,啃下初中三年的课本

2007年7月7曰,我在网上看到我的中考成绩,县里最好高中,当初我不屑的高中,将改变我一生的高中

我很激动,很高兴,一个月后,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校园,真正有学xí圌气息的校园

此时我17岁

考取县第一高中后,起初在高中很无力,完全排不上名次我想起当初对自己的誓言,大学的改变人生愿望,我下决心努力

经过我的感染,我和下铺友仔开始每天互相攻读课本,半夜三圌点半经常还在点蜡烛读书,和班里学xí最好的几个同学经常研究问题遇到不懂的就找学xí好的同学问,问到烦了,我就使出我的手段 威圌bī利诱

我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初中逃学圌生了,我懂得学xí的幸福,我应该这样做

老圌师办公室 班主圌任家里,有段时间女生宿舍楼下都是经常去的,为了等班里学xí最好的女生解决掉今天最后的一些难题,还被经常误会有恋情,想起挺怀念的

三年时间真的好快好快,每天在理想的驱使下,充满激圌情的奔向教室那段时光,我和同学们真像**《那些年》 只不过我不是柯景腾,沈佳怡成了每一个同学,《那些年》的爱转换成了学习 青春 友谊

沈佳怡确实很美,但对我来说更需要的是一段友谊的青春,这样的结局是很好的,我已经不再是那些一直在学校不谙世事的小孩了,沈佳怡还是以后再说吧。

回想起我曾经,本是一个初中未毕业的浪荡小孩,未来注定是前途渺茫,当初一起的那些人,如今已经在广东佛山继续被老板压榨着,每天上着十五小时的班,领着在广东都不能算钱的两千多块 我非常的幸福

高圌考倒计时一百天也很快过去,终于到了告别的时候

高中的曰子要结束了,大家终于要散伙了,但不是永别了

2010年,我毕业了,已经20岁的青年,终于要到见证结果的时候了

在家过了一个月,我非常的开心,我出人头地了,可以去大学了,再也不是那个废了的人了 我在自愿填的第一个是浙江大学,第二个是广西大学

我希望能有个新环境,即使未必考得上,也是填上一份希望,对这些年的希望

如果没能考上,就去西大,把我带回校园的地方,我对西大有十足的把握。

我心中也还是有些怕,没有天天去想着成绩出来,怕我会失败

在高圌考最后几次考圌试,虽然大部分都是很好的成绩,但是有两次掉了好几名

也许是我不能承受失败,想得太多了

7月份我和当年查询中考一样,打开电脑查询,让我激动了

绝对的达到了浙大录取线,劳资考得了590 590

我真的做到了,从一个前途迷茫的废人,到一个大学圌生的转变

我激动 我颤圌抖 我忍不住的落泪。

我终于 过去的一切一切烟消云散

我是 一个成功的人

三年光阴,让我得到了浙大的信封,

半个月后的一天,邮递员四哥非常大声的在街上跟我母亲说"你儿子考上大学了,真是没想到啊,原来我还以为他废了"

这话传到我耳里,听着真是很感慨,本来我确实是废了。

我打开信封,看着那张通知书,实在是 包含了我这些年的一切,我终于知道了通知书为什么让人落泪

我曾经在初中就弃学了,当了个社圌会青年。

知道了社圌会低级阶层的苦,知道了只能做那种低微工作,要想"生活"好,基本都去打圌砸抢,我家附近的监狱,历圌史上只有两个大学圌生进过,都是那些人才会进,我终于很深刻的理解了。

我选择了走正确的路,学xí跟外面的社圌会比算什么,呵呵,一切都是需要自己体会

我玩过,我弃学过,我体验过所谓的"混",什么友仔 兄弟,什么一呼百应 打群架不怕我读过职校,我圌干过职校所谓的前途工作,我看到社圌会底层的人是怎样的,我是别人口圌中的混混

我醒圌悟,我重回初中,我考进第一高中,我在高中三年奋发图强,我在上演CHINA版的莉丝默里

我收到了浙大录取通知书,广西大学的录取也收到了,曾经把我拉回学校的广西大学

虽然当年对西大有特别的感情,但是现实我还是选择更好的浙大,毕竟学的也更好。

我已经得到西大通知书也算完成了当年的愿望

那一晚,改变我一生

从小就念叨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虽然我最后没能将它成为我的校训,但“求是、创新”将会代替它,陪着我一生。

所谓的条条道路通罗马,就是说开雷克的贵圌族和非洲的黑奴,不计时间走下去,都会到罗马,这过程一样吗,自己想吧。

自1990年8月周銮书先生第一次到流坑村以来,已经整整二十年了。周先生第一次到流坑村,流坑村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他自己在《初探流坑村》一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在村中穿梭盘桓,流连忘返,此时虽烈日当空,而兴味正浓。唯见种种文化遗存,杂然纷呈,真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俯仰皆是,美不胜收。大家都感到流坑村确是江西古代文明的一个代表,也是中国农业社会聚族而居、百世不衰的一个典型。”

此文和有关在1991年第三期的《江西画报》上发表后,这个被遗忘的古典村落才公之于众。1991年冬,在周先生的协调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詹开逊为组长的五人专家小组到流坑村作了二十多天的详细考察。1993年春和1994年冬,周先生又要自己的学生,南昌大学历史系主任邵鸿教授和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地方史研究室主任梁洪生副教授三次进至流坑村,累计考察六十余天,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在此基础上,于1996年底,出版了《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的考察》一书,这是第一部系统性地研究流坑古村的专著。从此,“千古一村”就成了流坑村的标志性品牌。1997年7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专程考察了流坑,对流坑高度评价之余,还特意题书“千古第一村。”自此,“千古第一村”又成了流坑村的另一张新的、更高的标志性品牌。流坑村建村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942年),延续至今1000多年,故称“千古,”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流坑村有什么地方在全国古村中号称第一?十多年来,并无学者给予解释。许多游客到流坑旅游后,只感觉流坑大、流坑古、流坑好,无愧于“千古第一村”的称号。但哪些方面在全国古村中是第一,他们也说不清楚,导游也未曾解释。这就令人十分遗憾。为此,本人在闲暇之余,看了一些资料,将“第一”规纳以后,请各位专家指正。

第一:建村时即注重“风水宝地”的选择。在隋唐以前,流坑村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芜之地,南唐董合一家来到这里时,先在乌江往西转角处的白玉堂(又称白泥塘)卜基为宅,流坑董氏基业由此肇始。白玉堂三面环水,面水朝阳,符合通常居住之地的基本要求。但乌江在此处南来西转,在风水上属于“反弓位,”犯了阳宅择基的大忌。据传唐僖宗时当过国师、堪舆“形势派”(亦称峦头派)的创始人杨筠松和他同为堪舆“形势派”宗师的第子曾文·(读CHAN音:山字下面加走之旁)两人在踏勘山水路过流坑一带时,受到董家热情相邀和盛情款待,留居流坑达两年之久。为报答董家人的热情相待,他们特为董合夫妇及董桢(董合之长子)夫妇相得吉穴四口,又为流坑村指点地形。董合即按杨、曾二人所卜,将家宅从白玉搬至乌江南岸的中洲,即现在流坑村的主体区域。因为此处背依山脉西北麓的金鼓峰,四面青山环抱,所谓“天马南驰,雪峰北耸,玉屏东列,金绛西峙。”乌江之水自村落东南方的崇山峻岭中迤逦而来,如一缕青带,至村缘转绕而西,使流坑三面绕水,形成了独特的风水格局,当地人形象地将其称为“活水排形。”杨筠松并预言:“只要水朝庚,依旧好流坑。”“阳星日月峡相随,文武状元归。端正飞鹅头上生,金殿玉阶行。代代富贵家有官,子息不穷寒。亥上一峰,明月楼台,董氏子孙,功名百世。”这些在流坑族谱中均有记载。

流坑村在建村伊始即注重风水,且请全国一流的勘舆大师来选址,这相对全国古村来说可称第一。

第二:建村后注重规划,并按规划建设。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流坑董氏二十二世孙董燧辞官回村,在以后的20年中,倡集族人对流坑村进行整治规划。在村庄的西面用人工扩大修整龙湖,将湖水与江水相连,使流坑村成为山环水抱的胜地。以七横(东西向)一竖(南北向)的八条巷道总揽全村布局,董氏族人按照房派支系分不同巷子居住。七条横巷的巷口都向着乌江,各条巷子的巷口均建有门望楼,门楼之间以墙垣相连,使全村成为一座城堡。靠乌江的七座门楼出去后正对着七个码头,给村民生活、出行带来方便。沿八条巷子的一侧均有下水道,至今仍然是无论天下多大的雨,村里却从不积水。现在有一种说法是:看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不高,并不是看它建筑有多高,而是看它下雨时积水不积水。因为不积水的城市才是规划设施完整的现代化文明高的城市。村中的雨水经下水道排入龙湖,污水经龙湖沉淀后再排入乌江。既环保,河风也可顺着巷子进入村中直达龙湖,起到清新空气,调节气温的作用。村中房屋均建有马头墙,既体现了江南民居的特色,又起到了房屋之间防火的作用。我们现在的县城是上个世纪末才开始规划的,对村庄的规划是最近几年搞“新农村建设”才开始的。而流坑村的规划在450年前的明代就开始实施,使流坑村外有乌江、龙湖环绕,内有村墙门楼守望。巷道规整,道路通达。既像一座城池,也像一方都会。这在全国古村来说应该算是第一。

第三:明清古建筑保存基本完好的不仅数量多,种类多,建筑精美,且有准确的年代可考。流坑村从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董燧治村时建造的18栋联为一体的住宅开始,经后人多年的努力和经营,达到现在占地约3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0余人的规模。这些建筑群在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霜雪雨之后,至令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多达260多栋,这在气候多雨湿润的江南是罕见的。其中明代和明清之际的民居30余栋,祠堂60余座,宫观庙宇8处,文馆、戏台各1座。此外,还有状元楼、五桂坊、魁元坊、三策流馨、旌表节孝坊等纪念、表功性牌坊和翰林门、中流砥柱门、里仁门、拱辰门等碉堡式门楼。这些古建筑的形状和结构,是中国近古时代的典型模式: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朴实素雅;高峻的马头墙仰天昂起,既可防风,又可防火;间或有几座建有水平高墙的宅第,又俨然如微型城堡;墙体内一般为木架结构,多为两层,上层藏物,下层住人;厅堂居于中央,卧房分置左右,厅大房小,厅明房暗,这是因为前后厅堂可靠天井采光,而厢房耳房仅有墨窗或门窗通气;厅大便于家人活动,房小适宜寒冬保暖之故。门楣、屋檐上多有雕刻、彩绘,有的还有傩像;屋内墙壁、门柱、窗棂、柱础、枋头、雀替、甚至档板、天花板,也多有木刻、彩饰,花鸟鱼虫、人物山水、神魔鬼怪、传奇故事,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雕工绘制都很精致细腻,堪称上品。使流坑村的明清古建筑成为当年江南富商住宅和祠宇的标本。最为难得的是,大部分古建筑堂上有匾,门旁有联。而这些匾联与主人的身世、家族的荣显息息相关,内涵丰富,意境深远,且往往出自名家之手,使此房屋有准确的年代可考。明末著名的大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称流坑为:“万家之市。”这对全国古村来说也应该算是第一。

第四:书院之众多,科举之兴盛,历时之久远,在全国古村中罕有。流坑董氏的家世渊据其族谱记载可以上溯到西汉著名的儒家学者董仲舒。但流坑董氏在宋代以科举而勃兴的真正原因,却是得益于流坑开基祖董合之长孙董文广。北宋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偃武修文,大开科举,董文广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试取明法科。由于其年岁已高,朝廷三次调他为官皆不赴任,以家族之财,创办“桂林书院,”村中崇文重教蔚然成风。董文广的努力很快有了结果,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文广长弟文肇的四个儿子滋、湘、渊、淳全部中举;次年董淳及进士第,成为流坑董氏的第一个进士。从此,董氏科甲之盛一发而不能收,“登科之儒,累累相续。”景右元年(1034年),流坑董氏洙、汀、仪、师德、师道叔侄五人同科中进士,时称“五桂齐芳,”士林传为佳话。南宋文天祥《谢恩表》中有:“名耀帖金,一门而五董”之句,即用此典。此即俗话中所说的“五子登科,”在全国仅此一例。流坑村所在的云盖乡也因此由太守奏请朝廷改名为“五桂乡。”流坑董氏为彰显此事而建“五桂坊,”此在明末著名的大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游记中均有记载。自宋至清,流坑董氏家学师承深厚,大小书院林立。明万历年间,建书院、书屋19所,清道光年间建书院、书屋23所,可谓“序塾相望,弦诵相闻。”学风之盛,可见一斑。北宋靖康元年,流坑董藻在朝廷“特设一科以谋略取士”中,“名选第一,时称武状元。”南宋绍兴十八年,董德元廷试第一,称“恩榜状元。”(现在流坑村文馆的大门门额上题字为:“儒林发藻。”此“藻”即董藻的“藻,”因为董藻是凭谋略在儒林中选拔的武状元。据此,我猜测文馆有可能是流坑后人为纪念武状元董藻所建的建筑。否则:第一,“儒林发藻”四字很难解释得通;第二:流坑有纪念文状元董德元的“状元楼,”而没有纪念武状元董藻的建筑是说不过去的。)流坑村在科举制中的近千年间,共考取进士34名,举人78名。上至宰相、御使、侍郎,下至主簿、教谕,超过100人。至今,在住宅门口、祠堂门前树旗以示荣耀的旗杆石仍遍布全村。废科举已达105年,而中举喜报仍张贴在堂屋之上。江西在宋代进士共5000余名,其中曾巩、王安石、刘恕等家族或一门三进士,或一门四进士,而董氏一门五进士同科高中,这在江西乃至全国都是罕有的殊荣。古人云:“江以右称文献世家,必以乐安董氏为最。”流坑村的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崇,在全国古村之中可以说是全国第一。其实流坑村还有许多方面可在全国古村中排名第一,例如走进流坑就象走进了书法的海洋,流坑村现存木质匾188方、题额362方、楹联71联。如宋代朱熹为董德元题写的“状元楼”匾和“南宫策士文章贵,北阙传胪姓字先”对联;明代大学士、三朝宰辅杨士奇为曾任翰林院编修、与修《永乐大典》、拜国子司业董琰题写的“少司成第”匾额及“数封天子诏,当代帝王师”楹联;明代状元、理学家、地理学家罗洪先为刑部郎中董燧题写的“高明广大”坊额和“文章辉列宿,冠冕重南州”对联;明代吏部尚书曾同亨送给董燧的“理学名家”题匾等,至今保存完好。他们书艺高超,诸体皆长,虽经数百年的岁月沧桑,仍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四百年前,由刑部郎中董燧、刑部尚书董裕等主编的董氏明代万历族谱,在传世的明刻中,属罕见的写刻本,无论书写、雕板、纸张、印刷都属上乘,为国内稀有。其模刻的聂豹、谭纶、罗洪先、邹守益等一批明代官宦名流的手迹,遒劲有力,流畅飘逸,使人爱不释手。专家们一致誉为“稀世珍品。”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所说:流坑“延续时间之长,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之高,建筑艺术之美,保存之完好,文化内涵之丰富,恐怕是国内其它地区的古村所不能比拟的。”这也是张文彬局长赞誉流坑为“千古第一村”的真情表白。

那是2002年的8月,我和我大爷爱新觉罗·毓嶦(实际上毓嶦是我爷爷爱新觉罗·溥伟的第七子,应该叫七大爷才对,只是比他大的几位大爷早已不在人世,所以我一直称他为大爷)去吉林长春伪皇宫博物院拍片子。老爷子去过好几次了,这次是特意为了配合我拍片故地重游的。上午拍完了重要的内容,下午趁大爷休息的时候,我在伪皇宫四处走动着补拍一些空镜头,碰巧遇到了伪皇宫文物管理处的张主任,于是停下来寒暄了几句。 毫无来由地,张主任突然跟我说起了谭玉龄的骨灰存放问题。他的意思是让我找溥仪的直系亲属商量一下怎样更妥善地安置谭玉龄的骨灰,否则在伪皇宫的文物库房里搁着也不是长久之计;张主任说这不是伪皇宫管理处的意见,而是他们几个老哥们儿瞧着谭玉龄可怜,如此长时间都不曾入土着实令人不忍,所以才让我给家属传个话。张主任还主动带着我到了库房。 原谅我不能打开给你们看,让我们一起心疼一次可怜的祥贵人吧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人类的骨灰。温婉可人的「 ”祥贵人”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出现在我面前。那瞬间的冲击力让我几乎晕厥,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我的心上。我的心被伤着了,此后的几年里我都没有办法平复下来。当时我的心中一片空白,只有一个念头异常清晰:无论如何,一定要「 ”让他们在一起”。 谭玉龄生前最喜欢君子兰,撷一束献给她 世间本无偶然。也许冥冥之中早已注定。此时的谭玉龄离开人世整整一个甲子。 从长春回北京的路上,我和大爷说了张主任让我带话的事儿,我大爷让我去找溥仪同父异母的弟弟溥任(我叫他四爷爷)商量,毕竟溥任才是溥仪的直系亲属,应该由他出面牵头、大爷协办、我跑腿才是正理儿,我听着有道理,就去找溥任的长子毓嶂汇报。 我向金区长(按家族论我应该叫毓嶂大叔,但是我初次见到他的时候他是崇文区的副区长,因为工作关系我称呼他为金区长,一直到今天我仍然这样称呼他)汇报后,金区长对此非常重视,答应我第二天下午亲自去他父亲溥任那里商量此事。 那天是2002年9月10日,我上午就到了溥任的家里。因为这些年拍片子的缘故我和他们都很熟悉了,先拍了些老两口的日常生活,10点半的时候四爷爷要出去交电费,他不愿意我跟着拍,我就留在家里和四太太(张茂滢)有一搭无一搭地聊着天,若不是两个月前我跟着他们去四太太的外国亲戚家,曾见过她用流利的英语和对方交谈,我简直无法把北大的高材生和眼前这位毫不起眼的平凡老太太联系起来。 半个小时后四爷爷回来了,很高兴地说电费交完了,他是骑车去的,刚才四太太还跟我说担心他的耳朵背,骑车危险。 下午两点毓嶂来了,和他父亲溥任商量如何安置谭玉龄的骨灰。毓嶂担任着政协和民委的领导工作,考虑问题比较周到,不能像我们那样随心所欲,完全没顾忌。 毓嶂先是主张谭玉龄应该留在长春,因为那里是她生活和故去的地方,他说:溥仪现葬在华龙陵园,那里毕竟是私人开的,当时李淑贤把溥仪的骨灰从八宝山迁过去家族的人都反对,现在要把谭玉龄也迁进去不是等于我们家族认可了李淑贤的行为吗? 1980年5月29日全国政协给溥仪补开的追悼会现场 1995年李淑贤不顾家族反对将溥仪的骨灰移葬至华龙陵园 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表示不同意把谭玉龄留在长春。当时我想法非常简单,只考虑如何让谭玉龄和溥仪团聚,其他的都不管,这是当我和祥贵人「 ”面对面”时,我在心底给她的承诺。幸得四爷爷溥任也主张让谭玉龄与溥仪合葬,他的意见是溥仪葬入华龙陵园已是既成事实,那就让他们在那里团聚吧,把溥仪迁出来也不现实。所以就这样初步形成了决议,把谭玉龄的骨灰带回北京和溥仪合葬。 四爷爷溥任和毓嶂叔商量谭玉龄骨灰的安置 可是谁来经办呢?四爷爷年事已高,毓嶂公务繁忙,我又资历甚浅,我大爷作为恭王府的人又不便插手醇王府的事情,如果是毓喦在世尚可由他来主办此事,因为溥仪曾托付他保管谭玉龄的骨灰,谭玉龄的骨灰也曾经存放在毓喦家多年。 当年,谭玉龄的骨灰辗转到了北京溥仪的族弟溥修家中,1957年毓喦回到北京,骨灰就转由他保管。溥仪1959年特赦回到北京,毓喦就把骨灰还给了溥仪。 溥仪那时是单身,就把骨灰放在自己在全国政协的宿舍里。1962年溥仪娶了李淑贤。李淑贤知道溥仪深爱这位祥贵人,就借口晚上做噩梦,让溥仪把谭玉龄骨灰从家里请出去。溥仪无奈只好又找到毓喦,说你大婶儿害怕,这骨灰还是你继续替我保存着吧!只是这一次,骨灰罐里多了溥仪自己的指甲和头发。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指甲取自双手表示手足之情,头发发丝代表结发之意,虽然溥仪和谭玉龄并无夫妻之实,这也算是溥仪对谭玉龄最深情的表白了。 那时毓喦还在扫大街,他和夫人把骨灰放在家里,家里实在太小搁不下,就把骨灰放在房子外面的过道里,上面扣一个纸箱子以防外人看到。后来街道委员会来检查卫生防火设施,过道里不让放东西,两口子就上班出门搬进来,下班回家再搬出去。毓喦夫人形容毓喦就是愚忠,难怪溥仪在苏联时认他做干儿子呢,这位二大爷就是个老实人。 后来文革期间毓喦被清出了北京,临走时就把谭玉龄骨灰埋在了老房子的墙根底下。到了1980年代时,毓喦夫妇 回到北京,把骨灰罐又挖了出来,跟政协打报告说明情况。政协很理解,批准将谭玉龄骨灰和溥仪的骨灰一起放在八宝山公墓。但是李淑贤知道了大闹,说什么也不干,毓喦夫妇只能又把骨灰带回家保存起来。 一直到1990年代,长春欲建伪皇宫博物院,毓喦夫妇想着谭玉龄骨灰放在自己家里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就和伪皇宫管理处商量把骨灰转给长春伪皇宫保管。伪皇宫管理处也许诺给谭玉龄在伪皇宫的花园里修建一个小陵园,供游人瞻仰。后来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这个许诺一直没有兑现,谭玉龄的骨灰也就在库房里一放就是十几年。 现在,回到我们当时面临的难题:上哪儿去找一个合适的人选呢?长辈们心里都没了主意,更何况那时对家族情况还不甚了解的我呢? 无奈之下,这件事就暂时悬置起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一边完成单位的工作,一边继续拍着家族的故事。我在心中不断祈祷,希望老天让我们在等待的人早些出现,好让我早些实现自己的承诺。 (未完待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8915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9
下一篇2024-0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