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名族的传说和习俗

少数名族的传说和习俗,第1张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民族 主要节日 时间 民族 主要节日 时间

阿昌族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德昂族

泼水节 农历四月十五日

会街节 农历九月初十 东乡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泼水节 农历二月二十九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撒神 农历七月初一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尝新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 侗族

芦垄节 农历六月至九月

白族

三月街 农历三月十五日 侗年 农历十一月十九日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斗牛节 农历二月

渔潭会 农历八月十五日 吃新节 农历六月至七月

保安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独龙族

卡崔哇 农历十月中下旬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俄罗斯族

复活节 公历三、四月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鄂伦春族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布朗族

开门节 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鄂温克族

米阔鲁节 农历五月二十二日

关门节 傣历九月十五日 高山族

新年祭 农历十二月

泼火节 农历二月十九日 仡佬族

灯杆节 农历正月初一

布衣族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 仡佬节 农历三月初三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尝新节 农历六、七月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 拉祜族

库扎节 傣历三月

朝鲜族

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上元节 农历正月初五 尝新节 傣历十二月

寒食节 农历四月初五 黎族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 僳僳族

收获节 农历九月

哈尼族

十月节 农历十月初一 澡塘节 农历正月初三

六月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过年节 农历正月初一

哈萨克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刀杆节 农历二月初八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珞巴族

旭独龙节 藏历二月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隆德节 藏历四月

赫哲族

赫哲年 农历正月初一 满族

颁金节 阴历十一月十三日

回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庙会 农历四月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景颇族

目脑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克尔克孜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基诺族

打铁节 农历一月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火把节 农历六月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京族

哈节 农历六月初十 诺劳孜 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前仪礼是多种多样的。从提亲到举行婚礼之前有许多的讲究。由于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千差万别所以婚前仪礼也就具有各自的特点。但大体上和汉族古代的六礼差不多,只是具体程序和内容有增有减。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一生中有许多仪礼。如诞生仪礼、成年仪礼、婚礼、丧葬仪礼、生日礼、寿礼等。这种种仪礼。在中国少数民族中至今还很流行。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婚姻问题。直接和人生仪礼有关。一般都是在举行完成人礼之后。婚姻问题才提上议事日程。

婚前成人礼

成人礼,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曾盛行过。它是一个人生理发育成熟时所举行的仪礼。人类学资料告诉我们原始部落的成人礼是非常复杂的,有时还显得十分残酷。成人礼的主要目的是使受礼者经历种种生理和意志上的磨练。并通过这种磨练的考验,将他们接纳到成人社会中来。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人生仪礼中的一种象征仪式。

中国古代婚俗中,青年男女在一定的年龄阶段要举行成人礼。为男子举行的成人礼叫“冠礼”,为女子举行成人礼叫“笄礼”。《礼记》中说:“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这种冠笄之礼,在中国的朝鲜族中保存得比较完整。朝鲜族的冠礼又叫“三加礼”,即当男子在举行成人礼的时候要三次更换礼服。按顺序有“初加”、“再加”和“三加”三种礼仪。举行初加礼时,先给受礼者梳发髻,并在发髻上罩上网巾,然后加冠。几天之后,举行再加礼。这时将初加时所带的冠巾除去,换上纱帽。实行三加礼时,在纱帽下再添一个幞头。如上三加礼按一定的程序进行。每次都由主礼者诵读祝词。冠礼结束后受礼者到宗族的祠堂向长辈致礼。女子行笄礼比较简单,盘发插笄即可。朝鲜族的这种成人习俗可能受到古代汉族礼仪的影响。

基诺族婚俗

云南省的基诺族,把成人礼看做是人生中一次巨大的转折。一个男子,只有在举行完成人礼之后,才可以成为村社的正式成员才可以参加未婚青年的成人组织“波勒”,才可以改装易服,穿上绣有象征月亮花卉的衣服,挎上绣有月亮标志和几何花纹的“筒帕”(背包),和姑娘们进行交往。

基诺族的成年礼至今仍保持着十分古老的传统方式。成人仪式充满了神秘色彩。首先,在举行成人礼时受礼者面前的桌子上要放上用芭蕉叶包好的小肉包。小包里面的肉是剽牛祭祖时的祭品。接受成人礼的人获得这种祭品,如同得到了祖先的承认、批准和保护。

其次,要对接受成人礼的人施行种种考验。具体的做法是:青年男女组织的成员在受礼者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对其施行突然袭击。他们将受礼者捕获, 并押往群情鼎沸的会场, 制造一种恐怖气氛,以表示受礼者和童年时代的告别。

其三,是对受礼者施行教育。通常由族中的长老带领大家唱本民族的《创世记》:或歌唱传统的生活习愤和应当遵守的法纪;或歌唱本民族的生产过程和经验。以此教育青年们懂得如何恋爱和遵守传统的社会道德。

彝族婚俗

四川省凉山地区彝族少女的成年礼。是举行换裙子的仪式。成人礼所换的裙子,是成年的标志。彝族少女的成人年龄,一般规定在15—17岁之间,而且大都是单岁换裙子。换裙子的仪式非常隆重,要杀猪宰羊、大宴宾客。

凉山彝族的投裙子仪式有许多禁忌。特别在是举行换裙子仪式时,不许任何男子在场。 换裙子之前,姑娘的辫子一般是单辫,穿浅颜色的两接裙。裙边镶有一粗一细两条黑布边。 而在举行换裙子仪式时,姑娘必须梳成双辫,戴上头帕,并且换上红、兰、黑对比强烈的三接或四接的长筒百招裙。举行过换裙子仪式之后,就意味着成年,也意味着可以谈恋爱,找情人了。

类似这种女子换裙子,男子穿裤子的成人仪式,在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报流行。如侗族的滚泥巴田,傣族的文身、墨齿,也是成年礼的独特表现形式。侗族男孩一生中有三个生日要滚泥巴田。第一次是5岁,第二次是10岁,第三次是l 5岁。侗族谚语说:“从母亲那里学到善良,从父亲那里学到勤劳,从祖父那里学到耐性。”所谓的三次滚泥巴田,就是根据这三句话安排的。前两次由父母带领。到了l 5岁这一次,孩子已长大成人,滚泥巴田的事要由它自己完成,这也是一种考验。

傣族的文身,是一种古老的成人礼。也是对成年男子的一种血的考验。至今在傣族地区,一个文过身的男子,常被姑娘们视为英雄。而没有文身的男子,常常被姑娘们视为怯懦和不勇敢。没有文身的男人,自然得不到姑娘们的喜爱。用植物的汁液染黑牙齿,则是滇西一带傣族男子成人的标志。

成人仪式不仅标志着一个人生理发育的成熟,同时也表明他有权承担社会赋予他权利和义务。在婚姻习俗中,成年礼则标志着青年男女恋爱生活的开始。

达斡尔族婚俗

中国的达斡尔族,聚居在东北地区美丽富饶的嫩江两岸。嫩江左岸的莫力达瓦旗居住最为集中。那里北依新安岭,河流纵横。诺敏河等42条河流灌溉着这片肥沃的土地。绵延起伏的森林中有数不尽的珍禽异兽;平原上盛产大豆、高梁、玉米和小麦;水草肥美的地方是天然牧场。达斡尔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里,形成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婚姻习俗自然也不例外。

达斡尔族历史上曾实行氏族外婚。婚姻习俗中有这样的规定:同一哈拉(氏族)的人不能通婚。过去还不许与外民族通婚。当今有了许多变化,偶尔也有与蒙古人、汉人通婚的。

在达斡尔族中,男子到了成婚年龄,又物色好了对象,这时男方家长请和女方家有亲戚关系的人做媒人,到女方家去说亲。媒人向女方父母介绍男方家的情况,女方父母认为合适时,媒人就斟酒磕头表示感谢和祝贺;如果女方父母不同意这门亲事,则不让媒人磕头,也不请媒人吃饭。据说,如果女方家请媒人吃饭,就算答应了这门亲事。

亲事说成后,便准备送“恰安特”(彩礼)。送“恰安特”时,男方家必须请一位比成婚男子大一辈的人,赶上车,同未来的女婿一起,把彩礼送到女方家去。女方家要举行“恰安特”宴,招待亲朋好友。一般的“恰安特”包括猪、白酒、糕点等,最重要的是要送一匹带有缰绳的马和一头乳牛给女方的父母,表示对女方父母养育之思的感谢。

在送“恰安特”的宴会上,男方赔礼人要致传统的祝词:

贵方的少女,

我方的郎,

千里姻缘系双方。

选定这良辰吉日,

我将微薄的恰安特献上。

山间的幼松稚柏,

今已挺拔健壮

英俊美丽的少男少女

都已长大而且年龄相当。

为祝贺两家美好的亲事,

我把喜酒斟满举起,

光临的众族胞和亲戚,

请接受这虔诚的心意。”

女方的父母接过陪礼人道过来的酒,回敬道“为着我们联姻和睦路途遥远让你们饱受辛苦,送来的恰安特项目,请求你代我向族人们备述。”于是陪礼人接着唱道:

恕我们礼物的微薄

带来了七条生命的恰安特。

这颗虔诚的心,

深深感到忐忑不安。

带给男亲家的礼,

有带缰绳的宝马一匹,

它有星辰般的限睛,

苍狼一样的耳朵;

它有干犴达犴似的飞腿,

水獭一般的毛色:

那奔跑驰骋的动作,

轻捷灵活,狐狸也难比过;

泽地草丛上从不栽跟斗,

飞岭过岩不失前蹄;

只需要喝一声“托”!

能将兔子赶上;

只要呼一声“哲”!

一定能把黄羊赶上。

还带来偶蹄双角的家畜一头

特别献给女亲家,

是补偿乳汁的报酬。

这头两年三犊的乳牛,

日产三顿奶子不发愁。

自养的生猪五头,

自酿的米酒十篓;

熟制的奶皮20张

皮厚均达一指以上;

仿照树木拧做的油炸糕,

不多不少一百二十个。

媪妇们巧做的点心,

无奇无缺整整八个。

以上是恰安特的项目.

由我向亲家一一尽述。

尊贵的您是否如数受用.

请自己来握柄决定。

整个送礼的过程和内容,通过祝词来表达。席间,女婿要给岳父母和参加宴会的老人们磕头。老人们送给新女婿一些钱和钱褡子。女家如果生活富裕,不仅让新女婿将带来的马牵回去,而且还送一匹好马给新姑爷。在如上仪式进行过程中,未婚的姑娘都要回避,她是不能见未婚夫的。

达斡尔族的婚俗,充满了北方民族豪迈,爽直的风格,“恰安特”仪式上的祝词家们,为定亲礼宴增加了不少戏剧色彩。

拉祜族婚俗

拉祜族是中国云南省特有的民族之一。 “拉祜”是该民族的自称。 “拉”的意思是“虎”。在火边把肉烤到发出香味的程度叫“祜”。因此拉祜族也被称为“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实行民族内婚,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在婚姻形式上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多妻为传统所不许。在拉祜族中,青年男女的恋爱生活,享有充分的自由,很少由父母包办。

民间传说有一对恋人真诚相爱。两家的老人上山打猎,一家打得一头刺猪,一家打得一头马鹿。分肉时,一家看到刺猪毛粗、以为它一定比马鹿大但得到的肉却很少。于是两家产生了不和,不同意儿女们的婚事。这一对恋人最后服毒自杀了。他们死后埋葬他们的

坟堆上长出一棵七里花香树。两家养的蜜蜂专采这棵树上的花蜜。两家的老人吃了蜂蜜,又想起死去的儿女,便哭着来到花香树下两家人又和好了。从此,拉祜族的父母便不再干涉儿女的婚事。拉祜族青年结婚时总是点一对蜂蜡拜堂,表示对创造自由婚姻而死去的这对恋人的怀念。

拉祜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是十分有趣的。如果男青年看中了一位姑娘,总是先要做一番侦察。偷偷地看这个姑娘是否勤快:是否尊敬老人:蹲下时是否双腿并拢等等。如果这些都使小伙子满意就找个机会枪走这位姑娘的头巾。头巾被抢去时,姑娘在后面紧追,企图夺回自己的头巾。而小伙子跑到幽静处便停下来和姑娘对歌,并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在这段间隔时间里,姑娘也在偷偷侦察小伙子的所作所为。看他是否起得早干活是否起劲,走路快不快,力气大不大等。如果女方满意就按时约会。如果不满意,就会失约。被抢去的头巾由长者出面要回。

抢头巾,是拉枯族青年对爱情的一种试探。如果成功,各自回家告诉父母。男方父母得知此讯,赶快请媒人到女家说媒。媒人带着一对蜂蜡、一瓶酒,同时带上一斤烟和茶,来到女方家。如果女方家的人没有说请坐,媒人是不能随便坐下的。等女方家的人请媒人坐下时.

媒人便说:“这里有一点酒,一点烟和茶,我们大家一起来吃吧。”

女方的父母推辞说:“还是你自己吃吧。你到底来我家做什么”

媒人说:“我是受人之托,来你家分养一个小崽母鸡做种的。”意思是说,我是来求亲的。女方父母说:“我家有是有,就是离不开娘。”

媒人说:“不要紧,我们会很好地喂养她。”

女方父母又说:“如果你家也有小公鸡要配的话,还是我家先喂养三个月吧。”意思是说,这门亲事是同意了,不过要男方到女方家先上门三个月。即结婚后先过三个月的“从妻居”生活。

得到这样的喜讯,媒人的说媒使命就算完成了。然后通知男方家筹办聘礼。如果男方家富裕,给女方家一定数量的酒、肉和米。因为拉祜族实行入赘婚,女方家并不要求很多的彩礼。

苗族婚俗

苗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贵州、云南、湖南三省,广西、广东、海南、四川和湖北一些地区也有居住的。由于人口众多,分布较广,在历史发展中,各地的风俗习惯产生许多差异,婚俗也是如此。

贵州黔西北一带的苗族,未婚约青年男女享有充分的社交和恋爱自由。在踩花山、跳月等大型的民间节日活动中,青年男女可通过情歌对唱寻找伴侣。如果两人情投意合,便可互许终身。同时男方将这一事情告知父母,说媒提亲。除特殊情况外,这里的苗族父母对儿女的婚事一般不加阻拦。提亲时,男方家长请一位男媒(不用女媒),提一壶洒,拿两把面条,一斤白糖到女家去。媒人到了女方家,将礼物放在桌子上,并不马上提及亲事。

等吃过晚饭后,媒人才对女方父母说:“某家请我来提这门亲事青年人互相间的感情如何我们不晓得。但你家祖祖辈辈都很勤劳心肠又好,你家这个姑嫂又生得乖巧,所以就来提亲,送一壶酒来给你们解渴。”媒人的言辞十分委婉和诚恳。女家老人听了很感动,于是 说:“空手来就行了,何必带洒来呢”这天晚上媒人就住在女方家中。

第二天早晨,媒人要走了。女方家长假意说:“你把这壶酒拎回去吧!我们没有福气喝呀。”媒人忙说:“留在这里吧,过几天我再来看它。”实际上,是留下礼物,让女方家中再好好商量一下,过几天后媒人再来探询。这算是第一次提亲。

第二次提亲是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男方家还是请原来的媒人到女家去提亲。这时女方家长会说:“我家姑娘还小,一不会打床,二不会搓麻,你们的寨子大,若是姑娘不得穿的,到那里就会害羞罗,还是等几年再提亲吧。”媒人则很风趣地说:“人家只是来买个坛子,至于盛坛子的坛箩么,以后由他们自己去编吧,把酒吃了罗!”意思是说,人家主要是看中了你家的姑娘,有了人,穿戴自然会有的。经再三推让,女方家长才打开酒瓶,斟酒给大家喝。至此婚事就算成了八九分。接着媒人又说:“这门亲事算是定下了,多谢他家的好酒。我也好回去对他家说,姑娘还小,要留她在家做三年穿戴,以后去安家了,一辈子才有穿戴。”至此提亲的仪式便告结束。男方准备一二年后来娶亲就是了。

有些苗族地区说媒要往返三次。所请的媒人,必须是能说会道的人。

第一次前往女家村寨时,媒人提一壶酒到熟人家中送酒作谢,并请这位熟人代为打听女方是否已经许配人。如果女方已许人,提亲即可作罢。如果女方没有许人,媒人便告诉男方家。

第二次,媒人空着手去女家求亲,并向女方父母说:“某家想娶你家的姑娘背水给他家喝。”这句话似乎很不礼貌,但在离水源比较远的苗族山寨,背水主要是妇女的事,所以背水成了找媳妇的代名词。媒人如此说,女方父母是不会见怪的。这时如果女家用酒招待媒人,就表示谢绝媒人。如果不用酒招待,就表示同意这门亲事。于是媒人高兴而归,报告男方家,可做婚事的准备。

第三次,媒人去女家主要是定结婚日期。结婚日期一般定在秋后。因男女双方是自由恋爱,提亲仪式往往很简单。如果是父母包办婚姻男女两家又都认可,男方家宰一头羊送到女方家,女家退回一半,表示不愿再增加男方的负担,提亲仪式也算告成。

居住在云南文山一带的苗族,未婚的青年男女往往在跳月或踩花山时,对歌相识,真诚相爱。这时,男女双方都必需请煤人向对方家长求亲。男方请的媒人到了女家,要与女方父母商定姑娘的身价,并用带来的酒肉请女方的姑舅表亲吃“平伙肉”。这也算是提亲仪式。从商定姑娘的身价这一习俗来看,这种婚姻还带有买卖婚的性质。

佤族婚俗

中国云南省的酉盟、沧源、孟连和澜沧县,位于澜沧江和怒江之间,这里山岭连绵,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具有典型的亚热带风光。习惯上将这一地区称为阿佤山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佤族地区由于历史条件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社会发展比较缓慢。以西盟为主的阿佤山中心地区,还保留者原始公社制残余,刀耕火种,刻木记事。今天,阿佤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往日的愚昧、荒凉已不复存在。层层梯田伸入云端,到处欣欣向荣,兴旺发达。

新的生活给佤族婚俗带来巨大的变化。一些青年人已摆脱传统的婚裕。按新的婚俗结成伴侣。但传统的婚俗并没有因此而灭绝,相反还以它独特的民族特色,在佤族中流行着。

佤族青年男女从恋爱到定婚,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由恋爱。佤族语言叫“飞玉”,即串姑娘的意思。按照低族的习惯,姑娘到15岁时,就要脱离家庭,和年轻的小伙伴们集中睡在一起。到了晚上,小伙子们带着弦子和竹筚,到姑娘们的住处来串门,弹奏乐器,对唱情歌。有的地方还实行一种叫做“散海”的习俗。散海是佤语,意思是“梳头”。这里所说的梳头,不是指姑娘自己梳头,也不是姑娘给姑娘梳头,或小伙子给姑娘梳头,而是姑娘给小伙子梳头。这一习俗十分有趣。

小伙子们到了姑娘们的住处,先唱一首《梳头调》,请姑娘给自己梳头:

阿妹,拿出你的斧头劈木柴。

请用花梳子给我梳头。

花梳子留在你手上,

你的情意我要带走。

佤族青年串姑娘时的梳头,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梳头的目的是为了青年男女之间能够接近,好窃窃私语。在佤族地区,凡是来串姑娘的小伙子,都可得到姑娘们的这种厚遇。如果梳头的时间拖得很长,就说明双方之间都有了情意。佤族对待爱情的态度,往往从这一戏剧性的动作中自然流露出来。

一般来说,通过梳头仪式,小伙子了解到姑娘的态度后,就请一位媒人,并通过媒人送一些钱给姑娘,作为恋爱钱。如果姑娘真心实意地爱这个小伙子,就收下恋爱钱。如果姑娘不喜欢这个小伙子,就把钱退回去。也有的地区小伙子们在串姑娘时,男女双方互赠礼物,男方送给女方手镯、头巾、衣服等。出于礼貌、姑娘必需先收下礼物。即便是自己不喜欢这个小伙子的礼物,也得暂时收下。等这位姑娘和某个小伙子确定恋爱关系之后,再一一退回也不晚。

在佤族中,一旦小伙子向某个姑娘求爱,又得到姑娘的同意,别的小伙子便不再来串门。双方的父母如果不同意婚事时,可以进行干涉,但作为儿女的一方,可以听父母的劝告,也可以自己做主。

婚前恋爱的第二阶段是杀鸡看卦,举行“地亚”礼。

佤族的地亚,是抢婚习俗和宗教仪式相结合的产物。青年男女经过长时间的串姑娘,在媒人的撮合下,表示愿意结成伴侣。双方的父母知道后,觉得还应该让神知道和同意这件事。这时就要举行地亚仪式。举行仪礼时,由姑娘的未婚夫和媒人,再约几个青年伙伴,来到姑娘家。当夜深人静时,媒人示意姑娘走出门口,未婚夫跟在后面,刚一出门,即抢下姑娘的包头巾,假装逃跑,姑娘追上去讨包头,后面的小伙子们簇簇拥拥,把姑娘抡到男家。

到了男家,首先杀鸡敬神,以求得到神的保佑,使婚事顺利完成。过了两天,未婚夫同媒人一起带上一束芭蕉,一包茶叶,一包蓝烟,一瓶酒,把姑娘送回娘家,并正式向女方父母求婚。

起初,女方的父母说一些推辞的话,也许会把第一二杯酒倒掉,但最终还是被未婚女婿的诚意所感动,喝下第一杯酒。只要喝了这杯酒,就算答应了这门亲事。

第三阶段是送“都帕”,即送定亲礼。

佤族的定亲礼要送三次,每次都有严格的标准。第一次送氏族酒,规定送6瓶酒,不能多也不能少。其他如芭蕉、茶叶之类,可多可少。这6瓶酒是给同一氏族的各姓当家人吃的,表示同一氏族的人都同意本氏族的姑娘外嫁了。第二次送邻居酒,规定也是送6瓶酒。这6瓶酒是给邻居们吃的、吃了酒的邻居、可以做婚姻的旁证。第三次送开门酒,规定只送一瓶。这瓶洒是专门送给女方母亲的。女方的母亲将这瓶酒放在床头、晚上悄悄地吃。母亲吃了这瓶酒、必然为女儿的幸福向神祈祷。

低族传统的求婚、定亲习裕、包留着许多原始古朴的风貌、也留有原始宗教信仰的痕迹。

瑶族婚俗

瑶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文献记载,瑶族的先民早在秦汉时期就休养生息在长江流域的荆楚地区。史书记载的长沙“五陵蛮”便是瑶族的一部分。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瑶族曾一次又一次被迫迁徙。他们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深山老林中过一山,吃一山,坚苦奋斗,辛勤开垦,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生存特点。

瑶族人口众多,支系繁杂。有的瑶族自称为“勉”,意即“人的意思”。有的自称为“布努”、“金门”、“垴格劳”、“拉枷”、“炳多优”等。居住在各地的瑶族,又因为起源传说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而有盘古瑶、过山瑶、茶山瑶、红头瑶、蓝淀瑶、背篓瑶、平地瑶等

二三十个族称。虽然通称为瑶族,但各地的瑶族仍喜欢使用习惯了的自称。

瑶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许多风俗习惯是很独特的。就以婚礼习俗而言,也和别的民族迥然不同。

居住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和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在婚礼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请著名的歌手吟诵瑶语称为“沙商”的《说亲词》。这一说亲词包括定亲、娶亲、嘱亲三部分。《说亲词》采用自由体句式。一般不押韵。但讲究排比对偶和反复。《说亲词》有固定的内容,语言朴实、比喻形象。

在瑶族中,青年男女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别人说合,当他们感情达到愿意结合为夫妻的时候,就告诉双方的家长。双方家长请当地最有名的壮年男歌手充当媒人,主持说亲仪式。一般是各家请两名歌手,男方请的歌手叫“布商”,女方请的歌手叫“赫巴”。布商和赫巴相约见面,通过吟唱《说亲词》来商定婚姻大事。

到了男方家前来定亲的日子。女方家早在大门口摆上一张八仙桌,桌子上放一个小酒坛、酒杯和一个装有筷子的竹筒。女方请来的赫巴站在桌子旁,恭候男方家布商的到来。桌子上竹筒里的筷子,不是用来夹菜、夹肉的,而是在吟《说亲词)时计数用的。当男方家的布商带领几个贺婚人来到时,赫巴赶快迎上去,表示欢迎。双方致礼后.赫巴回到桌子旁摔起竹筒,一边摇动,一边口诵(说亲词)。诵完一段,便从竹筒中抽出一根筷子,放在布商的面前。布商接着诵答,诵答完一段,将桌子上的筷子拾起来握在手中。这样,一直到赫巴将竹筒里的筷子全部转移到布商手中时,双方才端起酒杯,互相敬酒,定亲仪式就算结束了。

瑶族的布商和赫巴,既是著名的民间歌手,又是出色的祝词赞词家,他们口若悬河,步韵成章,很受瑶族群众的欢迎和尊重。在定亲过程中,代表男方的布商能言善辩,他在婚姻缔结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瑶族的定亲礼个,无论男方或女方家,都十分重视选择胜任此事的布商和赫巴。

景颇族的民族传统节日主要有目脑纵歌节、能仙节、新米节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节日为目脑纵歌节。

1、目脑纵歌节

目脑纵歌节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办,一般为期2-6天,时间取双不取单。每到目瑙纵歌节,景颇族男女老少,身着节日艳丽的民族服装,聚集到目脑纵歌场。祭祀仪式之后,景颇族的男女老少踩着同一节拍进入舞场,欢呼声,鼓声、锣声节奏鲜明,是一场舞盛会歌的海洋。

2、能仙节

能仙节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唱歌跳舞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日举行。辛劳一年的青年男女,依照传统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举行能仙节。节日里,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的盛装,佩带各种的装饰品,聚集在一起,进行民歌、射击、打弹弓、刀舞等比赛。

3、新米节

每逢秋收季节,景颇族群众都要举行品尝新米的方式庆祝丰收,并祭拜祖先,举行招谷魂仪式,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古时候的新米节,先在山官家举行,之后才由百姓家择日举行。山官家吃新米时要邀集其辖区内的各寨寨头、董萨以及有威望的老人,祭献木代神,分享一年来的劳动成果。

扩展资料

景颇族的先民与古代的氐、羌有关,以前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区,7-9世纪沿横断山脉南迁。15-16世纪,由于战争大量的东部族人大规模西迁;16世纪后大量移居德宏地区,多与德昂、阿昌、傈僳、汉等民族杂居。景颇族中景颇支、浪峨支、瓦支、喇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景颇族最早居住于青藏高原,是氐羌族群的一部分,经过几次大的迁徙后才定居于今天的居住地。“目瑙”是景颇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习俗的文化现象。

景颇族公认有景颇和载瓦两种语言,差异颇大。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载瓦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景颇人使用的景颇文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景颇族

古代男女送什么礼物表情定终身

古代男女送什么礼物表情定终身,定情信物一般是古代才有的,在古代的时候,很多人都好奇定情信物有哪些的,我为大家整理好了古代男女送什么礼物表情定终身,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男女送什么礼物表情定终身1

梳子代表相思,说明对方很想念你;梳子代表爱情,接发同心,以梳为礼,我国古时,男女送梳子有私订终身,欲与你白头偕老的意思。时至今日,不少地方都有七夕送梳子的习俗;亲人远行,梳头为别。

旧时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备送梳子并梳头的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希望亲人顺利平安的美好祝愿,也有爱意的传递;送的梳子每天都梳理头发,也代表着他与你的密切性;梳子也代表健康,快乐!把烦恼一扫而过,把心结打开。

梳头会给人精神,带给人自信;送梳子代表一辈子都要纠缠到老的哟,也是结发的意思,因为梳子是女人一生都会贴身的物品,能够送梳子的人应该是比较亲密的人。

古代男女送什么礼物表情定终身2

古代男女的定情信物很多,可是是同心结,金簪,香囊,玉佩,花椒,红豆,束发,手镯等。

第一,同心结代表了永结同心,古人认为同心结的结可以把男女的心拴在一起,有着不分开的寓意,一般女方送男方同心结,代表她希望和男方共度一生。

第二,金簪,金簪是古代女性头上常见的饰品,用来固定发髻和美化自己,其实它还可以是一种定情信物,男方把簪子送给心仪的女人表达心中的爱意,而女人可以把心爱之物送给喜欢的男子定情

第三,香囊是古代男女出门需要佩戴的物品,一般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古代女人会亲手绣一个香囊送给喜爱的男人,香囊上一般会绣鸳鸯,而男人看到后就明白女方的情愫,两人就默默定情。

第四,玉佩,玉在古代是温文尔雅的象征,一般才子都会佩戴玉佩,碰到了喜欢的女人他会送身上的一半玉佩,两人同持一块玉,即使分离也能聊表相思之情,待到相见时拿出信物便能勾起许多感情。

第五,花椒,花椒有多子的意思,这个表达就十分直接了,意思就是我想和你成亲生子,东西简单却能最直接表达心意。

第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古代人一直把红豆作为代表相思之物,通常是两人见不到送红豆来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红色的豆就像女孩心中相思的泪,十分动人让人牵挂。

第七,束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代男女都留有长发,头发作为最珍贵最贴身的物品,经常在男女送别的时候女孩剪下一束头发送给男子,代表自己的心就像这发丝一般永远跟随心爱之人。

第八,手镯,男子遇到了自己的心爱之人并且两人产生感情之后,男方会把手镯送给女子作为定情信物,手镯一般是家传之物,而手镯在很早以前具有封建色彩,代表把这个女子牢牢拴在身边。

古代的爱情不像现在的人一样直接表达,反而是一种诗经般朦胧的爱情,而这许多的定情之物各有各自的寓意和寄托,但是共同的来源都是那份唯美的爱情。

古代男女送什么礼物表情定终身3

古代有很多定情物,但最重要的不是“物”是“情”。

节选一首《定情诗》,古代的好多定情物都包含在里面了。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 金环。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 双银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 明珠

何以致叩叩? 香囊 系肘后。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 跳脱

何以结恩情? 美玉 缀罗缨。

何以结中心? 素缕 连双针。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 搔头

何以慰别离?耳后 玳瑁钗

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

何以结愁悲?白绢双 中衣

现在再挑几个说说:

相思豆:

就是红豆的意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提起定情物恐怕很容易想到它。

戒指:

用戒指定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古代的未婚女子是不带戒指的,因为戒指是定亲或者定情信物,就和现在的的钻戒一样。到了晚唐时,戒指渐渐由男女互赠变成只由男子赠女子。“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如戒指圆环的形状一样,没有起点,没有终点,相思无尽头。

耳环:

在山海经有最早的记录“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齿,穿耳以鎼。”唐代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环。更有“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之言,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香囊:

这个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在古代的各种剧中上镜率极高。香囊的历史约有3000年了,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一表钟情。《红楼梦》第十七回宝玉与黛玉之间的一次“闹别扭”就是因为送香囊引发的。

同心结: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在《诗源》里有一段讲的是文胄于邻妇姜氏相爱,并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为信物,姜氏启履箱,去连理针,贯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素缕表示纯洁,而针谐音同贞。“同心”也谓永结同心之意。

梳子:

古代人对头发的重视使梳子成为重要得随身物品。梳子有私定终身的寓意,因为结发同心,以梳为礼。在古代,送梳子就代表定终身,有着白头偕老的寓意,每天用爱人送的梳子梳理头发,代表着双方的亲密关系。

答主也就了解这么多,以后多了解了应该会补充。

我国古代诗词特别多,可以看出古代人其实是非常浪漫的,古代的男女在谈恋爱的时候互相赠送的小礼物也是非常浪漫的。

01送你一支发簪,你跟我好行不行

就像现在的男生想到送女朋友礼物第一反应想起口红一样,发簪在古代对于女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发簪不仅能够盘头固定住头发,还有很强的装饰功能。在古代,发簪应该是最常见的定情信物之一,无论是有没有钱,男孩子都会为心上的女孩子精心挑选一个好看又适合对方的发簪,这不仅是情侣之间的小甜蜜,还有将来一定要娶对方为正妻的誓言,看似小小的一支发簪包含了太多的海誓山盟。关于发簪还流传着汉武帝和李夫人的甜蜜传说,所以情侣之间互送发簪,寓意着想要与之结发。

02送你一个玉佩,你在我心中是最好

玉佩在古代的地位比黄金珠宝都要来的高,我们常常形容一个男生翩翩君子温润如玉,所以玉佩在古代象征着君子和地位,古代的读书人也总是在腰间配一个玉佩。姑娘们自然懂得“黄金有价玉无价”的道理,所以古代的姑娘们会送心上人玉佩,表示对方在自己心中是一位君子,形象很高大,收到这份礼物的男孩子也会很开心对方如此看重自己。尤其是一些高雅从容的翩翩公子哥,对于收到玉佩更合他们的心意,因为玉佩相比于其他礼物显得更合乎礼仪。

03送你一把木梳,希望我们永远在一起

梳子这种东西我们每天都在用,所以送你一把梳子有一种想你每天早晨和夜晚都能想到我,特别缠绵的感觉,若是心上人能够每天为自己梳头,两个人之间的甜蜜气氛仿佛光靠想象都能够感受得到。在古代还有“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的说法,所以送梳子寓意着想要和对方永结同心、白头到老。

现在这些方式也是会让人脸颊一红,所以不知道送女朋友男朋友什么礼物的大家赶紧学起来

采兰赠芍

“ 采兰赠芍的意思是比喻男女互赠礼物,表示相爱。近义词: 采兰赠药

采兰赠芍,汉语成语,拼音是cǎi lán zèng sháo,意思是比喻男女互赠礼物,表示相爱。出自《诗经·郑风·溱洧》

作谓语、定语;表示男女相爱

示例:采兰赠芍终何奈,借琐消奇恰未安。 ★姚锡钧《似了公》诗

成语出处:

《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造句:

1、在舞会上,他们采兰赠芍,相约以后再见。

2、元宵灯会上,青年男女采兰赠芍,私定终身。 

3、梁山泊与祝英台虽说采兰赠芍,私定终身,但最终天不遂人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8222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4
下一篇2024-0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