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论文

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论文,第1张

临终护理是为患者提供一种心身及社会需求的全面照护,它是以临终患者的心理需求为基础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减轻恐惧、忧虑等痛苦的折磨,尽可能使他们无忧无虑地走完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中年癌症晚期的临终护理

关键词 临终护理 癌症晚期 中年患者

临终护理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护的实践规律为研究物件的新兴学科。从所周知,癌症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特别是晚期癌症临终患者。而中年晚期癌症患者又是癌症患者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为了提高尚存生命的质量,维护其人格生命的尊严,切实做到患者在最后生命历程中面对死亡,保持安详。作为护理工作者,我们应该以满足晚期癌症患者生理、心理,社会需求为宗旨,给予全面的临终护理。

一、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月—2011年6月经确诊为晚期癌症中年住院病人53例,男性34例,女性19例,年龄23—61岁,平均49岁,文化程度:中专以上13例,中学以上30例,小学10例。

二、临终护理

1、心理护理

有文献调查显示[1]:有565%的癌症患者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由于中年人是家庭的支柱,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一旦被确诊为晚期癌症后就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而心理压力,不良情绪可减弱机体免力,不利于身体健康[2]。我科采用自制问卷对53例中年晚期癌症患者心理负担进行心理调查。

中年晚期癌症患者心理负担调查表

专案 子女上学 经济负担 子女就业 死亡 疼痛 孤独 其他

例数 11 22 16 37 27 7 5

百分比% 207 424 30 70 50 132 94

本调查显示中年晚期癌症患者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反应。而他们多为事业有成,是家庭中的顶梁柱,当他们意识到生命即将结束,但还有未完成家庭责任时,就会表现出恐惧、担心、悲观、绝望等心理反应。因此,我们护理人员应该经常深入病房,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共同分析疾病的转归与健康状态,认真倾听患者诉述,让患者通过诉述疏泄感情,消除压抑的情怀,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情感,保护患者隐私,定期与患者家属、朋友及单位沟通,寻求在精神上、情感上、经济上对患者的支援,使患者在临终 期更多地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2、疼痛护理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明癌症病人中30%—50%在不同程度的疼痛,而晚期症状病人中度、重度疼痛者可达70%。疼痛对机体的影响非常大,影响正常活动和睡眠,导致和加重血压、高血糖、焦虑、抑郁、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和精神体能崩溃,并能直接或间接地抑制机体免疫功能而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3]。所以临床上对晚期癌症患者控制其癌性疼痛,缓解症状十分重要。我们针对患者疼痛的程度,持续时间、部位等情况,合理使用中枢性镇痛的程度,对于个别药物成瘾或因情绪忧郁加重疼痛,患者可使用安慰剂,如安定、谷维素等,同时帮助其注意力转移,减轻对疼痛的关注,另外,我们在临床应用针刺止痛疗法也取得了一定效果。它通过 人体特定穴位,促进人脑分泌内阿片肽而产生镇痛效果[4]。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避免不必要的额外伤害。 3、营养支援

由于晚期癌症患者长期性消耗,食欲不佳,忍受疼痛等原因,就容易导致营养不良而大大影响了生活质量和生命得不到保障。因此,我们应指导患者合理正确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流质为宜,少量多餐,鼓励家做好饮食搭配,改变饮食花样,并加强饮食卫生,注意饮食宜忌,避免饮食不当出现并发症。当摄入量不足时,应及时采取支援疗法从静脉补充以延长生命。

4、基础护理

由于晚期癌症患者大多经过长期化疗,全身抵抗力差、消瘦,饮食不良,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所以基础护理是提高晚期病人临终生命质量上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年患者由于病前都讲究个人卫生,他们往往对护理要求特别高,为了满足病人的需求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应该做好晨晚间的护理,为患者翻身,经常交换卧姿,保持口腔清洁,不仅使患者感到舒适,而且能增强食欲,消除呼吸道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安置各种导管者加强护理,防止因导管脱落,受压、扭曲、堵塞而造成意外。

5、家属护理

为了使临终护理感受具有人情味,应该允许濒临患者家属守护身旁,满足了患者渴望与家人厮守相伴的需求,让悲痛中的家属在亲人辞世前尽到义务,在心理上得到一定的慰藉,减轻了自责与不安。在患者濒临死时护理人员通过倾听家属的诉说,给其渲泄的机会,并感受其内心的忧伤,可通过主动关心其身体况,提供休息场所,缓解其心身疲惫。人性化的临终护理给其承受悲痛和忧伤。这正是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在临终护理中贯彻整体护理观念的体现。

参 考 文 献

[1] 黄华兰,程一霓不同治疗期癌症患者的心理障碍调査及相关因素研究中华新医学200129:797—798

[2] 潘曼丽癌症患者的心理与治疗中国社会医学 1993129

[3] 张萍晚期癌症病人疼痛的护理光明中医2009751347—1348

[4] 袁红临终护理经念与设想实用护理杂志19995554

 范文二:浅谈社群临终关怀的护理工作

摘 要目的:减轻身患绝症或濒临死亡的患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提高并维护他们最后生命的质量,满足他们最后生命的要求。方法:通过各种方法,以最大的能力减轻和消除绝症或濒临死亡的患者在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正确面对死亡。结论:临终关怀对将逝者和生者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

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自然规律。而对于身患绝症或濒临死亡的患者,如何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死亡和生命的存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减轻痛苦,安度余生,这是医学界乃至全社会所面临的课题。在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临终关怀,它的出现,是人类在保护自己生命史上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我们创造和谐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临终关怀,系译自英文的HOSPICECARE。我国大陆与港台的汉译略有差异,香港译文为“善终服务”,台湾译文“安宁照顾”。但其内涵都同出一辙,均指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照护,包括医疗、护理、心理、精神等方面,以使用权临终患者的生命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心理得以安慰,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也使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

1临终护理的目的及意义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即不促进也不延迟患者死亡。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临终护理是指临终护理的意义在于强调整体护理,即动用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患者的症状,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尽可能地减轻他们精神上的痛苦,使病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生活的舒适、有尊严、有意义。

2社群卫生服务中心在临终护理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尚未完善,存在一定范围的不合理。一边是社群卫生服务中心工作量不饱和,一边是稍大一点的医院就存在着床位紧张,人手不够的问题。医院如果大量留置无治疗意义,且估计只能存活6个月以内的病人,并施行全人服务的整体护理,对要住院而没能住进院的患者来说,是极不公平的,对合理利用国家医疗资源上来说,也存在着有弊的一面。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医院与社群卫生服务中心的双诊制得到尽一步落实,缓解了这一矛盾。推行社群内临终护理,既可以让医疗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也可以让身患绝症或濒临死亡的患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更好的照顾。

3疼痛上的护理

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患者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患者的症状。由于监终关怀心然要涉及到各种症状的姑息治疗,所以在临终护理工作中它和姑息治疗往往是同义语。 身患绝症或濒临死亡的患者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身体上往往会引起许多种疼痛,患者往往对疼痛的恐惧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患者的这种恐惧,以及随之而来的抑郁,会使他们的痛阈下降,对轻微的疼痛都难以忍受,从而影响患者的情绪,加重病情。所以疼痛的护理是临终关怀中重中之重的工作,护士可遵照医嘱给药。另外,还应教会患者使用非药物的方法减轻疼前,如放松,分散注意力、热敷、冷敷、 等。 4 生活上的护理

身患绝症或濒临死亡的患者,在生活的自理能力上都变得很差了,护士应协助患者料理生活,及时更换衣服、床单、注意面板护理,定时协助患者翻身防止褥疮发生,并做好口腔护理,为患者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饮食补充营养。患者有恶心、呕吐时,应给予止吐,不能进食的患者可行静脉给予高营养。护士应千方百计为患者着想,把患者的痛苦和不适降到最低限度。

5 心理上的护理

身患绝症或濒临死亡的患者,临终时的护理过程是很繁杂的。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认真听取患者的倾诉。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护士平时就应该注意培养语言交流的技术,与患者说话时措词要恰当,态度要诚恳,对患者要充满同情、和蔼可亲的态度,具备娴熟的操作技术、轻柔的动作、渊博的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消除患者的孤独感,尊重患者的权利和人格,对患者的愿望,哪怕是很微小,也应该努力去满足。

6 家庭护理

身患绝症或濒临死亡的患者的家属,处于即将失去亲人的悲哀中,他们在支援我们护理工作时,同时也需要获得我们的同情和安慰。我们应主动说明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有关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避免因他们的不安而加重患者的情绪反应。

对身患绝症或濒临死亡的患者的临终护理是一项高尚而艰钜的工作,它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需要护士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良好的修养和素质,熟练的技术。我们应该在整体护理的工作中不断地实践,积累经难,力争把临终工作做得更好。

赚点分,帮下同学。

我们学中文的学生们读了很多文学作品。但是,我觉得老舍的《茶馆》是很特别的,读者可以把《茶馆》作为历史材料,就能更深的了解从清朝到国民党时代人民生活上的问题。虽然这个时代不算长,只是一个人的一辈子。这段期间中国经过了好多的改变,这时候,中国是灾难深重的。

从《茶馆》里,读者不但了解到那时候的政治,而且也可以看到人民生活的方式。老舍先生的话剧包括了各种各样的中国人,从有权有势的庞太监到最可怜的康六。我想每一个读者一定会找到一个你同情的人物。

因为我在大学上了中国历史课,所以我觉得《茶馆》特别有意思。我们大学生念了好多政治家的书,但是我们很少有机会学中国历史,尤其是从老百姓的观点。为了彻底地了解中国历史,我们应该学文学作品,虽然我念了好多历史书,但是没有一本象《茶馆》那样,给我那么深的印象。我以前念了一些有关中国政府贪污的情形。但是到我看王掌柜被压迫,我才明白政府的贪污到那么厉害的程度。

美国人不容易承认共产主义有好处,现代的中国跟旧时代的中国无可比拟,在老舍先生的《旧时代的画卷》里,挨饿的人很普遍;卖女儿的人多,虽然我没有看见过很富有的现代中国人,但是我也没看到很贫穷的中国人。我觉得现在的中国是值得赞许的。

除了学中国立时以外,我也享受了学老舍的文学作品,他写得太好了,而且真有地道的北京味儿。我真羡慕他的写作技巧和才能。他能包括那么多人物在一个短话剧里。每一个人的性格分别的很清楚,他们说的话也明显地表示他的社会地位。

因为我是个女人,我特别对女性人物有兴趣。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康顺子,所以我很高兴地演那个角色。从康顺子的性格,读者可以看出中国女人的能力,他受了一辈子的苦,但是他的精神还很坚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快乐。旧时代的女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但是《茶馆》的故事也暗示这个情况会慢慢儿地改善。小花代表下一代人;虽然她是个女孩,她的父亲,爷爷,和康婆婆都鼓励她要好好念书,我看了这些女人的情况之后,我庆幸自己的好运气。有一次,一个人问我:“如果你可以见到任何一个人,你想选谁?”我回答说,“我的曾祖母。”因为我很想了解我家的历史,我不知道《茶馆》里哪一个女性人物象我的曾祖母。

《茶馆》里有些语言我特别喜欢。大傻杨的话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开幕办法。我从来没听过数来宝。(我也觉得木坤演得非常好!)观众一看大傻杨的样子就马上知道当时人民的情况,在第一幕时,他说得很活泼,但是到第三幕,他的样子是“半死半活”的。我发觉了中国人跟美国人说话的法子很不一样,差别相当大!中国人是比较含蓄;他们常用客气话和婉转的话,这是中文最难学的地方!在《茶馆》我们学了地道的中国人的说法,最好笑的是在第二幕,两个拜把子兄弟想娶一个太太,但是不好意思告诉刘麻子他们的奇怪要求,他们当然不直说出来,反而他们说,“这两个人穿一条裤子的交情……没人笑话俺们的交情。”刘麻子同意,“没人耻笑。”他们又说,“那你说这三个人的交情也没人耻笑吧?”我也很喜欢刘麻子的反应。“平常都说这小两口儿,小两口儿,谁听说过小三口儿的呢?”中文里真有微妙的意义!

从王掌柜的台词里,我学了一些客气话,他专门说客气话;他自己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见着谁我都鞠躬,请安,作揖,”所以,我现在知道一些话;比方“我的脸上有光”或者“那儿的话”,我听到新加坡人用这两句话,所以我学到的东西真有用!

老舍先生写的对白也包括了面誉背毁的话,比方秦二爷跟庞太监似乎彼此标榜,但是秦二爷一走后,庞太监马上很凶地说他的坏话,显示他看不起秦二爷。还有一些说法我以前没听过的,比方说人人常称呼“某某人的妈”,当然这也表现出大家对女人的看法:中国女人最重要的任务是生孩子!我想如果人叫我妈妈“禾火 王利 的妈”她一定会生气。我们现代的中国女人坚持我们有自己的名字!

《茶馆》对我来说还有另外的意义,我发现了中国人佩服“洋人”,我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中国人想象洋人?为什么中国人会想洋人比他们好?在《茶馆》里的第一幕可以看得到洋人的地位越来越高。在第一幕,马五爷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茶客也说刘麻子的洋服,洋玩艺儿很巧妙,在第二幕跟第三幕,洋人的习惯慢慢地变成中国人的习惯,连他们的通货也叫“现大洋”,人听得音乐有洋味儿不想再听传统的评书。小刘麻子最受洋人的影响。他说洋人的话很吃香。甚至有洋味的话比普通说的话有力量。小刘麻子说“你看人家不说‘好’人家说‘蒿hāo’”,连王掌柜也会说外国话的“Alright!”!中国人越来越脱离中国人含蓄的习惯。小丁宝干脆说小刘麻子他的计划用“缺德公司”最好,我觉得太爱洋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我看这种态度的时候觉得不舒服,可能我是特别敏感的,因为我有一些华裔美国人的朋友有这个态度。

我最同意秦二爷,我相信他的心是好,他的志愿好,不管他本来那么骄傲,我也想做社会服务的工作。我听了秦二爷最后的几句话我自己问“我会不会象他那样后悔呢?”我们年轻人应该不应该听他的劝告“吃喝嫖赌”?我的父母亲常告诉我,我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秦二爷说的是实话吗?我并不相信!“茶馆”不但是好的文学教材,《茶馆》也帮助了我了解中国的历史,我家的历史和我自己的理想。并且,《茶馆》给我们机会发挥我们的演戏才能。我上了三年的中文课,但是我从来没有看过学生们对教材有那么大的兴趣。我唯一遗憾的是别的同学不全听懂我们的表演,《茶馆》真留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子夜》读后感

茅盾的女性形象从《蚀》三部曲开始, 到《子夜》 时发生了重大变化。前者是以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为背景, 写几位女性角色的命运浮沉和拼搏奋斗, 她们是和整个民族、时代联在了一起, 参与完成了男性化的主流叙事; 后来的《子夜》展现了中国都市的现代环境中的女性。这些女性形象, 并非作家和作品叙述的重心, 较少地渗透了作家主观因素, 作为国家民族

话语大叙事行程中的陪衬, 她们和现实女性的非主流、非主体的地位更相适应。《子夜》中众女性所生活的环境吴公馆, 酷似《红楼梦》里的大观园, 是一个乱世风云中的人间仙地, 是容纳一群游离于时代潮流之外的边缘人物的一个乐园。《子夜》里的资产阶级青年男女都是有着作者本人的生活体验做前提的。作者无意中把一些女性们进行了美化, 仿佛北欧神话中的女神降临到现代的吴公馆。丝厂的女工们却是在地狱中挣扎的廉价劳力, 丝毫没有女性的温柔美。这种对照或许可以说明, 林佩瑶姐妹、张素素等人更凝结了作家的生活体验和审美感受, 更符合作家心中理想的女性模式。本文试图就这一类女性形象, 进行一次个人化的重新解读。

一、林佩瑶和她的乌托邦“爱情”

《子夜》里最丰满、最有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是林 佩瑶。这位温文尔雅、风姿绰约的少奶奶身上散着仙气, 在喧嚣的人群背后, 她却拾起了灵与肉分裂的痛苦, 做吴少奶奶的“现实的真味”是那么苦涩, 使她更 怀念自己作为青春少女的那个时代。林佩瑶渴望着古典的贵族的浪漫, 被动地接受了资本主义的现代文明, 骨子里却默默地进行着反抗。她所憧憬的是“伟大”的爱情, 把心灵寄托在乌托邦的爱情幻想上,而不关心什么股票、公债、工厂、乡镇企业之类的东西。身为妻子的林佩瑶似乎命中注定要承受人格的分裂, 她的诗意的爱情和浪漫的想象都在丈夫和家庭之外。吴荪甫却对此全然不知, 在他的经验世界里, 从来不存在类似的意识分裂。对照吴荪甫的汲汲于功利的资本家的特性, 她的性格似乎更有魅力。美国哲学家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指出, 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给人们创造了高度的物质财富, 也

使非人化生存状态日趋严重, 人被工业生产和消费控制变成了“单向度的人”。于是, 他推崇艺术可以和日常习惯决裂, 带来新感性, 可以逍遥一个新的生存维度以抗拒人的异化。从这个意义上说, 作为女性的林佩瑶的精神痛苦不仅体现了男性与女性在爱情婚姻体验中的巨大差异, 而且具有了一种人性的普遍性。林少奶奶的悲剧, 似乎是一种不成悲剧的悲剧,一种优越生活表层下的更悲哀的悲剧。法国女权主义者波伏娃在《第二性》里引用拜伦的话说:“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 是女人整个的存在。”〔1〕(P431) 爱情, 在林佩瑶那里, 已

经成为生命的全部。她把爱情的贞洁给了情人雷鸣,把肉体的贞洁给了丈夫吴荪甫, 情爱与性道德都是她珍视的。可惜, 这些却都不是男性们所珍视的。吴荪甫把全部心神都献给了“伟大”的事业, 没有给妻子必要的关怀, 寂寞的林佩瑶与初恋的情人雷鸣重叙旧情, 多年来受压抑的爱又燃起了火花。然而, 爱情却绝不是雷鸣生命的全部, 这浪漫的精神恋爱在两个人之间并不对等。他在小说中出场时就和徐曼丽混在一块, 在对林佩瑶的一番爱情表白后的表现更令人费解。可怜的林佩瑶和雷鸣那动情的一吻, 使她背上了对丈夫的负罪感, 而吴荪甫在心境极其恶劣的时候, 可以在女佣和交际花那里发泄, 他的婚外性行为被当作了理所当然, 可以不受指责。林佩瑶却自动自觉地把她对丈夫和家庭疏远看作是背叛, 是一种不道德。

二、患了精神迫害狂的四**蕙芳

《子夜》里最能体现乡村封建文明与都市现代文明对立冲突的女性形象是四**蕙芳。她激烈的精神矛盾是封建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和开放的现代观念相对抗的表现。她在父亲主宰一切的家庭里受到严格的管教,“万恶*为首, 百善孝为先”、“男女授受不亲”等等封建道德阴魂不散, 无形中遥控着四**的思想和行动。她就仿佛是一根草, 被连根拔起, 抛进了物欲横流、光怪陆离的上海, 旧有的价值观遭到冲击, 又不能和周围人们一样去挥霍、享乐。吴家四**的显赫地位使她避免了有形的伤害, 可是她和都市人有着必然的隔阂。两种文明的夹缝中的四**忍耐着悲哀与孤独。四**蕙芳的心灵痛苦打上了精神迫害狂的烙印。她被父亲吴老太爷关在封建囚室里太久, 都市生活让她不适应。一方面是看着与自己同龄的林佩珊小鸟一样在恋爱中逍遥, 少女内心萌发了情爱和性爱的渴望, 另一方面内心受到多年的禁欲主义习性的牵制。身为女性的被动与软弱, 使她没有勇气主动追求爱情, 便学着已故的老太爷的样子, 捧起了《太上感应篇》, 烧香念经潜心修行。蕙芳的“不端”是由于情爱与性爱的渴望触犯了性的禁忌(女性是不应有情欲和性欲的) , 也是由于触犯了父亲的教义和威严(“在家从父”历来都是做女儿应遵从的伦理之一,婚姻由父母主宰也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传统)。她的被

迫自杀, 也是一种臆想, 正如《狂人日记》里的疯子,用疑心的眼光, 去猜想周围的人都曾吃过人, 都算计着要迫害他。四**蕙芳的苦修以失败告终, 作家给了她一个比较光明的、不算结局的最后结局:“革命家”张素素率蕙芳逃出趋于堕落而又分崩离析的吴公馆, 去寻找新的自由。

三、高级妓女与畸形的现代

《子夜》里有三个出卖肉体的青年女性: 交际花徐曼丽、寡妇刘玉英、少女冯眉卿。她们都在都市的大泥淖里被淹没了。虽然没有草棚里工人那样的生存之苦, 却也不代表女性的自由幸福和文明的现代。徐曼丽是一位典型的高级妓女。她靠出卖性服务给上流社会的男性们带来消遣娱乐, 以此谋求物质的“快乐幸福”。她周旋于众多男人中间并习以为常, 其卖笑生活看起来似乎是很逍遥自在的: 吴公馆的大客厅里她撒娇邀宠, 左右逢源; 弹子房里有她赤裸裸的“死的跳舞”; 黄埔江上也有她狂乐的身影,⋯⋯然而在徐曼丽身上, 还有一点典雅浪漫, 在黄埔江夜游时, 玩到荒唐处, 尚有一番屈辱的滋味在心头。徐曼丽还有传统名妓的那份气质, 对待爱情与性还有残存的自尊和自欺欺人的幻想。刘玉英是完全被资本主义金钱腐化和男性社会所驯服的一个。她坦然地把情爱和性分离, 用身体做本钱, 巧妙地周旋在吴与赵两个大亨之间, 谋求一个个发财的玄机。她是一个女人, 她知道女人生财之道, 和男子不同;男子利用身外的本钱, 而女子则利用身上的本钱。”这是茅盾对她所作的透彻分析和精确论断。冯眉卿心甘情愿地做了廉价商品, 无非就是因为她的主顾是在商界与政界呼风唤雨的赵大款。从两性关系的角度分析, 刘玉英体现了女性对资本本身的不择手段的追逐, 冯眉卿体现了女性对男权和金钱势力的渴望。从钱与权控制女性, 支配女性欲望的本质上看, 资本主义制度和男权利益是一致的。徐曼丽等人的浪漫、解放、现代等特征都是以资本主义的不完全发展为前提的。30 年代上海的畸形发达已在社会学界成为定论, 它是个危机四伏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城市, 买办资本主义日益发达, 民族的现代化、工业化只能是吴荪甫的雄心壮志的梦想。封建社会固有的传统和东西搀杂的殖民地文化不能给女性提供一个自主的空间, 倒是制造了靠色相谋生的徐曼丽、刘玉英、冯眉卿一类的特殊人物。她们引领时代潮流的表象的特征缺乏确实的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作基础, 和当时畸形的商业一样的浮躁虚幻。周作人在评价上海时曾经直截了当地说“上海气”的基调是中国固有的“恶化”, 上海只有买办流氓与妓女的文化, 压根没有一点理性与风致, 而在“上海气”的人们看来, 女人是娱乐的器具。〔2〕(P90)

徐曼丽、刘玉英、冯眉卿一类女性虽然摆脱了封建传统妇德和女性贤淑标准的束缚, 拥有空前的性解放、性自由, 但是, 她们的“现代”以出卖肉体和灵魂为代价, 这与女性作为人的自由幸福是背道而驰的。人们在物质与金钱之外, 理应有健康的精神追求, 在解放人性人欲的同时, 必然应有道德的自律。当女性具备了经济能力和思想的自主性从而不再充当工具或商品时, 一个社会才有真正的文明。在吴公馆内外还活跃着的两位青年女性张素素和林佩珊, 也是柔情款款、流光溢彩的被神化了的形象。她们悠哉游哉地打发日子, 无忧无虑地东游西

逛,“五四”以来刚刚被肯定的自由爱情也不再神圣庄严。张素素热情开朗, 颇有个人的思想。那个林佩珊简直是个一无所知的洋娃娃。这两个女性形象比较单薄, 就不赘述其详了。我们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评判, 就不得不指出一个缺憾, 茅盾在他的创作中倾注了过多的理性,显示了男性写作的宏大叙事的传统及其局限。茅盾严密的理性构思使得很多形象缺乏人性的丰厚, 其文学审美价值大打折扣。按照茅盾原来的构思〔3〕(P481) , 小说中还有舞场中的一位老汉, 寻找被杀的革命党的女儿, 还有女工朱桂英的恋爱, 赵伯韬、徐曼丽、吴荪甫之间关系复杂, 张素素也是个大有文章可作的人物。而在最后的文本中, 张素素的爱情故事和革命故事呈线性发展, 一个资产阶级**缘何向往革命, 怎样在感性的驱使下追求革命, 其社会时代背景缺乏必要的交代, 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几乎为零, 女性形象被无意中忽视, 普通人的悲剧被省略掉, 可以说, 经济斗争以外的日常生活和下层工人形象是宏大主题中的拙劣的陪衬。茅盾是带着妇女解放、男女两性平等的先在观念来理解并塑造城市知识女性或是资产阶级女性形象的。但是, 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并没有突破男性叙事的传统, 他不熟悉农村和农村的广大女性, 不了解下层劳动妇女的生存体验和心理体验, 也没有充分反思新文化革命以来依然照旧的男权压迫和男权文化统治的事实。《子夜》明确的创作目的决定了它的主要内容, 资产阶级女性们及其人生与情爱, 比起主角吴荪甫、赵伯韬及其代表的两种资本的斗争, 并不是完整的、丰满的。我们看到作家把女性描绘得个个貌美, 她们似乎是从遥远的天国中走来, 带上了理想的玫瑰色。这就使得她们虽然有客观的真实性, 也有一定的虚幻性。刘焕林在《封闭与开放——茅盾小说艺术论》一书中, 明确地指出茅盾塑造的时代女性们所体现的北欧神话的影响。茅盾在《子夜》里的这种对现实的取舍与艺术的变形并非是对女性的物化, 形象之中寄予了他对自己熟悉的一类女性的欣赏, 或是对女性美的一种理想。我们不能苛求所有的作家都能以女性为重心来构建文本写出所有的真实, 重读《子夜》, 只能是在不歪曲作家和文本真实的前提下, 作出个人化的再阐释。

最近很火的一部剧,叫 《赘婿》 ,不知道大家看了没有。

剧情设定很有意思, 郭麒麟 饰演现代商业大佬的宁毅,意外穿越到古代,成了大户人家的赘婿。

并且跟女主先婚后爱,最后携手成为首富。

尽管这个设定引发不少争议,但是你必须得承认——

总体一个字: 爽。

首先,看到郭麒麟就会有种很安心的好感啊,而且她和老婆苏檀儿的恋爱戏, 实在是甜哭了!

这个富商家的大**,出场是这样的。

不染尘俗,不动声色,就有大美人的气场。

大婚造型,明明艳丽,却不显俗气,很有质感。

可一开始,男主不三不四。

逛青楼,立马被女主送进“男德班”,男人不好好在家煲汤做饭,在外面花天酒地?

想软饭硬吃,被女主送去 “相妻教子” ,有“女爽文”的味道。

慢慢地,她把郭麒麟吃得死死的,专心搞事业,又楚楚动人。

亲完就跑 这种操作只是基础,啊,谈恋爱甜的要命。

所以,看完10集下来,Gigi已经对可可爱爱的郭麒麟没啥感觉。

反而迷上了苏檀儿,好干净的姑娘, 难怪麒麟心动,连我都真实心动!

他俩多合拍呢?私下的采访郭麒麟都暗戳戳表白,平时会互发语音,情不自禁就往对方身上靠。

因为太配,网友称他们的CP叫 “爱麒轶” 直接喊话郭德纲 :“公公”快做主吧!

可能很多人还不认识这个演员,她就是 宋轶

宋轶,被称有一双 猫猫眼 ,清澈明亮,在暗夜能放光。

Gigi很喜欢她的气质,不浮夸,总是清新自然,好像一汪泉水。

不施粉黛就格外勾人,有灵气。

写过超多女明星,但Gigi还是认为她算是女星中 数一数二的白皮。

郭麒麟已经不黑了,但看剧时还是被她衬得黑了好几度

最绝的是腰身比,有网友在一张图上简单画两条线,就得出一个震惊的结论:

她的头跟腰一样大小太细了吧!

头小脸更小,还精致小巧,又有古典美,特别适合民国妆发。

尤其穿旗袍的时候,好像长她身上一般,婀娜多姿,风韵十足。

简直了,她就是为旗袍而生的吧,现在立刻把她打包送到旧上海!

在圈内,宋轶被称最适合旗袍的 “旗袍美人”。

脱下旗袍又回归少女,她身上的女孩气,像是与生俱来的,你敢信她 今年32岁了?

比郭麒麟还大7岁。

并且,她已经出道12年了。

2009年,李少红版《红楼梦》开播,在这部捧红很多大明星的剧里,就藏着宋轶。

当时,她还只是中戏的学生,因为长得乖巧温婉,被一秒相中。

饰演没什么镜头的香菱,那时没长开的宋轶就是小家碧玉的美。

这部剧播完后,很多人的星途迎来转机,比如 杨幂、蒋梦婕、李沁、杨洋 相继大火。

而宋轶,继续回学校念书。

事实上,她本可以像其他人一般,多接戏,熬一熬,自然会大红。

但她选择了最踏实的一条路,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

要知道,北京人艺这种“铁饭碗”, 多少演员求都求不来。

每年只招数人,都是全国各大院线的顶尖表演学生,全都有国家级表演艺术家亲自面试。

那一年只录取了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宋轶。

在北京人艺,意味着放弃更多曝光的机会,在话剧台上慢慢打磨。

那时她从没后悔过: 我一直很佩服那些扎根在剧院的演员,他们放弃了很多外面可以给他们的光芒。

没多久,她就凭话剧《我们的荆轲》 “燕姬”一角获得 “学院奖”最佳配角奖。

这是来自业内的褒奖。

此后,宋轶的星途一步步往前,稳扎稳打。

何炅在拍《栀子花开》时,梦想找一位 “很仙气” 的女生,遍寻不获,直到看到宋轶的照片:就她了。

于是,就有了**里的陈佳苗。

也是在这一年,宋轶迎来至今为止最出圈的角色, 于曼丽。

2015年,《伪装者》爆火。

胡歌身边那个美丽娇俏的姑娘,成为了所有人的焦点。

她的镜头是这样的,古灵精怪,看着就是傲娇大**。

跟胡歌同框互撩,嗑死我了!

还拍过婚纱照,被迷得一塌糊涂。

但这个角色可不简单,14岁被卖到妓院,后又被培养成“杀人武器”。

所以背后的她,很深沉,心机极深。

哭起来也极其细腻。

夹在明暗之间,爱而不得,和胡歌的CP更是无数女孩心中的意难平。

宋轶,彻底把这个角色演成了女主。

背后,她对这个角色的打磨看得出她的用心 :“其实我演绎的一些 情感 的东西,很多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曼丽真正打动了我。”

但《伪装者》播出后,宋轶接到的戏约全都是让她演女特务的。

为了不被角色框住,她再次神隐,只选择自己喜欢的剧本。

有人嘲她多年不红,没演过女主。

与同期的杨幂等流量更是差的太远。

但宋轶依然放弃曝光的机会,再次回到北京人艺的舞台。

在那里,她找到一丝表演的安宁。

中戏的老师曾这么评价过宋轶: “在学校里就是个拼命的孩子。”

安安静静,话不多,但学习很刻苦。

这点也在北京人艺的老师眼中得到验证: 宋轶每年至少会留三个月的时间,在舞台充电。

积蓄的能量总会得到印证。

还记得3年前ab的那部 《创业时代》 吗,豆瓣只有3分的作品。

整部剧尬出天际,但只有宋轶被看见。

她饰演的温迪是网友讨论度最高的角色,温迪是“坏女人”,出卖公司,背叛男友还坑闺蜜。

放到现在,就是三个林有有都不够打的。

宋轶的表演,真是恨到观众炸毛:温柔的时候有多美,坏的时候就有多烦人。

那时有观众说: “做梦也想不到,一部剧要靠一个女二来拯救!”

宋轶“万年女二”的名字就这么被叫开了。

但明明有女主的能力,却总演女配。

戏外的宋轶,也急需好剧本拯救。

那些年,她曾签约过张翰的工作室,演了两部重头戏,却没机会播出。

她“沦落”到在《我就是演员》的舞台表演。

有一段印象最深的戏,是她演《离开雷锋的日子》,非常催泪的超长独白, 很有劲道,看哭了章子怡。

徐峥当时评价她:我感觉到这个年轻女演员有她自己的气质。

连观众也在呼吁:能不能有好剧本来找宋轶啊,不要被埋没啊!

刘天池也说: “她一年365天几乎天天拍戏。”

于是,《庆余年》来了,剧中可爱伶俐的京都第一才女范若若,再次让宋轶被看见。

可爱有趣,永远甜甜的, 范若若的人气再一次盖过了女主李沁。

另外再插一句, 宋轶怎么也没想到接下来要跟“哥哥”范闲演夫妻吧!

好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宋轶等来了自己的女主,《赘婿》。

那个温香软玉的苏檀儿,有一点宋轶的影子,外面温顺,内心坚毅。

她会随时进入备戏的状态,保持身材仪态。

郭麒麟私下会叫她“宋老师”,并解释: 她带给我的成长、历练都很多。

同时让人相信,她的出现,似乎正在悄悄改变85花的格局。

这也让Gigi感触很深。

可能会有人说,这样“捧杀”一个小花合适吗?

那Gigi更想反问,我们的 娱乐 圈还有多少小花经得起捧呢?

流量倒是不缺,安心下来演戏的,没几个。

宋轶说, “表演是没有止境的,没有最完美一说,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加深,表演也会有改变。”

能说出这番话,蛰伏这个多年才等来一个“女主”的宋轶,也更让人动容。

就像几年前她曾问过老师刘天池: “我嘴不甜,也不会迎来送往,这个性格在 娱乐 圈是不是很难待下去。”

刘天池告诉她: 你跟观众对话就可以了。

宋轶一直记得那句话。

总有一天,总有一天,观众会看见。

这一天已经来了。

责任编辑 / jojo

编辑 / 钮祜禄桑

有态度有思想——与你一起分享全球好物好玩好看

《子夜》读后感

茅盾的女性形象从《蚀》三部曲开始, 到《子夜》

时发生了重大变化。前者是以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为

背景, 写几位女性角色的命运浮沉和拼搏奋斗, 她们

是和整个民族、时代联在了一起, 参与完成了男性化

的主流叙事; 后来的《子夜》展现了中国都市的现代

环境中的女性。这些女性形象, 并非作家和作品叙述

的重心, 较少地渗透了作家主观因素, 作为国家民族

话语大叙事行程中的陪衬, 她们和现实女性的非主

流、非主体的地位更相适应。《子夜》中众女性所生活

的环境吴公馆, 酷似《红楼梦》里的大观园, 是一

个乱世风云中的人间仙地, 是容纳一群游离于时代

潮流之外的边缘人物的一个乐园。《子夜》里的资产

阶级青年男女都是有着作者本人的生活体验做前提

的。作者无意中把一些女性们进行了美化, 仿佛北欧

神话中的女神降临到现代的吴公馆。丝厂的女工们

却是在地狱中挣扎的廉价劳力, 丝毫没有女性的温

柔美。这种对照或许可以说明, 林佩瑶姐妹、张素素

等人更凝结了作家的生活体验和审美感受, 更符合

作家心中理想的女性模式。本文试图就这一类女性

形象, 进行一次个人化的重新解读。

一、林佩瑶和她的乌托邦“爱情”

《子夜》里最丰满、最有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是林

佩瑶。这位温文尔雅、风姿绰约的少奶奶身上散着仙

气, 在喧嚣的人群背后, 她却拾起了灵与肉分裂的痛

苦, 做吴少奶奶的“现实的真味”是那么苦涩, 使她更 怀念自己作为青春少女的那个时代。林佩瑶渴望着

古典的贵族的浪漫, 被动地接受了资本主义的现代

文明, 骨子里却默默地进行着反抗。她所憧憬的是

“伟大”的爱情, 把心灵寄托在乌托邦的爱情幻想上,

而不关心什么股票、公债、工厂、乡镇企业之类的东

西。身为妻子的林佩瑶似乎命中注定要承受人格的

分裂, 她的诗意的爱情和浪漫的想象都在丈夫和家

庭之外。吴荪甫却对此全然不知, 在他的经验世界

里, 从来不存在类似的意识分裂。对照吴荪甫的汲汲

于功利的资本家的特性, 她的性格似乎更有魅力。美

国哲学家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指出, 发达资

本主义工业社会给人们创造了高度的物质财富, 也

使非人化生存状态日趋严重, 人被工业生产和消费

控制变成了“单向度的人”。于是, 他推崇艺术可以和

日常习惯决裂, 带来新感性, 可以逍遥一个新的生存

维度以抗拒人的异化。从这个意义上说, 作为女性的

林佩瑶的精神痛苦不仅体现了男性与女性在爱情婚

姻体验中的巨大差异, 而且具有了一种人性的普遍

性。林少奶奶的悲剧, 似乎是一种不成悲剧的悲剧,

一种优越生活表层下的更悲哀的悲剧。

法国女权主义者波伏娃在《第二性》里引用拜伦

的话说:“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 是女人

生命整个的存在。”〔1〕(P431) 爱情, 在林佩瑶那里, 已

经成为生命的全部。她把爱情的贞洁给了情人雷鸣,

把肉体的贞洁给了丈夫吴荪甫, 情爱与性道德都是 她珍视的。可惜, 这些却都不是男性们所珍视的。吴

荪甫把全部心神都献给了“伟大”的事业, 没有给妻

子必要的关怀, 寂寞的林佩瑶与初恋的情人雷鸣重

叙旧情, 多年来受压抑的爱又燃起了火花。然而, 爱

情却绝不是雷鸣生命的全部, 这浪漫的精神恋爱在

两个人之间并不对等。他在小说中出场时就和徐曼

丽混在一块, 在对林佩瑶的一番爱情表白后的表现

更令人费解。可怜的林佩瑶和雷鸣那动情的一吻, 使

她背上了对丈夫的负罪感, 而吴荪甫在心境极其恶

劣的时候, 可以在女佣和交际花那里发泄, 他的婚外

性行为被当作了理所当然, 可以不受指责。林佩瑶却

自动自觉地把她对丈夫和家庭疏远看作是背叛, 是

一种不道德。

二、患了精神迫害狂的四**蕙芳

《子夜》里最能体现乡村封建文明与都市现代文

明对立冲突的女性形象是四**蕙芳。她激烈的精

神矛盾是封建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和开放的现代观念

相对抗的表现。她在父亲主宰一切的家庭里受到严

格的管教,“万恶*为首, 百善孝为先”、“男女授受不

亲”等等封建道德阴魂不散, 无形中遥控着四**的

思想和行动。她就仿佛是一根草, 被连根拔起, 抛进

了物欲横流、光怪陆离的上海, 旧有的价值观遭到冲

击, 又不能和周围人们一样去挥霍、享乐。吴家四小

姐的显赫地位使她避免了有形的伤害, 可是她和都

市人有着必然的隔阂。两种文明的夹缝中的四**

忍耐着悲哀与孤独。

四**蕙芳的心灵痛苦打上了精神迫害狂的烙

印。她被父亲吴老太爷关在封建囚室里太久, 都市生

活让她不适应。一方面是看着与自己同龄的林佩珊

小鸟一样在恋爱中逍遥, 少女内心萌发了情爱和性

爱的渴望, 另一方面内心受到多年的禁欲主义习性

的牵制。身为女性的被动与软弱, 使她没有勇气主动

追求爱情, 便学着已故的老太爷的样子, 捧起了《太

上感应篇》, 烧香念经潜心修行。蕙芳的“不端”是由

于情爱与性爱的渴望触犯了性的禁忌(女性是不应

有情欲和性欲的) , 也是由于触犯了父亲的教义和威

严(“在家从父”历来都是做女儿应遵从的伦理之一,

婚姻由父母主宰也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传统)。她的被

迫自杀, 也是一种臆想, 正如《狂人日记》里的疯子,

用疑心的眼光, 去猜想周围的人都曾吃过人, 都算计

着要迫害他。四**蕙芳的苦修以失败告终, 作家给

了她一个比较光明的、不算结局的最后结局:“革命

家”张素素率蕙芳逃出趋于堕落而又分崩离析的吴

公馆, 去寻找新的自由。

三、高级妓女与畸形的现代

《子夜》里有三个出卖肉体的青年女性: 交际花

徐曼丽、寡妇刘玉英、少女冯眉卿。她们都在都市的

大泥淖里被淹没了。虽然没有草棚里工人那样的生

存之苦, 却也不代表女性的自由幸福和文明的现代。

徐曼丽是一位典型的高级妓女。她靠出卖性服

务给上流社会的男性们带来消遣娱乐, 以此谋求物

质的“快乐幸福”。她周旋于众多男人中间并习以为

常, 其卖笑生活看起来似乎是很逍遥自在的: 吴公馆

的大客厅里她撒娇邀宠, 左右逢源; 弹子房里有她赤

裸裸的“死的跳舞”; 黄埔江上也有她狂乐的身影,

⋯⋯然而在徐曼丽身上, 还有一点典雅浪漫, 在黄埔

江夜游时, 玩到荒唐处, 尚有一番屈辱的滋味在心

头。徐曼丽还有传统名妓的那份气质, 对待爱情与性

还有残存的自尊和自欺欺人的幻想。刘玉英是完全

被资本主义金钱腐化和男性社会所驯服的一个。她

坦然地把情爱和性分离, 用身体做本钱, 巧妙地周旋

在吴与赵两个大亨之间, 谋求一个个发财的玄机。

“她是一个女人, 她知道女人生财之道, 和男子不同;

男子利用身外的本钱, 而女子则利用身上的本钱。”

这是茅盾对她所作的透彻分析和精确论断。冯眉卿

心甘情愿地做了廉价商品, 无非就是因为她的主顾

是在商界与政界呼风唤雨的赵大款。从两性关系的

角度分析, 刘玉英体现了女性对资本本身的不择手

段的追逐, 冯眉卿体现了女性对男权和金钱势力的

渴望。从钱与权控制女性, 支配女性欲望的本质上

看, 资本主义制度和男权利益是一致的。

徐曼丽等人的浪漫、解放、现代等特征都是以资

本主义的不完全发展为前提的。30 年代上海的畸形

发达已在社会学界成为定论, 它是个危机四伏的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城市, 买办资本主义日益发达, 民族

的现代化、工业化只能是吴荪甫的雄心壮志的梦想。

封建社会固有的传统和东西搀杂的殖民地文化不能

给女性提供一个自主的空间, 倒是制造了靠色相谋

生的徐曼丽、刘玉英、冯眉卿一类的特殊人物。她们

引领时代潮流的表象的特征缺乏确实的经济条件和

文化环境作基础, 和当时畸形的商业一样的浮躁虚

幻。周作人在评价上海时曾经直截了当地说“上海

气”的基调是中国固有的“恶化”, 上海只有买办流氓

与妓女的文化, 压根没有一点理性与风致, 而在“上

海气”的人们看来, 女人是娱乐的器具。〔2〕(P90)

徐曼丽、刘玉英、冯眉卿一类女性虽然摆脱了封

建传统妇德和女性贤淑标准的束缚, 拥有空前的性

解放、性自由, 但是, 她们的“现代”以出卖肉体和灵

魂为代价, 这与女性作为人的自由幸福是背道而驰的。人们在物质与金钱之外, 理应有健康的精神追

求, 在解放人性人欲的同时, 必然应有道德的自律。

当女性具备了经济能力和思想的自主性从而不再充

当工具或商品时, 一个社会才有真正的文明。

在吴公馆内外还活跃着的两位青年女性张素素

和林佩珊, 也是柔情款款、流光溢彩的被神化了的形

象。她们悠哉游哉地打发日子, 无忧无虑地东游西

逛,“五四”以来刚刚被肯定的自由爱情也不再神圣

庄严。张素素热情开朗, 颇有个人的思想。那个林佩

珊简直是个一无所知的洋娃娃。这两个女性形象比

较单薄, 就不赘述其详了。

如果我们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评判, 就不得不指

出一个缺憾, 茅盾在他的创作中倾注了过多的理性,

显示了男性写作的宏大叙事的传统及其局限。茅盾

严密的理性构思使得很多形象缺乏人性的丰厚, 其

文学审美价值大打折扣。按照茅盾原来的构

思〔3〕(P481) , 小说中还有舞场中的一位老汉, 寻找被

杀的革命党的女儿, 还有女工朱桂英的恋爱, 赵伯

韬、徐曼丽、吴荪甫之间关系复杂, 张素素也是个大

有文章可作的人物。而在最后的文本中, 张素素的爱

情故事和革命故事呈线性发展, 一个资产阶级**

缘何向往革命, 怎样在感性的驱使下追求革命, 其社

会时代背景缺乏必要的交代, 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几乎为零, 女性形象被无意中忽视, 普通人的悲剧被

省略掉, 可以说, 经济斗争以外的日常生活和下层工

人形象是宏大主题中的拙劣的陪衬。

茅盾是带着妇女解放、男女两性平等的先在观

念来理解并塑造城市知识女性或是资产阶级女性形

象的。但是, 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并没有突破男性叙事

的传统, 他不熟悉农村和农村的广大女性, 不了解下

层劳动妇女的生存体验和心理体验, 也没有充分反

思新文化革命以来依然照旧的男权压迫和男权文化

统治的事实。《子夜》明确的创作目的决定了它的主

要内容, 资产阶级女性们及其人生与情爱, 比起主角

吴荪甫、赵伯韬及其代表的两种资本的斗争, 并不是

完整的、丰满的。我们看到作家把女性描绘得个个貌

美, 她们似乎是从遥远的天国中走来, 带上了理想的

玫瑰色。这就使得她们虽然有客观的真实性, 也有一

定的虚幻性。刘焕林在《封闭与开放——茅盾小说艺

术论》一书中, 明确地指出茅盾塑造的时代女性们所

体现的北欧神话的影响。茅盾在《子夜》里的这种对

现实的取舍与艺术的变形并非是对女性的物化, 形

象之中寄予了他对自己熟悉的一类女性的欣赏, 或

是对女性美的一种理想。我们不能苛求所有的作家

都能以女性为重心来构建文本写出所有的真实, 重

读《子夜》, 只能是在不歪曲作家和文本真实的前提

下, 作出个人化的再阐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818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