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知识归纳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知识归纳,第1张

第五单元 桃花源记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 爱莲说

 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 文言词语

 常规词语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 宜应当。众多。

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 阅读探究

1. 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 “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 莲象征什么?

君子的美好品德。

2) 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 “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 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 陋室铭

 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 文言词语

名有名,著名。灵灵异。斯这。德馨(xīn)品德高尚。馨,香气。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金经指佛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案,文书,案卷。牍,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2.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略)

一、原文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二、译文 

风风雨雨把春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

三、作者朝代

作者毛泽东 朝代近代 卜算子·咏梅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联系陆游的生平不难理解,词中的梅花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陆游的一生可谓充满坎坷。他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正值北宋摇摇欲坠、金人虎视耽耽之时。

不久随家人开始动荡不安的逃亡生涯,“儿时万死避胡兵”是当时的写照,也使他在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的种子。尽管陆游的爱国热情惨遭打击,但其爱国志向始终不渝。这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二、作品赏析

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

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导语:八年级上学期我们会学到几篇非常经典的文言文,从中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下面是这几篇文章的知识点,欢迎参考!

《爱莲说》

 1 基础知识

 2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2 文言词语

 常规词语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宜应当。众多。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长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1 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莲象征什么?

 君子的美好品德。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1 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陋室铭》

 1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文言词

 名有名,著名。灵灵异。斯这。德馨(xīn)品德高尚。馨,香气。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金经指佛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案,文书,案卷。牍,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1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2.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略)

 《三峡》

 1 基本知识

  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文言词语

 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词类活用

 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

 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略,几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 [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属(zhǔ)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其他词语

 [嶂(zhà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襄(xiāng)]

 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色。[回]回旋。[巘(yǎn)]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ù)]冲刷。 [旦]早晨。 [肃]寂静。 [哀]悲哀。 [转(zhǎn)]婉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

 1 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结构提纲

 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

 《小雅·隰桑》是《小雅》中少有的几篇爱情诗之一

 题解:暗恋时一种幸福

 原文

 隰桑有阿1,其叶有难2。既见君子3,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4。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5。既见君子,德音孔胶6。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7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注释

 1隰(xí):低湿的地方。阿(ē):通"婀",美。2难(nuó):通"娜",盛。

 3君子:指所爱者。4沃:柔美。5幽:通"黝",青黑色。

 6德音:善言,此指情话。孔胶:很缠绵。7遐:何。谓:告诉。

 译文

 洼地桑树多婀娜,叶儿茂盛掩枝柯。我看见了那人儿,快乐滋味无法说!

 洼地桑树多婀娜,枝柔叶嫩舞婆娑。我看见了那人儿,如何叫我不快乐!

 洼地桑树多婀娜,叶儿浓密黑黝黝。我看见了那人儿,情话绵绵说不够。

 心里对他爱恋着呀,何不情意向他说呀!心中把他深藏起,哪天对他能忘记

 赏析

 这首是《小雅》中少有的几篇爱情诗之一,但是因为封建时代的学者囿于“雅”的缘故,从未有人当作写男女情事的诗来读,连最敢突破旧说的朱熹、姚际恒、方玉润诸人也不例外,他们与《诗序》不同,不视为“刺诗”,而认为是“喜见君子之诗”,已稍接近诗意,其中尤其是朱熹,解说本诗末章时,已引《楚辞·九歌·山鬼》的句子对照,他说:“楚辞所谓‘思公子兮未敢言’,意盖如此。爱之根于中深,故发之迟而有之久也。”(《诗集传》)似乎已触及情诗内容。近人多不取旧说,除个别人认为“是写臣子恩宠于王侯,感恩图报之歌”外,一般都理解为爱情诗,且作为女词。

 全诗前三章叠唱,从歌曲看,是一个调子的重复,从诗的抒情说,则是重章互足,意思有所补充。首章头两句“阿难”本是联绵词,字或作“阿傩”、“阿那”、“婀娜”。这里将“阿”、“难”拆开用,其义略有差别,如注所释。二、三章“难”换作“沃”、“幽”,除变韵外,还描写了桑叶的柔美与颜色。第三章的第四句对前两章意思的丰富更明显。前三章的头两句是起兴,诗人眼见洼地上桑林枝叶茂盛,浓翠欲滴,婀娜多姿,美极了!这不正是青春美的象征吗何况桑林浓荫之下,是少女少男幽会的最佳场所。诗人触景生情,想到她心爱的人,竟按捺不住心头的一阵狂喜,一阵冲动,前三章后两句写的就是这一想像中的情绪。她设想,如果见着自己心爱的人,那种快乐无法说,接着又补明——这怎能叫自己不快乐!她愈想愈出神,也愈入迷,竟如醉如痴,似梦还醒,已完全沉浸在情人会面的欢乐之中,仿佛耳际听到他软语款款,情话绵绵。这甜蜜的轻声耳语,如胶似漆的恋情,叫她难以自已。前三章诗人所表现的如火一样炽热的爱情,显得是如此纯真、大胆、坦露,然而这只是她心里所设想的幽会场景,并非所经历的事实如此。所以当诗人从痴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现实,她就一下子变得怯弱羞涩起来,第四章所诉述的就是这一爱情苦恼和心理矛盾。本来她深爱着心上人,但又不敢向对方表白自己的爱,她反问自己:既然心里如此爱着他,何不向他和盘托出呢她也许多次下过决心,一再自我鼓励,但是终于缺乏这种勇气,每当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至今仍是无可奈何的把“爱”深深藏在心底,然而这已萌芽了的爱情种子自会顽强生长。“何日忘之”正透露着这一爱情信息。我们相信总有那一天,这颗爱情种子定会像“隰桑”一样,枝盛叶茂,适时绽开美丽的爱情之花,结出幸福的爱情之果。“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两句叙情一波三折,具有极大概括力,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读解

 暗恋是一种幸福。暗恋站在距离之外,略去了细微末节,看个大概,一举手一投足,或皱眉或微笑,都有一种由距离造成的美感。其中有朦胧造成的因素、有暗恋者用想象所作的加工和放大,也有爱屋及乌的成分。

 暗恋既然保持着距离,就没有走近之后的摩擦纠葛,没有系于对方的责任。用一种审美的心态来欣赏,身是自由的,心是自由的,想象是自由的,美妙的情意和想象,可以不受污染而保持清纯的本色。

 暗恋的情感是一笔精神的财富。它实际上已与对象无关,对象仅仅是激发美好情感的媒体,被激发起来的情感成了暗恋者精神上的支撑和欢乐的源泉。能够享受这笔财富和欢乐的,只有暗恋者本人。这种体验不可言说,不可名状,更不可与他人分享。

 以占有为目的的暗恋完全不同于以审美为目的的暗恋。以占有为目的,便会朝思暮想,如熬如煎,茶饭不思,心思力乏。它时一种消耗一种折磨。一心系于占有,便不再有观赏、想象的自由,也不再有沉浸在遐想中的幸福感,而只有如坐针毡的苦涩。

 赏析

 1

 人生长行寂寥,赏心悦目却少。有人终其一生也只是为了等待一个人,一声唤。那时,无论是在恍惚的晨曦,还是灯火阑珊的街头,无论是行在露水中,还是踏在繁华里,如何的满心疲累都可以卸下,对你展颜一笑了。

 《诗经》里的民歌中占多数的是有关恋爱和婚姻的诗,这些诗大都是感情诚挚、热烈、素朴,就像山野带着清露的兰花,自然秀逸,绝无雕琢浮华之态,就像秋日如水的月华,纯净婉美,绝无而今一些流行歌曲的靡靡之音,绝无艳俗招摇之姿。江苏民歌言:无郎无姐不成歌,这情形古今并无二致。朱熹《诗经传序》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处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隰桑》出自雅颂之小雅,这首诗是一个女子的爱情表白。

 2

 远离了一切的灯红酒绿,在归园田居般静美的山林,一处桑叶清新之所,桑叶如此丰美,舒展着柔枝,想起春蚕,想起千丝万缕的情。

 而此刻,你正在树下,横吹一管紫箫,青衣朗朗,随箫声飘飞,然后,渐渐滑入悠远的山峦。那声音,早已牵动了我的心,恍若千年前,也是这样的情景,你我邂逅,清露未晞,婉如清扬的眉目,刻印了你轻舒的笑颜。那袭青衣,是我梦里永不褪色的记忆,连着彼岸,连着前世今生,也连着轮回中的你和我。

 你抬眼的一瞬,看到了我,你正黯然伤神,眸中闪过曾相识的迷茫,莫非,你真的把我淡忘温润如玉,却寂寞如月的你,为我守着那份萧索和苍凉,隐逸山林。我心底的欢喜,是否可以诉说而我只是静静地,与你相望,心中的柔情万千,只随箫声飞扬。

 我洁白的衣裙,随风而舞,沾染了山花的清幽,也穿越了箫音的旷古相思。

 时光,仿佛静止,箫音袅袅,若远若近,裙裾在花香绿叶间,翩然若蝶,庄生晓梦,望帝春心,蓝田日暖,沧海月明,不知情之何以移神之何以旷……

 你我以清明的眼眸相对,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轻轻飘过……

 现实生活中,我们再也难找这样的爱情,这样的纯美的感觉,在彼岸,在心中绽放。无论岁月如何绵长,无论在前路上,我们面临多少的诱惑和迷惘,只要那一个人是为我所欢喜的,那么就可以“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就可以一路怀揣你的名字,无怨无悔。不像现代人,那样物质,最先最基本的要求是有房有车有正式工作,否则免谈,如此量化物化爱情,那些风花雪夜,那些刻骨铭心,那些生死相随,成了只活在诗词里的传说。

 3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护南庄》

 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轻舞的桃花,淹没在唐朝的深处。这段绝世的佳话,却传唱千古,“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那桃花掩映下,柴扉斜阳里,该是怎样娟美的女子,只是源于那回首间的温情,感动于壁上的一首诗作,相思深重,怎样的情丝,怎样的寂寞等待若千年的等待,终能等你回来,即使那时的你,双鬓染霜,又何妨我对你仍然青眼有加,爱慕如常。落英缤纷处,她是否在你的低语里,悠悠醒来,情缘未了,躲进暮霭夕岚里,长相厮守如此,崔护,你在浩瀚的诗词里,并不寂寞如烟。

 4

 有一种距离叫爱情,在五千多年前,人们就如此懂得。在我遇到你,心花开遍的时候,在我日日仰望你,在水之湄,在水中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时,我依然守口如瓶。默数对你的思念,铭记你的容颜。在清雅悠然自足的田园,我也只是嫣然一笑,回应你箫音的旷世孤绝,我知道,只有我可以永生永世栖居你的心间,你温润如玉的容颜,是我眼底唯一的风景。浮世繁华与我无关,我只看重你的怜惜,只在乎你流转的缠绵,于清新的黎明,与山月皎洁的夜晚,幽幽诉说……

 5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唐琬·《钗头凤》

 此情不苦。不像唐婉,在沈园,看满城春色,柳枝依依,感一怀愁绪,几年离索,桃花落,闲池阁,一首《钗头凤》,相思不舍,不久,郁郁而终。如果没有那次邂逅相遇,如果永远世隔绝无闻,如果不再互诉眷恋相思,或许,唐婉可以在时间之流,沉淀对陆游的牵肠挂肚,或许,会得到心灵的安宁。吾爱,如果不能和你长相厮守,就让我不再与你重逢,不再掀起心底渐深的思念,沉到无涯的过往,与我同在,与我无碍……

 6

 夜晚,在微微透些寒意的书房,在安谧沉静的乡村,在一个人辗转的寂寞里,读那卷泛黄的《诗经》,《诗经》如彼岸花,永远是那样清美,如露洒落在青色的桑叶上,可以照得见前尘过往,无论那一世,我都不会忘却你的容颜。

 难以忘却你容颜,而你我或许终难以朝夕相对,只有“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这也是一次寂寞地歌吟,或许两情相悦,或许只是一个人的思念,爱,只存于我的心间,弥散在消逝的岁月,终难忘却的是青衣朗朗的你,那温润如玉的容颜! (文 一米阳光 )

《小雅·鱼藻之什隰桑》赏析

1 关于花传情达意的诗句

关于花传情达意的诗句 1花的传情达意的诗句及其解释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为花之君子,是高雅纯洁的象征(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在某些诗词中还是爱情的象征,因“莲”与“怜”同音,是情的意思(如南朝乐府《西州曲》)。

梅花:不畏严冬酷寒,环境艰难,暗香浮动,即零落亦清香如故,是高洁的志士,也是报春的使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菊花:凌寒傲霜,是高洁的志士,也象征孤高的隐者(如陶渊明的《饮酒》)。

牡丹:花开热烈灿烂,一片繁华景象,一派富贵气象,是豪华富贵的象征。

杨花:随风飞扬,轻而易变,是轻薄和不坚贞的象征。

兰花:有“空谷幽兰”的雅称,是典雅高贵不染尘埃的象征。

桃花:象征美人,“人面桃花相映红”

丁香花:象征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桂花:象征团圆,“八月十五桂花香”

枫叶:象征鸿运 ,枫叶不仅至秋呈红色,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丽景色,而且因为“枫”与“封”同音,故有“受封”的意思,在许多图画中,画着一个猴子栖在树上,树上有一个蜂巢也是“封”的意思。

杏花:象征幸福美满。“杏”“幸”谐音。

水仙花:象征来年走运 “水仙”字面意思为“水中的仙人”,由于它正好在春节(旧历年节)前后开花,又称作“年花”,因此就成为来年走运的一个合适的标志。

郁金香:爱的表白、荣誉、祝福永恒。

百合:顺利、心想事成、祝福、高贵。

牵牛花:爱情、冷静、虚幻。

桑梓:象征故乡 《诗经·小雅》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谓家乡的桑树与梓树乃父母所栽,对它要表示尊敬。后人常以桑梓指代故乡。

2寻一些传情达意的话语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红豆生南国,是很遥远的事情。

相思算什么,早已无人在意。

醉卧不夜城,处处霓虹。

酒杯中好一片滥滥风情。

最堪忘却古人诗,

最不屑一顾是相思,

守着爱怕人笑还怕人看轻,

春又来看红豆开,

竟不见有情人去采。

烟花拥着风流,真情不在。

红豆南天出,中原少见枝。王维诗读后,早已惹相思。

硬质如钢颗,铮铮落玉盅。伤心鹃滴血,爱久透深红。

在匣如珍宝,赠卿情义浓。相离抛岁月,缕缕夕阳中。

光阴随鬓老,辗转恨飘蓬。一粒红光豆,相思迭万重。

下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送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喜悦: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思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你知道花语吗

玫瑰花花语: 爱情

- 玫瑰花花语 (白色): 尊敬 / 一心不变 / 天真

- 玫瑰花花语 (红色): 热恋 / 热情的爱 / 一心不变

- 玫瑰花花语 (**): 嫉妒 / 分手

- 玫瑰花花语 (黑色): 我为卿狂

- 玫瑰花花语 (橙色): 秘密情人

- 郁金香花语 (白色): 清纯 / 纯情 / 纯洁

- 郁金香花语 (红色): 爱的表白 / 荣誉 / 祝福 / 喜悦

- 郁金香花语 (粉色): 美人 / 热爱 / 幸福

- 郁金香花语 (紫色): 永远的爱 / 无尽的爱 / 最爱

- 郁金香花语 (**): 高贵 / 珍重 / 财富

- 白百合花语: 纯情的爱

- 香水百合花语: 伟大的爱 / 婚礼的祝福

- 向日葵花语: 仰慕崇拜

- 风信子花语: 欢笑 / 喜悦 / 爱意 / 浓情密意

- 非洲菊花语: 神秘 / 兴奋 / 有毅力

- 太阳菊花语: 如太阳照耀我的生命

- 菊花花语: 清高 / 隐逸

- 蝴蝶兰花语: 幸福 / 温馨

- 紫萝兰花语: 永续的美

- 剑兰花语: 武装 / 用心 / 长寿 / 福禄 / 康宁

- 马蹄兰花语: 声音如音乐般动听

- 康乃馨花语: 母爱热恋

- 秋海棠花语: 亲切

- 毋忘我花语: 真挚的爱

- 薰衣草花语: 等待爱情 / 安静 / 坚贞 / 浪漫的爱

- 桔梗花语: 警戒小心

送不同数目的玫瑰花,有著不同的心意。

01: 只有您 / 情有独锺 / 您是我的唯一

02: 这世界只有你和我 / 你浓我浓

03: 我爱你

04: 至死不渝 / 山盟海誓

05: 我欣赏你 / 无怨无悔

06: 互敬互爱 / 一切顺利

07:我在暗恋你

08: 谢谢你对我的爱 / 请原谅我

09: 愿我俩长欠 / 长相厮守

10: 你是十全十美 / 完美的你 / 圆满

11: 我只在乎你 / 一心一意 / 我的最爱

12: 心心相印 / 每天爱你多一些

13: 友谊永固 / 暗恋

14: 你令我骄傲

15: 向你说句对不起

16: 你令我有点不安

17: 我俩的爱己绝望 / 好聚好散

18: 真诚与坦白

19: 忍耐与期待

20: 我的心在等著你 /两情相悦

21: 真诚的爱 /我的最爱

22: 祝你好运 / 双双对对

24: 思念 / 分秒想著你

25: 祝你幸福

30: 信是有缘 / 无言的爱

33: 三生三世 / 我的至爱 / 我爱你

36: 我心属於你 / 我们的浪漫

40: 至死不渝的爱

44: 至死不渝

50: 无悔的爱 / 我俩终於遇上 / 无怨的爱 / 无怨无悔

51: 求婚 / 求爱

66: 真爱不变 / 顺其自然

77: 相逢有缘 / 我俩喜相逢

88: 用心弥补

99: 我俩的爱天长地久 / 长相厮守 / 坚定

100: 我百分之百爱你 / 百年好合 / 白头偕老

101: 你是我的唯一 / 直到永远

108: 请你嫁给我吧 / 求婚

168: 一路发

365: 天天想你 / 爱你365天

999: 无尽的爱 / 天长地久 / 花卉人生 / 浪漫一生

1001: 忠贞的爱 / 直到永远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一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 “ 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 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 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 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 它也的确还有 “ 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 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这着实、妙!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这里,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 “ 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 零落”, 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在此时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劲节”得以 “ 想见”,正是由于此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赏析二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

意思:

在驿站的外面,在断桥旁边, 无人过问的梅花寂寞地舒展花瓣。 黄昏时候,你已经受不起孤独与忧愁, 哪里还能再忍受狂风暴雨的摧残?! 你无意苦苦争夺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你任凭百紫千红去妒忌恨怨。 即使凋谢后被踏成泥土,碾作尘埃, 沁人心脾的幽香却永远不会消散!

一样来一枝吧

雏菊(延命菊):愉快、幸福、纯洁

匙叶花(Spoon Leaf Flower)

花语:幸福

懂得知足,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羽扇豆(鲁冰花):幸福、悲伤

百日草(百日菊):幸福、思念

侧金盏花:招来幸福

雏菊:幸福、忠诚的爱

风信子:爱意、幸福 白色风信子:爱你获得幸福

福寿草:回忆、无尽的幸福

鹤望兰:幸福、热恋中的情侣

蝴蝶兰:幸福渐渐到来

金盏花:盼望的幸福

铃兰:幸福的到来、把握幸福

茉莉花:幸福、你是我的

四叶三叶草:爱和幸福

安布罗希亚:幸福、你的爱得到了回报

马蹄莲:幸福、纯洁

天竺葵:幸福就在你身边 红色天竺葵:幸福

香雪兰(小苍兰):幸福、信任

月季:幸福、等待希望

栀子花:脱俗永恒的爱、幸福

紫云英:幸福、感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729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