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卖哥特小说,辽宁营口有吗

哪有卖哥特小说,辽宁营口有吗,第1张

我不知道营口有没有卖的 你按这这个去买吧 经典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初) 哥特小说在此诞生,并在浪漫主义时代的洪流中繁荣 1747《克拉丽莎》 Clarissa 赛缪尔·理查森 开创了“女郎—恶棍”这一经典的对立模式 1764《奥特朗拖城堡》 The Castle of Otranto 霍勒斯·沃波尔 哥特小说的开山鼻祖,创立了早期古典哥特式小说的模式 1790《朱莉埃特》 Histoire de Julitte 萨德 1794《凯莱布·威廉斯》 Caleb Williams 威廉·戈德温 1794《尤道弗的奥秘》 The Mystenies of Udolpho 安·莱德克利夫 确立哥特式小说标准样式,使哥特式恶人(villain-hero)进入文学领域 1795《修道士》 The Monk 马修·刘易斯 恐怖型哥特式小说的开创者 1797《科林斯的未婚妻》 Fiancee of Collins 歌德 开辟了正统文学中“吸血鬼”形象的先河 1798《威兰》 Wieland 查尔斯·布朗 恐怖型哥特式小说的代表,具有独创性的浮渣恐怖心理描写影响了后世的一些著名小说家 1797《克里斯特贝尔》 Christable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1799《睡谷》 The Legend of Sleeping 华盛顿·欧文 以桃花源式的乌托邦主题、哥特式风格以及叙述真实性,成为美国短篇小说的经典 1800《朱莉娅》 Julia 萨利·伍德 感伤型哥特式小说的代表 1804《庇护所》 The Asylum 伊萨克·米契尔 1813《麦布女王》 Queen Mab 雪莱 1817《黑色故事集》 Tale of Nights 霍夫曼 1818《弗兰肯斯坦》 Frankenstein 玛丽·雪莱 哥特式小说在其经典时代的巅峰之作,科幻小说的鼻祖 1819《圣艾格尼斯之夜》 Eve of StAgnes 济慈 复兴期(19世纪) 哥特式小说作为半正统文学样式开始复兴,现实主义大师们也用哥特手法描述社会与现实 1819《吸血鬼传奇》 The Vampyre 威廉姆·波利多里 吸血鬼小说的鼻祖 1819《艾凡赫》 Ivanhoe 瓦尔特·司各特 把哥特式的手法完美运用于中世纪历史小说中 1827《拉·古兹拉》 La Gusla 梅里美 1840《怪诞故事集》 Tales of the Grotesque and Arabesque 爱伦·坡 把心里探索与道德探索完美的结合,表现人物灵魂深处善恶冲突的哥特小说大师 1843《古宅青苔》 Moseses from an Old Manse 纳撒你尔·霍桑 1847《呼啸山庄》 Wuthering Heights 艾米莉·勃朗蒂 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哥特的经典之作 1847《简·爱》 Eyre 夏洛特·勃朗蒂 为哥特注入显示的内容和激烈的情感 1852《荒凉山庄》 Black House 狄更斯 惯用哥特式恐怖氛围描写现实,哥特恐怖小说体裁同社会谴责小说体裁结合起来 1866《吸血鬼变形》 Incarnaion of the Vampyre 波德莱尔 1872《卡米拉》 Camilla 雪莉登·勒法努 第一部吧女性吸血鬼写作主角的哥特小说 1891《道连格雷的画像》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奥斯卡·王尔德 1895《空中骑士》 A Horseman in the Sky 安布罗斯·比尔斯 继承爱伦·坡、霍桑哥特传统的同时,有开创了“邪恶灵异”的超自然成分 1897《德拉库拉》 Dracula 布拉姆·斯多克 塑造了哥特史上最著名的“恶棍英雄”吸血鬼伯爵德拉库拉 1898《拧紧的螺丝钉》 The Turn of the Screw 亨利·詹姆斯 1904《古董商灵异故事集》 Ghost Stories of an Antiquary 蒙塔古·詹姆斯 开创考古学式的哥特小说风格 1908《螺旋楼梯》 The Circular Staircase 玛丽·罗伯茨·莱因哈特 连结起了哥特小说与推理小说间的血统关系 转型期(20世纪20年代) 哥特小说发展的中心移到了美国,特别是在南方;哥特开始积极在各个文化领域拓展疆域 1924《通向印度之路》 A Passage to India 福斯特 1936《押沙龙,押沙龙!》 Absalom,Absalom! 威廉·福克纳 美国南方哥特小说开始真正繁荣 1938《鬼魂出没》 Haunted tales of the grotesque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新哥特式代表,现代人哥特情怀的极端演绎 1940《土生子》 Native Son 莱特 运用哥特式恐怖来表现种族主义造成的可怕后果 1943《伤心咖啡馆之歌》 The Ballad of Sad Caff 麦卡勒斯 1952《慧血》 Wise Bolld 奥康纳 具有强烈的南方气息和独特的“哥特式”艺术特色 1954《蝇王》 Lord of the Flies 威廉·戈尔丁 运用了哥特式小说的手法对人性作了深刻的探索 1959《马尔科姆》 Malcolm 珀迪 1966《冷血》 In Cold Blood 杜鲁门·卡波特 1976《夜访吸血鬼》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安妮·赖斯 以其非凡的想象力构建起一个吸血鬼族的史诗 1987《宝贝儿》 Be loved 莫里森 1995《衰落的城堡》 Castle Freak 洛夫克拉夫特 使哥特的影响遍及文学**音乐等各种艺术领域

  小说《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第八部长篇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于一八四九至一八五O年间,分二十个部分逐月发表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语气,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狄更斯出身社会底层,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在狄更斯十二岁那年,因负债无力偿还,带累妻子儿女和他一起住进了马夏尔西债务人监狱。当时狄更斯在泰晤士河畔的华伦黑鞋油作坊当童工,比他大两岁的姐姐范妮在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全家人中只有他俩没有在狱中居住。父亲出狱后,狄更斯曾一度进惠灵顿学校学习,不久又因家贫而永久辍学,十五岁时进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他学会速记,被伦敦民事律师议会聘为审案记录员。一八三一至一八三二年间,狄更斯先后担任《议会镜报》和《真阳报》派驻议会的记者。这些经历有助于他日后走上写作的道路。他一生所受学校教育不足四年,他的成功全靠自己的天才、勤奋以及艰苦生活的磨练。一八三六年,狄更斯终于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而名满天下,当时他年仅二十四岁。

  一八四八年,范妮因患肺结核早逝,她的死使狄更斯非常悲伤,因为在众多兄弟姐妹中,只有他俩在才能、志趣上十分接近。他俩都有杰出的表演才能,童年时曾随父亲到罗彻斯特的米特尔饭店,站在大餐桌上表演歌舞,赢得众人的赞叹。范妮死后,狄更斯写下一篇七千字的回忆文章,记录他俩一起度过的充满艰辛的童年。狄更斯身后,他的好友福斯特在《狄更斯传》中首次向公众披露了狄更斯的早年,小说,根据的正是这篇回忆。狄更斯写这篇回忆是为创作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做准备。他小说主人公取过许多名字,最后才想到“大卫·科波菲尔”。福斯特听了,立刻叫好,因为这个名字的缩写DC正是作者名字缩写的颠倒。于是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便定了下来。

  狄更斯早期作品大多是结构松散的“流浪汉传奇”,足凭借灵感信笔挥洒的即兴创作,而本书则是他的中期作品,更加注重结构技巧和艺术的分寸感。狄更斯在本书第十一章中,把他的创作方法概括为“经验想象,糅合为一”。他写小说,并不拘泥于临摹实际发生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生活素材进行崭新的创造。尽管书中大卫幼年时跟母亲学字母的情景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大卫在母亲改嫁后,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中阅读的正是他本人在那个年龄所读的书,母亲被折磨死后,大卫被送去当童工的年龄也正是狄更斯当童工时的年龄,然而,小说和实事完全不同:狄更斯不是孤儿,而他笔下的大卫却是“遗腹子”。同时,狄更斯又把自己父母的某些性格糅进了大卫的房东、推销商米考伯夫妇身上。

  大卫早年生活的篇章以孩子的心理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早已被成年人淡忘的童年世界,写得十分真切感人。例如:大卫以儿童特殊的敏感对追求母亲的那个冷酷、残暴、贪婪的商人摩德斯通一开始就怀有敌意,当摩德斯通虚情假意地伸手拍拍大卫时,他发现那只手放肆地碰到母亲的手,便生气地把它推开。大卫向母亲复述摩德斯通带他出去玩时的情景,当他说到摩德斯通的一个朋友在谈话中老提起一位“漂亮的小寡妇”时,母亲一边笑着,一边要他把当时的情景讲了一遍又一遍。叙事完全从天真无邪的孩子的视角出发,幼儿并不知道人家讲的就是自己的母亲,而年轻寡妇要求再醮、对幸福生活的热烈憧憬已跃然纸上。又如:大卫跟保姆辟果提到她哥哥家去玩,她的哥哥辟果提先生是一位渔民。大卫看见他从海上作业后回来洗脸,觉得他与虾蟹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因为那张黑脸被热水一烫,立刻就发红了。这个奇特的联想,充满童趣和狄更斯特有的幽默。

《E·M·福斯特文集(八卷)》(英 E·M·福斯特)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9mZN6F7rL9h8V2FJFEPmrw

提取码:ebqc    

书名:E·M·福斯特文集(八卷)

作者:英 E·M·福斯特

译者:苏福忠

豆瓣评分:77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7-31

页数:2624

内容简介:

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批评家,著名的人道主义者,他曾十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有五部小说作品被改编为**;他不但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同时又是拥有最大读者群的作家之一。

E•M•福斯特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最漫长的旅程》(1907)、《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08)、《霍华德庄园》(1910)、《莫瑞斯》(创作于1913—1914年,1971年作者逝世后出版)、《印度之行》(1924);两部短篇小说集《天国公共马车》(1911)和《永恒的瞬间》(1928),后合为《福斯特短篇小说集》(1947);以及广受好评的小说评论专著《小说面面观》(1927,原为在剑桥大学的系列演讲)。上海译文出版社的“E•M•福斯特文集”囊括了这位文学巨匠上述所有的重要作品。

作者简介:

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批评家,著名的人道主义者,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后被母校聘为荣誉研究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最漫长的旅程》(1907)、《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08)、《霍华德庄园》(1910)、《莫瑞斯》(创作于1913—1914年,1971年作者逝世后出版)、《印度之行》(1924);两部短篇小说集《天国公共马车》(1911)和《永恒的瞬间》(1928),后合为《福斯特短篇小说集》(1947);以及广受好评的小说评论专著《小说面面观》(1927,原为在剑桥大学的系列演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990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5
下一篇2024-0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