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来岁月凝铸而成的爱情密码是什么?

千年来岁月凝铸而成的爱情密码是什么?,第1张

 “坡芽”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壮语地名,坐落于滇桂结合部右江上游地区剥隘镇的大山之中,隶属于云南文山的富宁县。驮娘江畔的剥隘镇,不仅是云南通往两广的大门,也是壮族文化的“富矿区”。

 这里生活着50多户壮族人家,虽然不是山花烂漫的日子,但绿树掩映中的小村依然如世外桃源般的存在。橘**的土墙,被火烟熏黑的砖瓦,绿色的竹子、芭蕉和菜畦散布于房前屋后,光亮的石板道,盘升的百年古树,古旧的屋舍,似乎穿越了千百年的时空。

在壮乡,歌伴人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劳作以外的娱乐,坡芽也不例外,人们同样以歌唱表达内心的情感,消磨闲暇的时光。特别对那些憧憬着爱情的青年男女们,歌声更是她们追求爱情,抒发情感的工具。经过千百年的磨砺,一首首体现着细腻如丝、柔情似水、才思敏捷的情歌在这个小村世代相传,成为远近闻名的歌村。

 发现来自于歌手农凤妹家中珍藏的一块宽约一尺,长二尺余的白色土布,上面绘有月、星、树、枫叶、犁、斧、禽、马、人、衣、鸟笼等81个物象符号,每个符号大小约一寸,由仙人掌的汁液绘成,被当地人称为“布瓦吩”,即“把花纹图案绘在土布上的山歌”,翻译成汉语就是“歌书”。农凤妹介绍,这是她们的一本歌书,每一幅图案,代表一首固定的山歌,这块布上的图案记载的是81首壮族情歌,每个图案以歌中用以表情达意的物象描绘记录,只要见到这个图形,即可诵读整首山歌。 《坡芽歌书》所载的81首情歌,81首情歌的对答内容层层递进,一唱一和,环环相扣,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由偶遇到相识、相互倾慕到相恋、最后相约白头偕老、誓同生死的情感表白全过程。其风格形式和表现手法与《诗经》相比可谓异曲同工,毫不逊色。如第一首歌所绘的是一弯半月,歌中以自叙的方式,描写一个青年男子在月光下对影而立,孤独无依,自哀自叹,自伤身世,大有“月出皎兮,姣人僚兮”的古风意韵。一块白布,或者是一根扁担,上面那些爱情的密码化作了娓娓的歌声。在歌声中,男女情愫互生,成就一段姻缘,成为现实中的刘三姐与阿牛哥的爱情故事。《坡芽歌书》上的81个图案和图案中所蕴含的762行歌词,她是一种神秘的文字,是壮乡人嘴边的歌声,是千百年来岁月凝铸而成的爱情密码。

一、彝族土掌房

彝族土掌房是一种彝族民房建筑,多建于斜坡上。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

二、彝族文字

彝族文字为表意文字,又称音节文字,通称老彝文。该文字大约形成于13世纪,据估计,现存的老彝文大约有一万多个字,经常使用的有一千多个。每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没有偏旁和部首,同一字形有多种不同的书写格式,主要为由左向右直书或横书。

三、木制高脚酒杯

彝家人喜欢饮洒,对盛酒器皿更是讲究。盛酒多用牛皮口袋,饮酒多用木制高脚酒杯。这种高脚杯是用木质最好的红椿木旋车而成,用生漆漆好后,再在押上用红、黄、白等色画上彝家古老一丰富多彩的图案,颜色绚丽,小巧玲线,惹人喜爱。

四、烟盒舞

烟盒舞主要流传于石屏、建水、蒙自、开远、元江等县。跳舞时每人两手各拿一只竹皮或水冬瓜本薄片制作成的烟盒。用手指弹响烟盒底,控制舞蹈时的动作节奏。因而取名烟盒舞。烟盒舞又称“跳弦”、“跳罗”、“跳三步弦”。

五、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的隆重节日,除富宁县木央一带白倮人外,境内各地彝族均隆重庆祝,以至传至汉族。这天,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指定场地,斗牛、赛马、赛歌舞;晚上举着点燃的火把,男女互相追逐嬉戏,以表示亲切和吉祥,也表示用火烧去相互身上的邪魔。

六、秆秆酒

彝家人饮酒,常常是“有酒便是宴”,还有“饮酒不用菜”的习惯。饮酒时不分场合地点,也不分生人熟人,席地而坐,围成一个一个圆圈,一端着酒讯依次轮流饮着,所以彝家人又叫饮“秆秆酒”。

-彝族

1、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3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2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2、彝族年

彝族年,彝语称为“库斯”,“库”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节日。“库斯”一般选定在农历10月,庄稼收割完毕的季节。彝族年为3天。彝族年的头夜叫“觉罗基”,过年第一天叫“库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机”。

3、跳公节

即跳弓节,彝语称为“嘈契”,意为“跳弓舞”,也称“孔够”,意为“快快乐乐,祈祷祝福”。跳弓节是居住在那坡县桂滇交界地区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各个村屯过节的具体日期虽不尽相同,一般都在每年农历四月上、中旬举行。

节的来历,据传是有一位祖先曾率领彝人在保卫疆土的战斗中被敌人围困在大山竹林中,情况十分危急。后他们以竹子制造弓箭,奋起反击,终获胜利。凯旋回来,受到族人的热烈庆贺,久而久之,遂成风俗节日。

4、补年节

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还要过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

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

5、赛装节

顾名思义,就是服装,服饰的比赛。这是一个充分显示彝族人民聪明,勤劳,能干的节日。也是一个爱美,选美,比美的日子。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彝族人民都要聚集在一起欢度赛装节。到彝族的赛装节会上观光,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

赛装场,色彩缤纷,满眼都是花花绿绿,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鲜艳服装,一定会令你目不暇接。彝族妇女也很会刺绣,不光在衣服,帽子,围腰上绣花,而且还在挎包,鞋子,鞋垫上绣满了可爱,顽皮的俏丽图案。

世界无法解释的七大奇异景象 1晚上2点32分点蜡烛的人会看到18世纪巫婆的惨死。 2。指甲涂一层黑,一层白,一层红还完好无损,就会有人向你表白。 3夜里4点38分削苹果,如果苹果皮断了,96小时莫名其妙死亡。 40点照镜子,会照到自己的前世和你怎么死的。 5夜里穿黑衣不梳头发的女孩没影子 6将此贴转向5个以上贴坛,就不会被魔鬼缠身,且实现一个愿望。 7不回帖会遭英国魔鬼 偶也是被逼的!

彝族节日有

1、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的隆重节日,除富宁县木央一带白倮人外,境内各地彝族均隆重庆祝,以至传至汉族。据彝族太阳历说法,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太阳在运行轨道上最正的一天,正午时太阳射到人身上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把这天当作喜庆的日子。

2、花脸节

花脸节流传于丘北县境内,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历时3天。节日期间,凡彝家村寨男女青年均欢聚一堂,杀猪宰鸡,备办酒肉饭菜,先敬神灵,再以最好的酒肉请老人先吃,尔后众人才团团围坐,互相敬酒、吃肉。

饭后,就到村头寨尾,用墨汁、锅烟灰互相抹脸,一直抹到满脸满身见黑,笑够累够方休。花脸节即由此得名。

3、草马节

草马节流传于阿扎支系。阿扎十分敬重陪伴自己祖先寻路长途跋涉迁徙的役马,并祈求保护庄稼,每年旧历八月选属马或属鼠日过草马节。相邻村寨不选同一天,便于互相走亲串戚,相互祝贺节日。这天家家做草马,插上各色野花,打扮成五颜六色的骏马。

4、二月八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是巍山彝族人民的年节,节日隆重而热烈。各村寨都要举行活动,其中“栅大路”、“祭密枯”是共同的活动。这天,各村寨都要砍些树枝把进入村寨的各条路口封栅起来,不准外人进入村寨。祭密枯活动在本民族内举行,并且不准妇女参加。

5、沙户比节

“沙户比”为巍山彝语,意为“尝新麦”,时间在农历四月中旬。节日这天,家家户户用新麦面和糯米舂糍耙,蘸蜂蜜敬祖,请亲戚朋友尝新,庆贺小春丰收。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带上糍耙等礼物回娘家探亲。

-彝族

分类: 教育/科学 >> 外语学习

解析:

1rauz/bbs/dispbbsBoardID=22&ID=3628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使用人口在 1700万以上,是中国使用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境内,云南省的开远、元阳、广东省的怀集,贵州省的从江和湖南省的江华等县(自治县)也有分布。各地壮语有不同的名称。广西的中部、西部、北部、东北部和广东连山等地壮族称自已的语言为壮话,武鸣称板话,河池称曼话、凌云、凤山称僚话,德靖、岘广土语区称依话、央话、省话,云南文山和广西龙州称岱话,等等。根据壮语语音特点和词汇差异,可分为北部和南部两大方言,每一种方言内部又分为数个土语区,各土语区基本语词汇相同率在 60%~86%之间。壮语一般有a、e、i、o、u、w(或y)6个基本元音。绝大多数地方复合韵母中的元音有长短的对立。一般有30个声母左右,少的不足20个,多的有40多个。复合声母比较少,除武鸣、邕宁一带有pl、kl、ml之外,其他地方主要是腭化、唇化性质。壮语的韵母分3类:单元音韵母;复合元音韵母;带辅音韵尾的韵母。壮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多数地方有8个调,即6个舒声调和2个促声调。壮语中民族固有词的单音节词占优势,多音单纯词较少。有丰富的近义词。合成词有复合式、附加式两类。单音动词、单音形容词可带上摹声绘形的后附音节,以表示不同的性状和程度,加强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壮语各土语的词汇分类及语法规律相当一致。词汇一般分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和声貌词等12类。以词序和虚词作为最主要的语法手段。句子成分的基本次序是主-谓-宾-补,定语大多在名词之后,指示代词一般放在修饰成分的最末尾。状语通常在谓语之前,有时在谓语之后。壮语受汉浯的影响较大,吸收了不少汉语词汇和一些语法形式。

壮语北部方言 壮语方言之一,分布在广西的驮娘江、右江、邕江一线附近及其以北地区和云南省的邱北、师宗、富宁、广南(北部)等地。广东连山、怀集等地壮语也属北部方言。使用人口约占壮族人口的70%以上。一般有30个声母左右,大都有r声类。除连山土语外,一般没有送气的清塞音声母。韵母多在 70~80个之间。一般有6个舒声调和两个促声调,很少有调类分化。方言内部一致性大,各土语的语法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民族固有词汇相同率在85%左右。语音稍有差别,但对应整齐。

北部方言分7个土语区:

桂北土语区——广西龙胜、三江、融安、永福、融水、罗城、环江、河池、南丹、天峨、东兰、巴马。

柳江土语区——广西来宾、柳江、宜山、柳城、忻城(北部)。

红水河土语区——广西贺县、阳朔、荔浦、鹿寨、桂平、贵港、武宣、象州、来宾(河南)、上林、忻城(南部)、都安、马山,广东连山,湖南江华。

邕北土语区——广西邕宁(北部)、横县、宾阳、武鸣、平果。

右江土语区——广西田东、田阳、百色。

桂边土语区——广西凤山、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云南富宁、广南(北部)。

邱北土语区——云南邱北、师宗。

壮语南部方言 壮语方言之一。分布在广西的右江、邕江以南地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南部。自称有土话、侬话、岱话等种。由于本方言区在地域上与越南接壤,语言上与国外相应的Tho、Nong、Tay (土、侬、岱)可通。有送气的清音声母ph、th、phj、khj、 khw等。一般没有r声类,局部保留也只出现在双调数,多数地方没有j,v声母。韵母有简化的现象,不少地方有声调的分化现象,有些则有合并现象。语法与北部方言差别不大,只有一些虚词和词头、词尾的不同。方言内部词汇-致性较小,如德保和钦州壮语固有词的相同率只在63%左右。

南部方言分为5个土语区:

邕南土语区——广西邕宁(南部)、隆安、扶绥、上思、钦州、防城。

左江土语区——广西天等、大新、崇左、宁明、龙州、凭祥。 德靖土语区——广西靖西、德保、那坡。

砚广土语区——云南广南(南部)、砚山、马关、文山、西畴、麻栗坡(北部)。

文麻土语区——云南文山(南部)、麻栗坡(南部)、马关 (东部)、开远、元阳以及滇东南的一些县。

大抵以郁江、右江、邕江为两大方言界线。各土语内部仍分若干小土语区,且常常隔一条河就不尽相同,有些地方甚至一个村寨都有某些有别于邻村的特点。(《广西百科全书》,《壮族文化概论》)

文字

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为了便于记事和进行交流,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刻划文字符号。这种文字在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中称为sawgoek,意为本源书,即最古老的文字。从广西出土的战国至汉代的文物中看到,这种刻划符号开始出现对物象轮廓的勾勒,有向象形文字发展的趋势,它比结绳记事前进了一步。后来,随着汉文化在壮族地区的广泛传揪播,壮族先民又吸取并仿造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格,创造出sawndip,意即生造字。这就是史籍所称的"土俗字",又叫"方块土俗字"或"方块壮字"。这种文字有的是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汉字注壮语音义,有些是创造的类象形字。

本源书和土俗字是壮族文字发展史上两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学术界一般认为,壮族的土俗字始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师公唱本和民歌抄本传世。壮族的许多传统长诗、神话故事等借此得以保存。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文字没有得到规范和统一,至今亦只在民间的一定范围里应用。现经初步搜集整理,已将流传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壮字字典》出版。"古壮字"这一概念的确认,既反映了其作为一种民族文字的历史存在及作用,又能把传统壮字与今新创的拼音壮文区别开来。它表明壮族的文字历史悠久,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拼音壮文是在本世纪5O年代创造的。建国后,人民 为了提高壮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帮助壮族人民创造了拼音壮文。这套拼音壮文以拉丁字母为字母,以壮族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县的壮语语音为标准音。1957年11月29日,国务院通过了壮文方案,井批准在壮族地区试点推行。至此,壮族人民有了合法的、统一的文字。

古壮字 壮语称sawndip,意即生僻字或生造字,又称土俗书、土俗字、方块壮字,现定名为古壮字。它主要是借助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进行再创造,是壮族古文字发展史上突飞阶段的产物。土俗字产生的年代,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是从唐代开始。唐永淳元年(682年)澄洲(治所在今广西上林县)刺史韦敬办撰写的《澄洲无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文中,就有□(夕+一)、□(林+田)等字,这些已成为形、声、义统一的、结构固定的文字。到了宋代,土俗字的运用更加广泛,据范成大于淳熙二年(1175年)所著的《桂海虞衡志》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约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邑皆然。今姑记临桂数字。虽甚鄙野,而偏傍亦有依附。□(音矮),不长也。□同(音稳),坐于门中,稳也。□(大+坐)(亦音稳),大坐亦稳也。□(亻+小)(音袅),小儿也,□(不+大)(音动),人瘦弱也。□(不+生)(音终),人亡绝也。(石+打)(音腊),不能举足也。(女+大)(音大),女大及娣也。□(石+山)(音磡),山石之岩窟也。闩月(音撺),门横关也。他不能悉纪。余阅讼牒二年,习见之。"关于土俗字的字形及其应用,宋代庄禅的《鸡肋篇》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书也有所记载。到了明代,土俗字已成为壮族民间的书面文学用字。清初浔州(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推官吴淇的《粤风续九》中,采录有俍、壮的"扇歌"、"担歌"和"巾歌",即壮族男女把情歌写在扇面,刻在扁担和织(绣)在花巾上以此为信物,相赠定情。并称其"文如鼎彝,歌与花鸟相间,字亦如蝇头"。有的地方用土俗字编写的歌本数以箱计。清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卷8《刘三蛆》条中说:"凡作歌者,毋论齐民与、瑶、壮人、山子等类,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录焉,不得携出,渐积遂至数箧。"产生于明代,流传于右江河谷的二万行《嘹歌》,就是以土俗字抄本传世的。道光十一年(1831年),广西宜山县安马乡古育村廖士宽墓的诗碑,全用土俗字写成。碑上刻有一首五言勒脚体壮歌共120行,生动而详尽地表白了作者的身世和晚年悲凉的情景。壮族民间的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剧本、寓言、楹联、碑刻、药方、家谱、契约等,多用土俗字记录并流传。在壮族的文化发展史上,土俗字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拼音壮文 壮族拼音文字。以拉丁字母为字母,用以拼写壮语标准音的-套书写符号系统,是法定的壮文。1955年,在南宁召开的壮文工作会议上决定:以北部方言为基础,以武鸣县的语言为标准音,创制壮文。根据决决定,1955年12月制订了壮文方案,经过2年的试行、修改后于1957年由政务院批准公布推行。 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这套文字系统作了修改,把非拉丁字母符号全部改成拉丁字母,以词为书写单位,移行时必须保持完整的音节。拼音壮文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力推行。 1981年后,壮文进入学校,用壮文翻译了小学、中学、中师和高等学校教材。广西民族报以壮文为主,《三月三》文学杂志也出壮文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各类壮文图书数百种,部分马列著作、国家文献也翻译成壮文出版。

2壮族文学

ndcgov/datalib/2004/FolkCustom/DL/DL-20031229135715/

3bdfsz/oldweb/minzu/zhuangzu/index

4hhgov/whwx/zhuangzu/2002/2002-11/2002-11-01/_2/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文,全国壮语分为北部和南部两个方言。红河州的“布依”语(侬人话)属南部方言,“布雅依”语(沙人话)属北部方言,“布傣”语(土佬话)同南部方言比较接近。壮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根据史籍记载,壮族由于长期和汉族密切交往,很多人不但“能习汉语”,而且“知读书”、“知向学”,能使用汉文。11世纪时期,曾有学过汉文的壮族根据汉字的形、音、义的规律,采用汉字和两个字相切的记音记义方法,创造过一种方块字——土俗字。但仅限于宗教经文、山歌和书信使用,没有广泛流传。1956年国家为壮族人民创造了一种拼音文字的壮文,但红河州至今未推广使用,原因是大多数壮族都懂汉语文。

5chinabte/minzu/Show_mzxsArticleID=88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528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2
下一篇2024-01-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