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接龙

古诗接龙,第1张

古诗接龙

1、《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商歌》

宋罗与之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4、《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新嫁娘》

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7、《送灵澈》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8、《画》

唐高鼎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9、《山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0、《一去二三里》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11、《书窗即事》

宋朱淑真

花落春无语,春归鸟自啼。

多情是蜂蝶,飞过粉墙西。

12、《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3、《风鸢图》

明徐文长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晴天。

14、《咏石牛》

明侯尧封

田入乡间少,时将孟夏终。

如何尚高卧,不起助农功?

15、《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6、《忆住一师》

唐李商隐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烟炉销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17、《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8、《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9、《自题墨竹》

宋刘延世

酷爱此君心,常将墨点真。

毫端虽在手,难写淡精神。

20、《赠窦家小儿》

唐张祜

深绿衣裳小小人,每来听里解相亲。

天生合去云霄上,一尺松栽已出尘。

适合表白的古诗 表白古诗

适合表白的古诗

1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2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3张籍: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4温庭筠: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5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6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云案元夕〉

7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 秦观〈鹊桥〉

8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9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 杜秋娘〈金缕衣〉

10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李白《清平调之二》

11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桐》

12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李煜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李煜 《更漏子 金雀钗》

13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朱淑真〈山查子〉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司马光〈西江月〉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玉楼春〉

古诗对联

上联:千山鸟飞绝

下联: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上联:白日依山尽

下联: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上联:会当凌绝顶

下联: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上联:国破山河在

下联:城春草木深入(杜甫《春望》)

上联:空山不见人

下联: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上联:明月出天山

下联: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上联:相看两不厌

下联: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上联:种豆南山下

下联:草盛豆苗稀(陶渊明《田园田居》)

上联:青山遮不住

下联: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上联:不识庐山真面目

下联: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上联:山重水复疑无路

下联: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上联:横看成岭侧成峰

下联: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上联:欲穷千里目

下联: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上联:沉舟侧畔千帆过

下联: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上联:问渠哪得清如许

下联: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上联:人有悲欢离合

下联: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上联:会当凌绝顶

下联: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上联:竹外桃花三两枝

下联: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上联:不畏浮云遮望眼

下联: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上联:海日生残夜

下联: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上联:等闲识得东风面

下联: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上联:旧时王谢堂前燕

下联: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上联:野火烧不尽

下联: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上联:采菊东篱下

下联: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上联:晨兴理荒秽

下联:戴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上联:开轩面场圃

下联: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上联:茅檐长扫净无苔

下联:花木成畦手自栽(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上联:谈笑有鸿儒

下联: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上联:最喜小儿无赖

下联: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上联:黄发垂髫

下联: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上联:读书破万卷

下联:下笔如有神(杜甫)

上联:纸上得来终觉浅

下联: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上联:问渠哪得清如许

下联: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上联:学而不思则罔

下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上联:春蚕到死丝方尽

下联:蜡炬成挥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上联:落红不是无情物

下联: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上联:横眉冷对千夫指

下联: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上联:鞠躬尽瘁

下联:死而后已(诸葛亮)

上联:僵卧孤村不自哀

下联: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上联:捧着一颗心来

下联:不带半棵草去(陶行知)

上联:欲为圣明除弊事

下联: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上联:采得百花成蜜后

下联:为谁辛苦为谁甜(蜜蜂)

上联:国破山河在

下联: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上联:烽火连三月

下联: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上联:朔气传金柝

下联: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上联:此去泉台招旧部

下联: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上联:角声满天秋色里

下联: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上联:夜阑卧听风吹雨

下联: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上联:君子于役

下联: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上联:折戟沉沙铁未销

下联: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上联:先天下之忧而忧

下联: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上联:长风破浪会有时

下联: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上联:壮志饥餐胡虏肉

下联: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上联:男儿何不带吴钩

下联: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上联:天下兴亡

下联:匹夫有责(顾炎武)

上联:但使龙城飞将在

下联: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上联:欲为圣明除弊事

下联: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之蓝关示侄孙湘》)

上联:先天下之忧而忧

下联: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上联:了却君王天下事

下联: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

上联:宁做流浪汉

下联:不做亡国奴(丰子恺)

上联:国破尚如此

下联: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上联:锦绣河山好收拾

下联:万民尽做主人翁(朱德)

上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下联: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上联:志不强者智不达

下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上联: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

下联: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上联:生当做人杰

下联: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上联:但愿人长久

下联: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上联:遥知兄弟登高处

下联:便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上联:海内存知己

下联: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上联:桃花潭水深千尺

下联: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

上联:山回路转不见君

下联: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上联:孤帆远影碧空尽

下联: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上联:劝君更进一杯酒

下联: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上联:我寄愁心与明月

下联: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上联:何当共剪西窗烛

下联: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上联:莫愁前路无知己

下联: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上联:日暮乡关何处是

下联: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上联:举头望明月

下联: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上联:春风又绿江南岸

下联: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上联:君子之交淡如水

下联: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上联:黄河远上白云间

下联: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上联:白日依山尽

下联: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上联: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下联: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上联:大漠孤烟直

下联: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上联:欲渡黄河冰塞川

下联: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上联:江流天地外

下联: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上联:孤帆远影碧空尽

下联: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上联:天门中断楚江开

下联:碧水东流到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上联:日出江花红胜火

下联: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上联:粉身碎骨浑不怕

下联: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上联:出淤泥而不染

下联: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上联:举世皆浊我独清

下联: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上联:苟全性命于乱世

下联: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上联:非淡泊无以明志

下联: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上联:不戚戚于贫贱

下联: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上联:不以物喜

下联: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上联:取义成仁今日事

下联: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梅岭三章》)

上联:毅魄归来日

下联: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上联:生当做人杰

下联: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古诗秋思

古诗秋思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1、意万重:形容表达的思念很多。

2、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3、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4、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说不尽。

译文:

洛阳城里吹起了萧瑟秋风,

要写家信禁不住心绪万重。

又恐匆忙倾述诉不尽情思,

捎书人临行又打开我信封。

赏析: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讲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玛丽外宿中》是韩国KBS电视台自2010年11月8日起在月火档播出的爱情剧。改编自韩国漫画家元秀莲所绘制之同名漫画,由洪硕九编剧,仁恩雅编剧,张根硕、文瑾莹、金材昱、金孝珍等主演。

该剧讲述一直与恋爱无缘的魏玛丽,通过偶然的机会同时与乐队主唱姜无缺和富二代郑仁相识,为了寻求真爱决定分别与两人进行100天的模拟婚姻生活的故事。

韩剧经典合集

1234     

宋之问诗《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赏析:这首诗是宋之问(此诗作者一说是李频,此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像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宋之问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712年),并没有显赫的门第家世。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比德同道。理阃探索词源论讨”,多才多艺,不仅“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唐高宗时做到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饶著声誉。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成当时佳话美谈。上元二年(675年),长得身材高昂、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上了仕进正途。 

宋之问春风得意之日,已是武则天皇后实际把握朝政之时。武后承应“贞观”,励精图治,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问以才名与杨炯被召分直内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参军。永隆二年(681年),又与杨炯同入崇文馆充学士。天授元年(690年)秋,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敕召宋之问与杨炯分直于洛阳西入阁。15年间,宋之问很快由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为世人钦慕。唐朝学士之职,以文学言语被天子顾问,出入侍从,礼遇尤宠。家世低微的宋之问以此更是感恩耀荣,视为得秩于禄的捷径与保障。他在《奉敕从太平公主游九龙潭寻宴安平王别序》中说:“下官少怀微尚,早事灵丘,践畴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树,情可何之。”典型地表白了他的这种心态。武后雅好文词乐章,宋之问巧思文华取幸。一次游洛阳龙门,武后命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后赏赐锦袍。及宋之问《龙门应制》诗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称善”武后夺东方虬锦袍转赐给他。这样的予夺,既反映了武后对靡丽颂德诗风的提倡,也表现了宋之问这时的创作方向,对他的声名和地位都有很大的影响。武周时期,宋之问不仅扈从武后朝会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乐优游,自感“志事仅得,形骸两忘。”这样的追求和生活使他逐渐沉溺和堕落,并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之中。 宋之问在武后晚年先后转任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武后媚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雅爱其才”,召他与好友杜审言、阎朝隐、沈佺期、王无竞、尹元凯及李适、富嘉谟、刘允济等文士预修。宋之问与阎士隐等多代工张赋篇入集,倾心媚附。书成,于长安二年( 703年)迁司礼主簿。神龙元年( 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等友皆遭贬谪。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诸事艰难,慕念昔荣,次年春便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张伸之与王同皎等媒诛宰相武三思(时张柬之被贬),后使人告密,擢任鸿胪主簿,“由是深为义士所讥”。景龙元年( 707年)七月,太子杀武三思父子后死事,宋之问上表歌颂武氏父子功德,请造唐中宗神武颂碑,探获赏识,于次年迁考功员外郎,并与杜审言、武平一、沈佺期、阎朝隐等首选修文馆直学士,“及典举,引拔后进,多知名者。”其时朝廷朋党争立,由于他倾附安乐公主,遭太平公主忌恨,进言中宗.于景龙三年( 7O9年)将他下迁越州(今浙江绍兴市)长史。 

唐中宗年间的政治动荡及个人宠辱无常的经历,使宋之问感触良深,而由朽烂陈腐的宫廷来到清新秀丽的水乡,也使他开始涤净心灵,境界升华。他在越州写的《祭禹庙文》,在真诚歌颂了大禹治水、救灾拯民的千古圣德之后写道:“先王为心,享是明德。后之从政,忌斯好佞。酌镜水而励清,援竹箭以自直;谒上帝之休佑,期下人之苏息。”反映了这种思想情感上的转变。因此,他在越州登山涉险,访察民生,“颇自力为政”诗歌创作也开始转入了健康清新的轨道,“流布京师,人人传讽。”但是,就在宋之问开始走上“新生”之路的时候,又一次宫廷政变将他逼上了绝境。景云元年( 710年)六月,临海郡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以宋之问尝附二张及武三思诏流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后以赦改桂州。先天元年( 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于徙所,结束了最后的人生旅程。 

宋之问政治上无足称道,品行也多有可讥,但却是知名当世的诗人。由于宫廷诗人的局限,代笔捉刀的束囿,志向理想的低浅,他的诗文不少是歌颂功德、粉饰太平、浮华空泛之作,但随着颠簸人生,接触社会,历练生活,他也创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他在杨炯死后写的《祭杨盈川文》,采用四四制式,字字有声,句句华歆,内容言简辞切,悲凉真挚,催人泪下,与他代笔写的《为宗尚书祭梁宣王文》、《为宗尚书兄弟祭鲁忠王文》等相比,文华情感,殊若天壤。 

作为文人,宋之问也因其低劣的人品而遭人唾弃,不仅表现在其对待政治趋炎附势的态度上,也表现在一桩广为流传的命案上。自古凡是文人都爱好文字,一日宋之问见其外甥刘希夷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颇有妙处,便想占为己有,刘希夷不从,宋之问于是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压死,被称作“因诗杀人”。 

作为诗人,宋之问年轻时即已知名,“尤善五言诗,其时无能出其右者。”从《宋之问集》和《全唐诗》所收作来看,他对当时体裁多能把握,运用熟谙,佳作名句也有可观。如短歌《冬霄引·赠司马承桢》诉友情句:“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枯幽幽吟劲风。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五言古诗《题张老松树》喻高洁句:“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七言古诗《明河篇》思征夫句;“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向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城都卖卜人。”五言绝句《送杜审言》表离别:“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五言长律《灵隐寺》绘胜景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皆清新坦易,抒情真挚,畅美如画。宋之问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对诗的声律化有重大贡献。他与沈佺期在齐、梁沈放、庾信到初唐四杰创作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加以实践和总结,使律诗各体制都达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并运用这种形式,写出了优秀的作品,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

父名宋令文,唐高宗时为左骁郎将,东台详正学士,善文辞,工书法,膂力过人,时称“三绝 ”。宋之问受其父影响,亦善诗文,与“善剖决”的韦善心并称户部“二妙 ”,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公元675年(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及第,初与杨炯分直内教,历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常扈从游宴,写过不少应制诗。宋之问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第1集

剧情简介:韩国王朝记录:1609年8月25日,江陵山区出现不明飞行物。在不明飞行物出现之前,十五岁的少女千颂伊还未过门嫁到娘家便成了“望门寡”, 望门寡”意指新娘还未与新郎正式入洞房新郎便不幸去世,十五岁的千颂伊便遇到了这样的事情,由于世俗的规定,她不得不在仆人的陪同下向娘家方向赶去,从此以后将成为一名寡妇不得再嫁。

第2集

剧情简介:几百年前,外星人都敏俊来到地球融入到人类的生活当中,韩国的一座小城镇中生活着许多百姓,百姓们安居乐业每天活在快乐幸福当中,都敏俊来到小镇中潜入到一所木屋中更换衣服,在换衣服的过程中他使用魔力停止时间,镇上的百姓立即像是被人使了定身术一样无法动弹,所有的人都保持着一动不动的姿势。

第3集

剧情简介:都敏俊将千颂伊带到天台上,掏出之前拾到的千颂伊的钱包,展示其中一个小女孩的相片,追问千颂伊是否认识相片中的小女孩,千颂伊见都敏俊神色焦急,一时之间充满了警疑,并没有向都敏俊透露相片中的小女孩是谁。时间回到几百年前,小宜花与都敏俊站在树林中谈话,都敏俊身着古装与小宜花相视而立,小宜花知道都敏俊不是普通人类,于是将心中感想说了出来,认为世界上除了人类以外还有其它神秘莫测的类人生物。

第4集

剧情简介:千颂伊参加好友婚礼的时候穿了一双水晶皮鞋,正在电话亭中打电话的都敏俊从路边大屏幕看到千颂伊脚上的女鞋,一时之间只觉有些不可思议。事后都敏俊与张英牧见面,将之前看到的景象说一了遍,不知不觉中,都敏俊的思绪回到了几百年前。几百年前宜花在都敏俊的护送下回到娘家大门外面,开门的仆人猛然看到宜花归来,还以为看花了眼睛

第5集

剧情简介:都敏俊将昏迷不醒的千颂伊抱回房中休息,由于千颂伊沉睡不醒,都敏俊忽然产生冲动亲吻千颂伊,千颂伊从睡梦中苏醒过来,平静地看着都敏俊,认为是在做春梦,都敏俊将千颂伊苏醒过来,一时之间只觉有些难堪。千颂伊并不将都敏俊的亲吻放在心上,柔声嘀咕了几句是在做梦的话语,她继续闭眼睡去,都敏俊生怕千颂伊着凉,赶紧轻手轻脚拉过被盖盖到千颂伊身上。

第6集

剧情简介:都敏俊坐在车中接受探员朴警官的审问,由于感应到了李载京前往千颂伊家中,都敏俊二话不说打开车门逃走,朴警官见都敏俊逃走赶紧跟着从车中追了出来,二人一前一后相隔百步距离紧跟不放,都敏俊心急如焚全然不将朴警官的喊话放在心中,撒腿快步向着千颂伊家中跑去。在奔跑过程中都敏俊的思绪回到几百年前跟宜花逃亡的夜晚,当时一大批官兵紧紧追捕宜花,由于都敏俊受了伤,宜花劝说都敏俊向其它方向逃走,她不希望再次牵联到都敏俊。

第7集

剧情简介:千颂伊过生日的当天,李辉京专程带着千颂伊来到了摩天轮上游玩,两人全然不知道都敏俊就站在摩天轮下面。李辉京一直就对千颂伊充满好感,趁着坐摩天轮的机会向千颂伊大胆表白,希望千颂伊能给一个答复,千颂伊看着李辉京迟疑不决,不知是否接受李辉京,站在摩天轮下面的都敏俊忽然感觉到了心碎,他非常不想听到千颂伊接受李辉京的话

第8集

剧情简介:二个男人在汽车上做了手脚,其中一个男人负责望风,另外一个男人将汽车刹志弄坏,完事之后两个男人将千颂伊弄进车中发动汽车,千颂伊苏醒过来赫然发现汽车失去控制,情急之下一边操控汽车一边大声呼救,都敏俊站在天台上静静倾听千颂伊呼救的声音,在汽车即交坠入悬崖的一刻赶了过来,伸手拦停了汽车。惊魂未定的千颂伊坐在汽车中惊骇的看着都敏俊

第9集

剧情简介:都敏俊在教室上给学生们上课,在上课的过程中回想起了与千颂伊在一起的情景,千颂伊对都敏俊不屑的态度狄狄于怀,要求都敏俊给她十五秒钟时间,到时一定会有办法勾引都敏俊。都敏俊对千颂伊的行为不以为然,认为千颂伊不可能会吸引住他,千颂伊见都敏俊不相信她的话,索性拿起手机设置好了十五秒的时间,随后坐在都敏俊面前挤眉弄眼尽力营造一种妩媚的状态。

第10集

剧情简介:李辉京劝说千颂伊搬家,千颂伊左思右想同意了李辉京的提议,临行之时她专程写了一封信给都敏俊,结果写完信件的时候千颂伊意外发现了一片碎玻璃,看着手中的碎玻璃,千颂伊渐渐回想起了数日以前被人陷害坐车要坠崖的情景,当时正是都敏俊出现站在车头前方,伸出双手抵住了汽车前冲之势,由于惯性原因车头玻璃尽数破碎,当时的碎玻璃片就跟千颂伊手中的碎片一模一样。

第11集

剧情简介:都敏俊有东西要交给检察官刘锡,李载经一路跟踪都敏俊来到野外,下车掏出手枪对准了都敏俊,都敏俊见李载经已经产生了杀心,脸上并没有露出一丝恐惧的神色。李载经举枪对准都敏俊,杀气腾腾扣动了扳机,枪声响过之后都敏俊奇迹般的消失不见,李载经惊骇之下盯着面前的空地看了片刻,始终无法想明白为何都敏俊会消失不见。

第12集

剧情简介:都敏俊手中握着物品来到马路上,虽然已经提前预知即将被汽车撞倒,都敏俊还是走到了马路上,他刚刚在马路上站定,一辆汽车从左边方向开了过来,迅速将都敏俊撞倒在了地上。都敏俊倒在血泊中手中紧紧握着物品,驾驶员下车来到马路上,弯腰拿走了都敏俊手中的物品,汽车离去之后,夜空飘下了鹅毛大雪,都敏俊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任由大雪覆盖身子。

第13集

剧情简介:都敏俊将千颂伊带到一处博物馆中,透露当年营救千颂伊的人就是他自己,千颂伊惊讶的看着都敏俊,一时之间有些不敢相信听到的真相,都敏俊已经决定将心中秘密说出来,在千颂伊惊讶的目光注视下,都敏俊将自己的外星人说了出来,透露早在四百年前遇到了一个女孩,由于千颂伊长得与女孩非常像,所以都敏俊对千颂伊有了一份特别的情感,每次千颂伊遇到危险的时候都出手搭救。

第14集

剧情简介:千颂伊拍广告冒着生命危险吊钢丝从高空起跳,钢丝无法承受重量在半空断裂,千颂伊发出惊呼声向地面坠落,李辉京为了搭救千颂伊上前搭救,结果被千颂伊撞倒在地上昏死过去。急救车随后来到事发现场抬走了千颂与李辉京,都敏俊得知千颂伊发生意外,愤怒之下向李载景的办公室赶了过去,李载景已经从网络上看到了千颂伊发生意外的新闻,一想到千颂伊很有可能死去,李载景欣喜之下露出得意洋洋的笑容。

第15集

剧情简介:入夜,千颂伊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都敏俊趁着千父在病房熟睡,悄悄潜入病房亲吻千颂伊的额头,千父并不知道都敏俊来过病房中,苏醒过来之后来到女儿千颂伊身边握住了女手的手。千颂伊从昏迷状态中醒了过来,一见父亲坐在病床旁边,千颂伊露出惊讶的神色,坐起身子询问父亲多年以来去了何处,千父见千颂伊苏醒过来,愧疚之下自责当年不应该抛下千颂伊。

第16集

剧情简介:千颂伊参加拍戏被导演遗忘,都敏俊来到拍摄场地打算送千颂伊回家,千颂伊却提出跟都敏俊断绝来往,不等都敏俊回过神来,千颂伊转身向前走去,走了几步千颂伊意识到了不妙,发现自己的身体慢慢飘了起来,不等千颂伊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她已经不由自主飘到了都敏俊身边。都敏俊平静的看着千颂伊,忽然张嘴亲吻了千颂伊,千颂伊没有料到都敏俊会亲吻她,一时之间站在当场不知所措,短暂的惊讶过后,千颂伊询问都敏俊是否喜欢她。

第17集

剧情简介:都敏俊与千颂伊坐在火堆旁边闲聊,都敏俊一本正经看着千颂伊,希望接下来的一个月内能带着千颂伊做完所有想做的事情,千颂伊狐疑地看着都敏俊,搞不懂为何都敏俊说出莫明其妙的话,都敏俊见千颂伊无法理解他的话中之意,只得如实透露还有一个月就要离开地球。千颂伊听完都敏俊的话吃了一惊,当即询问都敏俊多久才返回地球,都敏俊面色悲痛看着千颂伊,含着眼泪默不作声,千颂伊见都敏俊不回答她的话,心中急了起来

第18集

剧情简介:大雪纷飞的晚上,千颂伊在冰冷的屋外四处寻找都敏俊,都敏俊站在不远处静静注视千颂伊,心中渐渐升起了感动,千颂伊并不知道都敏俊就站在远处,直到都敏俊出现,千颂伊才惊喜的询问都敏俊去了何处。都敏俊深情款款注视着千颂伊,当场表示再也不离开地球,千颂伊听完都敏俊的话产生了担忧,非常害怕都敏俊留在地球会影响身体健康

第19集

剧情简介:张英牧约见了千颂伊,将都敏俊如何深爱千颂伊不肯回外星球的经过说了一遍,千颂伊听完张英牧的话流泪满面,心如刀割忧心于都敏俊的处境。都敏俊来到李辉京居住的房间外面,由于房门紧闭无人开门,都敏俊只得施展超能力进入房间,坐在沙发上的李辉京见都敏俊不明不白出现在客厅中,笑称都敏俊果然是超能力人士。待都敏俊坐到沙发上,李辉京面色悲痛提起了千颂伊,心中非常羡慕都敏俊能获得千颂伊的芳心

第20集

剧情简介:都敏俊带着千颂伊来到荒野游玩,两人升起火堆坐在火边聊天,都敏俊掏出一枚戒指向千颂伊求婚成功,千颂伊虽然非常深爱都敏俊,但是一想到都敏俊继续留在地球上会受到危害,千颂伊立即狠起心肠劝说都敏俊离开地球。二人在荒野过夜的时候,城市中的许多媒体都在四处寻找两人,一些记者专程跑到认识千颂伊居民家中,向居民打探千颂伊的去向。

第21集

剧情简介:随着时间推移,都敏俊掌握了诀窍可以长时间出现在地球上,虽然最后也会消失,但有时候可以在地球上待到一二年才消失。都敏俊最后一次与千颂伊相处的地点是一处屋子中,两从躺在摇椅上悠然自得感受美好的人生,都敏俊手中捧着一本书本,还没来得及读完书中故事再次消失不见。都敏俊再次离开地球,千颂伊抬头看着迷离的夜空,思绪飞到了遥远的星系当中,下次见面将在何时,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千颂伊对都敏俊亘古不变的爱。

  初春,襄阳城外的田野一片绿意。

  温煦的阳光中,一个男人沿着草叶蓬茸的小径徐徐而行。远处,秀雅的岘山二十几座山峰高低翘立,峭然竞秀,山色映衬着襄阳古城青色的城墙,一片静谧。

  男人年纪不大,一袭圆领袍衫,头戴襆头,腰束革带、足踏锦靴,边走边观望四周景色,有时,也会伫立片刻,凝神眺望远方。垂落在肩背上的襆头两角,犹如两条飘带,与男人宽大的袍袖一起,在春风中飘起飘落,衬托出男人的俊逸和孤傲。

  初春的郊外,田野空旷宁静,汉江江畔游人稀少,只有江水默默流淌。不远处几个孩童的笑闹声,惊动了草地里一群鸟儿,叽喳着飞向远处的一片树林。男人露出一丝微笑,目送鸟群飞远,又敛住笑容,眉头紧锁。继而,他仰望寥廓的大唐天空,发出一声轻微的叹息。

   据李白年谱载,公元七三四年(开元二十二年),李白到达襄阳。前一年,他与许氏分家,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而恰恰这一年,其女平阳诞生,可谓一哀一喜。三十四岁的李白,在这个家事纷扰的时候,居然有闲情逸趣在襄阳城外踏春散步,不能不令人费解。

  其实,李白一生胸襟博大,志向高远,一直以大鹏自喻,渴望“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大展宏图。而三十四岁,恰恰正是他享誉诗坛,踌躇满志,大鹏思飞之际。他身影出现在古城襄阳,自然并非完全出于游历名山大川之意,而与他一直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李白此次来襄阳,是要见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历史上不见经传的韩荆州。

  韩荆州,即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这个人无论为官政绩还是诗文著述,都乏善可陈,史书或者文选上难觅踪迹。此时,已经在初唐诗坛声名鹊起的李白,其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都广为流传。譬如《蜀道难》、《峨眉山月歌》、《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可谓异军突起。他特意到襄阳来拜谒韩荆州,完全源于渴望施展个人宏大的政治抱负和盛行唐代的干谒时风。不过,如此一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绚烂的一笔。李白一生吟诗无数,文章极为稀少,但却在这一年的襄阳,挥就了一篇千古流传的文章《与韩荆州书》,让后人们记住了一千多年前汉水江畔的这个初春。

   二

  干谒,为某种政治目的而求见或请求推荐的交际行为,诗歌文章是干谒的主要手段。干谒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由来久矣。远在先秦时期,它就伴随“士”阶层的兴起和逐步活跃,而成为一种普遍的政治活动,隋末唐初,随着封建制度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科举制度的推行,干谒现象愈演愈烈,达到顶峰时期。成为唐代知识分子改变个人命运,实现个人价值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自隋唐科举以来,渴求功成名就的文人墨客对之趋之若鹜。为了向权贵者显示其政治才能或者文学才华,而得到引荐,踏入仕途,他们往往投诗献文于朝中达官显宦以及地方长官、考官,委婉地表露自己渴望从政当官的心迹。重在推介自己,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因而,形成了一种诗歌文章体裁——干谒诗文,其中以诗歌诗居多,干谒诗也就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高适在其《行路难》中,就无限感慨地说:“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真实地反映了干谒之风盛行于唐的历史。李白干谒韩荆州,是唐朝宏观历史背景下封建诗人跃跃欲试追求功名的一个缩影,干谒诗文,也就成为我们管窥封建人才制度和封建文人命运的一处景观。

  干谒,具有十分明显的历史特征,隋唐很多著名诗人都曾难脱其俗,走过干谒之路。李白一生更是沉迷于干谒,“遍干诸侯”。李白才气冲天,生性孤傲,不屑经由进士、明经等常规考试方式进入仕途,而是寄希望于有朝一日蒙受帝王赏识,获得器重。他曾拜谒张洎,谋求面见玉真公主,然而,居终南山一月有余,遭受各种冷遇,却无果而终。也曾入京谋求机遇,蒙长安北门之厄,旋即离开长安,漂流在河南、湖北等地。在一系列入仕挫败面前,三十四岁的李白矢志不渝,仍然没有放弃。他按捺不住那种澎湃的政治抱负,一边广交朋友,一边寻觅入仕机会,终于低下高傲的头颅,把干谒的目光落到了韩荆州身上。

  其实,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我们也能从历史中找到李白“遍干诸侯”一些具体原因的蛛丝马迹,让这段文学史变得丰富、充实。

  史载,公元七三二年(开元二十年)——也就是李白拜谒韩荆州前两年——十月,玄宗到洛阳以北(今山西省一带)地区出巡,诏令巡幸所至,地方官员可将本地区贤才直接向朝廷推荐。地方官员有直接向朝廷推荐人才的权利和责任,这也就意味着,开通了一条士人直接进入朝廷的路径,而且是捷径,可以省略一些不必要的环节(诸如官员之间相互推荐)。这个消息对于李白来说,无疑是欣喜振奋的。这是一条进入仕途的最佳路径。正因为如此,他才主动上门,拜谒韩荆州这个地方官。

  于是,那个大唐初春的夜晚,在襄阳客栈昏黄的灯光下,一个男人一挥而就,书写出《与韩荆州书》。书罢,掷笔于几,仰望窗外春月,充满期冀。

  秉持“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入仕的机遇。

   三

  《与韩荆州书》是李白很少见的散文作品,典型的干谒之作。全文六百言,恣肆汪洋,纵横捭阖,意气风发,气贯日月。尽情展现了一个大诗人高贵的灵魂和博大的气场。

  按照干谒诗文的文体特征,作为求人举荐的文字,必须具备两个特点。其一,放低姿态,语气态度谦卑,既要高度揄扬举荐者,表达景仰和尊重之意,同时也要把自己放在一个相对卑微的位置上,以此达到干谒的效果。其二,干谒诗文是文学作品,既有艺术价值,也有实用价值。换而言之,既能展现文学才华,给举荐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享受,感染举荐者,同时也能道出干谒心声,表达干谒目的。所以,干谒诗文最忌直言,大多用语精妙含蓄,其突出特点是采用比兴手法,巧譬妙喻,委婉曲折地表达其难以坦陈的心迹。

  干谒文体的文学性和实用性相互存在,也相互矛盾,相互制约。文人大都恃才倨傲,羞于礼下于人,但为了踏上仕途,只能忍受屈辱,用文字献媚于权贵,情形自然十分尴尬。用诗文干谒,称之为“执贽”,“贽”者,谒见之资,即文人用“所业”(诗文)作为谒见礼献给达官显贵,以表达敬仰、尊敬和忠诚之意。也就是所谓的“执贽以相见”,是当时干谒的一种必须的礼节。譬如,韩愈就曾写过《上贾滑州书》,云:“愈,儒服者,不敢用它术干进,又惟古执贽之礼,窃整顿旧所著文一十五章以为贽……小子之志,可见于此书。”奉上见面礼展示文采,又自称“小子”,一种难堪的自我表白,可谓谦卑得屈辱。那时韩愈二十三岁,有点初生牛犊不怕死的精神,考试失败后,就给当时辅佐天子议政的宰相级别的贾耽写了这封干谒文。当然,可以想象,这份“投名状”泥牛入海。

  尽管,干谒诗文在当时很是流行,一些耿介文人,还是以干谒为耻。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曰:“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北史·郦道元传》也载:“(第道约)好以荣利干谒,乞丐不己,多为人所笑弄。”都表达了羞于干谒之耻的情感,就在于,干谒行为中包含了浓重的功利色彩。

  李白虽胸怀大志,但处于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之中,难以施展,也难以脱俗,便也沉溺于干谒时风之中。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也指出李白功利心切,渴望出人头地。然而,在《与韩荆州书》中,李白完美体现了以上两个文体特征,更为令人惊喜的是,文本跳出以往干谒诗文过于谦卑、忸怩和虚伪的窠臼,独创一格,无视权贵,展现出一个充满才气和自信的大诗人形象,更辐射出强大非凡的人格气场,把一篇“自荐信”写得文采斑斓,大气磅礴,成为散文的千古佳作。

   四

  气场,属于精神、心理范畴。在超心理学,灵性思想,以及新纪元运动中,是一个神秘而微妙的领域。它表现为围绕人类或是其他生物个体,具有发光和多色彩特性的光环,并且呈现茧状。在中文里,常译为气场或氛围。指一个人的气质释放对其周围环境和人产生的影响。据此,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人散发的隐形能量的描述。我们姑且把这个概念应用到文学赏析范畴,用文本所散发出来的诗人个性气质来描述和诠释李白其人,从这个维度来欣赏品评文本所蕴含的强大文字(语言)气场。

  气场一:文本开篇即言“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很明显,这是一种夸张写法,也是李白一贯的语言风格。李白藉此褒扬韩荆州,一开篇就把韩荆州抬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上,可谓一举两得,既抬举了对方,也为下一步高调介绍自己搭设了一个举架很高的平台。出笔坦言天下,豪气初现,为展开全文奠定了高昂的基调。

  气场二:继之,喻韩荆州“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外龙蟠凤逸之士尽归其门下。又一番赞美,表达出敬慕之意。然后笔锋一转,“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坦言如果给机会的话,我就是那个脱颖而出的人。巧妙地把话题落到自己身上。而且,话题引申自然流畅,由古及今,如行云流水,毫无生硬之感,自比毛遂,豪气不减,又添一股诗人傲气。

  气场三:自我介绍更是充满傲气。“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道出非凡经历,与其说是请求推荐,毋宁说是气势如潮,先声夺人,继而,“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更是惊人之语,颇有一种男儿英雄的非凡气度,令人不敢小觑,刮目相看。

  一般干谒诗文,出于干谒目的,大都相对谦卑,有的甚至谄媚。譬如朱庆馀的干谒诗《闺意献张水部》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人自比新娘,把朋友张籍比作夫婿,将主考官比做公婆。其中的梳妆打扮隐喻诗文写作练习,画眉深浅暗喻文章风格,含蓄而生动表现了举子应考的处境和忐忑心理。此诗虽然构思巧妙,比喻恰切,但明显流露出攀附权贵,谄媚讨好的姿态,毫无格局可言。相比之下,李白孤傲直率的诗人性格跃然而出,绝无半点低眉顺眼,倒是气宇轩昂,傲骨铮铮。

  气场四:这一段是文本的核心,也是李白气场大振的高潮部分。作者再一次赞美韩荆州,称颂他的德行、文笔和学问。当然,目的在于引出对自己旷世才华的介绍。

  “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希望您度量宽宏,和颜悦色,不因我长揖不拜而拒绝我)。这段话明显是一种试探,是对自己平交王侯的一种委婉表述。

  按照古代礼仪,平辈之间相见用长揖礼,即拱手高举,处上而下(双手抱拳举过头顶,垂首),而下级拜见上级或前辈要用拜礼(须鞠躬)。李白一生清高耿介,曾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尽管有求于人,也不愿低三下四对韩荆州行拜礼。虽然是干谒,李白仍然把彼此关系看成一种平等的交流,出以公心的交流,甚至是文人之间正常的交流,所以以一种平起平坐的姿态来对待,这种不卑不亢,不流于俗的做法,表现出淳朴素洁的诗人品行以及蔑视权贵高傲气质,不能不令人佩服和敬重。

  李白接着说:“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如若肯用盛宴来接待我,任凭我清谈高论,那请您再以日写万言试我,我将顷刻挥就)。清高傲慢姿态不减反增,愈加随性,甚至对韩荆州提出一种纳贤的规格要求。这源于李白经天纬地的文才自信和自负,他笃信自己的才华足以用世。其才其势,咄咄逼人。

  既然如此,“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文本在此处导入主题,犹如剧本进入高潮。这是一个问句,但不是疑问,而是质问,甚或,一种命令。在李白那里,这次“请求”推荐,变成一种不容否定的“必须”推荐。此处,诗人舍我其谁的气场陡然达到顶点,文气、豪气、傲气、正气酝酿一起,犹如火山喷发,岩浆迸射,充溢于天地之间。《古文观止》在此处点评云:“此段正写己愿识荆州,却绝不作一分寒乞态,殊觉豪气逼人。”至此,李白完成了这次干谒,完整而尽情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气场五:“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若蒙您垂青,愿意看看拙作,那便请准备好纸墨,还有抄写的人手吧),这是李白在文章将近结尾时的一段话,再一次表现了恃才自傲的诗人品性。

  干谒之人,为了展示自己的文采,大都要主动献诗献文,即前文所言“执贽”。李白却特立独行,告诉韩荆州,想要看我的诗文才气,请准备纸墨和抄写的人手,狂傲至此,古今唯有李白。《古文观止》也惊愕地说:“既以文自荐,却又不即自献其文,先请给纸笔书人,何等身分。”

  要之以上,《与韩荆州书》一扫古代干谒诗文的世俗气、陈腐气、谄媚气、尴尬气。以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姿态卓立于古代干谒诗文的泥塘中,成为中国古代散文史上一朵瑰丽而奇异的花朵。文本通篇一气呵成,这个“气”既是文笔之气,语言之气,更是才气、豪气、傲气和正气。一个“气”字贯穿全文,如龙舞狮吼,若江浪海潮,气势磅礴,惊天骇地。文才灵气鬼神为泣,豪迈壮气如日如月,孤傲之气纵贯古今,凛然正气经天纬地。才气、豪气、傲气、正气浑然一体,充溢于文字之间,构成一个古代伟大诗人的博大气场,播散出文字的光芒,文学的辉光,让后人至今读来,依然能够感受到一千多年前文字之间折射出来的巨大能量扑面而来,令后人肃然起敬,同时也激情澎湃,豪气顿生。

   五

  襄阳暮春,田野里花开无数。

  那个男人又出现在绿草茵茵的小径上,风依旧吹起他的襆头和袍袖,一起一落。他脚步踉跄,醉意陶陶,摇摇晃晃地走向襄阳城。身后留下他的吟声:“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夕阳晚照,落在小径上,落寞的光线照着他黯淡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扼腕的是,《与韩荆州书》发出后便石沉大海,韩朝宗并没有任何回应,李白等来的只是春光一天天地消逝。唐朝文学史上这个故事,就在那个怅惘而哀伤的春天无果而终。不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李白没被推荐,乃至后来被“赐金还乡”,都说明一种必然性,那就是他想实现“兼善天下”的政治愿望,根本不可能。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中也说过,他生在那样的时代,又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实现政治理想,根本不可能,只能是一种梦想。这也是那个时代众多仁人志士的必然命运。

  李白一生品性高洁,志向高远,鄙视封建等级制度,不肯阿谀奉迎,更不屑于沉浮世俗。黑暗的社会现实窒息了诗人的政治理想,但无法窒息他渴望个性自由和解放性情。这次干谒失败之后,他转向用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争取个性自由,纵酒狂歌,吟诗交友,寻仙学道,游山玩水成为他叛逆现实的主要方式。

  史载,公元七三四年(开元二十二年),春,(李白)游襄阳(今湖北襄樊),上韩荆州书,无果,留诗《襄阳歌》,暮春,至江夏(今武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47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