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的资料

凡.高的资料,第1张

凡高简介

"他的一生是人所经历的最为艰难困苦又成就辉煌的一生"

37岁的凡高在绝望中开枪自杀

到了今天,凡高已成为被人顶礼膜拜的伟大艺术家,一个异类,一个艺术史上永恒的天才和苦行僧 ----- [凡高艺术馆]

十九世纪伟大的艺术巨匠文森特·凡·高 (本站简称凡高) 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南部尊得特一个牧师家庭。他父亲叫西奥多卢·凡·高是当地牧师。母亲叫安娜·科尼莉亚,4年后,凡高的弟弟提奥出生,他是凡高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与崇拜者。

小时候的凡高不爱学习,但他很有语言天赋。他会说英语,德语,法语,还会用它们写信。再加上后来学习宗教时学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母语荷兰语,他总共会六种语言。这说明凡高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不是个疯子!这一点必须澄清!请见《"疯子"是不可以用来形容他的》一文。

1861年凡高进入小学读书。1869年,16岁的凡高在画商文森特伯伯(与凡高同名,简称文森特伯伯的介绍下,进入巴黎古比尔公司(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廊)的海牙分店工作。这家店是文森特伯伯一手创建的。现在的经理是年轻的特斯蒂格先生。店里出售绘画作品和名画复制品。凡高在那儿当店员。后因工作出色被转到伦敦分店工作。凡高质朴,真诚,热情的性格,使别人都很喜欢他,他的前途似乎也是一片光明,因为他的伯伯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之一,而他被认为是这位著名画商的理想继承人。

凡高在这段日子里通过工作,学习了大量的艺术知识,也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凡高一生都很爱读书,从他的信中就可以看出),这使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了很高的艺术鉴赏力,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打下了基础。他最喜欢的画家是米勒,伦勃朗,布雷顿等人。

1871年,父亲被调往海尔沃特。

1872年夏天,凡高回到海尔沃特看望双亲,与在外地上学的弟弟提奥见面。8月,提奥前往海牙,凡高与弟弟度过了一段愉快而难忘的日子。提奥走后,他们开始了长达一生的书信来往。这650多封凡高写给提奥的书信,是我们了解凡高的最重要的资料。(请见本站凡高书信集)

1873年,提奥开始在古比尔公司布鲁塞尔分店工作,与凡高成了同行。

1874年,凡高在伦敦向房东的女儿求婚失败,受到了第一次巨大打击。心灰意冷的他对工作失去了热情,顾客和同事都对他很有看法。终在1876年初,凡高被古比尔公司解雇。

凡高通过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求得了一份老师的工作。1876年4月,他来到英国的海边城镇拉姆斯盖特 ,在斯托克斯先生办的学校当没有薪水的见习教师。7月,学校迁往艾勒沃斯,但试用期过后凡高仍没有领到工资。他开始另谋出路。这时,他有幸结识了当地的琼斯牧师,并在牧师所办的学校任助理教师,后来做起了助理牧师,甚至凡高有了自己的第一次传教。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因为在伦敦失恋后,就已经投身了宗教,并成了一名“宗教狂热分子”。

12月,凡高回家过圣诞节。此后再没有返回英国。具体原因不详。

1877年,又是在文森特伯伯的帮助之下,凡高到多德雷赫特一家书店当店员。但因为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宗教,怠慢了工作,4个月后再次失去了工作。

1877年5月,经父亲同意,他来到阿姆斯特丹,住在当时是荷兰海军司令的约翰伯伯家准备神学院的入学考试。凡高的舅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给他找来了最好的老师。但因为急于从事实际工作和痛恨晦涩的拉丁文和希腊文,他放弃了继续学习。

1878年7月,又进入布鲁塞尔传教士学校学习,但还是没有取得毕业任命书。

同年12月,他毅然前往比利时博里那日矿区从事牧师工作。那是一个如地狱一般的地方,矿工们过着非人的生活,经常有瓦斯爆炸事故。为了给矿工们最大帮助,凡高与矿工们吃住在一样的破房子里,并把自己全部的食物和物品送给他们,后因工作过于“热情”,形象过于“丑陋”,教会认为他损坏了牧师的形象,把他解雇了。但凡高的行为得到了矿工们的尊重,有些人把他看作一位圣人。

再一次被解雇后的凡高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继续义务从事传教和救助工作。这时,他打算从事艺术了!

1880年10月,在朋友的推荐下,前往布鲁塞尔边学习边创作。

1881年4月,凡高返回父母居住的埃顿。他开始了绘画的学习和创作,而他的家人和亲戚已开始对他失望(其实一直都很失望)。可是此时,凡高深埋心底的对艺术的热情才刚刚开始燃烧。

在埃顿期间,他爱上了刚刚丧夫的表姐凯(就是曾帮助过凡高的牧师舅舅的女儿 ),他和凯很谈得来,但当他提出要和她结婚时,又一次被拒绝了!凯逃回了阿姆斯特丹。痴情的凡高到凯双亲的住处找她,但凯的父亲拒绝了凡高的请求,凡高将一只手放到点燃的蜡烛上,故意让火烧自己,凯的父亲最后不得不吹灭了蜡烛凡高还是离开了。

又一次遭到打击的凡高来到海牙,他得到了已经很有名气的画家亲戚安东·莫夫(又译成毛威)的帮助,凡高在莫夫的指点下,绘画技法进步很快。他还得到了海牙古比尔分店经理特斯蒂格的支持。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凡高曾拒绝莫夫的建议:画石膏像。不过比较合理的说法是,因为凡高与女西恩交往,才最终与莫夫和特斯蒂格绝交。他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他只能弟弟提奥每月寄来的钱维持生活,而这种弟弟养活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凡高自杀。

1882年2月,凡高结识了女西恩并同她同居。出于对其悲惨生活的同情,凡高决定和西恩一起过平静的生活。所有人都反对他们的结合,甚至是提奥。他们最终还是分手了。

9月中旬,与西恩分手后的凡高,离开海牙前往荷兰北部的德伦特,开始了几个月的流浪与创作。

1883年底已30岁的凡高来到父母在纽南的新家。

1885年3月26日,凡高的父亲去世。当年凡高完成了他的一幅著名作品(所谓著名是后来人的评价,当时的凡高根本无人知晓)《吃土豆的人》。这个时期的凡高受到荷兰画派,伦勃朗等画家的影响,画面深沉,厚实,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而喜欢画农民一方面是出于对劳动者的尊敬和崇尚,也是受了他的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

1885年11月,凡高到安特卫普一边创作一边学习。他开始推崇卢本斯,还接触了日本浮世绘。

1886年2月,凡高突然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同住。提奥在当时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商了,他十分推崇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在弟弟的介绍下,凡高结识了保罗·高更、埃米尔·贝尔纳、图卢兹-劳特累克、卡米尔·毕沙罗、修拉等画家。还结识了经营绘画用品的唐基。这一时期的凡高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画面变得明亮、清新,并运用了如点彩法等的一些印象派技法。同时,他也开始了著名的自画像的创作。

1888年初,35岁的凡高厌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寻找它向往的灿烂的阳光和无垠的农田。他租下了"黄房子",准备建立“画家之家”(又称“南方画室”)。他的创作真正进入了高潮。《向日葵》《夜间咖啡座-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收获景象》《海滨渔船》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但他依然只能提奥的资助生活。

在阿尔期间,凡高认识了邮递员鲁林,善良的鲁林可能是凡高在阿尔唯一的朋友。凡高还为他们一家画了很多肖像画。

10月,高更来到阿尔与凡高同住,这是凡高梦寐以求的。他为了装饰高更的屋子,打算画一打(12幅)的向日葵,可惜没有完成。他对高更的感情很复杂。他很尊重高更,但他们因性格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分歧经常争吵。后来凡高因过度劳累,而变得时常精神失常。在一次与高更争吵后,他失去理智,企图“刺杀”高更,高更跑开后,凡高回到“黄房子”,割下了右耳的一部分献给了一个当地女这就是著名的“割耳事件”。高更走了,凡高想建立“画家之家”的宏伟计划就此终结。他也陷入了精神疾病的泥潭。

1889年4月,提奥结婚了。

5月,凡高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圣雷米的修道院接受精神病治疗(凡高得的应该是癫痫病,有人研究得到的结论认为:凡高得这种病有遗传因素,因为他们家族有这种病史)。

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发一次病,但平时他极为清醒(癫痫病人在不发病时就像常人一样),还创作了大量作品。这时的凡高已完全超越了印象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用心灵作画的大师!

凡高认为:绘画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应当在凭感觉与真实地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可以说,用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是此后一些画派,甚至整个现代艺术的主题。可在当时,凡高和高更等人根本不被理解,所以凡高一生只卖出过一幅油画,他近十年的艺术创作都是在提奥的资助下进行的。《星月夜》是圣雷米时期最著名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他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1890年5月,凡高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和他的妻子,及他们刚出生一年多的儿子见面(凡高的侄子也叫文森特·凡·高,后来成为出色的工程师,荷兰阿姆斯特丹凡高美术馆就是在他的奔走下建立的。)

5月21日,凡高搬到巴黎附近的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一切都很顺利。但《麦田与乌鸦》这一著名作品被认为预示了凡高的死亡。

7月27日,星期天。在外出写生时,凡高开枪自杀!但没有打中要害,被人抬回家,他拒绝接受治疗。(也有说是子弹太深了,已无法医治。)

7月28日一早,提奥赶到奥维尔。他坐在凡高床边和他一起回忆童年的时光

凡高说:“痛苦将永存”

7月29日黎明,凡高逝世。

7月30日,举行了葬礼。参加葬礼的只有提奥,加歇,贝尔纳,鲁西安·毕沙罗(著名画家毕沙罗之子),唐基。

自杀后,在凡高身上发现的一封信中,凡高说:“说到我的事业,我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溃。”

提奥因过于悲痛也卧床不起,在凡高去世六个月后,也去世了。

后来,他与凡高一同葬在奥维尔墓园。他们兄弟的故事将感动全世界。

此后,在提奥妻子乔安娜的努力下(她把凡高的画借出展览。其实,在凡高临死前,已经有评论家赞美凡高了),凡高的名望越来越大。

1907年凡高的母亲去世。他活到了他儿子成名的那一天-------,她还为曾扔过凡高的画而感到后悔。

提奥的妻子乔安娜整理了凡高堆积如山的油画和素描,及写给提奥的几百封信。

1914年,凡高书信集出版。凡高的一生渐渐被全世界的人所知。

1927年,乔安娜去世。

1934年,《渴望生活----凡高传》出版。到了今天,此书已销售几千万册,许多人是通过这本书才喜欢上凡高的。

1962年,在凡高侄子的努力下,荷兰政府修建了阿姆斯特丹 国立凡高美术馆,永久珍藏凡高的作品和书信。这也是现在收藏凡高作品最多的艺术馆。

1978年凡高的侄子去世。他生前看到了凡高美术馆的建成。

到了今天,凡高已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

他的《加歇医生像》仍保持着世界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8250万美元。

凡高37岁就死了,他的主要作品都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完成的。现存有油画800余幅,素描1000余幅,还有水彩,版画等作品。本站只选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作品向大家展示。

凡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他说:“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凡高,高更,塞尚,都是后印象派的杰出画家,他们都超越了印象派绘画,是现代艺术的导师和照亮人类艺术史的永恒的明星!

注:1987年3月伦敦古画拍卖市场上凡高的《向阳葵》被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以2250万英磅的高价买下。(按近期比价 1英磅=15。8元人民币,约合人民币35550万元,即:3亿5仟5百5拾万元,另一次拍买会上《加歇医生像》以8250万元美元成交,仍保持着世界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约合人民币6、8475亿元,真可谓价值连城。)

简洁一点:

凡高简介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 1853330-1890729)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

凡·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 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 和印象派画家相交, 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以此, 人们称他为"后期印象派"。但比印象派画家更彻底地学习了东方艺术中线条的表现力, 他很欣赏日本葛饰北斋的"浮世绘"。而在西方画家中, 从精神上给他更大的影响的则是伦勃郎、杜米埃和米勒。

凡·高生性善良, 同情穷人, 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 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 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 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 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 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 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 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 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包括印象派画家)建立了友谊。

凡·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 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一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 情调常是低沉的, 可是后来, 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 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 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 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 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 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 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 并题写诗句说: "只要活人还活着, 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

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 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就是凡·高的愿望和信念。可是冷酷和污浊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 病发之时陷于狂乱, 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他不愿增加别人(尤其是弟弟提奥)的负担, 于1890年7月23日自杀, 几天后身亡。享年只有37岁。几个月后, 曾经把自己全部热爱和物力献给他的提奥也死去了。人们说: 提奥是为了凡·高而生的……

要想了解梵高艺术成就的根源,就要从他的生活中挖掘。一切都来源于这个不屈的生命。梵高(vangogh)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南部一个牧师家庭。秉性孤僻,急噪易怒,其貌不扬,但心地善良。他的人生饱尝寂寞、孤独,在痛苦的边沿挣扎。正如弗洛伊德在《自传》中说:“艺术家就像一个患有精神病的那样,从一个他所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下来,钻进他自己想象力所创造的世界中。”梵高的生活是灰暗的,他那屈辱的自尊便到绘画中去避难了。在短短的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了八百五十幅油画,和几乎同数目的素描。但他的事业却是失败的,生活要靠弟弟提奥的接济。凡高在生前仅仅卖出了一幅油画和两张素描。支持他的绘画评论,一直到他死后的那一年才出现,而且也仅是一篇文章而已。在爱情上,三次情感的失败对梵高的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是巨大的,他为她们神魂颠倒,痛苦万分,甚至献上了自己的耳朵。然而他的行为和癫痫病的时常发作,使得他周围的人和亲戚都以为他是疯子,弃他远去。在度过了人生第三十七个孤寂的春秋后,梵高在疯狂中选择了死亡。他用手枪朝自己的胃部开了一枪,煎熬了两天后,1890年7月29日离开了人世。 梵高卓绝的艺术表现力不是空巷来风,是在生活的土壤中生长,壮大的。是他的性格,经历,血液和汗水创造了他的艺术。当我们闭上眼睛回想他的《向日葵》,在我们的眼前出现的是一片金**。这是属于他的向日葵,只有生活极度灰暗中的他,才能画出这样的色彩来,既具有希望又带有死亡般的无奈。有人形容在博物馆里走入梵高的展区的感受:“一走近他的展出单元,立刻就会感到一片辉煌之光扑面而来。” 这犹如夏日午后灿烂的阳光,正是他心底里那缕希望之光的物化。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一开演,我就晕眩起来,且越来越厉害。我以为自己不能坚持到影片结束了,但是,**开始讲故事后,晕眩翩然而去。

这就是心理作用。

2003年,我去阿姆斯特丹。初到阿姆斯特丹的人没有不想去梵高博物馆看一看的,我也是。梵高博物馆馆内藏有200多幅画作,1000多张手稿,十几本复印画集,4本画稿和750多封书信——这是比较冷静的叙述,文字与画笔同样飞扬的画家吴冠中说得就色彩缤纷了许多:“梵高作画,即使背景是一片单纯的色调,他也能凭其韵律感的笔触推进极微妙的色彩组成。就像是流水的河面,其间还有暗流和漩涡。人们经常被他的画意带进繁星闪烁的天空、瀑布奔腾的山谷……”。暗流、旋涡、繁星闪烁、瀑布奔流……这些元素,本来就有强烈的动感,梵高又有极强的能力将画外的我们裹挟进他的画里,随时随地。2003年我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里一幅一幅地观看梵高的手迹,三个多小时以后站在博物馆外阿姆斯特丹街头砖红色的建筑外,干呕了好几分钟。

我怎么会想到,这种心理暗示,直到14年后还隐藏在我的心底,幸亏,《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不是在展示梵高的画,而是动用了那么多画家学着梵高画风,用那么多幅梵高风格的画面连贯成了一个关于梵高的故事:从精神病院出来、已经健康的梵高,到底是怎么死的。

卢兰先生的父亲是邮递员,一封无法投递出去的梵高写的信让老先生耿耿于怀,希望儿子能够达成他的心愿。从阿尔勒到奥威尔的一路上,关于梵高,卢兰先生听说了很多,对送信这件事也从嫌弃变成了热衷,他想解开一个谜:梵高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如是他杀,杀人者又是谁。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没有像《莫扎特》那样玩花招,而是老老实实如史料那般告诉我们,梵高死于自杀,因为无法承受弟弟提奥是三度梅毒患者的事实,因为不能接受提奥为了他日常生活难以为继的现实,抑郁发作不能支持,而持枪自杀。

尽管梵高的死因已经没有疑问,可《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就是能做到,让那些看似已经蛰伏许久的往事,拥有新能量。比如我,在看过**一周内,始终在设法走进加歇医生的内心世界:一个被迫放弃艺术当了医生的男人,眼睁睁地看着横空出世的天才,用7年抵达了自己用20多年都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再面对外表愚钝的梵高,加歇医生的该有多么酸楚?

与其说这是一部讲述梵高的故事,不如说是在颠覆一个由来已久的谬误,“有志者事竟成”其实未必,假如加歇医生一根筋地撞进绘画领域不肯掉头,他大概是要被偏执的乐观误了终身的。

一个令有志者伤感的话题,好在,《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不像我这个观众,被加歇“画家”的悲情纠缠得不及其余。就算表现加歇“画家”的酸楚,会讲故事的编剧也是比狐狸还狡猾,就是不让加歇医生迅速出场,而是让加歇医生家的女佣与卢兰先生周旋,一次、两次、三次,女佣越是语焉不详、越是对怪人梵高颇有啧言,坐在**院里的我,就越是替加歇医生坐立不安,甚至去疑惑:难道那么多文献所归结的梵高之死,错了?这一个疑惑还没有尘埃落定,加歇医生的女儿、曾经被梵高画在画布上的弹钢琴的玛格丽特,倒又带着一重疑惑登场了:梵高是不是追求爱情不得,自伤?当然,所有这些,都是编辑的虚晃一枪,全是为了拉长观众体验加歇医生酸楚的心理时间而旁逸斜出的戏码。

结束在加歇医生纠正马泽里医生谬误百出的推理后,**还让加歇医生说出那样的感慨:我用20多年都未曾实现的愿望,梵高用7年就走得让我们追不上了……动画,终究做不到像真人那样表情细微,让我们看不到说这话时加歇医生受伤指数到底有多少。但不妨碍我们由彼及此:天赋就是这么冷酷,给我们这样的芸芸众生比梵高绵长了许多的生命,却让我们连发出“既生瑜何生亮”这样感叹的资格,都没有。

梵高出生在牧师家庭,早年热爱神学。专职作画后一直是弟弟提奥在救济他。但他没有买出过一幅画,因为当时他的画风没有学院派占主流的画坛接受。长期的的饥饿、孤独困扰着他,最终梵高因精神病住进疗养院,在征得医生同意后利用正常的时间坚持作画。《星夜》就是在梵高生病期间画的,画中扭曲的教堂和星空,反应了梵高纠结的宗教情感和浪漫主义。是后期梵高思想的反映。 首先,梵高油画的特质 颜色搭配艳丽而诡异 有一种儿童画的特征 这幅画的基调以蓝 黑为主 凸显出画内的压抑 冷调 夜幕笼罩下的小村庄虽然一副静谧的模样 但天空中呈现的漩涡状气流让人有一种沉默即将爆发前的那种压抑与可怕的寂静 画面的星空 画家运用大量的明**来凸显星星 就好似那梦想近在眼前 却又遥不可及

再次,这幅画的天空呈旋涡状 貌似有很多气流 再加上图画颜色的基调 就给人一种扭曲痛苦 冷漠的感觉 就好像得伤寒病病人的脸 当然 这可能与画家生平的现实与遭遇有关

最后,此画虽然表达了画家长期压抑扭曲的心理 但是明**的大片繁星也正是衬托出画家心里的那一点希冀与梦想 明明灭灭 现实与梦想的冲突在这幅画中能够得到很好的表现 既有希望 又有绝望 还是那句话 远方星空中明亮美丽的繁星 看似很近 最终却遥不可及~~

看完这部疯狂的**已经十天了,那些太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依然鲜活。

“专家们”对这部**褒贬不一。几万张画是向梵高致敬亦或是侮辱梵高,对我来说,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一个多小时的沉浸中,我再一次体会到了他无与伦比的天赋以及由此而来的孤独,这与他对生活强烈的渴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年,孤独慌乱的我从书架上拿起了《渴望生活 梵高传》。看着书中那个受尽折磨却仍旧百折不挠的瘦弱身影,我的心中充满了对人类如此渺小而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唏嘘,以及对人类如此伟大到可以透悉宇宙并坚韧顽强的敬畏。 毫不夸张的说,是梵高让我停止抱怨给我勇气,可以直面生活的困境和难题。

记得他说

“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没过嘴唇,甚至涨得更高,但是我要前行。”

“生命是有限的,悲伤是永恒的。”

"一切真实的东西,不管其表面看起来有多么丑,都是美的;我们接受大自然的一切,不得有任何否定;我们相信,触目的真实比漂亮的谎言要美,泥土之中比巴黎的所有沙龙中有更多的富于诗意的东西;我们认为痛苦是有益的,因为在一切人类情感中它是最为深刻的;我们把性格看的比丑陋更重要,把痛苦看得比漂亮更重要,把赤裸裸的严酷现实看得比法国全部财富的价值更高。我们全盘接受生活,无需在道德上加以评断。我们认为娼妓和伯爵夫人,看门人和将军,农民和内阁部长都是一样的,因为他们全都符合自然的要求,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你永远不可能总是对任何事情都做到确有把握。你所能做到的就是用你的勇气和力量去做你认为是正确的事。结果也许会证明你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然而至少你是去做了,这才是重要的。我们应当按照理智的最佳指令行事,然后在凭上帝对它的价值作出最终的判断。如果你此刻已决定要以一种或另外一种方式为我们的造物主服务,那么,这个信念就是指引你今后行动的唯一指南。不要胆怯,要相信你的信念。“

这是个有着炽烈热情的灵魂,这是个有着永恒悲悯的生命。他用他短暂的一生,真挚的情感,理智到冷酷的观察,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财富和思考。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星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挚爱。

当邮差小伙面对真实的鲜活的每个人口中不同的梵高故事和梵高形象,那个最初的求真的目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达到一个顶峰的时候,“是什么”“是怎样”的问题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梵高的善和美,不仅留在他短短的生命中,更浸染那些珍贵画作的长长的生命中。

要感谢这对疯狂的编剧夫妇,也要感谢那些神一般的画家,为世人呈现这样的梵高故事和画面。

星空下的梵高,不再孤独。

1、莫奈和梵高的画都属于印象派画作,对于色彩的运用和表达都非常细腻,他们的画都能通过色彩和色调表现出力量、空间、对比和运动。都爱以自然景物作为绘画的题材,画中的意境都能反映出画家的现实生活和情趣。

2、莫奈和梵高的画所不同的是:

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他的画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光和影的色彩描绘是莫奈绘画的最大特色。他用许多相同主题的画作来实验色彩与光完美的表达。

而梵高的画对色彩明度和纯度对比十分鲜明,能产生一种光亮明快的装饰美感。他的画作中色彩都较为奔放、夸张,追求的是一种狂野的造型。他用厚重、粗犷的笔触,带有一定的力量和强度,运用的是一种直率、单纯的表现方式。

梵高画面中的形象在造型上都带有非常鲜明的个性,有强烈的狂野性、粗放性,好似画家在激情的支配之下随意挥洒而得来。

3、莫奈非常喜欢画受约束的自然——他的花园、睡莲、水塘和小桥。他也画塞纳河岸的上上下下。1883年至1908年间,莫奈在地中海画了许多风景画和海景画。

莫奈代表作有《翁费勒的塞纳河口》、《日出·印象》、《圣日尔曼·俄塞罗瓦教堂》、《穿绿衣的女士——卡美伊》、《圣拉查尔火车站》、《睡莲》、《野**》等。

而梵高独爱肖像画,一生中画过35幅自画像,11幅向日葵。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收获景象》、《星月夜》、《向日葵》、《夜间咖啡馆》、《柏树》  等。他一生中有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而他的水彩画十分出众和油画不分上下。

4、莫奈的故事:

莫奈全名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是法国画家,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

莫奈的父亲库路多·阿多洛夫·莫奈是一位商人,在法国北部港口阿弗尔与他的姐夫合伙经营着一家仪器店。莫奈5岁时来到父亲的身边。这个孩子唯一的爱好是绘画,他常常在笔记本上作素描,以老师和同学为对象画漫画,日积月累,掌握了一些绘画技巧。

但他没有按照画家的常路走,而是以画漫画起家,在画漫画方面有了一些名声,并受到欧·布丹(Eugène Boudin, 1824-1898)的注意。布丹曾对莫奈说“当场画下的任何东西,总是有一种以后在画室里所不可能取得的力量、真实感和笔法的生动性。”

莫奈在他今后的绘画生涯中也是按布丹说的话去做的,因为在他的内心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莫奈1862年在巴黎加入了夏尔·格莱尔(Charles Gleyre)画室。在那里他结识了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弗雷德里克·巴齐耶(Frederic Bazille)以及阿尔弗雷德·西斯莉(Alfred Sisley)。

他们共同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手法,后来被称为印象派,即在户外和自然光线下用浓厚的油彩作画。

莫奈是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印象主义大师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在有代表性的印象派画家中,唯有莫奈以其86岁的漫长人生始终如一的将创作热情倾注在印象派技法上。其他的印象派画家,都是短期的探索者。

5、梵高的故事:

梵高全名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

梵高1886年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

梵高1888年与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扩展资料

1、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

除此之外,莫奈对于色彩的运用相当细腻,他用许多相同主题的画作来实验色彩与光完美的表达。莫奈曾长期探索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作多幅的描绘,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觉。

印象派运动可以看作是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克劳德·莫奈的名字与印象派的历史密切相连。

莫奈对这一艺术环境的形成和他描绘现实的新手法,比其他任何人贡献都多。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印象派的创始人虽说是马奈,但真正使其发扬光大的却是莫奈,因为他对光影之于风景的变化的描绘,已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2、梵高是一位色彩主义画家,他对色彩的偏好几乎达到了一种癫狂的状态,这虽然与他的精神疾病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也不能否认梵高对于色彩的创造性的发现和表现。他的画作中的色彩都是较为奔放、夸张的,这也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的表现主义和野兽派绘画。

具体而言,梵高画作中奔放的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用光亮明快的夸张色彩进行装饰。受新印象派画家毕沙罗、修拉等色彩技法的影响,梵高摒弃了绘画初期暗浊、沉重的色彩,开始采用一些高明度、高纯度、高亮度的色彩,创作出了一种极具现代感和时尚感的色彩装饰效果,他的油画也因此越发鲜亮起来。

在所有的高纯度、高亮度的色彩之中,梵高最偏爱**,简单明了的**带有另外一层寓意,即象征着太阳和大地,代表着光明和希望。在**的带动之卜,梵高绘画作品的色彩明度和纯度对比都十分鲜明,产生了一种光亮明快的装饰美感。

例如,梵高的《向日葵》就是以大面积的**作为主要基调,然后配以土**、柠檬黄及中**等,使观众产生一种五彩缤纷、璀璨炫目的视觉感受,也表现出了梵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用大色块的对比进行装饰。在装饰色彩中,大色块的并置对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虽然这一表现手法早在梵高之前就己经提出,但在梵高的绘画中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表现。

梵高画作中的对比色常常是大块的且较为平整的,既简化概括,又能够增加画面的厚重感,而且借助色块的对比还可以产生一种和谐的视觉效果。

例如,《夜晚的咖啡馆——室外景》就是用大色块的对比色进行装饰,黄橙色的灯光和深蓝色的夜空相互对比,使画面产生了一种纵深感,同时也生动地描绘出了人们的夜生活。

第三,用绝对的黑白色进行缓冲。在绘画过程中,梵高除了追求画面色彩的明亮欢快及色块对比之外,还经常用黑白色来缓冲、协调色彩,其常常和对比色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以《播种者》为例,画面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鲜亮的**,下半部分是明亮的紫色,两种颜色对比非常强烈,过渡也比较直接,会对受众的眼睛产生刺激。而梵高将画面中播种者的长裤画为白色,在**和紫色之间产生了一个隔断,受众的眼睛也得以获得片刻的休息。

参考资料:

-莫奈

-梵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8077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