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自己不需要和鲁迅那样用标点符号凑字数,因此后面的《平凡的世界》一书名就用《平凡》来替代,前天写了一篇关于《平凡》的阅读感受,通过留言,我也能感受到有些人的文化素质和某某数据统计的人均读书量,应该可以确认是吻合的,这让我想起《平凡》中的孙少安。
孙少安通过自己的阅读,提高了自己的人格,还摆脱了自卑的桎梏,真的很难得,可惜当今,至少在网络上这样的人还是比较少,自己一直以为教育和阅读对人格的塑造完全不能互相替代,有好的教育,和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人格的提升同样重要。
孙少安在我心中一直是很完美的一个人物,包括他的爱情,一样的完美,完美到这种爱情几乎是一种爱情童话,我不否认大家喜欢阅读这样的爱情故事, 因为阅读,如果部不是出于对知识的获取,那另一种目的就是对现实生活不满的宣泄 ,于是碰到这样的爱情故事,会让自己沉浸在其中,感到内心的快慰,这何尝不是一件称心事。
我没有否定这种内容,毕竟我也为之而感动,但我阅读的目的本身并不是那么的单纯,我是带着明智、学习、提升自己的目的来阅读的,因此在这种获取快感的同时,自己也会对其进行自我判断,就像去馆子吃饭,自己会根据个人口味爱好和身体的需要,有选择性的进行对比,发现哪些菜更好吃,更适合一些,就像我身边的一个朋友,因为常年生活在海边,经常吃海鲜喝啤酒,于是近几年就不能肆无忌惮的吃一些豆类和海鲜等菜品。
阅读和吃菜的道理差不多,并不是每个人的口味都一样,就算不是厨师仍然自己有能判断好吃与不好吃的能力,如果全世界对一本书的评价都一样,那只有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时人们的脑袋已经像被用模子机械化的刻出来一般,都是一个观点,相当的可怕,可怕程度大家可以阅读余华的《兄弟》那本书。
但今天仍有一些带有这样余毒的人存在,偶尔会在一些文章评论中用恶意的言辞辱骂,丝毫不是一种本着对读书的探讨,其真实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要让别人知道自己没读过原著, 我们其实很少能找到像《平凡》中孙少安、孙少平这样的人物,因为他们的人生,除去客观的社会环境因素,其实是近乎完美的。
田晓霞如果不死,也许《平凡》就会被列入童话或者琼瑶一个队伍里了,我身边的人,也是很多经历了那个时代,经历的现实生活中,像孙少平这样的和孙少安这样的并不是多数,甚至说是极为罕见的,尤其孙少平这样的,他可以突破家庭的重围,获取独立人格的自由,在那个时代,要不是孤儿要不是家有“矿”的人。
其实路遥的这般铺陈,已经在向着一个农村童话的方向走, 我们可以被故事所感染,并不是真正的挫折,而是所有的挫折都可以获得成功 ,这种意识形态的表达,含有很浓厚的时代味道,好在路遥还没有那样的一发不可收拾,就如部分网络小说那样,一直意*道天亮,但他在勾画自己庞大的《平凡》世界的时候,把这个童话故事的每一个爱情都让其残缺。
因此晓霞的死,是因为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是完美的,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会存在的,它不代表普遍的现实生活,不代表生活普遍性的作品 ,是会很容易被划分出主流的列队,如何让作品成为好的作品?路遥显然不会把孙少平写成从煤矿离开,到田书记的城市接受一份更体面的工作,但这就应该是现实,不过路遥觉得这样就会不符合他书中的价值观, 解决的矛盾就只有写死田晓霞这条出路 ,既可以博得大家的眼泪,又可以让孙少安继续的成为“平凡人”。
田晓霞如果不死,顺着故事分方向,要让故事显得真实,必然要让孙少平去城里工作然后结婚,但这又违背了自己的主题-平凡的人,因此这个婚是结不成的,因为不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所以既然要让平凡人也拥有完美的爱情,那就只有写死这条路,让这种爱情存在人们的眼泪中吧。
文:饼子
在《平凡的世界》中,有一对恋人,他们的恋情,被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他们就是孙少平和田晓霞。
这俩个人,从高中时代就相识、相知,然后成为恋人。
他们不是普通的恋人,一个曾经是桥头的揽工汉,一个是大学生,后来,一个成为了作家,一个成为了报社记者。
如此相差悬殊的人,何以突破了差距,而走在了一起?
田晓霞和孙少平在高中时,成为了好朋友,那时候,人们的思想非常单纯,他们只是共同语言多一点儿,比别人走得近一点儿。
孙少平性格内向,自尊心强,不苟言笑,与同学们格格不入,而田晓霞性格外向、豪放,像个男孩,她被孙少平淡淡的忧郁气质所吸引,在那个特殊年代,他们成为了有着共同秘密的朋友。
他们之间的差距很大,孙少平是一个穷苦农民的孩子,田晓霞是干部家庭的孩子,在田晓霞的影响下,孙少平渐渐喜欢上了读书和看报,年轻的心里装了些其他的东西。
当他们高中毕业时,田晓霞对孙少平有一种依恋的感觉,但是,很快被俩人的分别所冲淡。
田晓霞目光远大,她的目标在远方,而孙少平也受到她的影响,极力摆脱双水村的束缚,要出去闯天下。
虽然,他不知道远方在哪里,在什么地方等待着他,但他知道,他并不属于双水村。
他们生活的轨迹不同,但思想相同,都是要追求精神世界的东西。
高中毕业后,孙少平回到农村,田晓霞考上大学,几年没见,再见面时,孙少平已经变得成熟稳重,脱去了那份稚气,出落成一个成年人了。
他顶着压力出来,做着最低贱的工作,与田晓霞相遇,他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展现给了她:穿得烂衣破裳,干着最卑微的工作。
这些,都让他无颜以对,但转念一想,自己刚出来,无依无靠,又没基础,而且还年轻,往后的路还长着呢!
现在的他,就这样!没什么可丢脸的。
放下自卑后,就能坦然面对田晓霞,他把阳光、温暖、坚强、乐观留给田晓霞,让她感受到,他的正直、善良、不服输的劲儿。
田晓霞知道,在孙少平身上,有着农民的血脉和文化烙印,这些都深深地扎在他的脑海里。
他挣钱的目的,就是寄回家里,想给父亲箍窑洞,以便让父亲在村里抬起头来,从此活得扬眉吐气,这些,都是农民狭隘的想法。
这些想法,她的内心虽不支持,但没有阻挡,因为她理解,许多的中国人,都以住房以主要目标而奋斗着。
孙少平也不例外,如果父亲有个房子,他的心理负担会小一些,后顾之忧就会少一些。
她尊重和理解孙少平的想法,并答应去双水村见他的父亲,确定俩人的恋爱关系。
她支持孙少平离开家乡,走向一个新的地方,开创属于自己的世界。
孙少平和田晓霞,看到小翠再次从家乡来到黄原,还在胡永合的工地上干活,孙少平非常生气,他不明白,为啥小翠甘愿跳入火坑被人欺负?
但,他却无可奈何。
田晓霞想到一个办法,写一篇报道,揭露胡永合的所作所为。
于是,由田晓霞搜集资料,孙少平执笔,共同合作,完成报道。
不久,报道刊登出来,胡永合被抓,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俩个人非常高兴,他们为社会做了一件好事。
在与田晓霞的交往中,孙少平学到了很多本事:在大事面前,考虑周全,做事滴水不漏,沉着冷静地处理问题……
他佩服田晓霞的为人和能力,她是有责任心的人,也是有能耐的人,她可以为社会做更多的事。
田晓霞前途无量,而他也应该奋起直追,才能跟上田晓霞的脚步。
孙少平到了大亚湾煤矿后,在上班期间,他用心干活,努力工作,从不缺勤,不矿工,要做,就做好工人。
田晓霞来到矿上,看到环境非常艰苦,要调他出去工作,被他拒绝了,他靠自己的本事找到这份工作,以后,他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生活。
田晓霞理解他的想法,正是因为孙少平有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她才喜欢他。
就这样,孙少平凭着自己的才干,干到了班长的位置。
这时候,田晓霞成为了一名记者,她与孙少平相恋、相知,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
他们生活在不同的领域,心灵却是相通的。
田晓霞欣赏孙少平的同时,孙少平也在成长,虽然他还是干着最不起眼的工作,但他的将来,绝对不是现在这样的。
他在自我要求进步,并且尽全力改变现状,虽然他很累,在很艰难地前行,但他绝不后退。
孙少平在一个坚实的起点上,开始踏实地工作,并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的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夯实根基的基础上,会一点一点地走向自己的理想,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这些,冲破世俗观念的勇气,都是田晓霞给予的,他毫不在意思别人的看法,而活着自己的世界里,凭着自己内心所想,寻找一个和他默契同行的人。
田晓霞也一样,在那么多的人当中,她没有选择别人,而是选择了一穷二白的孙少平,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微不足道工作。
孙少平原来单薄而苍白的精神世界,渐渐变得丰富而丰满,这个过程,田晓霞都看到了,并历经了它的改变。
他是田晓霞塑造的一个作品,她苦心经营,一个与众不同的作品。
所以,她欣赏他,爱惜他,尊重他。
稳定的工作,美满的爱情,是许多人所追求的幸福,如果生活也安定的话,那就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我们都是由幼稚的小鸟成长起来的,成长为雄鹰还是麻雀,是由自己决定的,只要有一片天空,鸟儿都会在天空下自由飞翔。
孙少平盼望着,他和田晓霞约定的时间,快快到来,却没料到,等来的,却是田晓霞去世的噩耗。
孙少平的思念无从寄托,他还是去了约定的地方,去凭吊田晓霞,这生与死,阴与阳的相隔,任谁也无法解决。
失去田晓霞,痛苦是深重的,他无法接受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开了世界。
他只有用繁重的体力劳动,来麻痹自己,这样,在劳累之后,就可以安睡一会儿,忘记自己独自生活在这人世间……
他仍然要为生存奋斗,要劳动、吃饭、睡觉,该哭的时候哭,该笑就时候笑。
他要面对生活的考验,生命是美好的,又是短促的,他要精神十足地活着,即使是痛苦的,也要认真地活着。
神仙也挡不住人想人,孙少平从一个从未涉足爱情的青年,逐步走进了田晓霞的感情生活,他们在巨大的反差面前,尽力缩短差距,找到俩人的共同点,追求另一个世界——精神世界。
他们之间的爱情,平凡而又伟大,他们是幸福的,爱情虽然短暂,仍像一片绚丽的花火,即使消失了,也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在平凡的世界中,从相遇,到相识,再到相知,最后到相恋,这节节相扣的环节,缺一不可,在层层深入的感情中,他们能找到如此伟大的爱情,是非常庆幸和幸福的。
他们俩的奋斗,从改变自身能力开始,到改变命运结束,自始至终,齐心协力,共同进步,这样的爱情,我们羡慕之,并赞美之。
————————————————————————
如果喜欢,请关注《》中的“爱读书的benyouyou”和“精耕细作静待花开”,这俩个都是本人的号。
因为孙少平和田晓霞有着相同的兴趣和对世界的看法,不畏世俗的眼光,彼此相互吸引,勇敢的追求自己向往的爱情。
孙少平不同于孙少安,他可以大胆追寻自己的梦,因为家里有大哥帮衬着,他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在年轻的时候可以大胆的拼搏,这造就了他勇敢不屈的性格。他还年轻,也读过书,未来还有大把希望,所以他对田晓霞的爱,不会因为家庭背景的悬殊就轻易退缩。
孙少平即使在黄原揽工的艰苦环境下依然坚持阅读《马克思传》《斯大林传》《居里夫人传》。——阅读名人传记的孙少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红与黑》中将《圣赫勒拿岛回忆录》视为命根子的于连。于连深深眷恋那个能让底层青年大展身手的拿破仑时代,因而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充满憎恨。但孙少平没有使书中的世界映照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普遍化的“人生哲学”。这种将具体进行“抽象化”的努力,是一种高级的认知能力。这种能力不止一次出现,孙少平甚至从自己的苦难生活中提炼出了一种“关于苦难的学说”。小说特别点出,正因为这一原因,穿着破衣服的孙少平在穿着风雨衣、旅游鞋的田晓霞面前,并不觉得低人一等。她在灵魂深处被孙少平吸引着。
田晓霞不同于当时一般的青年学生,她有一位在幼年时代就潜移默化地引导她革命进步的父亲,这位父亲心里惦念着百姓,善而不止于善,正而不止于正。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朝霞向往的是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世界,身为青年,她渴望的是飞过天涯海角的自由,和改变世界,改善世界的志气;她也不同于一般的千金,她对穷人的态度是在平等立场上建立的悲悯,她尊重那些不轻视自己的贫苦之人,受当时苏联文学的影响,她更感到,那个有些青年豪气,向往远方,自尊自强的少平内心深处,是一个高尚的灵魂,而这正是深深吸引着她的东西。而孙少平就是这样一个人,她们相互吸引,从而走到一起。
她们的爱情冲破了世俗的禁锢,她们都在追寻本心,因而她们的爱情是极纯粹,也是极美好的。
平凡的世界中,令人感动的是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故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是大官的女儿,生活天上差地下,但是他们却拥有刻骨铭心的爱情。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俩人在毕业时的谈话,田晓霞说,可别以后在大街上碰到他,书也不读,扛个猪娃卖呢。我看了有点想笑,可是我们大多数人不都活成了那个样子吗?曾经我们都有梦想,都想着不平凡。可是我们终究被生活打败了。
孙少平也不负田晓霞的期望,在回到老家后,依然坚持读书。在地里看着蝴蝶看着鸟儿,一颗心终于按耐不住了。她要走出去,去外面的大世界,去闯荡一翻。
田晓霞成了一名记者,他们的差距越来越大,心却在一起。孙少平去了煤矿,令人感动的是田晓霞来看他了。看到这一段,我哭了。这是他们最后一面。田晓霞在救灾中牺牲了﹉
两年之约,古塔树下。斯人已去,孙少平依旧怀着那份情感如复约。此时我真想时间停住,回顾以往的点点滴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