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行医救人的故事 李时珍传人是谁

李时珍行医救人的故事 李时珍传人是谁,第1张

李时珍故事

关于李时珍的故事有很多,他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这些故事都与他精湛的医术密切相关。据说,有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在湖口,看见前方有一群人正抬着棺材前行,棺材的缝口中不断地往下流血。

李时珍画像

李时珍很是诧异,便前去一探究竟。李时珍看了一下流出的血,发现这是鲜血,于是赶忙让前行的人停下来,将棺材放在地上。李时珍看出了他们的疑虑,便解释说,自己是一位医生,能否把棺材打开,让自己看一下棺材中的人。主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便打开了棺材,李时珍对这位妇人进行了 ,随之,后在他心窝处进行了针灸。即刻,这位妇人发出了微弱的声音,在李时珍的帮助下,这位妇人在醒后不久,还顺利地产下一位孩子,。这位妇人因难产陷入了假死状态,幸亏遇上了李时珍才捡回了两条人命。

上一个故事说的是李时珍将死人诊活的故事,还有一个是关于关于李时珍将活人诊死的故事。据说,有一天,有位药店的儿子暴饮暴食,并做了高强度的运动,他纵身一跳越过柜台让李时珍给他把脉。李时珍对他说,过三个时辰你就死了,赶紧回家吧。药店的儿子听了很不高兴,对李时珍进行了一番辱骂。三小时后,药店儿子果然去世了,原来在他纵身一跃时,由于吃的太多缘故,肠子断裂了。

这些小故事都体现出了李时珍医术高明之处。

李时珍传人

李时珍是著名的医药家,著有医学书籍《本草纲目》等作品,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研究意义。李时珍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他辞官回乡后,在家乡开办了东壁堂。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编撰《本草纲目》,花费了40余年,终于完成了医学巨著,李时珍去世三年后,这本巨作得以问世。

电视剧《本草药王》庞宪剧照

据记载,李时珍的后代子孙们,都继承了李时珍在医学上的成就,在家乡行医治病。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他们为了躲避战争,全家从湖北来到了四川省隆昌县生活。现在李时珍已有第十八代传人。李时珍的孙子李泽安等人,在继承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基础之上,又编著了《本医纲目》一书,详细介绍了各种中药疗法。

在电视剧《本草药王》中,李时珍的弟子是庞宪。庞宪出生在官宦家庭,家族有很高的名望。因为对医学感兴趣,于是便进入了太医院进修,恰好,李时珍也在太医院工作。因为庞宪有做军医的经历,所以在医治过程中,喜欢把武术融入到疗法中。李时珍的医术很精湛,刚开始,庞宪很瞧不起李时珍,经常要和李时珍比试。随后,庞宪惊讶于李时珍医术的高超,决定拜李时珍为师傅,跟随李时珍学习医术。当时,严嵩诬陷李时珍,为了救李时珍庞宪费了很多精力。后来,李时珍离开了太医院,庞宪也始终追随着他,李时珍在完成巨著《本草纲目》时,庞宪协助他共同完成。

李时珍去世后,庞宪也成为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名医。

李时珍是哪里人

李时珍是湖北蕲州人,号频湖,是明朝时期名气很高的医生,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和《频湖脉学》等医学书籍,不仅促进了药物学的发展还带动了医学界的进步。

李时珍的爷爷和父亲都是蕲州镇当地的名医,不仅好善乐施,还免费给贫苦之人看病,虽然当时医生的地位很是低下,不被人看得起,他们家还是备受百姓爱戴。也因为这个李时珍从小看父亲他们救助百姓,化解人们的疾病之苦,让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时珍的画像

李时珍父亲却让他弃医从官,但是李时珍对名利很是淡薄,最后李时珍的父亲只能同意他学习医术,在他的指导下,李时珍的进步很快,加上李时珍对医学很有天赋,还有后天勤奋的阅读,李时珍达成了自己从小的愿望就是可以救助很多受疾病缠身之人。

李时珍通过自己不断专研还有不断积累的临床经验,他逐渐变成了一名小有名气的医生。因此李时珍被推荐至楚王府,为王世子治病,当时世子生的病很怪,当地的名医都无法治好,楚王因无奈还请了道士驱邪,还加重世子的病情。而李时珍诊断后只开了三副药给世子,他便又变得活奔乱跳了,从此李时珍名声大震。

李时珍一生为众多人看过病,在他编修本草书籍的期间,常年外出采集药材,都是边勘察边为他人救治,因此李时珍的高超医术在各地均留下传奇故事,为世人称为活神仙。

李时珍医学全书

李时珍可谓是明朝时期以来不仅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很有影响力的医学家,将一身心血权投入到医学事业中,不贪图名利,只为众生,创造了《本草纲目》等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其医学地位不可撼动。

李时珍在医学研究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我们较为熟悉的便是《本草纲目》,这是他花了近三十年的时间才采集收录而成的书籍,一共分有五十二卷,不仅记载了新的药材,还将当时封建迷信的药学和医学方法提出并修改。为了这本书籍的完成,历史长途跋涉了数十年,顶着他的高龄在林间、山间考察和实践,不畏艰险和劳苦。

李时珍画像

李时珍虽然花费了很长时间完成《本草纲目》这一著作,但是他关于医学的研究可不止只有药草,其他方面也有涉猎,常年边走边医治他人,临床经验丰富,还有其他医学之作,如《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经典之作。

其中《濒湖脉学》是李时珍的晚年创作的书籍作品,李时珍因为常年四处行医,因此有很多医学家没有的宝贵经验,博览群书,见闻很很丰富,便感觉当时的年代中医学中存在很多漏洞和缺陷,于是李时珍便利用所学和众医学家的精华论点,编成了这本书。不仅改善了中医学脉中的漏洞还将主要的脉象编成歌诀,不仅朗朗上口还很容易记下来,是很多从事医学的工作人员学习的书籍。

《濒湖脉学》中将疾病脉象将的通透彻底,还容易理解,也成为医学爱好者广大阅读的一本著作,也是中医学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本著作。

李时珍课文

李时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医学家,其编修的《本草纲目》堪称东方瑰宝,不仅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和进步,还带动了其他学科如化学、地理等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给国内外带来的影响甚大,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印发流传至多国。

李时珍油画像

作为我们国家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的传奇故事有很多,加上他为了编修本草书籍曾跨过多省,行过万里路,穿深山过雨林,沿途上救助不少百姓,因此他的高超医术也被众百姓口口相传。

而且李时珍这样不畏艰辛的精神也被世人传颂,而且一心只为造福百姓,以解救百姓于疾病为己任,不贪慕权势和钱财,其大爱的精神也是我们现代人学习的榜样。因此李时珍的事迹被记录下来编制成文,还被纳入学生课本中。将李时珍事迹纳为课文,一是为了怀念赞颂这样一位伟人为我们后世人所带来的福音,二是让学生们能够学习他坚持不畏艰辛的高尚精神。

关于李时珍的课文,内容是介绍李时珍的从医的经历,成为医生的决心,还有为了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所要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当然也有关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重修经历,为了完成本草书籍,踏遍千山万水,访遍上千个百姓,甚至亲尝药草以便辨别药草之分。其伟大的精神和大无畏的决心,最终完成这部巨作,成为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李时珍被称为什么

李时珍是明代的名医,其拥有高超的医术还有杰出的贡献,不仅是对我们国内医学发展提供贡献,其贡献还延伸至国外,对世界医学产生深远影响。

而关于李时珍被称为什么,则有太多的尊称了,可能这与李时珍在医学地位太高有关系,而我们所熟知的便是药圣、医圣等的尊称。而其他的便是世人尊敬李时珍为人为医的仁德之心还有为世人带来不朽的福音的感恩之情。

李时珍的画像

关于李时珍的“药圣”的来源,是因为李时珍编修《本草纲目》而得来的,为了能够修改关于众多本草书籍中错误的记载还有很多缺失的记载,李时珍想要完善它们,并且出一本完整的本草书籍。

李时珍便开始了长途跋涉的考察之旅,李时珍为人认真踏实,对待医学十分严谨,因此对待事物以眼见为实为主,更何况能救人也能害人的药草,更是要进行实地考察才能记载。于是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医学书籍,还实地考察,甚至亲自尝试,解决了以往遗留的很多疑难问题。

李时珍在药草上的专研精神还有所做出的贡献,为世人称为“药圣”这一称号,从他的突出贡献来看,这一称号完全不为过。

而李时珍“医圣”的尊称,是现代作家郭沫若提出来的,他称李时珍为“医中之圣”,便有了李时珍医圣的尊称。

剧情吧注:电视剧李时珍剧情讲述了我国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年-1593年)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和跌宕起伏的情感历程。

古装剧:《李时珍》

又名:《大明医圣李时珍》

片 长:46集

类 型:历史剧

出品人:汪潮涌 文成国 郑克洪

制片人:郑克洪

总导演:郑克洪

编剧:汪潮涌 黄娟 周柯伽 张少军

导演:张少军 黄文云

古装剧李时珍演员表:

黄海冰饰演:李时珍

胡可饰演:吴斯语

温兆伦饰演:嘉靖皇帝

郭凯敏饰演:李言闻

沈丹萍饰演:蒋太后

万思维饰演:李行义

崔波饰演:朱苌葶

谭皓饰演:黄一丰

电视剧李时珍剧照

明正德十三年李时珍简介,李时珍出生在湖北蕲州的一个医生家庭。少年李时珍一面应付四书五经,一面暗中学习医术。

长大后,先后随父亲行医,拜华南学医。后入北京太医院,由一个平民与草医奋斗成为当时最高医府太医院院判,其间留下无数成功的医案和治病救人的佳话。

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斗争之后,李时珍获得嘉靖皇上下诏,组织太医院重修本草,并带人辗转湖广、江西、安徽、江苏等地,风餐露宿,寻医问药,为修本草收集第一手资料。

万历六年,《本草纲目》终于编撰完成。李时珍赴疫区为百姓治病积劳成疾,临终嘱人将《本草纲目》进奉于朝廷,福泽天下后世。

大明王朝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时局动荡,风雨飘遥。武宗正德皇帝病危,喝下太医华南的药汤后吐血而亡。张太后下令处置华南。华南觉得武宗死得蹊跷,便带着自己的医簿连夜逃出。武宗无子嗣,朝廷按明朝祖制,湖广安陆就藩的兴王朱厚熜被定为皇位继承人。

此时朱厚熜却得了寒热怪病,经湖广蕲州名医李言闻救治,病情转危为安。在母亲蒋王妃的安排下,朱厚熜抱病坐囚车赶往京城。李言闻携幼子李时珍和大夫徐长民一起护送朱厚熜。一路上危机四伏,腥风血雨,这一切在童年李时珍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公元1521年四月二十一日,朱厚熜抵京登基,年号嘉靖。登基后的第六天,大臣张慎联合众臣上书,要求嘉靖尊孝宗为皇考,尊父亲兴献王为皇叔考,母亲蒋王妃为皇叔母。蒋王妃得知消息,勃然大怒,拒绝进宫,并且一病不起。李言闻照料太妃有功,被嘉靖封为九品吏目,徐长明被封为八品太医。

在这场长达三年的“大礼仪”之争中,朝中与嘉靖作对的大臣有的被贬官,有的被流放,更多的被杖毙。正直忠勇的李言闻为几位杖刑受伤的大臣疗伤,并且暗地里将杖刑致死“罪臣”张慎之子张行义收为养子,改名为李行义。这惹怒了蒋太妃,且被逐出京城。李言闻携李时珍和养子李行义回到家乡蕲州。

十多年之后,李时珍和义弟李行义,还有李言闻收养的好友之女斯语都长大成人。李行义跟着李言闻学习医术,李时珍则按照父亲的要求一心科举,只能暗地里偷学医术。李时珍入书院的第一天因抢了荆王世子朱成翊的风头,从此便成了朱成翊的眼中钉。在书院时间越长他与朱成翊的积怨越深。在王府的干预下,李时珍不得不退出书院,回家自学。

不久,朱成翊的爱妃因喝了李言闻开的药后暴亡。朱成翊要斩李言闻,幸亏荆王府郡主朱苌葶出面求情。朱成翊答应给李家三天时间找出原因,否则定斩不饶。李时珍和李行义通过朱苌葶找到世子妃用过的药渣,发现里面少了一味叫黄精的药,而多了一味不知名的药,这让兄弟俩大为疑惑!

李时珍和李行义找到抓药的药店理论,药店掌柜坚持自己没有抓错药。眼看三天限期已到,就在他们几乎绝望的时候,李时珍的好友黄一丰终于打听到此药名叫钩吻,有剧毒。

面对王爷和世子的审问,药店掌柜拿出一本药书《本草别录》证明黄精就是钩吻,二者为同一药。李时珍情急之下从身上掏出黄精和钩吻,让王府当场验明,两味药分别让两头牲畜吃下,结果吃了黄精的安然无事,吃了钩吻的则当即毙命。药店掌柜被斩李时珍简介,临死前要家人烧了所有的本草书籍。世子朱成翊依旧要斩李言闻,郡主再次相救。大堂之上,李时珍发现苌葶郡主似曾相识,但一时没想出个头绪。李时珍从此背着父亲研习古今药书,发誓写出一本准确的本草书籍来。

稍微读了点书的人,大多知道大作家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然而大家却未必知道李时珍在从医之前也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只不过他不是弃医从文,恰恰相反,他是弃文从医。

李时珍之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尤其是医学史上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写出了一本著名的医书——《本草纲目》,这本书给后来的从医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被外国人称为是东方药学巨典、中国的百科全书。

其实李时珍一开始并没把从医当成自己的理想。李时珍的父亲与爷爷都是相当不错的医生,他们都希望自己家里出一个读书人,希望有一个人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走上仕途,不再行医。可是这个希望一再地落空,最后他们都把希望寄托在李时珍身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李时珍只考中秀才,之后每次都以落榜告终。

据记载,李时珍考中秀才后还参加过三次乡试。第一次参加乡试是在他17岁那年,地点在武昌。因为患有眼病,加之紧张,可能复习也不到位,三场考试过后,最终他名落孙山。

落榜后的李时珍读书更加刻苦,不久他娶了一个大户人家的**吴氏为妻,妻子并未反对他考取功名,还经常鼓励他。公元1537年李时珍第二次参加了在武昌举行的乡试,这一次,他再次榜上无名。

要不要再考呢?这时的李时珍有些犹豫,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然而父亲李言闻却极力主张并支持儿子继续考下去。为了不辜负父母的希望,李时珍决定再考一次。这时的李时珍不但体弱多病,而且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幸好妻子吴氏悉心照顾,才帮他慢慢地缓解了压力。

3年后的秋天,他第三次来到武昌参加乡试,再次失败。从此,李时珍对科举考试失去了兴趣,甚至对此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也是从这时候起,他暗下决心,不再参加乡试,跟随父亲学医。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即便是成功人士也不例外。当自己在人生遭遇了重大创伤的时候,需要的是勇敢地去面对,并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地投入到新的生活当中去。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人。他的祖父、父亲都当过医生。父亲李言闻对药草很有研究,李时珍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常常跟小伙伴一起上山采集各种药草。日子一长,他能认得各种草木的名称,还能知道什么草能治什么病。他的医药知识渐渐丰富起来。

但是,在那个日子里,做一个普通医生是被上层社会看不起的。李言闻自己是医生,却要李时珍读书应科举考试。李时珍在父亲督促下,在十四岁那年考中秀才,但是以后参加举人考试,三次都没有考中。别人都替他可惜,李时珍却并不因此失望。他的志愿是做个替百姓治病的好医生。

打那时候起,李时珍就一心一意跟他父亲学医。正好在这一年,他的家乡发生一场大水灾,水退以后,又流行疫病,生病的都是没钱的穷百姓。李时珍家并不宽裕,但是父子俩都很同情穷人,穷人找他们看病,他们都悉心医治,不计报酬。老百姓认为他们医术高明,治病热心,都很感激他们。

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许多古代的医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医书。汉朝人写过一本《神农本草经》,以后一千多年,不断出了许多新的医书。李时珍常常替当地的王公贵族看病,那些贵族家里藏书不少,李时珍就靠他行医看病的方便,向王公贵族家借图书看。这样一来,他的学问就越来越丰富,医术也越来越高明了。

李时珍的名气越来越响,被他看好病的人,到处宣传李医生好。附近州县得病的人,也赶来请李时珍看病。

有一次,楚王的儿子得了一种抽风的病。楚王府虽然也有医官,但是谁都没法治好。这孩子是楚王的命根子,楚王怎么不着急?有人告诉楚王,只有找李时珍,才能治好这种病。楚王赶快派人把李时珍请到王府。李时珍一看病人的脸色,再按了按脉,就知道孩子得的这种抽风病是肠胃病引起的。他开个调理肠胃的药方,叫人上药铺抓了药。楚王的儿子一吃药,病就全好了。

楚王十分高兴,再三挽留李时珍在楚王府呆下来。没有多少日子,正碰上朝廷征求人才。楚王为了讨好明世宗,就把李时珍推荐到北京太医院去。

太医院本来是国家最高的医疗机构。可是在那时候,明世宗对真正的医学并不重视,却迷信一批骗人的方士,在宫里做道场,炼金丹,想凭这些办法使自己长生不老。李时珍是一个正直的医生,看不惯那种乌烟瘴气的环境。他在太医院呆了一年,就辞职回家。

李时珍辞去官职,回家的路上,顺便游历了许多名山胜地。他上山不是为了欣赏景色,而是为了采草药,研究各种草木的药用性质。有一次,他到均州(今湖北均县)的武当山去,听说那里产一种榔梅,吃了能使人返老还童,人们把它称作“仙果”。宫廷的贵族都把它当作宝贝一样,要地方官吏年年进贡,并且禁止百姓采摘。李时珍可并不相信真有什么仙果。为了弄 相,他冒着危险,攀登悬崖峭壁,采到了一颗榔梅,带回家乡。经过他详细研究,才知道那种果子只不过像一般梅子一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根本谈不上什么“仙果”。

李时珍从长期的医疗工作和采集药物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科学的资料。他发现古代医书上的记载,有不少错误;再说,经过那么多年代,人们又陆续发现了许多古代书上没有记载过的药草。他就决心编写一本新的完备的药书。辞职回家以后,他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写成了著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在这本书里,一共记录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收集了一万多个药方,为发展祖国的医药科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本草纲目》出版以后,一直流传到全世界,已经被翻译成日文、德文、英文、法文、俄文、拉丁文等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医药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至于那个迷信炼丹、一心想长生不老的明世宗,不但没有能长生不老,却因为误服了有毒的“金丹”,丢了性命。明世宗死后,他的儿子朱载(音hòu)即位,就是明穆宗。

李时珍活了多少岁

李时珍于公元1518年出生在医学世家,早年被父亲教导读书考科举,但是一直无心名利,一直希望成为像父亲李言闻一样是个悬壶济世之人,帮助苍生才是他的追求所在,后来得到父亲的支持开始学医的道路。

此后李时珍便一直跟随父亲学医,不仅阅读大量医书,还很注重实践与知识的结合,在他父亲的帮助下,李时珍的医术进步很大,李时珍也因此发现关于本草的书籍中有很多缺失和漏洞,开始立下编写完整的本草书籍。

黄海冰饰演的李时珍剧照

公元1551年,李时珍因为医术高明,被楚王招聘,李时珍想着去能够帮助自己重修本草,便进了王府,在王府任职期间医治好了不少杂症,包括世子。加上这段时间朝廷广纳医术高明之人,于是李时珍便被推荐进宫。

李时珍在宫中为太医仅任了一年便辞官回乡了,因为在宫中并未得到重用,意见也被驳回,为同仁讥笑,加上李时珍对名利没有追求。虽然如此,李时珍在宫中还是大开眼见,阅读到许多珍藏的医书,和见到了许多罕见药材,为他日后编修本草很有帮助。

公元1552年,李时珍便开始了他为期二十七年的考察时间,四处游历,不畏艰险穿梭于深山老林中,考察书中记载是否真实,亲尝百草辨区别,为人谦逊,所问之人均是他老师,虚心求教。

公元1578年,李时珍六十一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这惊世巨作,为世界做出了这巨大贡献。

公元1593年,七十五岁的李时珍逝世,一辈子与医学打交道,为百姓考虑,给世界带来贡献的李时珍与世长辞。但是他的精神和贡献一直被后世流传,名声永垂青史。

李时珍的父亲

李时珍的父亲是李言闻,是李时珍医学的启蒙老师,在当时李言闻可算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医生,不仅医术了得,还常悬壶济世,帮助贫穷百姓免费治疗,可谓是一代仁医。

李时珍的祖上是学医的,从小接触医术,喜好医书,对当医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李时珍的父亲并不想让李时珍从事这家族事业,因为在那个封建年代,医生这个职业是低下的,不被人所看的起的。因此李言闻便要李时珍多读四书五经参加科级考试,获得一官半职,也算是光耀门楣了吧。

《大明圣医李时珍》中李言闻教李时珍把脉剧

但是李时珍对仕途和名利并没有兴趣,加上那个年代百姓太不为官府所关心,疾病流行,百姓却得不到救助,李时珍看着父亲以妙手救助百姓,感到十分的光荣,一直在偷偷的学习医术。李时珍便一直暗自下决心学医,为百姓解忧,而真正让李言闻同意他学医是在李时珍患病之后,李时珍染上了我们现在所说的肺结核,多亏了医术高明的李言闻用药加上细心照顾,李时珍才捡回一命。

李言闻在李时珍好后,听到李时珍坚定的学医念头,终于不再反对,于是开始手把手的教学。让李时珍从阅读医书开始,让他从书中得到知识,还很注重实践教育,教李时珍把实践和知识结合运用。

多亏了李言闻,李时珍的医术大有长进,也因此为李时珍后来做出的贡献打下基础。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也是得到了其父亲李言闻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最后造就了这东方医学巨典。

李时珍医术

李时珍是历史上杰出的医学家,医术精明,临床经验丰富,对本草由其重视,著有《本草纲目》这一典籍,为后世人称颂,在国内外均有一定深远影响。李时珍会从医也是深受为医生的父亲影响,也多亏有他父亲精心培养,李时珍继承了他父亲仁德为人谦逊好学的精神,不断在人民群众中学习,习得了很多民间土方子,为医学进步作出进一步推动。

李时珍为了完成《本草纲目》这一书籍,走遍数地,访遍数人,因此也在路途上边走边医治他人,他的医术精明,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李时珍画像

有一天李时珍在赶路过程看到一群人抬着一口棺材要去送葬,但是棺材外直冒鲜血,李时珍见此便觉得不正常,照常来说尸体应该流的是淤血而不是鲜血,便要求他们开棺他来检查下。送葬的人家当然便不肯,希望死者死的安详不被打扰,李时珍便一直劝说他们,告诉他们事情的厉害程度,告及他们这是异常之象,才使棺材主人开棺。

李时珍先是对棺材中的人一阵 ,再以针灸在心窝处来一针,没一会,棺材内的妇人便活了过来,之后还生下一名儿子。妇人家人对李时珍甚是感谢,称其为活神仙,原来是妇人因为难产陷入假死的状态,要不是李时珍及时察觉棺材流出的血异样,那么这位妇人和腹中的孩子将就这样埋于黄土之中。

有关李时珍医术高明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李时珍为了更好的救助他人,不畏艰辛长途跋涉,不畏危险尝百草,将他的医术毫不保留的写成书籍,为大家所学习,为医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对李时珍的评价

李时珍是历史上杰出的名医,是大明时期的圣医,李时珍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医学研究,他对医术的态度是非常认真严谨的,他认为药材的可贵之处是可以治愈,但是也能害人,因此要仔细观察记载,不可有一分的差池。

李时珍也被世人称为药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编修中,耗时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行遍万里路,询问了数个人,亲尝了百草,才编修完这样一部造福人类的巨作。

李时珍画像

李时珍用了他毕生的精力完成了这样一件事,期间即使是翻山越岭,出入深山老林,李时珍都没有因为路途艰难而放弃,当时李时珍的年龄也不小了,迈着年弱的双脚,他永不放弃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他的弟子和儿子。

李时珍凭借其不畏艰苦的精神完成了这样一部完整的关于本草也关于化学的著作,其缜密的思维将本草进行严密的科学分类,是当时中国几千年来药物学的总结,不仅丰富了本草的知识,还纠正了过往的错误。

李时珍作为一名医术高超,学术知识丰富的医生,放弃了达官显贵的生活,不追求名利,不贪慕虚荣,一心只为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其中李时珍曾在楚王府为官,治好了楚王儿子的疾病,李时珍拒绝了楚王的重金酬谢,只认为救助他人乃是医者之责。如此高尚的医者李时珍,从他对医学的执着谨慎再到为人处世的宽厚仁爱,不为名利,只为苍生的大爱精神为我们称颂。

李时珍的药方

李时珍作为历史上杰出的名医,其所留下的《本草纲目》等医学著作堪称东方瑰宝,对国内外均有广泛的影响,对世界医药学的进步和化学等其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李时珍一生从事医学事业,对医学有着很严谨的态度,对天下苍生有悬壶济世的追求,愿以医术拯救需要帮助的人,因此对官府昏庸之道很是鄙夷,对贪慕权势、陷百姓于困苦之人呲之以鼻。因此李时珍才放弃年轻时对考科举做官的念头,以医术救百姓于苦难。

李时珍画像

鲜少为官的李时珍,我们所熟知的是他曾在楚王府中为一官半职,为了能够顺利编修本草书籍,在楚王府中以医术化解了很多疑难之症。后被推荐进宫,任了为期一年的太医便称病回乡。

之后李时珍还曾经任过小小县官,在四川的蓬溪县,但是也为期不久,便回乡全身心投入《本草纲目》的编修,因此在交接官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为人说道的趣事。

前来接替李时珍的县官职位的官员是位大腹便便的胖子,得知李时珍医术高明,便要他开一副补身体滋养的药方给他。李时珍在这位县官来之前就有听闻他好酒色,是个昏庸无能之辈,加上现在才刚上任还没做事便想要补身体,李时珍很是愤怒,但是没有表达,而是给他开了副药方便离去。

而这位县官的师爷一看药方便得知李时珍在骂这位县官,从李时珍开的药方名的首个字连起来看是在说柏木棺材一副,八人抬上山的字句,李时珍这个药方可是把这位新官给气的半死。

李时珍是什么家

明朝出现了一个有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悬壶济世,不断救助贫苦百姓,发挥自己的医学之技,解决疑难杂症,成为百姓口中的活神仙,那个人便是李时珍。

李时珍因为在医学世家中成长,从小看他的父亲李言闻治病救人,李时珍便因此萌生从医的想法。但是那个年代,医生是被作为低贱的职业存在,李言闻并不想让李时珍从事这个,而是希望他参与科举,当个小官也行,至少不会被人看不起。

《大明圣医李时珍》李时珍为百姓治病的剧照

李时珍虽听从其父的要求,但是却一直在偷偷学医,最后李时珍的父亲答应了他从医,是因为李时珍对他父亲说现在为官没有所为,官府腐败之风盛行,哪能同医生一样为百姓真正做点事情。李言闻听之知道李时珍的决心之大,便开始同意他学医,在李时珍学医路上担任重要的导师之位。

李时珍在从医道路上能越走越远,多亏了其父亲精心的指导,还有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他为了能够重修本草书籍,阅读了大量的医学书籍,而且曾在宫中的太医院做事,有幸能够阅读到珍藏的古医书籍,见识到罕见的药材,增长了见闻。

为他编修本草书籍很有帮助,而且通过不断的实地考察,李时珍几乎将所有见识到的药草均了解通透并记载在书籍中。将自己的一生所学和所感都毫无保留的贡献给社会,帮助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在李时珍的一生中,几乎将他所有的岁月都投入医学事业中,为我们贡献了关于医学甚至其他学科的知识,带来医学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李时珍的成就

李时珍为了完成《本草纲目》,翻山越岭,不畏艰辛,访遍许多地方的人,不论是农民、工人、还是马夫均是李时珍的老师,正因为他扎实的医学基础,谦逊的品质还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完成这一巨作,堪称东方瑰宝。

李时珍有编修《本草纲目》这本书的念头,是从他学医有一定基础的时候开始的,那时候的李时珍在他父亲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有关医学的书籍,不仅如此还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认为只有医治更多的人,才能知道更多的疾病,才能造福更多人。

李时珍塑像

在阅读各种本草书籍的过程中,李时珍注意到很多关于本草的介绍只有注明药草的名字,但是没有记载药草的外观和性能,李时珍认为这样并不能帮助更多医学者和患者。加上当时药材混乱,书籍又记载不清,导致一位药铺店员抓错药给病患,致使病患死亡。

李时珍便开始有了编修一本完整的本草书籍的念头,为了可以造福更多人也能帮助更多医生学习以便更有效的治愈病患。于是三十来岁的李时珍便开始背起背篓,穿着草鞋,带上纸笔和弟子开始他长途跋涉的实地考察生活。

李时珍在路途中经常翻山越岭,进入深山雨林,不仅路途艰辛还常露宿野外,但是李时珍一直没有放弃,认为现在的辛苦换成为百姓造福是非常值得的。因此他不仅修改了之前错误的本草记载,还加入很多新发现新元素,为世界的医学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李时珍陵园

李时珍作为明朝时期杰出的名医,编修出《本草纲目》这一影响颇深的巨作,为国内外所称叹,其凭借自己高超医术治愈了许多人,甚至常无偿施救贫困百姓。李时珍不贪图名利,有一次救了楚王世子,拒绝了楚王的赏赐的财物,一心只为救助众生,毫无私心。

李时珍陵园

李时珍为医学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加上李时珍的故乡在湖北省蕲州,于是后世人便为了缅怀李时珍,在这里给他建立了一座陵园。陵园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李时珍的墓地,还有他的纪念馆、医史文献和药物园,此陵园还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单位。

李时珍陵园所在之处,风景秀丽,在李时珍的年代,这个地方就因风景优美而被大家广而告之,其中李时珍的墓碑还有他父亲的墓碑均被保存的很好, 同志还为李时珍纪念馆的匾牌题名。

李时珍纪念馆中珍藏的是李时珍提出的大量药物标本还有众作家的题词,医史文献则保存着李时珍所编修的各类医学书籍,还有相关文献记载。而药物园中,有百草园和药物碑廊,介绍着各类植物药材,而这些药材均是由石头雕刻而成的,甚是精巧。

在李时珍陵园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时珍的一生经历,还有不仅为医学事业所作的贡献还有为广大人类造福的事迹。自从陵园开放后,每年都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去参观,怀念这位名医。

李时珍的故事

李时珍的父亲和爷爷是当地的名医,李时珍便从小对医术有深厚的兴趣,但是由于当时医生是个很低贱的职业,不被他人尊重,李时珍的父亲便希望李时珍能够考中科举当个小官也好,能够光耀门楣,不被他人看不起。

虽然李时珍按照其父的要求在学习四书五经等,但是他却对做官没有兴趣,一直在偷学医术,最后李时珍向其父表明自己的心意得到了认同,便光明正大的开始学医,当年的李时珍正好二十岁。

李时珍的画像

李时珍在他父亲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书籍,增长了更多实践经验,大大提升了他的医学水平,李时珍也正因为这样才发现众多关于本草记载书籍的缺陷和错误,开始想要重修本草书籍。

李时珍的医术越来越高明,因此得到百姓的支持和认同,一次李时珍治疗好了楚王府世子的疾病,仅用三服药便让他人都束手无策的疾病治愈,得到楚王的欣赏。因此名声大震,后推荐进宫。

李时珍在宫中虽然只呆了一年,但是其医术还是得到皇帝的肯定的,有一次皇帝为了考验其医术让他仅用一根线给皇后看病,但是却不是将线的另一端绑在皇后的手上,第一次是绑在非生命的物体,第二次是皇上的脉搏上,均被李时珍发现不对。李时珍因此得到皇上的赞叹,称其医术了得。

李时珍怎么死的

李时珍是历史上杰出的医学家,出生于医学世家,幸得其父指导,年过二十的李时珍方能在医学上进步那么大。李时珍对医学的兴趣从小便有,对父亲治病之术的耳濡目染加上自己的天赋和好学,李时珍的名气很快就上去了。

李时珍为了能够很好的编修《本草纲目》,不畏艰辛,长途跋涉,到达了许多个省会,走过上万里路途。李时珍为人谦逊,所到之处不论是何种职业之人均是他的老师或朋友,李时珍也在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关于药物的知识。

李时珍采药图

而且一路进行考察一边为百姓治病的李时珍,深受百姓的尊敬,李时珍常运用自己在民间学到的方法去医治百姓,有一个婆婆有长达三十年便秘的恶习,医治了也不见好,因此李时珍用民间的偏方很快治好了她长达三十年的便秘。

李时珍就是这样进行数十年的考察学习,最终艰辛的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修,但是他又面临另一个问题,李时珍的书中有对当时封建的长生之术有讽刺,对“水银”的正解得罪了当地很多达官显贵,因此当地的出版商都不敢去印发出版。

而李时珍为了书籍出版也费了很多心力,那是李时珍已经七十多岁还四处奔波,希望能让书籍尽早出版,但未得到解决。李时珍也因为奔波劳累而病倒,加上李时珍早年过于为了采集药材过于劳累,身体一直有落下病根,最后因病逝世。

李时珍救助了所有人但是却没有将自己治好,但是在李时珍生活的年代,能活到七十多岁算是高寿了。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 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人。他的祖父、父亲都当 过医生。父亲李言闻对药草很有研究,李时珍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常常跟小伙伴一起上山采集各种药草。日子一长,他能认得各种草木的名称,还能知道什么草能治什么病。他的医药知识渐渐丰富起来。 但是,在那个日子里,做一个普通医生是被上层社会看不起的。李言闻自己是医生,却 要李时珍读书应科举考试。李时珍在父亲督促下,在十四岁那年考中秀才,但是以后参加举人考试,三次都没有考中。别人都替他可惜,李时珍却并不因此失望。他的志愿是做个替百姓治病的好医生。 打那时候起,李时珍就一心一意跟他父亲学医。正好在这一年,他的家乡发生一场大水灾,水退以后,又流行疫病,生病的都是没钱的穷百姓。李时珍家并不宽裕,但是父子俩都很同情穷人,穷人找他们看病,他们都悉心医治,不计报酬。老百姓认为他们医术高明,治病热心,都很感激他们。 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许多古代的医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医书。汉朝人写过一 本《神农本草经》,以后一千多年,不断出了许多新的医书。李时珍常常替当地的王公贵族看病,那些贵族家里藏书不少,李时珍就靠他行医看病的方便,向王公贵族家借图书看。这样一来,他的学问就越来越丰富,医术也越来越高明了。 李时珍的名气越来越响,被他看好病的人,到处宣传李医生好。附近州县得病的人,也 赶来请李时珍看病。 有一次,楚王的儿子得了一种抽风的病。楚王府虽然也有医官,但是谁都没法治好。这 孩子是楚王的命根子,楚王怎么不着急?有人告诉楚王,只有找李时珍,才能治好这种病。楚王赶快派人把李时珍请到王府。李时珍一看病人的脸色,再按了按脉,就知道孩子得的这种抽风病是肠胃病引起的。他开个调理肠胃的药方,叫人上药铺抓了药。楚王的儿子一吃药,病就全好了。 楚王十分高兴,再三挽留李时珍在楚王府呆下来。没有多少日子,正碰上朝廷征求人 才。楚王为了讨好明世宗,就把李时珍推荐到北京太医院去。 太医院本来是国家最高的医疗机构。可是在那时候,明世宗对真正的医学并不重视,却 迷信一批骗人的方士,在宫里做道场,炼金丹,想凭这些办法使自己长生不老。李时珍是一个正直的医生,看不惯那种乌烟瘴气的环境。他在太医院呆了一年,就辞职回家。 李时珍辞去官职,回家的路上,顺便游历了许多名山胜地。他上山不是为了欣赏景色, 而是为了采草药,研究各种草木的药用性质。有一次,他到均州(今湖北均县)的武当山 去,听说那里产一种榔梅,吃了能使人返老还童,人们把它称作“仙果”。宫廷的贵族都把它当作宝贝一样,要地方官吏年年进贡,并且禁止百姓采摘。李时珍可并不相信真有什么仙果。为了弄 相,他冒着危险,攀登悬崖峭壁,采到了一颗榔梅,带回家乡。经过他详细研究,才知道那种果子只不过像一般梅子一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根本谈不上什么“仙果”。 李时珍从长期的医疗工作和采集药物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科学的资料。他发现古代医 书上的记载,有不少错误;再说,经过那么多年代,人们又陆续发现了许多古代书上没有记载过的药草。他就决心编写一本新的完备的药书。辞职回家以后,他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写成了著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在这本书里,一共记录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收集了一万多个药方,为发展祖国的医药科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本草纲目》出版以后,一直流传到全世界,已经被翻译成日文、德文、英文、法文、 俄文、拉丁文等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医药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 nongli/5000/235

李时珍(约1518年-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是中国明朝最著名的医学家及药学家之一。 [编辑] 生平 李时珍出身于一个世医家庭。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由于家庭的熏陶,李时珍从小就喜爱医药。由于当时从医者的社会地位不高,所以身为医生的父亲李言闻只希望他读书应考以光宗耀祖,并不鼓励他习医。李时珍在14岁的时候不负父望顺利的成为秀才,但是之后3次参加乡试欲成举人,都难以遂愿,兼之他对医学的浓厚兴趣一直有增无减,于是决定弃儒从医专心研究医药。 在30岁时成为当地名医,楚王听说后聘李时珍为奉祠,掌管良医所事务,1556年,经举荐补太医院之阙,在京师金陵供职了一年。辞职回家后,在雨湖北岸构筑新居,题名「红花园」,在此行医。 在他行医救人期间,他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李时珍多次上书朝廷要求重整医书的资料,可惜并无回应,于是他便利用在良医所和太医院阅读的大量医籍和坚实的文史基础,亲自对中国历代有关药物学的著作进行了整理。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于是李时珍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除了不辞劳苦到各地采药及以自身试药之余,他遍访名医宿儒,又到处访问渔夫、农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间验方。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经过30年后,终于著成了《本草纲目》,后来又花了12年修订三次。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李时珍逝世,葬于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东南2公里的雨湖之滨。(参看李时珍墓)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刊行。此外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濒湖集简方》、《三焦客难》、《命门考》、《五脏图论》、《濒湖医案》等,除前两种外皆失传。 李时珍用了大约27年的时间才编写完成《本草纲目》,经过了三次改写,于万历六年(1578年)才最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李时珍参考了800多种书籍,多次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样本,耗费了他非常大的心血。 《本草纲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资料主体增删考订而成的。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药物学家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用意在拾遗补正《本草纲目》,其中新增716种药材,补充161种药物内容,纠举错误34条。 体例 《本草纲目》共52卷,载药1892种(其中李时珍新增药物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

参考: zh /w/indextitle=%E6%9C%AC%E8%8D%89%E7%BA%B2%E7%9B%AE&variant=zh-

李时珍 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西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西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世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经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

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氏所新增。每种药首先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详述产状;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说明体用。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麽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麽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敍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当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攻效。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食蚁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西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参考: baikebaidu/view/5910

[编辑] 生平 李时珍出身于一个世医家庭。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由于家庭的熏陶,李时珍从小就喜爱医药。由于当时从医者的社会地位不高,所以身为医生的父亲李言闻只希望他读书应考以光宗耀祖,并不鼓励他习医。李时珍在14岁的时候不负父望顺利的成为秀才,但是之后3次参加乡试欲成举人,都难以遂愿,兼之他对医学的浓厚兴趣一直有增无减,于是决定弃儒从医专心研究医药。 在30岁时成为当地名医,楚王听说后聘李时珍为奉祠,掌管良医所事务,1556年,经举荐补太医院之阙,在京师金陵供职了一年。辞职回家后,在雨湖北岸构筑新居,题名「红花园」,在此行医。 在他行医救人期间,他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李时珍多次上书朝廷要求重整医书的资料,可惜并无回应,于是他便利用在良医所和太医院阅读的大量医籍和坚实的文史基础,亲自对中国历代有关药物学的著作进行了整理。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于是李时珍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除了不辞劳苦到各地采药及以自身试药之余,他遍访名医宿儒,又到处访问渔夫、农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间验方。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经过30年后,终于著成了《本草纲目》,后来又花了12年修订三次。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李时珍逝世,葬于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东南2公里的雨湖之滨。(参看李时珍墓)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刊行。此外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濒湖集简方》、《三焦客难》、《命门考》、《五脏图论》、《濒湖医案》等,除前两种外皆失传。

  1、李时珍的父亲和爷爷是当地的名医,李时珍便从小对医术有深厚的兴趣,但是由于当时医生是个很低贱的职业,不被他人尊重,李时珍的父亲便希望李时珍能够考中科举当个小官也好,能够光耀门楣,不被他人看不起。

 2、虽然李时珍按照其父的要求在学习四书五经等,但是他却对做官没有兴趣,一直在偷学医术,最后李时珍向其父表明自己的心意得到了认同,便光明正大的开始学医,当年的李时珍正好二十岁。

 3、李时珍在他父亲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书籍,增长了更多实践经验,大大提升了他的医学水平,李时珍也正因为这样才发现众多关于本草记载书籍的缺陷和错误,开始想要重修本草书籍。

 4、李时珍的医术越来越高明,因此得到百姓的支持和认同,一次李时珍治疗好了楚王府世子的疾病,仅用三服药便让他人都束手无策的疾病治愈,得到楚王的欣赏。因此名声大震,后推荐进宫。

 5、李时珍在宫中虽然只呆了一年,但是其医术还是得到皇帝的肯定的,有一次皇帝为了考验其医术让他仅用一根线给皇后看病,但是却不是将线的另一端绑在皇后的手上,第一次是绑在非生命的物体,第二次是皇上的脉搏上,均被李时珍发现不对。李时珍因此得到皇上的赞叹,称其医术了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9790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31
下一篇2023-08-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