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和天蝎的宿命?

狮子和天蝎的宿命?,第1张

狮子和天蝎真正的爱情宿命

蝎 是那种可以劫后重生的动物

蝎 天生就是为真爱而生的生物

所以

蝎 是不可以被谁轻易征服的

我们 喜欢生活在深夜的月光中

别人无法看得很清楚

却也不是完全不清楚

一切似乎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连世界都对我们畏怕

倘若

上帝硬要派另一种动物

去感化天蝎内心的黑色世界

化冷酷为温柔

那种动物

只能是 狮

也唯有 狮 才能配得上我们蝎的贵气

狮 是那种能让世界都感温暖的动物

狮 天生就是为了尊严而生的生物

所以

狮 是可以有很多理由去骄傲的

他们 喜好生活在灿烂的阳光中

活得光明磊落

活得颇具王者风范

依偎在狮的金色的绒毛中

是任何动物都值得向往的事

可是狮

总是高傲得让人却步

在狮的世界中

到处都是征服的痕迹

他们已经征服了太多太多灵魂

拥有着臣服于他们的崇拜者

他们开始不屑

开始对神不敬

为了抑制蝎深藏不露的野心

为了平息狮那烈火般的叛逆

上帝

终于把狮和蝎

放逐到一个无边的灰色地带

去锤炼 去考验

灰色

唯一介于黑与白中间的颜色

在这里

没有黑夜的昏暗

没有阳光的灿烂

这是一种中和了狮与蝎的颜色

从此

狮蝎开始一起生活

这样的生活

无疑是痛苦的

狮 是需要蝎崇拜且说出崇拜的

蝎 是需要狮真爱且无言以对的

狮 是热情高贵且追求华丽的

蝎 是冷默洞悉且充满占欲的

狮 是积极向上且性情急躁的

蝎 是能屈能伸且极具耐性的

狮 是乐观开朗且宽容大方的

蝎 是悲观极端且记恶如仇的

狮 是坚强努力且永不言弃的

蝎 是深藏不露且充满野心的

狮 是自大自负的

蝎 是自以为是的

这一系列的矛盾,剧烈而让狮蝎挣扎。

然而

狮是理智的

他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

所以狮喜好探索和推敲

对于蝎的忽冷忽热 莫名其妙

他在忍耐中去思考去解决

而蝎是坚韧的

她懂得冷眼静观的哲理

并很具欲擒故纵的本领

对于狮的愤怒不逊 个人主义

她自有办法去对其驯教

所以 

矛盾是这样---激烈却可以调和

只要狮蝎想要调和

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狮 一种喜好征服而执着的动物

蝎 一种喜好神秘而坚韧的动物

二者都是十二星座中最具生命力和优秀潜质的星座

充满贵气和魅力

他们相互排斥却又深深因对方的气质而痴迷

狮蝎的爱情

总是在这样的痛苦背景中很容易就发生

并且

常常是蝎先欣赏狮的一点点

然后

又慢慢暗恋上狮的一切

再然后

蝎会默默为狮付出一切

爱上狮

不是刻意 是无力抗拒

终于

因为爱

狮和蝎在一起 学会了低头 学会了退让 开始去意会

蝎和狮在一起 懂得了理解 懂得了体谅 开始去妥协

狮因蝎的爱情哲学而感动

蝎因狮的阳光气质而心动

爱情的烟花

就这样绽放星空 久久歌颂

对于这样的结果

上帝是相当满意的

狮具备着蝎所倦羡的一切特质

蝎具备着狮所感慨的一切潜质

狮蝎的组合

是最般配也是最完美的

强强联合的结果

不是互斗 不是毁灭

而是一同 去开创 去奋斗 去开辟他和她的天空

从此这两个最优秀的星座将在相互学习和包容中更加优秀

所向无敌

为了纪念狮和蝎艰辛坎坷的融合过程

上帝为他们的爱作出了经典诠释:

真爱 刻骨铭心的磨合的痛,换得心灵永恒的相守!!!(这才是狮子和天蝎真正的爱情宿命)

苏州园林概述

古典园林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三类。在私家园林中,多为失

意官僚或文人画家命题立意而造的“文人写意式山水园林”。苏州园林多属此

类。

苏州历史上早期著名的私家园林为晋代的辟疆园,之后,历代富商巨贾、退

休官僚等在苏州的定居、养老和经商等活动,一方面促进了吴地与其他区域经

济、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以消费经

济为发展基础、以“享乐”为文化底色的苏州园林及其他艺术种类的发展。

文人山水园林的境界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自然美的境界。文人园林的造园立意首先是在有限的庭院环境

中创造一个生意盎然、花木葱茏的自然环境,这种环境往往需要用高墙与城市

中喧闹的市井隔开,使园主可以在这种生机蓬勃的环境中怡然自乐。

第二个层次是艺术美的境界。在园林的自然美基础上,通过造园的艺术手法

,对造园要素取舍、提炼、强化、加工、上升为巧夺天工的“艺术美”,使整

个园林成为一个有层次、有主次、有呼应的空间艺术品。

第三个层次是理想美的境界,及意境。古人云:“诗言志”,“诗缘情”,

园林是“园言志”,“园言情”。苏州园林通过清泉明月、假山花木、匾联书

画来启发观赏者的情趣、联想、思维,进而使观赏者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拙政园 点击放大平面图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拙政园、留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拙政园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

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

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另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曾为许多在历

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动场所。其中有:钱牧斋和柳如是,明末御史、刑部

侍郎王心一,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江苏巡抚李鸿章和张之洞等。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

拓建为园,拙政园的园名是根据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的“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缩

写而成的。“拙”,实指不善在官场中周旋之意,是陶潜“守拙归田园”中的“拙”。全

园约五分之三为水,足可表现园主这种江湖之志。恽格在题他所作的拙政园图时,写出了

园景所寓的主题:“秋水长林,致有爽气。独坐南轩,望隔岸横岗,,使人悠然有

濠濮间趣。”王献臣之后,屡更园主,王心一、叶士宽、张履谦等二十多人先后为园主,

因曾有“复园”、“将园”、“吴园”、“书园”、补园”等名园。现全园包括中部(拙

、政园)、西部(旧“补园”)、东部(“归田园居”)三部分。其中,东部,以田园风

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是全园的精华所在;西部,园内建筑

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

一东部景区

东部景区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竹坞曲水为主,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等建

筑点缀于池水、山石、草木之间。

二中部景区

拙政园东部和中部,是用一条长长的复廊隔开的。走廊的墙壁上开有25扇花窗,使

东部和中部隔而不断。这是全园的精华部分,池水面积占三分之一,以水为主,池广树茂

,景色自然,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小沧浪和枇杷园等。

三西部景区

西部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卅

六鸳鸯馆、十八曼佗罗花馆、留听阁、倒影楼等。

沧浪亭点击放大平面图

沧浪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北宋庆历五年(1045),苏舜钦蒙冤遭贬,流寓到苏州,

见五代孙承佑的废园“草树郁然,崇埠广水”,便以四万钱购得。苏舜钦遭贬后便自号沧

浪翁,吟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浊我足”的渔父歌,在

城市中过起了隐逸山水、逍遥自乐的生活。

沧浪亭是一座风格独特的园林。它未入园门先见景,一湾清流将园紧紧环绕,园内参天

古木,亭台楼阁,一条复廊,将园内之山和园外之水连为一体。踱桥入园,只见山石横卧,

将满园景色深深遮掩,循廊西行,有藕花小榭、锄月轩等;南折,曲廊中置御碑,上刻康

熙帝南巡时题写的诗联。南有清香馆、五百名贤祠。祠南为翠玲珑。祠之东为明道堂。西

南楼阁下叠石为洞,名印心石屋;石屋上有高阁两层,名看山楼。明道堂后假山上,沧浪

古亭坐落山巅,此处四周老树参天,怪石嶙峋。古亭石枋上“沧浪亭”三字为俞樾所书,

亭柱有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过亭向北,沿长廊而行,透过廊壁上的

漏窗,可略窥园外风光。这些漏窗无一雷同,被称作沧浪亭一绝。廊东北尽头有临水而筑

的观鱼处,屏风板上有现代学者蒋吟秋所书苏舜钦《沧浪亭记》。沿廊西行为面水轩,轩

前竖有清康熙年间江苏巡抚宋荤所撰《重修沧浪亭记》碑。

网师园点击放大平面图

网师园位于苏州城南十全街,占地仅054公顷,始建于南宋,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

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至乾隆年间,退休的光禄寺

少卿宋宗元造园,因面临王四巷(即今阔街头巷),便取谐音而定园名为“网师园”。网

师乃渔夫、渔翁之意,又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思。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评

价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行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柳子厚所谓

‘奥如旷如’者,殆兼得之矣。”民国年间,军阀张作霖以此园作为礼物送给他的老师张

钧銮,后来主人居于北国,网师园就租给了书法家叶恭绰和张大千兄弟俩。

网师园分为宅第和园林两部分,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住宅园林。

此园分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为住宅区,前后三进,屋宇高敞,有轿厅、大厅、花厅,内部装饰雅洁,外部砖

雕工细,堪称封建社会仕宦宅第的代表作。主要建筑有:万卷堂、撷绣楼和梯云室。

中部为主园,以水池为中心,面积约半亩的水面聚而不分,四周配以花木、山石,并

佐以各种建筑物。这里池水清澈,游鱼戏水,花木争妍。环池廊、轩、亭翼然,夹岸有叠

石、曲桥,疏密有致,相得益彰。

中部花园名曰“网师小筑”,全园以彩霞池为中心,沿池堆叠黄石假山。南侧小山丛

桂轩深藏于黄石假山中,濯缨水阁出挑于水上,樵风径随山势忽高忽低,月到风来亭临池

而筑,看松读画轩内陈设精雅,陈列着有亿年历史的硅化木。轩前有一棵800多岁的古柏,

还有一棵200多年的白皮松。竹外一枝轩后的天井植翠竹,透过洞门空窗可见百竿摇绿,

其后面为集虚斋。

西部为内园,庭院精巧古雅,盛植芍药。院里轩屋名以“殿春簃”,其建筑、家具、

宫灯,多具明代特点和风格。1979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殿春 为原形建造了中国

式庭院“明轩”,使中国园林闻名于世。

留园点击放大平面图

留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初为太仆寺卿徐泰时之东园。清代乾嘉

(1736—1820)时期,园归东山人刘恕,以“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且多植白皮松,

有苍凛之感,“前哲”韩文懿亦“尝以寒碧名其轩”,因易名“寒碧山庄”,又因地处

花步里,有称“花步小筑”。清同治光绪(1862—1908)时,留园被湖北布政使盛康购

得,盛氏又对园进行了扩充,因前园主姓刘,又寓“长留天地间”之意,故改名留园。

留园占地233公顷,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

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现园分四部分,

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种植瓜蔬。

从中部入口处进园,有一道曲折幽暗的通道,经过几道周折,才逐渐开阔明亮。在

“长留天地间”腰门处,六道漏窗将园精景遮掩,但透过花格,园内景致隐约可见。西

折顺廊可达绿荫轩。西面爬山廊顺山势逐渐抬高,廊内西壁上嵌有明代董刻“二王法

帖”,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法帖数十方。闻木犀香轩是中部的制高点,在此俯瞰中部,

曲溪楼、清风池馆及远翠阁等高低参差,优美入画。中部的主体建筑为明瑟楼和寒碧山

房。

东部以建筑为主,是全园的精华。该景区中之“五峰仙馆”是全园最大的厅堂,有

“江南第一大厅”之称。还我读书处、揖峰轩、汲古得绠处、西楼、鹤所环绕四周。它

与林泉耆硕之馆之间的石林小院,被专家称为留园的精华之处。院内多名峰,峰石之间

还组成了极有趣味的景致。林泉耆硕之馆的北面有“留园三峰”,三峰分别取名“冠

云”、“瑞云”、“岫云”,其中以冠云峰最为著名。

西部是自然景色,为明代堆叠的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山上枫树成片,深秋时节红霞

若锦。北部是田园风光,现为盆景区,展示苏派盆景。

全园四景皆有曲廊相连,廊长达700多米。沿壁镶嵌有历史名家书法石刻300多方,

称为“留园法帖”。

此外,园中建筑还有传经堂、卷石山房、听雨楼、寻真阁、掬月亭、含青楼、半野

草堂、濠濮亭等。

狮子林点击放大平面图

狮子林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高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特建“菩提

正宗寺”,后称“狮林寺”。因寺园中湖石多似狮子形状,且中峰禅师原住在天目山狮子

岩,还因为佛经中有“狮子座”的意义,而易名为“狮子林”。

此园可视作吴地园林成熟期的代表。全园面积约11公顷,近于正方形,以玲珑剔透

的太湖石假山众多著称。湖石玲珑,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有“桃源十八景”

之称。洞顶奇峰怪石林立,均似狮子其舞之状。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而以

狮子峰为诸峰之首。假山中,盘路弯曲,有时虽近在咫尺,却不得相近。有时才分手数

步,已在山上山下。依山傍水筑有亭、堂、轩、阁。燕誉堂为全园主厅,高敞宏丽。其余

还有小方厅、揖峰指柏轩、古五松园、荷花厅、真趣亭、暗香疏影楼、问梅阁、卧云室

等,均名出于典,造型各异,意趣无穷。廊壁嵌有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名家

书法碑帖珍品60余方。文天祥《梅花诗》碑刻尤为珍贵。清代康熙、乾隆下江南时都曾到

此园游览,并诏令在承德避暑山庄仿狮子林。

狮子林的最后一个园主是著名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家族中的贝润生,在1917年以

9900银元购得,也称贝家花园。

  朴园: 朴园位于平门内人民路高桥8号

  园址原为荒地,1932年为上海蛋商汪氏购得,建造宅园,占地1万平方米,造价10万银元。日伪时期,园被日军军官占住。抗战胜利后,又为国民党军队驻扎。1953年,国家公路总局第三工程队购得此园,开办疗养院,增建三层楼房一幢。1974年归市卫生局,设防疫站。1985年曾整修假山。

  朴园四周围以花岗石墙,采用传统造园布局,以山水为主景,石包土假山,峰峦起伏,池架曲桥,聚分兼得。有四面厅、花厅、亭、廊等建筑。花木茂盛,有白皮松、罗汉松、广玉兰、樱花、杜鹃等。最为珍贵的是两株地栽五针松,高约2米,生长健旺。

  听枫园 : 位于庆元坊12号

  清同治光绪年间,曾署苏州知府的湖州人吴云筑宅园于此,因园内有古枫婆娑,名“听枫园”。吴自称:“宅居不广,小有花木之胜。”与自居曲园之“微”相评量。吴云善书法,好收藏鉴赏金石,园中左图右史,钟鼎罗列。书画家吴昌硕早年与园主交谊甚厚,曾应聘住在园中教授童子,得以观摩所藏书画金石,艺事大进。光绪九年(1883年)吴云卒后,园渐衰微。宣统二年(1910年),词人朱祖谋曾寓居此园。1928年,园归陈氏,曾获修治。

  1949年解放后,曾相继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中学、评弹研究室、评弹团使用。1966年以后,假山被拆,建筑失修,花木凋零。1979年,安置下放回城的评弹演员10余户暂住于此。1983年,园中单位与住户迁出,由市文化局动工整修,耗资148万元,于1984年底竣工。1985年春节,国画院迁入。

  听枫园位于住宅东北部,占地1200平方米。主厅“听枫仙馆”(现改名“听枫山馆”)居园之中心,南北各有庭院一区。南院花木茂盛,山石多姿,主要建筑有味道居、红叶亭(现名待霜亭)、适然亭等。北院有清池一弘,半亭林池花木映照。馆东昔为吴云书房“平斋”。其前叠山,循蹬道而上有“墨香阁”,阁下层隐伏山中,上层突兀山巅。斋、阁自成院落,为全园精华所在。

  五峰园 : 在阊门西街下塘,今五峰园弄,占地约25亩。

  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为长州尚书杨成所筑,俗称“杨家园”、一说园为文征明之侄画家文伯仁所筑,文伯仁号五峰老人。园中耸立五座太湖石峰,高二丈,颇极皱瘦玲珑之致,并峙高阜间,形似老丈,又名五老峰,分别为“丈人峰”、“观音峰”、“三老峰”、“庆云峰”及“擎云峰”。全园以五峰胜,辅以水池,有峭壁、峡谷、山洞、石桥、古树、旱船、园亭、岩洞等景。园西南角有土墩,俗传为唐柳毅墓。该园屡易其主,抗日战争前后,园散为民居。园因年久失修,水池填塞,二座石峰倾倒。1982年,五峰园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曾稍加保护整修,于1998年10月1日修复完毕,正式对外开放。

  沧浪亭 : 位于人民路沧浪亭街3号,

  沧浪亭旧址原为五代中吴军节度使孙承右的池馆,后渐废。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诗人苏舜钦被贬,流寓吴中,以四万钱购得孙氏园址,在北部土山傍水处筑亭名“沧浪”,取《孟子》和《楚辞》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之后,屡易其主,先是章庄敏(一说章申公)、龚熙仲各得其半。章氏扩大花园,营建大阁,“园亭之胜,甲于东南”。

  南宋绍兴初,沧浪亭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得,改名“韩园”。韩氏在两山之间筑桥,取名“飞虹”,山上有连理木、寒光堂、冷风亭、运堂,水边筑濯缨亭,又有梅亭“瑶华境界”、竹亭"翠玲珑"、桂亭"清香馆"诸胜,庆元年间犹存。

  元代,沧浪亭废为僧舍。僧宗敬在沧浪亭旧址建妙隐庵,至正年间,僧善庆在其东侧建大云庵,又名结草庵,为南禅集云寺别院。明洪武24年(1391年),宝昙和尚居南禅集云寺,将妙隐、大云两庵并入。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府胡缵宗将妙隐庵改为韩蕲王祠。二十五年,结草庵僧文瑛复建沧浪亭。

  清康熙中,巡抚王新命于此建苏公祠,34年(1695年)巡抚宋荦再建沧浪亭。乾隆南巡曾驻跸于此,亭南曾筑有拱门和御道。道光八年(1828年),巡抚陶澍于亭西南建“五百名贤祠”。太平天国战争时,亭遭毁。同治十二年(1873年)巡抚张树声、布政使应宝时重修沧浪亭,并在亭南增建“明道堂”。堂后折西为五百名贤祠,祠南为翠玲珑。亭北为面水轩、静吟亭、藕花水榭。还有闻妙香室、见心书屋、印心石屋、看山楼、仰止亭等。光绪初,园中犹有僧居。光绪末,被洋务局等借用。民国初,一度借设修志局。1927年,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校长颜文梁受聘为沧浪亭保管员。重修后,美校迁入。苏州沦陷时,日军占据此园,毁坏严重。1954年由市园林管理处接管整修,1955年正式开放。

  沧浪亭经历代更迭兴废,现占地11万平方米,门前水面4862平方米。虽非宋时初貌,但园外清流萦回,园中古亭翼然,丘山古木,仍不失旧时风韵。沧浪亭阜高水广,境界清旷,历代文人名士题咏酬唱颇多。集欧阳修、苏舜钦诗句之亭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五百名贤祠集周代至清代2400年间吴郡名贤594人,勒石造像,垂范后人。季礼、伍子婿、白居易、范仲淹、文天祥、韩世忠、唐伯虎、文徵明、况钟、林则徐等皆列其中,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环秀山庄: 位于景德路262号,又名颐园

  原为唐代金谷园故址,明嘉靖年间先后改为学道书院、督粮道署。万历中为申时行宅。明末清初裔孙申继揆筑蘧园。清乾隆年间为刑部员外郎蒋楫宅,蒋氏建有“求自楼”,并于楼后叠石为山,掘地三尺,有清泉流溢汇为池,名泉为“飞雪”。其后相继为尚书毕沅宅、大学士孙士毅宅。园中叠有一座假山,存留至今,系叠山大师戈裕良杰作。道光二十九年,汪为仁购建汪氏宗祠,立耕荫义庄,并重修东北部花园,名为颐园,又称环秀山庄。后经咸丰、同治年间战事,园多毁损。光绪中重修。及至1949年,仅存一山、一池、一座“补秋舫”。

  1984年6月至1985年10月,由市园林局和刺绣研究所共同出资,进行较大规模的整修。苏州园林设计室设计,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施工,工程总投资60万元。恢复了“环秀山庄”四面厅、有谷堂、问泉亭、边楼等,建筑面积754平方米,新砌、整修围墙200余米,辅砌地面246平方米,并加固假山,疏通“飞雪泉”,清理水池,补栽树木。

  环秀山庄占地面积2179平方米。园景以山为主,池水辅之,建筑不多。园虽小,却极有气势。特别是戈氏所叠假山,堪称一绝,占地不过半亩,然咫尺之间,千岩万壑,环山而视,步移景易。主峰突兀于东南,次峰拱揖于西北,池水缭绕,绿树掩映。山有危径、洞穴、幽谷、石崖、飞梁、绝壁,境界多变,一如天然。主峰高72米,涧谷长12米,山径长60余米,盘旋上下,如高路入云,气象万千。戈氏叠山运用“大斧劈法”,简练遒劲,结构严谨,错落有致,浑若天成,有“独步江南”之誉。

  景点:四面厅,边楼,问景色亭,右谷堂

  留园: 位于阊门外留园路79号。

  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官归里后,筑东园和西园。西园后舍作佛寺,即今戒幢律寺,东园即今留园前身。当时东园杂莳花竹,垒有假山,其中"太湖石一座,名瑞云峰,高三丈余,妍巧甲于江南",相传为朱勉采凿,乃北宋“花石纲”遗物。乾隆四十四年,瑞云峰被移入织造府行宫。徐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五十九年,园归刘恕,经五年修复和扩建,于嘉庆三年告竣。园名“寒碧庄”,又名“花步小筑”,俗称“刘园”。园中有奇石十二峰,名奎宿、玉女、箬帽、青芝、累黍、一云、印月、猕猴、鸡冠、拂袖、仙掌、干霄,名重一时。其后,经咸丰更申战乱,园渐荒芜。

  同治十二年,盛康购得此园,大加修治,并改“刘园”为“留园”,谐其音而取“长留天地间”之意,留园之名始于此。盛氏留园泉石之胜,草木之美,亭榭之幽深,盛誉一时;山石之奇,以冠云峰为最。辛亥革命后,盛康之子盛宣怀流亡日本,园遂衰败。1927年,北伐军二十一师司令部曾驻此园。40年代,侵华日军和国命党军队先后在此饲养军马,门窗挂落破坏殆尽,残垣断壁,几成废墟。1953年,人民政府拨款对留园进行抢修,1954年元旦开放,供人游览。

  留园现有面积2331万平方米,建筑占全园面积1/3,以建筑空间处理精湛著称。厅堂在苏州诸园中最为宏敞华丽,大而能精,工不伤雕。园大致可分为中、东、北、西四部分,园南有祠堂与住宅两路三进,前厅后楼,颇高敞。园中部系原"寒碧庄"基础,虽有局部改观,仍不失为全园精华,西为山池,环以楼阁,贵以长廊,峰峦回抱,明洁清幽;东为厅堂,参以轩斋,间列峰石,重门叠户,曲折多变。东、北、西三部分是光绪年间扩建。东部主要是一组以突出冠云峰为主的建筑群。北部旧构多毁,现辟有盆景园。西部以土石假山为主,漫山枫林,平阜曲水。总揽全园,嘉树奇卉,怪石清流,凉台馆,风亭月榭,高矮迤俪,宛转相续。整个园景以长廊为脉络,通幽度壑,随形而变,循廊而观,处处有景。

  园中精物甚多,有古木交柯、绿荫、明瑟楼、涵碧山房、闻木樨香轩、可亭、远翠阁、汲古得绠处、清风池馆、西楼、曲溪楼、濠濮亭、五峰仙馆、环我读书处、揖峰轩、林泉耆硕之馆、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冠云峰、伫云庵、冠云亭、冠云楼、至乐亭、舒啸亭、活泼泼地等。清代学者俞樾撰有《留园记》,现刻于门厅木屏上。

  留园著名景点包括:董刻二王法贴、古木交柯、冠云峰、涵碧山房、濠濮亭、花步小筑、林泉耆硕之馆、绿荫小轩、明代牡丹花台遗物、明瑟楼、石林小院(揖峰轩)、舒啸亭、闻木樨香轩、五峰仙馆、又一村。

  藕园: 位于城东小新桥巷7号。

  藕园东部旧址原为清雍正时保宁知府陆锦所筑“涉园”,又名“小郁林”。后为崇明祝氏别墅。光绪初年,湖洲沈秉成(后任安徽巡抚、署两江总督)客居吴中,购得涉园废址,聘名画家顾芸等设计,营筑宅园。因宅之东西各有一园,又寓夫妇偕隐之意,故名“藕园”(藕通偶)。时吴中名士潘祖荫、李鸿裔、吴云、郑文焯等常来园雅集,饮宴酬唱,摩挲古玩,风流一时。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沈秉成卒后,其园不治,渐为民居。1932年,杨荫榆于此创办二乐女子学社。1939年,史学家钱穆携眷寓居东花园,于"补读旧书楼"撰成《史记地名考》一书。1941年刘国钧购得藕园,重加修缮未竣。1958年,振亚丝织厂用作工人疗养所、宿舍、仓库、托儿所。1961年,归市园林管理初,经整修于1965年开放东花园,1979年重修,1990年整修西花园、住宅,1994年全部开放。

  藕园三面临河,一面沿街,宅园总面积8000平方米。该园布局独树一帜,宅居中,园分东西,园宅之间以重楼贯通。住宅共四进厅堂。前后门均有河埠。

  东花园为“涉园”故址,布局以山为主,以池为辅,亭台楼榭环山池而筑。园中主体建筑为一组重檐楼厅,总名"城曲草堂",为园主宴集之处。楼上额“补读旧书楼”。楼西以“樨廊”接储香馆、藤花舫、无俗韵轩、枕波双隐亭诸胜。亭有楹联曰:“藕园住佳偶,城曲筑诗城”,出自沈秉成继配夫人严永华之手。楼东向南突出为“双照楼”,下有“筠廊”接“还砚斋”、望月亭、吾爱亭、听橹楼等。楼厅之前,石坪宽敞,黄石假山耸峙,山中辟小道名“邃谷”。东部主峰巍峨,绝壁临池,树木苍翠,极富山林野趣;西部次山低缓平和,为主山村托。据刘敦桢考证:“此山不论绝壁、蹬道、峡谷,叠石手法自然逼真,……犹如黄石自然剥裂的纹理,和明嘉靖间张南阳所叠上海豫园黄石假山几无差别,可能是涉园遗物。”假山东有受月池。池南端构水阁“山水间”,有明代杞梓木落地罩,跨度约4米,高约35米,所雕松竹梅“岁寒三友”精美绝伦,体量在苏州古典园林中聚首位。

  西花园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中心,分隔为前后两个小院,前院有湖石假山逶迤,后院有湖石花坛,北立藏书楼。

  狮子林: 位于园林路23号

  狮子林原址,宋时为贵家别业。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在吴中“买地结屋,以居其师”,遂成园林。中多奇石,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霄诸峰,最高者为狮子峰,因维则之师中峰禅师倡道于天目山狮子岩,又取佛经中佛陀说法称“狮子吼”,其座称“狮子座”之义,名为“狮子林”,亦名“狮子寺”。至正十二年曾易名“菩提正宗寺”。

  明洪武年间,释如海居此。洪武六年(1373年)名画家倪云林过狮子林,应如海之邀作《狮子林图》,此图现存台湾。次年,如海又邀蜀山徐贲绘《狮林十二景图》。狮子林名声日噪,一时成为吴中文人赋诗作画胜地。嘉靖时,寺僧散去,园被豪家所占,后渐荒芜。万历年间,知县江盈科访求故地,重修该园,高僧明性又持钵化缘,重建佛殿、经阁、山门,复为“圣恩寺”。后再度废为民居。清顺治五年(1648年)重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玄烨南巡,游狮子林,题赐“狮子寺”额。乾隆初,寺园分隔,园属黄氏,名“涉园”,因园中有合抱古松五株,又名“五松园”。乾隆帝弘历屡游狮子林,并在倪云林《狮子林图》上题有“一树一峰入画意,几湾几曲远尘心”的诗句,又下旨按园中景物和图中画意仿造于北京圆明园之长春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咸丰以后,园渐衰落。1917年,富商贝润生以9900银元购得此园,大举修缮,建筑几近重建。因增置颇多,又参以西洋手法,贝氏之园比之倪图旧貌已相异甚巨。然楼台之宏丽,陈设之精美,被誉为民国时苏州各园之冠。日伪时期,曾为“贵宾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曾驻此。

  1952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驻狮子林东侧贝氏祠堂办公。同年,贝氏后人将该园献给国家。经整修,于1954年2月正式开放。1985年,原文管会使用的位于园东北部的祠堂及部分住宅辟为苏州民俗博物馆。

  狮子林现存面积1114平方米,四周高墙峻宇,长廊环绕;中部水池回环,动静有序;林间楼阁参差,若隐若现;丘壑宛转,流泉飞瀑;奇峰怪石,千姿百态,状如狮舞,既有山林之趣,又有禅化之意。建筑有燕誉堂、小方厅、指柏轩、古五松园、见山楼、荷花厅、真趣亭、石舫、暗香疏影楼、飞瀑亭、问梅阁、双香仙馆、扇亭、文天祥碑亭、御碑亭、立雪堂、修竹阁、卧云室、湖心亭等。

  拙政园: 位于娄门内东北街178号,

  建于明代,据记载,此前园址一带曾有不少名士第宅——三国时有吴郁林太守陆绩宅第,东晋时有高士戴颙园居,晚唐有诗人陆龟蒙宅,北宋时有山阴县主薄胡稷言五柳堂,元代建有大弘寺,张士诚据苏时,其婿潘元绍在此建驸马府。明御史王献臣解官隐苏州,于正德四年,以原大弘寺址为基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名“拙政园”。

  王献臣死后,园宅屡易其主,或属私家宅第,或为官府衙署,几经分合兴衰。先是其子一夜巨赌,将园输给徐氏。徐氏居此园五世,后家道衰而其园废 。崇祯四年,侍郎王心一购得园东部荒地十余亩,别营归田园居。清初,钱谦益曾构曲房于园西部安置爱妻柳如是。顺治十年,大学士海宁陈之遴购得此园,重加修葺,备极侈丽。内有宝珠山茶三四株,花妍色鲜,江南仅见,最为时人称道,吴梅村题有《咏拙政园山茶花》长歌。康熙元年,园没入官府,先后为驻防将军府、兵备道行馆。后为吴三桂女婿王永宁居所,构筑斑竹厅、娘娘厅、楠木厅等,雕龙刻凤。康熙十八年,改为苏松常道署。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曾游此园。乾隆初年,园中部归太守蒋欹,葺旧成新,名“复园”;西部归太守叶书宽,名“书园”。后又属程、赵、汪等姓。嘉庆二十五年,又归平湖吴敬,时称吴园 。咸丰十年,太平军入苏,忠王李秀成以西部潘宅、西部汪宅为忠王府,拙政园全部归属王府范围。同治二年,清军攻占苏州,园中部作价入官,为巡抚行辕。同治十年冬,江苏巡抚张之万入居吴园,同治十一年改为"八旗奉直会馆",园仍名“拙政园”。光绪三年,园西部归富商张覆谦,改名“补园”。

  辛亥革命时,曾在拙政园召开江苏临时省议会。1938年,日伪江苏省政府在此办公。日本投降后,一度作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校舍。解放后,曾由苏南行署苏州专员公署使用。1951年拙政园划归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当时,园中小飞虹及西部曲廊等处已坍毁,见山楼腐朽倾斜,亭阁残破。苏南文馆会筹措资金,按原样工修复,并连通中西两部,1952年10月竣工,11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1954年1月,园划归市园林管理处。1955年重建东部,1960年9月完工。至此,拙政园东、中、西三部重归统一。

  拙政园历时400余年,变迁繁多,或增或废,或兴或衰,历经沧桑。现存建筑大多为太平天国及其后修建的,然而明清旧制大体尚在。该园规模之宏大,为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之首,占地5195万平方米,园分东、中、西三部分,南有住宅一区。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水分血脉。水是拙政园的灵魂,水面占全园面积的1/3,有聚有分,或静或动。聚处浩淼旷荡,如"远香堂"北面,池中列岛两座,贯一短堤小桥,遥望山林苍莽,湖水渊波;分则迂回曲折,如“小沧浪”水院,曲岸湾头,水流曲折,来去无尽,若隐若现,有深壑藏幽之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399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