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中,如何分析身为“女性”的爱玛,如何评价她?

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中,如何分析身为“女性”的爱玛,如何评价她?,第1张

爱玛是一个女人,她拥有女性应该拥有的所有人格特征,拥有女性应该追求的所有理想。我们可以把爱玛的婚姻概括为:一个对情感有着强烈欲望的女人,爱上一个不懂浪漫、非常无趣的男人。爱玛受不了婚后无聊的家庭生活。她渴望爱情,想要实现内心的幻想,所以她必须找到一个浪漫的男人,或者生一个孩子,让她满足。她希望生孩子的梦想瞬间破灭,所以,她只能把梦想寄托在爱人身上。

从我们的传统伦理来看,爱玛背叛了她的丈夫,背离了她的家庭,在传统伦理中可以说是“邪恶”的。但是,我们需要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待文学形象,爱玛追求理想的方式是传递理想。她对心仪对象的不断追求,本质上是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因为她总是希望自己的爱人能带给自己理想的生活。因此,艾玛追求爱人的原因,首先是她对包法利医生婚姻生活的明显不满,以及对自己理想生活的叛逆行为。其次,她希望将自己的爱人作为理想转移的必要载体。

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艾玛,由于儿时在修道院接受的教育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婚恋心态。带着这种心态,她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理想的爱情,就像给她的人生追求戴上了一副枷锁,最终走向毁灭。爱玛的人生经历和最终结局都是可悲的。从始至终,她的幻觉远远强于她的能力。她对浪漫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蒙蔽了她,支配了她,透支了她的能力和激情,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艾玛的悲剧无疑对那些不切实际、野心勃勃的女性和追求名利、欲望的世界起到了深刻的警示作用。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感情可以直接反映出爱玛和包法利夫人角色转换之间的矛盾。刚刚离开修道院的爱玛渴望感受浪漫的爱情,但结婚只是因为她对新生活的热切期待,或者因为有这样一个男人的存在。她以为自己获得了一份无法企及的爱情,直到后来她才质疑自己是否错了。但是走出教堂的爱玛并不能扭转她作为包法利夫人的命运,因为教堂里的神圣婚礼用另一个头衔定义了她未来的命运。

即使爱玛变成了包法利夫人,她仍然是爱玛自己。所谓的“包法利”不过是别人的姓。虽然是别人的姓,但爱玛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爱玛了。她努力成为“包法利夫人”,"爱玛每天在窗台边,看着包法利医生出去行医,然后给他一个飞吻,”我们可以看到她在这个时候是一个完美的妻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丈夫的无聊和缺乏浪漫细胞,这使得她越来越难以扮演潘金莲这个角色。这时,爱玛的身影再次闯入她的脑海。她一直相信,在这个没有真实生活的广阔世界里,她能找到她所渴望的伊甸园。因此,在她的内心深处,她总是希望发生意外,因此,在外人面前,她不由自主地在潜意识里流露出身份角色不同感受。这两个标题在小说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两个角色之间微妙的纠缠和矛盾。

《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取自现实。夏尔·包法利的原型是欧解·德拉玛,1812年生,1834年前,在福楼拜父亲主持的卢昂医院实习,同年9月18日取得行医执照,但不得动大手术。1836年和三十岁的寡妇(小说中改为四十五岁)结婚,寡妇死后,又于1839年8月和十七岁的农家女德尔芬·库蒂丽叶(包法利夫人艾玛的原型)结婚。德尔芬长得很美(卢昂博物馆有她的画像)结婚后不满于平凡的生活,搞了两次婚外恋,邻居看见过她在花园中吻抱情人。1848年3月6日,她搞得倾家荡产,服毒自尽。

看完《包法利夫人》,可惜包法利先生的结局,心疼贝尔特的余生,可憎药剂师的恶毒,厌恶罗多夫和莱昂的无情,罪有应得的要数包法利夫人艾玛的结局。虽说人该有怜悯之心,可是对于艾玛的结局却生不起半点悲心。最让人觉得痛心的不是艾玛和夏尔的死,而是他们的女儿贝尔特的结局。一个本该明亮的人生,却被自己的母亲走成了死路,小小年纪的贝尔特没了父母亲,也没了祖母,只能去投靠亲戚,而最后却变成了童工。

夏尔可怜吗?一心一意的爱着艾玛,却遭到了艾玛的背叛,确实是个可怜人。可我认为他并不值得别人去可怜他。生而为人,如果是未婚你还有父母可孝敬,可夏尔不仅结了婚,还是两次,也有了可爱的女儿,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他便不再是为自己而活。虽然妻子背叛了他,可是他还是父亲,既然带贝尔特来到了这个世上,作为父亲的责任还是要负的。心里只念着对艾玛那可怜的爱便撒手而去,留下贝尔特独自面对这人世的险恶,痛惜!

当然造成这些事情发生的“罪魁祸首”还是艾玛。那么现在说回到艾玛,让她悲剧收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仅仅是因为她那颗追求爱情飘忽不定的心吗?不尽然。首先,艾玛自始至终不懂得知足和珍惜。虽然她嫁的丈夫并不是大富大贵之人,可是凭着夏尔行医的事业也足以给艾玛小康生活,她想要什么都可以自己做主丈夫更不会干预,这种物质的充足不是谁都可以有的,这个世上有多少人都还不能吃饱穿暖呢。更何况夏尔是全心全意的爱着她,她说一夏尔不会说二,这种一心倾注在她身上的爱可能让她觉得得到的太容易了,自然也就不觉得珍贵,更不会珍惜了。

三毛说:“爱要落实到吃饭、睡觉、穿衣、数钱这样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才会长久的。”艾玛一直在追求爱,可是却从不会把心思放到这些生活中的琐碎中去。她就像是睁眼瞎子,明明想要的就在身边,却总是想着去遥不可及的地方。福楼拜在文中这样描述艾玛的,她爱大海,只是为了海上的汹涌波涛;她爱草地,只是因为青草点缀了断壁残垣。她爱的所有东西都不是事物本身的优点,而是那点缀着让人心潮澎湃的一瞬。所以,让她看清平凡才是真似乎挺难的。

再者就是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艾玛,她并没有把多少时间用在持家照顾孩子上面,而是一心只想着自己,可以看出艾玛其实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她只顾着满足自己的需求,全然不在乎自己的家庭,正因为自私,正因为心里只装着自己,所以在最后她落魄的时候无人愿意真心的帮助她,不曾种善因何来善果呢?帮人也就是帮己。可是有时候艾玛却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不愿意多看一眼,那可是身上掉下来的肉啊,伟大的母爱在艾玛这里显得如此的可悲。

虽然这几点都是让艾玛命运悲惨的原因,但是最关键的是艾玛是一个欲望很强烈的人。艾玛的欲望在于两点,一点是性欲一点是物欲。为什么要说她性欲强呢,文中不是一直强调她是一心追求爱情的**吗?其实这一点在我看来真是讽刺,一个被欲望冲昏头脑的人却执着的认为自己追求的就是爱情,可笑呀!记得看过的一段演讲,主讲人说,两个人相爱要勇于发现平凡点滴生活中的热情,并能让双方成为更好的自己。爱情不是整日的卿卿我我,毕竟烈火是烧不长久的。

艾玛在第一次参加了侯爵的舞会之后她的心就被这种奢侈豪华的生活所占据。她的心一经富贵熏染,再也不肯褪色。那时的艾玛就拜倒在富贵的脚下,日日思夜夜想能有机会再去这样的场合,当然她心中一定想着能成为侯爵的情妇再好不过,可是事情并不如她所愿,她一直期待的舞会并没有来,而她也因为期待落空一日日的憔悴起来,她的病吓坏了夏尔,始终找不到病因吃药也不起作用,解铃还须系铃人呀。无奈之下的夏尔只能为了妻子搬去环境好一点的地方,让艾玛换个环境换个心情。

搬了新家,夏尔在这里虽然没有太多的患者找他看病可为了艾玛他也认为是值得的,毕竟艾玛确实慢慢好起来了。实际上呢,他们要面对的悲惨命运也从这里开始了。在这个地方艾玛遇到了莱昂,他们都被对方迷住了,不过胆小怯弱的莱昂最终还是没有跟艾玛表白就去了巴黎。要是此刻的艾玛就此收心跟包法利好好过日子,她应该也是会善终的吧。不过有些人永远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艾玛又遇到了罗多夫。罗多夫也就是很多滥情男子的代表吧,就算没有罗多夫,也照样会有张王李赵出现的,因为这个欲望的口子一旦撕开了不上药就会慢慢腐烂的。

艾玛不就是这样吗,她撕开的口子一点点腐烂以至于最后亲手将自己毁掉。罗多夫走了又换来了莱昂,为了自己偷情愉快,她开始撒谎,这个谎言的网越织越大。又加上艾玛买东西一股脑,从不计较价格并且还用最好的。她老是买东西不付钱,借了钱不还账,签了期票又延期,这样利上滚利。而这个给艾玛送货上门的勒合先生又恰巧撞见了她跟莱昂。所以她的谎言被扯开了大口子,欠款让这个口子越来越大,她被巨债压的喘不过气,而她的两任情人都不愿意出手相助,最后只能服毒自尽。

说到底,艾玛的命运是一开始就注定好了的吗,显然不是。她的人生有很多条路可以选择而她却选择了一条让自己欢乐一时却毁一世的路。人生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没有什么天生注定这种说法。富兰克林说:“我从未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所谓的命运所打败的。”所以我们也是一样,想要的结果可以自己争取,希望我们都能走上那条正确的道路。

《包法利夫人》是一部我非常喜欢的小说。它主要讲述了一个女主角爱玛因对丈夫在婚姻中的各种状态不满而爱上其他男人的故事。最后,她因虚荣心而陷入困境,最终服毒自杀。

书中有五个主角,女主角艾玛,出生在农村,家庭不富裕,但她很漂亮,从小在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所以她在绘画、钢琴等方面很有造诣,也许是因为她读了一些闲书,接受了一些教育,艾玛非常渴望浪漫的爱。

事实上,我们可以想象爱玛的个性是我们心目中最好的家庭。她善良、文艺、天真,能做好菜。然而,爱玛温柔的皮肤下隐藏着一颗躁动的心,或者她想摆脱生活,进入那种贵族阶层。

但事与愿违,父亲最终将爱玛许配给了农村医生夏尔·包法利,他是一位刚丧妻的村医,性格憨厚,为人诚实。

《艾玛》是日本漫画家森薰的描述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恋爱物语的长篇故事作品,在Enterbrain出版社的月刊杂志《月刊Comic Beam》上自2002年一月号开始连载,2005年春改编成电视动画影集,平成17年度(2005年)文化厅媒体艺术祭漫画部门优秀奖得奖。

《艾玛》从2002年连载到2006年完结,加上《艾玛 番外篇》接续刊载、补完设定。《艾玛 番外篇》在2008年2月12发行的漫画杂志《月刊 COMIC BEAM》2008年3月号上,发表了最终回。

漫画已经完结共10卷,其中8、9、10为外传。除了动漫画还有久美沙织写的小说版。小说2卷完结。内容是描写十九世纪末英国社会女佣与富家少爷相恋的故事。 由日本艾玛播放协会广播。

教育广播:弗朗西斯·琼斯(配音:田上由希子,是琼斯家的仆人)、玛丽(配音:远藤绫)。

综合广播、大原沙耶香(葛蕾丝・琼斯)、常藤明子。

书名中文一般翻译为《爱玛》。

作者是简·奥斯丁,她19世纪英国最早发表现实主义小说的女作家。生于英国小乡镇史蒂文顿的一个牧师家庭,几乎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但由于家庭文学空气熏陶而成为著名作家。她终生未嫁,其作品主要描绘她在狭小生活圈子里所熟悉的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及其心态,具有观察细致,人物刻画惟妙惟肖,评论尖刻等艺术特色。20岁左右开始创作,共发表6部小说:《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奥斯汀最初创作是为了反对流行小说。后来又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未受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浪潮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场景,扫除了当时小说创作的庸俗风气,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奥斯汀又是公认的描写妇女意识的卓越作家。她的小说以《傲慢与偏见》和《爱玛》最受读者喜爱。

《爱玛》这本书小说的主人公爱玛是个美丽聪明的地主**,喜欢与人作媒。她在无聊之中把邻近的一个孤女哈丽埃特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主观臆想地安排她的恋爱。哈丽埃特很随和地一次又一次“爱”上了爱玛给她选择的“求婚者”。最后在爱玛的不负责的怂恿下,竟自以为“爱”上了本地最大的地主兼地方官奈特利先生,这时爱玛才猛然发现原来自己是爱奈特利先生的,最后两人都找到了与自己相匹配的伴侣。

底牌艾玛结局是嫁给了前男友。《底牌》,又译作《牌中牌》,是英国推理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著的长篇小说。故事简述的是四位侦探——赫尔克里·波洛、亚瑞妮·奥利弗太太、巴特尔警监、强尼·雷斯上校,在四名嫌疑人找出凶手,而每一位侦探都有自己的判断和理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526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9
下一篇2024-04-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