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成为自己的明灯——读《佛陀传》有感

你可以成为自己的明灯——读《佛陀传》有感,第1张

佛陀传》是一本佛学入门书籍。

从一行禅师这本《佛陀转》中,你可以看到有血有肉,跟你我一样会生老病死的佛陀。他没有无边的法力,更没有让孙悟空也难逃手掌心的法术。他只是跟孔子一样弘扬大道的伟大的精神导师。 在这本书里,一行法师用平和又充满魅力的语言讲述了佛陀的一生。在书中我们会看到与我们了解和想象的不一样的佛陀。

佛陀如你我一般有父母、妻儿、兄弟和姐妹;如你我一般也会生老病死,甚至也曾被诽谤、误解。正因为如此,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最终证得大道和传播大道之路才显得弥足珍贵;也正因为如此,佛陀人性的光辉才得以呈现。

在这本书里,佛陀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对待弟子时而和颜悦色、谆谆教导,时而又如狮吼、振耳发聩;他讲解的解脱之道有时浅显易懂,有时又深奥晦涩,需要反复阅读领会。

最让人感动的是佛陀对于孩童的教化,都是通过短小有趣的寓言故事,把大道隐含在故事中,在孩子心里播下慈悲和爱的种子。可见佛陀也是一位因材施教的好导师。

在这本书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佛陀对于青年人该追随什么学说、道路的答复。

一个青年问佛陀:“每一位教士都说自己的一派学说胜于别的,令我们非常混乱,我们真不知道该追随哪条道路。我们闻得你是开悟了的大师,可否告诉我们应该相信哪一套说法,谁说的是真理,谁说的又是假道呢?”

佛陀答道:“不论那些言说是很多人重复过的,或者记载在圣典上的,又或是出自人人尊重的导师口中的,你们都不要轻易相信。只要接纳那些合符道理、有贤德者支持,兼能在修行中带来幸福与裨益的教理;放弃那些不合符道理、没有贤德者支持,而又不能在修行中带给你幸福与裨益的言说。” 佛陀并不主张青年盲目崇拜权威,也不强求青年追随自己,而是鼓励青年要勇于用自己的智慧辨别大道。

由此可见,佛陀之道,并不要求别人无条件的信奉,而是真正尊重思想的自由。

在这本书里,佛陀的教诲会让人从心底树立起对佛法的信心。佛陀开悟时说:“所有众生都潜藏着开悟的智慧和种子。”

同样的,在佛陀即将入灭时,他的弟子阿难陀非常悲伤。佛陀开导他说:“阿难陀,依照教理去生活,每个人都会成为自己的明灯。佛、法、僧其实存在于每个人。觉悟的潜能就是佛,教理就是法,在修行上互相扶持的团体就是僧。没有任何人可以把你心内的佛、法、僧抢走,就是天崩地裂,我们每个人的自性三宝都不会破损,它们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

从这里可以看出,佛陀并不主张弟子把自己当做偶像去崇拜,反而是鼓励弟子依据教理去生活,最终成为自己的明灯。

在这本书里,佛陀对于十个形而上的问题(其中,包括“佛陀死后会去哪里?”的问题)采取沉默不语的态度,会让你体察佛陀智慧的同时,感受到佛陀的可爱。这与孔子回答季路关于鬼神的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尽管不直接回答,但对于生死,佛陀有这样一段论述。

佛陀问弟子,“种子生根入土以后有死去么?”

弟子回答说:“有,世尊,种子死去以能生树。”

佛陀阐释道:“种子没有死去,它只是转化为树。种子和树都无生无死。”

因此,在佛陀入灭后,一行禅师以佛陀弟子缚悉底的语气阐述道:人人都说佛陀死了,但缚悉底却比以前更能感受到佛陀的存在。佛陀就像一颗巨大菩提树的种子。也许当人们看到大树时,他们再见不到种子。但种子仍在那里。它没有灭亡,它已变成了大树。

我非常有幸能拜读此书,也希望你能捧起此书,踏上追寻智慧和幸福的道路。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明灯,看清事物的真相,摆脱无明,超脱痛苦。

(注:悉达多·乔达摩是佛陀在开悟之前使用的名字。本段文字为《佛陀传》片段。)

十三岁的少女善生合上掌来发言:“你是醒觉的人,你已懂得教我们留心专注地生活在觉察之中。我们可否称你为‘醒觉者’?”

悉达多点头,“那会令我很高兴阿。”

善生眼睛亮起来。她继续说:“ ‘醒’用摩揭陀语说就是‘佛’。一个醒觉了的人用摩揭陀语就应叫‘佛陀’了。我们就称你为‘佛陀’。”

悉达多点点头。所有的村童都非常兴奋。

十四岁的少年那劳卡说:“尊敬的佛陀,这颗毕钵罗树(佛陀开悟之时即坐在此树下)是全森林最美丽的一颗。我们可否叫它醒觉的树,‘菩提树’?‘菩提’与‘佛陀’同一根源,都是醒觉的意思。”

乔达摩点头。他也非常兴奋。

 ——痛苦的主因是无明,又即对世界实像的错误见解。

——一个人要彻底看清事物才能洞悉它的真性。一个人是不能靠念经供奉来破除无明的。

——痛苦并不是宇宙的真性。痛苦只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对生命的错误见解所产生的效果。

——生命只可在目前的这一刻找到,但我们很少会真心投入此刻。相反,我们喜欢追逐过去或者憧憬未来。

——只有当你重回这一刻,你才会觉醒过来。而就只有在这时,你才可以找回真我。

——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靠而生存。就如我手里这片树叶。泥土、水分、热力、种子、树、云、太阳、时间、空间,这全部都是导致这片树叶得以存在的因素。就只少了一样,树叶也是无法生存的。所有的生物,无论有机的无机的,都是因互缘而生起。一样事物的来源就是万事万物。

——解脱之道就是去深入看清事物的真相,体会万法的无常、无自性和互因互缘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不消除无明和知见的障碍,他是过不了河到解脱的彼岸的。就是他一生祈祷,也是徒然!

——每个人都应该避免走两条极端的路径。其一是把自己沉醉于感官物欲的享受之中;其二则是以异行和苦行来把身体的需要剥削。这两种极端行为都必然导致失败。

——我所找到的是不偏不倚的中道。它能带领我们达至了悟、解脱和自在。它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的八正道。

——世上有四种真理,它们是:痛苦的存在、痛苦的起因、痛苦的破灭和导致痛苦得以消灭之道。

——在家五戒:不杀、不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禅定和了解是要从守戒而获得。

——佛法就是导致醒觉的大道。它就是佛陀所教的道理,帮助我们超越无明、嗔怒、恐惧和欲望等牢笼之道。它能导致自由、平和和喜悦,又能使我们去爱和了解所有的人和事。了解和爱是醒觉之道上的两个最美丽的果实。

——我所教的并不是学说或者哲理,不是哲学。我所说的一切都无常,万物都是缘其他的事物而生起、进展或坏灭,没有任何的事物是从单一的本源而产生的。

——我所教的只是修行的方法,不是应该对它执着或崇拜的。我所教的就像一只用来渡河的木筏。只有一个愚人才会到了彼岸,即解脱之岸,还背着木筏到处走。

——唯一不会褪灭的美,是慈悲和已解脱的心。慈悲就是无条件、无希求的爱心。已解脱的心是不受环境和外来因素影响的。

——所有众生都潜藏着开悟的智慧和种子。

四众弟子: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

释迦牟尼的弟子非常多,佛经里一般用千二百人来形容。主要比较有名的,有10大弟子。

大迦叶

大迦叶(佛陀的大弟子 《头陀第一》)。 释迦牟尼佛有十大弟子,他们是:一、大迦叶,二、舍利弗,三、目连,四、须菩提,五、富楼那,六、迦旃延,七、阿那律,八、优波离,九、阿难,十、罗侯罗。大迦叶是十大弟子之首。 梵文:Kasyapa,称大迦叶,或称为迦叶、迦叶波、迦摄波。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少欲知足,常修苦行,故称为「头陀第一」。「头陀」是梵文:Dhuta 的译音,意为:「抖擞」,就是清心寡欲,扫除世间尘垢烦恼,是佛教的苦行之一。大迦叶跟佛陀以后谨守佛陀的旨意并虔诚的专修苦行,深受佛陀的信任,当佛陀预感不久人世时指定弥勒菩萨於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接替他为「未来佛」的同时,令指定以大迦叶为首的四弟子(另有:君屠钵叹、宾头卢、罗侯罗)为「四大声闻」,继承佛陀的事业弘扬佛法并在将来辅佐未来的「弥勒佛」。他是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释迦牟尼涅盘后的第二年的夏天,大迦叶将所有的弟子召集到王舍城灵鹫山集合,汇编释迦佛祖的遗教,全部汇编整合完成由阿难诵「经」、优波离诵「律」、富楼那诵「论」。这就是所谓的「三藏圣典」。因而有第一祖师之称。对於佛法的流传,有极大的功劳。

目犍连

目连(神通第一)。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梵文Mahamaudgalyagana的音译。或为摩诃目犍连、目犍连、大目犍连。号称「神通第一」。古印度摩揭陀国土舍城人。从释迦牟尼佛出家,成为释尊的十大弟子。以神通第一著称。后被反佛教的婆罗门打死。在佛教雕像中,常侍立在释尊左边。相传其神通广大,以「天眼通」看到他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在七月十五按佛陀的意思设盂兰盆供奉十方僧众,在他们的帮助下入地狱救母,由此,佛教有「中元节」。

富楼那

富楼那(说法第一)。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梵文Purna的音译。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Puramqitrayaniputra)的略称,意译为满慈子。迦毗罗卫人,国师婆罗门之子。先与朋友出家修苦行,释迦成道后,前往归依,善於分辨佛义,广宣法理,被称为「说法第一」。富楼那能因人施教,见一种人说一种法,在他的解说后人们都为之折服,从而皈依佛门。富楼那精进修持,不懈不怠,宣扬人生真理教化众生,在说法人当中最为第一。

须菩提

须菩提(解空第一)。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梵文 Subhuti 的音译。或为须浮提、须扶提等,号称「解空第一」。古印度拘撒罗国舍卫城人。从释迦牟尼佛出家,成为释尊的十大弟子。以解空第一著称。须菩提每次化缘都去有钱人家裏化缘,因他同情穷人的贫困,而大迦叶却向穷人化缘,因大迦叶要给穷人集善的机会。后来佛陀知道后斥责他们的心不均平,不合佛家法规,从此,和尚化缘不在择富挑贫。

舍利弗

舍利弗(智慧第一)。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梵文Sariputra的音译。或译作鶖鹭子、舍利子。号称「智慧第一」。初从六师外道的删闍那毗罗胝子出家,后因听到马胜比丘说因缘所生法的偈颂,改学佛法。由於他持戒多闻、敏捷智慧、善讲佛法,因此很快成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罗侯罗

罗侯罗(密行第一)。 释迦牟尼佛的唯一的儿子,也是释迦牟尼的「四大声闻」,和「十大弟子」之一,是佛陀做太子时和妻子耶输陀罗所生。为梵语Rohula的音译。又为「罗护罗」,意为「覆障」、「障月」、「执月」的意思。因为他是在月蚀之夜出世的。 当太子的佛陀因为有了儿子很欢喜,因为佛陀的父亲净饭王不至因他的独子释迦牟尼出家而王室无后。佛陀就在儿子出世的第七天骑著白马出家了,从此,罗侯罗就在没有父爱的环境下过了他的童年。 佛陀成道后的第三年,回到他的家乡时,佛陀的妻子和罗侯罗没有去迎接佛陀,当耶输陀罗向罗侯罗说佛陀是他的父亲时,罗侯罗竟不认识。后佛陀对他的前妻说:「让你辛苦了,当然我是有负予你的,但我为众生而牺牲,请你为我欢喜。」佛陀又为罗侯罗剃度,拜舍利弗为戒师,舍利弗为他受沙弥十戒,成僧团中有沙弥之始,时,罗侯罗十五岁。 罗侯罗诵经十分勤奋,二十岁成道,又严守戒规,被称谓「密行第一」的阿罗汉。

阿难陀

阿难(多闻第一)。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生於西元前463)为梵语Ananda的音译。意为「欢喜」、「喜庆」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后跟随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阿难为常随侍者,当侍者达二十五年。因为他专注地服侍佛陀,谨记无误佛的一言一语,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佛灭后第一结集由阿难诵出三藏中的经藏。 佛祖涅盘后大迦叶尊者成为「初祖」,统领广大佛家弟子。大迦叶圆寂后,阿难尊者继承迦叶率领徒众宏扬佛法,被后世尊成为「二祖」。在寺院中,阿难与迦叶总是侍立在佛祖的两边,成为佛祖的协侍。

优婆离

优婆离(持律第一)。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为梵语Upali的音译,或称为优波离。意译为无灭。出身与古印度的低下层,是奴隶、杂工,没有任何人身权利,原为一名理发师,是佛陀做太子时的宫中理发师,后和萨迦的王子一起跟随佛陀出家。因持律精严,从来不犯一点小错,佛陀命他持长僧团的戒律被称为「持律第一」。 优婆离的一生,是在处理僧团的纠纷。为犯戒的比丘忏摩,向佛陀请问戒律中度过的,堪称为戒律权威。佛灭后第一结集由优婆离诵出三藏中的律藏。

阿尼律陀

阿尼律陀(天眼第一)。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为梵语Aniruddha的音译,意译为无灭。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即佛陀的叔父甘露饭王之子,佛陀成道以后曾回家阿尼律陀佩服堂兄的道行,於是跟随佛陀出家,以「天眼第一」著称。虽然阿尼律陀是天眼第一的大神通,可是他本人却是个盲人,《楞严经》说他出家之初,贪眠不起,被佛陀呵斥他像个畜生贪睡。阿尼律陀受此刺激下狠心连续七天不眠,竟不幸失明。但得了天眼通的神通是佛门的千里眼,他的千里眼能见十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地域,达到能见世界如见核桃的境界。 正是天眼阿尼律陀对世界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他是最心平气和的罗汉,跟谁都合得来,他还悟出证道的方法,他认为:道是从少欲、知足、寂静、正念、正定、精进、正慧、无戏论八法而得到的。

迦旃延

迦旃延(议论第一)。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为梵语Katyayana的音译,古印度阿盘提国婆罗门之子。原出家修习外道,后跟随释迦牟尼学法,以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有「议论第一」之称。或称为摩诃迦旃延、大迦旃延。

南无阿弥陀佛

  对于佛弟子为什么要持戒?

  1持戒是佛弟子奉行自己的义务,也是一种责任。佛弟子远离杀生等不道德的行为而过着有道德的生活,所以持戒也是一种善行。《成实论》说:“佛弟子不为福报生人天等,亦不怖畏堕地狱等而勤持戒,但乐善法,故名清净。”优婆塞受持五戒;比丘持守两百二十七戒,必须名符其实,奉行自己的义务,才是真佛子。否则,宁愿舍戒也不要违犯世尊所制定的圣戒!

  2戒、定、慧三增上学,戒为基础,持戒能遮不善身、口业。行者由清净持戒而心不追悔;由不追悔而心生喜悦,如此则能容易地获得禅定。行者依禅定而修毗婆舍那进而证得道果。所以持戒能作圣道的基础。

  3佛陀为弟子制定戒法,并要求弟子遵守,佛陀不可能私下偷偷违犯,因为世尊没有秘密的缘故;阿罗汉尊重佛制,对于佛陀所规定的戒法宁死不犯,所以也不可能偷偷违犯,因为他们具足“无学戒”的缘故。

  4须陀洹圣者具有四法不堕恶趣,必证涅盘(四不坏证净):(1)对佛不动摇、绝对的净信。(2)对法不动摇、绝对的净信。(3)对僧伽不动摇、绝对的净信。(4)具足(圆满)无毁、无穿、无斑点、无杂色、自在、智者所赞、无所触(无执取)、令定生起的戒。依照注释书的解释,“无毁”等的意义指在家众对五戒;出家众对(波罗夷等)七戒聚没有破戒与违犯等(他们的戒在起初或末了,一条也不破),其意义和《清净道论》“戒随念”的内容相同。所以依照南传佛教的传统说法,证得初果的圣人应该不会故意犯戒才对。

  5在戒经序有一段:“如果比丘被询问到三次,记得(自知)有罪不发露者,犯故意妄语罪。世尊说故意妄语是(证道的)障碍法。”这段是在说明比丘犯了戒而没有如法忏悔,当在诵戒问清净时也不发露表白,他就犯了默然(沉默)的故意妄语罪,也就是犯了恶作罪。而这故意妄语的恶作罪会障碍什么呢?注释书上解释:“会障碍(这位比丘)证初禅等。”连小小的恶作罪都会障碍证得禅定、道果,行者岂可轻忽!

  6在《律藏》中,世尊说大海有八种不可思议法(未曾有法),其中第二种不可思议法为:“诸比丘!譬如大海有不泛滥(越岸)的常法。同样的,诸比丘!我为诸声闻(弟子)所制定的学处(戒),诸声闻(弟子)乃至有失命(生命的危险)的因缘也不会违犯的(宁死不犯)。”我们佛弟子宜应尊重圣法律,对于微小的罪过也见其怖畏,轻重等持。我们既然立志修学佛法,迈向圣道,岂有不依法奉行而能到达彼岸!诸佛、阿罗汉乃至初果圣者必定恭敬正法律,奉行戒法,我们希望向他们看齐,迈向圣道前进,则必须遵守戒律!

  7持戒有种种功德,例如:持戒能(1)不后悔,(2)得大财聚,(3)得善名称(声誉),(4)在大众中没有怖畏、羞惭,(5)临命终时不昏昧,(6)身坏命终生善天趣,(7)成为修定的依止(助缘)——容易得定,(8)证(得)涅盘的基础。还有很多功德无法在此一一列出。破戒、犯戒则有追悔等种种过失,并且有堕落恶趣、地狱的危险(过患),行者宜应深思!

  8有人认为持戒是执著(著相),修学大乘似乎不需要持戒或可以开缘,其实这是大错特错!(1)佛与阿罗汉都已经断了烦恼,没有执著,但他们必定会遵守自己的戒法。(2)持净戒是为了清净三业,做为证得圣道的助缘。岂有尊重佛法、依法奉行,就被挂上“执著(著相)”之名的道理!(3)真实修学菩萨道者,必定精勤地为圆满诸波罗蜜而努力。无论六波罗蜜或十波罗蜜都有持戒波罗蜜,岂有不注重道德、不尊重戒法而声称自己在修学菩萨道的懈怠菩萨!何况北传菩萨藏也没有这样的解释。此外,在《律藏》中,“开缘”有一定的法则(规范),没有所谓自己不愿意遵守而不去奉行称为“开缘”的道理!——摘自《嘉义新雨》

佛珠最得意的弟子是 金蝉子唐僧

佛陀十大弟子:  

摩诃迦叶:头陀第一(或称苦行第一)。也称“大迦叶”。  

目犍连:神通第一。也称“摩诃目犍连”、“目犍连”、“大目犍连”、“目连”。  

富楼那:说法第一。全称“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须菩提:解空第一。  

舍利弗:智慧第一。也有人翻译成“鹙鹭子”、“舍利子”。  

罗睺罗:密行第一。原是佛陀的独子,“罗睺罗”有累赘、阻碍的意思。  

阿难陀:多闻第一。原是佛陀的堂弟,许多佛经中也直接称为“阿难”。  

优婆离:持戒第一。  

阿尼律陀:天眼第一。也称“阿那律”。  

迦旃延:议论第一。也称“摩诃迦旃延”、“大迦旃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433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9
下一篇2024-04-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