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接替萧何当丞相后,每日饮酒作乐,为何还能被称为千古贤相?

曹参接替萧何当丞相后,每日饮酒作乐,为何还能被称为千古贤相?,第1张

曹参接替萧何,当成丞相后,每日饮酒作乐,最后还被称为千古贤相,因为当时的汉朝经历了楚汉争霸的战争,百姓的生活还比较混乱,需要进行休养生息。而可以减轻百姓当时的负担,赋税等。他看似是饮酒作乐,其实他是无为而治。就是什么也不做就等于做了。

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个成语,"萧规曹随”就说明了这一点。萧何和曹参早年都是同一个县里的官吏,他们跟汉高祖一起起兵,两个人的关系还比较好,后来因为汉高祖比较,重用萧何却不重用立功的曹参,所以两人的关系就不那么好了,但是,在萧何死前他还是建议让曹参来接替他丞相的位置。

曹参在做齐相的时候,听了一个有名的隐士盖公的话,治理天下的人应该清净无为,让老百姓过安静平和的生活。而正是这个处理方式让当时齐国的几十座城都安定。

后来萧何死了,临死之前像汉惠帝推荐了曹参,而曹参还是选择了之前的办法,依照盖公清静无为的方法去做这个丞相,因为当时的汉朝经历了楚汉争霸纷争的困扰,百姓还在战争中没有缓过劲儿来。需要进行修养生息。

而萧何之前做好的各项政策和制度的,且曹参自认为自己不如萧何,而之前的高皇帝和萧何已经评定了天下,制订了了一套完整的制度,都比较适合当时的百姓所处的环境,所以曹参才整日日饮酒作乐。从行动上其实是默默执行前人的想法。所以在后人看来,曹参看皮什么都没做,只有饮酒作乐,其实已经最好的考虑了百姓的疾苦。

1 求:韩信的生平事迹

韩信nbsp;韩信(?—前196年),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人,西汉开国功臣。

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韩信出身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

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韩信的母亲死后,穷得无钱来办丧事,然而他却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四周可安顿得下一万家。

韩信在下乡南昌亭长家吃闲饭,几个月后,引起亭长妻子的不满,前一大早就烧好饭,在床上就把饭吃了。等到吃饭时间韩信去了,就不为他准备饭食。

韩信看出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同亭长绝交而去。韩信在城下钓鱼时,有许多老妇在冲洗丝絮,其中一人见韩信饿得可怜,就给他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这样,直到漂洗完毕。

韩信对这位老大娘表示:“吾必有以重报母。”(《史记·淮阴侯列传》)。

老妇很生气,斥责韩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史记·淮阴侯列传》)意思是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可怜你才给你吃食,难道是希图报答吗?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想侮辱韩信,说:“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汉书·韩信传》)并当众侮辱他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

(《汉书·韩信传》)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裆下爬厂出去。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也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此时带着宝剑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

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归汉,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

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目仰视,看到了滕公夏侯婴,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史记·淮阴侯列传》)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汉王。汉王让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萧何也十分赏识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实为排挤到汉中),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

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而汉王不用,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

军中有人向汉王报告“丞相何亡。”(《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大怒,如失左右手。

过了一两天,萧何前来进见,刘邦且怒且喜,骂到萧何为何逃跑,萧何说他不敢逃跑,他只是去追逃亡的韩信。刘邦又骂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表示自己也想向东发展,绝非甘居汉中,定要取天下。萧何说:“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看在萧何的情面上同意让韩信为将,但萧何坚持要再加以重用,刘邦表示可以让他做为大将。于是刘邦想把韩信召来任命他。

萧何说:“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同意了萧何的要求。诸将听说后,都很高兴,人人觉得有机会被选拜大将了。

等到拜大将时,竟是韩信,全军皆感惊讶。韩信拜将后,刘邦问韩信有何定国安邦的良策。

韩信问:“同您东向而争天下的不是项羽吗?那大王自己估计一下,论兵力的英勇、强悍、精良,同项羽比谁高谁下?”刘邦沉默良久,认为不如项王。韩信再拜,赞同地说:“不仅大王,就连我也觉得您不如项王。

可是我曾经事奉过项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项王一声怒喝,千人会吓碍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算匹夫之勇。

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

项王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忿忿不平。诸侯见项王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来的君王而自立为王了。

凡是项羽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蹂躏残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 下勉强屈服。名义上虽为天下的领袖,实质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强大会很快变成衰弱的!现在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

2 韩信的生平事迹史记中

韩信是兵家大能有“兵仙”之美称,同时也是一位成语达人,他身上的成语典故非常多。

韩信在老家时,经常混不上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1376566饭吃,有位洗衣服的大妈经常给他饭吃,后来韩信发达了,赠送她黄金千两,这就是著名的“一饭千金”。

乡里的无赖欺负韩信,说他武艺不乍地还背柄剑在身上(古代背剑是身份的象征,说明韩信是没落贵族),连人都不敢杀,如果韩信敢杀人就杀了他,如果不敢杀就从他的裤裆底下钻过去,韩信不愿意惹事生非,就从他的胯下追了过去,这个叫做“胯下之辱”。

韩信后来被萧何推荐给刘邦,刘邦开始没重用韩信,让他管理粮仓,韩信在粮仓使用“推陈出新”之法。

由于得不到重用韩信很失望就走了,萧何月夜追韩信,将他请了回来重新引荐给刘邦,并且称赞韩信是“国士无双”。

从此刘邦对韩信是“解衣推食”,而韩信不自谦,号称带兵“多多益善”,“明修栈道,暗出陈仓”,最终在垓下“十面埋伏”围困项羽,项羽听到“四面楚歌”心烦意乱最后乌江自刎。

汉朝既立,韩信“略不世出”“战无不胜”“勋冠三杰”,立下“不世之功”,有点“功高震主”,于是刘邦“伪游云梦”将韩信抓捕,并将他由楚王降爵为淮阴侯,韩信因此“居常鞅鞅”。

但是韩信此后并未收敛,反而继续“伐功矜能”,连樊哙也照样欺负,要知道樊哙也是著名勇士,而且是吕后的妹夫。

最后韩信被萧何诓进长乐宫,被吕后命健妇用竹枪所杀,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3 韩信的生平事迹

韩信 ,秦汉之际名将。

淮阴人,出身在贫苦人家,没有被人称颂的德行,不能靠推选得到一官半职,经商做买卖也不会。早年,他身无长计,又不会谋生,常常吃别人家的闲饭,大多数人都厌恶他。

当时,淮阴县有些以杀猪为生的屠户,其中有个青年很鄙视他,接着还得寸进尺,当众羞辱他,市井之人都嘲笑他,认为他太过懦弱。后来,项梁起义,渡过淮河北上。

韩信去投奔他,留在项梁部下,却一直没能有所作为。韩信为了能得到重用,多次向项羽献计献策,项羽都弃之不用。

汉王刘邦进入蜀中,韩信见在楚军中不能施展抱负,便逃离楚军归顺了刘邦,做了个小官,依旧默默无闻。大将军的授职仪式结束后,刘邦就座,韩信将自己心中的韬略娓娓道来。

刘邦大喜过望,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马上就行动起来,按照韩信的计策,给众将领分派任务。之后,韩信取得一系列胜利,为刘邦夺得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为了巩固新兴的西汉政权,便开始了逐一剪灭异姓王的斗争。韩信逐渐被排挤,最后被降为只有虚名的淮阴侯。

谁知,韩信手下的人上书告发,说韩信是同谋。汉高祖皇后吕雉一听事关重大,便急忙秘密召见丞相萧何,商量对策,后将韩信诱杀于宫内,并灭其三族。

韩信、萧何、张良被称为“汉初三杰”,汉朝的建立离不开他们的功勋。刘邦曾说: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扩展资料:

军事成就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咸丰·清河县志》第十三卷“艺文”中记载:“韩信三篇”其小注云:“汉成帝令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其权谋中有韩信三篇。前后汉书艺文志皆载之。

且云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一家,删取要用,定着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之。

盖淮阴人著书之最古者。”由此得知,韩信曾有三篇军事著作,这是淮阴人著书立说的最早记载。

韩信在被软禁的时间里与张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兵书,共得一百八十二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兵书整理,为中国军事学术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同时还收集、补订了军中律法。

著有兵法三篇。——韩信。

4 有关于韩信的一切事迹

韩信(?-前196)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未央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3篇,已失传。

5 韩信一生所经历的事

1,自幼熟读兵书, 怀安邦定国之抱负。 因家境贫寒, 常食不裹腹。 曾受乡间流氓欺凌而受跨下之辱。 陈胜、吴广起义后, 韩信始投项梁, 继随楚霸王项羽, 但不受项羽重用。 后又投奔汉王刘邦。

2,经丞相萧何力荐,才始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拜将不久, 即率军沿南郑故道东出陈仓, 一举拿下了关中地区, 使刘邦得以还定三秦。

3,其后,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他与张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兵书, 共得一百八十二家, 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兵书整理, 为我国军事学术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楚。 公元前 196 年,吕后诱韩信至长乐宫的钟室, 以谋反罪名杀之。

6 求韩信的性格特征 生平事迹、成就、以及死因 越详细越好

汉初军事家。

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

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

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未央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3篇,已失传。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

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未央宫,以谋反罪名杀之。

韩信著有兵书3篇,已失传。 韩信作为一代名将,彪炳史册:公元前204年他用背水一战的策略,以数千兵力击败二十万赵军。

公元前202年,他用十面埋伏的计策,逼得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可以说,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寿终正寝——在公元前196年,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难道韩信之死真的是应了那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典故?韩信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说起汉代风云人物,不能不说到韩信,因为韩信在西汉初年至少有两个“第一”。

第一个“第一”,韩信是西汉第一功臣,当时就有人这样评价韩信:“功高无二,略无世出”。什么叫略无世出呢?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韩信了,他的功劳也没有人可以跟他媲美了。

第二个“第一”,韩信是西汉第一个被杀的功臣,西汉还有一些其他被杀的功臣,但韩信是第一个。 韩信之死,是西汉第一大案,也是一个名案和疑案,它被看做是开国皇帝诛杀功臣的典型,使我们想起那句耳熟能详的成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这个话韩信曾经说过,但是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不是韩信。是谁呢?是越王勾践手下的大夫范蠡。

越王勾践的故事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叫做“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

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屈辱求全,向吴王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做奴仆,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于三年后被释放回国。

勾践回国以后,为了不忘国耻,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那时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恨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大夫范蠡,一个是大夫文种。

越国灭掉吴国以后,范蠡大夫就对文种大夫说,咱们走吧,咱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越王勾践这个人是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你要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出处。这里的走狗说的是跑得很快的狗——在古汉语里面,“走”是跑的意思——“走狗”这个名词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范蠡大夫后来就真的走了。他干吗去了?下海经商。

据说他还携带了一位小蜜,就是西施,泛舟西湖。不久范蠡就成了一个大富翁,号称“陶朱公”。

文种大夫却不肯走,他说,你看我立了这么大的功劳,现在是摘桃子的时候了, 吗要走啊?结果越王勾践送给他一把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勾践说,先生教给寡人七种杀人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办法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地方用啊,是不是你去先王那里试一试呢?文种一听就明白了,自杀了。这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来历。

楚汉之争结束后,功高震主的韩信成了刘邦的一块心病。项羽一死,刘邦马上便夺了韩信的兵权;公元前201年,刘邦又以谋反为名将韩信诱捕。

韩信被抓时,仰天长叹,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但刘邦此时并没有杀掉韩信,只是把他贬为淮阴侯。

那么韩信到底是因为什么而被杀的呢?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韩信被杀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在汉十一年,就是刘邦当了汉王的第十一年,也即他当了皇帝的第六年——这个时候西汉王朝也不过刚刚建。

7 了解下韩信的历史事迹

萧何月下追韩信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追回,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刘邦推荐韩信,称他是汉王争夺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将之材,应重用韩信。刘邦采纳萧何建议,七月,择选吉日,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东向,争夺天下。

8 请给我萧何追随韩信的故事,以及他们的生平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

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

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追回,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刘邦推荐韩信,称他是汉王争夺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将之材,应重用韩信。

刘邦采纳萧何建议,七月,择选吉日,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东向,争夺天下。

补充 历史上的汉中曾经发生过许多有巨大影响的事,萧何月下追韩信也许是最早的一个,没有这一事件,楚汉之争的结果也许就会不同,此后的中国历史也就要改写了。 萧何 公元前206年,张良推荐韩信到汉中投奔刘邦,韩信带上张良写的推荐书和宝剑,千里迢迢到了南郑,去见汉王刘邦。

在此之前,张良送刘邦到褒中后分手时,曾商量招纳贤才的事,张良对刘邦讲过:“以后若有人来投大王,以臣的手书为凭,封官宜大不宜小。”但到底推荐谁来,张良并没有讲明。

韩信虽然带着张良的荐书和宝剑,心里却认为,汉王既是明主,一定能慧眼识英才,我不能靠别人的推荐,而要靠自己的本领去取得汉王的重用。因此他把张良的荐书装在身上,拜见汉王时并不交出来。

刘邦接见韩信时,见他身材瘦小,貌不赢人,说他手无扶戟之力,仍然不予重用。韩信每天闲住南郑的驿馆里读书下棋。

虽然见过刘邦,但在刘邦的眼里,几乎没有这件事。 丞相萧何心里想,张良走时说有人来投我王,封官宜大不宜小。

但是这么久了,就来了一个韩信,可能就是此人,但却没有什么凭据。于是一有空闲时间,萧何就去陪着韩信下棋、游玩,暗中考察韩信。

韩信却从不提及自己,更不向丞相请求高攀提拔,显得城府很深。萧何经过一段考察,认为韩信智谋高强,胸怀大志,一定就是张良介绍来的贤才。

于是就向汉王推荐,要求重用韩信。汉王碍于萧何的面子,就封韩信做了个“连敖”,即粮仓管理。

韩信千里迢迢来投汉王,仅仅当了个粮仓管理员,心中很是不满,于是就发牢骚。一日,与其他十三人喝醉了酒,酒后失言说:“人言汉王英明!我看他并不英明。”

不料被人听见报告了汉王。汉王就要将这十四个喝醉酒的人一律处死,并派夏侯婴做监斩官。

夏侯婴将这十四人押赴刑场,已经杀了十三人,当要杀韩信时,韩信突然狂呼道:“汉王不是想得天下么,为何杀壮士?”夏侯婴一听,立令停斩,一看乃是韩信,就跟他谈话,听后对韩信佩服得了不得。夏侯婴就去报告汉王,建议重用韩信。

刘邦听了夏侯婴的建议,就做个顺水人情,免去了韩信的死罪,封韩信为治粟都尉,即粮仓管理官,而不是管理员了。传说韩信当治粟都尉,并不去向汉王汇报情况。

一天,刘邦忽然命人将韩信叫来,问他现有多少粮草,韩信不假思索,一口就答出了东西南北各库的稻谷、大米、小麦、玉米、草料等具体数字。汉王派人翻仓查库,结果数目相符,斤两不差。

刘邦这才知道韩信真的有才,但仍旧相貌取人,加之韩信性情高傲,不善迎奉,依然不予重用。唯独丞相萧何十分留意人才,听得此情,又召见韩信问话,果然发现大有才能。

就对韩信许愿说,要建议汉王任命他做大将。 韩信又等多日,仍不见汉王任用,大失所望,就收拾行装,另寻出路。

也不向丞相告辞,便趁一个月夜逃走了。待萧何知道时,如失至宝,立即骑了一匹快马,加鞭急驶,去追韩信。

传说韩信骑马出了南郑城东门,拐了一个弯儿,向北进人了褒谷。因张良返回关中时,已烧毁了褒斜栈道,道路十分难走,许多地方不得不涉水过河。

韩信策马跑着,到了一个地方,忽然被前面一条溪水挡住了去路。这个地方就是今陕西留坝县的马道镇。

这条溪水,今名西沟,原名寒溪,自西向东注入褒水。平时寒溪水浅,行人可以涉水过河。

恰巧这天夜晚,寒溪上游下了一场暴雨,溪中洪水暴涨,韩信到此无法渡过,急得在溪边团团转。这时萧何骑马追赶上来跳下马鞍,双手拉住韩信,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韩都尉怎么不辞而别?你不是胸怀大志,要建功立业吗?今日除了汉王,还有谁能够统一天下?都尉还是跟我一道回去吧!”韩信看见萧丞相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脚上穿的鞋子也因马不停蹄,跑得太快而丢失,光着一双脚丫子,觉得萧何确有爱才之心,不好再说什么,就随萧何返回了南郑。

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部队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是几十个。萧何去追韩信时,来不及告诉汉王。

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也逃跑了,汉王气得大发雷霆。待到萧何追回韩信以后,去拜谒汉王,作了汇报。

刘邦怒斥说:“众将逃亡许多,你不去追,为何独追一个韩信?”萧何说:“众将容易得到,而韩信乃国士无双,若大王欲得天下,除韩信以外,再。

关于说为何曹参能够被称为千古贤相,个人认为在史记中有一句话就完全概括了,这句话说的是曹参代替萧何为汉朝的相国以后,对其留下的所有的治国策略和规章制度都没有任何改变,谨遵萧何的约束。正是因为曹参实行的这种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使得国家能够休养生息,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才被成为千古贤相的,与其是否喝酒作乐没有什么关系。

曹参在代替萧何当丞相之后,对西汉的国家形势以及西汉的经济状况有着高度清醒的认识,他从全局出发,深知在经过多年征战之后的国家和百姓都需要休养生息,而百姓们更加渴望能够有安定的生活。而他也更清楚此前萧何制定的治国政策十分适合目前国家的发展,他只要遵循即可,并不需要过多的改变。

另外个人认为曹参每日饮酒作乐,但是并非无所作为,他只是喜好喝酒,但是并不是醉酒,在他做丞相的时间里,他有心提拔一些真正有才能并且品德较好之人,极其重视官员们的整体素质,在用人任事上面还是十分清醒的。

还有,个人觉得曹参很懂得分寸,为百姓考虑,不会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说实话,无论是哪位官员在新上任的时候都会想着折腾一番,因为总觉得自己的策略会比前任的更好,这样也能在领导面前露个脸。但是曹参却没有这么做,他认可了萧何的治国方针并且继续执行,不曾想过要让自己出头。虽然说他似乎什么都没做,但是他当得起千古贤相的这个称谓。

韩信起于平民阶层,是淮阴乡下一个相貌不出众、才能不出色的小青年,又不治生产,可以说,如果没有秦末的乱世,韩信成不了英雄。当秦末大乱,诸侯纷起,韩信先投项梁,后随项羽,再跟刘邦,但都没得到重用。

韩信命运的改变,得益于萧何,即所谓“成也萧何”。韩信无论是跟项羽还是刘邦,两大巨头都没拿他当作一回事,尤其是项羽,韩信多次给他献计,项羽眼睛都没瞅一下,所以他投了刘邦。刘邦也没有关注过韩信,因为当时在汉中,刘邦军队中大多是山东人,不习惯,便接二连三有人当了逃兵,韩信得不到重用,也逃了。他一逃,萧何却急了,星夜追赶,最后把韩信追了回来。

刘邦听说萧何追韩信,将他骂了一顿,说张三不追李四不追,偏去追个什么韩信,颇有不屑。萧何却说,大王你如果想一辈子守着汉中过日子,不追韩信倒也无妨,但如果你要打回山东,夺取天下,则非有韩信不可,因为韩信是“无双国士”。这一说,把刘邦给说得眼睛睁得圆球似的,于是,后来便有了“韩信拜将”,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因此命运改变,南征北战,屡立奇功,他甚至为刘邦打下了差不多汉朝的一半江山,成为了“汉初三杰”之一。而这些战绩的取得,也是搭帮伯乐萧何。

后来,项羽被刘邦消灭于垓下,刘邦统一了天下,当上了皇帝,韩信的赫赫威名和手中的军权,便让刘邦茶饭不思而寝食不安了。吕后与刘邦一起风里来雨里去,对丈夫的忧虑洞若观火,她乘刘邦征战在外之机,就想收拾已经贬为淮阴侯的韩信。但虽然贬为淮阴侯了,但身边毕竟还有侍卫若干,韩信自己也是猛将,不易收拾。吕后这时就找到了韩信视为伯乐的萧何,萧何便以自己与韩信的亲近关系,将他诱骗至长乐宫钟室,被埋伏于此的卫士斩杀,此谓“败也萧何”。

我承认,萧何与韩信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但,萧、韩二人却并不是朋友关系。从韩信相信萧何之言而被诱骗至长乐宫钟室一事,可见韩信是把萧何当伯乐、当朋友、当知己的。然而,在萧何一方,却不能作如是观。萧何的心里,满腔热情的是刘邦的天下大业,无论建业还是守业,萧何都忠心耿耿,这从他一直以来兢兢业业的态度,和他将全家所有能战的子侄都派上前线的忠心,都可以得到印证。

萧何生平介绍

萧何,是汉朝初年丞相。

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首。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政权。

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

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

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

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

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被拜为相国。

刘邦去世后,继续辅佐惠帝。萧何病危时,举荐曹参接替自己,保证了汉初政策的连续性。

但是他也帮助吕后 ,错杀韩信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这显然在他光辉的一生中无疑是个败笔~!但同时也告诉我们,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其实名人并不比我们的境界高多少,只是做了一些一般人不能做的事罢了,也正因为如此,也就足够了 萧何之识 识,也就是见识,眼光。有见识,有眼光,也就能品评,会鉴赏。

中国人推崇这种才能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风尘侠妓巨眼识英雄”等等,便是这种传统的典型范例。

魏晋时期一度盛行的所谓“人物品藻”的潮流,不过是这种文化传统的流风遗韵罢了。中国古人认为,人生在世,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就是必须懂得欣赏。

鉴赏,而不是判断;享受,而不是思考——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欣赏的对象包括自然、文物、艺术,也包括各种人物。

而一个豪杰之士,所鉴赏的对象就不是一般的人物,而是凤毛麟角般的天才或英雄。对于这种天才或英雄,不要着眼他的现在,而要展望他的未来;不是盯住他的现实性,而是瞄准他的可能性。

假如一个女子也具有了这种眼光和鉴赏才能,我们就誉之为“女中豪杰”。历史上这种女中豪杰是很多的,比方说卓文君、红拂女、武则天,还有刘邦的妻子吕雉。

说起萧何所赏识的天才或英雄,我们当然首先想起韩信。 韩信墓有一幅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漂母”赐饭,保存了韩信的生命,吕后设计,断送了韩信的生命,所以说“存亡两妇人”。“一知己”就是萧何。

韩信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与“生死一知己”的意思是一样的。由于萧何的巨眼识才,强力推荐,韩信才得以施展胸中抱负,所以萧何可谓韩信的知己。

“萧何月下追韩信”与“伯牙摔琴谢知音”可以相提并论,都是千古佳话。 鸿门宴之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封地在巴、蜀与汉中地区。

刘邦返回巴蜀时,韩信趁机弃楚归汉,随刘邦前行。刘邦“未之奇也”,没觉得韩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不曾重用韩信,只是“拜以为治粟都尉”。

主管粮草供给的韩信仍然“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治粟都尉”的职务,使韩信有机会与萧何接触。

几次交谈,“何奇之”,看出韩信乃是军事上的全局之才。当日刘邦返回巴蜀,为了迷惑项羽,采纳张良献策,烧毁栈道。

此举固然迷惑了项羽,却也给刘邦的部下造成错觉。人人以为刘邦胸无大志,欲苟安一隅,终老巴蜀,遂起他去之心,一路上不断有人开小差。

当时仅将军一级的逃亡者就有数十人,然而萧何都没当一回事。听说韩信也挂印而去,萧何顿时大惊失色,也顾不上和刘邦打个招呼,立即策马连夜便追。

这就是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有人报告刘邦,说丞相也逃亡了。

刘邦惊怒交集,如失左右手。过一两日,萧何回来见刘邦。

刘邦又喜又怒,破口大骂:“萧何!连你也背叛我!”萧何说:“我怎么敢背叛大王?我是去追赶逃亡者了。”刘邦问:“都追什么人了?”萧何答:“韩信。”

刘邦勃然大怒:“将军跑了几十个,都没听说你去给我追回来,你说你去追区区一个韩信,谁信哪?这不是在耍我吗!”萧何说:“那些二三流的将军,随便一抓便是一大把,不值得我萧何去追。只有韩信,‘国士无双’。

陛下若要终老汉中,当然无需重用韩信;但陛下若要逐鹿中原,没有韩信万万不可!”一番说辞,打动了刘邦。一番争取,又使刘邦终于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能够施展才华,功成名就,一靠萧何的见识与眼光,二靠萧何的动动嘴皮,发发议论。古人有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萧何之赏识韩信,眼光是如此的敏锐,判断是如此的准确,挽留是如此的诚恳,推荐是如此的不遗余力,尽矣,至矣,不可复加矣!作为一个世间“不常有”的“伯乐”,难道竟会逊色于韩信这匹“千里马”? 不过,萧何所识的最大的英雄,不是韩信,而是刘邦。

赏识韩信不难——除了萧何,项羽手下还有一个叫做钟离眜的将军了解韩信的才能,发现刘邦却不容易。西谚有云:仆人眼中无英雄。

英雄的仆人与英雄太接近太熟悉了,觉得。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明什么?

韩信之所以可以被重用是萧何帮的 他的死是萧何策划的 所以人们说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具体如下 韩信(?—前196年),字重言,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人,西汉开国功臣,初属项羽,后归刘邦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他起初并未受到刘邦赏识,只当个小粮官,丞相萧何却很器重他在汉王赴南郑(汉中)后,未受重用的韩信与汉军中思乡将士一道出走,萧何闻讯,来不及报告刘邦,连忙星夜把韩信追了回来,并报告刘邦说,韩信是国内独一无二的杰出人才,要想在天下争雄,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了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被任命为大将(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萧何也十分赏识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实为排挤到汉中),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而汉王不用,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军中有人向汉王报告“丞相何亡”(《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大怒,如失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前来进见,刘邦且怒且喜,骂到萧何为何逃跑,萧何说他不敢逃跑,他只是去追逃亡的韩信刘邦又骂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表示自己也想向东发展,绝非甘居汉中,定要取天下萧何说:“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看在萧何的情面上同意让韩信为将,但萧何坚持要再加以重用,刘邦表示可以让他做为大将于是刘邦想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同意了萧何的要求)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征讨,韩信称病不随高祖出征,暗地里派人到陈豨处联络,要陈豨只管起兵,自己定从京城策应韩信与家臣谋划:可以在夜里假传诏旨,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然后率领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已定,只等陈豨方面的消息这时韩信的一位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囚禁了他并准备杀他那位门客的弟弟就向吕后密告韩信要谋反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恐怕韩信的党羽不肯就范,于是与相国萧何商议,假装有人从皇上那里来,说陈豨已被杀死,诸侯群臣都前来进宫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道:“虽然您有病,还是要勉强朝贺一下”韩信入朝进贺,吕后派武士把韩信捆缚起来,在长乐宫中的钟室里斩杀了他,并被诛灭三族韩信临斩时说:“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汉书·韩信传》)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

介绍一下萧何

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沛县(今属江苏)人。

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他却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还定三秦。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汉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为“赞侯”,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

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就章律》(《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增加《户律》、《兴律》、《厩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

为了避免高祖的诛杀,他以“自毁其名”的方法,以逃避被杀的危机。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

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病危时,推荐曹参继任相国。

萧何有关介绍

萧何 (?~公元前193) 西汉初年大臣。

沛(今江苏沛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

秦二世元年(前209)随同汉高祖起兵,为沛丞。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萧何却忙于接收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使汉高祖得以掌握全国户口、民情和地势,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汉高祖被封为汉王后,萧何劝说汉高祖以巴蜀为基地,与民休息,招纳贤才,然后还定三秦隐ur争夺天下,鯷ur为大将军。楚汉战争时,萧何以丞相专任关中事,他侍从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

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汉高祖屡遭挫败,失军亡众,军无现粮,萧何及时调遣关中兵卒驰援,并转漕供给军用,保证了前线兵员粮饷的供应,促使战局发生了根本转机。因此,汉高祖称帝后,以萧何功最高,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悉封其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

汉高祖又以原订的三章约法不足以“御奸”,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萧何采摭秦法,酌加新律,作为《九章律》(见汉律)。

高帝十一年(前196),因助吕后定计收捕淮阴侯韩信,被拜为相国。 高祖死后,萧何辅佐惠帝。

他病危时,推荐曹参继任相国,卒于孝惠二年。 另附: 萧何 姓名字号:萧何 生 卒 年: ?~公元前193年 出 生 地:沛县(今江苏沛县) 职 务:相国 特 长:用人 历史评价 辅佐刘邦开创汉朝400年江山,完成重新统一天下的大业,为西汉第一功臣。

一生成就 汉高祖刘邦年轻时常被乡里人认为是不守本分的人,他游手好闲,贪酒好色,又时常欠债不还,口出大话,甚至违犯法纪。可是,萧何却看出刘邦是个气宇不凡的豪杰,有意地和他结交。

萧何总是想方设法维护刘邦,不让他吃官司。后来,刘邦当上了泗水亭长的小官,萧何又经常指点他,庇护他。

后来,刘邦押送一批刑徒到骊山去服苦役,朋友们照例送点钱,帮他置办行装。大家都送300钱,惟独萧何送来了500钱。

沛县起兵之后,萧何成了刘邦军队的后勤主管,经常坐镇后方,坚守根据地,为前线的队伍供应粮草,补充兵力。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队伍进入咸阳,秦朝灭亡。

刘邦军队进了咸阳之后,诸将领都急于抢掠金帛财宝,而萧何却直接进入秦朝的丞相御史府中,抢先把秦朝的律令、户籍等文书档案收集了起来,这对日后建立全国政权都是必不可少的。 公元前206年,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迅速攻占了关中。

当时,关中几经兵燹,残破不堪。萧何又开始协助刘邦收拾残局,稳定关中。

他一方面申明法令,设置县邑,推选三老,教化民众,重新建立统治秩序;另一方面开放秦朝的皇家园林苑囿,交给百姓耕种,还下令减免租税,恢复发展生产。在萧何的努力治理下,关中地区很快稳定下来,生产也迅速发展起来,和汉中一起,成了刘邦争夺天下的大后方。

公元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一役全军覆没,退回荥阳。多亏萧何迅速征发老弱以及不到服役年龄的少年,及时前来增援,刘邦才能够重整旗鼓,与项羽在荥阳、成皋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夺战。

此后,在楚汉长达两年之久的相持中,刘邦几次败北,狼狈逃窜。每次都是萧何从关中征发士卒,运送粮草,才使汉军重新振作起来,逼使楚军始终不能越过荥阳一线,并最终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

西汉建立之后,萧何还为巩固汉朝的统治立过一件大功,那就是计诛韩信。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居功至伟,但是在汉朝建立之后,却成为刘邦的心腹大患。

刘邦一直想找机会除掉他。公元前197年,刘邦亲自去征讨叛乱的陈豨,韩信称病,没有跟随刘邦出征,却暗地里和陈豨联络,想起兵谋反。

吕后得到消息后,就找萧何商量。萧何为她献计,假称刘邦从前线派回使节,报告胜利的消息,让群臣都进宫朝贺,好借机杀掉韩信。

吕后依计而行,萧何生怕韩信又称病不来致贺,就亲自去找他说:“你虽然有病,可是这样的大事,你就是强打精神,也应该去祝贺。”韩信听了萧何的话,就进宫去了,结果被吕后命武士斩于长乐宫,韩信三族也被夷灭。

生活速写 公元前206年的一天深夜,汉王刘邦国都南郑的军营。一名军士偷偷溜出营地,看看四下无人,翻身跨上战马,飞驰而去。

过了不一会儿,又有一骑战马,风驰电掣般尾追而去。两匹战马一前一后,跑出几百里去,一直到了寒溪边上。

这时正值暴雨过后,寒溪河水暴涨,无法涉水而过,河边又找不到船只。前面的马匹只得停了下来,后面的人终于追了上来。

两人一番长谈之后,逃跑的军士终于被说服,两人一起踏上了返回南郑的道路。那个逃跑的军士就是后来威震天下的名将韩信,去追他的这人就是西汉开国第一功臣萧何。

而这个故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中,韩信是最关键的人物,刘项的存亡几乎系于韩信一身。

留住了韩信,简直可以说是留住了一半的江山。唐人有诗曰:“不是寒溪一夜涨,那得刘朝四百年。”

似乎留住韩信的功劳应该归给陡涨的寒溪水,可是实际上,留住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首功的,正是慧眼识英雄的萧何。 公元前193年,萧何去世。

他病危之时,汉惠帝亲自前来探望,问他:“相国百年之后,有谁可以替代?”萧何答道:“陛下是了。

简介一下萧何的生平事迹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

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

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追回,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刘邦推荐韩信,称他是汉王争夺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将之材,应重用韩信。

刘邦采纳萧何建议,七月,择选吉日,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东向,争夺天下。

补充历史上的汉中曾经发生过许多有巨大影响的事,萧何月下追韩信也许是最早的一个,没有这一事件,楚汉之争的结果也许就会不同,此后的中国历史也就要改写了。萧何公元前206年,张良推荐韩信到汉中投奔刘邦,韩信带上张良写的推荐书和宝剑,千里迢迢到了南郑,去见汉王刘邦。

在此之前,张良送刘邦到褒中后分手时,曾商量招纳贤才的事,张良对刘邦讲过:“以后若有人来投大王,以臣的手书为凭,封官宜大不宜小。”但到底推荐谁来,张良并没有讲明。

韩信虽然带着张良的荐书和宝剑,心里却认为,汉王既是明主,一定能慧眼识英才,我不能靠别人的推荐,而要靠自己的本领去取得汉王的重用。因此他把张良的荐书装在身上,拜见汉王时并不交出来。

刘邦接见韩信时,见他身材瘦小,貌不赢人,说他手无扶戟之力,仍然不予重用。韩信每天闲住南郑的驿馆里读书下棋。

虽然见过刘邦,但在刘邦的眼里,几乎没有这件事。丞相萧何心里想,张良走时说有人来投我王,封官宜大不宜小。

但是这么久了,就来了一个韩信,可能就是此人,但却没有什么凭据。于是一有空闲时间,萧何就去陪着韩信下棋、游玩,暗中考察韩信。

韩信却从不提及自己,更不向丞相请求高攀提拔,显得城府很深。萧何经过一段考察,认为韩信智谋高强,胸怀大志,一定就是张良介绍来的贤才。

于是就向汉王推荐,要求重用韩信。汉王碍于萧何的面子,就封韩信做了个“连敖”,即粮仓管理。

韩信千里迢迢来投汉王,仅仅当了个粮仓管理员,心中很是不满,于是就发牢骚。一日,与其他十三人喝醉了酒,酒后失言说:“人言汉王英明!我看他并不英明。”

不料被人听见报告了汉王。汉王就要将这十四个喝醉酒的人一律处死,并派夏侯婴做监斩官。

夏侯婴将这十四人押赴刑场,已经杀了十三人,当要杀韩信时,韩信突然狂呼道:“汉王不是想得天下么,为何杀壮士?”夏侯婴一听,立令停斩,一看乃是韩信,就跟他谈话,听后对韩信佩服得了不得。夏侯婴就去报告汉王,建议重用韩信。

刘邦听了夏侯婴的建议,就做个顺水人情,免去了韩信的死罪,封韩信为治粟都尉,即粮仓管理官,而不是管理员了。传说韩信当治粟都尉,并不去向汉王汇报情况。

一天,刘邦忽然命人将韩信叫来,问他现有多少粮草,韩信不假思索,一口就答出了东西南北各库的稻谷、大米、小麦、玉米、草料等具体数字。汉王派人翻仓查库,结果数目相符,斤两不差。

刘邦这才知道韩信真的有才,但仍旧相貌取人,加之韩信性情高傲,不善迎奉,依然不予重用。唯独丞相萧何十分留意人才,听得此情,又召见韩信问话,果然发现大有才能。

就对韩信许愿说,要建议汉王任命他做大将。韩信又等多日,仍不见汉王任用,大失所望,就收拾行装,另寻出路。

也不向丞相告辞,便趁一个月夜逃走了。待萧何知道时,如失至宝,立即骑了一匹快马,加鞭急驶,去追韩信。

传说韩信骑马出了南郑城东门,拐了一个弯儿,向北进人了褒谷。因张良返回关中时,已烧毁了褒斜栈道,道路十分难走,许多地方不得不涉水过河。

韩信策马跑着,到了一个地方,忽然被前面一条溪水挡住了去路。这个地方就是今陕西留坝县的马道镇。

这条溪水,今名西沟,原名寒溪,自西向东注入褒水。平时寒溪水浅,行人可以涉水过河。

恰巧这天夜晚,寒溪上游下了一场暴雨,溪中洪水暴涨,韩信到此无法渡过,急得在溪边团团转。这时萧何骑马追赶上来跳下马鞍,双手拉住韩信,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韩都尉怎么不辞而别?你不是胸怀大志,要建功立业吗?今日除了汉王,还有谁能够统一天下?都尉还是跟我一道回去吧!”。

简介一下萧何的生平事迹

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

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

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1A详细,详尽;B共同,一起;C道歉,谢罪;D“距”通“拒”,抵御。

2(1)沛公到了咸阳,各位将领争相跑到储存金银、丝绸、财物的这些府库,瓜分它们(财物)。(2)我希望大王能在汉中称王,抚养自己的百姓来招纳有才能的人。(每句2分;意思基本正确记1分;3深谋远虑(有远见、有谋略,高瞻远瞩亦可)。事件:(1)当众将领争夺财物时,萧何却收藏秦朝的律令图书,帮助汉王了解秦朝情况;(2)劝谏刘邦称王汉中,为他图谋天下献计献策。(意对即可)

2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

原文: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

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

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

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

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

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

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 乃者①我使谏君也。”

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

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

卒,谥懿侯。子窋侯。

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②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 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

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翻译:平阳侯曹参,沛县人。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的狱掾,萧何做主吏,他们在县里已是有名望的官吏了。

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 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孝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

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束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 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

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曾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话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曾参就立即拿美酒蛤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

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 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曾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

曹参反而叫人取酒布设座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

曹参的儿于曹奋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看不起由己,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看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悦:‘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

”曾 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 二百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谈论的。”

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对曹为什么要惩罚呢?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

”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况且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 吗?”惠帝说:“好。

您休息去吧!”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

曹参之子曹 接替了他父亲的候位。 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

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政策,百姓因而安宁不乱。” 太史公说:曹相国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他跟淮阴侯韩信一起共事的缘故。

等到韩信被消灭,列侯成就的战功,惟独曹参据有其名。 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极力主张清净无为,这完全合于道家的学说。

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统治以后,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德。

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20A 21C 22D 23 ①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

(“微”1分,“殆”1分)②当初陛下和我们几个人在丰沛起兵,平定天下,是多么的雄壮啊!(状后1分,“何其”1分) 24舞 阳 侯 樊 哙 者 ∕沛 人 也 ∕以 屠 狗 为 事∕ 与 高 祖 俱 隐 解析 20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言实词。B项应是“难道”;C项应是“像屏风一样遮挡着”,D项应为“驻扎军队”。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针对文言实词,考生应注意试卷上不考核对词义的死记硬背,而是着眼于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并且多关注那些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教材中常涉及的实词。

最后要结合语境判断,而非单纯“字典式”释义。方法上应积累典型句,建立储备库;因文定义,结合语境解释;语法分析,依据成分推词义。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筛选能力。C项中,①句是介绍樊哙跟随刘邦进攻胡陵、方与的事;⑥句是樊哙等人劝谏刘邦的恳切态度。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易错警示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间接表现”等字样(本题中为“全都说明”),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设题点在——“勇敢豪爽”, 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①句是介绍樊哙跟随刘邦进攻胡陵、方与的事;⑥句是樊哙等人劝谏刘邦的恳切态度;排除这三项,自然得到答案。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不正确,因为原文中“岂自知附骥之尾”的意思是“没有预知能依附他人而成名”。

“表达含蓄批评”也是没有的。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比如本题的D项,选项内涉及内容点“自己的努力”“名垂汉廷”,考生就应到文中找到文本相应位置,然后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没有“自己”之说。 23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第一句中,“微”,无,没有;“殆”,尽。第二句中,状后后置,在丰沛起兵;“何其”,多么。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根据判断句式,“…者,…也”,可以在此两处断开。后一句可以从“以…为”来判断。

考点定位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名师点睛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后根据内容或层次,能断开的先断开,注意句首、句末虚词——“之”、“也”、“则”,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正确地给文言断句不是十分容易的事,除了遵循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运用适当的方法外,还必须具备比较丰富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还应多读古书,经常实践,这样才能逐步做到标点正确。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

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

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项羽就设宴犒赏军中将士,酒兴正浓之际,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像屏风一样挡在沛公的前面。

当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

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喝完酒,然后拔出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

项羽问他:“还能再喝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推辞,。

4 (一)文言文阅读(20分)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

4 C ( 相:容貌。

引申为以人的体形、相貌来判断命运的迷信活动。 ) 5 B 6 D 7 B (说“为奉承县令的贵客”,不准确, 实为奉承县令; “高祖向来瞧不起这种做法,所以一个钱也没带”也错误,高祖瞧不起那些官吏,不带一钱,是对那些官吏的一种戏侮) 8 翻译(每句 4 分,共 8 分) ( 1 )(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 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 (①东 : 在东边。②第一个封:以 … 为封,把 … 作为疆界。

③肆:延伸、扩张。④阙:侵损、削减。

这四个关键字翻译正确,各得 1 分) ( 2 )酒宴快散的时候,吕公就给高祖使眼色,坚持要留下高祖。(①阑:残尽。

②目 : 使眼 色。③固 : 坚持。

三处翻译正确,各得 1 分;译出大意,给 1 分)。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1 A (行为不正) 2 B (当众) 3 C (项梁) 4 B (不一定想到报答漂母和成就大业,“毫不犹豫”与原文“孰视”不符合。

接受侮辱重点是表现韩信好汉不吃眼前亏、忍让之心。)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

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

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

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

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粱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粱部下,却没有名声。项粱战败,又隶属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

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

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感到他的话不同凡响,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把这事报告汉王,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

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

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也就逃走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恼怒又是高兴。

骂萧何道:“你逃跑,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

汉王又骂道:“各路将领逃跑了几十人,您没去追一个;却去追韩信,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

至于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

但看大王怎么决策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地长期呆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逃跑的。”

汉王说:“我为了您的缘由,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

汉王说:“任命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

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

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

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众将听到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军了。

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世人皆知,中国人都喜欢聚众一边吃饭一边谈天论地,有的时候一顿饭要吃几个小时,也就是所谓的饭局。然而中国古代的饭局远没有谈天论地、吃饱喝足这么简单,而是与政治永远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其实,这些饭局,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甚至暗藏杀机。饭桌也可以改变历史,筷子也可以涂改史书。在中国历史上,至少有几大非常著名的饭局,就是在推杯换盏之间改变了原本要驶向另一个方向的历史车轮。小编今天再给大家聊聊鸿门之宴。

话说巍巍大秦,灭六国,一统中原,建立起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君主制王朝。然而好景不长,秦王朝以暴政治国,致令黎民百姓、公侯王卿噤若寒蝉,心生怨恨。

最终义军并起,蚕食大秦江山。时有刘邦、项羽两大英雄豪杰,引得樊哙、张良、范增、萧何等无数热血男儿和雄韬谋士登上历史舞台。

楚怀王心知二人胸怀野心,难以控制,于是求得离间之计,与二人约定先入咸阳者可成王。结果是刘邦以奇谋先入住咸阳,项羽就很生气,心想:

“要不是我打了这个仗,你能够夺得咸阳,你这不是玩的吗?”

最终导致刘项这对惺惺相惜的昔日盟友决裂,继而摆出了一个饭局,这个饭局是项羽摆的哦!这吃饭嘛,刘邦肯定要装孙子,因为实力不够呀!

所以刘邦在现场表现的很是殷情,但是这个时候按照原计划,范增就说:

“哎呦,咱们下一步计策就要干事了。”

项羽一听就说:

“哦!干仗,行!那就干吧!给我秒了他。”

这个时候本来就是摔杯为号,给他杀了。但是项羽酒劲上来了,死活不杀。最后范增一看心想:

“这不行呀!咱还是赶紧让项庄上去舞剑,借机把他给抹了吧。”

结果项庄这一舞剑,这边也来了一人(项伯),帮他舞剑。两人就开始舞剑,本来一个人舞剑是要杀刘邦的,两个舞剑可就不好杀了。结果在最关键的时候,项伯救了刘邦一命。

一看这杀机四伏,人家刘邦那边也不是好玩的呀!人家萧何就赶紧的拿下边踢了刘邦一下说:

“我的主公呀!你还不走,你没喝嗨吧!”

刘邦一听,回过神来,立马对项羽说:

“对不起,我喝多了,要去下厕所。”

结果刘邦借着上厕所,尿遁,逃了。所以鸿门宴的结果,不但使刘邦逃过一劫,而且还铸就了大汉四百年的基业。更重要的是给我们中国百分九十以上的人口共同的民族称号—汉族

所以项羽这顿饭如果成功了,当时可是还有十几路诸侯要呀,以项羽的性子,不知道那时国家还要分裂多久才能归于一统,真是不敢想呀!

汉高祖刘邦是个人物,从一个小吏能够一步一步地成为一代帝王,刘邦最大的依仗就是自己那双慧眼以及手底下为他效命的谋士将领,并且刘邦还能够很准确的把握住时机和境遇,虽然不学无术,但这种天赋一样的能力足够让他走上领导者的位置,那么刘邦和手底下的功臣们真正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首先得来看看,西汉开国第一功臣萧何和刘邦的关系,萧何和刘邦其实有一些亦师亦友的关系,刘邦一直认为萧何是自己命中的贵人,在担任小吏的时候,萧何在县衙里任职,并且多次提携和护佑他,很显然萧何也是一个独具慧眼的人物。

萧何与刘邦优势互补,珠联璧合(打造第一个根据地)

他其实从刘邦的一言一行就已经发现刘邦异于常人,而两人的相处也从未因为地位的悬殊,萧何从未歧视过刘邦,反而处处都帮着刘邦,当知道刘邦没有媳妇,萧何就主动把刘邦带到迁入沛县的吕家宴会上。

而刘邦喝醉酒胡言乱语的表现也并没有让萧何觉得难堪,其实从吕太公的表现,我们就知道刘邦这个人在未来一定是一个人物,吕太公也是一个独具慧眼的大儒人物,他能够主动把自己大女儿嫁给刘邦,就能知道刘邦身上具备的一些东西是常人没有具备。

而后期刘邦也揭竿起义之后,萧何是如何做的呢?萧何直接就把沛县的县令给解决掉,然后打开大门把刘邦迎进城里,可以说是萧何给予了刘邦第一块根据地,也是刘邦发迹的地方;刘邦自己是知道现在得到的一切都是萧何给予的,于是刘邦想把领袖的位置让给萧何,而萧何也是极力推托,他知道自己只能当幕后的谋士,但是一定当不了领袖的,只有刘邦是具备帝王之气。

萧何故意自黑,明哲保身

到了后来从刘邦攻入咸阳、攻项羽失败、退居汉中、平定三秦、一统天下,萧何一直担任的就是幕后筹划和后勤总管的身份,因为刘邦的存在,萧何是完美的发挥了自己的能力,所以说,刘邦和萧何其实两人是缺一不可。

刘邦有豪气、血性和驾驭手下的君王能力,但缺乏细节把控能力以及较为莽撞性格,而萧何恰恰就缺乏帝王之气和帝王的担当,但他却完美的弥补了刘邦缺失的部分,刘邦对他是给予全部的信任,以至于刘邦曾说过:“一旦我遭遇不测,萧何可替我位。”

由此可见,萧何对刘邦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心腹;而萧何也是一个十分懂得躲避灾祸的人,西汉建立后,因为他是汉朝的大功臣,引起了吕雉和刘邦的猜忌,萧何为了避免这种误解,就主动的收取一些贿赂,还故意暴露马脚让刘邦看到,刘邦看到后就真正的对他的猜忌全无,这就是萧何的高明之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406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8
下一篇2024-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