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仁电影《无声》结局是什么意思?

刘亚仁电影《无声》结局是什么意思?,第1张

最后揭秘是在小孩子墙上画的那幅画。

屠夫的儿子目睹了整个杀害过程。所以把它,画下来。小孩子的画当中可以仔细看到。昌万年是举着箭对着律师,注意,律师是戴眼镜的。所以整个过程应该是昌万年,先是误伤了

张磊

扩展资料:

剧情简介

泰仁

刘亚仁

饰)和昶福(

刘在明

饰)以帮犯罪

组织处理

尸体谋生。一天,老

主顾

勇石找到二人,委托他们照看被

诱拐

的11岁孩子裴初喜。

第二天,就在泰仁和昶福准备将初喜送还给勇石时,出现在二人面前要处理的尸体竟然是勇石,二人被迫卷入了一场未曾预料到的事件中。

《无声告白》是吴绮诗(美籍华裔)的处女作,文笔清新流畅,故事引人入胜。

书中讲述的故事是一个黄白肤色混血家庭的故事。家庭中有五位成员,分别是母亲玛丽琳,父亲詹姆斯,大儿子内斯,二女儿莉迪亚,三女儿汉娜。

小说开头就是:“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循序渐进的带我们走进这个家庭,了解他们的故事。

“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知道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这本书我认为 表达的最深沉,也是最致命的爱——就是默默活成你期望的样子。所以就有了本书封面的一句扣人心弦的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一个无声告白的其一代表,也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她是全家的宇宙中心——每天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终其一生,她都能听到母亲的心跳坚定有力地叫嚣:医生、医生、医生。她母亲是如此渴望实现这个梦想。以及父亲希望莉迪亚变成一个受欢迎的人,弥补自己年轻时的遗憾。

而莉迪亚也已经深刻地意识到,继承父母的梦想是多么艰难,如此被爱是多么令人窒息。她想要逃离,却始终害怕母亲再次消失。她知道,没有母亲有多痛苦,她知道被遗弃的滋味。她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个没有早餐,没有爱,没有欢声笑语,只有父亲的冷言冷语,那个沉默冷冰冰的家。所以母亲再次回归家庭之后她学会了忍受,学会了怎样取悦母亲。这是莉迪亚的无声告白,也是她对妈妈无声的承诺,而妈妈玛丽琳也只有在莉迪亚去世了之后才明白了女儿为她所做的牺牲。

作为子女,经常会不随父母的意愿,会让父母心痛,不开心,可是跟着父母的脚步,放弃真实的自己,自己不开心,又是换自己在取悦父母,自己又莫名觉得痛苦,意识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最终还是不得不选择逃离。

“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期待,永远是给亲密关系留下的陷阱。不要给孩子给予过多的期待,挥别错误的期待,告别不恰当的期待,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理想和自己想去做的事。

在去武汉的高铁上,看完了《无声告白》。

这是一部位列亚马逊2014年畅销书排行榜第一的小说。

这部小说技艺娴熟——倒叙式的结构铺陈着悬念,过去与当下的双线故事吐露着真相,让作为读者的我们,看着故事主人公一步步滑向深渊和那不可挽回的结局;人物的情绪和行为都有着恰到好处的精准。也正是如此,有人诟病它匠气有点重,人物动机不自然。但对一个小说家的处女座来说,这样已经很好。

想聊聊它,是因为 这个 故事的现实意义,关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关于不成熟的父母,关于独立人格的养成。 大概正因为这些现实话题击中了大众敏感的神经,这部小说才如此畅销的吧。

1

“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为母亲了吗?”

《小偷家族》女主人公信代的追问犹言在耳。如果说信代所谴责的父母,是那些只顾生养,不顾陪伴和教育的父母,那么 《无声告白》中的母亲,则是另一种类型的角色,她更像中国式的“虎妈”,将自己的理想投射到孩子身上,对孩子有着高期待和高要求。

莉迪亚死了,而他们还不知道。

小说第一句以一个人物的死亡为起点,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真相是什么?理由呢?

每个人都想知道理由。 故事的任务,就是挖掘被死亡带走的真相和理由。 这样的开头赋予了这个故事继续前进的动力。

故事以当下和回忆两条线穿插行进,起始于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李和母亲玛丽琳的童年时代。因为 少女死亡的根源在父母。

詹姆斯李是一个哈佛毕业的华裔学生,家庭贫困而低微,靠着天赋一路学霸到了哈佛。即便这样,他在白人社会依旧显得 格格不入 ,没有朋友性格孤僻,最大的渴望便是 融入人群 。

玛丽琳是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白人女孩,喜欢 被人刮目相看 ,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女医生,因为这是 “她想象的到的最能与母亲的生活方式拉开距离的职业” 。

命运总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跟人开玩笑。当与詹姆斯李处于热恋期的玛丽琳发现自己意外怀孕时,她不得不中止了在哈佛的学业,放下了自己的医生梦,进入家庭,过上以厨房、丈夫、孩子为圆心的生活—— 这是曾经她的母亲最希望她过上,而她自己最为不屑、视为最平庸的人生选择。

当她深陷于琐碎的日常生活,发现自己离医生梦越来越远时,她恐惧、焦虑,她觉得自己的人生不止如此,她被一种“我本可以”的悔恨填满,她甚至瞒着丈夫一走了之,重新回到了学校。只不过,再一次的怀孕让她的离家出走计划戛然而止。

回归家庭的玛丽琳并没有掐灭心中的梦想, 她为那个梦想找到了新的宿主,也是她的人生的全新意义——她的女儿莉迪亚。

玛丽琳不会与她的母亲一样,把女儿限制在丈夫和家庭的禁锢之内,过一辈子平淡麻木的生活。她会帮助莉迪亚实现她力所能及的目标,她将倾尽余生指引莉迪亚,庇护她,像培育观赏玫瑰一样,帮助它成长,用木棍支撑它,把它的茎秆塑造成完美的形状。

绝不过分纠正她的坐姿、逼她寻找丈夫、打理家务;决不建议女儿从事不适合她的工作,过不属于她的生活。

她要在余生中一直鼓励女儿,让她做出超越母亲的成就。

她没有察觉,正是她的“好心”,让莉迪亚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她对女儿的期待,是对自己“失败”人生的矫枉过正。 她恐怕并没有承受力去面对一个不如自己的女儿。

在玛丽琳和詹姆斯李身上,我看到了他们试图逃离“原生家庭阴影”的巨大努力,但 “逃离”将他们指引到了另一条歧路 :詹姆斯李不希望子女像自己一样不合群,于是以一种催迫性的方式鼓励他们多交朋友;玛丽琳不甘于成为母亲那样整日围着家庭转的人,但却不得不深陷于家庭中,于是她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女儿身上。

他们以爱之名绑架着子女,让孩子们以他们认为正确的方式生活。连莉迪亚都不得不承认“如此被爱是多么令人窒息”。

故事刚开始的时候,我很难将莉迪亚的死亡与她的家人联系在一起,难以想象什么样的家庭会逼得一个孩子去自杀。但当我阅读完全书,我发现,莉迪亚死亡的理由太充分了。 她的生命像一根脆弱的树枝,承受着家人的压力——错误期待的压力、情感漠视的压力,最终被折断。

2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句话作为推荐语,赫然出现在小说的封面上。

这句话很重要,它解释了莉迪亚之死的另一个原因(虽然它是一个不太重要的原因)—— 莉迪亚错将顺从当成了爱,对于母亲的“无理要求”从不 say no,以致于将自己逼到了濒临奔溃的边缘。

多年前的那个夏天,她曾经真的以为她母亲已经死了,那几周和那几个月在她心里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她也已经暗自承诺:她要实现母亲的全部心愿,无论它是什么,只要母亲留在她的身边。

莉迪亚对母亲言听计从,因为当年母亲的离家出走,给莉迪亚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为了避免母亲再一次抛弃自己,莉迪亚决定做一切能让母亲开心的事情。

当然,将罪责归于莉迪亚,是对她的一种苛责。她只是以一种孩子所认为的“爱”去爱着母亲。是她的母亲滥用了这种爱,滥用了孩子的依恋。

“如果你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哦。”不知道有多少母亲曾经这样滥用过孩子的依恋。

最终,玛丽琳在整理莉迪亚的遗物时,才第一次走进了女儿的内心,真正了解了莉迪亚的“爱”:

莉迪亚自始至终,爱的并不是科学,而是母亲。

撕碎的海报和、散乱的书本、倒伏在她脚边的书架,它们代表着她对莉迪亚的每一个期望,莉迪亚并不想要,但是却接受了它们。

玛丽琳一厢情愿的以为莉迪亚热爱科学学科,以医生为毕生职业追求,却不知道莉迪亚早已不堪压力,不仅课业成绩越来越差,而且对人生越来越迷茫。

莉迪亚也不敢将这些告诉母亲,因为她不忍心看到母亲满怀殷切希望的眼神变得暗淡,她不想让母亲失望。

说到底,孩子不能摆脱父母的期待,是因为父母从未教给他们,如何摆脱他人的期待,活成自己的样子。

在小说里,作者一边层层剖析少女心中百转千回的苦闷和焦虑,一边以淡淡的笔调刻画父母们的无知无觉和后知后觉。

两相对比中,营造出了巨大的 反讽 效果。(反讽——对事物的预期和现实结果之间的矛盾的嘲弄。)

两相对比中,读者看到了一个少女的渴望、呼喊和爱而不得,最终活生生被父母和自己逼死。

找到真正的自己,几乎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但是找到自己,并不是故事的全部。坚持做自己,掌握人生的主动权更加重要。

莉迪亚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而玛丽琳没有坚持做自己,并寄希望于女儿来弥补自己人生的缺憾。她们最终伤害了彼此。

小说讲了一个过度承载了父母期望的女孩最终走向了不归路的故事,作者匠心读到,先把死亡的结局交代了,再回过头来带着我们抽丝剥茧追踪原因。

因为惧怕父母的分离,家庭的崩解,女孩拼尽一切努力地迎合父母,被迫放弃了自我,虽然她内心深处无比痛苦,但是被遗弃的经历无疑更痛苦,更令人无法忍受。

这其实又是一个”为何家会伤人“的故事。我不禁悲观地揣测,每个人最初的受伤都来自于家庭,或轻或重,也许悄然愈合了,也许终其一生未能痊愈……

身份认同几乎是每个人成长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重大的考验。不是谁都有合适的契机恰如其分地理解“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想要勇敢地生存下去,必须自己积极寻求自救。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放弃从外界寻找认同,真心接纳和拥抱自己,才能告别过去,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先介绍一下故事的时代背景:

从19世纪中期出现华人移民美国的现象开始,排华浪潮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但是在制度和文化心理上却并没有完全排除。例如:直到1967年,跨族婚姻在美国的16个州还都是非法的。

二、人物介绍:

1詹姆斯:

出生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血统的美籍人,父亲是自己读书学校的维修工,母亲在自己读书学校的厨房帮工。黑眼睛、黑毛发、黄皮肤的形象更是显得“与众不同”,他从小自卑、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最后终于上了哈佛。在那里他的第一堂“美国文化中的牛仔”讲课中遇到了玛丽琳,之后两人热恋、结婚。在结婚当天玛丽琳母亲对女儿说的“你应该找个和你更像的人”,一直在他心里。婚后两人避谈过去、他没有朋友、时时刻刻避免和别人不同、小心翼翼的生活。

2玛丽琳:

从小梦想成为一名医生,但是教授家政课的母亲则希望她成为一个管理好一座房子的女人(俗称:家庭主妇)。为了成为医生,在大学里和一群男生一起修化学受到各种嘲弄,但在大四遇到詹姆斯之后,原来的学习计划全都变了。结婚、做起了家庭主妇。就在多年后母亲去世了,收拾母亲的遗物时,她意识到自己这些年过得并不开心,所以,她抛弃了自己的丈夫和两个孩子,独自一人去学习,就在即将考试的时候,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再次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回到家之后误把女儿莉迪亚对自己的在乎当成是渴望追求梦想,所以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励志培养女儿来实现自己的医生梦。

3莉迪亚:

她清楚的知道母亲想要成为一名医生的梦想,父亲渴望有朋友、自信的生活的愿望。所以,她努力地把自己活成他们想要的样子,成为了一个家庭的粘合剂,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随着学习和人际上的压力,尤其是在发现以往自己精神支柱的哥哥期望逃离这个家的时候,她开始绝望,但是又不敢拒绝父母,因为她怕这个家再次破裂,最后选择了自杀

4内斯:

他也明白父母那无法实现的愿望,也很同情莉迪亚的处境,但是同样身为一个孩子,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所以在内心深处也有对这个扭曲了的家庭的不满。自从看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报道后,深深的喜欢航天,每天都研究航天知识,最后终于考上了哈佛(这是父亲希望他考取的学校)。自从开始申请大学的那一刻起,他期望逃离这个家的心情就格外的迫切。

5汉娜:

从小就被父母哥哥姐姐忽略,缺乏爱,渴望爱。正是因为这样,总是观察他人每一个细微表情。

6杰克:

内斯的邻居,喜欢内斯,但是内斯厌恶他。大家眼里的坏孩子,但是他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勇敢地去做。

三、故事的结局:

莉迪亚的自杀,使得詹姆斯和玛丽琳都有所改变,对待孩子、对待生活的态度都有了改变,这个家庭开始有爱。

四、小感:

无论我们现在和这几个角色中的哪个更加相似,希望我们未来都可以找到真正的自己:

愿我们都能够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寄期望于任何人,自己的梦自己来实现。

永远不要因为爱情、婚姻而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本文4661字 读书碎碎念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压抑着感受着《无声告白》中的每个人物,理解其中的冷暖,却无法释然那份“期待”。读小说就这样,一旦走进去和他们“混”在一起,就变得“不(gan)分(tong)你(shen)我(shou)”。

好在故事的结局像是朗夜的星空,尽管深邃如网,却也星光如水,荡漾着希望,这希望不是给别人的,也不是别人给的,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成为自己的希望。这希望,就是群星深处的那一颗,你抬头便一眼认出的星,它刻进我们的生命里,永不消散,看见时心很疼,但这疼将指引我们成为自己。

莉迪亚死了,一个刚过完16岁生日的的中美混血女孩儿,那一年她高一。她生活在中美混血家庭,父亲是一名中国移民(冒名顶替),母亲是一名美国人。她还有一个哥哥(内斯)和一个妹妹(汉娜),她长得最“像”妈妈,也是父母的“最爱”。

可是,她死了,是自杀。警察在离她家步行5分钟的米德伍德湖底找到了她。她的死无疑是在这个五口之家的中心轰出了一个黑洞,直插地心,而她就在洞底。她的死让家庭成员变得悲伤、绝望,不安、恐惧,愤怒、迷惑,安静、孤独,每个人都挣扎着走向莉迪亚,他们需要死亡真相,想揪出那个该对她的死负责的人。但结局是,就在某一刻他们每一个人都读懂了她,也因为真的读懂了她,所以他们开始变得柔软起来,可谁能说这“懂”是早还是晚呢?

詹姆斯·李是米德伍德大学的历史教授,十八年来他年复一年的讲授着历史导论。詹姆斯从很小冒名顶替成为移民,父亲是学校的修理工,母亲是学校食堂的帮厨。种族、阶层、样貌……让他觉得自己是学校的“异类”,他努力让自己变得普通融合,他的口语没有口音,他的成绩门门优异,他考入哈佛,本有机会留校成为“哈佛教授”却意外被淘汰,只得进入一所不入流大学任教,他努力让自己变得平凡普通,竭力回避着自己的“特别”。

她的妻子玛丽琳,是一个对自己充满“期待”的美国女孩,她鄙夷妈妈围着家务打转,她热爱科学,希望成为一名医生;她喜欢“与众不同”,希望自己掌控命运,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她努力改变,畅想着自己成为医生后的彩色生活。她进入哈佛,离梦想越来越近。可无论她多么坚定梦想,多“厌恶”妈妈,她都记住了她说的那句:你知道,你会遇到多少优秀的哈佛男人”。

就是这样两个人,在哈佛相遇并相爱了,一个渴望融入,一个追求特别,看似完美的互补,却为每个人物走向埋下伏笔。因为故事的开始,他们就把自己的期待给了“别人”。

玛丽琳是詹姆斯的学生,当她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就被他的“与众不同”所吸引了。但她不知道的是,对于她,詹姆斯毫无注意,以至于当她走进他的办公室和他面对面时都没有认出来。玛丽琳鼓起勇气隔着办公桌吻了詹姆斯,故事开始了。

既然是故事就不会“顺理成章”,詹姆斯失去了留在哈佛的机会,玛丽琳因意外怀孕终止了学业,选择结婚。面对突如其来的改变,玛丽琳压抑着自己的“梦想”选择了柴米油盐,而詹姆斯小心翼翼的呵护着这份难得的融入。没有释然的期待有时像地里的种子,只要具备足够的条件就会拱土而出。

玛丽琳未了的心结,在妈妈去世后被激活,她离家出走了。那时,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不想成为围着厨房、孩子丈夫的家庭主妇,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她“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用人间蒸发的方式,逃离家庭回归了学校。她走时,谁都没告诉。她没和丈夫说再见,没告诉孩子们她什么时候回来。她一边惦记着家庭一边安抚着自己,倔强又充满希望的等待着毕业。可就在她马上就要完成自己最后的课时,一场意外的晕倒让她错过了考试。她的第三个孩子到来了,她的到来再一次将它从“理想”的边缘拽了回来。最终,她回家了,在消失九个星期之后。生活一如从前,可这个九星期却成了决定每个人命运的节点。

“离开你”—最“真”的恐吓

但她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件事,为什么短短一天之内一切都变了样,为什么她如此真爱的人前一分钟还在那里,下一分钟就“走了”。

对于5岁的莉迪亚来说,母亲的出走是晴天霹雳。尽管父亲一再说“这不是任何人的错,尤其和你们无关”,但对于幼小的莉迪亚来说,这就是他们的错,是他们做错了事,惹她生气了,他们没满足她的期待。

莉迪亚想:如果她母亲能回家,让她喝完自己的牛奶,她一定会喝完。她会自己刷牙,医生给她打针的时候也不哭,母亲一关灯,她就睡觉。她再也不会生病。母亲说什么,她就做什么。她要实现母亲的每一个愿望。

做这一切,她只想留住妈妈,她每一刻都在害怕妈妈不声不响的突然离开。离开和失去的恐惧萦绕在莉迪亚幼小的心间,仿佛告诉她“满足妈妈的心愿吧,那样你才能得到她的爱”。就这样,时间将这道“心愿”刻痕越拉越深,直到穿透生命的厚度。孩子,你真的没有错,只是你太小了,这也许是你唯一能想到并做到的吧。

我们一旦错过了铺垫“值得被爱、被保护”的时光,就可能要用更久的时间去学会“爱自己”,有可能是一生。

“为你好”—最“毒”的魔咒

从玛丽琳回来的那一刻起,她开始给莉迪亚特殊的爱。她把算数题带进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里,她送她听诊器当玩具,给她买各种各样的科学书,把爱因斯坦的明信片和听诊器挂在墙上,和她做化学实验,帮她批改物理作业,给高一的她报高二的物理课,和邻居女医生夸她聪明……,她把她以为的好统统给了自己的女儿。她的用心良苦,只为看着女儿穿起白大褂,脚蹬高跟鞋,手里抱着病历夹,脖子上挂着听诊器,嗒嗒嗒地走过医院的走廊,每一个见到她的医生护士都向她微笑致意,然后问她一堆别人难以解答的医学知识,那可是她梦寐以求的。

可她从来没问过女儿,这是你想要的吗?你的感受是什么?也或许,即使她问了,莉迪亚也会说:“是的,妈妈”,然后对着她的耳朵,扯起她的嘴角,露出一个微笑,那个笑是假的,这种笑她5岁那年就学会了,也或许比这更早。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物理成绩直线下滑,直到不及格,她讨厌科学,烦透了那些公示和计算,但她不能说,因为她许了心愿,满足妈妈所有的期待。

詹姆斯则极力的提供所有“找朋友”的帮助,他送给莉迪亚关于交友和受欢迎的社科书,促成孩子们的约会,他希望莉迪亚拥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希望他受人欢迎,希望他不要像自己那样被排挤,被视为“异类”,就连送给女儿礼物他都不忘加一句“大家都喜欢这个”,他相信他的期望一定能够实现,因为莉迪亚的蓝眼睛像极了玛丽琳。直到莉迪亚死了,他都不明白,莉迪亚怎么可能会是孤独的,没有朋友的“异类”呢?他明明每天都能听到楼梯转角处莉迪亚在和“朋友”愉快的聊着天,他明明看到餐桌前莉迪亚谈论学校见闻时神采奕奕。

他不知道的是,电话那头可能是不友好的调侃,也可能是忙音……。

詹姆斯对内斯的冷漠、对汉娜的忽略和对莉迪亚的热情本质上或许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他都是为他们好,他要教会他们如何混入人群中,告诉他们他们都不特别,他们可以可大家一样。这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

“为你好”听起来很温暖,但它却有着冷漠的压抑,它恐怖的像一个有毒的魔咒,裹挟着你完成别人的期望。这魔咒到了极致,就变成一把“尖刀”,它顶着你喉咙,冲着你笑,你说不出话,只能还以微笑,笑着笑着脸就僵住了,所以那一刻有的人委曲求全,有的人向前一步,但我更希望有的人能手握刀刃,收起微笑,破了魔咒,那可能会很疼,但至少能自由呼吸。

“看不见”—最“远”的距离

汉娜跪坐在脚眼上,想象着姐姐跪下来解开缆绳,然后把船推离岸边,推出很远很远,以至于根本看不清小船周围黑暗的水面。最后,她躺在码头上,轻轻地摇晃着身子,望着头顶的夜空。那天晚上,这片夜幕和她姐姐的距离应该也是如此接近。

不知为什么,我总会想起那个蜷缩在餐桌底下,感受每个人的汉娜。她搜集家里每个人人无关紧要的物品当成信物,她能读出每个人的表情和感受,她最小,可她却最能看到事物背后的秘密,她敏感,善良,渴望被看见,渴望被爱,她用自己的方式靠近每个人,感受他们所感受的,拥抱他们不愿拥抱的,可却被每一个人都忽略,他们看不见她。她不是故事的主角,我却和她走的最近,她像站在故事之外的天使,把每一个人物都串联了起来。

孤独却快乐是真快乐,快乐却孤独是真孤独,汉娜会享受孤独的快乐,她期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却又不抱太多希望,所以只要对方走近一点点,她就愿走近一大步,即使对方无动于衷她也不会太过失望,她那种淡然超出了年龄,好在因为莉迪亚的离开,她被看见了。

看不见的事太多太多了,有时是不愿看见,有时是视而不见,有时是没有看见,有时是藏着不被看见……,但事实就是事实,不会因为“看不见”就消失,它只会酝酿,发酵,将彼此拉的更远一些。詹姆斯是如此,玛丽琳是如此,莉迪亚是如此,内斯是如此,汉娜是如此,杰克也是如此。

事已至此,每个人都在回忆莉迪亚离开前的种种,他们会说,如果看见……,也许就……,可一切已经晚了,莉迪亚已经走了;可一切又都不晚,至少只有莉迪亚离开了。

“不再提”—最“痛”的记忆

“结婚的时候,詹姆斯和玛丽琳曾经约定,忘记过去,共同开启新的生活,别再回头看。”

詹姆斯不愿面对自己的原生家庭,不愿记起玛丽琳母亲在他们婚礼时说的那句“这样不对,玛丽琳,你知道这样不对”,不愿回味这些年来他受到的“特殊”对待,他以为绝口不提,这一切就不存在。但事实,越是不再提起的记忆,越是深刻;越是被压抑的感受,越会变本加厉。他什么都没忘,他只是用“不再提”的借口逃避这一切。

玛丽琳的梦被一次次地揉碎,丢进生活的垃圾桶;她试图翻越现实的藩篱,却被现实一次次的绊倒;她的不甘心不再提,但却变成了对莉迪亚的期许,那浓浓的期许让“不再提”的现实永远摆在眼前,没有一刻忘却。

内斯和莉迪亚的“不再提”,是屋顶上爸爸的皮鞋印,是莉迪亚落水的惊恐,是妈妈出走的旧伤,是他们彼此心知肚明的“期望”,是杰克欲言又止的神情……

还有杰克,一个公认的花花公子,却从“不再提”关于内斯的那份爱,即便内斯视他如敌。就像汉娜看见的一样,内斯汗珠落在他的手背,他凝视了好久……。

还有詹姆斯的华裔女助教路易莎·陈,我想没人再提。

………

但在故事结尾的尽头,我似乎看见了詹姆斯和玛丽琳提起了关于詹姆斯的中国家庭和中国的文化;玛丽琳和詹姆斯提起了关于自己的梦想;汉娜和大家提起关于她看到,感受到的那些细节;内斯和杰克提起了关于童年的误会;杰克和内斯提起了她和莉迪亚;他们每个人又都提起了莉迪亚,而莉迪亚想提起的,他们每个人也都知道。在那一刻莉迪亚似乎已经不再是所有人的禁忌,她是星空最亮的那颗星,明亮的闪烁着,那光刺的人们的心隐隐作痛,但又心存慰藉,就如题目一般《无声告白》。

故事终有结束,感受五味杂成。小说的结尾有哭泣,有拥抱,有看见,有放下,有伸出的手,也有抹不去的伤疤…这些微小的细节,像是穿透云层的光,撕开了包裹着人们外表的真相,它让每个还活着的人褪下“伪装”,变得真实又柔软。这柔软在我看来更像是和解,和彼此和解,和自己和解,和那为此付出生命的人和解。当然,这柔软也像放下的期望。

我想,不只与孩子的关系是如此,我们生命中的每段关系皆是如此,他们因“你我”成为“我们”,但绝不受制于“你我”,你有你的期许,我有我的期许,可我的期许绝不强加给你,你也一样,我们彼此辉映但也独立自由。正如封面所言: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但我还想说:我们的一生充满期待,放下对别人的期待,但别放弃对生活的期待。

 韩国《无声》结局的意思是良心的苏醒掺杂了人性的弱点。这部影片让观众看得非常压抑,整个影片并不是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而是通过神态和行为来传播人性的善与恶。影片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讲良心的被唤醒,但是这个唤醒的过程却充满了谎言与伪装。最后的结局并没有原谅和告别,只是仓皇落下帷幕。

影片中的昌福是一个有虔诚信仰的人,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昌福不停地告诫泰仁不要有贪欲,人的欲望一旦爆发就会不可收拾,最终将会掉进欲望的火海。即使在生活中偶尔有欲望的产生,也要尽力忍耐。可是在影片的最后昌福还是拿着赎金离开,虽然他的嘴里一直说着对不起。

由此可见,昌福的信仰并不是真正的信教,而是一种自我思想的阉割。昌福一边帮着黑帮处理尸体,一边又故作虔诚的用基督教的信仰来麻醉自己。但其实昌福的信仰与精神,根本无法解释他所做的一切行为。昌福明明已经参与到了谋财害命的龌龊勾当之中,自己却始终摆出一张伪善的面孔。

其实昌福的恶并不是内心真正的恶,因为他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并不是主动作恶。影片的最后,小女孩楚熙和泰仁在已经建立起深厚感情的基础上,竟然没有和解,反而以背叛和逃离而落下帷幕。由此也反映了影片想要传达的意思,虽然良心被唤醒,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充满了背叛与伪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398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8
下一篇2024-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