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收到了哪些阻挠最后才结的婚?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收到了哪些阻挠最后才结的婚?,第1张

伊丽莎白初次见面,即产生达西本人傲慢自大的偏见,对达西本人的强烈反感,随着相见次数的增加,愈演愈烈,同时,达西本身的内敛和高傲,和第一次见面时对伊丽莎白的不屑一顾,在伊丽莎白心里已经有了成见。后来,在简与彬格莱先生的爱情问题上,达西的破坏和评价深深伤害了伊丽莎白,已经对达西形成怨恨,而且伊丽莎白认为达西对她的好感是极其不情愿的,而且对达西来说是种痛苦。

“我克制来克制去,实在是徒劳。这样下去可不行。我的感情再也压抑不住了。请允许我告诉你,我多么敬慕你,多么爱你”。这是达西第一次对伊丽莎白火热的爱恋的表白。伊丽莎白到柯林斯和卡洛蒂家里做客,而达西先生不久也出现在了罗辛斯,我认为那不是一种巧合,有理由相信是达西先生得知伊丽莎白逗留在罗辛斯的心情驱使他来到此地。一位如此高贵而又傲慢的绅士,终于在无法控制爱情的迸发的时刻倾吐了积蓄的爱恋。但凡女士听到这么一位男士的告白,都会一时惊讶无语,两颊泛红,伊丽莎白也不例外。尽管她对他十分反感,却不能不感到,受到这样一个人的爱慕是一种恭维。傲慢是达西性格里的顽石,你无法将傲慢从他的言语行动中剔除,好像傲慢已经成了他的一柄利器,要随时掩藏或显露在交涉中,以便把非我的一切保持在应当保持的距离上。即使是倾吐衷肠,达西仍旧如此。他觉得她门第低微——他是降格以求——而家庭方面的障碍,又使得理智与感情发生冲突。伊丽莎白起初确实被突如其来的表白拨动一丝心弦,但立刻转念想到达西参与摧毁了简与彬格莱先生的爱情的事实,加上达西后来那番话,这种种都激起了她的怨恨。伊丽莎白气愤地说:“在现在这样的场合下,我以为约定俗成的做法是,向对方表明的一片情意表示感激,尽管你很难给予同样的回报,在这儿滋生出一种感激之情是很自然的,如果我现在体味到了这样的一种情感,我此刻就会对你表示感激了。可是我没有——我从来不曾想要得到你的好评,而且你在给出它们时肯定也是很不情愿的。给任何一个人造成痛苦,我也是完全无意的,而且我也希望他是短暂的。我想经过我的这番解释之后。你的那些本来就一直阻止着你对我产生好感的感情,会很轻易地就把这痛苦克服掉”。达西听到伊丽莎白这相当于拒绝,而且是严词的拒绝,既吃惊又气愤。

应该说,他们二人从没有以朋友的心态好好交谈过,缺乏对彼此较直接的了解。达西的傲慢引起伊丽莎白对他深深的偏见,即使达西出身上流,英俊潇洒;而伊丽莎白不拘礼俗以及其某些家庭因素的影响又使达西在产生爱慕的同时不能消除对这些因素持有傲慢的态度。第一次求婚不仅没有成功,而且是闹得非常不愉快。接下来两人就简与彬格莱的爱情和威克汉姆的事情谈论。伊丽莎白将她所知道的关于这两件事的情况责问达西先生,达西克制自己的情绪,略带悲伤地回答伊丽莎白的责问。对达西先生来说,伊丽莎白**的严词不免伤及了他的自尊,但如此之深的偏见更另他心寒。伊丽莎白的一句“我认识你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就觉得哪怕我一辈子找不到男人,也休想让我嫁给你”让达西终于承受不住这样的局面,礼貌地告辞离开了。达西先生离开之后,伊丽莎白**痛苦地哭泣了许久,她当时的心情是复杂的,相信她对达西先生的表白不会不动心,只是偏见仍硬生生地梗在她的心上,无法坦然地面对和接受达西的爱情。

故事还在继续。达西和伊丽莎白两人总能不期而遇,是缘分的纤绳拉扯着两人在纷繁的世间曲折相爱。第一次告白之后,达西给伊丽莎白写了一封信,密密麻麻满满当当的两页信纸,连信封上也布满了笔迹。达西对伊丽莎白耿耿于怀的两件事情一一做了详细的解释。自那封信后,伊丽莎白好像认识到自己总是在一味地将达西先生的傲慢扩大化,所听言的也都只是一面之辞,从没有想过平静地听听达西先生的说法,对达西先生偏见的高墙无形中已经筑得很高。之后,伊丽莎白的心里对达西先生渐渐泛起了涟漪,有时接触到与达西先生有关的人或事就会联想起达西先生,甚至想见到他。但当面见到达西先生时,又羞赧逃避,这些迹象不难看出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爱意渐生。当两个有爱慕之心的人能够摒弃心中对对方的不友善的己见,爱情才能够真正成为两个人的爱情。历经波折之后,达西先生随彬格莱先生来到朗伯恩,一来为了见证简和他的朋友能够终成眷属,二来为了自己的爱情能够收获结果。

我要回到更旧的世界里去,向线装书中,向荒废的池阁、向断碣残碑中去找朋友,他们会比这个世界中的朋友叫我懂得更多的东西。在夕阳荒草的丛中,我读着那残缺的碑文,仅仅只有几个字,我读来读去,比读一首最美的诗句还感动。————张充和

“儿时的合肥、少女时期的苏州、中学时期的上海、养病时期的青岛、避难时期的昆明、抗战时期的重庆、北平时期的姻缘、美国的后半生”。张充和一生的人生路径代表了她不同时期的人生选择和境遇。

1913年5月17,张充和出生于上海,祖籍合肥,是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教育家张冀牗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老幺。

充和出生时,母亲陆英已经生了三个女儿,第四胎虽是个男孩但一出生就夭折了。旧时代重男轻女,张充和出生前大家都希望她是男孩。

张家在合肥的一位远亲甚至派了两名女仆送去金银作贺礼,其中包括一把金锁,预备当男孩降生时,戴在他脖子上,保佑这个即将诞生的张氏家族继承人长命百岁。

但充和出生的那天两名女仆带着贺礼一声不吭地回去了,母亲也很失望。张充和出生8个月后被过继给叔祖母,成为她的养孙女。

寡居多年、膝下无子女的叔祖母李识修收养了充和,从苏州带她到合肥老家抚养,识修淡薄宁静,耽诗书,谙佛典,乐善好施,给予充和很好的栽培和教育。

张充和: “四岁时,外面来的客人们问我说: ‘你是谁生的? ’ 我总是答一声:‘ 祖母。’ 他们总是大笑一阵,我只是莫名其妙地望着他们,心里说:‘ 这有什么好笑? 难道你们不是祖母生的,还是从天上落下来的?’ 我一直不晓得祖母而外还有什么更亲的人。”

养祖母识修对充和溺爱有加,自任启蒙老师。张充和天资聪颖,悟性甚高,4岁会背诗,6岁识字,能诵《三字经》、《千字文》。家塾授课每日早上8点到下午5点,中间一小时午餐。除重大节日外,每10天放假半天。

充和稍长,养祖母花重金延请吴昌硕的高足、考古学家朱谟钦为塾师,还另请举人左先生专教她吟诗填词。

朱先生第一堂课就交给充和一篇《项羽本纪》,让她用红笔断句。此后,充和跟着朱先生写字,念四书五经,读唐诗宋词。

朱先生教学得法,自选教材,还适时地讲解同音字、同义词、语法等内容。平时只要充和阅读古籍时圈点句读,不讲解,只答疑。朱先生认为,“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点断句读,其义自明”。

充和如是10年,闭门苦读《史记》、《汉书》、《左传》、《诗经》等典籍。充和晚年一直铭感这两位恩师为她奠定了国学的功底。

张充和: “书房窗外两棵梧桐树那样高,秋深了,梧桐子时而落了下来。 我在读《孟子》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王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虽有此,不乐也。’——先生,我要小便去。先生允许了,我便一溜烟地跑了出去, 满院的梧桐子,我拾了许多,袋袋里满了,又装些在套裤筒里,在外面打了一个转,又回到书房里去,先生给我瞒过去了。 ”

充和的童年被深锁闺阁,玩伴只有仆人家的孩子,她记得一个叫大宝的小男孩比她小,平时与他打打闹闹,十分开心。稍大后的某年春节,他向她拜年时,竟然向她磕起头来,这令她很伤心。充和对书房外的现代新世界知之甚少,某日朱先生正在教她《论语》,合肥的上空突然出现了几架飞机,充和还以为是断了线的风筝……

张充和回忆:“我们家兄弟姐妹都讲苏州国语,我讲的是合肥国语。我的祖母学问很好,会写诗,我从小受她的熏陶。我换过好几个老师,都不记得十岁以前的老师了。”

充和与祖母生活在一座古宅中,与诗书为伴,她在缅怀自己双桐书室的一篇文章中回忆,从卧室到书房,要走过一条长巷: “我只嫌那长巷太短了点,一步分做两步走,走得非常不自然,眼睛里还包含一眶欲滴不敢下的泪水。 我比一切孩子都寂寞。 ” 孤寂透顶的充和往往会面对书房高墙上的裂缝发呆,,她说: “我好像有许多不能告诉人家的悲哀藏在那缝里面。 ”

书房的楼上就是张家的藏书阁,这里的藏书有十三经、二十四史,有宋元剧本、明清小说,还有上百块笨重的木板,那是《古文辞类纂》十五卷的珍贵雕版。充和曾经根据《红楼梦》里的筵席菜单,编成了一份《红楼梦食谱》。

少女充和在骑马,需要早晨四点半起床去骑,兜一圈回来太阳刚好升起来,人和马都出了一身汗,老板娘打水给充和洗脸,老板把马牵到沙堆里打滚

充和回忆: “小时候,我可以去楼上书室随便翻阅书籍。 不管我找什么戏曲小说来看,祖母从不加阻挠 ,其实作品里十之八九都有艳史,香艳的场面和对话比比皆是。 我读的第一部长篇是《桃花扇》,接着读了《牡丹亭》和一些古典小说。 我很爱读这些作品,但不知道这些剧是可以唱的,直到回到苏州,父亲带我去戏园看昆曲,我才发现许多曲本我都读过。 我常在很长的戏里一下就认出我读过的一幕,或在一个唱段里认出我熟悉的词句。 这种熟悉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引我入了昆曲的门。 ”

在《凋落》中,张充和写道: “我爱最新的各种小玩具,可是更爱古老一点的,新的只能叫人有一个新奇,或者仅仅就只有一个新奇而已。 ”

1930年养祖母辞世,16岁的充和回到苏州,在父亲创办的乐益女校上学。

在乐益女校中她并不习惯,历史、国文课上的知识她早已熟知,而数学、生物她一窍不通,英语学得很快。

三位姐姐从小在城市长大,有着新派女子的“时代范儿”,她们会外语,看**,衣着摩登,懂得白话,知道胡适,说着流行的话语。这新世界对她来说是陌生的,姐弟们结伴郊游、骑自行车、赛球,充和不懂玩球规则,只能当个守门员。

在那个进步的中国人都在向西方国家探索学习时,她觉得孤独: “我的这个世界上的朋友全是簇崭新的超时代人物,我的那个世界的朋友全是上了铜绿的破碎的殷商钟鼎。 ” 她写道: “日常生活习惯,一切都是新,一切都可算是不落时代的后,这种生活,简直叫人腻了。 于是就会梦想一点古人的生活,凭吊一些旧家庭院。 ”

父亲张冀牖是昆曲迷,请来一位专业人士给他的女儿们教昆曲。

二姐张允和把这段早年往事记录了下来:“ 那天是除夕……他(父亲)说,如果我们不玩骨牌、赶老羊等,就可以跟老师学昆曲, 等到可以上台唱戏了,就给我们做漂亮衣服。过了两天,他就为我们请来了老师,从此每星期我们都在爸爸书房里学唱昆曲。”

四姐妹成立了幔亭曲社,充和常与大姐元和在《惊梦》中唱对手戏。大姐元和特别喜欢登台表演,充和说: “她们喜欢登台表演,面对观众,我却习惯不受打扰,做自己的事。 ” 在苏州拙政园居住时,充和常常一个人夜晚在兰舟上唱昆曲。

汪曾祺在回忆西南联大的往事时,也提到过充和不爱扎堆的特点。他写道: “有一个人,没有跟我们一起拍过曲子,也没有参加过同期,但是她的唱法却在曲社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

张充和:“我学曲学得很晚,小时候读的是家里的私学,十六岁才正式进学堂,进的就是我父亲在苏州办的‘乐益女中’。 那时候我的几个姐姐都上大学去了,家中女孩子就剩下我,我就开始跟着学校的昆曲课听昆曲、学昆曲 。那时候我父亲的学校是开昆曲课的,一个星期上几次课,有专门的老师教,几个学生一起学 ,慢慢就觉得不够了,父亲便单独给我请老师。 我的昆曲老师姓沈,名叫沈传芷,我唤他沈先生、沈老师,是昆曲界‘传’字辈的名角儿…… 这位沈老师什么都会,小生、冠生、正旦、花旦、小旦的戏,他都会唱,就是不唱老生。他教我的时候,其实还不到三十岁。 那时候,家里请了笛师,听曲唱曲,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 ”

1933年,三姐兆和与沈从文在北京结婚,张充和去参加婚礼后就留在了北京。

家里人劝她考北京大学,于是她就到北大旁听。当时北大入学考试要考国文、史地、数学和英文。 充和在16岁前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几何、代数,她干脆放弃,把复习的精力全用在其他三科上。 第二年临考那天,家人为她备好圆规、三角尺等作图工具。她说“没用”,因为她连题目都看不懂。

充和数学得了零分,但国文考了满分,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学生活》写得文采飞扬,受到阅卷老师的激赏(充和后来说,作文是她面壁虚构的)。试务委员会资深评委(有人指为胡适,他时为中文系主任)希望录取这名优异生,然而录取规则明文规定,凡有一科为零分者不予录取。试务委员会爱才心切,“破格录取”了她,当年北大国文系仅录取了俩个女生。

当时北京报纸在大学新闻栏报道此事,不过说该生名“张旋”——那是充和有意用的假名,连她的中学文凭也是假的,是弟弟宗和托在宁夏当中学校长的朋友帮忙出具的。

张充和回忆: “我考大学时,算学考零分,国文考满分,糊里糊涂就进去了,算学零分,但国文系坚持要我。 我怕考不取,没有用自己的名字,而是用了‘张旋’这个名字。 最好玩的是,胡适那时候是系主任,他说:‘张旋,你的算学不大好!要好好补!’都考进来了,还怎么补呀?那时候学文科的进了大学就再不用学数学,胡适那是向我打官腔呢!”

在北京大学国文系,张充和听过胡适讲文学史和哲学史:“他讲得不错的,深入浅出。”她也听过钱穆讲中国通史。“俞平伯、闻一多都是我的老师。还有沈兼士,沈尹默的弟弟。”那年代北大中文系名师济济,张充和受益良多。

在北大就读期间,充和淘气可爱,喜欢戴一顶小红帽,也因此获得了“小红帽”的称呼。

有一次张充和跑进照相馆,特意拍了一张歪斜着脑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俏皮照片。后来充和拿这张照片到学校游泳馆去办理游泳证,场馆的办证员不允,说一个眼睛闭上的。张充和很快地打断了对方: “什么话,我一向是喜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这人世的。 假如来者是一位独眼龙,难道你就剥夺了人家游泳的权利? ”

1933年,23岁的卞之琳夏天在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秋天认识了来北大中文系念书的张充和,内向拘谨的卞之琳开始天天给张充和写信写诗。

因为张充和,卞之琳的诗歌创作有了很大的转变,开始写情诗。当初闻一多先生曾经当面夸他在年轻人中间不写情诗,他自己也说一向怕写私生活, “正如我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激情,我在私生活中越是触及内心的痛痒处,越是不想写诗来抒发。事实上我当时逐渐扩大了的私人交游中,在这方面也没有感到过这种触动。 ”但是后来,在1933年初秋,例外也来了。

据说卞之琳写的《断章》是给充和写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张充和回忆,自己在进北大之前,就在校园见过卞之琳,又在沈从文家里碰见过, “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见钟情,至少是有点一厢情愿吧。 那时候,在沈从文家进出的有很多朋友,章靳以和巴金那时正在编《文学季刊》,我们一堆年轻人玩在一起。他并不跟大家一起玩的,人很不开朗,甚至是很孤僻的。可是,就拼命给我写信,至少有过几百封信吧。”

1935年,在北大上三年级的张充和患肺结核,休学回了苏州老家。

1936年,卞之琳由于母亲病逝回故乡海门奔丧。事后他专程跑去苏州探望张充和,在张家住了几天,张充和尽地主之谊,陪他游览了当地的风景名胜。

卞之琳在《雕虫纪历·自序》回忆这段姑苏行,他写:“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 我开始做起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个纪念,就写了《无题》等这种诗。” 但事情并不到《无题》诗时期为止, “这番私生活以后还有几年的折腾长梦” 。

1937年,卞之琳把自己的诗作编成《装饰集》,手抄一册,题献给张充和……充和也用银粉为诗人抄录《断章》等七首诗作。卞之琳痴情,直到1955年才成家。80代诗人赴美探亲,还专程到充和府上拜访,将他偶然得到的40年前沈尹默为张充和圈改的诗作手稿送上,还写了篇深情款款的散文《合璧记趣》。

多年后,和朋友兼学生苏炜谈到这段“苦恋”,张充和说: “说苦恋都有点勉强。我完全没有和他恋过,所以谈不上苦与不苦。” 在充和的印象里,卞之琳属于“不能惹,一惹就不得了”的类型。

张充和说:“他(卞之琳)人很好,但就是性格很不爽快,不开放,跟我完全不相像,也不相合。我永远搞不清楚他,觉得他啰里啰嗦的……确实有另外一些不相干的一起玩的人,追求过我,但都不如卞之琳这一段来得认真,持续的时间长。他的好意我是心领了,但这种事情不能勉强,我自始至终对他都没有兴趣,就看见他在那里埋头作诗,你说我能怎么办?”

充和的追求者中,还有一个不修边幅的方先生,朋友方云的哥哥。方先生是研究甲骨文和金文的,充和早年在北大上大学时,方先生就常找由头去拜访她。

充和回忆说:“每次他来,都有意和我一起吃饭或聊天,但因为太害羞,结果总是一事无成。 他总是带着本书,我请他坐,他不坐,请他喝茶,他也不要,就在我的书房里站着读书,然后告辞……几乎不交一语。 ”

方先生也给充和写信,不过用的全是甲骨文,充和:“ 他一写就是好几张信纸,我相信一定写得很有文采,可是我看不懂。 ”充和称这位不修边幅的追求者是“书呆子”,充和离开北平后,方致信沈从文叹息“ 凤去台空 ”。

张充和康复后,《中央日报》的储安平留英,正缺人手,张充和就到副刊《贡献》当编辑,写散文、小品和诗词,初露才华。

电视剧《门第》的结局中,罗小贝理解了何春生的难处,并且罗小贝为小丁捐肾,两人最终和好。

电视剧《门第》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述的是几个人因为“门第”的差异导致的错综复杂的婚姻生活的故事,电视剧由佟大为、于明加、丁嘉丽、于小伟等人主演。

罗一成的老婆生下罗小贝,但是奶水不够,罗一成到河里凿冰捞鱼,不慎落水,幸好何平救了他,但是何平自己却溺水身亡,何平的老婆听到消息遭受打击,早产生下儿子何春生。

罗一成非常好自责,决定照顾好何平的老婆和孩子,并且决定让罗小贝和何春生结为夫妻。长大后的罗小贝并不想要嫁给何春生,但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没办法只能和何春生有接触,两人之间巨大的门第差异让罗小贝很是厌烦何春生。

在大结局中,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浮沉,罗小贝理解了何春生的作为,想要和何春生和好,但是何春生因为想要给小丁捐肾的原因,要和罗小贝离婚,不过配型不合适,最终是罗小贝给小丁捐肾,最终何春生和罗小贝在一起。

一、

《傲慢与偏见》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已经在全世界风靡了200多年,被改编成**后,依然捕获赞誉无数。影片最后,达西先生在晨光微曦中渐渐走近,随着他的面容逐渐清晰,多少人的心也随之狂跳不已。这一幕曾迷倒了多少女孩儿,恐怕没人能算得清吧。

《傲慢与偏见》为什么有如此经久不衰魅力?因为它描写了一段不寻常的爱情。傲慢的贵族公子达西,爱上了始终对他抱有偏见的灰姑娘伊丽莎白。虽然开始两个人水火不容,但经过充分了解,二人一个不再傲慢,一个破除偏见,结成一对勇于冲破门第观念的挚爱伴侣。

就像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时说的:“我不顾世俗的看法,与家族的期望对抗,与你的出身,与我的阶级对抗,来对你说我爱你……”多么动人的表白啊!

但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爱情,真的是冲破门第阶级束缚的爱情?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婚姻真的不是门当户对的婚姻吗?恰恰相反,他们的经历最好地诠释了,只有门当户对的婚姻才是最完美的婚姻。

二 、

门当户对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次。

什么是门当户对?“门当户对”在中文里原本是建筑学名词。“门当”,是“门枕石”的一部分,俗称门墩或者门座、门台、门鼓等。“户对”,是中国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大门顶部,起到装饰门框的构件,通常成对出现。当“门当户对”逐渐由建筑学名词,进化为社会学名词,作为一种婚恋标准观出现的时候,它指的是结成婚姻的双方家庭条件相当,连门头高低大小都差不多。

这种仅有物质的有形的门当户对,是简单的也是低层次的婚恋标准。

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简·奥斯丁呈现的婚姻,大都是这样的婚姻。正因为如此,达西先生在面对“小家碧玉”的班纳特姐妹时,才会非常傲慢地瞧不上她们,也会阻止自己的好哥们彬格莱先生和班纳特家大**吉英的相爱。因为班纳特家的财富,很明显无法和达西与彬格莱家相提并论。而彬格莱的妹妹则一直认为自己和达西先生很般配,也是出于对他们家庭财富的考量。

不可否认,物质条件的般配会在爱情婚姻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物质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受教育程度。就像当达西的姑妈知道伊丽莎白家竟然没有家庭教师时,惊讶道“难道你们都是野蛮人吗”。没钱请家庭教师,家里孩子又多,这就是班纳特家姐妹素质参差不齐的原因——野蛮生长。

很多人都把钱钟书和杨绛夫妇的婚姻看做最美好的婚姻。“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没想过和别人结婚。”但请注意,钱杨二人的相遇是在哪里?离家千里的清华校园。假如他们其中某个人的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无法送孩子到北京上大学,那么,他们还能有机会遇见吗?

由于门第差别分手的公众人物,最有名的应该是李泽楷和梁洛施了吧。当初李泽楷不惜花上亿元为梁洛施和经纪公司解约,梁也一口气生下三个男丁,连李嘉诚也承认他们是自己的孙子,可为什么就是不承认这个儿媳妇呢?道理不言自明,两家贫富差距太大。相反李泽钜就娶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太太,并顺利继承家业。

三 、

单纯追求物质上门当户对的婚姻是很难幸福的。

在伊丽莎白的表哥看来,理想婚姻的另一半就是一个财富相当的女人。他和班纳特家物质条件差不多,所以想找个表姐妹结婚。至于到底是哪一个,就无关紧要了。大**名花有主,那就转而向二**求婚。被二**拒绝后,很快就娶了二**的发小。可怜这位发小也是这么想的,只要结了婚,有个小院子,有花草侍弄,就够了,至于和自己同处一个屋檐下的男人是谁,她根本不在乎。

这就是达西口中所谓的“家族对他的期待”。也是班纳特先生支持二女儿伊丽莎白拒绝表哥求婚的原因。因为那样的婚姻里 “没有幸福”。

在漫长的封建时期,缔结婚姻都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和媒人对婚恋对象的考量,就是单纯的家世门第,因为那时候的词典里根本没有“爱情”这个词,从而导致无数人间悲剧上演。

现在流行曾国藩热,大家都在赞扬学习他的为人为学为官之道,包括为兄为父之道。但很少有人会关注他女儿们的命运。曾国藩的女婿们都是他亲自挑选的,都是和曾家门当户对的世家子弟。但他唯独没有考虑女儿们的“幸福”,或者说他自认为他的安排会给她们带来幸福。但曾国藩眼睁睁看着前面四个女儿婚姻不幸,直到第五个女儿时才明白过来,原来婚姻仅看家世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更高层次上的思想和灵魂的门当户对,才是决定婚姻幸福与否的关键因素。

四 、

最高级的爱情和最完美的婚姻,是物质和精神共同的门当户对。

为什么达西先生最后会和伊丽莎白相爱?因为首先他们本来就 同属一个阶级 。他们同属有产阶层,差别只是年收入的多寡。班纳特先生有每年2000英镑收入,但因为家里孩子多,显得有些窘迫。同时,在影片中也可看出来,班纳特先生有个书房,藏书汗牛充栋,可见他们并不是需要每天辛苦劳作,一个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的劳苦大众。

其次,达西和伊丽莎白是同一类人, 有共同的精神追求。

班纳特家虽然没钱为孩子们请家庭教师,但如果某个孩子有慧根,就像二女儿伊丽莎白,可以通过博览群书,洞察世事,成为一个心底有大智慧的女人。所以,班纳特先生断定,一般人配不上自己这个出色的女儿。因为她追求的是真实的幸福,而不是婚姻的空壳。

同样,达西先生也是个外表冷漠,内心善良,世事练达的聪明男子。就像伊丽莎白对父亲说的,她和达西是一样的人,都是对信念无比执着的人,一旦认定了对方,就不会改变。

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结合,是完全门当户对的结合,是从物质到精神的完美匹配。

杨绛曾经说过,婚姻不能讲门第。但她说的仅仅是物质上的门第限制。钱杨二人无论出身还是学识,无论物质还是灵魂,都称得上门当户对。

钱杨二人都出身书香门第,都天资过人,都幼承家学,且家资相当。他们可以同在国内读大学,可以一同出国深造。即使归国遇上乱世,收入微薄,因为有各自家庭资助,也不至于产生经济危机。物质和经历的门地相当,使他们的精神气质也高度契合,得以终生琴瑟和鸣。而在事业上,钱杨二人既可以单打独斗,在各自领域傲视群雄,又可夫妻合璧,天下无敌。

和钱杨夫妇相似的还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梁林二人同样出身大户,留学海外,在相似的精神追求中相互扶助。即使后来家国遭变,在物质上从极度富有落到贫病交加,也可以一直相互扶持,开创出共同的辉煌事业。

和钱杨、梁林相比,沈从文和张兆和就差了不少。沈出身边地,混迹行伍,当过北漂,依靠自学和不懈努力得以立身。而张则出身书香,家境优渥,未尝经历风雨。不同的背景被沈用情书和执着抹平,最终得到一个“允”字。他们终生以信相通,但他们爱的或许只是写信和读信这件事,而不是信那边的人。

沈从文的一生饱尝人生的大喜大悲。但他的“三三”始终处于被动位置,跟不上他思想前进的步伐。张兆和直到丈夫去世,才发现自己从来都不了解他。所以流传后世的只有婚前沈从文单方执着的爱情,婚后沈从文艰难孤独的跋涉。

《傲慢与偏见》中的班纳特姐们,有一心想嫁入豪门的莉迪亚,最终只得和一个豪赌浮夸的下级军官私奔,而伊丽莎白则提前把自己也打造成了豪门,才会遇到门当户对的伴侣。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它传递出来的价值是可以经受时间和空间考验的。不管在200 年前的英国,还是当下的七夕。

最感人的表白1 - 《义不容情》 黄日华与刘嘉玲 丁有健与阿华分手,心灰意冷下结束大排挡生意想去中东发展。在结束生意那天,他和楚君都喝了很多酒,一起回到楚君家。楚君拿出她日夜为他叠的两大罐幸运星,让阿健带去中东。可阿健不肯带,楚君有些着急。阿健说:“你这么凶,难怪没有男朋友。”楚君当时就火了:“连你也这么说我。我明天就在报上登广告,谁能在我家墙上用贝壳贴出两颗心,不管他是瞎子也好瘸子也好,我倪楚君都会嫁给他!”后来阿健终于知道楚君在暗恋自己,他决定不走了,开始追求楚君。可是楚君认为他是出于同情,不肯理他。他就第一天送两支花,第二天送四支花,第三天送八支花,以2的倍数递增。直到一天楚君在半屋子花中发现阿健送来了他的存折,里面只剩下十块钱,她终于见阿健了。一见面,她就问:“你怎么就剩这么点钱了。”阿健说:“我以前不知道原来花是这么贵的。”楚君很生气:“你买花的钱我会还给你,以后不要再送了。”说完转身想走,阿健追在后面:“你肯出来见我,就说明你还关心我。你为什么不肯给我一个机会呢?”楚君猛地回身:“为什么?你为什么要去中东?是不是因为阿华走了,香港再没有什么值得你留恋的?我算什么?大风大雨的,你也要在大屿山呆一夜,只是为了给阿华买一个音乐盒;阿华送你的水壶掉下山,你命都不要也要捡回来。这才是爱情。你不要让我觉得太自卑!”楚君伤心地离开了。阿健终于不送花了。这天晚上,楚君回到家中,猛然发现墙上有两颗大大的用贝壳贴出的心。摸着这些贝壳,她哭了。阿健悄悄地走过来:“你曾经说过,如果有人用贝壳在墙上贴出两颗心,你就会嫁给他。”他举起自己的右手,“我丁有健来应征。”楚君抚摸着他受伤的手指头,两人终于相拥在一起。 最感人的表白2 - 《今生无悔》 黎明与周海媚 在庆祝文薏生日的聚会中,程朗的兄弟无意中透露出文薏在暗恋程朗,文薏听到后大感尴尬,借故离开。程朗在兄弟的鼓励下去找文薏,却碰上她的大学同学。在谈话中,说起名画家、音乐家,程朗越发感到自卑,提前告辞。文薏追到电梯口,问他:“你没什么话要跟我说吗?”程朗说:“我跟你们的生活圈子完全不同,我平常只是骑摩托车和喜欢听王杰的,再见。”文薏失望之下,回到台湾。程朗在几番思索后,终于去台湾寻找文薏。在台湾的一个公园中,他找到了文薏,对她说:“文薏,你要知道,我不是一个大学生。我不欣赏马让,也不知道谁是雷诺阿。我只知道,你不在我的身边,我很想念你。”文薏喜极而泣,扑到他怀里,说:“这有什么关系,我也喜欢听王杰的歌。我们都是人啊,一样要吃饭睡觉的。” 最感人的表白3 - 《我本善良》 温兆伦与邵美琪 浩男和伊明虽然相爱,却因为两人性格都太倔强,总是发生冲突。浩男手捧鲜花去道歉,两人一起坐在咖啡厅中。浩男说:“我们谈恋爱四个月,事事都要迁就你,你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这样很辛苦很累的。”伊明反驳:“是啊,你爱了我四个月,你就很辛苦了。你知道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你的吗?”她顿了一顿,“我是从在英国第一次见到你开始,你想想谁受的伤害比较大。”伊明起身离去,剩下浩男在掰手指头,算他们认识到现在有多久(好象有五年了)。 伊明决定去英国散心,在机场又看见浩男,她走过去。浩男说:“有没有人告诉你,你是很难被摆脱的?”伊明很生气:“那你放心,我现在就走。记住,是我先甩你。”伊明一个人坐在飞机上独自伤心,却发现浩男已来到身边,原来他也订了飞机票。他说:“有没有人告诉你,你是很难被摆脱的?我是指精神上。”伊明高兴地要拥抱他,浩男接着说,“还有,女人最失败的地方就是不让男人把话讲完。”说完他自己先笑了,两人和好如初,开始了英国的浪漫之旅。 最感人的表白4 - 《我本善良》 温兆伦与邵美琪 伊明为浩男挡了一枪,从此眼睛瞎了。但她不让家人告诉浩男。浩男以为伊明仍与宋医生结婚,直到有一天,他在街上碰到宋医生,才知道伊明并没有结婚。他开始疯狂寻找伊明,并猜想伊明可能在英国他为她买的房子中。到了英国,他见到了伊明,却意外发现她的眼睛瞎了。他默默地跟着伊明,看见她摔倒,急忙跑前去扶。伊明问:“谁?是谁?”浩男说:“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伊明说:“因为一颗子弹,我的眼睛看不见,我不能留在香港等别人来可怜我。”浩男接着说:“你知道如果我真的爱你,一定会来找你。可是万一我想不起来你会在这里呢?”伊明说:“我会一直等,直到我老,直到我死。”浩男的眼泪终于留了下来:“这枚戒指只有你能带,除了你,谁都不会是齐浩男的妻子。”(一直记着最后的定格是温兆伦一张带泪的脸,让人也跟着心酸。) 最感人的表白5 - 《刑事侦缉档案III》 梁荣忠与钟丽琪 思龙不愿忠义在她和莎莎间左右为难,选择离开。忠义舍不得她走,追到机场。他对思龙说:“思龙,如果我让你走,我会一辈子后悔。我知道你跟我的心一样。感情是不可以让来让去的,就算我跟莎莎结婚,也是三个人都不开心。我知道自己对不起莎莎,可是我求你别走。我希望在山顶吹风的时候有你在身边陪我,我希望查案的时候你能为我分忧,就算你每天开我罚单我也不介意的。思龙,你别走。”思龙含泪喊了声“师兄”,两人相拥在一起。忠义接着说:“我曾经尝过一次失去爱人的滋味,再也不想有第二次了。思龙,留下来。”其实莎莎已经决定去澳洲了,她也来到机场,说了句,“忠义、思龙,我祝你们永远幸福快乐。”转身离去,成全了两人。 最感人的表白6 - 《天地男儿》 张智霖与宣萱 雪凝被前男友抛弃,在最困难的时候,子健给了她很多帮助,两人成为好友。雪凝要随家人移民加拿大,子建虽然舍不得,可始终不敢出口留她。雪凝去了加拿大,子健很是失落,后来更是电话也找不到她,她家人说她出去旅游了。一日突然下雨,子健冲到屋檐下躲雨,猛然发现有人帮他打伞,转头一看,正是雪凝笑意盈盈站在身边。子健惊喜交集:“怎么是你?”雪凝说:“我正好路过,躲躲雨,现在要走了。”转身欲离开,子健急忙追上:“我有话跟你说。”他接着说:“我很高兴。”“哦?你喜欢下雨吗?”子建忙说:“不是,我看见你很高兴。”雪凝问:“那我不回来呢?还记得那部小说的结局吧?男女主角找来找去,不知道有没有相见的一天,你说那结局不错的。”子健说:“是啊,我觉得如果男女主角都是真心的话,总有一天会见面的。”说着,他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张飞机票,原来他已经订了去加拿大的票要去找雪凝。雪凝笑了:“算你走运,省了一张机票钱。”子健赶紧说:“别走了,机票很贵的。”“什么意思?”子健终于鼓足勇气:“我想让你不要走,留下来陪我。”雪凝点头,两人拥吻(雨中表白,再配以动人音乐,真是要多浪漫有多浪漫。)

李冶,字季兰,浙江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中唐女道士。她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一起,被人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她少年成名,被誉为“女中诗豪”,一生坎坷又具有传奇色彩。

她6岁的时候,就可以写诗,还能弹曲子。所以每当湖州名士聚会时,父亲总会抱着她去炫耀一番。这一天,园子里的蔷薇花开得美丽极了,她看着正在搭花架的佣人,两句诗脱口而出:“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横。”意思是花架还没搭好,蔷薇的枝叶却已经肆意纵横了。满庭的客人拍手称赞,父亲却皱起了眉头。“架却”,“嫁却”!哪里是在写蔷薇,分明是一个怀春的少女盼望出嫁!据传这位父亲当时说了一句话:“此女聪慧非常,恐为失行妇人。”后来,就以修身养性为名,把未成年的她送去了湖州的玉真观。

我很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且不说一个孩子能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单是做父亲的仅凭一句诗就断定6岁女儿的品行,并且做出决定她一生的举动,太也不符合人情之常。估计是后人根据李冶成年的行为而编造的故事。

无论如何,李冶成了了一个年轻的女道士。在偏僻的玉真观里,在悠闲与孤寂的日子里,她慢慢长大了。《唐才子传》形容年轻时的李冶“美姿容,神情萧散”,意思是说她姿容艳丽,气质潇洒。

一身道袍不能遮掩她的秀美,道士的身份也不能断绝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大约20岁时,李冶遇到了第一个爱恋对象——和尚皎然。

皎然是唐代著名诗僧。他俗家姓谢,是谢灵运的十世孙,25岁出家,安史之乱爆发前,回到老家躲避战争,所栖身的寺庙就在李冶所在道观的附近。

皎然出口成章的诗才,让李冶钦佩极了。爱意在少女的内心萌发了,虽然他们一个是道姑一个是和尚,可李冶不管这些,热情乐观的她从没想过,他们会有什么结果。渐渐地,两人就成了好朋友,然后,她开始表白: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信纸像雪一样白,我把它叠成双鲤鱼的形状,你想不想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打开双鱼,我的心事都在鱼肚子的书信里。

随后,李冶收到了一首诗,不是一首情诗,而是一首拒绝诗,题目叫《答李季兰》: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皎然虽然称她为“天女”,但还是“禅心不起”。初尝爱情滋味的李冶并没有表现出失恋的痛苦。就像从来没有被拒绝过,热情的她依然忙着作诗喝酒,会朋友。她的交际圈逐渐扩大了,开始在江浙一带游历,也认识了更多人。她的几个爱人陆续进入了她的生活。

首先是阎伯均。

阎伯均时任江州判官,上任前去看望老朋友皎然,遇到了李冶。两人的感情发展很快,阎伯均离开招隐寺去江州的时候,李冶写了这样一首诗:

流水阊门外,孤舟日复西。

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

妾梦经吴苑,君行到剡溪。

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

“莫学阮郎迷”,说的是东汉一个叫阮肇的人到山里采药,遇到了仙女,于是抛弃凡间一切,留到了仙境。李冶怕被相思折磨,只能在诗里哀求阎伯均,你不要学那阮肇,被外面的花花草草迷了眼,早点“归来重相访”。

可惜,这段感情没能持续多久。阎伯均离开江苏之后,终其一生,再没有去过湖州,再没有找过李冶。通过皎然留下来的诗我们知道,阎伯均四处留情,最终娶了高门大户之女为妻。

然后是朱放。

朱放是襄州人,安史之乱避居江苏丹阳时和李冶相爱。可是,等待李冶的又是同样的结局,朱放离开丹阳之后另娶大户女子为妻。李冶心中的情感只能表现在诗里,比如这首《相思》: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士人重官婚”,读点书的男子都想娶有门第的女子为妻,平民女子婚配士人是基本不可能的,就算做妾,往往也免不了被抛弃的命运。

太多的背弃让李冶明白了,何必苦恋,人生还有别的乐趣。她在和那些大名鼎鼎的文人的交往中,活出了自己的真性情。陆羽、刘长卿、房明府、韩揆之、萧叔子和崔涣等等,都是她的好朋友。《唐才子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又尝会诸贤于乌程开元寺,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诮曰:‘山气日夕佳’,刘应声曰:‘众鸟欣有托。’举座大笑,论者两美之。”

刘长卿有疝气,这是一种男科疾病,李冶公然用陶渊明的诗开起了**玩笑,问他的疝气(同音“山气”)好了没有。妙的是,刘长卿非但没有难堪,反而面不改色地同样用陶渊明的诗应对,在坐诸人都会心大笑。

这样的**玩笑,在古代,除了李冶,再也没有其他女人说过。当然,这样与男人交往,是被人所不齿的。他们说,李冶这样的女道士就是披着道袍的娼妓。

在经历过一系列情感波折之后,李冶虽然表现得很洒脱,但内心的伤痕还是很难愈合的。她的这首《八至》流传千古: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最近的就是最远的,最深的就是最浅的,最亲的就是最疏的。细细想来,何尝不是。这是经历过多少的伤痛,才能把夫妻关系理解得这样透彻?

李冶的诗名和艳名同样远扬朝野,唐德宗下旨召见了她。皇帝原想这应该是个美丽多情的少女,没想到见面之后,发现她虽然美丽,年龄却已不小,只好放她出了宫。后来他还对人称李冶是个“俊媪”——一个美丽的老太太。

从宫中出来,李冶没有返回湖州,暂时留在了长安,没想到却因此遭遇了大祸。建中四年(783年),即将开赴前线的泾原军经过长安时哗变,拥立赋闲的河北旧将朱泚称帝,唐德宗逃出长安。因为诗名显著,朱泚抓到李冶后,要她写诗称赞,李冶被迫作诗呈献。

朱泚败亡后,德宗还朝,受任朱泚伪职的官员都被诛杀,李冶也未能幸免,被德宗下令乱棒打死。

因黄段子而闻名历史的美女诗人,就这样结束了一生。

“能不能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和你相聚?”在一个灯光昏黄的房间,一位年近花甲的男子,在头痛的折磨下吃力梅洁的努力失败了,眼泪一串串落进魏杰的脖子,混合着不停渗出的汗水滴落……地写信。房间里弥漫着伤感与孤寂的气息,他笔下的言辞,却一如既往地深情:“虽然有那么多分分合合、坎坎坷坷,但我对你的爱从未消减。”当晚男子突发脑溢血,离开人世。几天后信被送到他曾经的妻子、人称“玉女”的伊丽莎白・泰勒手中。这个男子,就是理查德・伯顿。伯顿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见到泰勒的情景。1951年,26岁的他第一次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享受日光浴。沙滩美酒,让他兴奋得一刻也安静不下来。可就在一瞬间他突然呆住了:“对面有个女孩从沙滩椅上坐起来,摘下墨镜,望着我这个方向……她慵懒的身体、深邃的眼睛、微张的双唇……简直美丽非凡!我感觉自己快透不过气来了……我被她的美艳震住了。”不过,对于这个从威尔士矿工家庭走出来、只有3年舞台经验的小伙子来说,女孩与他显然不是一类人。这是一场短暂的11月27日晚,唐菲菲竟彻夜未归。张致我们中学同班,大学同校,毕业后又选择了同一个城市,前前后后就是10年。10年里,什么也没发生,甚至到最后关系还有些疏远,直到她跟男朋友分手,我才不计前仇地借肩膀给她靠了靠,听她为另一个男人哭。恒怒火中烧:看来要想保住家庭,只有让李威消失。他买了一把尖刀,欲对李威动手。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徐杰的演唱不由得深情款款起来。的一幕。当晚他反复拨打唐菲菲和李威的手机,两人手机却始终关机。羞愤交加的张致恒第二天辞了职,开车带着那把尖刀在青浦区到处寻找那对私奔男女。12月初的一天,张致恒停车在路边休息时,脑海中突然冒出了一个邪念:“李威也是有妇之夫,他拐走了我老婆,我也可以想办法占有她老婆。他如果知道了,肯定气得吐血……”打定主意后,他对这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妙计”感到无比得意。邂逅,两人并未交谈,此后11年中他们也再未谋面。 然而,当他们再度相遇时,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射到他们身上。1962年1月22日,伯顷与泰勒在** 埃及艳后》中分饰男女主角。“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当描着浓重埃及式眼影的泰勒走进拍摄现场,伯顿径直走到她面前:“有人告诉过你,你是个美人儿吗?”日后,泰勒常笑着回忆起a顿的第一次搭讪:“很难想像,我们就这样开始了!”《埃及艳后》成了两人的经典,也让他们陷入爱河。两人在意大利的一个港口小城租了幢粉色别墅。泰勒常回忆起那段时光:“我们一起过周末,自己烤肉。我们爱这里的生活――超级喜欢!”伯顿亲昵地称她为“海洋”,认为她是大自然的造化和上天赐给自己的礼物。 p><!-- /埃及艳后》中分饰男女主角。“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当描着浓重埃及式眼影的泰勒走进拍摄现场,伯顿径直走到她面前:“有人告诉过你,你是个美人儿吗?”日后,泰勒常笑着回忆起a顿的第一次搭讪:“很难想像,我们就这样开始了!”《埃及艳后》成了两人的经典,也让他们陷入爱河。两人在意大利的一个港口小城租了幢粉色别墅。泰勒常回忆起那段时光:“我们一起过周末,自己烤肉。我们爱这里的生活――超级喜欢!”伯顿亲昵地称她为“海洋”,认为她是大自然的造化和上天赐给自己的礼物。 -->

1964年3月15日,冲破重重阻力的伯顿和泰勒,终于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悄悄举行了婚礼。泰勒身穿**的雪纺绸裙,高高盘起的头发上插满了风信子和百合花,胸前别着伯顿为她买的钻石胸针。大批记者被拒之门外,伯顿对媒体说的惟一一句话就是:“伊丽莎白和我都很开心,很开心。”婚后,伯顿牵着爱妻的手登上舞台用高亢的威尔士语调说:“这是我们最后一次结婚,我们的感情不会再遭受挫折了。”全场观众激动得起立欢呼。

可事实上,这是对只能相爱不能相守的恋人,他们像两团炽烈的火焰,初见时爱得如此深切,仿佛可以融化一切阻碍,一旦彼此靠近,就会被对方灼伤,不得不忍痛分隔。他的嗜酒如命,她的火爆脾气成了两人感情中最大的障碍。泰勒总爱将伯顿激怒,她说:“理查德就像一颗炸弹,动不动就王半仙指着庭院里两棵盛开桃花的桃树说:“昨天三月三,桃花盛开,哪有不成功的?”爆发。我们到哪里,哪里就有唇枪舌剑。”

在日日夜夜的争吵中,似乎惟有奢华的生活能带给他们快乐。他们各开一辆劳斯莱斯,她的是绿色,他的是银色。他花100万美元买来一艘双引擎游艇并以“伊丽莎白”命名,还为她买来世上最美、最贵的首饰,包括一颗3319克拉的钻石……l973年春天,两人一起去了罗马,却因争吵难处一室。深夜,辗转反侧的伯顿给住在隔壁的泰勒写信:“我们都是疯子,更不幸的是,我们执迷不悟。”

每次吵完架伯顿都很痛苦。他在一封信中真挚地写道:“上帝惩罚普罗米修斯,是因为他盗走了火种;上帝惩罚我,是因为我抢走了一团火,却又试着扑灭它,而这团火,就是你。我们总是莫名其妙地就争斗起来,这让我很痛苦。但我们互相折磨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我爱你不管我们在不在一起。”

尽管他们的心底我愣住了。不知道她是有男朋友的,也从未听她提起。里深爱着对方,尽管他们都曾努力维持这段婚姻,但1974年6月26日,他们还是不可避免地分开了。

离婚后,两人曾在日内瓦再次相遇。泰勒在伯顿的臂弯里哭成泪人。面对媒体时,她毫不讳言两人的感情:“我们非常爱对方,除了生死,不会真正分离。分开只是暂时的,也许是为了以后能更好地在一起。上帝保佑我们能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请大家为我们祈祷。”

离婚数月后伯顿无法抑制对泰勒的思念,开始疯狂地给她写情书。信中有理智:“上帝作证,我关心的,是你的开心,而不是你和谁在一学校在9月底开运动会,一大帮男男女女在操场上奔跑呐喊,场面热火朝天。莫小涵被体育委员生拉硬拽着参加了1500米长跑,烈日当头,莫小涵跑得一脸潮红,到了第三圈的时候,她开始觉得晕头转向,她几乎是用身体里最后一点儿力气在支撑着自己不倒下。起。”有嫉恨:“现在跟你交往的那个人必须对你好,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我就带着锤子和砖头去找他算账!”有关切:“有人伤害你,你就给我打电话,说声‘我需要你’,我立刻就以超音速赶去。”有发自肺腑的表白:“世界上最具魔力的词就是你的名字。”还有陷入绝望的悲伤:“最本质的问题,最可怕、最令人万念俱灰的事实是,我们一直在误解对方,我们的思维大相径庭。”他将泪水化为信纸上的声声细语:“你要好好照顾自己……不管我曾经对你多不好,你都要知道,我很爱你!尽快回到我身边吧!我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但爱情可以战胜所有的差异。”

一次伯顿借酒浇愁后,忍不住打电话约泰勒见面,仿佛想抓住机会重续旧缘。两人见牵挂你的时候,我的心,犹如饮入了杯浓浓的酒,又仿佛注目着盛开的花儿……陶醉着的,是我的情怀,还有,我对你的次又次深情的回想。面时,他像孩子一样求助似的看着泰勒,眼神令人心碎:“你就这么不愿意回到我的身边?”

1975年10月10日,泰勒和伯顿在非洲南部国家博茨瓦纳复婚了。婚礼上,泰勒深情款款:“亲爱的,我要告诉你,这是最后一次,我们要相守在一起,决不需要再结婚了――当然,也不想要离婚了。”可这段婚姻仅持续了9个月,就又在争吵中结束了。

1966年,因为在影片《谁害怕维吉尼亚‘伍尔夫》中的出色表演,两人被双双提名奥斯卡最佳男、女主角奖,最终泰勒捧回自己的第二个奥斯卡小金人,伯顿却失望而归,这已是他第五次被提名。泰勒是如此耀眼,以至于伯顿的光辉被遮住了,他甚至觉得做演员“荒谬可笑”,想杨云越看越觉得像杨威的手笔,于是怀疑地瞟向对面,忍俊不禁的杨威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内心的小秘密透露无遗。要转行去当作家。而这或许正是两人婚姻的另一块绊脚石。

第二次离婚后,泰勒怎会怀疑到张毅?王局长告诉我:半年前我喝醉后,王局长送呜家那次,张毅跟他差点打架,王局长常以毕业后,呜到哈尔滨电视台工作,成为档新闻栏目的出镜记者。我仍是众多未婚男士的追逐对象,但我却次又次放弃在枯燥的生活里,一线阳光都是可喜的。何况,那位突然造访的女孩,美丽得如同整个太阳。她黑发披肩,声音柔和,姿态优雅地倚着门框,请他去办公室接电话。一见倾心,他费心侦查:女孩是阅览室管理员,出身书香门第,举止矜持,气质高贵。"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他,对这个瓷器般冰冷精致的姑娘动了心。即使是她随意撕纸的小动作,也让他着迷。从此,他每天必去阅览室消磨时光,坐在她对面,手里拿本杂志,眼睛偷偷瞄她。有时,两人也在一起聊天,聊文学,聊作家。了在别人看来都是有着钻石般前程的优秀男士。人们都以为我眼光高,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他母亲身上。一个毫无依靠的妇道人家,要把这么大的一个学生澡堂操持好,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说别的,光每月的那十几吨的煤,都够她不眠不休地铲上几天。在等待,等待那段被我岁时弄丢的爱情能回来。转眼,我到了岁,仍子然身。母亲有意几年折腾下来,他们经济上捉襟见肘,又回到起点。儿子因为他们闹离婚,再也没有心思读书,离家出走了,找了半个月才找到,后来勉强读到初中毕业,来到江门某工厂打工。把钱钟书在《围城》中写的段话读给我:“那时候苏**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我搂住母亲,“现在怀旧的人多着呢……”说这话时,我脑海中掠过胡柯岁时的身影。加班参加团体活动为由叫我出去,我能唱能弹很撑面子。张毅早对此很不满了,和我吵过多次,他坚称王局长对我图谋不轨,他扼杀了我成为专业艺人的机会,还要扼杀我工作生活中的艺术细胞,甚至破坏我和男上司的关系。的演员生涯也不再辉煌。无情的狗仔队将她的私人悲伤无限放大,她被小报头条包围,与烈酒、争吵、疾病、毒品连在一起,无处藏身。她曾苦涩地说:“每个人买票看的,并非我的**,而是我和理查德的婚姻闹剧。而我们,恰恰给了他们想要的。”

而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伯顿则一直用书信、字条的形式,向泰勒倾吐一片痴情,直到1984年5月8日去世。泰勒很快就知道了这一噩耗。她用颤抖的手拿起伯顿写给她的最后一封信,泪流满面。至今,这封信仍被她珍藏在床头的柜子里。

这些书信,印证了这对恋人22年热烈而痛苦的爱情。相爱容易相守难,这是爱情中难以突破的定式,无数人深陷其中,泰勒和伯顿也不例外。

但好在,他们曾有过无比真挚的爱,足以惊世骇俗。

生死泰勒爱恋

  直到今天才真正完完整整地看完这部**,多少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也许是徐克作品中罕有的爱情片吧,也没有丁点儿的打斗和武侠情节,所以当初无论是在露天**还是在VCD上,都未曾看过这部**。虽然没有了具体的楼台相会和十八相送等情节,也删除了马文才这个看起来必不可少的人物,但这个故事的凄美婉转丝毫未减价,尤其是祝夫人找梁山伯写信给祝英台那段对白,可以说就是故事悲剧性和原因的精辟总结:

  “你不写?你以为愤怒就会改变跟英台的命运吗,你以为很不满胡人就会忍让南面的汉人,要怨就怨你们生错了地方,生在我们这个汉室没落的时候,人人都这么虚伪、迂腐和势利,要怨就怨你们太多想法,年少无知到了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人,以为靠你们两个就可以改变这个时代!”祝夫人。

  “够了,你不是再说我们,你这是在自怨自艾”梁山伯。

  “县令大人(梁山伯此时已是县令,无奈依然是权职卑微),我能为英台跪下,你又能为英台做些什么呢?”祝夫人。

  徐克在本片充份发挥了"旧瓶装新酒"的能耐,将一个传诵多年的经典爱情故事成功地年轻化和现代趣味化,并适度加上了当时流行的同性恋话题,吸引住新一代观众,而结局的悲剧气氛亦能感动传统的观众,称得上是雅俗共赏的佳作。这个重拍版本与前不同的地方是鲜明地写出祝英台之父为了巩固朝中地位,藉女儿的婚姻攀附权贵的马家,祝英台女扮男装到崇绮学院读书,其实是继承祝夫人未竟之志,而她爱上男同学梁山伯的故事亦与其母当年的行径如出一辙。至于围绕在梁山伯身上发生的同性恋疑云,更是突破传统的新安排。吴奇隆与杨采妮的搭档擦出火花,两人成为新的金童玉女。"梁祝与小提琴协奏曲"经改编后作为本片的配乐基调,效果相当动人。

  相比前两天看过的濮存昕胡慧中版《梁祝新传》,那真算是一场闹剧了,但似乎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故事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了,怎么去演绎每个人自己的想法,三级的《梁祝》自然是对这样一个传诵多年的经典爱情故事的无耻糟蹋,但也有人会心怀好奇地去看,他看爽了可能会闭嘴偷乐,不爽了也可能会大骂一通,以显示自己维护传统文化的高尚情操。

  以下援引自网友的一篇评论,自己的笔触还是有限啊!

  现代唯美说《梁祝》: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至原发表讨论处》

  作者:远

  2003/11/05

  一对翩翩翻飞的蝴蝶,一曲优美的《梁祝》。从小就偏爱蝴蝶,就为了这《梁祝》。

  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桃花盛开,春光明媚,鹊儿吱吱喳喳,车子呀呀伊伊。英台,乘着春风,沐着阳光,来到注定和山泊缘聚之地。

  书库初识,饶有情趣,说笑打闹,同床共眠,不知你是男是女?一碗水,见证了光明磊落,无猜无忌。

  夜读,山伯那么认真,英台是不知所以。敲钟,有趣,挤眉弄眼,你望着我,我望着你。

  糟了,要考试,怎么办?作弊!纸条伸手拿不到,山伯把它轻轻一踢,悄悄的到了英台手里。老师望过来了,山伯往他身前一站,快把视线挡住,“请问老师,诗经一共有多少篇,可以怎么解释?”“头悬梁,锥刺股”,山伯是因为我,英台长这么大,还是头一遭,没办法,豁出去了。

  课堂打瞌睡,山伯为英台顶罪,(嘻嘻!搞点小把戏糊弄老师,古时候就有好例子。)英台罚站心委屈,潸然泪下无奈时,一袭白衣映夕阳,暮色霭霭琴声丽。乐韵从手下涓涓淌出,吹皱一池春水,心泛涟漪。念念不忘,魂牵梦萦,少女春心,挥之不去,情愫初起。

  从此,或促膝长谈,或追逐嬉戏,化妆痴凝,春心已已。心心相印,形影不离。

  一幅幅美妙的生活图画,青嫩欲滴的爱情是如此真挚。

  英台要离去,山伯来相送,山坡上,依依不舍,深情相拥,终于捅破了那层窗户纸。原来此山伯非彼山伯,吴氏山伯不是那个呆头鹅,早就知道英台是个女孩子。狂风暴雨,山洞躲避,一句“乱就乱吧!”冲破藩篱,男女之情,古今皆一。观音像下,山盟海誓。两情相悦,两心相许。我我我,你你你,两颗心誓要在一起。

  谈何容易,谈何容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有对称的门第。 一曲沈痛哀伤的楼台会,如泣如诉,互诉衷情,面对现实。怎么办?逃吧,绝不屈服,那怕只剩一线生机。

  漫天风雨催新梨,棒打鸳鸯两分离。这边厢,山伯伤重病塌上,杜鹃啼血溅信纸。心不甘啊心不甘,“我还没见到英台呢!”岂能就此别去?软软滑下的手,大大睁着的眼,盍然而逝终不闭。那边厢,英台倚窗盼信息,锵然一声琴弦断,血染信笺明心里。肝肠寸断呼苍天:“为什么,为什么,要先我而去!”眼里淌下的不再是晶莹的泪,白纱巾揩的是从心里流出的殷红殷红的血滴。

  鼓乐齐鸣,红色的衣服,红色的脸,红色的轿子,红色的嫁妆。红潮喧天,排山倒海铺天盖地。只是感觉不到喜庆,不像送亲,倒像是送殡,弥漫着说不尽的凄凄惨惨戚戚。

  “山伯,我来了!”扔掉鲜红的嫁衣,露出早已穿好的麻衣素服,任凭泪水雨水,洗掉一切矫饰。字字血,声声泪,“无言到面前,与君分杯水,清中有浓意,流出心底醉。不论冤或缘,莫说蝴蝶梦,还你此生此世,今世前世,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至性至情,生死不渝,没能抵抗人间的封建势力,却能感天动地。乌云满天,狂风疾起,坟墓霍然裂开,英台挺身扑下去。

  风和日丽,晴空万里,一对蝴蝶,翩翩双飞;莫说莫论,前世今世,传诵千古,还有梁祝。

  多年前拍的《梁祝》,当时被誉为唯美经典代表之作,现在什么时候重看,都一样令人动容。

  素有不文之称的黄沾,碰到千古情爱,就成了圣手,香港无人能出其右。一阕《梁祝》,词填得那么旖旎动容。天籁般的音乐绕耳,徘徊不去。张叔平的美指,泼洒得漫天缤纷的色彩,人物的造型,服装的设计,恰到好处,今天看起来仍然不过时。香港**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徐克,擅长旧瓶装新酒,对于古装故事,情有独钟,还特别善于利用和翻新以往的叙事模式:假托故事,放手虚构;只求精彩出众,不拘事理考据。并在**语言与特技手段的运用上全面创新。徐克拍新武侠片是一代宗师,玩弄起爱情文艺片却也是如此拿手。

  前半部分梁祝相识相恋幽默轻松,明亮活泼;中间十八相送深情缱绻,依依不舍,并开始蒙上忧伤抑郁的色彩;后面抗婚哭坟愤慨激烈,哀伤惨痛。前面的喜更忖托出后面的悲,两厢对比,把悲剧气氛营造到了极至,达到了高潮。

  色彩背景的运用也很好的为剧情服务,大色块的运用非常有情调,白色明丽是相逢,蓝色浪漫深情是相恋,依依不舍山盟海誓变成了橙色,最后浓烈悲壮的鲜红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抗争,感情浓烈,情景交融,把整部影片渲染得极度华丽唯美。

  细节的处理也很考究,匠心独到,处处皆围绕着突出主题。英台脚上的绳子代表了封建社会的束缚,脸上浓浓的粉像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戴上假面具般的虚伪,更突出了梁祝真心相爱的可贵。画在纸上的蝴蝶,犹如禁锢在封建势力下的梁祝,为后来的冲破束缚振翅飞向自由天地,作好铺垫,埋下伏笔。山伯坐着竹轿去提亲,风吹过单薄的彩礼,和马家隆重的下聘队伍两厢映忖,预示了此去只能是千秋悲剧。

  最值得称道的还是戏中对这个爱情传说思想内容上的翻新改造,使之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和理想意念,却又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保存着张扬自由爱情理想的中国古典戏曲风韵的核心。

  首先,是对梁山泊这个形象的颠覆改造,一个充满阳光的梁山伯。虽然仍然是憨厚单纯痴情,但不再迂腐呆板。他幽默开朗,聪明活泼,神采飞扬,有时还会使一点小小的坏。书库里,他会和英台打闹;敲钟时,会挤眉弄眼扮鬼脸;考试时,会机智的帮英台作弊;复习时,能想出头悬墚的巧主意;课堂上,讲义气的为英台背黑锅;球场上,龙腾虎跃充满青春活力;捡到文胸,结合以往种种,能猜出英台是个女孩子;给英台描眉化妆,会情愫萌动,春心初起。这样的男孩,很有一种现代感,才能让今天的女孩子喜欢,才能让今天的女孩子接受。他们之间的同窗共读,耳鬓厮磨的情景,心灵相通,活脱脱是一幅现代校园青春恋曲的画面,现在的青年会觉得很熟悉很亲切。同时,展现了他们的感情是慢慢的发展起来的,为他们刻骨铭心的爱打下了基础,后来的非君不嫁,非卿不娶就顺理成章。

  其次,十八相送一折,戏剧中的梁山泊只是个“牛皮灯笼——怎么点都不明”的如同白痴般的呆头鹅,两人的交流都局限于英台的一厢情愿。而**中的相送是互动的,因梁一早就知道祝是女孩子,并已早有爱慕之心,所以祝一旦向他表白,一向掩饰着的感情就如决堤之水倾泻如出,一句“乱就乱吧!”让两人的感情捅破了彼此间的窗户纸,就有了观音像下的山盟海誓,以身相许。两人之间是互相选择,对等的心灵相通,不矫情,不虚伪,感情升华到一定的程度就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因此他们感情的表达非常的勇敢,非常人性化,人物个性有血有肉,很符合现代人诠释感情的方式,以后的抗婚,逃跑,以死相殉,也就更有说服力。

  再有,自古读书人要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是考试中举,登上龙门即能天下知。影片中把梁改成已中并有了一官半职,而梁祝也天真单纯的把希望寄托在山伯高中上。但即便考中又如何?这里一改书生高中必能共偕于飞的俗套,两个年青人的抗争势单力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低微敌不过当时士族门阀森严的政治联姻制度。曾经也有过美好的爱情憧憬,但屈服于现实,反过来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压迫下一代的英台母亲说:“你们年少无知到了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这一切。”残酷的现实注定了他们悲剧的宿命,突显了封建势力的顽固。

  最值得写上重重一笔的,是由梁山伯的无所作为的抑郁而终,变成梁祝抗婚双双出逃不遂,梁被毒打伤重而亡,形成了该剧的一个高潮。抑郁而终太窝囊,太消极。梁祝两人都变成了敢爱敢恨的人物,他们对美好爱情的忠贞执着,义无反顾,在悲切哀怨无奈的同时,也充满了悲壮激烈的情调。他们知道没办法改变英台父母的决定后,毫不犹豫马上出逃;山伯伤重之时,还挣扎着要去找英台,并痛斥祝母,最后才血溅信笺,不甘而逝;这两幕,不由得让人为他们的勇敢拍手叫好,为他们的不幸而扼腕叹息。不知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赚取了多少观众的热泪。“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他们对封建婚姻的不满,对封建门阀制度的不屈服,勇敢的不顾一切的争取自己所渴望拥有的东西,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双双出逃就有了很强的反抗意识,更好的突出了反抗的主题,极有现实意义。

  徐克这一系列情节的改动,真是神来之笔,对传统的《梁祝》很多陈腐观念进行了颠覆。由不得人不佩服。这些现代意识的注入,更能够为现代人所理解,所接受,所感动,更能和我们的现代观点,审美理念产生共鸣。

  吴奇隆拍该片时很年轻,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虽然演技青涩,但胜在松弛,自然流畅,质朴而不造作。和杨采妮一对金童玉女配合默契,很好的诠绎了这个外型俊秀,阳光儒雅,憨厚宽容,聪明单纯,可爱痴情,洋溢着青春活力,有着勇敢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爱情不懈追求,非常人性化,有血有肉的现代版梁山伯的形象。这个吴氏山伯,更为当今青年所爱,因而成为他的一个经典角色。

  这部**风格前卫,大胆的重新诠释人物感情的方式比较贴近现代年轻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时代不同了,古老悠久的民间传说也要经过前卫的包装,注入新潮的意识形态和情感理念,才易于为今天的青年所接受,也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

  梁祝,早就超越了仅仅作为姓氏而存在,他代表了忠贞不渝,至死相随,宁为玉碎,不为瓦存的爱情悲剧,是展示爱情圣殿玉碎宫倾的人生长恨歌。可歌可泣,亘古流传。

  岁月悠悠,山河依旧。《梁祝》这旧瓶里装的新酒,酿得如此酒香醉人,醇厚绵长,使一个古老民间故事里的人物获得了灵魂的延续。“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一部好**,一个好角色,真的是历久弥新,魅力长存,天长地久,“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327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8
下一篇2024-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