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军训领导小组意见

院军训领导小组意见,第1张

俺们啊,要么就不进行军事训练,

要上,就要干世界第一的!!!

咱们这噶达,

开拓性地、原创性地开展了趣味军事训练、娱乐性的军训、科学的队列行进,

是采用各个连队、各个班级、各个梯队,

随机混合编组,

根据各自对子之间的一见钟情,一见倾心,一厢情愿(错误的用法),一相情愿(错误的用法),定下终身,只是因为看多了对方一眼,

即兴编排组合,

因为每个人都有可穿戴的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

在战场自动指挥控制系统的统一调度之下,

以严密的队形,

进行着复杂的队形变换,

超越红场大阅兵的各国队伍,

引领最新军事科技的进步,

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大的综合国防军事实力,

强势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创新!!!!!

传统的观念为:军训是培养群体意识,自律意识,令行禁止的意识还有锻炼人的意志力。这些都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所缺失的。

俺们这噶达是集体佩戴VR眼镜、AR眼镜进行队形变换训练,

散兵游勇、草台班子、街边游荡的小混混、街边徘徊的散兵游勇、残兵败将,第一次训练就比长期专业训练的正规军还要整齐强悍!!!!!!!

无需集中起来合练,第一次走台就整齐划一,要动态变化就立即快速组合成为各种连续变化的动画图形和复杂的字形,

耍些嗨的,比如:

首长和嘉宾每发出一条指令,

立即就语音自动识别,即刻就变换出对应的人体字幕,

这可就是团体操的最新创造成果,

这就是生动的、具有吸引力的、引人入胜的国防军事科技教育,

科学普及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

当教官随机下达了一条口号,一句命令,

队伍就立即组合排列成为对应的人体字幕!!!

终身难忘的国防军事科技教育啊!!!!!!!!

太精彩了,太动人了,太震撼了!!

从小就培养出我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严肃的历史责任心,

锻炼出我们强壮的体魄,使我们朴实、健康、明朗、具有远大的理想、树立起执著的事业心,

教官开发研制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国防军事游戏,

将虚拟现实科学技术应用于军训科目,

激发出你们忘我地激情投入军训的无比热情,

焕发出你们势不可挡的青春活力,

吸引你乐此不彼,玩上了瘾,乐此不疲、乐而忘返、专心致志、沉迷不醒、不可自拔,迷恋之中,

诱惑那些怕苦怕累、没有坚强意志的同学,逐步培养起他们坚强的斗志和意志,

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行走习惯的同学、旁观者、观众、师生、亲属、家属和市民均可随时踊跃加入,插入、穿插、参加,

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不同服装的各国游客可以即兴参与,立即融入虚拟现实团体操之中,

随时退出,在指挥员的和图案风格自动生成计算机的整体调度之下,

在参演人员、接受检阅学生、投入军训的战士积极的协调配合之下,

整体队形不受影响,继续处于预定的、连续的图形变化之中。

任意编排、随意组合、随时变换相互的位置,随机挑选周围的伴侣、

却不影响动态的、连续变化之中的图形整体变化效果。

激发了师生和家长的爱国主义热诚、增强了忠诚于祖国的凝聚力。

2016年全国高考,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目与虚拟现实有关,就此,结合中小学的列队训练、团体操文艺体育表演、阅兵式、广场舞蹈,来讨论一番。

我希望能够在2019年的天安门广场的yue兵式和文艺表演上实现我在20多年前的原创设计。

这些活动的要求都十分类似,群体进行编组、集群运动,要能够实时、连续不断地,无接触地测量出场地内每一个人在实际场地中每一个瞬间的空间位置和精确的运动轨迹。将测量所得到数据,以自动编辑处理后的二次图像形式,以立即反馈的形式,将实测动态图像转发给场地内每个队员的可穿戴设备之中。测量和控制系统的另外一项任务,是根据预先对于团队整体运动的规定参数进行计算,例如,学生的一个队列规定在什么绝对时间到达校长的主席台的东侧规定的地理标志,然后学生的这个队列在规定的什么绝对时间离开主席台西侧的某个地理标志。这样,就推算出一个反映行进速度的连续的、动画的、虚拟的场景,这个动画场景内的每一帧图像就包括了每一个学生理想的地理位置。这个场景也立即转发给队列中的每一位学生。

队列中的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可穿戴设备中,可以同时观察到叠加在一起的两幅图像,这两幅图像以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别。队列中的每一位学生就立即知道自己应当如何修正自己的移动中的位置,就包括了下一步的行走方向偏差变化、步态的调整、步行速度的改变。

所以,这个系统就建立起了队列中每一位学生之间的彼此之间的配合和默契。

对于集体的舞蹈表演和体育运动,还有形体上的细节要求,就要有身体运动姿态的测量系统和理想的身体姿态的指挥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实时指挥团体操表演,实现群体图形的流动、绽放、聚集、扩散、变形、扭曲、缩小、放大等等表演效果。

这都是传统的、沿袭的、古老的、代代相传的训练方法所完全不能够实现的。过去的训练方法,构筑普通的图形变化,都要夏练三伏酷暑、冬练数九寒冬,进行长期的专业训练、演练,反复的彩排预演,占用学生宝贵的青春时光。而且,这些图形变换的训练没有任何“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仅仅是专属于一场不再重复的汇报表演。

而这种方法最突出的创新意义在于,可以是贵宾、支付赞助费用的客户,即兴说的一句诗词、赋词一首、乐队的即兴演奏、领舞表演舞者的情绪和舞姿的即兴变化、朗诵的抑扬顿挫,就立即生成搭配的指挥图形,并且立即在广阔的场地上立即实现。

对于宾客和东道主之间的即兴对话、对于演员之间的舌战,对于长篇累牍的爱的宣言誓词,就采用连续变化队形的方式来演绎。

无人驾驶飞机在空中的集群编组表演,也可以采用相同的系统。

这就是表演艺术的革命的里程碑。这些效果,在网络上已经公开的“制导烟花”、“制导焰火”中(皆为本人的拙作),已经有更详细的说明。

本文的作者,在1980年就提出了音乐指挥仪的设计,日本是在1995年才实施的。本文的作者,在改革开放前就开展了“力反馈键盘”的工作,以上的内容,都是密切相关的。

队形的整齐是相对的,队形的不整齐是绝对的。

在当今的时代,操练、广场舞也将要用上AR、VR、MR眼镜和头盔,这可就是黑科技哟。

公众都见过无人机远程控制的屏幕中和航天发射控制大厅的屏幕中,显示了许多的运动轨迹参数。而对于以上的群体表演,对于每一个表演者,都有自己独立的一组运动轨迹参数,另外有他与整体运动相关的一组运动参数,可见这个系统可不是“小儿科”耶。

运动轨迹要用繁多的数据来表示,除了当前瞬间的绝对地理坐标,还要有以前的坐标参数,相互联系起来,这才能表示“运动轨迹”。所以,“运动轨迹”就包含了运动方位、移动速度。

对于这类露天的、大面积的场所,就不可能在地面铺设传感器来检测演员的运动轨迹;超声波在空气中的衰减快,传播距离短;微波雷达分辨率在这里偏低,精度高的太赫兹雷达正在发展之中,目前满足不了大尺度现场探测的要求;无线电标签、差分GPS、射频测距系统都不实用;激光雷达扫描速度低;便携式、加速度感度灵敏(高精度)、低漂移的惯性仪表系统尚未国产化;卫星摄取的图像受到分辨率、传输延迟、数据分析整理时间漫长的限制;用无人驾驶飞机在空中拍摄,首先要求对于无人驾驶飞机的运动轨迹进行精确测量,然后是对于无人驾驶飞机搭载的摄像头空间姿态进行测量,整个数据处理的过程十分庞大。当然啰,如果数学功底好的话,从图像两侧固定物体标志,可以直接推算出整个受到检阅队伍方阵和车队的全部目标的绝对地理坐标;只有可见光摄像头适合、管用、使用、实用。

当然啰,在降雨、下雪、雾霾的环境之下,可见光拍摄系统的能力也急剧下降。

在敌我对抗的军事领域,战场空间目标的采集就更加困难了。

人们都期望,在敌对的、要求隐蔽的战场上,高速地,实时完成战场地形、敌我位置、双方军事布局等等战场环境的测量,有效地快速勘测地形,与其他的现场态势测量系统,快速地在战场展开,为作战部队,提供战术支援、单兵指挥支持。主动提前与敌方作战的决策时间,缩短对手的被动决策时间。

这个系统的一个新功能,是表演者能够从可穿戴显示设备上,立即看到整体的表演效果,欣赏自己的艺术成就。当然,为了提高表演的水平,通常是选择显示其个人所在的局部图景场面。

这套设备,也可以用以指挥球赛中间休息的时候穿插的“啦啦队”助兴表演;也可以协调“快闪”展示;也可以调度在学生宿舍下面的求爱、表白、求婚等等造势活动,点蜡烛、燃放烟花必定遭致物业、保安的毁灭性进攻,要猝不及防地、突发地、迅雷不及掩耳、闪电般地、瞬间展示声势浩大的阵容才有终身难忘的震撼力;也可以帮助公共场合的商业推销演出,邀请观众参与互动,激情体验;也可以临时从街头拉人来拼凑草台班子汇演舞台剧(招之则来,挥之则去、呼之则去),其效果可以叫板传统方式长期训练出来的专业表演队伍;也可以用于励志团体活动;也可以用来培训员工的凝聚力;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和协调合作性;也可以进行科学普及和国防军事教育;也可以用于刚入学学生的学生的军训(自娱自乐、自行组织、不聘请教官,避免教官与受训学生之间发生恋情);也可以用于情人之间的调情寻欢作乐;可以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捉迷藏游戏;可以用于猜猜看、你知道我在那里吗的游戏;也可以用于电视节目和群众文艺体育娱乐活动的争抢竞赛节目;也可以用于“野战”对抗活动;也可以用于搜寻训练;也可以用于拼图娱乐活动;也可以指挥在未知区域的探险活动;也可以协调驴友的户外活动;可以作为企业文化体育活动来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性;可用于领袖人物、****、未来领袖的指挥官培训、为企业家、导演提供施展呼风唤雨点豆成军权力的空间;通过商业出售来满足客户的表演欲望、指挥欲望、权力欲望;组织新形式的寻宝游戏来满足人们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用于学生的艺术创作;用于培养空间意识和空间思维能力;可以用于机场、港口装卸、大型企业的指挥和协调救援活动;响应邓小平同志关于“学习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最高指示,用于幼儿园的嬉戏。

这种车辆,在运载导弹奔赴发射场地的过程之中,用导弹内的惯性仪表系统控制指挥运载导弹车辆的行驶过程,

不断地取得行驶地理坐标信息,在到达发射场地以后,

无需停车,就在运载导弹车辆的驾驶室内的立体现实AR、VR设备中,

显示出虚拟的发射场坪的定位线、场地基线、定位标志、环境立体信息、

以及这些诸信息与运载导弹车辆相互的地理坐标、方位、海拔高度、车辆姿态等等相关图像,

无需使用卫星定位系统、免除全站仪、经纬仪。

更加别提要一群士兵拉绳子、在地下划线、打木桩、定位钢钉、钉入定位无线电标签,

那些个依赖人工操作的工作统统都淘汰了。

所以,不但可以停下车辆人员不下车就立即发射,还可以在车辆行驶之中发射战略导弹。

千里跋涉的各种发射保障车辆直接就准确地停在预定位置上,接通气体、液体脐管快速接头、电缆,

灌注和测试以及设置注入指令数据以后,分离快速接头,就立即发射。

就是通过这些被运载导弹中的惯性仪表,

引导、指挥、控制了运载导弹车队的整齐、严谨、划一、同步,

现在啊,用卫星导航、依赖驾驶员目视观察、用摄像和图形识别掌控队形的全局都已经落伍了,

在高精度精密机械加工基础上,俺们又回归传统,

采用的是导弹内部的惯性导航系统,是完全对外界封闭的制导控制系统耶。

这是可以在漆黑的环境之中、与外界例如天上卫星通信被完全电磁波屏蔽的隧道里面自动避开碰撞的导航系统啊。

特别高感度的惯性仪表,对于附近车辆所产生的极其微小重力干扰有反应,

这种效应,早就已经用于核潜艇不用声纳而探测水下大陆架与潜艇的相对位置,进行导航、避开碰撞。

这可就不只是各个车辆的行驶速度一致,

更重要的是在单位时间内,累计行驶的里程相近,

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

要保证车辆编队的队形,也就是编组行驶的空间轨迹曲线族近乎一致。

接受检Y的车辆上面都有完善的惯性仪表导航系统,

无需驾驶员用余光、不断地左右前后改变视线来目测车辆之间的相对距离,

就能够保证各车辆相对于道路参展物体的相对位置,

保证车速符合要求,

而完全按照惯性导航仪表的指示来驾驶车辆,

用现代的工程技术手段来保证驾驶员的仪态端庄、庄重、严肃、肃穆、庄严、严谨、专注、大方、忠于职守、全神贯注、一丝不苟、严肃认真。

对于运载导弹的接受检Y的车辆,

车辆搭载的导弹上每个舱段都至少有一个完善的惯性测量仪表系统,

用导弹内部的计算机,

只是增加一套计算机程序,从导弹上面拉一对数据总线输出到运载车辆行驶控制系统,

就能够掌控车辆的编组行驶的队形严谨、整齐划一,间距严密平均。

特别是战略导弹中的惯性仪表系统,

与高精度的大地测量级别的惯性仪表系统是同一个精度数量级别,

时间漂移小,感量超级灵敏,

所以,测控精度非常的高啊。

几十年前,就有企业制造过完全用惯性仪表自动驾驶的汽车,

可以完全与外界进行无线电屏蔽,而不影响导航性能。

惯性仪表导航的特点是起始要车辆静止,对于惯性系统进行校正,

类似与导弹发射前的陀螺起旋和框架锁定操作,

在这里,还要对于各辆车辆的初始位置进行调整。

然后,在短时间内,也就是在接受检Y的过程之中,

惯性仪表的漂移增加不多,这是与时间延长成平方率累计的角度误差。

飞行器惯性制导与车辆惯性导航的惯性仪表的硬件部分,

都是可互换,

可替代、兼容、通用、互换、一致、相同、类似、雷同、同质、一样的。

通过实况转播、直播车辆惯性制导仪器的测量数据,

就是在真实地展示国家的战略武器威慑力量,

就是向全世界宣告,俺们的战略导弹飞行到万里之外,

命中目标的精度。

步兵方阵可穿戴式惯性仪表指挥控制步兵方阵的整齐程度,

就是在展示小口径智能精确制导武器的准确性。

俺们还在现场,另外备份了许多套靶场自动跟踪定位装置,

用激光自动跟踪锁定瞄准车辆的定位靶标图像中心,

对于车辆的空间运动信息进行测定,

多光谱摄像经纬仪、微波雷达、激光雷达、太赫兹雷达协同跟踪,空间运动目标跟踪信息共享,

相互联网,一个跟丢了目标,在其他跟踪正常设备的引导之下,

自动主动地重新咬住目标(现有的、已经广泛采用的方式),

来实时指挥控制队形的严密。

现在都采用可穿戴的虚拟现实的设备进行趣味性、娱乐性的军事训练,

如果眼神不佳,

可以背负主动触感的点阵面,

无需眼睛观察,

通过皮肤的感觉,

来接受指令啊,

连队形的整体分布,都能够感觉到喔。

很想问一下,现在军训洗澡是怎么洗的啊~

就是:

佩戴虚拟现实的VR眼镜,

教官用水龙头移动浇灌,

你们在漆黑的夜晚,

在可穿戴设备的指引之下,

追随着水柱而奔跑啊。

原文: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1程序员表白代码_专用_三行等8种表白代码

2类似于 Trojan 五分钟 Hack 一部 Android 手机,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

3Microsoft 和 GitHub 的结合体。众所周知,GitHub 已被微软收购,在收购消息爆出的同时,就出现了很多恶搞的笑话和。但是今天分享的这个就不一样,很有意思。

MicroHub 是一个微软主题风格的 Chrome 插件,让你的 GitHub 界面变成微软的经典风格。

(github上有很多好玩的程序,好用的资源教程等等,可以多去浏览学习)

4PullToRefreshjs

upload-labs 是一个帮你总结所有类型的上传漏洞的靶场。它是一个用 PHP 语言编写的,专门收集渗透测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上传漏洞的靶场。旨在帮助大家对上传漏洞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目前一共 19 关,每一关都包含着不同的上传方式。

他们群策群力,

将虚拟技术成功地应用在军事训练之中,

传统的观念为:军训是培养群体意识,自律意识,令行禁止的意识还有锻炼人的意志力。这些都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所缺失的。

俺们这噶达是集体佩戴VR眼镜、AR眼镜进行队形变换训练,

散兵游勇、草台班子、街边游荡的小混混、街边徘徊的散兵游勇、残兵败将,第一次训练就比长期专业训练的正规军还要整齐强悍!!!!!!!

无需集中起来合练,第一次走台就整齐划一,要动态变化就立即快速组合成为各种连续变化的动画图形和复杂的字形,

耍些嗨的,比如:

首长和嘉宾每发出一条指令,

立即就语音自动识别,即刻就变换出对应的人体字幕,

这可就是团体操的最新创造成果,

这就是生动的、具有吸引力的、引人入胜的国防军事科技教育,

科学普及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

当教官随机下达了一条口号,一句命令,

队伍就立即组合排列成为对应的人体字幕!!!

终身难忘的国防军事科技教育啊!!!!!!!!

太精彩了,太动人了,太震撼了!!

从小就培养出我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严肃的历史责任心,

锻炼出我们强壮的体魄,使我们朴实、健康、明朗、具有远大的理想、树立起执著的事业心,

教官开发研制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国防军事游戏,

将虚拟现实科学技术应用于军训科目,

激发出你们忘我地激情投入军训的无比热情,

焕发出你们势不可挡的青春活力,

吸引你乐此不彼,玩上了瘾,乐此不疲、乐而忘返、专心致志、沉迷不醒、不可自拔,迷恋之中,

诱惑那些怕苦怕累、没有坚强意志的同学,逐步培养起他们坚强的斗志和意志,

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行走习惯的同学、旁观者、观众、师生、亲属、家属和市民均可随时踊跃加入,插入、穿插、参加,

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不同服装的各国游客可以即兴参与,立即融入虚拟现实团体操之中,

随时退出,在指挥员的和图案风格自动生成计算机的整体调度之下,

在参演人员、接受检阅学生、投入军训的战士积极的协调配合之下,

整体队形不受影响,继续处于预定的、连续的图形变化之中。

任意编排、随意组合、随时变换相互的位置,随机挑选周围的伴侣、

却不影响动态的、连续变化之中的图形整体变化效果。

激发了师生和家长的爱国主义热诚、增强了忠诚于祖国的凝聚力。

2016年全国高考,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目与虚拟现实有关,就此,结合中小学的列队训练、团体操文艺体育表演、阅兵式、广场舞蹈,来讨论一番。

我希望能够在2019年的天安门广场的yue兵式和文艺表演上实现我在20多年前的原创设计。

这些活动的要求都十分类似,群体进行编组、集群运动,要能够实时、连续不断地,无接触地测量出场地内每一个人在实际场地中每一个瞬间的空间位置和精确的运动轨迹。将测量所得到数据,以自动编辑处理后的二次图像形式,以立即反馈的形式,将实测动态图像转发给场地内每个队员的可穿戴设备之中。测量和控制系统的另外一项任务,是根据预先对于团队整体运动的规定参数进行计算,例如,学生的一个队列规定在什么绝对时间到达校长的主席台的东侧规定的地理标志,然后学生的这个队列在规定的什么绝对时间离开主席台西侧的某个地理标志。这样,就推算出一个反映行进速度的连续的、动画的、虚拟的场景,这个动画场景内的每一帧图像就包括了每一个学生理想的地理位置。这个场景也立即转发给队列中的每一位学生。

队列中的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可穿戴设备中,可以同时观察到叠加在一起的两幅图像,这两幅图像以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别。队列中的每一位学生就立即知道自己应当如何修正自己的移动中的位置,就包括了下一步的行走方向偏差变化、步态的调整、步行速度的改变。

所以,这个系统就建立起了队列中每一位学生之间的彼此之间的配合和默契。

对于集体的舞蹈表演和体育运动,还有形体上的细节要求,就要有身体运动姿态的测量系统和理想的身体姿态的指挥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实时指挥团体操表演,实现群体图形的流动、绽放、聚集、扩散、变形、扭曲、缩小、放大等等表演效果。

这都是传统的、沿袭的、古老的、代代相传的训练方法所完全不能够实现的。过去的训练方法,构筑普通的图形变化,都要夏练三伏酷暑、冬练数九寒冬,进行长期的专业训练、演练,反复的彩排预演,占用学生宝贵的青春时光。而且,这些图形变换的训练没有任何“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仅仅是专属于一场不再重复的汇报表演。

而这种方法最突出的创新意义在于,可以是贵宾、支付赞助费用的客户,即兴说的一句诗词、赋词一首、乐队的即兴演奏、领舞表演舞者的情绪和舞姿的即兴变化、朗诵的抑扬顿挫,就立即生成搭配的指挥图形,并且立即在广阔的场地上立即实现。

对于宾客和东道主之间的即兴对话、对于演员之间的舌战,对于长篇累牍的爱的宣言誓词,就采用连续变化队形的方式来演绎。

无人驾驶飞机在空中的集群编组表演,也可以采用相同的系统。

这就是表演艺术的革命的里程碑。这些效果,在网络上已经公开的“制导烟花”、“制导焰火”中(皆为本人的拙作),已经有更详细的说明。

本文的作者,在1980年就提出了音乐指挥仪的设计,日本是在1995年才实施的。本文的作者,在改革开放前就开展了“力反馈键盘”的工作,以上的内容,都是密切相关的。

队形的整齐是相对的,队形的不整齐是绝对的。

在当今的时代,操练、广场舞也将要用上AR、VR、MR眼镜和头盔,这可就是黑科技哟。

公众都见过无人机远程控制的屏幕中和航天发射控制大厅的屏幕中,显示了许多的运动轨迹参数。而对于以上的群体表演,对于每一个表演者,都有自己独立的一组运动轨迹参数,另外有他与整体运动相关的一组运动参数,可见这个系统可不是“小儿科”耶。

运动轨迹要用繁多的数据来表示,除了当前瞬间的绝对地理坐标,还要有以前的坐标参数,相互联系起来,这才能表示“运动轨迹”。所以,“运动轨迹”就包含了运动方位、移动速度。

对于这类露天的、大面积的场所,就不可能在地面铺设传感器来检测演员的运动轨迹;超声波在空气中的衰减快,传播距离短;微波雷达分辨率在这里偏低,精度高的太赫兹雷达正在发展之中,目前满足不了大尺度现场探测的要求;无线电标签、差分GPS、射频测距系统都不实用;激光雷达扫描速度低;便携式、加速度感度灵敏(高精度)、低漂移的惯性仪表系统尚未国产化;卫星摄取的图像受到分辨率、传输延迟、数据分析整理时间漫长的限制;用无人驾驶飞机在空中拍摄,首先要求对于无人驾驶飞机的运动轨迹进行精确测量,然后是对于无人驾驶飞机搭载的摄像头空间姿态进行测量,整个数据处理的过程十分庞大。当然啰,如果数学功底好的话,从图像两侧固定物体标志,可以直接推算出整个受到检阅队伍方阵和车队的全部目标的绝对地理坐标;只有可见光摄像头适合、管用、使用、实用。

当然啰,在降雨、下雪、雾霾的环境之下,可见光拍摄系统的能力也急剧下降。

在敌我对抗的军事领域,战场空间目标的采集就更加困难了。

人们都期望,在敌对的、要求隐蔽的战场上,高速地,实时完成战场地形、敌我位置、双方军事布局等等战场环境的测量,有效地快速勘测地形,与其他的现场态势测量系统,快速地在战场展开,为作战部队,提供战术支援、单兵指挥支持。主动提前与敌方作战的决策时间,缩短对手的被动决策时间。

这个系统的一个新功能,是表演者能够从可穿戴显示设备上,立即看到整体的表演效果,欣赏自己的艺术成就。当然,为了提高表演的水平,通常是选择显示其个人所在的局部图景场面。

这套设备,也可以用以指挥球赛中间休息的时候穿插的“啦啦队”助兴表演;也可以协调“快闪”展示;也可以调度在学生宿舍下面的求爱、表白、求婚等等造势活动,点蜡烛、燃放烟花必定遭致物业、保安的毁灭性进攻,要猝不及防地、突发地、迅雷不及掩耳、闪电般地、瞬间展示声势浩大的阵容才有终身难忘的震撼力;也可以帮助公共场合的商业推销演出,邀请观众参与互动,激情体验;也可以临时从街头拉人来拼凑草台班子汇演舞台剧(招之则来,挥之则去、呼之则去),其效果可以叫板传统方式长期训练出来的专业表演队伍;也可以用于励志团体活动;也可以用来培训员工的凝聚力;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和协调合作性;也可以进行科学普及和国防军事教育;也可以用于刚入学学生的学生的军训(自娱自乐、自行组织、不聘请教官,避免教官与受训学生之间发生恋情);也可以用于情人之间的调情寻欢作乐;可以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捉迷藏游戏;可以用于猜猜看、你知道我在那里吗的游戏;也可以用于电视节目和群众文艺体育娱乐活动的争抢竞赛节目;也可以用于“野战”对抗活动;也可以用于搜寻训练;也可以用于拼图娱乐活动;也可以指挥在未知区域的探险活动;也可以协调驴友的户外活动;可以作为企业文化体育活动来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性;可用于领袖人物、****、未来领袖的指挥官培训、为企业家、导演提供施展呼风唤雨点豆成军权力的空间;通过商业出售来满足客户的表演欲望、指挥欲望、权力欲望;组织新形式的寻宝游戏来满足人们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用于学生的艺术创作;用于培养空间意识和空间思维能力;可以用于机场、港口装卸、大型企业的指挥和协调救援活动;响应邓小平同志关于“学习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最高指示,用于幼儿园的嬉戏。

这种车辆,在运载导弹奔赴发射场地的过程之中,用导弹内的惯性仪表系统控制指挥运载导弹车辆的行驶过程,

不断地取得行驶地理坐标信息,在到达发射场地以后,

无需停车,就在运载导弹车辆的驾驶室内的立体现实AR、VR设备中,

显示出虚拟的发射场坪的定位线、场地基线、定位标志、环境立体信息、

以及这些诸信息与运载导弹车辆相互的地理坐标、方位、海拔高度、车辆姿态等等相关图像,

无需使用卫星定位系统、免除全站仪、经纬仪。

更加别提要一群士兵拉绳子、在地下划线、打木桩、定位钢钉、钉入定位无线电标签,

那些个依赖人工操作的工作统统都淘汰了。

所以,不但可以停下车辆人员不下车就立即发射,还可以在车辆行驶之中发射战略导弹。

千里跋涉的各种发射保障车辆直接就准确地停在预定位置上,接通气体、液体脐管快速接头、电缆,

灌注和测试以及设置注入指令数据以后,分离快速接头,就立即发射。

就是通过这些被运载导弹中的惯性仪表,

引导、指挥、控制了运载导弹车队的整齐、严谨、划一、同步,

现在啊,用卫星导航、依赖驾驶员目视观察、用摄像和图形识别掌控队形的全局都已经落伍了,

在高精度精密机械加工基础上,俺们又回归传统,

采用的是导弹内部的惯性导航系统,是完全对外界封闭的制导控制系统耶。

这是可以在漆黑的环境之中、与外界例如天上卫星通信被完全电磁波屏蔽的隧道里面自动避开碰撞的导航系统啊。

特别高感度的惯性仪表,对于附近车辆所产生的极其微小重力干扰有反应,

这种效应,早就已经用于核潜艇不用声纳而探测水下大陆架与潜艇的相对位置,进行导航、避开碰撞。

这可就不只是各个车辆的行驶速度一致,

更重要的是在单位时间内,累计行驶的里程相近,

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

要保证车辆编队的队形,也就是编组行驶的空间轨迹曲线族近乎一致。

接受检Y的车辆上面都有完善的惯性仪表导航系统,

无需驾驶员用余光、不断地左右前后改变视线来目测车辆之间的相对距离,

就能够保证各车辆相对于道路参展物体的相对位置,

保证车速符合要求,

而完全按照惯性导航仪表的指示来驾驶车辆,

用现代的工程技术手段来保证驾驶员的仪态端庄、庄重、严肃、肃穆、庄严、严谨、专注、大方、忠于职守、全神贯注、一丝不苟、严肃认真。

对于运载导弹的接受检Y的车辆,

车辆搭载的导弹上每个舱段都至少有一个完善的惯性测量仪表系统,

用导弹内部的计算机,

只是增加一套计算机程序,从导弹上面拉一对数据总线输出到运载车辆行驶控制系统,

就能够掌控车辆的编组行驶的队形严谨、整齐划一,间距严密平均。

特别是战略导弹中的惯性仪表系统,

与高精度的大地测量级别的惯性仪表系统是同一个精度数量级别,

时间漂移小,感量超级灵敏,

所以,测控精度非常的高啊。

几十年前,就有企业制造过完全用惯性仪表自动驾驶的汽车,

可以完全与外界进行无线电屏蔽,而不影响导航性能。

惯性仪表导航的特点是起始要车辆静止,对于惯性系统进行校正,

类似与导弹发射前的陀螺起旋和框架锁定操作,

在这里,还要对于各辆车辆的初始位置进行调整。

然后,在短时间内,也就是在接受检Y的过程之中,

惯性仪表的漂移增加不多,这是与时间延长成平方率累计的角度误差。

飞行器惯性制导与车辆惯性导航的惯性仪表的硬件部分,

都是可互换,

可替代、兼容、通用、互换、一致、相同、类似、雷同、同质、一样的。

通过实况转播、直播车辆惯性制导仪器的测量数据,

就是在真实地展示国家的战略武器威慑力量,

就是向全世界宣告,俺们的战略导弹飞行到万里之外,

命中目标的精度。

步兵方阵可穿戴式惯性仪表指挥控制步兵方阵的整齐程度,

就是在展示小口径智能精确制导武器的准确性。

俺们还在现场,另外备份了许多套靶场自动跟踪定位装置,

用激光自动跟踪锁定瞄准车辆的定位靶标图像中心,

对于车辆的空间运动信息进行测定,

多光谱摄像经纬仪、微波雷达、激光雷达、太赫兹雷达协同跟踪,空间运动目标跟踪信息共享,

相互联网,一个跟丢了目标,在其他跟踪正常设备的引导之下,

自动主动地重新咬住目标(现有的、已经广泛采用的方式),

来实时指挥控制队形的严密。

坦克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它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于与敌方

一种集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为一体的新式武器。于是,英国于1915年开始研制坦克,第二年就投入生产,并参与了1916年9月15日的对德作战。这种称为游民I型的坦克靠履带行走,能驰骋疆场,越障跨壕,不怕枪弹,无所阻挡,很快就突破德军防线,从此开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从那时起到现在,世界上已经建造了十几万辆坦克,成为各国陆军、海军陆战队和

空降兵的主战武器。

过去,人们习惯上按照坦克的重量将坦克分为重、中、轻三类,最重的坦克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建造的鼠式坦克。它比现代坦克重三、四倍,达188吨,车长9米,高3.66米,宽3.67米,正面装甲厚达200毫米,能爬30度斜坡,跨越4.5米壕沟,攀登072米的垂直障碍,并能涉2米深的水,有8名乘员。坦克上装有150毫米火炮和两挺机枪。轻型坦克只有10-20吨,多为水陆两用坦克,装有85毫米口径的火炮,主要是用于空降或陆战队使用。60年代以后,由于二战时期的坦克逐步退役,新建坦克的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所以习惯上把在战场

上执行主要作战任务的坦克统称为主战坦克。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是助年代以后研制的俄国的T—80、美国的MIAI、德国的豹11、英国的挑战者、以色列的梅卡瓦和日本的细式等。这些坦克的战斗全重一般为40-60吨,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时,最大速度72公里每小时,载有3-4名乘员。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05-125毫米口径火炮,直射距离一般在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钟6-9发,弹药基数为39-60发。

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是现代坦克战斗力的三大要素。火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坦克的观瞄系统、火炮威力和弹药的威力。现代坦克一般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红外、微光、夜视、热成像等设备对目标进行观察、瞄准和射击。坦克炮可以发射穿甲、破甲、碎甲和榴弹等多种类型的炮弹,还可发射炮射导弹。不同类型的穿甲弹对目标的破坏程度有所不同,一般在2000米距离上能够穿透400毫米厚的装甲,在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660毫米厚的装甲,破甲厚度可达700毫米。除具有较大的破坏威力外,坦克炮的命中精度也很高,2000米原地对固定目标射击可达80%,1500米行进间对活动目标射击能达到60%以上。如果再配合使用激光半生动制导炮弹,命中精度还会大大提高。不难看出,坦克炮的命中精度和导弹相差不大,且穿甲、破甲和碎甲威力大大优于导弹,所以各国主战坦克仍以火炮为主要攻击武器。

组成

坦克由坦克武器系统、坦克推进系统、坦克防护系统、坦克通信设备、坦克电气设备及其它特种设备和装置组成。

总体结构

现代坦克大多是传统车体与单个旋转炮塔的组合体。按主要部件的安装部位,通常划分为操纵、战斗、动力-传动和行动4个部分。

操纵部分(驾驶室)通常位于坦克前部,内有操纵机构、检测仪表、驾驶椅等;战斗部分(战斗室)位于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车内空间,内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统、通信设备、三防装置、灭火抑爆装置和乘员座椅,炮塔上装有高射机枪、抛射式烟幕装置等;动力传动部分(动力室)通常位于坦克后部,内有发动机及其辅助系统、传动装置及其控制机构、进排气百叶窗等;行动部分位于车体两侧翼板下方,有履带推进装置和悬挂装置等。

在总体布置上,大多数坦克是是驾驶室在前,战斗室居中,动力-传动室在车体后部且发动机纵置。有的坦克将发动机横置,有的坦克将动力-传动装置布置在车体前部。

坦克乘员多为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装弹、驾驶等任务。有些坦克采用了坦克炮自动装弹机,这样就不需要装填手,通常为3名乘员。

武器系统 主武器多采用120毫米或125毫米口径的高压滑膛炮。炮弹基数一般为40~50发,主要弹种有尾翼稳定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弹。脱壳穿甲弹采用高密度的钨合金或贫铀合金弹芯,初速达1650~1800米/秒,在通常的射击距离内,可击穿500余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多用途弹对钢质装甲的破甲深度可达600毫米左右,而且兼备杀伤爆破弹功能。各种炮弹多采用带钢底托的半可燃药筒。有的坦克炮有自动装弹机,有的坦克炮可发射反坦克导弹(也称炮射导弹)。

辅助武器多采用762毫米并列机枪、127毫米或762毫米高射机枪,有的装有榴弹发射器。

现代坦克普遍装备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火控系统,包括数字式火控计算机及各种传感器、炮长和车长瞄准镜、激光测距仪、微光夜视仪或热像仪、火炮双向稳定器和瞄准线稳定装置、车长和炮长控制装置等。火控计算机用微处理机作中心处理装置;测距仪多用掺钕钇铝石榴石或钕玻璃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传感器可自动输入多种信息,供计算火炮瞄准角和方位提前角;炮长主瞄准镜多为可昼夜测距、瞄准的组合体装置,并配有瞄准线稳定装置,车长主瞄准镜一般为周视潜望式。

现代新型主战坦克,火炮俯仰范围-6°~+20°,火炮和炮塔为电液或全电式驱动,炮塔最大回转速度0393~0995弧度/秒,射击反应时间6~12秒,首发命中率65%~90%。

推进系统

多采用废气涡轮增压、中冷、多种燃料发动机,有的采用了电子控制技术,M1和T-80坦克安装了燃气轮机。发动机功率多为883~1103千瓦,转速2300~2600转/分,单位体积功率达543~794千瓦/米,燃油消耗率231~271克/千瓦小时。

传动装置多采用电液操纵、静液转向的双功率流动液行星式,将动液变矩器、行星变速箱、静液或动静液转向机构、减速制动器等部件综合成一体,功率密度有的高达811千瓦/米。T-72、T-80坦克传动装置,采用了两个与侧传动器相组合的机械行星式变速箱。

坦克行动装置多采用带液压减震器的扭杆式悬挂装置,有托带轮的小直径负重轮式和销耳挂胶的橡胶金属履带式履带推进装置。90式和“挑战者”等坦克采用了液气式或液气-扭杆混合式悬挂装置。

坦克单位功率多为20千瓦/吨左右,最大速度55~72千米/时,越野速度30~55千米/时,最大行程300~650千米。

坦克通行能力:最大爬坡度约30°越壕宽27~315米,过垂直墙高09~12米,涉水深1~14米。多数坦克装有导航装置和随车携带有可拆卸的潜渡装置。

防护系统

车体和炮塔前部多采用金属与非金属复合装甲,车体两侧挂装屏蔽装甲,有的坦克在钢装甲表面挂装了反应装甲,有效地提高了抗弹能力,特别是防破甲弹穿透能力。坦克正面通常可防御垂直穿甲能力为500~600毫米的反坦克弹丸攻击。

为扑灭车内火灾和防止破甲弹穿透装甲后引起车内油气混合气爆炸,车内多装有自动灭火抑爆装置。为减轻核、化学、生物武器的杀伤破坏,车内安装有三防装置,有的在乘员室的装甲内表面附设有削减中子流贯穿的防护衬层。此外,还配有烟幕装置及其它伪装器材和光电对抗设备,并采取进一步降低车高,合理布置油料和弹药,设置隔舱等措施,使坦克的综合防护能力显著提高。

通信设备

一般装有一部短波或超短波调频电台和一套坦克车内通话器,车外有用于步坦联络的通话盒,指挥坦克通常装备两部电台。现代坦克电台多采用集成电路,带有保密机、抗干扰装置和微处理机控制器,最大通信距离可达25~35千米。

电气设备

电源采用低压直流供电体制,多装有一台功率为10~20千瓦的硅整流交流发电机和4~10块容量达300~600安培小时的蓄电池,T-72坦克采用了直流的起动-发电两用电机。坦克各控制系统引入了大量电气、电子部件,有的用电装置采用了自动程序控制,并开始形成一个信息传输、功率控制、数据处理和故障自检的多路传输的统一控制体系。

分类

20世纪60年代以前,坦克多按战斗全重和火炮口径分为轻、中、重型。通常轻型坦克重10~20吨,火炮口径不超过85毫米,主要用于侦察、警戒,也可用于特定条件下作战。中型坦克重20~4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05毫米,用于遂行装甲兵的主要作战任务。重型坦克重40~6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22 毫米,主要用于支援中型坦克战斗。英国曾一度将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步兵坦克装甲较厚,机动性能较差,用于伴随步兵作战。巡洋坦克装甲较薄,机动性能较强,用于机动作战。

60年代以来,多数国家将坦克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现在,主战坦克已经取代了传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是现代装甲兵的主要战斗兵器,用于完成多种作战任务。特种坦克是装有特殊设备、担负专门任务的坦克,如侦察坦克、空降坦克、水陆坦克、喷火坦克等,多为轻型坦克。

简史

乘车战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早在夏代就有了从狩猎用的田车演变而来的马拉战车。但坦克的诞生,则是近代战争的要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问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为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机动、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1915年,英国政府采纳了ED斯文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试制了坦克的样车。1916年生产了Ⅰ型坦克(图2),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5挺机枪。1916年9月15日,有49辆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当时为了保密,英国将这种新式武器说成是为前线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结果这一名称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这个单词的音译。

一战期间,英、法和德国共制造了近万辆坦克,主要有:英Ⅳ型、A型,法“圣沙蒙”、“雷诺”FT-17(图3),德A7Ⅴ坦克等。其中,法国的“雷诺”FT-17坦克数量最多(3000多辆),性能较好,装有单个旋转炮塔和弹性悬挂装置,战后曾为其它国家所仿效。

这些早期坦克,结构形式多样,有固定的顶置炮塔或侧置炮座,也有旋转式炮塔或无炮塔结构,装有37~75毫米口径的短身管、低初速火炮和数挺机枪,或仅装机枪。坦克转向,有的靠离合器和制动器系统,有的靠与两条履带分别联动的辅助变速箱或电动机,有的由两套发动机变速箱组分别驱动两条履带,靠变换两履带速比转向。坦克战斗全重7~28吨,单位功率26~48千瓦/吨,最大行程35~64千米,装甲厚度5~30毫米。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生产设备简陋,坦克性能较低,其火力主要用于歼灭有生力量,装甲只能防御枪弹和炮弹破片,没有无线电通信设备和光学观察瞄准仪器,行驶颠簸、速度缓慢,机械故障频繁,乘员工作条件恶劣。早期的坦克只能用于引导步兵完成战术突破,不能向纵深扩张战果。但坦克的问世,开始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期,对军队作战行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坦克战术与技术发展思想的探索和实验时期,各国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轻型、超轻型坦克曾盛行一时,在结构上还出现了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胎-履带式轻型坦克、水陆两用超轻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这一时期的坦克主要有:英“马蒂尔达”步兵坦克和“十字军”巡洋坦克,法“雷诺”R-35轻型、“索玛”S-35中型坦克,苏Т-26轻型、Т-28中型坦克,德PzKpfwⅡ轻型、Ⅳ中型坦克等。

这些坦克与早期的坦克相比,战术技术性能有了明显提高。战斗全重9~28吨,单位功率51~132千瓦/吨,最大速度20~43千米/时,最大装甲厚度25~90毫米。火炮口径多为37~47毫米,炮弹初速610~850米/秒,发射穿甲弹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钢装甲;有的坦克为增强支援火力,安装了75或76毫米口径的短身管榴弹炮,直至发展将小口径加农炮、中口径榴弹炮和数挺机枪集于一车的多武器、多炮塔坦克;开始采用望远式和潜望式光学观察瞄准仪器、炮塔电力或液力驱动装置和坦克电台,出现了火炮高低向稳定器;推进系统多采用民用或航空用汽油机,固定轴式机械变速箱,转向离合器或简单差速器式转向机构和平衡式悬挂装置。反坦克炮出现后,一些国家为增强坦克的装甲防护,设计了倾斜布置的装甲,并按照各部位中弹的概率分配装甲厚度。

成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生产了约30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大战初期,法西斯德国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实施闪击战。大战中、后期,在苏德战场上曾多次出现有数千辆坦克参加的大会战;在北非战场、诺曼底战役以及远东战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参战。与坦克作战,已成为坦克的首要任务。

坦克与坦克、坦克与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对抗,促进了中型、重型坦克技术的迅速发展,坦克的结构形式趋于成熟,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全面提高。这一时期的坦克主要有:苏T-34中型(图4)、IS-2重型坦克,德PzKpfwⅤ“黑豹”式中型坦克、PzKpfwⅥ“虎”式重型坦克,美M4中型坦克,英 “邱吉尔”步兵坦克、“克伦威尔”巡洋坦克,日本97式中型坦克等。这些坦克普遍采用安装一门火炮的单个旋转炮塔。

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径分别为57~85和88~122毫米,炮弹初速781~935米/秒,主要弹种是尖头或钝头穿甲弹、榴弹,并出现了次口径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射距 500米的最大穿甲厚度约150毫米;装有与火炮并列的机枪,并多装有高射机枪和前机枪;普遍安装了昼用光学观察瞄准仪器和坦克电台、坦克车内通话器,有的坦克采用了火炮高低向稳定器;发动机多为257~515千瓦的汽油机,苏联采用了坦克专用高速柴油机;开始采用双功率流传动装置和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为提高车体和炮塔的抗弹能力,改进了外形,增大了装甲倾角(装甲板与垂直面夹角),炮塔和车体分别采取装甲钢整体铸造和轧制装甲钢板焊接结构,车首上装甲厚度多为45~100毫米,有的达152毫米,炮塔的最厚部位达185毫米;车内有手提式灭火器,车外装有抛射式烟幕装置或烟幕筒。坦克战斗全重 27~55吨(德国后期的PzKpfwⅥ“虎”Ⅱ式重型坦克达694吨),单位功率64~15千瓦/吨,最大速度25~64千米/时,最大行程 100~300千米。

轻型坦克仅在战争的初期有所发展,主要作为应急装备和在特种战斗条件下使用。

战争后半期,苏、德双方都利用坦克底盘生产了大量的自行火炮(实质上是无旋转炮塔的坦克),与相同底盘的坦克比较,火炮威力大,外形低矮,结构较简单,适于大量生产,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机动受限制,仅用于伴随坦克作战,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经受了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战斗考验,成为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

战后发展

战后至50年代,苏、美、英、法等国借鉴大战使用坦克的经验,设计制造了新一代坦克,主要有:苏Т-54中型、Т-55中型坦克、Т-10重型坦克和PT -76水陆坦克,美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和M41轻型坦克;英“百人队长”中型坦克和“征服者”重型坦克,法AMX-13轻型坦克等。

这一时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战斗全重36~65吨,火炮口径分别为90~105和120~122毫米,车首上装甲厚度76~127毫米,倾角55~60 度,铸造炮塔多呈半球形,前部装甲厚度110~200毫米,发动机功率382~596千瓦,单位功率为9~13千瓦/吨,最大速度34~50千米/时,最大行程100~500千米。有的坦克配备了旋转稳定式超速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开始采用火炮双向稳定器、红外夜视仪、合像式或体视式光学测距仪、机械模拟式弹道计算机、三防装置、自动灭火装置和潜渡装置。

轻型坦克重14~235吨,乘员3~4人,火炮口径为75或76毫米,炮塔装甲最大厚度20~40毫米,发动机功率176~368千瓦,单位功率126~16千瓦/吨,最大速度44~65千米/时,最大行程260~350千米。 PT-76坦克在水上使用喷水式推进装置,最大航行速度为102千米/时。AMX-13坦克采用了结构新颖的“摇摆式”炮塔,首次安装了坦克炮自动装弹机,炮塔上加装有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可发射4枚反坦克导弹。

现代坦克

60年代出现的一批战斗坦克,火力和综合防护能力达到或超过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克服了重型坦克机动性能差的弱点,从而停止了传统意义的重型坦克的发展,形成一种具有现代特征的战斗坦克,即主战坦克。主要有:美M60A1、苏T-62、英“酋长”、法AMX-30、联邦德国“豹”Ⅰ、瑞典Strv103B(简称“S”)坦克(图5)等。

这些主战坦克,战斗全重36~54吨,火炮口径105~120毫米,发动机功率427~610千瓦,单位功率 9~154千瓦/吨,最大速度48~65千米/时,最大行程300~600千米。主要技术特征是:普遍采用了脱壳穿甲弹、空心装药破甲弹和碎甲弹,火炮双向稳定器、光学测距仪、红外夜视夜瞄仪器,大功率柴油机或多种燃料发动机、双功率流传动装置、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三防装置和潜渡装置;降低了车高,改善了防弹外形;有的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T-62坦克开始采用滑膛炮,发射尾翼稳定炮弹;“酋长”坦克为了控制车高,驾驶员呈半仰卧状态操纵车辆;“S”坦克去掉了传统的旋转炮塔,火炮与车体刚性固定,并采用自动装弹机和自动抛壳机,以及柴油机与燃气轮机组合的动力装置和可以调节车高、车姿的液气式悬挂装置。

各国发展的主战坦克,都优先增强火力,但在处理机动和防护性能的关系上,反映了设计思想的差异。如法AMX-30坦克偏重于提高机动性能;英“酋长”坦克偏重于提高防护性能;而苏、美等国的坦克,则同时相应提高机动和防护性能。

这一时期新出现的轻型坦克主要是美M551式,装有口径为152毫米的短身管两用炮,可发射普通炮弹和“橡树棍”反坦克导弹,采用铝合金装甲车体,战斗全重16吨,能空投、空运和利用折叠式围帐浮渡。

现状

70年代以来,现代光学、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成就,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坦克的设计和制造,使坦克的总体性能有了显著提高,更加适应现代战争要求。主要的新型主战坦克有:苏T-72、T-80、德国“豹”Ⅱ、美M1A2,英“挑战者”2型,法AMX“勒克莱尔”,日本74式、90式和以色列“梅卡瓦”3型、韩国88式、巴西“奥索里奥”、意大利“公羊”、印度“阿琼”。这些坦克仍优先增强火力,同时较均衡地提高机动和防护性能。

70年代以来的主战坦克,其火力性能、机动性能、防护性能虽有显著提高,但重量和车宽已接近铁路运输和桥梁承载的允许极限,且受地形条件限制大,使之对工程、技术、后勤保障的依赖性增大。由于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结构日趋复杂,成本和保障费用也大幅度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坦克的战斗效能,降低成本,在研制中越来越重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设计,努力控制坦克重量,并提高整车的可靠性、有效性、维修性和耐久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局部战争大量使用坦克的战例和许多国家的军事演习表明,坦克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于50年代后期开始生产59式中型坦克),60年代初定型并投产了62式轻型坦克和63式水陆坦克,70年代以来研制和生产了69式、80式和88式主战坦克。88式坦克战斗全重 38吨,安装有口径为105毫米的线膛炮,火炮双向稳定器、火控计算机、激光测距和昼夜合一观瞄装置组成的新型火控系统,灭火抑爆装置,三防和潜渡装置及新型电台,采用了复合装甲和功率为537千瓦的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单位功率141千瓦/吨,最大速度55千米/时,最大行程500千米。

展望

坦克仍然是未来地面作战的重要突击兵器,许多国家正依据各自的作战思想,积极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发展21世纪初使用的新型主战坦克。坦克的总体结构可能有突破性的变化,出现如外置火炮式、无人炮塔式等布置形式。火炮口径有进一步增大趋势,火控系统将更加先进、完善;动力传动装置的功率密度将进一步提高;各种主动与被动防护技术、光电对抗技术以及战场信息自动管理技术,将逐步在坦克上推广应用。各国在研制中,十分重视减轻坦克重量,减小形体尺寸,控制费用增长。可以预料,新型主战坦克的摧毁力、生存力和适应性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833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31
下一篇2024-03-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