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心仪的女孩微信聊天是用语音好还是打字好?(女生你喜欢那种?)

和心仪的女孩微信聊天是用语音好还是打字好?(女生你喜欢那种?),第1张

都有好处,换着来,没空打字就语音,有空打字就打打字,文字传递的情感有时候比说话要有力,而且更可以触动内心。

促进感情与什么样的工具聊天是没多大关系的,主要是看自己是怎么去沟通的,你可以选择同时使用,哪个方便就使用哪种方式就好

还可以点击婚礼纪头像在知道首页查看更多的结婚相关知识~如果还有其他结婚相关问题也可以直接向我提问,我会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回答哦!

有些人表白,只敢在微信/QQ上表白,还只敢打字,不敢发语音,总怕会暴露出什么。

有些人上课,不爱上视频直播课,总觉得比线下课少了些什么。

在美国的高校,有些女生会穿着波卡(全蒙面式罩袍)上课,但在某些互动性的课堂上这样的着装会被禁止。

到底是少了些什么呢?

语言学家David Abercrombie曾指出: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

非语言交际是交际者运用自身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对方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语言交际之外的一切表现形式。如: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身势、微笑、没有表情的表情);空间利用(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穿着打扮;声音暗示(讲话的音量、沉默)……等等。它不像语言交际需要遵循严谨的语言结构,也不像语言交际使用特定的符号,不一定非要在说话时才能进行,也不一定是有意而为。

一个人独自工作时打哈欠,不能算非语言交际;而一群人工作时,某个人打哈欠,则可以算作是非语言交际——暗示工作太累了(当然,这可能是有意或无意)。

非语言传达的信息比我们想象得要多。我们巴拉巴拉说那么多,其实只占了信息的一部分,或者一小部分(有说法是语言信息占30%,非语言信息占70%;也有说35%和65%,还有说10%和90%)。

有人质疑,哪有70%,要真这么夸张,哪会有纯用打字交流的“网恋”这种事?

其实,在某些情况下,非语言信息还不止70%。

先不说恋爱,说说看病吧——为什么我们生了病一定要去找大夫当面诊断,而不在微信上用打字交流?

因为当面看病才可以讲“望闻问切”中的“望、闻、切”。很多病症,大夫一眼看过去,心中就有七八分数了。同样,“问”的过程其实也存在很大一部分非语言信息——病人说话是气若游丝呢,还是铿锵有力呢?喉咙是沙哑呢,还是清亮?

就算是微信打字,也存在很多非言语表达的信息——他好久没回,是不是生气啦?是不是跟别人聊天去啦?奇怪,他刚刚显示“对方正在输入”,忽而又没了,他是不是欲言又止?他是不是有事想瞒着我?分分钟脑补一出宫斗剧。

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有这样一句话:

他认为,原始社会的手势语比现代社会要多得多,那些原始人用手势语,并不是(或至少不完全是)为了弥补有声语言之不足。(我的话:这是一本有趣的哲学书籍,涉及一部分语言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一看哦)

其实,现代人用手势语,也不一定是为了弥补有声语言之不足,有时候反而是对有声语言的全盘否定。

当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相矛盾时,我们会依赖非语言信息。这就是为什么你的女朋友在对你说“滚”时,你不会真的“滚”,因为你能够看到她眼里流露出的爱意。

这就是非语言交际的一大功能:否定功能。

“嘴巴会说谎,身体却很诚实”。就像弗洛伊德说的,“虽然我们可能会用嘴唇来说谎,但秘密会在皮肤的每个毛孔慢慢泄露出来。”

为什么敢用打字表白却不敢面对面表白?因为当面对面时,眼神里流露出来一切紧张的举动都好像是“我爱你”的补充说明。

很多时候,信息流是由非语言交际控制的。比如上课上得差不多了,老师看了看表,我们就知道要下课了。老师一脸严肃看着我们,我们就知道马上要发成绩单了。

不管是点头还是点赞,我们都没有发生言语行为,因为点的那个“赞”已经替代了说的那个“赞”。(如果你明白了,默默地给这篇文章点个赞吧)

打出个“赞”字是语言交际,但把“赞”的字号加大加粗以表明更强烈的赞,就属于非语言交际的强调功能。

尽管非语言交际如此广泛地运用在我们生活中,但它的规则是一种文化层面的规则,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情况。

前面说的北美印第安人之间能够用非言语“交谈”半日之久,那是因为他们之间本就存在很多共通的文化习惯,换个中国人去跟他们这样“交谈”,恐怕很难。

我们中国人习惯用握手问候;日本人习惯用鞠躬;阿拉伯人习惯用脸贴脸……这其中,不乏有的中国人也不习惯握手,有的日本人也不习惯鞠躬等情况。科学研究表明,中国女性对同性之间的身体舒适距离远小于欧洲,但事实上也有很多中国女生非常讨厌手挽手走路。同民族之间非语言交际行为也不一定能相通。

这就是我们研究非语言交际的必要性之一: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提高交际效率(所谓“跨文化”不单单指跨国、跨民族)。

在真正的日常交流中,我们的非言语信息和语言信息时常是两者交融的,彼此依赖构成了我们全部的交流内容。它们究竟是如何互相影响、互相辅佐的?这其中有太多奥秘,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掘。

相关阅读

大脑中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区

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汉诗英译,谁译得“好”?

语言融合的成因

中西方谚语趣味小异同

查看更多,请点击主页菜单“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杂货文汇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572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30
下一篇2024-03-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