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谋杜断”说的是哪两个人?这两个人之间有什么关系?

“房谋杜断”说的是哪两个人?这两个人之间有什么关系?,第1张

历史上的房谋杜断指的是唐朝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两个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得力助手,因为房玄龄善于出计谋,但不能决断,而杜如晦擅长决断。因此李世民便以房谋杜断来比喻这两个人齐心协力,共同辅佐大唐江山。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个人具体有什么事迹。

房玄龄是太宗时期名臣,属于进士出身。李渊晋阳起兵之后,房玄龄投靠秦王李世民,是秦王府的重要谋臣。玄武门之变以后,房玄龄更是居功甚伟,成为了丞相,协助黄帝处理政事。房玄龄在当丞相期间,不分尊卑贵贱,任用贤人。房玄龄病重以后,李世民更是每日派人给他送去宫廷御膳,两个儿子也被册封了官职。之后,房玄龄与世长辞,享年70岁。可惜,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因为娶了高阳公主,两个人意图谋反,被双双处死。而整个房氏家族也受到牵连,房玄龄配享太庙的待遇也被取消。

杜如晦出生于西安,人生轨迹和房玄龄极为相似。杜如晦先后跟随李世民平定陇西薛举叛乱,后来又平定王世充和窦建德叛乱。为李世民出谋划策,是他的左膀右臂。玄武门之变以后,杜如晦更是成为首席功臣,官至丞相。公元前630年,杜如晦病逝,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行第三。

这两个人都是唐太宗时期的名臣,并且留下了不少君臣相处的佳话。相比较而言,房玄龄生前显贵,身后却被儿子拖累,可以说是没能善始善终。

 导语:杜如晦小时候聪慧有悟性,喜欢和人谈论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以下我为大家介绍杜如晦文言文翻译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杜如晦文言文翻译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内负大节,临机辄断。隋大业中,预吏部选,侍郎高孝基异之,曰: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因补滏阳尉,弃官去。

 高祖平京师,秦王引为府兵曹参军,寻徙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玄龄曰: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终守籓,无所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王惊曰:非公言,我几失之!因表留幕府。

 从征伐,常参帷幄机秘。方多事,裁处无留,僚属共才之,莫见所涯。王为皇太子,授左庶子,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食三千户,别食益州千三百户。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总监东宫兵,进位尚书右仆射。

 与玄龄共管朝政,引士贤者,下不肖,咸得职。监察御史陈师合上《拔士论》,谓一人不可总数职,阴剀讽如晦等。帝曰:玄龄如晦不以勋旧进,特其才可与治天下者,师合欲以此离间吾君臣邪?

 久之,以疾辞职,诏给常俸就第,医候之使道相属。会病力,诏皇太子就问,帝亲至其家,抚之梗塞。薨,年四十六,帝哭为恸,赠开府仪同三司。及葬,加司空,谥曰成。手诏虞世南勒文于碑,使言君臣痛悼意。

 方为相时,天下新定,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每议事帝所,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及如晦至,卒用玄龄策也。盖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当世语良相,必曰房、杜云。

 参考译文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年轻时英气勃发,性格豪爽,喜欢读书,自己风流倜傥,胸中怀大志,面对事情能果断。隋朝大业年间,参加吏部的选拔,吏部侍郎高孝基认为他有大才,对他说:你应当是栋梁之才,有大用,希望保持美好的德行。于是补授他担任滏阳县尉,杜如晦弃官离开。

 唐高祖平定京城,秦王推举杜如晦担任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外调陕州人总管府长史。当时秦王府属官大多外调,秦王担忧。房玄龄说:离开的人虽然多,但不值得可惜,但杜如晦是能够辅佐大王您的大才。大王如果终生守住自己的封地,杜如晦没有什么用处;但想要管理整个国家,放弃杜如晦就没有可以跟你一起建功立业的人。秦王大惊说:如果您不说。我差点失去了他!于是上表把杜如晦留在了幕府。

 杜如晦跟随秦王征战讨伐,经常参与谋划机密大事。当时正值事务多,如晦裁决处理事情没有保留,同僚属官一起认为他有大才,(他的才华)看不见边际。秦王封为皇太子,被授予授左庶子,升任兵部尚书,进封为蔡国公,食邑三千户,同时食邑益州千三百户。不久任检校侍中,加任吏部尚书,总监东宫兵,进位尚书右仆射。

 杜如晦与玄龄一起掌管朝政,推举贤能的士子,没才能的官员降职,让他们都得到恰当的职位。监察御史陈师合上《拔士论》,认为一人不可以执掌几个职位,暗中指责劝谏如晦等人。唐太宗说:玄龄、如晦不是凭借着以前的功勋提拔的,只是他们的才能可以跟我一起治理天下,师合想要用这来离间吾我们君臣的关系吗?

 很久以后,因为生病辞去了官职,唐太宗下诏像原来一样供给他俸禄并送到他的府邸,太宗派出的医生和看望他的使者在路途中一个接一个。恰逢他的病加重,太宗下诏书让皇太子亲自问候,太宗亲自来到他家中看望他,声音哽咽的抚慰他。死了,享年四十六,皇帝为他哭的非常悲伤,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到他落葬,追加为司空,谥曰成。亲自下诏书虞世南在墓碑上刻上碑文,让他表达自己对杜如晦沉痛悼念的意思。

 在杜如晦担任宰相时,国家刚刚安定,官府体系,规章制度,全都是他和房玄龄两人讨论决定的。每当在皇帝处讨论事务,房玄龄一定会说:不是杜如晦就没有人可以谋划这件事。等到杜如晦来到,最终还是用房玄龄的计策。因为杜如晦长于决断而房玄龄擅长谋划,两人非常了解,所以能同心协力,来辅佐皇上,当世之人说起良相,一定是称赞房杜 。王徽字昭文,京兆人(新唐书)阅读答案附翻译新唐书·光颜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唐休璟,京兆始平人也(新唐书) 阅读答案附翻译新唐书·狄仁杰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新唐书) 阅读答案附翻译新唐书·赵憬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高俭字士廉,渤海人(新唐书)阅读答案附翻译新唐书·李白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新唐书·刘禹锡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新唐书·韩偓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新唐书·李最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王及善,洺州邯郸人(新唐书)阅读答案附翻译窦群,字丹列,京兆金城人(新唐书) 阅读答案附翻译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新唐书)。

鄙人所知,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要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的道理大概是:

1,杀人灭口,消灭证人

首先,众所周知,李世民名声恶臭的玄武门政变,那个时间点上很多的人,为了绝对权力和个人未来富贵的舍身豪赌。血肉横飞之际。有着大量的人间悲惨事。所以这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李世民和他的幕僚们在起事前夜,也一定心虚胆战,精神压力极大的。故此当李世民要起事时,如果有人有临阵溃逃,扛不住压力,做事不周,临事难断的话就危险了。

故此,李世民在起事时,发现谋主不在,无法联系时,让自己的心腹悍将,拿着长剑去见房杜,就有了杀人灭口,毁灭人证的可能。毕竟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房杜扛不住压力,投效太子,或者向皇帝泄密的话,那么李世民当机立断的杀人灭口,就势在必行了!  

2,保护谋主,逼迫房杜

其次,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尤其是临阵之时,房,杜没有在第一时间达到指挥部,这是不能被理解的,甚至是值得怀疑的。故此李世民怀疑,房,杜临阵叛逃也是在情理中,故此派出尉迟恭拿着长剑去请房,杜。在鄙人看来也是带着除了有着保护的成分,还有着督战的成分。

毕竟,如果谋主们临阵,怂了,向普通大兵一样害怕了,那就需要强力人物进行督战的,这样就可以迫使谋主回到指挥所,让自己的政变继续下去。所以,综上,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在保护房杜之外,还是有这有着督战房杜,杀人灭口的意图的。只不过房杜和尉迟恭心照不宣罢了。

房玄龄,,别名房乔,字玄龄,汉族,唐代齐州临淄,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父房彦谦。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即位,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

贞观前,他协助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谋杜断。

房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军谋大事,而且于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全,不用草稿。高祖李渊也对房玄龄深加叹赏,对侍臣讲: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后来太子李建成斥逐秦王府宫属,房玄龄与杜如晦一并被驱斥于外任

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密召二人化装成道士入阁秘计,最终赞画计成。

在位期间,房玄龄受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显为宽松,律条也臻完备,奠定了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对后世影响极大;监修国史,主编了二十四史之晋书;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其省并中央官员之举为贞观善政之首;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如旧唐书赞曰: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

玄龄公去世后,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唐大臣也是著名书法家的褚遂良,于唐永徽三年,为玄龄公墓刻房玄龄碑。碑文二千余字,其中最为知名的一句话是:道光守器长琴振音,方嗣虞风仙管流声

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唐人柳芳叹道: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王_、魏征善谏,房玄龄赞其贤;李积、善将兵,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真贤相也!房玄龄身处要职,然不跋扈,善始善终,此所以有贤相之令名也!柳芳的评论可谓恰如其分,司马光、后来写有关这段历史评论时,都全文抄录。而明弘治十一年所刻历代古人像赞中在玄龄公画像左上角所题对联一副:辅相文皇功居第一,遗表之谏精忠贯日。也是很好的注解。

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那时,唐朝开国未久,许多规章典法,都是他们两人商量制订的。人们把他们两人并称为“房、杜”。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在当时看来,房、杜二人同心辅政,是合作得非常协调的,所以人们称赞他们“笙磬同音,惟房与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491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9
下一篇2024-03-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