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心问诊第三季的剧情介绍

扪心问诊第三季的剧情介绍,第1张

HBO电视台强势阵容翻拍以色列热播医务剧(图)

以色列的观众像美国的观众一样,经常抱怨没有电视节目可看。这就有了《B'tipul》--一部每周播出五天的关于一位心理学家和其病人的广播剧。这部剧在以色列赢得了所有最高奖项和空前的收视热潮。

现在,美国观众正在抱怨由于编剧罢工电视台没有原创节目,HBO希望热播历史重演。下周一HBO电视台将推出根据以色列热播剧改编的《就诊》(In Treatment)。

《就诊》由加布里埃尔-伯恩(Gabriel Byrne)扮演主角--紧张兮兮的生活乱成一团的中年精神治疗师保罗(Paul)。和病人在一起的时候,他热心倾听,与病人眼神交换并且会说诸如“我对你说的一切都十分感兴趣,我是认真的,”这样的话。接下来的九周,观众在每个工作日的晚上都将看到他。看他如何与病人成为朋友,挑战他的病人,揭露那些混杂、有自杀倾向、烟酒成瘾、愤怒或者心虚的病人心理的秘密。

该剧还有其他大牌明星加入:《法律与秩序》(Law Order)中的戴安-威斯特(Dianne Wiest)扮演保罗的治疗师。《黑金诱惑》(Dirty Sexy Money)中的布莱尔-安德伍德(Blair Underwood)扮演一位让人猜不透的病人--一位自大的海军飞行员,遵从上级指示,但是无意地炸掉了伊拉克的宗教学校,造成16个男孩的死亡。

这部剧的导演兼制片兼编剧罗多瑞格-加西亚(Rodrigo Garcia)说,这部不同寻常的电视剧是一部“有核动力的肥皂剧”。

(第二季简介,转自伊甸园)

去年那特别的日播美剧《In Treatment》大家应该还都记得吧,每周一到周五,一天一个或一组病人,和我们的心理医生Paul相对而坐,通过简单而真实的对话,带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也通过这每天的半小时来一窥Paul自己的烦恼。没有夸张的剧情,没有亮丽的明星,没有绚丽的画面,甚至没有太多的剧情,就是这样的一部改编自以色列电视剧的另类美剧,却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并帮助男主角Gabriel Byrne获得一座金球奖剧情类电视剧最佳男主角的奖杯。

在上一季的季末,Paul的病人Alex死了,是自杀还是意外?我们也没有明确的答案。Paul和Laura看来是没戏了,但他也不能回到原来的那个家里了。他和Mia,关系仍然是这么微妙。

现在2009年的第二季又开始了。我们了解到Paul和Kate离婚了,并且搬到了布鲁克林,重新开诊,并且还会在周末回去看看自己的孩子们,并拜访自己的导师/好友/心理医生Gina。另外,上一季死去的Alex的父亲也找上了门,送上了诉讼文书,要告Paul执业失误导致了Alex的死。而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四个新的病人:Mia:Paul以前的病人、现在的代表律师;April:不愿为心理问题求助的建筑系女大学生;Olivier:婚姻不幸家庭的牺牲品;Walter:失眠的家族企业CEO。新的病人,新的故事,新的时间,希望大家能继续支持。

妙手仁心billy是Henry的儿子。《妙手仁心》第21集剧情介绍:Annie鼓励Jackie向Paul表白不要因脑病而止步。Helen终于鼓起勇气向May道出Joe真正追求的是自己而非她。May对Joe彻底失望,同时Helen感到压力重重希望创业相助劝Joe死心。Monic不时暗示Billy是Henry亲儿,对Henry存有幻想。

是every

valley吗?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gSKRFDVPAg/

1---唐姿礼准备向PAUL表白时,在餐厅吃饭时的一首背景歌曲

MLTR的paint

my

love

http://mp3baiducom/mtn=baidump3&ct=134217728&lm=-1&word=paint+my+love

2---aace

of

base的ngel

eyes

http://mp3baiducom/mf=ms&tn=baidump3&ct=134217728&lf=&rn=&word=angel+eyes&lm=-1

3---Trademark的miss

you

finally

http://mp3baiducom/mf=ms&tn=baidump3&ct=134217728&lf=&rn=&word=miss+you+finally&lm=-1

文|丹思心舞

说明:

7期剧情与分析已完成,可通过连载集回顾。这个个案很有代表性,涉及:

1自我存在、个人成长与社会身份认同中的焦虑

2原生家庭影响与分离、成长中对父母的认同与去认同

3职业选择及表现中的潜意识影响与意识化发展

4心理咨询中的移情反应

5心理咨询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及本土化

6面质等心理面谈技术的使用

等等。

以下根据薛伟老师的视频讲解加工整理,但并非逐字记录。

大家还可以通过最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都挺好》,验证其中的一些分析和说法。

另外,课程只提供了Mia个案的讲解。后续该剧系列个案分析完全由本人完成。

这个个案的咨询实质围绕心理成长展开,围绕成长中的阻碍和停滞展开。在表现形式上,Mia经常表现出焦虑情绪,透过这个焦虑情绪,背后就有其成长中的阻碍。

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先理解个人成长过程、身份形成的过程,起点、终点和路径。 成人的标志是拥有很多社会权利并且能够恰当地使用这些权利,这个前提是获取相应社会身份。 否则,社会权利便无处依附。孩子没有社会权利,没有拥有能够对自己负责的社会身份,只能依附于父母的身份,是“某某的孩子”。

当孩子年满十八岁,社会给了成人的身份,现实层面有了社会身份但是心理层面可能没有做好准备。心理上要面临跟父母的分离,这个过程可能受阻,成为成长的障碍。孩子的存在感是通过依赖父母获得,当他需要面临分离,存在感受到威胁,就产生了焦虑。这个时候,需要从依赖父母转向依赖社会规则获取存在感。 焦虑的本质是跟存在相关。

自我存在感是从胎儿最初跟环境融合一体的存在逐步变成具有独立意识的“我存在”,这个分离的过程会带来不确定和不安全感,不能天然依赖别人获得满足,从而导致焦虑。 一种放弃身份是类似佛陀的参透生死的境界;另一种是社会身份的崩塌、破碎,别人看你不正常,你自己并不感觉焦虑,但这是一种精神病态。任 何心理问题,不管显现为什么现实问题,往往都是跟焦虑相关、跟身份、跟存在感相关。这是成长中要处理的基本问题。 成长中缺乏和父母的稳定关系,会表现出情绪的,或者行为的,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成人化中还有一个问题是,遵从社会规则带来稳定感,但趋向理性化、失去很多情感联结,转向相对可控的、逻辑化的关系,这时内在也会感到不舒服,这就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位置。如果过于沉溺在情感联结中,虽然内在好像很充实、不孤独,但是经常会被束缚、会更多受父母影响和控制;如果摆脱对父母的情感依赖、你可以更自由做决定,但归属感会减弱。

这个平衡点没有统一标准,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生活环境。 东方文化讲究相对比较融合的关系,讲孝道,讲究与父母关系中的稳定性,顺从而不是反叛。这跟中国社会长期的农耕文化有关——种地为生,靠天吃饭,形成固定的经验,长者掌握了更多人生经验,讲究听从长辈、顺从天意、天人合一而不是人定胜天。西方文明起源于游牧文化,讲究主动性和应变性,相互合作。

在西方文化中,成长总是指向“独立”。东方社会也在发生变化,跟农耕文化越来越不同。城市化、公司化等社会变迁需要我们适应新的环境,这样个人成长状态也会更接近西方社会的发展趋向。这样,心理咨询会更多借鉴西方文化下的成长观。 东方文化中也有社会规则,但是不强调独立,而是顺意;我们没有太主动的意愿让自己处于独立但可能比较孤独的状态,代价是放弃自由。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在观念上做些改变,但是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下,又不可能完全西方化,这是需要咨询师在观念引导上取一个平衡点。既不能全盘西化,又不能过度停留在传统文化当中。

心理咨询的本土化,现在还没人能拿得出一个标准。我国的心理咨询发展历史不长,十几二十几年的时间。 原则上,咨询是帮助个体适应具体的生活环境或情境,需要评估下他的生活环境跟大多数人正在面对或即将面对的是不是一致,还是有很大差距。如果一致,就帮助他往独立的方向走一步,看能不能更好的适应。如果有差距,他现在比较局限的小的生活环境,将来也可能面临一个大环境的影响。

对于当前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面临的大多数问题是独立性不够,或者自我责任感不够确定和清晰。至于与人建立有联结的感觉,对于中国人来说,更多是过度了,而不是有欠缺。 大多数时候,咨询工作的方向是推动独立性,但是也不能做得太极端,毕竟有现实文化背景的差异。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成人的榜样,先要有认同,再“去认同”,这是一个过程。完全不认同,就失去了一个最初的模板;过度认同,就陷入了一体化当中、难以分离,没有自我的发展。两个极端都会导致成长的困境。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获得社会身份,并在这个社会身份和相应的社会规则下尽可能自如和自由是成人的标志。有时,人的内心没有完成分离,但能够获得一个社会身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社会能力并被认可,麻烦在于内心的情感部分没有被处理好,是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迫靠自己获得社会身份,并没有在早年的社会关系中学会跟人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结、学会充分的情感互动,这方面跟情感归属有关。

而社会身份是让人获得(另一种)安全感和确定感,但不能提供情感上的归属感,这是个补偿性反应——小时候有情感上的缺失,被迫过早靠自己在社会上谋生,在社会上获得的成就和地位可能比一般人还高,但并不意味着他的内心会真正感到满意,在与社会身份相关联的内心自由度上会有不足。如果有社会身份但是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说明这个身份中有补偿性成分。 理想的状态是,随着社会身份的确定,内心在情感上的自由和安稳的感觉也是逐步提升的。如果这个趋势不一致,就说明与社会规则相关的成就是早年关系上的创伤的反应。

Mia是个具有社会身份的律师,职业成就和地位不错,但不能解决她内心里早年家庭关系留下的影响,她在很多地方依然很受困扰和束缚,大学期间与男友关系的中断并堕胎、在咨询中对Paul的移情反应成为很难放下的情结,一直影响了她的感情生活。咨询中给她的提示将引导她在社会身份中走向更自如。

(注:近期热播的《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就是反叛家庭、自强自立的一个典型例子,相反的,她的二哥苏明成则是依赖母亲的“啃老”族)。

从Mia的叙述中,小时候她父母的关系比较疏离,在一定程度上,这一幕会很深地刻在她的记忆中。固然,这一幕反映了Mia的父亲把女儿看得很重要,但是并不是很纯粹地将她视为女儿看得重要,而是部分地将她替代了妻子,隐含了对成年女性的某些需要,虽然不是意识化的。Mia放不下这种记忆和感觉,就变成了一个障碍,影响她跟其他成年男性建立正常的、深入的情感关系。她跟父亲的关系隐含着一种**情结,虽然没有事实的行为。在这种关系中,Mia是错位的,没有呆在女儿的位置上接受照顾,而是代替了部分母亲的功能,对父亲给与情感上的照顾。她也不能从父母关系中学习伴侣关系的正常模式。这样, 关系中的错位与缺乏学习模板影响了她跟异性建立稳定的关系。

一定程度上,这是一个不够成熟的、无意识状态,但是这个“来源”,要看清它,需要时间,需要现实事件映照。小时候,跟环境、跟父母分离不足时,就会导致我们对自我的状态不太可能有很好的觉察。成长往往是在这种黑暗当中摸索,慢慢走向光亮当中。有时,这种对自我的探索成为我们人生的使命,成为一种必然。要真正能够做到在职业选择上完全自主化、意识化,在十八、九岁这样的年龄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如果尽早做这种自我探索,这种无意识程度是可能降低的。

伴随成长,这种意识化可以在不断的觉察当中提升,可以再做二次选择、确认。当Mia意识到自己做律师的无意识动力后,她可以选择不做律师,也可以选择在更符合律师职业规则的框架里发展职业身份,这就跟她前期的无意识状态下、老是越界的状态会有不同。

一些现实事件,是无意识的结果,也是帮助你看到无意识的通道,成为反观自己的机会,这往往是一体两面的。我们不能完全避免一开始的无意识,但是可以努力做到不要发展到强迫性重复,可以延展自己生命的体验和更多可能性。这些都是建立在意识化的基础上。

一个原因是Mia的父母关系疏离,在她幼年时,她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妈妈的功能和角色,虽然角色限定了他们没有发生性上的**,但是 Mia与父亲存在情感上的**情结,而这种伦理上的限制放置到与其他成年男性之间,就降低了约束。 在跟其他男人的关系中,会经常重复早年跟父亲关系的模板,而这些关系中性的禁忌大大降低,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色情性移情。这是原因之一。

另外一方面,她缺乏跟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但是又很渴望,就产生“性欲化”的倾向,去更“容易”地获得跟人亲密的感觉。但这种感觉不持久,很容易让Mia受挫,继而产生投射性的反应,认为对方不是自己想象的人,产生非此即彼的否认。这 在边缘性人格中很常见,即内心渴望亲密而缺乏能力,容易“性欲化”、将想象付诸行动。他们往往迅速地跟人建立关系、又迅速地从关系中断裂,周而复始,表现出人际关系的混乱。

发现来访者的防御机制,任务是化解、降低防御机制。但如果只是通过面质,是不能起到效果的。 面质需要建立在来访者自己对防御的情感的比较充分的体验基础上,如果一上来就强烈面质,肯定不起作用。 这个个案中,Paul的确有很多面质,(薛伟老师)个人认为他的一些面质是过多、过早了,就导致有时效果不理想,也许他可以放慢些。

我们关键要把握咨询的理论基础(比如个人成长的过程和关键节点)、基本原则、基本策略,以及目标和框架设置。 原则和框架是主要的,细节是次要的。要从大的方向上去看待一个咨询的历程 ,如果过多陷入细节,难以取得好的咨询效果。

前期回顾:

Mia的个案1-Paul与Mia的相遇与首次面谈

Mia的个案2-Mia的再次越界与第二次面谈

Mia的个案3-揭开“秘密”的第三次面谈

Mia的个案4-Mia的“惊喜”与焦虑

Mia的个案5-Mia陷入抑郁与无助

Mia的个案6-Mia是结束还是继续治疗

《lie to me》是一部悬疑/刑侦/鉴谎类型电视剧。相似类型电视剧如下:

1、悬疑/刑侦/鉴谎/犯罪/剧情——《犯罪心理》讲述了讲述了美国联邦调查局总部下属的行为分析科部门(简称“BAU”)中,行为分析师们剖析最棘手的案件,分析凶手的心理和作案特征,并在他们再次施暴前预测出他们的下一步行动,协助当地警察捉拿凶手。

2、悬疑/刑侦/犯罪——《神探夏洛克》改编自阿瑟·柯南·道尔创作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将原著的时间背景从19世纪搬到了21世纪,讲述在繁华热闹的伦敦大都市中,时尚的大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和他的朋友约翰·H·华生经受的一系列危险的、不同寻常的历险。

扩展资料

《lie to me》该剧的灵感来源于行为学专家Paul Ekman博士的真实研究以及畅销书《Telling Lies》,每集剧情为一个简短的故事,卡尔莱特曼(主演)通过对人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的观察,来探测人们是否在撒谎来还原事件真相。

2009年5月,福克斯宣布将续订本片的第二季,共13集。第二季于2009年9月28日播出。同年11月24日,福克斯决定将第二季延长至22集。

第三季于2010年10月4日播出,共13集。由于第三季惨淡的收视率,福克斯公司在2011年5月10日决定终止《别对我撒谎》往后的播出。

(《扪心问诊》第二季26集)

这次的面诊从Mia的神情低落与缄口沉默开始,等到她开口的第一句,是:“完了,我没有怀孕”。接着她魂不守舍、语无伦次地说到出血了、去了医院,上周第一次请假了,窝在家里没出去,累了,没有准备好这次的面诊,有点麻木,上周还感觉有变化了、可以成为一个不同的我了,因为(有了孩子)就是有了回应所有问题的答案(an answer to all questions)(这里指旁人对她作为一个单身女人的种种质疑),(现在完了),可以抽烟了却不想抽了

当Paul趁机说这说明你还是有些变化的,如果想要孩子还有很多方法,Mia激动地说得了吧,不想去做人工受孕,也不想领养,一直想等到一个对的人,可是这个人没有出现或者总是被自己赶走。当Paul说碰到这样的事情应该给他电话,Mia解释Paul还在服丧期间,她没有打扰,但是她跟母亲谈了。Paul立刻请Mia好好谈谈跟母亲的谈话,他们这才走进咨询室正式开始面谈。

原来是Mia的母亲在发现Mia没有出现在外孙女Cara的钢琴演奏会上而感觉反常(Mia从小有弹钢琴的天赋但被父母牺牲,她后来赞助了侄女学琴)、主动找到Mia住处的,妈妈给女儿送去了波兰饺子和那威立卡酒,并立刻明白了女儿的处境,拥她在怀、任她哭泣。本来是很难得的母女之间关系的转机,妈妈的祝酒词却惹恼了女儿。

当妈妈表示她为女儿骄傲,因为她的独立、能干等等,Mia却觉得那是挺怪异的祝酒词,讥讽妈妈这些听上去都是她自己想要的,一直埋怨Mia影响了自己的模特生涯才是她熟悉的老生常谈。Paul借机抛出他一直想求证的疑点,引导她去想想那个时候爸爸做了什么。

Mia谈到妈妈对一些事情做了澄清——生她后产后抑郁、爸爸鉴于面子和经济考虑,没有请保姆和给妈妈足够的照顾和支持,只是不得已照顾了小Mia,这样造成Mia跟爸爸的密不可分,在妈妈情况好转、想接近和补偿Mia的时候已经没有机会。

尽管如此,Mia认为妈妈没有在她小时候给她及时的母爱而在她脆弱的时候,想用这样贿赂式的温情卸下自己的担子,借此“操控”两人的关系,感觉非常愤怒。

Mia还提到给出自己并非流产而是没有怀孕、以后也不可能怀孕的诊断的是妈妈推荐的医生,看来在这次见面之前,Mia的妈妈已经开始注意到女儿的状态,给了她真切的照顾、联系了医生。

尽管Mia还提到从妈妈那里得知的10岁时送她去姑姑家是爸爸的主意、原因是不愿意雇保姆照顾她和将出生的妹妹,所谓除了父母每个月一起去探望她一次之外爸爸会每周都去也是子虚乌有的想像,Mia还是不愿意承认爸爸的不足,而认为所有的错在妈妈。

Paul继续引导Mia想想爸爸有没有否认过妈妈这些说法,让她更真实地了解自己的父母双方,而不是偏颇地理想化父亲。Mia激动地打断Paul,反问Paul是不是认为所有错都在她,是她搞砸了所有的事情、失去了跟妈妈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并质问是不是应该停止治疗而告诉她到底怎么想。还坚持说为父亲难过,他有了孩子想好好庆祝,老婆却抑郁想跳楼

Paul的分析明显想纠正Mia的偏执和幻想,他提醒Mia或许妈妈现在只是用不太聪明的方式在帮她渡过低谷,或许妈妈对她的指责和抱怨是某种形式的谎言而爸爸跟妈妈一起维护了这样的谎言,让Mia生活在幻象之中。建议Mia趁这个机会重新评估父母的为人和所作所为。听到这里,Mia更加激动地反驳:他们用这样的谎言蒙蔽我到43岁?!Mia表示要休息一下,去倒水的时候,颤抖得让水洒了出来。

Paul也毫不让步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你维护自己的幻象跟父母维护这样的谎言是一样的,你瞧瞧你捍卫它的样子,瞧瞧我质疑的时候你有多愤怒!我只是想提醒你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真实的故事。根据我自己的人生经验,要了解真实的父母,得趁他们活着的时候!当Paul说出这样的话,Mia才稍有缓和,听Paul继续说下去。

Paul指出Mia只有面对真实、处理好了跟父母的关系,才不会不断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指责和惩罚男人,比如对Bennette的报复和耿耿于怀、比如指责是Paul在20年前让她做了堕胎的决定。Mia又想否认和攻击Paul,并为自己搞砸了所有的事情、一无所有而沮丧,Paul肯定地说看到了她对新生活的渴望、想要改变的愿望,这是重点。最后,Mia带着无奈结束了这次面谈:“也许我会再去酒吧遇到另外一个已婚男人吧。”

上一集最后Mia的兴奋显示出她将有了孩子视作新生活的希望,但没有完全准备好去应对相关的变化——跟父亲的分离、以成熟女人的状态成为母亲,Mia依然有回避的心理,更多希望借助一个孩子,将困锁的心结完全消除掉,这是一个隐患。所以当这个“未来希望”破灭,对她是个致命的打击。

这一集充分显示出Mia的顽固、难搞,Mia最后丢的话也很让人担心。Paul的分析往往一针见血但可能有点硬碰硬,尽管他已经做了时机和节奏上的掌握。Paul直觉敏锐、思路清晰、态度中正,而面向Mia这样反应机敏、攻击和保护性很强的来访者,是不是需要一些更倾向于指导性没有那么强硬、让Mia能更主动地看见和认识问题根源的引导方式呢?这是我在思考的。

比如说,虽然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对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Mia这样的来访者,从现实和当下出发,正面引导对生活意义和自我价值的体验和认知改变、再配合引导对更深入的童年经历及潜意识形成的主动探索,是不是更可行和有效呢?

以下是来自薛伟老师讲解的补充:

1、Mia的孤单、无力和回避: 她的内在困难不是借助一个想象中的未来的希望可以解决,而是需要在对现实的面对和处理过程中才能逐步清理,她用想象制造了一个跟怀孕相似的生理状态,以致于欺骗了自己。她是希望借助孩子消除孤单的感觉,而这种孤单源自于童年经历的被迫的分离,这种孤单需要通过重新建立亲密关系才能真正消除,而不能通过生一个孩子解决。

其实Mia没有得到过很好的照顾(父亲的照顾只有部分的真实,很大程度上还是她的想象),当需要照顾一个新生的孩子时,其实是没有经验和能力的,很可能会陷入母亲当年的抑郁状态。这个怀孕的破灭把她从想象拉到了现实当中,陷入抑郁无助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她通过想象的努力,或者说,通过一个幻想的方式,努力想解决自己的内心孤单、内心无力的困难,失败了。

2、之前的努力并非白费功夫: 之前始终挥之不去和不敢面对的真正的内心体验在这次终于比较彻底地彰显和呈现出来,这样也才能获得比较彻底的承接和支持。经过这个过程,她才能真正意义上获得以后的一些现实的发展。如果不是这样,就如同当年Mia的父亲给她做堕胎决定一样,是让Mia回避自己的责任,阻碍了她的成长、成熟。这次的危机,对于Mia来说又是一个突破和成长的机会,虽然打击很大,如果咨询师能接住,就可以给来访者一个很深的推动和结束。

3、Paul的努力——将无助的Mia带到成人的位置: 首先,再次将Mia从门口带入咨询室,将她从无力状态牵引到讨论和面对的状态,从无助孩子的状态带入一个成人的位置来进行沟通和交流,像是将一个孩子带入成人世界,用成人的方法去应对这些困难。跟上次从厨房间带入咨询室比较,上次是破除一个防御性抵抗、将Mia从特殊的反规则状态带入规则界限内,这次Mia是无助状态,这个带入将是更加直接、深入的落到来访者心里去。

4、Paul的努力——重点工作在跟父母的关系部分,支持了Mia跟母亲的联结:

背景:Mia与母亲的正面接触 这次,Mia跟母亲有了直接面对和交流的机会,母亲在她假孕到确诊的过程中给了她关心和支持,跟母亲的近距离接触对Mia来说又是一次强迫性重复,也就是当年母亲生下她之后,突然之间进入了抑郁的状态,跟Mia这一刻体验到的其实很类似,母亲当年生下这个孩子时并没有做好准备,也许她当时也是依赖父母的一个孩子,而没有准备好的孩子的来临迫使她在一个成人的位置上,跟自己的父母产生了距离,而要整天照顾一个孩子,她无力承受。

这种抑郁的状态,Mia之前从来没有体验过,因为她一直抗拒跟母亲接触,她也会在意识层面非常拒绝母亲带给她的任何感觉,虽然这些感觉没法抗拒、一定会传递过来。这一刻,她感觉到了无助和抑郁,其实是突然之间接受了母亲当年传递给她的感觉,跟母亲有了一个很深的情感上的链接,也有了一个面对,虽然无助,但是落到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上、一个起点上,就是她生下来的那一刻她的、也是母亲传递给她的无助,她必须从这个点上往外走,才能真正意义上摆脱留在身上的种种困境、种种无法面对、无法消除的那种无力感。

当年是Mia的父亲不能接受抑郁的妻子,不能在成年男人的位置上帮助到妻子,所以两人都不能很好地照顾小Mia,造成了Mia的无力、心智发展不成熟。而43年之后的母亲有了改变,能够给到Mia更多的支持和照顾。

做法:Paul引导她瓦解了父亲的理想模型,鼓励她跟母亲的联结。 其实在Mia内心已经开始瓦解之前对于父母的认识和感受,在悄悄建立新的平衡,这是一个起点。跟母亲的联结、对母亲的认同对于Mia走向成年女性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Mia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尝试和确认。但因为很长时间的积压,一些内在心理过程的完成需要比较长的过程,可能还会经历比较绝望的状态。在这个时候,Paul给与了Mia一些母性的支持,更多温情和接受,不像之前处于更多的面质和引导中(我的理解注:或者说是跟母亲同步、支持了母亲的联结),父亲和母亲的功能都是咨询师需要具备的,要在不同的时候加以施展,孩子需要获得两方面的支持(父亲更多引导进入规则体系,母亲多给情感性照顾),避免依赖单一的一面。

我的理解注:可能不同的流派会有不同的倾向,比如海灵格家排就强调排列师把案主带到跟父亲和母亲的联结就抽身出来,这样也避免了案主陷入移情。新精神分析等认为移情不可避免,支持利用正向移情带领案主。

解读:

社会身份、成人身份永远是符号化的,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切断情感联结的。作为一个存在状态来说,要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状态,情感联结上要有一定的切断,在两部分之间有穿梭和平衡,才能拥有一定的自由。心理意义上说,是进入欲望世界或者说是追逐欲望的一个过程,像是“西西弗斯神话”,我们总是推石头上山,当它滚下去时再把它推上去,似乎是做周而复始的无用功,但是这个努力本身就是生而为人的意义。在规则世界中这块石头对应于一个欲望,人的欲望永远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获得满足的,但是因为欲望不能被满足,就给了我们永远可以去追逐的机会。

在这个永无休止的追逐中形成并发展各种各样的社会身份以及与社会身份相关联的功能。这种永无休止的努力用来抵抗我们源自于生下来之后就无法消除的破碎感或者断裂感、片段的、孤立的感觉(源自跟母体的分离)。当Mia从这种分离中固定到一个社会身份当中,还需要在这个社会身份中获得更加的自由。

接下来的议题是:首先完成彻底的分离,这次我们看到了一些希望;接下来,她还要面对一个考验,她现在的名律师的身份究竟是不是一个自由的状态,是她进一步要面对的问题。

5、导向跟存在主义相关的议题: 咨询结束时,Mia显得有些颓废,好像要去买醉、逃避痛苦,暗含了对生命意义的迷茫。如果说这个咨询原本是为了解决早年留在身上的问题,如果解决了,也许就能过上正常的生活,这是咨询的一个方向和目标的话,当早年问题已经造成了不可逆转、无法挽回的现实结果时,比如Mia不能再有孩子(虽然是因早年心理创伤所致,但年龄上已经不可逆),那么存在的意义就成了新的探索议题。

所以咨询的总体目标成了帮助Mia建立独立的存在感和意义,一个是要放弃将生命的意义转而投入孩子的身上,另外也要彻底地理清楚跟父母的关联和感觉。

注:我很认同薛伟老师说的这两点和在这里表述的一个顺序,但是剧情的顺序是上集先处理跟父母的关联,这集才提到生命意义。如果反过来——先从现实入手、重建生命意义,再面对原生家庭、做必要的联结和分离,会不会更顺势而为、让人更好接受一些?

(未完待续)

前期回顾:

Mia的个案1-Paul与Mia的相遇与首次面谈

Mia的个案2-Mia的再次越界与第二次面谈

Mia的个案3-揭开“秘密”的第三次面谈

Mia的个案4-Mia的“惊喜”与焦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880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1
下一篇2024-02-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