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第1张

  简介

  泰坦尼克号(Titanic):20世纪初,由英国白星航运公司制造的一艘巨大豪华客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豪华客轮,被称为是“永不沉没的”或是“梦幻客轮”。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顿驶往纽约,开始了这艘“梦幻客轮”的处女航。4月14日晚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没,由于缺少足够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当时在和平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一次海难。**《泰坦尼克号》就是根据这一真实的故事拍摄的。

  “泰坦尼克号”共耗资7500万英镑,吨位46328吨,长8829英尺,宽925英尺,从龙骨到四个大烟囱的顶端有175英尺,高度相当于11层楼。是当时一流的超级豪华巨轮。

  2006年5月,最后一名见证事件的女性生还者逝世,终年99岁。目前尚有两名女生还者仍然存活,但她们在意外时还不到一岁,因此不会对事件有回忆。

  建造过程

  1909年3月31日泰坦尼克号开始建造于北爱尔兰的最大城市贝尔法斯特的哈南德·沃尔夫造船厂。船体于1911年5月31日下水。她也是白星航运公司(White Star Line)在同一造船厂建造的奥林匹克级邮船的第2艘船。在当时是最大最有声望的载人邮船。泰坦尼克号有260米长,28米宽,吨位46329吨(净重21831吨),排水量达到了规模空前的66000吨!尽管她包含了更多的空间导致了更大的总吨数(比奥林匹克号多出1600吨)。她的船体还是和她的姊妹船奥林匹克号一模一样大。船上有899名船员,可以运载3300名乘客。因为她也运送邮件,所以也叫皇家邮汽船泰坦尼克号。同样硕大无比的4个烟囱中只有3个真正工作。剩下那个是个陪衬,唯一的实际用途是作为主厨房的烟囱。动力系统有三套主机:其中两套为四汽缸往复式蒸汽机,一套蒸汽轮机,主机功率达到50000马力,航速23~24节。

  但是白星公司的兴趣不在追求速度这方面。泰坦尼克号的面包师比格斯回忆说:“……再不会有象她那样的船了。我曾经在奥林匹克号、庄严号、伊丽莎白王后号……上工作过。它们都比不上泰坦尼克。……不错,就象奥林匹克号一样,不过豪华得多。比方大餐厅,奥林匹克号甚至连地毯都没有。泰坦尼克号的地毯则厚得可以没过膝盖……再就是家具,重得你都抬不动。还有那些护墙板……他们可以建造一艘更大、更快的船,可是泰坦尼克号却把全部力量放在营建一个豪华与舒适的空间上……她的确是一艘了不起的船……”。比格斯说出来的是一种普遍的看法。泰坦尼克号使得所有建造与设计她的人都受到诱惑。这种诱惑力之大,使她在多年之后,越来越脍炙人口。用《造船家》杂志的话说,泰坦尼克号“在许多细节方面模仿了凡尔赛宫……摆满路易十五风格家具的休息室,风格类似法国的小特里亚农宫沙龙,壁炉上的雕刻作品是《凡尔赛宫的狩猎女神》。还有其它精美的浮雕和艺术作品……上等的柚木和黄铜装饰,吊灯和壁画,印度和波斯的地毯”。甚至三等舱也有大理石的洗漱池和床头取暖设备。泰坦尼克号在当时是无可比拟的奢华。尽管她不是第一艘提供甲板游泳池,健身房,浴室和升降梯的船,她竭尽全力提供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服务水平。对头等舱的乘客,她提供了3台升降机;作为一种革新,她给二等舱的乘客提供了一台升降机。经济舱的乘客仍然需要爬楼梯。

  她最著名的一个特点就是她豪华的楼梯了。詹姆士·卡梅伦在他的**《]泰坦尼克号》中忠实的再现了这个楼梯。

  奥林匹克号和泰坦尼克号尽管是姐妹船,但是一些细节部位并不一样。在经过奥林匹克号首航的观察发现,A甲板的人会被水雾淋到,贯通B甲板的散步走廊利用率不高。这两处缺陷都在泰坦尼克号上得到了改进,其中B甲板的一部分被改装为头等舱豪华套房的私人专用露台。

  泰坦尼克号被认为是一个技术成就的定点作品。泰坦尼克号更津津乐道的是安全性。两层船底,由带自动水密门的15道水密隔墙分为16个水密隔舱,跨越全船。16个水密(不进水的)隔舱防止她沉没。奇怪的是,这些水密隔舱并没有延伸得很高。头两道水密隔墙与最后的五道,只建到了D甲板。中间的八道墙则只设到了低一层的E甲板。虽然如此,其中任意两个隔舱灌满了水,她仍然能够行驶,甚至四个隔舱灌满了水,也可以保持漂浮状态。当时的人们再也设想不出更糟糕的情况了,所以称泰坦尼克号为“永不沉没的船”。一个船员在航行中对一个2等舱女乘客西尔维亚·考德威尔说:“就是上帝亲自来,他也弄不沉这艘船。”

  处女航

  1912年2月3日,泰坦尼克号完成了装潢工作,处女航最初被定在了3月20日。但奥林匹克号在1911年9月的那次倒霉的碰撞(与皇家海军的霍克号巡洋舰相撞)耽搁了泰坦尼克号的最后收工。她的处女航被安排在了4月10日。在此之前,还要在4月1日进行海上试航。一切圆满。泰坦尼克号于3日抵达南安普敦港,停泊在41号锚地,等待10号那天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作为不愉快的小小插曲,由于南安普敦港煤炭工人罢工,加煤工作遇到了一点挫折。IMM公司不想再推迟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所以从公司所有停泊在南安普敦港的邮船煤舱里搜刮干净了所有的煤块。

  1912年4月10日,在南安普敦港的海洋码头,万头涌动。“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启程驶往新世界。码头上挤满了乘客、来送行的家属、行李搬运工和海关的检查人员。上午11点,一号烟囱喷出了白色的蒸汽。29台锅炉中的25台开始依次生火。中午12点整,泰坦尼克号在拖船的拉动下慢慢离开了码头。两个外侧螺旋桨开始搅动南安普敦港海水。泰坦尼克号依次驶过了停泊在港口中的庄严号(不是后来德国赔偿的那艘)、费城号、圣路易斯号、海洋号和纽约号邮船,鸣笛向它们致意。这艘46000吨的大船似乎对其它船只很有吸引力。在水流吸力作用下,纽约号邮船的船身开始向泰坦尼克号靠拢,幸好锚链和缆绳及时地拉住了它。泰坦尼克号的拖船伏尔甘号把纽约号的船身顶了回去。世界上最大的邮船开始了它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航行。

  当天晚7点,泰坦尼克号抵达法国瑟堡港。另一批乘客和货物搭乘“游牧”号和“交通”号两艘专用摆渡船登上了泰坦尼克号,包括美国富翁阿斯特和玛格丽特•布朗夫人--后来被报纸称作“永不沉没的尊贵的布朗夫人”。第二天中午,泰坦尼克号抵达爱尔兰的昆斯敦(今天的科克)。一批对新世界充满憧憬和希望的爱尔兰移民登上了船。一个乘客在这里上岸,他拍下的照片后来成了泰坦尼克号的绝版照片,今天在收藏家眼里价值连城。

  为了以最快的速度穿越大西洋,泰坦尼克号选择了距离较短的北航线。气温不断地下降。但天气非常晴朗。事后幸存的船员说,他们以前从来没看到过这么宁静的北大西洋。按照伊斯梅的命令,泰坦尼克号在第二天就把速度加快到了25节。尽管认为卡纳德公司只求快速的策略降低了公司形象,但白星公司也很想得到蓝飘带来炫耀一下。一路上,泰坦尼克号没有发生什么大事。船上的电报员菲利普忙着替头等舱乘客们拍发昂贵的私人电报,大多是报平安的废话和股票买卖交割的指令。

  泰坦尼克号沉没

  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晚上,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甚至一点风都没有。如果有的话,船上的员会发现波浪拍打在冰山上的点点磷光。泰坦尼克号以22节的速度在这片漆黑冰冷的洋面上兼程航行。接到附近很多船只发来的冰情通报,史密斯船长命令了望员仔细观察。这一年的冰山比往年向南漂得更远。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尽管为头等舱定制了镀金的楼梯把手和印度的手工编织地毯,白星公司却没有给了望员配备望远镜!!11点40分,了望员弗雷德里克•弗利特(后来生还)发现远处有“两张桌子大小”的一块黑影,以很快的速度变大。他敲了3下驾驶台的警钟,抓起电话:“正前方有冰山!”。接电话的六副穆迪通知了旁边的大副默多克。默多克下令减速,左满舵,停船倒车。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最愚蠢的决定。当时最好的选择,要么是加速的同时左满舵,冒一些风险;要么是减速的同时用坚固的船头去撞冰山。1912年4月那个寒冷的夜晚,泰坦尼克号和冰山发生死亡之吻。

  这次碰撞的结果,后来人们都知道了。但当时船上的乘客和船员们却反应不一。头等舱和二等舱一些睡得不熟的乘客被一阵轻微的金属刮擦声惊醒了。船身轻微震动了一下。有人以为遇上了大浪,有人以为是触礁了,还有人以为是螺旋桨发生了故障。但是下面船舱的乘客感觉到的震动剧烈得多。有的乘客看到了舷窗外擦身而过的乳白色冰山。有些擦掉的冰块掉到了船舱里。底层统舱的移民乘客更是心惊肉跳地发现,冰冷刺骨的海水正从不知道的什么地方漫过门缝。船很快停了下来。一些乘客披上外套来到甲板上。北大西洋上空繁星闪烁,气温则低达零下一度。漆黑的天穹下,泰坦尼克号的窗户里发出温暖的淡**灯光。四根高大的黄黑两色烟囱中冒着白色的蒸汽烟雾。突然,有三根突然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和嘶叫声。懂得蒸汽机的乘客知道,这是船上的锅炉安全阀门在释放掉多余的过热高压蒸汽。得到通知的史密斯船长和哈兰•沃尔夫公司的首席造船工程师托马斯•安德鲁斯一道检查受损情况。前面的五个隔舱都涌进了海水。海水似乎正在有条不紊地漫过H甲板。在邮件舱昏暗的灯光照耀下,成包的邮件漂浮在海水上。检查过所有水密舱之后,安德鲁斯平静地对史密斯船长说:“这艘船没救了”。史密斯船长问还能剩下多少时间,得到的答复是一个小时,最多两小时。之后发生的事情,大家已经都很清楚了。15日凌晨0点5分,史密斯船长下令准备放救生艇。0点15分,泰坦尼克号发出了“CQD MGY”的呼救信号。CQD是当时通用的遇险信号,MGY是泰坦尼克号的无线电呼叫代号。不久又发出了新近被国际海事协会确定的SOS求救信号。很多大西洋上的船只都收到了求救电报。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圣殿山号、卡纳德公司的喀尔巴阡号、俄国货船缅甸号,还有法兰克福号、弗吉尼亚号……都在加速向出事地点赶来。例外的是,就在18海里外的不定期客船加利福尼亚人号的收发报员则在这时关掉电报机睡觉去了。这艘船已经被浮冰困了将近一天,船上一晚上都没什幺大事,好像也不会发生什幺大事。

  0点45分,第一艘救生艇被放下。船上发射了第一枚遇险火箭。一片闪亮的白色火星缓缓落下。0点55分,泰坦尼克号的船头已经没入水中。救生艇边的工作则是乱七八糟,尽管妇女和儿童(头等舱和二等舱的妇女儿童)先登上救生艇的美德得到了遵守,但很多救生艇在半空的状态下就被放了下去。不过这也不能怪船员,当时的航海界都认为如果救生艇满载人员放下去的话,会造成损坏甚至倾覆。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设计得很结实,但是船员们不知道这一点。结果可以搭载1178人的救生艇,只上去了651人(还有一些人是跳海之后被救上救生艇)。到1点40分,最后一艘折迭救生艇被放下海面。船上的乐队陪伴着乘客,用音乐安抚着这些注定要在几十分钟后死去的人们,一直演奏到最后一刻。面对生死抉择,有些人选择象绅士一样地死去,富翁古根海姆穿上夜礼服,“即使死去,也要死得象个绅士”。来自丹佛市的伊文斯夫人把救生艇座位让给一个孩子的母亲,而白星公司主席伊斯梅则抛下他的乘客、他的船员、他的船,在最后一刻跳进救生艇。人性的善与恶,在这里被揭露无遗。随着涌入船身前部的海水越来越多,船尾逐渐离开水面,高高地翘起。凌晨1点35分,海水浸入了锅炉室。2点10分,一直坚守岗位的菲利普斯发出最后一封呼救电报。2点13分,船上29台大型锅炉纷纷离开底座,互相冲撞着砸破一道一道的水密墙,在船头部位砸开大洞落入海水中。2点17分,海水涌入中央电力控制室,引发短路,全船灯光熄灭。2点18分,伴随一阵巨大的断裂声,泰坦尼克号船身从三、四号烟囱中间的地方断为两截。2点20分,船头部分沉入海中,后半截砸回海面,在一分钟之内就紧跟着泰坦尼克号前半部分一道沉入了水中。1503名乘客和船员随它而去。

  落入水中的人们很快就失去了知觉。等待他们的是迅速的体温丧失,神经麻痹和死亡。救生艇中的人们也被冻得半死。一些人完全是凭借坚强的意志,半身泡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紧紧扒住翻覆的2号救生艇。6号救生艇中的布朗夫人坚决要求去救那些仍然泡在水中的人,但是被救生艇上的船员狠狠地威胁了一通。一直到3点30分,卡纳德公司的客船喀尔巴阡号最先赶到了出事现场。4点钟,喀尔巴阡号船员在北大西洋黎明的微光下发现了第一艘救生艇。救援工作一直持续到早上8点30分,第12号救生艇被系上救援缆绳。泰坦尼克号上2208名船员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还。喀尔巴阡号的船长和牧师在大餐厅主持了一次悼念仪式。8点50分,掉头返回纽约。

  11月18日,喀尔巴阡号抵达纽约港。经过自由女神像时,上万人在曼哈顿岛的巴特雷海岸观看。在54号码头,大约3万人伫立在雨水中默默地迎接泰坦尼克号上的幸存者。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消息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当时人们的震惊程度,不亚于本世纪美国的911事件。大西洋两岸许多地方降了半旗。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和美国总统塔夫脱互致唁电。德皇威廉二世也拍发了吊唁电报。

  事故的后果和影响

  泰坦尼克号是人类的美好梦想达到顶峰时的产物,反映了人类掌握世界的强大自信心。她的沉没,向人类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以及命运的不可预测。到泰坦尼克号沉没那天为止,西方世界的人们已经享受了100年的安稳和太平。科技稳定地进步,工业迅速地发展,人们对未来信心十足。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惊醒了这一切。这艘“永不沉没的轮船”——埃菲尔铁塔之后最大的人工钢铁构造物,工业时代的伟大成就,因为对自然的威力掉以轻心,满不在乎,所以在第一次处女航中就沉没了。泰坦尼克号将永远让人们牢记人类的傲慢自信所付出的代价。人们永远也忘不了这幅画面:泰坦尼克号在海底昂着头,残破和污迹也掩盖不了她的高贵。这就是她的归宿。历史就这样演变成了传奇。

  这场灾难震惊了国际社会。因为它向一些人证明了:人和人们的技术成就无法于自然的力量相比。

  在当时的炼钢技术并不十分成熟,炼出的钢铁在现代的标准根本不能造船。泰坦尼克号上所使用的钢板含有许多化学杂质硫化锌,加上长期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使得钢板更加脆弱。

  另一方面,泰坦尼克号撞击示意图和大众的想法不一致的是:泰坦尼克号的沉船形式亦有很多说法。包括全船沉没;船身近第2及第3支烟囱中间折开,然后各自以垂直沉没;船身近第3及第4支烟囱中间折开,然后前船身部分拖著船尾,船尾垂直下沉。直至1985年9月1日,当著名科学家巴拉德在纽芬兰东南约380英里海域找到泰坦尼克号残骸,分别是前2支烟囱的船头部分,以及第四支烟囱之后的船尾部分,就初步证明了第3个理论。而这个理论在其后由詹姆斯·卡梅伦执导**“泰坦尼克”体验出来。当时大家都认为,由于第3支烟囱的船身部分已经被炸毁成碎片,永远找不到这一部分。但是在2005年8月由History Channel赞助的考古队伍,在船尾残骸后500米找到这船身部分,残骸约12米乘27米,船底的红色油漆还清楚可见。这个发现更推翻了过去20年的“双截论”。科学家相信泰坦尼克号,是折开3截后沉没。

  泰坦尼克号沉没时的确使用了国际通用的摩尔斯电码遇难信号SOS,但这不是SOS最早使用的例子。在1906年的柏林外的国际无线电通讯会议第一次提议了SOS信号。1908年国际社会认可了这个提议并慢慢开始广泛使用,这已经是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四年前了。然而,英国的无线电操作员很少使用SOS信号,他们更喜欢老式的CQD遇难信号。泰坦尼克号的无线电首席官员约翰乔治菲利普一直在发送CQD遇难信号,直到下级无线电操作员哈罗德布莱德建议他:发送SOS吧,这是新的呼叫信号,这也可能是你最后的机会来发送它了!然后菲利普在传统的CQD求救信号中夹杂SOS信号。求救信号最终在第二天早上被加利福尼亚号收到,因为她并没有24小时都监听无线电。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极大的影响了船的制造和无线电电报通讯。 1913年12月12日,英国伦敦因此召开了第一届海上生命安全国际大会。大会制定的条约导致了国际冰山检测组织的形成和资金投入。改组织的美国海岸警卫队的下属部门,直到今天她还在检测和报告北大西洋的可能威胁航船的冰山。条约也一致达成一个新规定:所有的载人船只应该有足够的救生船来装载所有的在船上的人,并且适当的相关训练也应该进行。还有就是无线电通讯应该24小时开通,加上一个2级备用电源,这样就不会漏掉呼救的信号。条约也同意:从船上发送任何火箭必须被解释为一种求救信号。

  就是过了1个世纪后的今天,几个关于泰坦尼克号和它的沉没的荒诞说法仍然存在。一个是:她的舵太小了,大一点的舵可以避免这场灾难。大点的舵的可能会拯救她,当时她的舵的尺寸按法律上说,就其船身尺寸而言不算小。事实上,按今天对轮船的规定看,泰坦尼克号的舵的尺寸仍然是合格的。 另一种说法是:泰坦尼克号上的救生船不够。实际上,她的救生船数量是符合英国的法律规定的,该项法律定的数量不是基于乘客数,而是基于船的吨位。当时所有船的救生船数量都远远低于需要的数量,当时救生船的目的那时不是用来装下全体乘客的;它们只是用来从一艘下沉的船上转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在那时,国际通用的海事安全规则是,客船上的救生艇搭载人数是船上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可以搭载一半的乘客,白星公司还为这种“对乘客安全高度负责”的额外配置没有引起公众注意而感到不平。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永久性的改变了这种救生策略。泰坦尼克号沉没后,制订了新的海上安全法规。对救生艇的要求很简单:必须能容纳下船上的所有人员。各大海运公司都迅速按照新要求来进行改造工作。事实上,即使她有可以装下更多的救生船来装载所有的乘客,仍然有可能不确保会有更多的人获救,因为在她下沉时,船员们没有时间来放下所有的救生船!还有一种说法是:机械组的船员坚持他们的岗位到了最后。1988年出版的一本书也提到这个让它永垂不朽了。事实是,机械舱在1:15AM就被淹没了。在下沉的最后时刻,机械师们和烧炉工人们和其他成百的人一样站在尾部的甲板上,困在船上,没有获救的任何希望。

  关于泰坦尼克号的**

  《泰坦尼克号》是以下四部根据泰坦尼克号处女航时撞击冰山而沉没一事改编的**的名称:

  1《泰坦尼克号》,于1915年拍摄的一部意大利无声**,导演是Pier Angelo Mazzolotti

  2《泰坦尼克号》,成片于1943年,由德国导演Werner Klingler和Herbert Selpin拍摄

  3《泰坦尼克号》,成片于1953年,导演是Jean Negulesco

  4《泰坦尼克号》,1997年的好莱坞大片,导演是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和凯特·温丝莱特(Kate Winslet)

  詹姆斯·卡梅隆导演《泰坦尼克》介绍

  派拉蒙**公司与20世纪福克斯**公司于1997年将“泰坦尼克号”的事件改编为**,在全球各地上映,轰动全球。

  该片拍摄历时五年,耗资二亿五千万美元。影片在将近五年的精心筹划准备下,于1996年七月开拍,经过一年痛苦挣扎及无数次上片延期,终于在1997年12月年底大功告成。事事求完美的詹姆斯·卡梅隆也在片子用尽极度的**特效之下,以超越两亿五千万美金的预算,让泰坦尼克号成为影史上最昂贵的**。并且位居全球**票房排行榜榜首!它是世界**史的一个神话!

  [影片名称] 泰坦尼克号

  [领衔主演]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凯特·温丝莱特

  [影片地区] 欧美**

  [影片类型] 剧情片。当时**史上第一昂贵的**,全球票房超过10亿美元。沉没之船上永不沉没的爱情绝唱,一部人类应时时审视自己劣根性的警世箴言。

  [内容介绍]

  为了寻找1912年在大西洋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和船上的珍贵财宝-价值连城的“海洋之心”,寻宝探险家布洛克从沉船上打捞起一个锈迹斑斑的保险柜,不料其中只有一幅保存完好的素描-一位佩戴着钻石项链的年轻女子。这则电视新闻引起了一位百岁老妇人的注意,老人激动不已,随即乘直升飞机赶到布洛克的打捞船上。原来她名叫罗丝道森,正是画像上的女子。

  看着画像,往事一幕幕重新浮现在老人的眼前:1912年4月12日,准备首航的泰坦尼克号停泊在港口,码头上人山人海,争相目睹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最豪华的轮船。罗丝,一位美丽漂亮而又不乏气质的贵族**与她的母亲及未婚夫——钢铁大王之子卡尔霍利一同登上了头等舱。与此同时,影片的另一位主人公——年轻的流浪画家杰克道森靠赌博幸运地赢到了三等舱的船票,高喊着“我们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他在最后一刻登上了巨轮。泰坦尼克号启航了,早春的大西洋上风和日丽,碧波万里,杰克和他的伙伴站在船头眺望前方,高声欢呼,兴奋不已,仿佛此时世界已属于他们。罗丝在上层社会的交际圈中生活,早已厌倦了贵族们的无聊谈话,感觉自己无异于笼中之鸟,她愁眉不展地来到甲板上眺望远方,排遣愁情。杰克一看到罗丝,就被她的气质所深深吸引。夜幕降临,又一场灯红酒绿之后,罗丝对未来和婚姻感到万分无奈;她冲向甲板,试图跳入大海结束一生。杰克及时发现并且在关键时刻以自己的真诚和独到的幽默说服了罗丝。尽管卡尔很不情愿,但为答谢杰克的救妻之恩,他只好邀请杰克到头等舱里进餐。卡尔本想借机寒碜杰克一番,没想到杰克在餐桌前的坦诚之言竟博得满堂喝彩。杰克和罗丝两人从此相识并开始了解对方,罗丝向杰克吐露心中郁闷:"我觉得这一生不外如此,就象已经活了一辈子似的。无数的宴会、舞会、游艇赛、马球赛,能接触到的都是思想狭隘、有口无心的人。我感觉就象站在悬崖边,没人拉我回来,没人关心,甚至无人理会。”在杰克的开导和陪伴下,罗丝找回了失去已久的快乐,灿烂的笑容终于重新洋溢在她的脸庞。罗丝的未婚夫卡尔发现了杰克和罗丝的来往之后,心中十分不快,他送给罗丝一条价值连城的钻石项链“海洋之心”,并对她表白了自己的心迹意图博得罗丝的欢心。然而在罗丝的眼里,卡尔只是一个十足的势利小人,她从心底里不愿嫁给他。可是在母亲与未婚夫的压力之下,罗丝不得不有意回避杰克的感情,可正因为这样罗丝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深深的爱上了杰克。从相知到相爱,虽然只是短短几天时间,罗丝和杰克已经无法分开。在卧室中,罗丝戴上了“海洋之心”,由杰克绘出了那张令她永生难忘的画像。罗丝决定无视家庭和礼数的压力在泰坦尼克号靠岸后与杰克一起生活,幸福似乎距离这对情侣仅咫尺之遥。白星航运公司经理布鲁斯伊斯梅为了让泰坦尼克号创造横跨大西洋的最快纪录,不顾潜在的冰山威胁暗示船长史密斯提高船速。14日夜晚,海面出奇的平静,泰坦尼克号仍然全速行驶。了望台发现正前方的冰山后立刻通知了驾驶舱和大副,可是惯性极大的轮船已来不及躲避, 船身右侧被冰山割裂,六个舱室进水。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将在两小时内沉没。而此时船上的救生艇只够一半乘客使用,船上陷入一片恐慌。不料,这时杰克却被霍利以偷窃钻石之名栽赃陷害,并被关在下层船舱。不明真相的罗丝随众人一起在甲板上等候救生艇,可她终究还是相信杰克是无辜的。罗丝不顾一切回到空无一人的船舱寻找杰克,并在紧要关头找来救生斧救出他。两人来到甲板,罗丝在杰克的劝说下上了救生艇。救生艇徐徐放下,罗丝神情恍惚,突然她放弃了也许是最后的逃生机会跳回泰坦尼克号,这对情侣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梦幻之船”泰坦尼克号开始缓缓下沉。漆黑的海洋和天空连成一片,无情的吞噬着绝望的乘客。杰克带着罗丝跑到船尾,爬上栏杆(也就是他们爱情开始的地方)坚持到最后,直到泰坦尼克号沉没。两人全力挣扎出巨大的漩涡之后,杰克将罗丝推上一块漂浮木板,自己却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几个小时之后,救援船返回救起了奄奄一息的罗丝,而此时早已冻僵的杰克却被冰海无情的吞没。罗丝信守对杰克许下的诺言,勇敢地活着。 八十四年后,罗丝又来到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地方,将“海洋之心”抛入海中,以告杰克在天之灵……

  [获奖情况]

  《泰坦尼克》1997年底公映以来,获得巨大的成功,曾获得金球奖的四个奖项。

  美国第70届**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奥斯卡金像奖)于1998年3月23日晚颁发。故事影片《泰坦尼克号》共获11项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辑奖、最佳插曲奖、最佳音乐奖、最佳艺术指导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视觉效果奖、最佳音响奖、最佳音响编辑奖和最佳服装奖。

  此影片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我心永恒》),经加拿大歌手Celine Dion席琳·迪翁演唱,为其影片增添了不可磨灭的色彩,此歌曲也成为了乐坛又一经典名作。

谭彦最后的岁月

老铁,人民的兵,执法的一架天平;

老铁,坚强的人,我们的一盏明灯;

为了社会的安定,为了司法的公正,

你无私奉献,燃烧着生命,

你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老铁,拓荒的牛,铁骨铮铮;

老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对人民满怀深情,对党一片赤诚,

你无私奉献,燃烧着生命,

你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老铁之歌》

2004年11月28日,上午10时45分,北京结核病医院。在与病魔进行了十几年的搏斗之后,在亲人和同事悲痛的呼唤声中,一颗顽强的心脏结束了最后的跳动。带着对生命的眷恋,带着对亲人、同事和朋友的爱恋,带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和感激,谭彦永远地告别人世,告别他至死不渝的审判事业。

对他的离去,医生、亲人、同事和朋友都早有心理准备,但当死神降临的那一刻,人们还是不愿他就此永别。大汗淋漓的医护人员第8次启动心脏起搏器,希望能再次为他驱走死神。但这一次,谭彦真的一去不复返了。所有当班的医护人员都围过来,默默地为他擦洗身体,换上干净的衣服。她们早已见惯了死亡,此刻还是忍不住热泪。多年来,这位病人身上强大的人格力量感染着她们。一位年轻的护士凑近他耳旁说:“谭彦,您走好。谭彦,我们永远忘不了您!”

一个普通法官的病逝,却牵动千千万万个人。八宝山殡仪馆里,人们为这位普通法官举行了庄严的遗体告别仪式。当他的骨灰运送到辽宁省大连市后,无数素不相识的人到车站迎接,几十辆汽车一起跟随着,缓缓护送他的灵柩,许多出租司机免费搭载送别的人。网络上,一个个帖子表达人们心底的敬意和哀悼:“好法官自然受到人民的爱戴!”“谭彦,愿您在另一个世界里不再受病痛的折磨。”“天堂里还有法槌敲响吗?”“谭彦,您一路走好�”

有的人死了,他却依然活着。44岁的人生过于短暂,却给这个世界写下一首不朽的赞歌,歌唱高尚无私的品格,歌唱正直善良的人性。44岁的人生过于短暂,却给这个时代矗起一座灿烂的丰碑,留下一道永恒的光芒。

1996年之后,谭彦因病不得不离开审判岗位,但却没有淡离人们的视线。许多读者都想了解谭彦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的一切。怀着悲哀和崇敬的心情,我们走访他的亲人和战友,收集他留下的笔迹。点点滴滴看似平凡的小事,却展现出一个高大的身影: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依然保持着***人高尚的情操,依然牵挂着神圣的审判事业。他顽强地与病魔抗争,渴望回报党和人民的关爱。铁法官的坚强意志和高尚人格在最后的岁月里依然熠熠生辉。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对党的忠实信仰和感恩情怀成为他与病魔抗争的精神动力。真诚善良的心灵流露于一言一行,都展现了一个***人高尚的品德和光辉的人性。

(一)

2004年11月21日,谭彦燃烧的生命只剩最后的余火,随时都将熄灭。医护人员奋力抢救,使他再一次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与病魔奋战了十几个年头之后,此刻他听到死神重重的敲门声。他有太多的心里话要说,但气管已被切开,几个月来都发不出声音。他让守候在身旁的爱人拿来写字板,干瘦无力的手颤抖着,提起笔来似有千斤,豆大的汗珠刷刷地滚落,每一个字都拼尽心力:“我是一个普通的***员,普通的基层法官,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一点工作,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许多的荣誉,心里时常不安。感谢党和人民的培养和关怀,下辈子我也要跟党走。我的生命是有限的,矢志将大好年华献给党的伟大事业,只叹身患重病,壮志难酬……”写到这儿,他浑身大汗淋漓,又昏迷过去了。

几个小时后,他一醒来,又坚强地提起笔。心痛的妻子劝他不要写了,但他执意要写:“作为法官,清廉如水是立身之本,秉公执法是生命之魂,枉法裁判是天大的耻辱!”经过又一次昏迷之后,谭彦又提起笔来: “我此生有三大遗憾:一是为党做的贡献太少;二是给亲人的关心太少;三是没有读完研究生。”

11月25日,去世前三天。看着心力交瘁的妻子和泪水涟涟的儿子,谭彦满含深情地写道:“感谢中央首长和各级党政领导,感谢肖扬院长和各位法院领导。是党和组织给了我多次生命。”

临终之前,谭彦让爱人找来《中国***章程》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分别在扉页上写下赠言,送给作为***员的妻子和共青团员的儿子。他给妻子的赠言是:“热爱党,忠于党,与丽娜共勉。”

人之将死,其言也真。熟悉谭彦的人知道,他拼尽心力写下的这些话,正是他的肺腑之言。多年来,对党的忠实信仰和感恩情怀,成为他与病魔抗争的精神支柱。还在岗位上时,他就多次表示:“我的生命是党给的,活着就要为党工作。”离开岗位后,他更有一种强烈的心愿:一定要努力康复,才能回到岗位上,才能报答党的恩情。

(二)

1996年7月,中央各主要媒体集中宣传谭彦的事迹,“铁法官”的故事感动了成千上万善良的人们。谭彦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员、全国法院模范、全国十杰青年卫士。面对荣誉,谭彦没有居功自傲,而是为不能在岗位上回报党和人民的关怀而愧疚不已。他在日记中写道:“多年来所做的一切,并没有想得到什么宣传和回报,只是想过得充实一点,在有生之年为党和人民多做一些工作。党培养我这么多年,如今却因为身患重病而无以回报,心里非常不安和愧疚。”“面对这么多荣誉,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骄傲自满,要有一颗平常心。我所做的都是一名***员和人民法官应该做的,与焦裕禄、孔繁森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定要加倍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获得许多荣誉以后,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加低调做人。曾有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只是说:“咱是老百姓的孩子,就应该做对得起老百姓的事。”他多次受到中央和有关领导的接见,但他家的墙上,没有挂任何与领导的合影。

1997年,谭彦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满怀激情和喜悦出席了盛会。他克服病痛,一边加大药量,一边坚持参加会议。每当工作人员劝他休息时,谭彦总是摆摆手:“我很好,我能坚持。”他认真地听取会议报告,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和各种会议活动。每天晚上,疲劳不堪的他又坚持写日记和心得。大会开幕那天晚上,他写下长达2000多字的笔记,抒发内心的激动和感想。

1996年下半年,组织上为他安排了良好的医疗条件,要求他安心养病。对此,谭彦深感不安。他总是尽可能不给单位和组织上增加麻烦。在临终的最后时刻,已经说不出话的谭彦,一次又一次在写字板上嘱咐家人:不要给单位添麻烦。不要老打电话打扰李院长(大连开发区法院院长李辰章)。车放回去,不然费用太高(谭彦病危期间,法院派一辆车守候在医院)。老家的人来,费用我们自己出(谭彦病危时,其老家亲属来北京看望)。买菜不要买高档的,普通的就行(谭彦最后几个月,只能喝蔬菜汁和水果汁)。买东西一定要自己花钱,不要花公家的钱。

直到临终的最后时刻,他都记住: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员,普通的人民法官,只能给党做出奉献,而不能有任何奢求。法院为他准备后事,打算把他安葬在环境优美的大连名人园。弥留的谭彦得知后,坚决嘱托妻子贾丽娜:“那里费用太贵,千万不要。已经让国家花了许多钱了。咱是老百姓的孩子,不算名人。”贾丽娜遵从他的遗愿,为他选了个普通的墓地。她说,谭彦就喜欢跟普通百姓在一起,让谭彦长眠在这里,他会更踏实和安心的。

(三)

无私奉献是谭彦精神中最感人的一面。在病床上的岁月里,谭彦最大的渴望依然是尽己所能回报社会。

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洪灾,谭彦时刻关注着灾情。他不顾天气炎热,亲自到开发区管委会大楼,捐上了寄托着一片深情的2000元钱;1996年12月,大连开发区一家企业怀着敬意向他捐献了2万元钱,希望他用这笔钱买点营养品。正在北京住院的谭彦得知后,当即打电话给妻子,语重心长地嘱托:“公司的心意我领了,但这笔钱还是转赠给开发区一中,这笔钱可以给家庭贫困的学生解决一点困难。”大连开发区妇联代表全区妇女给他捐了1000元,他提笔写信感谢:“请用这一千元为少年宫的孩子们买些书刊,让开发区的孩子们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1998年他当选为大连市十大名人,当场就把1万元奖金捐给普兰店市的一所希望小学。

小周超是大连市春德小学的学生,父亲去世,母亲一人拉扯三个年幼的孩子。1998年秋天,谭彦得知小周超的境况后,决定与他结成助学对子,一下子为他交齐了6年的学习费用。他不顾病体,带着一大堆学习用品,在爱人的搀扶下到小周超家里慰问。他抚摸着小周超的头说:“你母亲很不容易。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只要我还活着,一定会尽力供你读书。”这些年来,他一直关注着小周超的成长。直到临终之前,他还嘱咐爱人贾丽娜回大连后马上去看看小周超。

(四)

谭彦在同学、同事和朋友中人缘一直很好,这是因为他的正直、高尚,也是因为他的无私、善良。他心里装满浓浓的爱:爱党、爱法院、爱家人、爱同事、爱朋友,爱每一个人。谭彦去世后,许多与他有过接触的人回想他的为人,忍不住怆然泪下:“谭彦真的是个好人!”他性格内向,并不轻易表白自我,但心里始终装着别人,对关心帮助过他的人更是充满着感激。人们从许多细节里,都能看到他那颗透明的心。

2003年底,病危的谭彦被切开气管,说不出话来。但他很快学会用手机发信息,时常通过信息答谢同事和朋友的关心。他念念不忘那些曾经关心他帮助他的人。中组部的吴红同志为谭彦的精神和为人所感动,一直像关心弟弟一样关心着他的病情。在临终前三天,谭彦还一直念着吴红,他在写字板上深情地写道:“吴红大姐,您外出还想着我,给我买药,关心我的病情,经常给我打电话。真的谢谢!”最高法院办公厅的周德伟同志受最高法院领导委托,负责与谭彦的联络,经常去看望他。谭彦一直对他充满感激,临终之前他三次写到周德伟的名字,称之为恩人。

谭彦临终之前,许多领导、同事、朋友、亲人都到医院看望。看见他们,谭彦总是非常高兴、激动。11月28日上午,他临终前一个小时,看到前来探望的同事夏明宇,几个月都说不出话来的谭彦突然喊出声来:“明宇!”然后眼睛睁得大大的,非常激动。——他多希望这些爱他的人能永远守在他身边!但每次他都示意:病房里空气不好,不要呆太久。大连开发区法院派司机在医院守候,他在写字板上告诉妻子:“师傅家里有老人小孩,让他早点回去。”11月19日,临终前9天,他从《参考消息》上看到一篇题为《牛蛙皮治青光眼》的文章,想起退休的老同事李永春的儿子患青光眼失明多年,特地把文章剪下来让贾丽娜转交给老李。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谭彦对始终守护自己的家人充满爱和歉疚。贾丽娜从20多岁起守着病中的爱人,整整17年。之所以能一直保持对谭彦深深的爱情,是因为他强大的人格力量。她说,谭彦总是那么坦荡、那么善良。谭彦在生活上不能尽丈夫的职责,但在精神上却成了贾丽娜的支柱。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夫妻俩的爱情却缠绵得如同初恋,让许多目睹者潸然泪下。在临终前的字条上,他一再表达对爱人的感激和关心。看贾丽娜脸色不好,他写道:“你不要太累了。”贾丽娜难过了,他劝慰:“我一定会渡过难关。”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谭彦依然牵挂着他热爱的审判事业,依然刻苦学习审判业务。他的心依然随着人民法院的改革和发展而脉动。

(一)

同学们说起谭彦,都说他天生就是做法官的好材料:人品高尚、心地善良、勤奋敬业、乐于奉献、甘于寂寞。从大学时代起,他就立下此生的志向:做一个铁骨铮铮的好法官。同事们都能感到他身上那种献身事业的劲头。在媒体宣传他之前,他在院里就有“老铁”的雅号,这是因为他的铁面无私和钢铁意志。同事们还给他谱了首《老铁之歌》。

谭彦去世的时候,没有合上双眼。他的亲人和同事告诉记者,这是因为他心愿未了:他多么渴望身着庄严的法官袍,重返神圣的审判台,多么希望为人民法院再立新功。他总觉得自己以前的贡献还太少,只有继续奉献才能回报党和人民给他的崇高荣誉和无限关怀。

1996年5月,谭彦的病情又一次发作,咳嗽、气喘,持续高烧十几天。6月5日,大连开发区法院院长张晓明为了让他安心治疗,命令撤掉他的办公桌,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安心治疗,不要老想着工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谭彦才离开了无比热爱的审判岗位。

1998年初,经过一年多的专心治疗,谭彦的病情明显好转。他非常兴奋,觉得终于可以回到岗位了。从医院出来后,尽管身体还很虚弱,他立即回到法院上班。法院没有电梯,身体虚弱的他每走一步楼梯都气喘吁吁。好心的同事们争着要背他上楼,但倔强的他坚持要自己走。领导考虑到他的身体经不起反复,坚决要求他继续休养,他只好放弃每天准时上班的念头,但心却一直系着审判工作,隔三岔五总要到法院看看。一到审判委员会开会讨论案子,他总是尽可能参加。几年来,病魔一直伴随着他,因为长期服药,他又患上双肾结石。但他只要觉得身体好转,便向领导要求上班。他实在是太渴望回到审判岗位了。

谭彦再也回不到他魂牵梦萦的审判台了。临终前他希望妻子和儿子继承自己的遗志:希望妻子努力工作,做一位秉公执法的好法官;希望儿子好好学习,考上自己的母校吉林大学法学院,以后也做一名无私奉献的好法官。

(二)

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谭彦的床头总是堆放着两样东西,一是药物,一是书籍。他常常让爱人到书店去买法律书籍。他去世后,记者翻看他家里的藏书,发现许多书里都有他留下的一道一道记号。

尽管不在审判岗位上,但谭彦每次见到同事,话题总是离不开案子。每个人来看他,他总是问起最近办些什么案子,怎么判的?几年没有亲自审理案件,他特别担心自己落伍。他知道几年来审判工作发展很快,对法官的要求更高了,他急切地想熟悉新的审判方式。同事谭家戎说,每次与他交流审判业务,他总是如饥似渴,两眼放光。

病中的谭彦一直保持着通过媒体了解国家大事和学习法律知识的习惯。同事们看望他时,常常惊讶于他对时事的了解。《人民日报》、《人民法院报》、《法制日报》是他每天必读的报纸。《新闻联播》、《今日说法》、《法制天地》是他最爱看的电视节目。2002年10月,在《人民法院报》创刊十周年的时候,他写了题为《高奏时代的强音》的文章表示庆贺:“人民法院报不但是我的挚友,更是我的良师。通过阅读其中的新闻,我及时地了解人民法院的发展状况、发展方向。先进法院经验和模范法官事迹让我很受感染和激励。理论版更使我增强法学功底、增长法律知识。副刊上的作品特别是法官们创作的作品,让我在病榻上身临其境,或品味,或沉思。”

在ICV(重症监护室)里,谭彦不能看电视了,但他坚持用收音机收听新闻和法制节目。尽管读书很吃力,但他还是离不开心爱的书籍。临终前几个月,他从收音机里听到任长霞的事迹,便让贾丽娜买来《任长霞》一书,认真地阅读,并在书的扉页上写下:“向任长霞学习,忠于事业,公正司法。”记者在几份党员学习材料上看到他留下的字迹:“岳父:捎来的材料我已学习了,反复看了几遍。”

谭彦临终遗嘱中说自己此生有三大遗憾,其中之一是没有读完研究生。1998年初,身体好转的谭彦听说母校吉林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在大连合办研究生班,非常高兴地报名参加。三年时间里,尽管病魔缠身,他始终坚持读完所有的课程。因为每次陪读,贾丽娜也跟着读完研究生的课程,法律知识大有长进。然而,没等到写完毕业论文,谭彦被送进重症监护室。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谭彦以坚强的意志和超凡的毅力与病魔进行殊死的搏斗。在病魔面前,铁法官的英雄本色闪闪发光。

(一)

1989年3月,长期超负荷工作的谭彦,连续高烧十几天。就在儿子出生的当天,谭彦再也支撑不住了,被同事们送进医院。诊断结果是“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这是肺结核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几乎就是不治之症。面对凶狠的病魔,谭彦始终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坚强意志始终不垮。

离开岗位之前,他照样从容镇定地上班、办案。1993年7月1日至1995年6月30日,是他病情最严重的日子。560个工作日,他出勤竟多达512天。离开岗位之后,他把每天的生活安排得有条有理,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努力让家庭里没有病魔的阴影。他常常坐在轮椅上陪爱人、孩子散步,一家三口有说有笑。他喜欢与岳父下棋,陪老人海阔天空地谈论时事。他喜欢看足球,一个精彩的射门会使他像孩子一样又喊又叫。只要在家里,他每天都会给儿子辅导功课。身体状况好的时候,他还会亲自下橱,炒上几道好菜。颇有喜剧细胞的他,一高兴了还会给家人来段小品,儿子最喜欢看他模仿赵本山扮演老大娘。他喜欢听音乐,临终前几个月还让朋友用MP3下载一些民族音乐,在ICV里,他时常沉浸在这些乐观向上的旋律里。

谭彦有一双令人难忘的眼睛:澄澈、明亮、沉静、执著。透过这双眼睛,他坦荡、善良的心灵让人一览无余。被病魔折磨得瘦骨嶙峋之后,这双眼睛更显得又大又亮。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这双眼睛始终那么明亮、坚定、沉着,没有绝望,没有哀怨,透着刚强不屈的光芒。直到临终前一个小时,同事还看到他眼睛闪着亮光。

1996年下半年,组织上把他送进全国最好的结核病医院,给他提供最好的治疗条件。在他的极力配合下,疗效显著。至2003年初,他的痰菌培育检查结果呈阴性,医生宣布,他的病已临床治愈。奇迹果然在他身上发生。2003年底,正在跃跃欲试准备上班的谭彦,因为一次意外,病情急转直下,被送入重症监护室。

(二)

2003年12月29日深夜,病魔凶狠地扑向谭彦,医院发出病危通知。单位开始为他准备后事,闻讯的同事、朋友、亲人纷纷赶到医院,想见他最后一面。医护人员奋力抢救,切开他的气管以维持他的呼吸。与谭彦同期被送进ICV的病人,都相继去世了,惟有谭彦坚持了11个月。医生们惊叹:从没见过生命力这么顽强的病人。

在ICV里,谭彦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以超凡的毅力,与病魔进行最后的抗争。切开气管后,他只能从鼻孔进食。进食的过程就是一种痛苦的折磨,但他知道,只有继续吸收营养,才能维持生命,便坚持进食。两个月以后,他的病情有所减轻,居然能从口腔进食了。于是他每天坚持喝蔬菜水果汁,喝小米粥。每次昏迷醒来后,他就主动要求进食。气管切开后,他一直戴着呼吸机。他知道只有摘掉呼吸机,靠自己呼吸,才有可能好转起来。于是,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摘掉呼吸机一直成为他努力的目标。

生命已如游丝,但他还是没有绝望。从昏迷中苏醒不久,面对前来看望的同事,他写道:“感谢领导,感谢战友,工作特忙,千里来看我。无论什么难关,我永远是有信心的。”1月17日,同事赵秋实、谭家戎来看望,他百感交集地写道:“差一点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千疮百孔,深咳重喘,九死一生,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生活是多么美好。但人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2月8日,他在纸上与爱人聊天:“咱俩自费旅游的愿望能实现吗?”3月1日,看着从吉林老家来的亲人,他忍不住难过,亲人走后他悄悄流泪。之后,他擦去眼泪抄写两段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看着他临终前写下的只言片语,记者总是忍不住热泪盈眶。那以往娟秀的字迹已经变的虚弱、模糊,但其中展现的是铁法官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对生命、对事业深深的眷恋。

有的人死了,他却依然活着。

谭彦,您走了,但《老铁之歌》还在回荡:你无私奉献,燃烧着生命,你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我们忘不了您纯净、刚毅的眼睛,忘不了您颀长清瘦的身影,忘不了那些催人泪下的故事,忘不了您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您是人民法官的骄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

谭彦,您没有死。“秉公执法,无私奉献”的谭彦精神永垂不朽!

  简介

  泰坦尼克号(Titanic):20世纪初,由英国白星航运公司制造的一艘巨大豪华客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豪华客轮,被称为是“永不沉没的”或是“梦幻客轮”。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顿驶往纽约,开始了这艘“梦幻客轮”的处女航。4月14日晚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没,由于缺少足够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当时在和平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一次海难。**《泰坦尼克号》就是根据这一真实的故事拍摄的。

  “泰坦尼克号”共耗资7500万英镑,吨位46328吨,长8829英尺,宽925英尺,从龙骨到四个大烟囱的顶端有175英尺,高度相当于11层楼。是当时一流的超级豪华巨轮。

  2006年5月,最后一名见证事件的女性生还者逝世,终年99岁。目前尚有两名女生还者仍然存活,但她们在意外时还不到一岁,因此不会对事件有回忆。

  建造过程

  1909年3月31日泰坦尼克号开始建造于北爱尔兰的最大城市贝尔法斯特的哈南德·沃尔夫造船厂。船体于1911年5月31日下水。她也是白星航运公司(White Star Line)在同一造船厂建造的奥林匹克级邮船的第2艘船。在当时是最大最有声望的载人邮船。泰坦尼克号有260米长,28米宽,吨位46329吨(净重21831吨),排水量达到了规模空前的66000吨!尽管她包含了更多的空间导致了更大的总吨数(比奥林匹克号多出1600吨)。她的船体还是和她的姊妹船奥林匹克号一模一样大。船上有899名船员,可以运载3300名乘客。因为她也运送邮件,所以也叫皇家邮汽船泰坦尼克号。同样硕大无比的4个烟囱中只有3个真正工作。剩下那个是个陪衬,唯一的实际用途是作为主厨房的烟囱。动力系统有三套主机:其中两套为四汽缸往复式蒸汽机,一套蒸汽轮机,主机功率达到50000马力,航速23~24节。

  但是白星公司的兴趣不在追求速度这方面。泰坦尼克号的面包师比格斯回忆说:“……再不会有象她那样的船了。我曾经在奥林匹克号、庄严号、伊丽莎白王后号……上工作过。它们都比不上泰坦尼克。……不错,就象奥林匹克号一样,不过豪华得多。比方大餐厅,奥林匹克号甚至连地毯都没有。泰坦尼克号的地毯则厚得可以没过膝盖……再就是家具,重得你都抬不动。还有那些护墙板……他们可以建造一艘更大、更快的船,可是泰坦尼克号却把全部力量放在营建一个豪华与舒适的空间上……她的确是一艘了不起的船……”。比格斯说出来的是一种普遍的看法。泰坦尼克号使得所有建造与设计她的人都受到诱惑。这种诱惑力之大,使她在多年之后,越来越脍炙人口。用《造船家》杂志的话说,泰坦尼克号“在许多细节方面模仿了凡尔赛宫……摆满路易十五风格家具的休息室,风格类似法国的小特里亚农宫沙龙,壁炉上的雕刻作品是《凡尔赛宫的狩猎女神》。还有其它精美的浮雕和艺术作品……上等的柚木和黄铜装饰,吊灯和壁画,印度和波斯的地毯”。甚至三等舱也有大理石的洗漱池和床头取暖设备。泰坦尼克号在当时是无可比拟的奢华。尽管她不是第一艘提供甲板游泳池,健身房,浴室和升降梯的船,她竭尽全力提供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服务水平。对头等舱的乘客,她提供了3台升降机;作为一种革新,她给二等舱的乘客提供了一台升降机。经济舱的乘客仍然需要爬楼梯。

  她最著名的一个特点就是她豪华的楼梯了。詹姆士·卡梅伦在他的**《]泰坦尼克号》中忠实的再现了这个楼梯。

  奥林匹克号和泰坦尼克号尽管是姐妹船,但是一些细节部位并不一样。在经过奥林匹克号首航的观察发现,A甲板的人会被水雾淋到,贯通B甲板的散步走廊利用率不高。这两处缺陷都在泰坦尼克号上得到了改进,其中B甲板的一部分被改装为头等舱豪华套房的私人专用露台。

  泰坦尼克号被认为是一个技术成就的定点作品。泰坦尼克号更津津乐道的是安全性。两层船底,由带自动水密门的15道水密隔墙分为16个水密隔舱,跨越全船。16个水密(不进水的)隔舱防止她沉没。奇怪的是,这些水密隔舱并没有延伸得很高。头两道水密隔墙与最后的五道,只建到了D甲板。中间的八道墙则只设到了低一层的E甲板。虽然如此,其中任意两个隔舱灌满了水,她仍然能够行驶,甚至四个隔舱灌满了水,也可以保持漂浮状态。当时的人们再也设想不出更糟糕的情况了,所以称泰坦尼克号为“永不沉没的船”。一个船员在航行中对一个2等舱女乘客西尔维亚·考德威尔说:“就是上帝亲自来,他也弄不沉这艘船。”

  处女航

  1912年2月3日,泰坦尼克号完成了装潢工作,处女航最初被定在了3月20日。但奥林匹克号在1911年9月的那次倒霉的碰撞(与皇家海军的霍克号巡洋舰相撞)耽搁了泰坦尼克号的最后收工。她的处女航被安排在了4月10日。在此之前,还要在4月1日进行海上试航。一切圆满。泰坦尼克号于3日抵达南安普敦港,停泊在41号锚地,等待10号那天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作为不愉快的小小插曲,由于南安普敦港煤炭工人罢工,加煤工作遇到了一点挫折。IMM公司不想再推迟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所以从公司所有停泊在南安普敦港的邮船煤舱里搜刮干净了所有的煤块。

  1912年4月10日,在南安普敦港的海洋码头,万头涌动。“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启程驶往新世界。码头上挤满了乘客、来送行的家属、行李搬运工和海关的检查人员。上午11点,一号烟囱喷出了白色的蒸汽。29台锅炉中的25台开始依次生火。中午12点整,泰坦尼克号在拖船的拉动下慢慢离开了码头。两个外侧螺旋桨开始搅动南安普敦港海水。泰坦尼克号依次驶过了停泊在港口中的庄严号(不是后来德国赔偿的那艘)、费城号、圣路易斯号、海洋号和纽约号邮船,鸣笛向它们致意。这艘46000吨的大船似乎对其它船只很有吸引力。在水流吸力作用下,纽约号邮船的船身开始向泰坦尼克号靠拢,幸好锚链和缆绳及时地拉住了它。泰坦尼克号的拖船伏尔甘号把纽约号的船身顶了回去。世界上最大的邮船开始了它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航行。

  当天晚7点,泰坦尼克号抵达法国瑟堡港。另一批乘客和货物搭乘“游牧”号和“交通”号两艘专用摆渡船登上了泰坦尼克号,包括美国富翁阿斯特和玛格丽特•布朗夫人--后来被报纸称作“永不沉没的尊贵的布朗夫人”。第二天中午,泰坦尼克号抵达爱尔兰的昆斯敦(今天的科克)。一批对新世界充满憧憬和希望的爱尔兰移民登上了船。一个乘客在这里上岸,他拍下的照片后来成了泰坦尼克号的绝版照片,今天在收藏家眼里价值连城。

  为了以最快的速度穿越大西洋,泰坦尼克号选择了距离较短的北航线。气温不断地下降。但天气非常晴朗。事后幸存的船员说,他们以前从来没看到过这么宁静的北大西洋。按照伊斯梅的命令,泰坦尼克号在第二天就把速度加快到了25节。尽管认为卡纳德公司只求快速的策略降低了公司形象,但白星公司也很想得到蓝飘带来炫耀一下。一路上,泰坦尼克号没有发生什么大事。船上的电报员菲利普忙着替头等舱乘客们拍发昂贵的私人电报,大多是报平安的废话和股票买卖交割的指令。

  泰坦尼克号沉没

  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晚上,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甚至一点风都没有。如果有的话,船上的员会发现波浪拍打在冰山上的点点磷光。泰坦尼克号以22节的速度在这片漆黑冰冷的洋面上兼程航行。接到附近很多船只发来的冰情通报,史密斯船长命令了望员仔细观察。这一年的冰山比往年向南漂得更远。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尽管为头等舱定制了镀金的楼梯把手和印度的手工编织地毯,白星公司却没有给了望员配备望远镜!!11点40分,了望员弗雷德里克•弗利特(后来生还)发现远处有“两张桌子大小”的一块黑影,以很快的速度变大。他敲了3下驾驶台的警钟,抓起电话:“正前方有冰山!”。接电话的六副穆迪通知了旁边的大副默多克。默多克下令减速,左满舵,停船倒车。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最愚蠢的决定。当时最好的选择,要么是加速的同时左满舵,冒一些风险;要么是减速的同时用坚固的船头去撞冰山。1912年4月那个寒冷的夜晚,泰坦尼克号和冰山发生死亡之吻。

  这次碰撞的结果,后来人们都知道了。但当时船上的乘客和船员们却反应不一。头等舱和二等舱一些睡得不熟的乘客被一阵轻微的金属刮擦声惊醒了。船身轻微震动了一下。有人以为遇上了大浪,有人以为是触礁了,还有人以为是螺旋桨发生了故障。但是下面船舱的乘客感觉到的震动剧烈得多。有的乘客看到了舷窗外擦身而过的乳白色冰山。有些擦掉的冰块掉到了船舱里。底层统舱的移民乘客更是心惊肉跳地发现,冰冷刺骨的海水正从不知道的什么地方漫过门缝。船很快停了下来。一些乘客披上外套来到甲板上。北大西洋上空繁星闪烁,气温则低达零下一度。漆黑的天穹下,泰坦尼克号的窗户里发出温暖的淡**灯光。四根高大的黄黑两色烟囱中冒着白色的蒸汽烟雾。突然,有三根突然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和嘶叫声。懂得蒸汽机的乘客知道,这是船上的锅炉安全阀门在释放掉多余的过热高压蒸汽。得到通知的史密斯船长和哈兰•沃尔夫公司的首席造船工程师托马斯•安德鲁斯一道检查受损情况。前面的五个隔舱都涌进了海水。海水似乎正在有条不紊地漫过H甲板。在邮件舱昏暗的灯光照耀下,成包的邮件漂浮在海水上。检查过所有水密舱之后,安德鲁斯平静地对史密斯船长说:“这艘船没救了”。史密斯船长问还能剩下多少时间,得到的答复是一个小时,最多两小时。之后发生的事情,大家已经都很清楚了。15日凌晨0点5分,史密斯船长下令准备放救生艇。0点15分,泰坦尼克号发出了“CQD MGY”的呼救信号。CQD是当时通用的遇险信号,MGY是泰坦尼克号的无线电呼叫代号。不久又发出了新近被国际海事协会确定的SOS求救信号。很多大西洋上的船只都收到了求救电报。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圣殿山号、卡纳德公司的喀尔巴阡号、俄国货船缅甸号,还有法兰克福号、弗吉尼亚号……都在加速向出事地点赶来。例外的是,就在18海里外的不定期客船加利福尼亚人号的收发报员则在这时关掉电报机睡觉去了。这艘船已经被浮冰困了将近一天,船上一晚上都没什幺大事,好像也不会发生什幺大事。

  0点45分,第一艘救生艇被放下。船上发射了第一枚遇险火箭。一片闪亮的白色火星缓缓落下。0点55分,泰坦尼克号的船头已经没入水中。救生艇边的工作则是乱七八糟,尽管妇女和儿童(头等舱和二等舱的妇女儿童)先登上救生艇的美德得到了遵守,但很多救生艇在半空的状态下就被放了下去。不过这也不能怪船员,当时的航海界都认为如果救生艇满载人员放下去的话,会造成损坏甚至倾覆。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设计得很结实,但是船员们不知道这一点。结果可以搭载1178人的救生艇,只上去了651人(还有一些人是跳海之后被救上救生艇)。到1点40分,最后一艘折迭救生艇被放下海面。船上的乐队陪伴着乘客,用音乐安抚着这些注定要在几十分钟后死去的人们,一直演奏到最后一刻。面对生死抉择,有些人选择象绅士一样地死去,富翁古根海姆穿上夜礼服,“即使死去,也要死得象个绅士”。来自丹佛市的伊文斯夫人把救生艇座位让给一个孩子的母亲,而白星公司主席伊斯梅则抛下他的乘客、他的船员、他的船,在最后一刻跳进救生艇。人性的善与恶,在这里被揭露无遗。随着涌入船身前部的海水越来越多,船尾逐渐离开水面,高高地翘起。凌晨1点35分,海水浸入了锅炉室。2点10分,一直坚守岗位的菲利普斯发出最后一封呼救电报。2点13分,船上29台大型锅炉纷纷离开底座,互相冲撞着砸破一道一道的水密墙,在船头部位砸开大洞落入海水中。2点17分,海水涌入中央电力控制室,引发短路,全船灯光熄灭。2点18分,伴随一阵巨大的断裂声,泰坦尼克号船身从三、四号烟囱中间的地方断为两截。2点20分,船头部分沉入海中,后半截砸回海面,在一分钟之内就紧跟着泰坦尼克号前半部分一道沉入了水中。1503名乘客和船员随它而去。

  落入水中的人们很快就失去了知觉。等待他们的是迅速的体温丧失,神经麻痹和死亡。救生艇中的人们也被冻得半死。一些人完全是凭借坚强的意志,半身泡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紧紧扒住翻覆的2号救生艇。6号救生艇中的布朗夫人坚决要求去救那些仍然泡在水中的人,但是被救生艇上的船员狠狠地威胁了一通。一直到3点30分,卡纳德公司的客船喀尔巴阡号最先赶到了出事现场。4点钟,喀尔巴阡号船员在北大西洋黎明的微光下发现了第一艘救生艇。救援工作一直持续到早上8点30分,第12号救生艇被系上救援缆绳。泰坦尼克号上2208名船员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还。喀尔巴阡号的船长和牧师在大餐厅主持了一次悼念仪式。8点50分,掉头返回纽约。

  11月18日,喀尔巴阡号抵达纽约港。经过自由女神像时,上万人在曼哈顿岛的巴特雷海岸观看。在54号码头,大约3万人伫立在雨水中默默地迎接泰坦尼克号上的幸存者。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消息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当时人们的震惊程度,不亚于本世纪美国的911事件。大西洋两岸许多地方降了半旗。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和美国总统塔夫脱互致唁电。德皇威廉二世也拍发了吊唁电报。

  事故的后果和影响

  泰坦尼克号是人类的美好梦想达到顶峰时的产物,反映了人类掌握世界的强大自信心。她的沉没,向人类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以及命运的不可预测。到泰坦尼克号沉没那天为止,西方世界的人们已经享受了100年的安稳和太平。科技稳定地进步,工业迅速地发展,人们对未来信心十足。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惊醒了这一切。这艘“永不沉没的轮船”——埃菲尔铁塔之后最大的人工钢铁构造物,工业时代的伟大成就,因为对自然的威力掉以轻心,满不在乎,所以在第一次处女航中就沉没了。泰坦尼克号将永远让人们牢记人类的傲慢自信所付出的代价。人们永远也忘不了这幅画面:泰坦尼克号在海底昂着头,残破和污迹也掩盖不了她的高贵。这就是她的归宿。历史就这样演变成了传奇。

  这场灾难震惊了国际社会。因为它向一些人证明了:人和人们的技术成就无法与自然的力量相比。

  在当时的炼钢技术并不十分成熟,炼出的钢铁在现代的标准根本不能造船。泰坦尼克号上所使用的钢板含有许多化学杂质硫化锌,加上长期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使得钢板更加脆弱。

  另一方面,泰坦尼克号撞击示意图和大众的想法不一致的是:泰坦尼克号的沉船形式亦有很多说法。包括全船沉没;船身近第2及第3支烟囱中间折开,然后各自以垂直沉没;船身近第3及第4支烟囱中间折开,然后前船身部分拖著船尾,船尾垂直下沉。直至1985年9月1日,当著名科学家巴拉德在纽芬兰东南约380英里海域找到泰坦尼克号残骸,分别是前2支烟囱的船头部分,以及第四支烟囱之后的船尾部分,就初步证明了第3个理论。而这个理论在其后由詹姆斯·卡梅伦执导**“泰坦尼克”体验出来。当时大家都认为,由于第3支烟囱的船身部分已经被炸毁成碎片,永远找不到这一部分。但是在2005年8月由History Channel赞助的考古队伍,在船尾残骸后500米找到这船身部分,残骸约12米乘27米,船底的红色油漆还清楚可见。这个发现更推翻了过去20年的“双截论”。科学家相信泰坦尼克号,是折开3截后沉没。

  泰坦尼克号沉没时的确使用了国际通用的摩尔斯电码遇难信号SOS,但这不是SOS最早使用的例子。在1906年的柏林外的国际无线电通讯会议第一次提议了SOS信号。1908年国际社会认可了这个提议并慢慢开始广泛使用,这已经是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四年前了。然而,英国的无线电操作员很少使用SOS信号,他们更喜欢老式的CQD遇难信号。泰坦尼克号的无线电首席官员约翰乔治菲利普一直在发送CQD遇难信号,直到下级无线电操作员哈罗德布莱德建议他:发送SOS吧,这是新的呼叫信号,这也可能是你最后的机会来发送它了!然后菲利普在传统的CQD求救信号中夹杂SOS信号。求救信号最终在第二天早上被加利福尼亚号收到,因为她并没有24小时都监听无线电。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极大地影响了船的制造和无线电电报通讯。 1913年12月12日,英国伦敦因此召开了第一届海上生命安全国际大会。大会制定的条约导致了国际冰山检测组织的形成和资金投入。该组织的美国海岸警卫队的下属部门,直到今天她还在检测和报告北大西洋的可能威胁航船的冰山。条约也一致达成一个新规定:所有的载人船只应该有足够的救生船来装载所有的在船上的人,并且适当的相关训练也应该进行。还有就是无线电通讯应该24小时开通,加上一个2级备用电源,这样就不会漏掉呼救的信号。条约也同意:从船上发送任何火箭必须被解释为一种求救信号。

  就是过了1个世纪后的今天,几个关于泰坦尼克号和它的沉没的荒诞说法仍然存在。一个是:她的舵太小了,大一点的舵可以避免这场灾难。大点的舵的可能会拯救她,当时她的舵的尺寸按法律上说,就其船身尺寸而言不算小。事实上,按今天对轮船的规定看,泰坦尼克号的舵的尺寸仍然是合格的。 另一种说法是:泰坦尼克号上的救生船不够。实际上,她的救生船数量是符合英国的法律规定的,该项法律定的数量不是基于乘客数,而是基于船的吨位。当时所有船的救生船数量都远远低于需要的数量,当时救生船的目的那时不是用来装下全体乘客的;它们只是用来从一艘下沉的船上转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在那时,国际通用的海事安全规则是,客船上的救生艇搭载人数是船上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可以搭载一半的乘客,白星公司还为这种“对乘客安全高度负责”的额外配置没有引起公众注意而感到不平。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永久性的改变了这种救生策略。泰坦尼克号沉没后,制订了新的海上安全法规。对救生艇的要求很简单:必须能容纳下船上的所有人员。各大海运公司都迅速按照新要求来进行改造工作。事实上,即使她有可以装下更多的救生船来装载所有的乘客,仍然有可能不确保会有更多的人获救,因为在她下沉时,船员们没有时间来放下所有的救生船!还有一种说法是:机械组的船员坚持他们的岗位到了最后。1988年出版的一本书也提到这个让它永垂不朽了。事实是,机械舱在1:15AM就被淹没了。在下沉的最后时刻,机械师们和烧炉工人们和其他成百的人一样站在尾部的甲板上,困在船上,没有获救的任何希望。

  关于泰坦尼克号的**

  《泰坦尼克号》是以下四部根据泰坦尼克号处女航时撞击冰山而沉没一事改编的**的名称:

  1《泰坦尼克号》,于1915年拍摄的一部意大利无声**,导演是Pier Angelo Mazzolotti

  2《泰坦尼克号》,成片于1943年,由德国导演Werner Klingler和Herbert Selpin拍摄

  3《泰坦尼克号》,成片于1953年,导演是Jean Negulesco

  4《泰坦尼克号》,1997年的好莱坞大片,导演是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和凯特·温丝莱特(Kate Winslet)

  詹姆斯·卡梅隆导演《泰坦尼克》介绍

  派拉蒙**公司与20世纪福克斯**公司于1997年将“泰坦尼克号”的事件改编为**,在全球各地上映,轰动全球。

  该片拍摄历时五年,耗资二亿五千万美元。影片在将近五年的精心筹划准备下,于1996年七月开拍,经过一年痛苦挣扎及无数次上片延期,终于在1997年12月年底大功告成。事事求完美的詹姆斯·卡梅隆也在片子用尽极度的**特效之下,以超越两亿五千万美金的预算,让泰坦尼克号成为影史上最昂贵的**。并且位居全球**票房排行榜榜首!它是世界**史的一个神话!

  [影片名称] 泰坦尼克号

  [领衔主演]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凯特·温丝莱特

  [影片地区] 欧美**

  [影片类型] 剧情片。当时**史上第一昂贵的**,全球票房超过10亿美元。沉没之船上永不沉没的爱情绝唱,一部人类应时时审视自己劣根性的警世箴言。

  [内容介绍]

  为了寻找1912年在大西洋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和船上的珍贵财宝-价值连城的“海洋之心”,寻宝探险家布洛克从沉船上打捞起一个锈迹斑斑的保险柜,不料其中只有一幅保存完好的素描-一位佩戴着钻石项链的年轻女子。这则电视新闻引起了一位百岁老妇人的注意,老人激动不已,随即乘直升飞机赶到布洛克的打捞船上。原来她名叫罗丝道森,正是画像上的女子。

  看着画像,往事一幕幕重新浮现在老人的眼前:1912年4月12日,准备首航的泰坦尼克号停泊在港口,码头上人山人海,争相目睹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最豪华的轮船。罗丝,一位美丽漂亮而又不乏气质的贵族**与她的母亲及未婚夫——钢铁大王之子卡尔霍利一同登上了头等舱。与此同时,影片的另一位主人公——年轻的流浪画家杰克道森靠赌博幸运地赢到了三等舱的船票,高喊着“我们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他在最后一刻登上了巨轮。泰坦尼克号启航了,早春的大西洋上风和日丽,碧波万里,杰克和他的伙伴站在船头眺望前方,高声欢呼,兴奋不已,仿佛此时世界已属于他们。罗丝在上层社会的交际圈中生活,早已厌倦了贵族们的无聊谈话,感觉自己无异于笼中之鸟,她愁眉不展地来到甲板上眺望远方,排遣愁情。杰克一看到罗丝,就被她的气质所深深吸引。夜幕降临,又一场灯红酒绿之后,罗丝对未来和婚姻感到万分无奈;她冲向甲板,试图跳入大海结束一生。杰克及时发现并且在关键时刻以自己的真诚和独到的幽默说服了罗丝。尽管卡尔很不情愿,但为答谢杰克的救妻之恩,他只好邀请杰克到头等舱里进餐。卡尔本想借机寒碜杰克一番,没想到杰克在餐桌前的坦诚之言竟博得满堂喝彩。杰克和罗丝两人从此相识并开始了解对方,罗丝向杰克吐露心中郁闷:"我觉得这一生不外如此,就象已经活了一辈子似的。无数的宴会、舞会、游艇赛、马球赛,能接触到的都是思想狭隘、有口无心的人。我感觉就象站在悬崖边,没人拉我回来,没人关心,甚至无人理会。”在杰克的开导和陪伴下,罗丝找回了失去已久的快乐,灿烂的笑容终于重新洋溢在她的脸庞。罗丝的未婚夫卡尔发现了杰克和罗丝的来往之后,心中十分不快,他送给罗丝一条价值连城的钻石项链“海洋之心”,并对她表白了自己的心迹意图博得罗丝的欢心。然而在罗丝的眼里,卡尔只是一个十足的势利小人,她从心底里不愿嫁给他。可是在母亲与未婚夫的压力之下,罗丝不得不有意回避杰克的感情,可正因为这样罗丝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深深的爱上了杰克。从相知到相爱,虽然只是短短几天时间,罗丝和杰克已经无法分开。在卧室中,罗丝戴上了“海洋之心”,由杰克绘出了那张令她永生难忘的画像。罗丝决定无视家庭和礼数的压力在泰坦尼克号靠岸后与杰克一起生活,幸福似乎距离这对情侣仅咫尺之遥。白星航运公司经理布鲁斯伊斯梅为了让泰坦尼克号创造横跨大西洋的最快纪录,不顾潜在的冰山威胁暗示船长史密斯提高船速。14日夜晚,海面出奇的平静,泰坦尼克号仍然全速行驶。了望台发现正前方的冰山后立刻通知了驾驶舱和大副,可是惯性极大的轮船已来不及躲避, 船身右侧被冰山割裂,六个舱室进水。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将在两小时内沉没。而此时船上的救生艇只够一半乘客使用,船上陷入一片恐慌。不料,这时杰克却被霍利以偷窃钻石之名栽赃陷害,并被关在下层船舱。不明真相的罗丝随众人一起在甲板上等候救生艇,可她终究还是相信杰克是无辜的。罗丝不顾一切回到空无一人的船舱寻找杰克,并在紧要关头找来救生斧救出他。两人来到甲板,罗丝在杰克的劝说下上了救生艇。救生艇徐徐放下,罗丝神情恍惚,突然她放弃了也许是最后的逃生机会跳回泰坦尼克号,这对情侣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梦幻之船”泰坦尼克号开始缓缓下沉。漆黑的海洋和天空连成一片,无情的吞噬着绝望的乘客。杰克带着罗丝跑到船尾,爬上栏杆(也就是他们爱情开始的地方)坚持到最后,直到泰坦尼克号沉没。两人全力挣扎出巨大的漩涡之后,杰克将罗丝推上一块漂浮木板,自己却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几个小时之后,救援船返回救起了奄奄一息的罗丝,而此时早已冻僵的杰克却被冰海无情的吞没。罗丝信守对杰克许下的诺言,勇敢地活着。 八十四年后,罗丝又来到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地方,将“海洋之心”抛入海中,以告杰克在天之灵……

  [获奖情况]

  《泰坦尼克》1997年底公映以来,获得巨大的成功,曾获得金球奖的四个奖项。

  美国第70届**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奥斯卡金像奖)于1998年3月23日晚颁发。故事影片《泰坦尼克号》共获11项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辑奖、最佳插曲奖、最佳音乐奖、最佳艺术指导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视觉效果奖、最佳音响奖、最佳音响编辑奖和最佳服装奖。

  此影片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我心永恒》),经加拿大歌手Celine Dion席琳·迪翁演唱,为其影片增添了不可磨灭的色彩,此歌曲也成为了乐坛又一经典名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697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3
下一篇2024-0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