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的诗歌特点是什么?

阮籍的诗歌特点是什么?,第1张

艺术特色

1、长于抒情

阮诗长于抒情的特点,其情或激越,或缓和,或深广,都与作家所处的险恶的时代环境以及中国美学重视抒情的民族特色不无关系,加之作家心灵负荷的沉重、对老庄哲学的仰慕、嗜酒佯狂的放达性格。

2、工于比兴

阮诗充满苦闷、孤独之情绪,诗人把来自现实社会的压抑发而为诗,面对污浊的社会、短暂的人生,诗人“立象以尽意”,让其象征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

3、精于用典

司马氏的高压政策下,阮籍怀才不遇,作为文化人的他,不得不凭借古人古事来隐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故其用典之多已成必然。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1、醉酒避亲

司马昭为了拉拢阮籍,就想和阮籍结为亲家,阮籍为了躲避这门亲事开始每天拼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醉,不醒人事,一连60天,天天如此,那个奉命前来提亲的人根本就没法向他开口,最后,只好回禀司马昭,司马昭无可奈何地说:“唉,算了,这个醉鬼,由他去吧!”

2、青白眼

阮籍不经常说话,却常常用眼睛当道具,用“白眼”、“青眼”看人。对待讨厌的人,用白眼;对待喜欢的人,用青眼。 据说,他的母亲去世之後,嵇康的哥哥嵇喜来致哀,但因为嵇喜是在朝为官的人,也就是阮籍眼中的礼法之士,于是他也不管守丧期间应有的礼节,就给嵇喜一个大白眼;后来嵇康带着酒、夹着琴来,他便大喜,马上由白眼转为青眼。

3、蔑视礼法

阮籍好酒,他家旁边就是酒店,女主人是个年轻漂亮的小媳妇。阮籍常和王戎去吃酒,醉了就若无其事地躺在人家旁边睡着了,根本不避嫌。那家的丈夫也不认为他有什么不轨的行为。魏晋时期,男女授受不亲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阮籍全不放在眼里。一次,他嫂子要回娘家,阮籍不仅为嫂子饯行,还特地送她上路。面对旁人的闲话、非议,阮籍说:“礼法难道是为我辈设的吗?”

关公面前耍大刀——形容在高人面前施展自己的小伎俩

辕门射戟——吕布施展高超箭术

空城计——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十万大军,稳坐城楼,抚琴一曲,吓退司马懿

火烧连营——刘备75万大军伐吴,被陆逊一把火,烧连营八百里,气死刘备于白帝城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为司马懿之子,司马懿生前平定三国,死后,司马昭废魏立晋,形容某人的心思,谁都看得出来

连环计——曹操百万大军伐吴时,庞统给曹操献连环计,导致曹操百万大军所剩无几

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被曹操俘获后,被困曹营17年,一心想找大哥刘备。形容身在曹营,可心早已不在曹营

斩颜良诛文丑——关羽被困曹营期间,白马坡前,连斩袁绍两位上将,颜良和文丑。两位均为河北名将,皆被关公所杀,可见关羽之勇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之勇在三国时期天下无敌,赤兔马也是吕布坐骑。非常优秀的人才!万中无一!

三姓家奴——也是形容吕布的,是贬义的,指的是吕布虽然一表人才,骁勇善战,但是性格反复无常,先杀义父董卓,又认丁原为义父,后来又杀丁原、被张飞在战场上大喝:三姓家奴!

大意失荆州——关羽守荆州之时,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巧取荆州。关羽虽谨慎,但也不是神,也有失误的时候

当阳桥前一声吼,和腿曹操百万兵——形容猛将张飞张翼德,在当阳桥前,面对曹军百万之众,不但面无惧色,而且大喝一声:我乃燕人张飞,张翼德,谁敢与我决一死战!曹军怀疑有伏兵,就撤退了、

七进七出——赵云赵子龙在长坂坡为救幼主刘禅,在曹操百万军中杀了七进七出,曹操不忍杀害赵云,命令活捉此人,结果,赵云共斩曹将五十四员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曾给昏君刘禅上过表章,表示诸葛亮为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明了他的忠心

乐不思蜀——司马氏平定三国后,刘禅被俘到魏国,司马昭问刘禅:可思蜀否?刘禅说:此地乐,不思蜀。司马昭知道此人绝没造反之能,封刘禅安乐公。

就先写这么多了,纯手打

说到司马伦其实还真的是一位很有意思的人了,话说他其实也比较的悲剧了,他的母亲是司马懿的妾,但是司马懿其实也是一位老奴了非常的怕老婆,所以司马伦的命运并不好,但是最后其实是司马伦有陷害司马师的,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真的就是因为他的母亲是妾的原因吗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在《虎啸龙吟》中,司马伦帮助司马昭杀死了自己的嫂嫂夏侯徽不说,竟然还将司马师的玉佩放在夏侯徽的手里去陷害他,小小年纪城府极深,那么司马伦为什么要陷害司马师呢

夏侯徽不小心看到司马师拿的南山地图,为了知道南山究竟藏着什么,夏侯徽换上便装去了南山,她看到了震惊的一幕,原来南山中藏着大量的死士,难怪司马师每天神神秘秘,连她想要回温县也没有答应,夏侯徽准备骑马回家,却被司马伦发现然后打晕拖进山洞。

司马家不见夏侯徽派人出去找,司马昭也担心司马徽要求加入搜寻的队伍,正当司马昭要走的时候被司马伦拦住,司马伦带着他去了南山山洞,司马昭见到夏侯徽很欣喜,不过夏侯徽是夏侯家的,不能保证她以后能守口如瓶,为了确保司马昭想要跟夏侯徽私奔,夏侯徽不同意拼命挣扎,最后被司马昭给掐死。

事后柏夫人问起司马伦是不是见过夏侯徽,司马伦嘴脸闪过一丝奸笑,并首次展现出司马家独特的“鹰视”眼。

不得不说,司马懿一生老成稳重,小心辅佐曹魏四代,几个儿子行事阴险毒辣,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司马伦拿出司马师的信物放在夏侯徽的手里,好多人很不理解司马伦为什么要这么做,让司马师背黑锅,司马伦曾经对柏灵筠说过要让她过好日子,只要司马师因为这件事不在了,那相当于要了张春华的命,而且自己也有可能被司马懿看重,其实他就是不想当一个小妾的孩子。

当然他也有自己的野心,只要夏侯徽和司马师出事,那曹家、夏侯家和司马家将势不两立,司马懿不可能在任人欺负,兵变也是极有可能的,司马伦和司马昭想比,两人的野心和狠毒不相上下。

司马伦从小知道柏灵筠在司马家的地位不高,不受张春华母子待见,小小年纪的他就开始羡慕司马师司马昭能有所官职,倘若有天他有官职,那么那就可以替娘争口气。

在西晋建立以后,司马伦被封为赵王。后来“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昏庸无能,就产生了“八王之乱”。司马懿在这场战乱中获胜,登上了皇位,然而这个皇位却没有坐稳固,历史上有名的“百日皇帝”就是指司马伦。

《虎啸龙吟》后期中,司马懿及三个儿子都黑化了,各有心思。一个想除去大哥,一个想除掉老子,还有个想自己出人头地成为司马家最受重视的。整个司马家陷入一个怪圈,都嗜血如命,为了权力野心欲望不择手段。

三家归晋,三国争霸便宜了司马家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正式称帝,建立晋朝,当时司马炎的叔父司马伦,也就是剧中司马懿的小儿子,就不老实,当时他就收买人盗窃御裘,被司马炎知道,但司马炎念及他是自己的亲叔父,就没有计较。但从这一件小事中,就知道司马伦有觊觎皇位之心。

三国时期有谁掌握大权,却不慕帝王的虚名呢曹操,司马昭都是这样的人。际上,司马懿和司马师都不具备司马昭可以称帝的条件,司马懿在曹魏时,光是和诸葛亮周旋就耗费了十数年,后来外患好不容易解决了,曹爽又开始专政,压制的司马懿喘不过气来,司马懿费尽心思,才搞定了曹爽,使得曹魏政归司马氏,内忧外患平定之后,司马懿该称帝了吧!但是却因为身体原因不能称帝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次子。与司马师相比,他则显得更加聪慧果决,更能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也更有野心和手段。他能够下手将嫂子毒死,也能够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让父亲篡位,司马懿预感到将来司马家成也在昭败也在昭。这是个尚未得势的野心家,是个比父亲还坚韧狠辣的政治家。

司马昭生性阴险和狡诈,有极度高的权力欲望,虽曹髦是皇帝,但是没什么势力,很是忌惮司马昭,一早就知道他有篡夺帝位的野心。直到有一天皇帝受不了了,打算召集几位大臣一起来商量对策。对大臣说道:“司马昭的野心,就连过路的人都知道他的野心。我不能够坐以待毙,一定要趁他动手前动手。”

从野心方面来说,司马昭不逊于任何一位觊觎皇位的野心家。从实力上来说,司马昭不同于曹操,他已经完成了统一西蜀的大业,剩下的东吴孙权已经到了烛火残存的时候,一系列昏招令东吴彻底丧失了和司马昭叫板的能力,只待时机一到,司马昭便可收复东吴。两者皆具备的情况下,司马昭依旧没有称帝,这令人匪夷所思,却也有他自己的理由。

历史上司马昭是在265年就去世了,他去世的太早了,如果他能够再多活几年的话,说不定他肯定会称帝的。当然之前要做的就是,集中精力讨伐四方,也许就是这样,就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考虑称帝了。

司马师接掌父亲司马懿大权之后,曹魏势力已经渐渐颓丧。而身为曹氏宗族一员的夏侯徽自然对司马家相当忌讳。而她的身份又是司马师的妻子,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历史上是司马师担忧夏侯徽的心思太过活络,影响自己的大事,因而将其毒杀。

司马昭掌权时,常常当面讥讽曹髦。为了篡位,司马昭多有杀心。当然,曹髦也不是软弱可欺的人。曹髦找来心腹,欲以数百人杀至司马府,清除司马昭。当然此事败露,曹髦也因此被杀。司马昭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行,杀了不少近臣。但却是欲盖弥彰,司马昭之心已经是众所周知。

司马懿有四位夫人,分别是张春华、柏夫人、张夫人、伏夫人,四位夫人合计为司马懿生了九个儿子,九个儿子当中,以司马懿与张春华所生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名气最甚。

一句流传很广的谚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谓家喻户晓。讲的是魏国晚期,司马昭独掌大权,企图窃魏之心,已是人尽所知。

司马家独掌魏国大权,始于高平陵事变,通过此次事变,司马懿彻底消灭朝堂之上以曹爽为首的敌对势力,曹氏宗亲力量再也无法与司马家抗衡。

司马懿如同曹操一样,深谋远虑,不愿承担篡权夺位的名声,死后将自己的大权交给了长子,也是他最有才华的儿子司马师。

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升为大将军,忙着攻打吴国的司马师一时无暇思考篡位一事。攻打吴国刚刚取得一定成果,嘉平六年(254年)就遇到自己的大舅子太常夏侯玄(司马师正室夏侯徽同父同母的兄长)联合中书令李丰和光禄大夫张缉谋划发动政变,意欲铲除自己。可惜计划败露,三人全部被司马师所诛,且夷灭三族。

幸得司马师的老婆夏侯徽早在20年前(234年)就已过世,岳父夏侯霸也早在高平陵事变(249年)后就逃到了蜀国,司马师一家的闹剧才没有演变得太难看。

虽然铲除了自己的心腹大患——大舅子夏侯玄,司马师的生命也很快走到了尽头。由于眼部患有恶性肿瘤,又遭到叛将文鸯带病袭营的惊吓,在司马懿死后的第四年(255年),48岁的司马师撒手人寰。

司马防有八个儿子,人称“司马八达”,司马懿,也就是司马仲达,排行第二,司马懿死后,并未将大权转交给自己六个弟弟中的任何一个,而是交给了自己的长子司马师,那么司马师为何不效仿司马懿,将大权传给自己的儿子呢?

其实司马师也很无奈。司马师一共娶了三任老婆——原配夏侯徽,继室吴氏和羊徽瑜。两位继室都未能为司马师诞下一男半女,只有夏侯徽给司马师生了五个孩子。司马师去世那会,这五个孩子均已长大成人。

遗憾的是,夏侯徽给司马师生的五个孩子全部都是女儿,无法继承父亲的大权。司马师除了五个亲生女儿,另有一养子司马攸,原是司马昭次子,因司马师无嗣过继而来。司马师死的时候,他的这个儿子才刚满8岁。

司马攸年幼无法继承大权,又本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师也就没有什么选择,大权自然旁落在司马昭手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392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